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合集下载

咏物诗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辨异

咏物诗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辨异

犹存,桂花却要像雨雪般地纷纷落下。“绣茵
展”三句承上,绿茵茵的草坪如地毯似的平铺
着,仿佛害怕桂花误坠在台阶上,被人们践踏
成泥,又怕她像萤火虫般消失了美丽的形象。
下阙抒写词人像月中 一

重重,桂花
地铺金的时候,自己羁留
在外,不回
人的
词,上 写 ,下 抒 , 是 的
抒情”。所以, A 中 的美丽 香 了自己
060 I课"•教学I
本可确定,周朴园想通过钱来安抚侍萍以减轻 自己的罪孽,并想和侍萍彻底撇清关系以绝后 患。当然,《雷雨》中还有侍萍与周萍母子相见 不敢相认,对鲁大海被打时敢怒不敢言的精彩 潜台词,都可让学生“补白”,去体会语言的魅 力和情感的张力,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不仅是潜台词,在体的情节中,有时人
压花低。正摇落,叹淹留、客又未归。
对这首的赏析,不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 咏桂花,托物言志,借桂花的美 丽浓香表现了自己高洁脱俗的高尚节操。
B. 的下阙“三六”三句是虚写,由眼前
的桂花联想到月中
的嫦娥。
C. 人借 之写自己之,借自然之秋
写人生之秋,无限的人生悲慨
中。
D. 词人 留在外,不
情,由桂花 之 与人 的无限
可以 全面准确地把握 形
当然,阅读学中的“补白”远不止以上三
类,在 学中, 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发
现 中的“留白”;更要鼓励学生依据本,大
胆想,将作品虚空处“补白”。读者和作者(作
品)的最佳关系是“主客相生,虚共济的状, 即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品意义的创造 ”叽读 者只有将“自”带入 的解读,可能是最 鲜活最 最具创造性的解读,这种阅读 可能有深度,不是在文本表面滑行。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一、定义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示例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有些考生易将二者混淆;这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象征可分为隐寓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两种..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以物喻人;把人的行为、性格、品质、精神等借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以物的形象来比喻、指代某种人的一种表现手法..如白杨礼赞一文中用“白杨树”来比喻北方的抗战军民..二.区别1.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读了上文;大家会发现;这托物言志与比喻修辞好象有些联系;与咏物抒怀有些联系;其实;它还与象征、比兴有联系..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作者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比兴呢最早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的“他物”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又是托物;同时也是象征;因为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留恋相许;更是刘焦爱情悲剧的象征..比如:垂柳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种纤腰学不成..这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这里面有托物言志;有比兴;有用典;有直白..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托物言志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比较刚才两首诗说说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有何区别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又;下面具体对比两首古典诗词: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等七幅画面;容量之大;堪称妙笔;但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透露出一派幽狭繁杂的气氛;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情..这一心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读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这首诗名义上写不为人识“小松”;实际上在写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这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吗诗人通过描写“小松”坎坷的经历描写;表达了对人才成长的思考..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总之;辨别二者的区别要注意这两组概念;一是“景”与“物”;一是“情”与“志”;写景就是为了抒情;咏物就是为了言志..只要反复对比琢磨;区别还是很明显的..2.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区别..这几种表现手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不是截然分开的..如在白杨礼赞一文中;从对白杨树的形象描绘上来看;它具有北方抗日军民的特征;所以用它来指代北方抗日军民;这就是以物喻人;这样描写;在白杨树的形象上自然赋予了北方抗日军民的品质和精神;所以说白杨树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北方抗日军民及其精神;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所以又称为借物抒情..当然;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首先;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提炼这些表现手法时着眼点不同..