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渗互融”的仪式音声——中南华南地区民间多元信仰体系互渗互融之仪式音声研究工作坊综述
湖南民间信仰仪式音乐中的多重宗教文化表现——《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中卷》五个个案研究析述

湖北 省 , 南 省 和 四 川 省 ; 市 包 括 : 海 市 , 京 湖 四 上 南 市 , 口市 ( 武 汉 市 ) 重 庆 市 。今 天 我 们 所 说 的 汉 今 和 华 中地 区 , 指 传 统 地 理 大 区 的 中部 地 区 , 称 “ 是 简 华 中 ”或 称 “ , 中部 地 区 ” 包 括 湖北 , 南 , 南 等省 。 , 湖 河 受 限 于各 种 因 素 , 中 国 民 间仪 式 音 乐 研 究 ・华 《 中卷 》 后 文 简 称 “ 中卷 ” 【 红 主 编 , 京 : 化 艺 ( 华 )刘 北 文
后 , 辑 成 《 南 音 乐 普 查 报 告 》 书 , 式 出 版 。1 编 湖 一 正 _
我 们 通 常 提 到 的 华 中 地 区 , 于 中 国 中 部 、 河 位 黄
中下 游 和 长 江 中游 地 区 , 处华 北 、 东 、 北 、 南 地 华 西 西
与华 南 之 间 。 民 国 时 代 , 中 地 区 指 长 江 流 域 的 七 华
刘 红
湖 南 民 间信 仰 仪 式 音 乐 中的 多重 宗 教 文化 表 现
《 国 民 间仪 式 音 乐研 究 ・华 中卷 》 个 个 案 研 究析 述 中 五
摘 要 : 章 基 于《 国 民 间仪 式 音 乐研 究 ・华 中 卷 》 的 集 多 重 宗 教 特 性 于 一体 的 湖 南 民 间 信 仰 文 中 中 仪 式 音 乐 之 五 个 个 案 研 究 , 民 间信 仰 仪 式 的定 义 、 释 , 就 解 以及 其 音 乐 文 化 之 表 现 , 引述 了 中西 方 学 者 的 相关解读 。
教 音 乐 》 并 出版 。 一
关于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相融性研究

的突 出 . 或者 表 达 内 心深 处对 理 想 的 强 烈
为丰 富 . 同时该 唱 法 还具 有 亲 切 、 随和 的特 征. 容 易拉 近 和 听 众 之 间 的 距 离 . 在 很 大
是 整 体 的共 鸣 包括头腔、 口咽 腔 以及 胸 腔, 这三 者 必须 是 溶 为一 体 的。 美声 唱 法 和 其 他 唱 法 相 比 声 音 要 求 更 结 实 突 出 管 道 的垂 直 感 同 时 . 美声 唱 法 的声 音通 常也会传得很远 . 原 因是 多 数 演 出都 需要 演 唱 者 在 没 有 扩 音 设 备 的 条件 下 . 声 音 能 够 穿过 舞 台下 的 乐 池 送 到 大 歌 剧 院 里 的 每 个 角 落 而 达 到 这 一 目的 就 必 须依 赖 混 合共 鸣, 使得 声音 具 有 很 强 的穿 透 力 。这 种 共 鸣 方 式 尤 其 适 用 于 历 史 题 材 或 戏 剧 性 强 的角 色。 民 族 唱 法要 求声 音靠 前 , 明亮 且 灵活 在 共 鸣上 它除 了突 出垂 直感 之外 , 还 要求 水平 感 .原 因在 于 帮助吐 字更 清晰 . 也 有利于 风格 的转换和 把握 而通 俗 唱法对 于 共 鸣的运 用相 对具 有随 意性 . 根 据 不 同的 歌 曲特 点 . 有 些 会 要 求 注 重 胸 腔 共 鸣 。 有 些 则 更 接 近 于 在 耳 边 说话 的感 觉
践 中的 融合 发 展 。
关 键词 : 关声 民 族
通俗
相 融 性
一
当 前 不 管 是 社 会 上 还 是 在 高 校 教 学 实践 中 . 美声 、 民族 和 通 俗 三 种 唱 法 之 间
从相交到相融:一个多民族交错聚居村寨族际互动与混融的民族学探讨

