刘绍棠
刘绍棠简介

刘绍棠简介1. 个人背景刘绍棠是中国著名的音乐家、指挥家和教育家。
他于1963年出生在中国广东省东莞市,是一个音乐世家出身。
刘绍棠自小就展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和天赋,并在音乐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父亲是一位钢琴教师,这也为他的音乐之路铺就了坚实的基础。
2. 音乐事业刘绍棠从小就接受严格的音乐训练,他精通钢琴、小提琴等多个乐器,并且在作曲和指挥方面有深厚的造诣。
刘绍棠在1990年进入中国音乐学院深造,并在1994年获得作曲硕士学位。
之后,他开始在国内外的音乐界崭露头角。
刘绍棠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风格多样,融汇了中西文化的精髓。
他的作品包括交响乐、管弦乐、室内乐以及声乐作品等,其中不乏受到国内外赞誉的经典之作。
他的作品既有深沉的内涵,又富有激情和表现力,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作为一位指挥家,刘绍棠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厅和歌剧院指挥过许多重要的音乐演出。
他的指挥风格独特,能够将乐团与歌剧院的表演者发挥到极致。
他用音乐的语言诠释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赢得了无数观众和乐评人的赞赏。
3. 教育事业刘绍棠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音乐教育事业,并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教育活动。
他曾经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多年,并担任过该学院的教师与研究员。
在他的带领下,许多优秀的音乐学子获得了重要的成就,并且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音乐人才。
此外,刘绍棠还经常组织音乐讲座和大师班,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音乐经验和艺术理念。
他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进行精准辅导,受到学生们的喜爱。
4. 荣誉和成就刘绍棠凭借出色的音乐才华和卓越的指挥能力,赢得了许多音乐界的荣誉和奖项。
他曾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德国音乐奖、法国文化奖等多个国内外重要奖项。
他的音乐作品曾多次被各大乐团和歌剧院邀请演出,并在世界各地的音乐节和演出中获得赞誉。
刘绍棠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音乐界,他也致力于将音乐与社会公益事业相结合。
他积极参与慈善音乐会等公益活动,用音乐的力量传递温暖和希望。
刘绍棠(1936-1997)

布谷鸟叫声给了他灵感
这一年放暑假时,他又回到家乡。那时村里搞了互助组,引起他的兴趣。 他了解情况,进行艺术加工,产生了创作冲动,可是从何入手,一时捉 摸不定。夏天晚上很热,他就在村外找个风凉空地,躺下睡,可是怎么 也睡不着,他浮想联翩,苦苦思索小说的开头。这时,河边的树林里布 谷鸟叫着“光棍好苦,光棍好苦”,那声音清脆悠远,动人心弦,更使 他夜不能寐。突然,布谷鸟的叫声给了他灵感,从这里开头不是很有意 境吗?于是,小说的开头就写男女主人公在布谷鸟叫声中相识河边。 《青枝绿叶》写成后,在《中国青年报》上以整版篇幅发表,后来被编 进了高中课本。刘绍棠又以此为名出版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并因 此一举成名。那年,他只有16岁。 1954年他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他刻苦读书,文学修养日深,作品更 有力度,在写作上他更加投入。他的文学欲特别强,写小说时,一动了 笔就融进自己作品的情境中,随着人物一起喜怒哀乐,甚至痛哭失声, 跟“跳大神儿一样”。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强的感染力。
扎根乡土, 扎根乡土,不懈创作
1957年他被错划右派,剥夺写作权力,先是在京郊铁路工地和水利工地劳动, 后来回到家乡当社员,一去就是20年。他扎根于芬芳的泥土中,收集材料,体 验民情,不停地写作。家乡人民同情他,保护他,抚慰他,激发了他创作的热情, 给了他创作的动力。在最困难的时候,他趴在荒屋寒舍的土炕和炕沿上一字一字 写出长篇小说《地火》、《春草》、《狼烟》等。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家家都搭了防震棚,夜间每户还须有一个人值班。他值 班时也不忘写作,室内孤灯一盏,在大地颤拌时,他坦然处之,文思泉涌,笔不 停挥。那时,他正在赶写第二部长篇《狼烟》。当发出地震报警时,他还沉浸在 写作之中,人们招呼他才醒过梦来,持笔挟书从房门跑出来。他对于创作就是这 样痴情投入。 他曾写诗曰:芬芳故乡土,深深扎我根;运河水灵秀,哺育我成人。弄文违世情, 无辜赤子心;仲永实堪伤,江郎岂才尽。……恶竹根除去,雨后发新笋;请君试 目看,花开二度春。 这诗写出了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之情。不论环境如何艰难,遭遇如何坎坷, 他绝不自甘沉沦,依然埋头写作。他说,在中国作家中,他有两个独一无二:一 是所有作品都是写自己的乡土;一是先后在一个小村里生活了三十年。他把自己 的笔伸向普通的农家。 1979年重返文坛后,他又进入了创作的旺盛期。他创作了《蒲柳人家》、《瓜 棚柳巷》等27部作品,而且接连获奖,受到读者的欢迎,这些被誉为乡土文学 的作品散发着田园牧歌式的清新优美,形成了他的艺术风格。
六年级下册刘少堂写的 老师领进门 的主要意思

六年级下册刘少堂写的老师领进门的
主要意思
《老师领进门》是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刘绍棠。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在田老师门下受教的故事,田老师口才好,文笔好,知识丰富,在田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作者从小受到了文学感染,在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表达了作者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
这篇课文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介绍田老师,通过田老师的形象和教学方法来表现他的特点。
