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合集下载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简介范仲淹(1018年—1097年),字文熙,世称范文正,号梦溪,汉族,河南河南府颖州(今安徽阜阳市)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

原任汝州、北京知府、襄州知州等职,后入朝任翰林学士为官。

他以“忠诚敬事、为民除害”而为人称道,是一位忠诚于国家民族的爱国志士和杰出的文学家。

一、生平经历范仲淹出生在一个文化大家庭,祖父范仲修是北宋初年的宰相,父亲范钦则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画家。

范仲淹从小聪明好学,喜爱经史子集,常常独自在山林中吟咏读书,以至于被誉为“书香门第”。

他熟练掌握了《周易》、《论语》、《孟子》、《礼记》、《左传》等大部头古籍,并深受“文学和思想”的熏陶。

范仲淹一生光彩照人,事业,学术成就,再加上他的诗词、散文、书法和绘画等艺术成就,成为一代文学宗师。

范仲淹先后在汝州、北京、襄州等地担任了知府、知州等职务,被誉为“代表着抗御辽夏的最高明将才和最高明文臣”。

1070年(神宗元丰八年)入朝,为翰林学士,此后历任权知开封府等职。

1079年(神宗元丰十七年),因仿古诗《滕王阁序》一文被贬到泰州任泰州知州职务,1084年(神宗元祐二年)调回开封,重新入朝任职。

范仲淹为官多年,在政治上历经风雨。

他为人刚正,不阿于权贵,坚守原则,廉洁自律,立场坚定,屡敢直言,深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爱戴。

他精通政治理论,善于解决政治难题,提出了“靖康之耻,犹未雪也”,明确了宋辽关系的战略目标,并率领战绩辉煌的福建水师,一举打败了侵略南方的宋辽联军,为宋朝的巩固和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为仁不让位于利的思想树立了优良范例。

范仲淹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和忠诚的爱国者,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他在诗、赋、散文和书法方面都有出色的成就。

他的散文精炼、深刻,写实而富有传奇色彩。

其中《岳阳楼记》、《滕王阁序》、《孟子与公孙龙》、《答徐君史〈大衍历〉一问》,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

《岳阳楼记》以叙述岳阳楼的历史名胜为主,写得十分传神。

《宋史·范仲淹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范仲淹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范仲淹传》原文及翻译原文: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

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日:“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

当渐广储蓄,缮宫室。

”帝问夷简,夷简日:“此仲淹迂阔之论也。

”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

且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

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

”夷简怒诉日:“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

”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

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乏朝堂。

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日:“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

”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

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

仲淹顿首谢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泛爱乐善。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宋史范仲淹传》,有删节)译文: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

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

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

范仲淹简介及作品介绍

范仲淹简介及作品介绍

范仲淹简介及作品介绍
范仲淹(1026年-1097年),字希文,号梦溪,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闽侯县)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一生曾任官西川节度、知制诰、参知政事、宰相等职。

范仲淹自幼好学,庆历三年(1043年)中进士,授殿中丞。

后调任审官院,以正直公正著称。

熙宁元年(1068年)授宰相,主持修建东京(今北京)城墙。

范仲淹拒绝了奢侈的官署和赏赐,以悬崖勒马、删繁就简为准则,不断整顿政治、财政和军队,缩小官府规模,削减冗职,推行以法为纲、以德为重的思想,深得民心。

范仲淹的文学才华也备受赞誉。

他提倡诗词格律更加规范,主张抒情诗要真实,强调气韵和谐。

他的《岳阳楼记》和《滕王阁序》极富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岳阳楼记》是一篇记游笔记,载述了范仲淹游临湘时,登上委阳山岳阳楼而所见所闻的美景、人文和历史,以及他对未来国家前途的思考,具有高度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滕王阁序》是范仲淹在赴龙门山时,参观申屠建之雕刻创作的阁楼,所写的序文。

这篇文章旨在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强调文化历史的重要性,也是范仲淹思想和文学风格的精华。

《滕王阁序》语言优美,文字精细,描写丰富,深受后人喜爱。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和政治贡献都不可忽视,被誉为“儒臣楷模”。

他代表着北宋政治文化的巅峰,影响着今日的文化和社会的进步。

范仲淹著名文言文及翻译

范仲淹著名文言文及翻译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范仲淹有志》翻译:范仲淹在两岁时失去了父亲,家中贫穷,无依无靠。

