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数钩隐图

合集下载

经学书目

经学书目

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经部【易类】易经一子夏易传周易郑康成注增补郑氏周易陆氏易解周易注周易注疏周易集解周易口诀义周易举正易经二易数钩隐图周易口义温公易说横渠易说东坡易传伊川易传易学辨惑了斋易说吴园周易解周易新讲义紫岩易传读易详说易小传汉上易集传卦图从说易经三周易窥馀易璇玑易变体义周易经传集解易原周易古占法古周易章句外编周易本义附重刻周易本义郭氏传家易说周易义海撮要南轩易说复斋易说杨氏易传周易玩辞赵氏易说诚斋易传大易粹言易图说古周易易传灯易裨传厚斋易学童溪易传102周易总义西溪易说丙子学易编易通周易卦爻经传训解易象意言周易要义易翼传文公易说易学启蒙小传周易辑闻用易详解淙山读周易周易传义附录易学启蒙通释三易备遗周易集说读易举要易象义易图通变易筮通便易经四读易私言易附录纂注周易启蒙翼传易纂言易纂言外翼易源奥义周易原旨周易程朱传义折衷周易衍义易学滥觞大易缉说周易本义通释周易本义集成大易象数钩深图学易记周易集传读易考原易精蕴大义易学变通周易会通周易图说103周易爻变易縕周易参义周易文诠易经五周易大全易经蒙引读易馀言易学启蒙意见易经存疑周易辩录易像钞周易象旨决录易象钩解周易集注读易纪闻八白易传洗心斋读易述像象管见周易劄记周易易简说易义古象通周易像象述易用易象正儿易内仪以儿易外仪卦变考略古周易订诂周易玩辞困学记易经六易经通注日讲易经解义御纂周易折中御纂周易述义读易大旨周易稗疏易酌田间易学易学象数论周易象辞寻门馀论图书辨惑图学辩惑周易筮述仲氏易推易始末春秋占筮书易小帖易俟读易日钞周易通论周易观彖周易浅述易原就正大易通解易经衷论易图明辨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周易传注周易札记周易传义合订周易玩辞集解惠氏易说周易函书约存周易函书约注周易函书别集易笺楚蒙山房周易解周易孔义集说易翼述信周易浅释周易洗心丰川易说周易述易汉学易例易象大意存解大易择言周易辨画周易图书质疑周易章句证异附录乾坤凿度易纬稽览图易纬辨终备周易乾凿度易纬通卦验易纬乾元序制记易纬是类谋易纬坤灵图【书类】尚书注疏洪范口义书传尚书全解禹贡指南禹贡论尚书讲义夏氏尚书详解禹贡说断增修东莱书说尚书说106五诰解絜斋家塾书钞书经集传尚书精义陈氏尚书详解融堂书解洪范统一尚书要义书集传或问胡氏尚书详解尚书表注书纂言书集传纂疏读书丛说书传辑录纂注尚书通考书蔡氏传旁通读书管见书义断法尚书纂传尚书句解书传会选书经大全图说尚书考异尚书疑义尚书日记尚书砭蔡编尚书注考尚书疏衍洪范明义日讲书经解义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尚书稗疏尚书古文疏证古文尚书冤词尚书广听录尚书埤传禹贡长笺107禹贡长笺禹贡锥指洪范正论尚书七篇解义书经衷论尚书地理今释禹贡会笺附录尚书大传书义矜式【诗类】诗序毛诗注疏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陆氏诗疏广要毛诗指说诗本义苏氏诗集传毛诗名物解毛诗李黄集解诗补传诗总闻诗经集传慈湖诗传吕氏家塾读诗记续吕氏家塾读诗记毛诗讲义诗童子问段氏毛诗集解诗缉诗传遗说诗考诗地理考诗集传名物钞诗传通释108诗传通释诗传旁通诗经疏义会通诗经疑问诗缵绪诗演义诗解颐诗传大全诗说解颐读诗私记诗故六家诗名物疏重订诗经疑问诗经世本古义待轩诗记读诗略记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御纂诗义折中田间诗学诗经稗疏诗经通义毛诗稽古编诗所109毛诗写官记诗札诗传诗说驳义续诗传鸟名卷诗识名解诗传名物集览诗说诗经札记读诗质疑毛诗类释诗疑辨证三家诗拾遗诗沈诗序补义虞东学诗附录韩诗外传【礼类一、周礼之属】周礼注疏周官新义周礼详解周礼复古编礼经会元太平经国书周官总义周礼订义鬳斋考工记解周礼句解周礼集说周官集传周礼传周礼图说周礼翼传110周礼传周礼图说周礼翼传周礼全经释原周礼注疏删翼钦定周官义疏周礼述注周礼纂训周官集注礼说周官禄田考周礼疑义举要【礼类二、仪礼之属】仪礼注疏仪礼识误仪礼集释仪礼释宫仪礼图仪礼要义仪礼逸经仪礼集说经礼补逸钦定仪礼义疏111钦定仪礼义疏仪礼郑注句读仪礼商仪礼述注仪礼析疑仪礼章句补飨礼礼经本义宫室考天子肆献祼馈食礼仪礼释宫增注仪礼小疏仪礼集编附录内外服制通释读礼通考【礼类三、礼记之属】礼记注疏月令解礼记集说112礼记集说礼记纂言陈氏礼记集说礼记大全月令明义表记集传坊记集传缁衣集传儒行集传日讲礼记解义钦定礼记义疏113钦定礼记义疏深衣考陈氏礼记集说补正礼记述注礼记析疑檀弓疑问礼记训义择言深衣考误附录大戴礼记夏小正戴氏传【礼类四、三礼总义之属】三礼图集注三礼图学礼质疑读礼志疑郊社禘祫问参读礼志疑【礼类五、通礼之属】礼书仪礼经传通解仪礼经传通解续礼书纲目五礼通考114五礼通考【礼类六、杂礼书之属】书仪家礼泰泉乡礼朱子礼纂辨