其次;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区别在于“志”、“情”、“人”的具体内含不同;“志”强调志趣、追求;针对自己;如爱莲说是作者借莲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君子人格的追求;“情”指作者对人对物的感情;多因外物引起;也包括自己的喜怒哀乐;如荔枝蜜就是通过对蜜蜂的赞美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的;“人”是对人物形象而言的;如千里马喻人才..再次;象征与其他几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在于象征具有暗示性;如变色龙一文用变色龙象征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沙皇军警;但文章中并没有出现变色龙;它只是一个象征物;再如海燕一文;通篇也没有出现象征本体;象征意义暗含在象征体之中..一般地;象征体的象征意义具有约定俗成姓;如红色象征革命;绿色象征生命;橄榄枝象征和平等..当然;我们在使用其他几种表现手法时;也往往赋予了所借之物临时的象征意义;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等..3.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2 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的区别第一、“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借物抒情”,顾名思义,是指在作品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借物抒情虽也是一种文章的表现手法,除适用于通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外,借物抒情还多运用在叙事类文章的局部,起到交待时间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进情节发展、再现地域风光、增强诗情画意等作用.第三、托物言志常常是作者受生活的启发,托物寓意的结果.“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咏志.它常常是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对生活的独到感悟提炼升华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如郑燮的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本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人笔下竹石如画,但作品传递给我们的却是竹子的精神——立场坚定,不折不挠,顽强抗争,涵蕴着诗人的人格力量.而借物抒情则是作者从自己的情感出发移情于物的结果.“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朱自清的春是写景抒情的名篇,作者把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借助“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巧妙地表达出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第四、“托物言志”之“志”必须是能从事物本身固有的特点自然引申出来,不能从外界移入.自然万物各有其形态﹑色彩﹑性质﹑功用等自然属性,艺术家把对事物的独到发现和感悟提炼升华,使之与所要表现的某种意义相契合,这样就把物自然属性很自然地转化为某种社会属性,使该物体具有了象征意义.如,狮子象征刚强,是由狮子曾作为兽中之王的勇敢特性延伸出来的;青松象征崇高,是由其耐寒而常青不凋的特性延伸出来的;莲花象征高洁,是由其处污泥而不染的特性延伸来的……通过分析某些象征,我们可以看出:象征义是根据象征体的固有属性延伸出来的.某些事物的自身属性触动了人的心灵后,被人们不断强化成为象征的.“借物抒情”之“情”则不是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人从主观感受出发,通过移情而赋予该物的.正所谓“我喜而景喜,我悲而景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它是词人在中秋月圆之夜,因思念胞弟苏辙有感而发所作,词中“起舞”所弄之“清影”和“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月景相得益彰,烘托了词人此时不尽的思念情怀,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第五、托物言志之“物”通常是只安排一个核心事物,辅以他物衬托.而且,托物言志常诉诸于理智,歌咏物的品格,进而联想到具有这种品格的人.“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志向、情趣、爱好、愿望等.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全文以莲花为中心事物,辅以菊花和牡丹的衬托,歌颂君子的高洁品格,批评逃世避祸者,鄙弃趋炎附势者.三种花虽各具意义,但歌咏莲花才是核心.借物抒情之“物”则通常需安排多个事物,其间并没有主次差别,作者一并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而且,借物抒情多诉诸于感情,抒发作者的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情怀.第六、托物言志之“物”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是作者苦心孤诣的结果.我国古代曾有“托物以喻志”的说法.宋代李仲蒙语曰:“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指出了比喻与象征兴的区别:前者是“索物托情”,后者是“触物起情”.托物言志是“触物起情”,先有物后有情.作者在外物触动之下引起了自身不可言喻﹑难以穷尽的情绪意念,催生了作者的创作冲动.朱自清写梅雨潭的“绿”,工笔精雕细琢,写出了这潭美丽的绿水的形态美、静态美、动态美、色泽美、质感美,作者极尽想象,大胆比喻夸张,将梅雨潭的绿描绘得丰姿多彩,清新柔婉,美丽动人.作者写这绿水,究竟其情如何呢“绿”是春天的象征,是生命的象征,是青春年华的标志.梅雨潭的绿色启迪了作者人生需勇于进取激情,作者把内心对绿色的感悟变成优美的文字从心田流出.总之,“托物言志”和“借物抒情”不可截然分开的有机整体.“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状物只是手段,传情言志即传达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才是宗旨.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面对同样的景物,作者人生经验不同,其传达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也就大相径庭了.。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带举例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带举例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带举例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是两种文学修辞手法,在表达方式和目的上有所不同。