他年轻时就怀有远大的志向,常常将治理国家作为自己的责任。

他勤奋苦读,有时候夜晚疲倦至极,就用冷水洗脸提神;食物不足时,就吃粥继续读书。

当他步入仕途后,常常激昂地讨论国家大事,奋不顾身。

甚至因为被人诬陷而被贬官,从参知政事降职为邓州太守。

范仲淹在仕途中始终刻苦自励,饮食不追求奢华,妻子和孩子的衣物食物仅能自给自足。

他常常自诵:“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范仲淹的这段文言文,深刻地体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为官之道。

他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

他以天下为己任,勤奋读书,不怕艰难困苦,即使在夜晚疲倦时,也能以冷水洗脸提神,以粥为食,继续他的学业。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使他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在官场中,范仲淹同样展现出了他的品格。

他敢于直言,不畏权势,因此也遭到了谗言和贬官。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是更加刻苦自励,继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他的生活简朴,不追求物质享受,将妻子和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放在首位,这种高尚的品质,使他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更是体现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认为,作为一个读书人,应该关心国家的兴衰,人民的疾苦,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承担责任。

而在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时候,才应该享受生活的乐趣。

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以人民福祉为念的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范仲淹有志》这段文言文,不仅展示了范仲淹的人生历程和崇高品格,也传递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哲学。

诗人范仲淹简介

诗人范仲淹简介

作者个性特点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 人”,无沦在朝主政、出帅戍边, 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 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 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 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 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 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 宗仁义;
译文: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 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 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远方传 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 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诗人 介绍
范仲淹
诗人简介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 ),字希文, 爵位为楚国公 ,追赠为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谥 号文 正。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 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 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 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 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 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代表作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的品质和生平事迹

范仲淹的品质和生平事迹

范仲淹的品质和生平事迹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元正,号中台,汉族,临安(今浙江杭州)人。

他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被尊称为“范文正公”。

范仲淹具有崇高的品质。

他治学严谨,勤奋好学,精通经史,尤其擅长诗文。

他立志以文化振兴国家,倡导勤俭节约、廉洁奉公的道德风尚。

作为一名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将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之上,推崇“以天下为己任”的忠诚精神,并致力于维护社会公正与民生福祉。

范仲淹的生平事迹也是令人敬佩的。

他先后担任官职,并施政有为,深得皇帝和人民的信任。

他在历任地方官职期间,力求改革,推动各项政策改革和民生福祉的改善。

范仲淹还在边防军事上表现出色,曾任兵部侍郎和兵马都指挥使,他精心组织训练,提高军队素质,为保卫国家的安全立下了赫赫战功。

范仲淹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北宋初年的“陈桥兵变”中的行为。

当时,朝廷遭受契丹入侵威胁,内外交困。

而范仲淹深感国家危机,担任官职期间多次上书皇帝,指出北方形势的严峻,并提出应该采取果断措施。

但由于朝廷上下对他的忠告不以为然,甚至讥笑,范仲淹感到极度沮丧。

最终,他决定辞官归乡,以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官场腐败的抗议。

但在他归乡途中,皇帝得知他的决定,紧急征召他回朝,并授予他重要职务。

范仲淹的挚诚和忠诚精神感动了朝廷,他终于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推动重大政治改革,为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

范仲淹后来因临安知府一职而卧病,以病故去世,享年64岁。

他虽已逝世,但他的品质和事迹仍广为称颂和传颂,成为后世为之敬仰和学习的楷模。

范仲淹的简介有哪些

范仲淹的简介有哪些

范仲淹的简介有哪些一、基本信息。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生于989年8月29日,卒于1052年5月20日,世称“范文正公”。

他家境贫寒,但自幼胸怀大志,勤奋好学。

二、政治生涯。

范仲淹的政治生涯那可是相当精彩。

他在朝堂上可谓是直言不讳,一心想着为国家和百姓做点实事。

1. 多次被贬。

他因为敢于直言进谏,多次得罪权贵,所以被贬了好多次。

但他可没有因此就放弃自己的理想,每次被贬后,他都在地方上兢兢业业地为百姓做事。

比如说,他在泰州修筑捍海堤,保护了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让他们免受海水侵袭之苦。

这个捍海堤后来被人们称为“范公堤”,当地百姓对他那是感恩戴德啊。

2. 推行新政。

他在宋仁宗时期,还主持了“庆历新政”。

当时北宋官场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官员贪污腐败、行政效率低下等。

范仲淹看不惯这些,就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向宋仁宗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想要整顿吏治、选拔人才、加强边防等。

虽然最后新政因为各种原因失败了,但他这种敢于改革、勇于担当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点赞的。