定祭礼通俗谱【春秋类】春秋左传注疏春秋三解传述人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115春秋谷梁传注疏箴膏肓春秋释例春秋集传纂例春秋集传微旨春秋集传辨疑春秋名号归一图春秋年表春秋尊王发微春秋皇纲论春秋通义春秋权衡刘氏春秋传刘氏春秋意林春秋传说例孙氏春秋经解苏氏春秋集解春秋辨疑崔氏春秋经解春秋本例春秋五礼例宗春秋通训叶氏春秋传春秋考春秋三传谳吕氏春秋集解胡氏春秋传高氏春秋集注春秋后传左氏传说左氏传续说左氏博议春秋比事春秋左传要义春秋分记春秋讲义春秋集义张氏春秋集注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春秋通说洪氏春秋说春秋经筌116春秋经筌吕氏春秋或问春秋集传详说读春秋编春秋集传释义大成春秋纂言春秋提纲春秋诸国统纪春秋本义程氏春秋或问三传辨疑春秋谳义春秋会通春秋阙疑春秋集传春秋师说春秋左氏传补注春秋金锁匙春秋属辞春秋胡传附录纂疏春秋春王正月考春秋书法钩元春秋大全春秋经传辨疑春秋正传左传附注春秋胡氏传辨疑春秋明志录117春秋明志录春秋正旨春秋辑传春秋亿春秋事义全考春秋左传属事春秋胡传考误左氏释春秋质疑春秋孔义春秋辩义读春秋略记春秋四传质左传杜林合注春秋提要日讲春秋解义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御纂春秋直解左传杜解补正春秋稗疏春秋四传纠正春秋平义读左日钞左传事纬春秋毛氏传春秋简书刊误春秋属辞比事记春秋地名考略春秋管窥三传折诸118三传折诸左传折诸公羊折诸谷梁折诸春秋阙如编春秋宗朱辨义春秋通论春秋世族谱春秋长历惠氏春秋说春秋大事表春秋识小录惠氏春秋左传补注春秋左传小疏春秋地理考实三正考春秋究遗春秋随笔附录春秋繁露【孝经类】古文孝经孔氏传孝经注疏孝经指解孝经刊误孝经大义孝经定本孝经述注孝经集传御定孝经注御纂孝经集注孝经问经部五经总义类驳五经异义郑志经典释文公是七经小传程氏经说六经图六经正误九经三传沿革例融堂四书管见四如讲稿六经奥论明本排字九经直音五经说十一经问对五经蠡测简端录五经稽疑经典稽疑119钦定翻译五经四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九经误字经问十三经义疑九经古义经稗十三经注疏正字朱子五经语类群经补义经咫九经辨字渎蒙古经解钩沉附录古微书【四书类】孟子注疏论语集解义疏论语注疏论语笔解孟子音义论语拾遗孟子解论语全解孟子传尊孟辨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论孟精义中庸辑略石鼓论语答问论语意原癸巳论语解癸巳孟子说蒙斋中庸讲义四书集编120孟子集疏论语集说中庸指归四书纂疏大学疏义论孟集注考证四书集义精要四书辨疑读四书丛说四书通四书通证四书疑节四书经疑贯通四书纂笺四书通旨四书管窥大学中庸集说启蒙四书大全四书蒙引四书因问问辨录论语类考孟子杂记学庸正说论语商论语学案四书留书日讲四书解义四书近指孟子师说大学翼真四书讲义困勉录121四书讲义困勉录松阳讲义榕村四书说论语稽求篇四书剩言大学证文四书释地四书札记此木轩四书说四书逸笺乡党图考经部乐类皇祐新乐图记乐书律吕新书瑟谱韶舞九成乐补律吕成书苑洛志乐钟律通考乐律全书御制律吕正义御制律吕正义后编钦定诗经乐谱全书古乐经传古乐书圣谕乐本解说皇言定声录竟山乐录李氏学乐录乐律表微律吕新论律吕阐微琴旨【小学类一、训诂之属】122尔雅注疏附考证尔雅注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释名广雅匡谬正俗群经音辨埤雅尔雅翼骈雅字诂续方言别雅【小学类二、字书之属】急就篇说文解字说文系传说文系传考异说文解字篆韵谱重修玉篇干禄字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汗简佩觿古文四声韵类篇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复古编班马字类汉隶字源六书故字通龙龛手鉴六书统周秦刻石释音字鉴说文字原六书正讹汉隶分韵六书本义奇字韵古音骈字俗书刊误字孪御定康熙字典御制增订清文鉴123御制增订清文鉴御制满珠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钦定西域同文志隶辨篆隶考异【小学类三、韵书之属】原本广韵重修广韵集韵切韵指掌图韵补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增修校正押韵释疑九经补韵五音集韵古今韵会举要四声全形等子经史正音切韵指南洪武正韵古音丛目古音略例转注古音略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御定音韵阐微钦定同文韵统钦定叶韵汇辑钦定音韵述微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韵补正古今通韵易韵孙氏唐韵考古韵标准附录六艺纲目。