从相交到相融:一个多民族交错聚居村寨族际互动与混融的民族学探讨作者:袁东升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19年第03期【摘要】民族之间的和谐有赖于一种良性的族际互动的文化及社会生态。
作为一个多民族交错聚居村寨,贵州省怎雷村为“和而不同”的民族关系研究提供了典型的族际互动的“怎雷模式”。
怎雷村水族与苗族从族际相遇到互动再到相融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差异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既有历史的原因,更有导致其和谐互动的文化逻辑和机理的存在。
“怎雷模式”最重要的特质就是水苗之间交错认同、差异共生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寻求混融的基础上形成的,进而构成了日常生活中交相勾连的族际生态。
【关键词】互动;相融;水族;苗族;民族关系【作者】袁东升,贵阳学院西南山地生态与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副教授,博士;怀化学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贵州贵阳,550005。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9)03-0050-009一、问题的提出作为云贵高原及向东南丘陵过渡地带的中国西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错杂居地区,也是各民族之间交往互动活跃的地区之一。
三都水族自治县地处都柳江流域核心地带,位于贵州省南部,该县人口主要属于四个民族,即水族、苗族、布依族和汉族。
由于迁徙互动及交错居住和土地互嵌,各族民众之间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广泛的经济与社会交往。
尤其是水族与苗族之间持续存在的经济交往及由此衍生发展的社会关系,展現出水族与苗族从相交到相融的原生态图景及动态历程,为水、苗两族的互动发展、差异共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田野点怎雷村由上、中、下、排场四个区隔明显地自然寨组成。
水族居住在上寨和下寨,苗族居住在中寨和排场寨。
该村的特征就是民族之间呈现出一种马赛克式的交错居住格局,历经四百余年,水、苗两族在长期互嵌式的生产生活交往历史过程中,形成“怎雷模式”特有的民族之间“美美与共”的秩序与规则,并且两族都还保持着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充分地展示出原生态的族际“相融”景观。
五台山南山寺晚课仪式音声探微

五台山南山寺晚课仪式音声探微
佚名
【期刊名称】《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4)006
【摘要】南山寺作为五台山佛教仪式音声的北派代表,不仅具有传统的诵经音声,而且具有笙管笛的器乐供养音声,既彰显出南北区域佛教仪式音声的诸多不同,又彰显出僧人破戒奏乐伎乐供养的僧尼化遗存.文章以五台山南山寺晚课仪式的过程为例,详细地分析了其音声类型及其应用特征,提出了对仪式与音声之关系的看法.
【总页数】9页(P28-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8
【相关文献】
1.赣南闾山教神诞仪式音声考察——以安远县铁丰村“真君诞”仪式音声为例 [J], 蒋燮
2.“互渗互融”的仪式音声——中南华南地区民间多元信仰体系互渗互融之仪式音声研究工作坊综述 [J], 肖璇;魏育鲲
3.仪式音声中的互动仪式链--以鄂西土家族“陪十姊妹”仪式音声为例 [J], 陈荣;陈如
4.五台山南山寺建筑石雕装饰艺术探微 [J], 许春丽
