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胎蛋白异质体临床应用(合肥) [兼容模式]
甲胎蛋白异质体_AFP_L3_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前言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是一种单链糖蛋白。
1970年Purves对肝癌患者血清作凝胶电泳时最先观察到AFP有不同的迁移率,因此提出甲胎蛋白异质体(alpha-fetoprotein variants)这一概念[1]。
随着生物化学及其相关分析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发现不同来源的AFP,其糖链的组成和构型存在差异。
不同的植物凝集素能够特异性地识别一定的糖基,并与之结合。
根据与外源性凝集素亲和性的不同,可对AFP 的来源作出判断。
Taketa等[2]发现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血清中AFP与小扁豆素(lens culinaris agglutinin,LCA)结合后,电泳分成三带,依次命名为AFP-L1、AFP-L2、AFP-L3,即LCA非结合型(AFP-L1、AFP-L2)和LCA结合型(AFP-L3)。
对比分析显示HCC患者AFP-L3比率比其它良性肝病患者明显升高。
现通常把与小扁豆素结合的AFP-L3称为AFP异质体,它是新一代的肿瘤标志物[3]。
2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检测的临床意义AFP属于胚胎性蛋白,是应用最广泛的肿瘤标志物。
大量研究证实,AFP分子的糖链异质性与其组织器官来源有关,不同生理病理状况可产生不同糖链结构,并且具有肿瘤特异性。
血清总AFP所含AFP-L1来自良性肝病,占其主要部分;AFP-L2来自孕妇;而AFP-L3则为肝癌细胞特有,AFP-L3>15%即可诊断为原发性肝癌。
AFP-L3诊断肝癌的敏感性为96.9%,特异性为92.0%,准确性为95.5%[4]。
AFP-L3值与总AFP 值无相关性,是独立于总AFP值的肝癌诊断因子[5],是目前公认的肝癌鉴别诊断和早期诊断的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6]。
3甲胎蛋白异质体的检测技术测定AFP-L3常用的方法,是根据AFP异质体对植物凝集素(如小扁豆凝集素LCA、刀豆素ConA或豌豆凝集素PSA)结合能力的不同进行分离,然后应用免疫学方法进行定量测定。
甲胎蛋白异质体测定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作用

【 b t c b et e T v la eue l s a e po i v r n ( F —3 i er A s a t 0 jci oe a t t sf n s f e c si o m me df em a rmet f l — t rt n ai tA PL ) n a y r J v u eh u e n r n u h ot u a h fo e a l
A PL 对 肝癌和 良性 肝病 的诊 断具有重 要 意义 。 F —3
【 关键 词】 甲胎蛋 白异质体 ;原 发性 肝癌 ;肝硬 化 ; 慢性 肝炎
中图分 类号 :R3 . 75 7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 号 :17- 14 (0 0 6 0 8- 2 6 1 8 9 2 1 )3- 10 0
wa nn rbng v r i aea dpi r v r a crMeh d h copnou cu l t n uiai aguii L A) sue oae n igf einl e s s n r yl e ne. to sT emirs iclm o pe wi l scl r g lt n( C wa sdt i l o i de ma i c d he n s n os t
c e l n s ne mm n as n l e ad h r ot n f F - 3 ee [ F — 3 % ] ee a u t . eu sT e oiv ta d h a v l hmimi c c I u o s y a zr n e o ro A PL v l A PL ( ) r cl l e R s l h s i r e n e n e e u ee aA y , t p p i 0 l s w c ad t p t e a t me l
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73、甲胎蛋白及甲胎蛋白异质体3在肝癌诊断及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张勤

P值均 < 0 . 0 5 ) ; 肝癌组中 G P 7 3 和A F P - L 3 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组( P值均 < 0 0 5 ) , 而肝癌患者中 G P 7 3 和A F P - L 3 阳性率显著高 他组( F P ( P值均 < 0 . 0 5 ) ; 初诊肝癌的 3 7 例患者进行术后 3 个月复查, A F P - L 3 复发组术前显著高于未复发组术前( P< 0 . 0 5 ) 。结论㊀血清 于A G P 7 3 、 A F P 、 A F P - L 3 在肝癌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A F P - L 3 可以作为鉴别肝病良恶性以及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监测的指标。 关键词: 肝肿瘤; 高尔基糖蛋白 7 3 ; 甲胎蛋白类; 甲胎蛋白异质体; 导管消融术 中图分类号: R 7 3 5 . 7 ㊀㊀㊀文献标志码: A ㊀㊀㊀文章编号: 1 0 0 1- 5 2 5 6 ( 2 0 1 5 ) 0 2- 0 2 3 2- 0 4