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

经典选读——太极图说周敦颐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年―1073年),原名敦实,别称濂溪先生,又称周元皓,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字茂叔,号濂溪。

北宋五子之一,程朱理学代表人,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

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学界公认的理学鼻祖,称"周子"。

周氏学术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道学,间杂佛学。

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故作《太极图说》文章简介: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

该词最早出现在《易传·系辞上》中。

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

太极图形象化地表达了它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

太极图说上篇第一节:自无极而太极。

注疏:极,言对待之极至也。

无极,极化谓太极,去极化达无极。

两极并举,对立之成也。

两极调和谓中,然中庸,非此无极也,中庸之尽也必以此,故以异乎彼者言之于道源也。

道者万物玄同圆觉之修,尽归者此无极也。

所谓无极,即非无极,是谓无极,而凡夫之人贪着其事;所谓凡夫者,即非凡夫,是谓凡夫。

梁武帝问李兴业“太极”有无,李以“易有太极”对曰:“是有”。

邵雍曰:“太极既分,两仪立焉。

”“一气分而阴阳判。

”(《观物外篇》),刘牧曰:“太极者,一气也。

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一气所判,是曰两仪。

”(《易数钩隐图》)第二节: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注疏:太极动而生阳,是本自非动也。

一动一静,各一其性而言之也,以象观之谓一阴一阳。

两仪立,阳变阴合,化中偏正,万象成焉。

第三节: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注疏:阳变阴合,化中偏正有差,万象成焉。

如于道经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乃阴阳归极中也,偏正出万象。

汉代的“九宫算”

汉代的“九宫算”

汉代的“九宫算”汉代徐岳《术数记遗》:“九宫算,五行参数,犹如循环。

”北周甄鸾注曰:“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

”我们准此,即可得到《九宫算图》(见下图)。

文章来源:藏风得水 文章来源:藏风得水 文章来源:藏风得水 文章来源:藏风得水 九宫”之法用之多端。

汉代时有“九宫占”、“九宫术”、“九宫算”、“九宫八风”、“太一下行九宫”、“太一坛”等,是于占、术、算、医、纬、建等方面的应用。

文章来源:藏风得水《易乾凿度》曰:“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

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

则彖变之数若一,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阳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

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

”郑玄注曰:“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

居其所曰太一。

常行于八卦日辰之间。

曰天一,或曰太一。

出入所游,息于紫宫之内外。

其星因以为名焉。

故《星经》曰‘天一’、‘太一’。

主气之神,行犹待也。

四正四维,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宫。

天一下行,犹天子出巡狩,省方岳之事。

每卒则复。

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宫。

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因谓之九宫。

天数大分,以阳出,以阴入。

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是以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