5.五台山菩萨顶"六月大法会"仪式音声探究 [J], 孙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音乐社会行为中的交融与触碰

音乐社会行为中的交融与触碰作者:于佳圻陈娟来源:《音乐生活》2022年第10期山人乐队是致力于将云南民族音乐走向世界音乐的一个国际化音乐团体。
在长期深入的田野采风过程中,与“局内人”朝夕相处,将该民族独具特色的音乐元素与当下跨界音乐创作理念进行了多种尝试,呈现出一种新的音乐演绎方式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此过程中,山人乐队不仅以当地“文化持有者”的介入为音乐合作的“共谋”,同时,在村寨社区文化传承和传播建设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也以其特有的社会行为体现了该乐队传播云南民族音乐的精神主旨。
在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互交融的今天,以山人乐队为代表的社会音乐人,用自己的方式创作出了具有当代生命力的音乐,成为云南民族音乐国际化传播的先行者。
1.多民族的乐队组合山人乐队是中国最早走向国际舞台的世界音乐团体之一,其乐队成员也充分体现了世界音乐的内核——“全球化”。
乐队成立于1999年,起初是一个摇滚乐队。
目前,乐队成员有五位:夏天,斯告·阿腊,瞿子寒,符特(小不点)和小欧。
夏天(Sam)来自于英国,从小学习打击乐器,尤其热爱民族音乐,曾专门去古巴学习各种打击乐。
因为热爱云南的少数民族音乐,所以在云南“扎根”生活,并一直在做云南族群音乐,乐队成员就给他起了一个族别:“英国族”。
斯告·阿腊是昆明市石林地区彝族撒尼人,在乐队中主要担任贝斯手,曾找老师进行系统的学习。
阿腊在加入山人乐队之前,一直从事有关民族音乐的工作,并且掌握了石林彝族撒尼人所有的乐器,例如:大(小)三弦、芦笙、弦子等等。
瞿子寒,乐队的核心人物,作为主唱,主要负责乐队的词曲创作,虽然是汉族,却无比热爱云南少数民族音乐。
小不点是贵州的布依族,只要看过他表演的人都會对他印象很深。
只要能够发声的器物,在他的手里琢磨两三分钟,立马就会展现出不同的音乐旋律,并且他还会制作不同的乐器。
小欧同瞿子寒一样,也是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的汉族,他曾经在学校学习过音乐,算是科班出身,在乐队中主要是起调和稳定的作用。
试论和声课程“学科渗透式”教学——高校音乐专业和声课程内容与

教学, 即将 某 个学 科教 育 内容渗 透 到其
高 等院校 音 乐专 业学 生 的普修 课程 , 是
~
曲分析 、 声 乐 钢 琴 等 理 论 课 程 或 其 他 技
能 课 程 也 需 结 合 和 声 课 程 的教 学 这 是
名 音 乐 专 业 类 学 生 打 开 音 乐 文 化 殿
堂的金 钥匙 。和 声课 程 , 作 为 高 校 音 乐
透式教 学, 以提 高和声课程与教 学的“ 人 文性” , 让和声课程 与教 学更加趋近于素质教 育。 关键词 : 渗透式教 学 多元 课 程 内容 教 学
高 校 音 乐 专 业和 声 课 程 “ 渗 透
学, 现 实 教 学 中 很 少 有 教 师 把 非 音 乐 知
一
、
类 心 理 情 感 的 内 容 被 吸 收 在 高 校 音 乐
学 目的的 多元化 、课 程 内容 的多 元化 、
教学 实践 的多 元化三 个 阶段。 和 声 课 程 教 学 目的多 元化 需 以“ 科 学 教 育 与 人 文 教育 ” 相结 合 . 追 求知 识 与技 能、 过 程 与 方 法 、情 感 与 态 度 相 融 合 的 教 学 目的 : 和 声 课 程 教 学 内容 的 多 元 化 , 需 要课程
学” 。
( 一) 需 其 它 相 关 学 科 专 业 内 容 渗 透 于 和 声 课 程 当 前 我 国 高 等 院 校 音 乐 和 声 课 程 内容 , 多关于 和弦 、 调 式 调 性 。这 些 内 容