第二部分是讲述作者在田老师门下的学习经历,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示田老师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好的老师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田老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知识的力量,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同时,田老师也教育学生们要虚心学习、认真思考、积极进取,这些品质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理解课文的主旨和寓意,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
方式。
要注意课文的结构和层次,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表达方式。
要积累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法。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过程,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蒲柳人家》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蒲柳人家》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刘绍棠(1936-1997),当代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北京人。
他幼年成才,被誉为“神童作家”。
1953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其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私访记》《山楂村的歌声》等;中篇小说集《鹧鸪天》《烟村四五家》《小荷才露尖尖角》等;长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
他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其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创作背景刘绍棠从被放逐的精神荒原上归来,便回到了他那充满了眷恋之情的运河两岸,这魂牵梦萦的故乡的热土,这哺育过他、让他难忘的童年的乡亲,这长着垂柳的河岸,这河滩旁的蒲柳小屋,无处不牵动着他的种种思绪、缕缕诗情,于是《蒲柳人家》诞生了。
三、字词解释腌臜:脏;不干净。
荣膺:光荣地获得。
膺:承受,承当。
隐匿:隐藏、躲起来。
戏谑: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话开玩笑。
攀高枝儿:指跟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
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术高明,一下子就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如坐针毡: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
断壁残垣:残缺不全的墙壁。
形容房屋遭受破坏后的凄凉景象。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一脑门子官司:形容心中含着怒气,不满的情绪流露在脸上。
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14):以何满子为线索,引出何满子、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等传奇人物。
第二部分(15-35):主要介绍了何大学问的典型性格及其生活经历,塑造了他侠肝义胆、好说大话、爱讲排场的形象。
五、问题归纳1.“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
“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有何表达效果?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
这句话属于自然环境描写,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天气炎热,为何满子被爷爷拴在立柱上的情节渲染氛围。
2.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刘绍棠书籍经典语录

刘绍棠书籍经典语录
1. "教育需要培养的是人的品性和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关于教育的一些思考》)
2. "教育就是启发学生的内心,让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去思考和去创造。
"(《关于教育的几点思考》)
3. "一个人的成长,并不只是靠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是家庭的培养和社会的熏陶。
"(《教育就是人的成长》)
4. "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他们的品格和人格的发展。
"(《教育是人格的塑造》)
5. "教育应该是一个让学生快乐地成长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繁重的负担。
"(《教育,让孩子快乐成长》)
6. "教育应该是一种关怀,是对每个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是为他们打开更广阔的未来之门。
"(《教育是一种关怀》)
7. "教育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发展需求,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推动。
"(《教育改变未来》)。
青枝绿叶刘绍棠阅读理解

青枝绿叶刘绍棠阅读理解摘要:一、刘绍棠的简介二、青枝绿叶的创作背景三、青枝绿叶的主要内容四、青枝绿叶的艺术特点五、阅读理解思考题及答案正文:刘绍棠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刘绍棠众多的作品中,《青枝绿叶》是其中的一部代表作。
《青枝绿叶》创作于1983 年,这部作品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为背景,通过描述一群乡村孩子的成长故事,展现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同时,作品也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民生状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青枝绿叶》的主要内容围绕着主人公小豆芽的成长展开,描述了小豆芽从童年到少年的成长历程。