托物言志是通过描绘植物、动物、自然现象等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志向。

这种手法常常出现在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通过描绘物的特点和属性,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和志向。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就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以此表达了诗人的志向和情怀。

借景抒情则是通过描绘景色和自然现象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情。

这种手法常常出现在诗歌和散文中,通过描绘景色和自然现象,来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描绘了原上草原的景色,以此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慨和敬畏之情。

举个例子,下面是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对比示例:
托物言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借景抒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这首诗中,托物言志是通过描绘风急天高、猿啸哀以及渚清沙白、鸟飞回等物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和志向;而借景抒情则是通过描绘草原上的草木生长、野火蔓延等自然现象来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一、定义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示例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有些考生易将二者混淆,这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对比两首古典诗词,来分析二者的区别。

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等七幅画面,容量之大,堪称妙笔,但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透露出一派幽狭繁杂的气氛,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一心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的区别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的区别第一、“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借物抒情”,顾名思义,是指在作品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

借物抒情虽也是一种文章的表现手法,除适用于通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外,借物抒情还多运用在叙事类文章的局部,起到交待时间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进情节发展、再现地域风光、增强诗情画意等作用。

第三、托物言志常常是作者受生活的启发,托物寓意的结果。

“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咏志。

它常常是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对生活的独到感悟提炼升华出来。

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

如郑燮的《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本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人笔下竹石如画,但作品传递给我们的却是竹子的精神——立场坚定,不折不挠,顽强抗争,涵蕴着诗人的人格力量。

而借物抒情则是作者从自己的情感出发移情于物的结果。

“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

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朱自清的《春》是写景抒情的名篇,作者把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借助“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巧妙地表达出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

第四、“托物言志”之“志”必须是能从事物本身固有的特点自然引申出来,不能从外界移入。

自然万物各有其形态﹑色彩﹑性质﹑功用等自然属性,艺术家把对事物的独到发现和感悟提炼升华,使之与所要表现的某种意义相契合,这样就把物自然属性很自然地转化为某种社会属性,使该物体具有了象征意义。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一、托物言志?定义: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举例:植物梅--“凌寒独自开”,象征孤傲、高洁、清秀、淡雅。

菊--“凌寒独自开”,象征孤傲、高洁、清秀、淡雅。

兰--“空谷生幽兰”,象征名贵、孤傲、清高竹-- 象征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气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

动物:马—自强不息、奋斗不止鸿鹄—志存高远事物:宝剑--为国效忠,保家卫国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表面上是赞美梅花的精神,实际上写出了作者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质和坚贞纯洁的情操。

抒发了作者对流俗的鄙视,也体现了作者坚贞自守的高尚情操。

二、借景抒情?定义借助景物或客观事物来抒发感情的表现手法,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举例落日、冷月、星星、梧桐、清风、细雨、微草、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花、大江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借景抒情)作者通过描写恋花飞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三、二者有相同点?都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

他们借助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

四、它们不同之处在于: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有些考生易将二者混淆,这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
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对比两首古典诗词,来分析二者的区别。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等七幅画面,容量之大,堪称妙笔,但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透露出一派幽狭繁杂的气氛,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一心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
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读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这首诗名义上写不为人识“小松”,实际上在写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这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吗?诗人通过描写“小松”坎坷的经历描写,表达了对人才成长的思考。

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总之,辨别二者的区别要注意这两组概念,一是“景”与“物”,一是“情”与“志”,写景就是为了抒情,咏物就是为了言志。

只要反复对比琢磨,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