湘中民间仪式音声的“在地化”与互文性研究

个案研究,缺乏对其仪式音声建构过程展开 深入的方法 论 思 考。 综 观 以 往 的 研 究, 代 表 成果主要有:其一,20世纪 60年代中国艺术 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主编的 《湖南音乐考察报 告》① ,搜集了很多湘中区域民间宗教仪式唱 腔与器乐曲牌,为后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 考文献。其二,《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 湖南 卷 · 新 化 资 料 本 》② , 是 对 新 化 县 儒、 释、道、巫教 音 乐 首 次 给 予 的 记 录 与 整 理。
收稿日期:2019-09-20 注:本文首次口头发表于 2019年 6月在香港中文大学禅与人类文明研究中心主办的 “民间佛道仪式跨领域工作坊” 会议上。 ① 中国音乐研究所编:《湖南音乐普查报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 416—418页。 ② 湖南新化县文化馆主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南卷·新化资料本》 (内部资料),1987年刊印。
中国民族音乐学界目前针对湘中民间信 仰仪式音乐的研究关注力度不够,微观个案 研究较多,宏 观 性 研 究 思 维 甚 少, 尤 其 结 合 民族音乐学 与 文 化 人 类 学、 宗 教 人 类 学、 结 构主义与符号学等跨学科理论,展开对湘中 民间仪式音声 “在地化” 与 “互文性” 的研 究力度不够。 截 至 目 前, 学 界 主 要 关 注 于 湘 中民 间 巫、 道、 傩 互 融 特 点 的 “和 娘 娘 ” “酬还都猖大愿” “师公抛牌” 等仪式音乐的
·91·
民族艺术研究○
其三,石萍的硕士论文 《湖南新化县广阐宫 傩 仪 音 乐 研 究 》①, 针 对 新 化 洋 溪 镇 广 阐 宫 傩 仪法事的音乐构成与形态特征以及蕴含的宗 教意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读,是较早针对 湘中梅山音乐文化展开的研究。其四,笔者 自 2008年以 来,针 对 湘 中 新 化、隆 回 等 地 “和娘娘”② “酬 还 都 猖 大 愿 ” “梅 山 教 ”③ “民间丧 葬 仪 式” 等 进 行 了 多 次 田 野 考 察, 发表了数篇关于湘中民间宗教仪式音乐个案 研究的学术论文:赵书峰 《湖南新化民间道 教仪 式 的 音 乐 民 族 志 考 察 与 研 究 ———以 奉 家 镇 报 木 村 民 间 丧 葬 仪 式 音 乐 为 例 》④, 针 对 湖 南新化县奉家镇民间道教 (丧葬仪式) 的仪 式结构与象 征 意 义、仪 式 音 声 的 形 态 特 征、 发展现状等问题结合民族音乐学、象征人类 学理论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与阐释;尤其是笔 者的博士论文 《湖南瑶传道教音乐与梅山文 化———以 瑶 族 还 家 愿 与 梅 山 信 仰 仪 式 音 乐 的 比 较 为 例 》⑤, 将 师 公 教 仪 式 置 于 梅 山 文 化 发 展的历史语境中,重点关注梅山教仪式音乐 在瑶、汉跨族群之间的文化传播与音乐文本 的互文关系,是较早针对湘中民间仪式音声 展开的跨学科研究;赵书峰 《祭、戏的互文 ———湘中新化县 “酬还都猖大愿”仪式音声 解 读 》⑥, 结 合 仪 式 结 构 的 象 征 意 义 与 仪 式 音 声特征分析认为, “酬还都猖大愿” 仪式音 乐,不仅是巫、道、傩等音乐的结合体,而 且还呈现出典型的祭、戏互文关系;赵书峰 《梅 山 音 乐 文 化 研 究 的 现 状 与 反 思 》⑦, 针 对 以往梅山音乐文化研究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初 步的总结与反思。综观上述研究,当下中国 民族音乐学 (音乐人类学) 界在湘中民间仪 式音乐 的 “在 地 化” 与 “互 文 性 ” 研 究 问 题方面,目前还尚无学者展开更为宏观的理