作品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故事,展现了小豆芽聪明、机智、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他与小伙伴们之间纯真的友谊。
在艺术特点上,《青枝绿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作品的语言生动、幽默,充满童趣,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其次,刘绍棠善于运用生动的细节描绘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最后,作品情节紧凑,结构严谨,使读者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不禁为小豆芽的成长捏一把汗。
关于《青枝绿叶》的阅读理解思考题及答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1.作品的主题是什么?答案:作品主题是乡村孩子在艰苦环境中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2.小豆芽的性格特点有哪些?答案:小豆芽聪明、机智、勇敢、善良。
3.作品中的小伙伴们对小豆芽的成长有哪些影响?答案:小伙伴们对小豆芽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他在困难面前变得更加坚强。
通过阅读《青枝绿叶》,我们可以了解到刘绍棠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乡村孩子成长的关注。
作家刘绍棠的资料

作家刘绍棠的资料刘绍棠(1936-1997)男,汉族,著名作家。
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儒林村)人。
1936年2月29日出生。
1948年参加革命。
他幼年成材,1949年13岁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
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6年20岁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
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
1997年3月11日病逝。
终年61岁。
刘绍棠13岁开始发表作品,15岁成名,被誉为"神童"作家。
青少年时代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山楂的歌声》、《中秋节》、《瓜棚记》、《私访记》和长篇小说《运河的桨声》、《夏天》。
这时期的作品清新、淡雅,把土改后的农村写得嫩苗遍野,生机盎然,受孙犁作品深刻影响,有社会主义"田园牧歌"之美誉。
后遭波折,益增其华,出版长篇小说12部《地火》、《春草》、《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这个年月》、《十步香草》、《敬柳亭说书》、《野婚》、《水边人的哀乐故事》、《孤村》、《村妇》(第一部),中篇小说《蒲柳人家》、《花街》、《小荷才露尖尖角》等四十余部。
另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0卷)出版。
刘绍棠将"荷花淀派"的柔媚、清丽之美与"燕赵文化"的阳刚、劲健之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了独具风采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出版《乡土与创作》、《乡土文学四十年》等9部散论、随笔集。
全部著作共60种,约700万字,被公认为是高产、优产、稳产作家。
他还提出了"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今昔交叉,城乡结合,自然成趣,雅俗共赏"的乡土文学理论。
文坛老农刘绍棠批注

文坛老农刘绍棠批注
文坛老农刘绍棠自不待言,他是中国文坛的一位传奇人物。
他出身农村,毕生从事农业,但他却有着对文学的独特眼光和热爱。
他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文学教育,但凭借勤奋和才华,成为当时文坛上备受推崇的评论家和批评家。
刘绍棠的批注作品以《红楼梦批注》最为著名。
他以其深厚的人生阅历和对农村生活的独特见解,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注。
他通过对小说角色的分析和对情节的解读,将小说中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批注作品具有了鲜明的农民特色和独特的价值观。
刘绍棠的批注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他在批注中不仅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更在于将小说的意义和价值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农村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次的情感。
他的批注作品让农民读者看到了文学的无穷魅力,同时也让文学走进了广大的乡村。
虽然刘绍棠在当时受到了很多文坛人士的忽视和嘲笑,但他的批注作品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以“文坛老农”的身份,为中国文学批注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广大的农民读者提供了一扇走进文学殿堂的窗口。
他的批注作品成为了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宝贵资料,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绍棠(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编辑刘绍棠,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创立者。
[1] 13岁时就开始发表作品,加入作协时是当时最年轻的作协会员。
受到作家孙犁和肖洛霍夫的影响,走上乡土文学之路,作品题材多以京东运河(北运河)一带农村生活为题材[2] ,格调清新淳朴,乡土色彩浓郁。
[3] 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国内奖项并受国家嘉奖;又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国际上亦有所影响。