Z H A N GQ i n , S H A NH o n g l i , X UW e i .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l i n i c a l L a b o r a t o r y , T h e i r s t H o s p i t a l o f J i l i nU n i v e r s i t y , C h a n g c h u n 1 3 0 0 2 1 , C h i n a )
2 3 2
临床肝胆病杂志第 3 1卷第 2期 2 0 1 5年 2月㊀JC l i nH e p a t o l , V o l . 3 1N o . 2 , F e b . 2 0 1 5
甲胎蛋白异质体l3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2甲胎蛋白异质体L3对原发性肝癌疾病的诊断价值 2.1 AFP异质体L3在鉴别良恶性肝脏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许多PHC患者血清AFP水平常升高, AFP 400ng/ml常高度提示原发性肝癌.但一些肝炎、 肝硬化患者也会出现AFP水平升高,故AFP作为PHC诊断指标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均受到限制,尤 其是在AFP轻度升高<20 ng/ml时,仅凭AFP测定较难区分肝脏良性和恶性病变。此时用高灵敏性的 方法检测AFP—L3检测具有进一步鉴别诊断的意义。有报道约有35%的直径<2cm的小肝癌患者可
5.CTL细胞因子的表达:CTL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72h后收集的CTL上清中IL一2,TNF一仪,IFN一 1,IL一4,IL一10,IL一5的表达量。6.绘制B16细胞生长曲线:取对数生长期的B16细胞常规消化计 数,准确将细胞分别接种于24孑L培养板中,每日取3孔计数,连续观察7d。掌握靶细胞基本生长规律。 7.CTL对B16细胞的影响:将CTL作为效应细胞,B16细胞作为靶细胞,通过MTI"法检测CTL对 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株(B16)的影响。结果:1.DCs培养不同阶段细胞分化程度和形态各异,培养 7d后,细胞表面可见明显的树突状突起。透射电镜可见典型的DCs的形态特征。同时流式细胞术检 测CD80处于高表达状态。其中感染小鼠CD80的表达为(74.53%±6.42%),未感染小鼠CD80的 表达为(50.12%.4-3.25%)。2.细胞增值情况在感染后d,B组OD值高于D组;在感染后1ld,B 组OD值稍低于D组;在感染后34d,B组OD值稍高于D组。在三个时间段的任一时间段B、D组 间OD值无显著性差异,在不同的时间段各组OD值具有显著性差异。3.细胞因子分泌情况,在感 染后ld、11d B组CTL分泌的IL一4高于D组;在感染后34d,组CTL分泌的IL一4低于D组。在感 染后1d,B组CTL分泌的IFN一1高于D组;感染后lld、34d D组CTL分泌的IFN一1高于B组。 在不同时间段以及在同一时间段各组CTL分泌的IFN一1和IL_4有显著性的差异。但在各时间段未 检测出C.I.L有IL一2,IL一5,IL一10。TNF一0【细胞因子的分泌。4.B16细胞从第2d开始进入对数生 长期,在第5d生长最为旺盛,之后增殖减慢逐渐进入平台期。
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联合检测在肝细胞癌中的辅助诊断价值

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联合检测在肝细胞癌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联合检测在肝细胞癌的辅助诊断价值。
方法:搜集2018年2月~2019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肝炎患者和肝细胞癌患者各50例,分别检测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采用t检验比较三者在诊断肝细胞癌中的差异。
结果: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肝细胞癌患者均高于慢性肝炎患者(P<0.05)。
结论:在肝细胞癌中诊断过程中,可通过高水平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甲胎蛋白异质体起到良好病情辅助判断作用。
关键词: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甲胎蛋白异质体;肝细胞癌肝细胞癌属于一种临床常见癌症类型,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且起病较为隐匿,发展速度也较快。
因为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往往当患者的病情发展至中晚期后才被发现,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因此,早期积极采取有效的诊断措施,及时获知疾病相关信息,并积极展开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1]。