坎中男,始以言无偏也。

自此而从坤宫。

坤。

母也。

又自此而从震宫。

震,长男也。

又自此而从巽宫。

巽,长女也。

所行者半矣。

还息于中央之宫。

既又自此而从乾宫。

乾,父也。

自此而从兑宫。

兑,少女也。

又自此从于艮宫。

艮,少男也。

又自此从于离宫。

离,中女也。

行则周矣。

”所行即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之序而为一周。

一周之后还于中央,再行又从一始。

后来,这样的“行”法被道家称之为“禹步”,据说到一定时候行者本身就会“隐形”。

就是这样,“九宫”图与八卦结合起来,而有“九宫八卦图”的出台(见第一讲中之图)。

术数《奇门遁甲》中的“八门”,就部署在这样的“九宫八卦图”上。

文章来源:藏风得水今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看《九宫算图》,那只不过是一简单的“数阵”(也称“幻方”)。

大易象数钩深图(张理)简介

大易象数钩深图(张理)简介

大易象数钩深图(张理)简介
道藏综合索引书名:大易象数钩深图(张理) 编著:杨甲编撰张理增补卷数:三卷正统道藏:洞真部灵图类阳字号涵芬楼本第69册新文丰本第4册三家本第3册道藏提要:编号157 中华道藏:四辅真经道教易学第16册
大易象数钩深图(张理),原不题撰人。

据刘师培《读道藏记》考证,应为南宋杨甲及叶仲堪所编《六经图》之第一卷,元人张理增补。

《正统道藏》本三卷,收入洞真部灵图类。

此书辑录北宋儒家所作《周易》象数学诸图,共一百三十九幅。

以无名氏《太极贯一之图》及周敦颐《太极图》为首,以邵雍《皇极经世图》及司马光《潜虚拟玄图》等殿后。

每图或数图之后附图说一则,解释图像之义。

篇末载《古今易学传授图》,列举先秦至北宋《易》学源流师承谱系。

是为宋代图书易学集大成之作。

河图洛书(学易必读).

河图洛书(学易必读).

河图洛书(学易必读).龙图序》关于龙图形成的观点。

用于说明八卦卦象的起源,又是对《系辞》“天地之数”章的解释。

本于《周易·系辞》三陈九卦之义。

《龙图序》认为一变为天地未合之数,二变为天地已合之位,三变为龙马负图之形。

“且夫龙马始负图,出于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于夫子三陈九卦之义,控其旨,所以知之矣。

”“且若龙图便合,则圣人不得见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圣人观象而明其用。

是龙衅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

(《龙图序》)第一变:“始龙图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数。

上二十五,天数也。

中贯三五九,外包之十五,尽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位,后形一六无位,又显二十四之为用也。

兹所谓天垂矣。

下三十,地数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

十分而为六,形地之象焉”。

第二变:“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

在上则一不配,形二十四,在下则六不用,亦形二十四”。

第三变:“后既合也,天一居上为道之宗,地六居下为地之本,三干地二地四为之用,三若在阳则避孤阴,在阴则避寡阳”。

元张理《易象图说》载龙图三变图。

以白圈为天数,以黑点为地数。

第一变天数在上,地数在下,象天地之象,天数总合为二十五,地数总合为三十,天地之数各自分开。

天数排列五个数为一组,共分五级,即“天五”;每组纵横线之数为三,即“天三”;其纵横线之数相加分别为九,即“天九”;横纵点数分别为十五。

天数一与地数六皆不配位,故天数起作用者为二十四。

地数每六个数为一组,共分五组。

天数以五为单位,地数以六为单位。

第二变上图为天数所变图,天数上五组,其上一之数不动,去四个数;其左五组,去一为四;右五组去二为三;下五组,去三为二;中五组不动。

其上、中、右为一、五、三,共三个奇数;下、左为二、四,共两个偶数,乃参天两地之象。

所去掉的十个数,则隐藏在下图中十之中。

下图为地数所变图。

地数中六组,去一加于上六组为七;去二加于左六组为八;去三加于右六组为九;下六组不加任何数。

中国古代易图学中的图形信息设计

中国古代易图学中的图形信息设计

一、易图学与图形信息设计思想美国著名的信息设计、用户体验专家内森•谢卓夫(Nathan Shedroff)在文章《交互信息设计:设计的统一理论》(Information Interaction Design:A Unified Field Theory of Design)中指明所有的设计都可以分为信息设计、交互设计和知觉设计三个部分。

信息设计针对的是设计生产者所要表达的信息,交互设计针对的是产品对设计消费者的响应(以往理论中的功能设计可以纳入其中),知觉设计则是从审美、知觉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设计。