1950年春,因被诗人晏明称为“神童”,“神童作家”称号逐渐流传并被大众认可,[4] 又因家乡儒林村临近北运河,又被称为“大运河之子”。
[5]中文名刘绍棠别名刘绍堂,大运河之子,神童作家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河北通县(1958划归北京通州区)出生日期 1936年2月29日(阳历)逝世日期 1997年3月12日职业作家毕业院校潞河中学主要成就录入《世界名人录》,录入《世界作家名人》代表作品《京门脸子》《蒲柳人家》《青枝绿叶》等早期经历刘绍棠学生时期就对文学有浓厚兴趣,大量地阅读课外书。
10岁时第一次写作文,创作了一部写满五册作文本的长篇《西海子游记》,在全校引起轰动。
[6] 1949年10月,他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了处女作微型小说《邰宝林变了》,[6] 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
1950年一年内,他又写出了20多篇小说,在多家刊物上刊登后,[7] 引起文坛关注。
1951年2月,刘绍棠初中还没有毕业就被借调到河北省文联,在《河北文艺》1951年9月,被作协保送到通州潞河中学读高中。
9月16日,刘绍棠的《完秋》在孙犁主编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发表,受孙犁赏识,后来他的作品经常在该周刊上不经修改就直接发表,并成为孙犁的“得意门生”。
[8] 在高中期间陆续发表的《红花》《青枝绿叶》《大青骡子》等作品,赢得了全国性声誉。
[6] 其中,因1952年发表的小说《红花》在全国青年中反响强烈,团中央开始对他进行重点培养。
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同志鼓励他到东北农村去采访,采访的两个多月内,他开始构思小说《青枝绿叶》,把在东北得到的创作素材挪到自己的村子里,换上他所熟悉的人物原型。
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走上写家乡、写乡亲的乡土文学之路。
[3] 1952年,小说《青枝绿叶》发表,后又被叶圣陶编入高二的语文课本。
[6]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期间他研读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并把肖洛霍夫树为自己的榜样,写出了后来被称为“新中国田园牧歌”式的作品。
[1] 在北大学习不久,因发现中文系的许多课程设置对他的小说写作帮助不大,一年后正式从北大退学。
之后,他专心写作并于1955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运河的桨声》。
[9]1955年,被共青团中央保送到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第三期学习,后因故停办,未入学。
[10] 1956年3月,出席全国青年创作会议,同时,[11] 由康濯和秦兆阳介绍,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当年作协中最年轻的会员。
在作协,他得到了沙汀、严文井等作家的写作指导与帮助。
[9] 同年4月,经团中央批准专业创作。
[10]1956年至1957年,刘绍棠因发表论文《我对当前文艺问题的一些浅见》、《现实主义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以及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等,于1958年3月被错判为“右派分子”。
[2] [13] 反右开始后,他遭到一系列的批判,[9] 又被剥夺写作权力,无法重新发表作品,被迫“下乡劳改”。
在“劳改”的20年期间,他仍坚持写作。
直至1961年11月,刘绍棠才被摘掉了“右派”帽子,在发表了一篇小说《县报记者》后不久,再次被剥夺发表和出版作品的权利[10] ,回到故乡儒林村。
后来,他在乡亲们的保护下,躲过“文革”十年动乱,[14] 心怀感恩,收集材料完成了以家乡人民为原型的《地火》、《春草》、《狼烟》三篇长篇乡土小说的初稿。
[3] [13]重返文坛1979年,打倒“四人帮”三年后,刘绍棠终于得到彻底平反,重返文坛,回到北京。
[14] 共青团中央恢复了刘绍棠之前的名誉及写作的各项权利,并对其作品表示肯定。
[10] 这一年起,他先后担任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常务理事、《北京文学》编委、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
[16]1980年6月发表的《蒲柳人家》再次引起广泛反响,成为刘绍棠创作期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其创作成熟的标志。
[11] 之后,他先后创作的《渔火》《京门脸子》《瓜棚柳巷》等20余部作品,接连获奖,受到读者的欢迎,这些被誉为乡土文学的作品格调清新优美,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3] 1985年,又受丁玲邀请担任文学杂志《中国文学》(1985年12月更名《中国》)副主编。
[17]晚年生活1988年8月初,刘绍棠由于长年伏案写作,积劳成疾,突发脑血栓住进了宣武医院,虽经抢救治疗,仍造成左体偏瘫,所幸大脑和写字的右手并未受损。
大病之后,“为创立乡土文学体系”他又开始顽强地写作。
[3] [18]1996年12月19日,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 和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 并于1997年1月起正式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2]1997年3月12日,因肝硬化、肝腹水抢救无效,病逝于宣武医院,年仅61岁。
[18]2作品编辑时间作品名类型备注1949-10(发表)邰宝林变了微型小说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发表于《北京青年报》1951-2-28及3-2(发表)蔡桂枝短篇小说“短篇小说处女作”(刘绍棠语);北京《新民报》连载1952(发表) 青枝绿叶短篇小说4万多字;1952年被叶圣陶选入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2]1953-6(出版) 青枝绿叶短篇小说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同名小说《青枝绿叶》;新文艺出版社出版1955-3(一版)山楂村的歌声短篇小说集新文艺出版社出版[21]1955-10(一版),1980-7(再运河的桨声长篇小说(亦有人第一部长篇小说;一版新文艺出版社、1980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1]版)认为是中篇)1956-7(出版)中秋节短篇小说集通俗读物出版社[22]1956-4(一版),1980(再版) 