本文于我院选取慢性肝炎患者和肝细胞癌患者各50例,对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联合检测起到的辅助诊断价值予以了探究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搜集2018年2月~2019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肝炎患者和肝细胞癌患者各50例。
慢性肝炎患者男女比例为25:25例,患者年龄在49岁至63岁之间、中位年龄为(55.2±3.48)岁;肝细胞癌患者男女比例为26:24例,患者年龄在50岁至64岁之间、中位年龄为(55.5±3.82)岁。
签署知情同意书且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认可。
基线资料组间差异不大,P低于0.05,具备临床可比性。
1.2方法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均检测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
运用促凝管对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外周静脉血进行采取,采取量介于3到5ml之间,在室温条件下静置30分钟后以每分钟4000r的速度离心处理10分钟,此后收集血清,若短时间不能实施检测措施,则将其置入零下80℃的冰箱中进行保存。
AFP临床应用及其检测

AFP临床应用及其检测AFP临床应用及其检测1. 简介AFP(Alpha-fetoprotein),又称甲胎蛋白,是一种在胎儿中产生的蛋白质。
AFP在正常情况下在胎儿怀孕期间被产生,然后在出生后迅速下降至低水平。
然而,在一些疾病状态和恶性肿瘤中,AFP的水平会显著升高。
因此,AFP检测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早期肿瘤筛查和肝癌、睾丸癌等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2. AFP检测方法2.1 血清AFP测定血清AFP测定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
通过血液样本中的酶免疫化学发光法(ECLIA)或免疫层析法等技术手段,测定血清中的AFP浓度。
结果可快速得出,具有简便、快速、非侵入性等优点。
2.2 妊娠前诊断在孕妇妊娠期间,AFP水平的异常变化可以用于妊娠并发症的早期筛查,如神经管缺陷等。
妊娠期AFP的检测常通过血清AFP测定或羊水中的AFP测定实现。
2.3 肝癌检测与诊断AFP的水平在肝癌患者的血清中常常升高。
因此,在高危人群中的AFP检测常用于早期肝癌的筛查和诊断。
结合其他检测指标如肝功能、超声、磁共振等,能提高肝癌的检测准确性。
2.4 睾丸癌检测与监测AFP的水平在睾丸癌患者的血清中往往升高。
AFP的检测可以用于睾丸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监测。
3. AFP检测的临床应用3.1 肿瘤筛查AFP的测定常用于肿瘤筛查,旨在早期发现和诊断肝癌、睾丸癌等恶性肿瘤。
3.2 肝癌患者的监测AFP的水平可以用于监测肝癌患者的疗效和复发情况。
通过定期检测AFP,可以及早发现疾病的进展和复发。
3.3 妊娠并发症筛查AFP的检测可以用于早期筛查妊娠期间的并发症,如神经管缺陷等。
4. 附件本文档涉及下列附件:- 附件1:AFP检测结果表格样本- 附件2:AFP测定方法详细说明5. 法律名词及注释- AFP(Alpha-fetoprotein):甲胎蛋白的英文缩写,是一种在胎儿和少数成人中产生的蛋白质。
- ECLIA(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酶免疫化学发光法,是一种常用于血清AFP测定的技术手段。
甲胎蛋白异质体、高尔基体蛋白73在肝癌高危患者中的

甲胎蛋白异质体、高尔基体蛋白在肝癌高危患者中的预警作用研究的可行性报告一、本项目的背景和意义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国每年死于肝癌的人数约有万人,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
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困难,临床诊断时多已属中晚期且常伴有肝内转移,治疗难度大,生存期短。
我国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绝大多数基于漫长的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过程,对于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癌患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肝癌预警。
早期发现肝癌并及时治疗可以提高五年生存率。
早期预警、早期诊断对于肝癌患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年,美国肝病协会提出对于肝癌高危患者的监测方案,即每个月进行水平和超声检查[]目前是目前全世界应用最广泛的肝癌肿瘤标志物,已经应用了数十年[],但在一些良性肝病患者中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特别是在高危人群如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中有的升高[],降低了早期诊断的特异性,使得高危人群早期预警存在困难。