仪式音声在民间信仰活态传承中的影响以平果做帮仪式为例

摘 要: 仪式音声在民间信仰活态传承与变迁中存在较多可变因素。 包括语言、 音声行为以及传习中重要的师承关系等
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仪式音声在不同区域内自身的形态和发展, 这些因素在信仰仪式中呈现的动态对于仪式音声的构成以及
变化都以显性存在的方式影响有时甚至操纵着民间信仰的传承与变迁。
文章即以平果县南部普遍流行的 “做帮” 仪式为实例, 说明在当地仪式中影响仪式音声传承与变迁的三个主要的 因素。 平果位于广西中西部, 隶属百色。 辖 7 个镇 4 个乡, 总 人 口 41.3 万 人①, 境 内 主 要 居 住 着 壮 、 汉 、 瑶 三 个 民 族 , 其 中 壮 族 是 世 居 民 族 , 人 口 占 91.28%, 从 清 代 开 始 陆 续 迁 入该地域的汉族、 瑶 族 仅 占 4.52 和 4.18%。 平 果 当 地 有 巫 、 道、 师公三种信仰, 存在 “做帮” 的南部地区有巫、 道两 种宗教信仰。 民间信仰从业者群体分别以男性与女性仪式 执仪者为区分, 职能上相互区别亦互相依赖。 巫信仰遍布 平果县境内, 宗教信仰从业者大多为女性, 壮语称为娅仙 [ ja2 揶im3], 当地西南官话称为仙婆。 仙婆能够沟通神界的神 灵, 其身体即是仪式的法器, 通过一定的仪轨祖师神会附 到仙婆身上, 附体后的仙婆能够回答人们提出的各类问题 并提示其解决的办法。 道教是平果整个地区重要的宗教信 仰之一, 在平果普遍称其从业者为道公, 壮语称为公道 [ko耷2 tou1], 一 些 壮 族 村 落 亦 被 称 为 公 师 [ko耷2 θ調i3]。 当 地 民众一生中的民俗事项几乎都与道公相关, 他们甚至成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WEI X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得名 , 般在农 历八 到十 月间举行 , 一 是人们 用 以 祈求 丰收 、 畜平安 和祛邪 纳吉 , 人 聚祭祀 、 蹈 、 舞 戏 剧 于一体 的传统 民俗 。 跳岭头 ” “ 文化间的交流 与互
渗不 仅体现在 民间道 教与佛教方 面 ,且亦为壮族 、 汉 族之 间文 化 交流 的载体 。例 如 :偈 ” 为佛 教 “ 本
不仅是 此次“ 互渗互融 ” 仪式音 声研究 的学术定位 , 也是 整个 中国仪式 音乐 研究 对 中国传 统音 乐研究
的价值所 在 。
中国 民间信 仰“ 渗互融 ” 为主题 集 中体现 互 作 在 了工作坊诸位调 查者 的“ 田野个 案” , 却各有 中 但
侧重 。 同层次 的“ 不 互渗互融 ” 给我们 理解 中国民间 信仰 的“ 多元 性” 提供 了视角 。
是, 有着不 同的经 书与科 仪 , 20 前就 已 出现 但 0年 了“ 师道合 一” 的执 仪人员 。仅 就她研究 的重点 “ 抛
牌仪 式 ” 言 , 抛牌 ” 而 “ 为师教 与道 教明 显 区别 的一 种 特殊仪 式 , 是师公 正式 入行 的 “ 业典 礼 ” 但就 毕 , 在“ 抛牌 ” 仪式上 , 师公执 仪的 内容 也有从道 教借鉴
的族 群。 以往对 “ 还盘 王愿 ” 仪式 中信仰研究多集 中
在 与汉 族 道教 关 系密 切 的“ 族道 教 ” 瑶 方面 , 探讨
台湾师 范大 学 民族 音乐 研 究所 吕锤 宽教 授作
了“ 台湾 民间道教音乐 ” 的主题 发言 。在 他看来 , 台 湾 汉人 民间信 仰的佛 、 、 、 的融 合从 服饰 、 师 道 法 音