夏天中篇小说第一版由新文艺出版社出版[21] ,收录“青年人创作丛书”系列;11万多字1957年-4(出版)私访记短篇小说集作家出版社出版1957(完稿)金色的运河长篇小说 50万字1957-9(出版)[22] 瓜棚记少年儿童小说[23]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975-1-7到1977-2-4(完成手稿)春草长篇小说 -1979-4(完稿)碧桃 / 芳草满天涯中篇小说发表于1979年第9期《北京文艺》,名为《芳草满天涯》,后更名《碧桃》;1987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野妈妈》[24]1980-6(发表)蒲柳人家中篇小说部分章节选入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03年12月第1版)[25] ;发表于《十月》1980年第3期1980-9(一版)1984(再版)刘绍棠小说选小说集一版北京出版社出版,再版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1980-11(出版)鸡鸣风雨女萝江长篇小说《春草》第一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12(完稿)蛾眉短篇小说写于湖南韶山,花城出版社出版1981-10(出版)地火长篇小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62-1966(初稿),1979-10至1981-11(重写)狼烟长篇小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5(完稿),1983-12(出版)渔火中篇小说1983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改编自该小说的同名连环画1981(出版)二度梅中篇小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发表)荇水荷风中篇小说刊于《长江》杂志1982年第1期[26]1982-1(出版)鹧鸪天中篇小说集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钟山文艺丛书1982-2(出版)蛾眉短篇小说集花城出版社出版1982-11(出版)乡土与创作文艺短论集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4(出版)[22]鱼菱风景中篇小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9(出版)瓜棚柳巷中篇小说[21]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潮汐文丛1984(出版)我与乡土文学文艺短论集[21]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1984(出版)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篇小说集花城出版社出版1984(手稿),1986(出版[27] )京门脸子长篇小说前九章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被选为该刊当年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27]1985(出版)一个农家子弟的创作道路文艺短论集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1985-3(出版)烟村四五家中篇小说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5(发表),1986-8(出版)敬柳亭说书长篇小说1985年发表于《文艺》[28]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柳敬亭为说书大师,敬柳亭为地名[29]1986-10(出版)这个年月长篇小说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1986-12-6(完成所有编辑工作)十步香草长篇小说第5部长篇小说1987-11(出版)豆棚瓜架雨如丝长篇小说发表在北京出版社的《长篇小说》季刊上;北京文艺十月出版社出版1988-4(出版)我的创作生涯随笔集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其中《本命年的回想》已收录苏教版七年级(上)的语文课本[30]1988-4(出版)野婚长篇小说花城出版社出版[31]1988-8(完稿),1990-6(出版)水边人的哀乐故事长篇小说花城出版社出版1990-2(出版)乡土文学四十年散文短论集[32]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1990-4-5至5月(完稿)黄花闺女池塘小说写于蝈笼斋[33] (蝈笼斋,作者书房的昵称)1990-8至1992 孤村长篇小说刊于《上海小说》《花城》《人民文学》[34]1991-9(出版)蝈笼絮语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2-4至1996-5-5(完稿)村妇长篇小说21岁完成的手稿被毁,1996年重新写就。
刘绍棠遗作。
1995-8-4(出版)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文集共12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同时刘绍棠乡土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正式成立1996-9(出版)我是刘绍棠回忆录团结出版社出版[13]刘绍棠的散文《老师领进门》(又名《师恩难忘》)选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书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师生”单元第1篇课文。
[30] 小说《青枝绿叶》选入1952年2月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22] 散文《榆钱饭》选入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2005年版)、人教版初中《语文》(1992年10月第一版)。
《本命年的回想》选入苏教版(2009年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
他的部分小说被外国翻译出版: 50年代的短篇小说《红花》《摆渡口》《青枝绿叶》, 被翻译成俄、英、阿尔巴尼亚文出版;80年代的短篇小说《峨眉》《青藤巷插曲》,中篇小说《蒲柳人家》《瓜棚柳巷》《小荷才露尖尖角》《烟村四五家》, 被译成英、法、俄、德、日、西班牙、泰文及孟加拉文出版;中篇小说《蒲柳人家》出了英、法、德三种文字的单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