异质体是指氨基酸序列相同,而糖链或蛋白质等电点不同的,肝细胞坏死后再生性与癌产生性在糖链结构上存在差异,依据与小扁豆凝集素()的亲和力,可分为三种类型:、和,其中主要存在于良性肝病中,来自孕妇,为原发性肝癌所特有[],即通常所说的甲胎蛋白异质体。
是肝癌诊断的高特异指标,可以解决很难区分良、恶性病变的问题,被称为新一代肝癌标志物。
国外报道,与影像学相比较,在早期肝癌的诊断中可提前个月[],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殷正丰报道[],对例、影像学检查阴性、最后确诊为肝癌的病人异质体含量进行动态观察,发现异质体升高较影像学检查阳性早出现~个月。
异质体阳性预测肝癌发生的正确率为%[]。
美国于年批准该指标应用于肝癌预警[],并把诊断肝癌的阳性值界定为。
高尔基体蛋白()是存在于高尔基体的一种跨膜蛋白,随着近年来基因技术、蛋白质组学、肿瘤免疫等研究飞速发展,被认为是最值得期待的肝癌血清标志物之一。
等[]于年首先提出,在肝癌患者血清中, 水平显著升高。
血清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L3异常凝血酶原及糖类抗原199联合检测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血清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L3异常凝血酶原及糖类抗原199联合检测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分析张晓琼;戴林林【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年(卷),期】2024(28)7【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甲胎蛋白异质体-L3(Alpha-fetoprotein lens culinaris agglutinin3,AFP-L3)、异常凝血酶原(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ii,PIVKA-Ⅱ)、糖类抗原1 99(carbohydrate antigen,CA1 99)联合检测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2年9月吉安县中医院收治的60例肝细胞癌作为观察组,同期60例良性肝脏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
比较2组及不同TNM分期肝癌患者AFP、AFP-L3、PIVKA-Ⅱ及CA1 99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AFP、AFP-L3、PIVKA-Ⅱ、CA1 99及联合检测诊断肝细胞癌的临床价值。
结果观察组AFP、AFP-L3、PIVKA-Ⅱ、CA1 99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Ⅳ期患者AFP、AFP-L3、PIVKA-Ⅱ、CA1 99水平高于Ⅰ期—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分析显示,AFP、AFP-L3、PIVKA-Ⅱ、CA1 99及联合检测诊断肝细胞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7、0.770、0.806、0.763、0.968,联合检测价值更高。
结论血清AFP、AFP-L3、PIVKA-Ⅱ、CA1 99在肝细胞癌中存在较高表达,能够辅助疾病的早期诊断。
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灵敏度、特异度,有助于临床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
【总页数】4页(P129-131)【作者】张晓琼;戴林林【作者单位】吉安县中医院;南昌市卫生健康促进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血清铁蛋白、甲胎蛋白和甲胎蛋白异质体L3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2.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和血清异常凝血酶原联合检测对肝细胞癌的临床诊断价值3.血清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异常凝血酶原、鳞状细胞癌抗原联合检测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4.联合检测血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糖类抗原19-9水平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5.肝特异性对比剂MR扫描联合异常糖链糖蛋白、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L3检测在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