三、文学成就。

范仲淹不仅政治上厉害,文学上那也是杠杠的。

1. 诗词创作。

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像那首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把边塞的风光和战士们的思乡之情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了那种苍凉和悲壮。

还有那首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他的岳阳楼记,这句诗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2. 散文成就。

他的散文也写得非常好,岳阳楼记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的不同感受,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这篇文章不仅文采斐然,而且思想境界很高,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个人品质。

范仲淹的个人品质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范仲淹 的简介资料

范仲淹 的简介资料

范仲淹的简介资料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历史学家。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宰相,被誉为“仁宰”。

范仲淹的成就不仅在于他在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杰出功绩,更在于他为后人留下了一部重要的史书《宋史》,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范仲淹生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960年),出生在今天的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县,是一个背负着荣誉与沉重家庭负担的家庭。

他的父亲范祖禹是一位世袭的高级官员,但因政治斗争被贬到了常宁,一家人只有勉力维持生计。

范仲淹自小聪明好学,读书人气概,考取了进士科举,成为一名官员。

范仲淹先后在陕西、河南、北京等地任职,因为他的才华被皇帝所赏识,于是在1043年成为了宰相。

范仲淹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对于北宋的政治和军事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主张兴学,提倡教育改革,推进科举制度的改革,推崇群英谱和邻里望族制度。

范仲淹还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对于社会的一些弊端进行了反思和警醒,提出了改革建议。

在文学方面,范仲淹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的文章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范仲淹的作品从题材和风格上都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个性,凝聚了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内心的情感。

他写过很多著名的文章,如《岳阳楼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都是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范仲淹回顾自己的一生,感慨万千。

他曾经自言:“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蜡烛焚前光,风景画后影。

流水依然去,恒山未阻道。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这句话展现了范仲淹的豪情激荡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他在他的一生中获得了很多荣誉,但他始终心存初衷,希望能够对祖国有所贡献。

范仲淹于1101年去世,享年72岁。

他的一生成就丰富多彩,他的思想和成就在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范仲淹的《宋史》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史书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历史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一生的贡献,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伟大的榜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祐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
死后谥号文正。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吴县(今属江苏)
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
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
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
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
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
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
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
文正公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
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
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宁变法”(即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
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
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
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晚年他还创立了
苏州府学,延续千年,即今江苏省苏州中学。
范仲淹一生的论著很多,诗,词,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爱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作品。
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等。
人物生平

范仲淹
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又移任青州。这里的冬寒,加重了他的疾病。第二年(1052年)调
往颍州,他坚持扶疾上任。但只赶到徐州,便在五月二十日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这时范仲
淹积蓄已尽。一家人贫病交困,仅借官屋暂栖,略避风雨。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
包括西夏甘、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
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器哀悼。范仲淹死后没有
选择葬在苏州,而是选择了河南洛阳伊川。据说一方面其母改嫁无法入苏州安葬,一方面他是效
仿唐代三朝居相的姚崇。另一个原因乃范的先祖是汉代的清诏史汝南范滂,他的十代祖范履冰在
唐武则天时曾任宰相。所以范仲淹曾在给兄信中说过:“我本北人,北人淳厚。”他葬伊川后,长子
纯佑、次子纯仁(任过宰相)、三子纯礼和四子纯粹及九孙、六曾孙也葬在他夫妇周围。
北宋皇帝闻讯后难过万分,追加范公为兵部尚书,并亲书褒贤之碑。纪念范公的碑文由曾支
持他变法的文学泰斗欧阳修撰写。两年方成,热情饱满,词语生动。
范公的勤奋,正直,为国为民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品格也成为中华民族品德的代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千千
万万人,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先忧后乐”精神已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
树立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目中。
文学成就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
为历代传诵。欧阳修曾称渔家傲为“穷塞主词”。著作为《范文正公集》。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
都当过宰相。
“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
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
人梅尧臣的《灵乌赋》(大概是在景祐三年(西元1036年)他同欧阳修、余靖、尹洙诸人因言事
被贬谪的时期所作。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当时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要少说话,
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灵乌赋》为范所作的同名答文)中强调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更
是彰显了古代士大夫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即现今所谓的“知识分子的良知”)。
创作背景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
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年
6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
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
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
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

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
《岳阳楼记》是其传颂千古的名作。文章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
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全文记叙、写景、
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
为杂记中的创新。诗歌方面,坚持风雅传统,诗风古朴,有散文化及多议论的倾向,以《四民歌》
为代表。词存五首,《渔家傲》为其名作,写戌边生涯,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慨及忧国思乡的悲凉
情怀表达得协和统一,开拓了宋词的表现领域。有《范文正公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