在这个框架内理解信息设计,可以得知,虽然信息设计是一个新的概念,其所指的内容却由来已久了:从古代皇室对特定信息的专权、官员按等级着装到现代城市的交通标识系统无不存在信息设计。

本文要讨论的易图学是中国古代图形信息设计成果的集中表现。

《周易》一书中的《易经》部分本来是周代的卜筮之书,目的是为占卜之用,本身包含的哲学内涵虽广博却隐于文本之后,并无有意识的进行系统的表述。

不过《易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本经典,是先秦诸子百家共同的理论基础,加上在后世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和道家均把《周易》作为第一典籍,两千多年来历代学者从各种角度对《周易》进行解释和扩充,把《周易》的思想哲学化、体系化,形成了体系庞大的易学,中国古代思想中一切哲学思想都深深的存在着易学的烙印。

易图学是易学的一个分支,这一分支推崇用图形的方式表现易学思想。

目前保留下来的易图多是宋代以后创造的,宋、元、明三代是易图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到了清代,由于对明末浮燥的学风的痛恨和清廷的高压,整个易学界向训诂和考据的方向发展,对于探讨哲学问题的易图学失去了兴趣,易图学走向衰落。

在易图学中包含了现今图形信息设计的图表设计领域的大部分内容,有些表现方式(如《水火匡廓图》中的成分比例加逻辑关系的表现法)甚至比现今常用的图表设计方法有更强的表达能力。

易学中最早的图形当属与爻相关的图形了,在通行本的易经中使用“—”和“--”两种符号表示阳阴两种爻。

文津阁《四库全书》目录页码.经部

文津阁《四库全书》目录页码.经部

10卷
10卷
6卷
11卷
4卷 15卷
3卷 12卷
36卷
35 79 135 56 71 72 93 86 76 71 72 80 46 38 62 59 54 65 76 57 84 62 66 72 82 63 78 88 101 65 87 53 55 43 55 100 54 60 39 96 62 69 86 76 75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4 5 6 7 1 2 3 4 5 6 7 1 2 3 4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周易经传集解》9-11 《周易经传集解》12-13 《周易经传集解》14-15 《周易经传集解》16-17 《周易经传集解》18-19 《周易经传集解》20-21 《周易经传集解》22-23 《周易经传集解》24-26 《周易经传集解》27-30 《周易经传集解》31-33 《周易经传集解》34-36 《易原》前1-2 《易原》3-4 《易原》5-6 《易原》7-8 《周易古占法》前正文后 《原本周易本义》前1-2 《原本周易本义》3-12 《重刻周易本义》前1 《重刻周易本义》2 《重刻周易本义》3-4 《郭氏传家易说》前1 《郭氏传家易说》2 《郭氏传家易说》3-4 《郭氏传家易说》5 《郭氏传家易说》6-7 《郭氏传家易说》8-11 《周易义海撮要》前1 《周易义海撮要》2 《周易义海撮要》3 《周易义海撮要》4 《周易义海撮要》5 《周易义海撮要》6 《周易义海撮要》7 《周易义海撮要》8 《周易义海撮要》9-10 《周易义海撮要》11-12 《南轩易说》前1 《南轩易说》2 《南轩易说》3 《复斋易说》前1-3 《复斋易说》4-6 《杨氏易传》前1-3 《杨氏易传》4-6 《杨氏易传》7-9

《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是中国宋代周敦颐为其《太极图》写的一篇说明。

全文249字。

该文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

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

文中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该文主张:“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在人群中,又特别突出圣人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该文对后世影响很大,版本很多,朱熹《近思录》、黄宗羲等所编《宋元学案》等尽皆收入。

来源介绍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

该词最早出现在《易传·系辞上》中。

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

太极图形象化地表达了它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

太极图形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和谐美。

它以后又发展成中国民族图案所特有的“美”的结构。

如“喜相逢”、“鸾凤和鸣”、“龙凤呈祥”等都是这种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组成生动优美的吉祥图案,极受民间喜爱。

《太极图说》则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哲学著作,全文只有249字。

受《周易·系辞传》的启发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阐释了其宇宙观,“无极而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

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太极解说太:初始、宗源、无上。

极:最端之位、结构之元。

太极的字面含义:最高级、最标准、最完美之义;太极的真实含义:事物存在与运动的机理,以旋机为运动形式,以圆融为运动品质。

太极图是图式最简单、内涵最丰富、造型最完美的图案,古今中外没有哪个图案有如此深刻的内涵,它可以概括宇宙、生命、物质、能量、运动、结构等内容,可以揭示宇宙、生命、物质的起源。

原文介绍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