仪式 , 由同“ ”会 ” 坛 “ 的执仪 者 , 演不 同信仰 属性 展 的内容 ( 如伙居道 士在葬仪 中分别 根据儒 、 、 道 佛的 科书执仪 )可视为 同坛 多源 ;3 同一批 执仪者 , , () 在
合 一 ” 同一 蘸坛 或道 场 仪 式 中 , 的 融合 运 用 属 巫 教 系统 的师教 科仪 与属 道教 系统 的科 仪 内容 。执
仪 者 或选 择 师教 服饰 或 选择 道 教信仰体 系的“ 渗”从共 时的现象 互 ,
看包括 三种类型 : 1 ( )同一仪 式 由不 同信仰 属性 的 “ ” 会 ” 仪班 队共 同参与 ( 坛 “ 执 如道 、 、 、 、 佛 师 法 巫 等 ) 同班 队的仪式 , 不 可视之 为多坛 并存 ;2 同一 ()
“ 还盘王愿 ” 仪式音乐 与“ 梅山教” 乐之 间的关 系。 音 而她 的研究注重 的是 不同族群之 间信仰在“ 还盘王 愿” 仪式 中的互 渗 。
湖南 湘西 地 区苗族 原生信 仰 巴岱雄 与道 教影
乐、 科仪 、 执仪人 身份均可体 现。 “ 如 非单一性 ” 的台 湾 的 民间信仰 仪式 ,其 表象 之一 为道 士衣着 的 多
样 。深入调查之后 发现 , 台湾道教 对佛教 的吸收还
体现 在“ 法事” , 上 即佛教 的“ 十方世界 ” 想成为道 思 教科 仪的主要来 源。
响下 形成的 巴岱扎是 魏育鲲此次研 究的主体 , 她从 两者 的对 比切人 , 讨论苗族 信仰 中的巴岱 雄以及被
称 为“ ” 客 的巴岱扎 以何 种方式 体现并 共建 苗族 的
( )“ 、 、 、 、 ” 融 合 一 儒 释 道 巫 法 的
雨顺 , 兴旺 , 丰登 。吴 宁华 注意到 了在“ 六畜 五谷 还 盘王 愿” 式中渗透着道 、 、 仪 佛 巫等多种宗 教和 民间 信仰 。贺州为 中原势 力进 入岭南最早 的走廊 之一 ,
境 内均是 在不 同 的历 史 时期先后 迁徙 并定居 于此
整体 信仰体系 。在 巴岱扎仪式 中 , 师公用 语一般为 苗 语夹 带汉 族 。祭 祀 的对象 为 “2堂鬼 和 3 堂 7 6 神” ,他们 即是 由汉族道 教的神像和本地 公认 的主 神 和行业 神组成 。
卢 纯对广 西钦 州地 区那彭 镇 “ 跳岭 头 ” 式进 仪
行 了田野调查 。 跳岭 头” “ 因多在 野外的岭坡上进行
对 童 关蘸 仪 式 中的 【 全 圣 科 文 】 行 详 细 调 查 请 进
后, 认定【 请全圣科文 】 是确定师道合一之 民间信
仰融 合状 态 的最有力 佐证 ,科 文所 述 神祗 已跨 越 “ 一巫 ” 界 , 至囊 括 儒 、 、 、 多元 信 仰 道 之 以 释 道 巫 中的崇拜 对象 。 ( ) 信仰 间的互渗 二 族群 中南华南地 区处在 中原汉族 文化南移 , 其与 及 南方本土文化 ( 包括越南 等境外 民族 )的交 融 中。
吴 凡 的“ 中冷 水 江地 区抛牌 仪式 音乐 ” 湘 调查 个 案与 吕锤 宽教授讲 述 的 台湾 民间信 仰仪 式略有
不 同。 虽然 当地 人对师 、 道二教 有着明显 的区分 , 但 此类 区分仅限 于功 能角度 , 谓 “ 所 道教管 阴 , 师教管 阳” 冷水江人 还是认为师教起 源于梅 山教 , , 由梅 山 教、 道教 、 巫等 因素 混融 而成 。且 师道 二教各 行其
用 语 , 佛 经 中 的 唱词 , 岭 头 唱 本里 使 用 “ ” 指 跳 偈 这 个词 , 是 民间 道教 对佛 教 有所 吸 收融 合 的一 应
种 表现 。
“ 游走 于道 、 巫之 间 ”齐琨 把 湖南 民间信 仰 的 ,
互 渗互 融 作 为主 要 问题 进行 讨 论 。在 当 地 “ 师道
行本 土音乐资源跨 学科再诠 释的一个重要领域 。 这
还盘 王愿 是瑶 族盘 瑶支 系祭祀 祖先 盘王 古老 的宗教 仪式活动 ,还 盘王愿” “ 就是偿还对 瑶族始祖 盘王 的许诺 , 思念祖先 , 感谢祖先 的护佑 , 祈求盘王 帮助 消灾祛病 , 保护瑶人人 丁兴 旺 , 福禄满 门, 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