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常见典故

合集下载

古代中医故事

古代中医故事

古代中医故事在古代,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其中蕴含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医师的医术和医德,更展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古代中医的一些动人故事吧。

故事一,扁鹊救燕国。

相传在古代,燕国有一位国王得了重病,病情非常严重,所有的医生都束手无策。

就在国王绝望的时候,一位名叫扁鹊的中医师出现了。

扁鹊以他高超的医术和深厚的医德,成功地治愈了国王的病,使国王康复健康。

国王对扁鹊感激不已,不仅重金酬谢他,还授予他很高的官职。

扁鹊不为名利所动,他用自己的医术和医德,挽救了一个国家的命运,成为了古代中医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故事二,华佗救曹操。

在三国时期,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军事家,但他却患有顽疾多年,一直找不到医治的方法。

后来,曹操听说了中医名医华佗的医术高明,便派人去请华佗为他治病。

华佗得知曹操的病情后,不仅不畏惧曹操的威势,而且竭尽全力为他治疗。

最终,华佗用他高超的医术,成功地治愈了曹操的病,使曹操康复健康。

曹操对华佗的救命之恩感激不已,不仅重金酬谢他,还赐予他很高的官职。

华佗用他的医术和医德,挽救了一位伟大军事家的生命,成为了古代中医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故事三,张仲景创立《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精通医术,医德高尚。

在他年轻时,曾经历了一次生死之间的病痛折磨,但他坚信中医的价值,不断钻研医学知识。

最终,他成功地创立了《伤寒杂病论》,成为了中国古代中医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

这部著作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后世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古代中医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医师的医术和医德,更反映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中医不仅是一门医学知识,更是一种医德和医风。

希望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古代中医师的医德精神,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药相关的典故

中医药相关的典故

中医药相关的典故
中医药相关的典故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
1.神农尝百草:这个故事讲述了传说中的三皇之一的神农,遍尝各种
草药,以辨识它们的药性和毒性,为百姓找到治病的方法。

这个故事也与中医药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密切相关。

2.扁鹊卢医:扁鹊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医者,他的医术高超,尤其擅长
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据传,扁鹊曾化名“卢医”,在渤海郡郑地行医,并治好了赵简子和太子的疾病。

后来,人们就将“扁鹊卢医”作为对医术高超者的赞誉。

3.悬壶济世:这个典故来源于《后汉书·费长房传》,讲述了一个老翁
在集市上卖药,他总是将药壶挂在集市的一棵大树上。

人们前来求药时,他就从药壶中倒出药来治病。

由于他的药非常有效,人们称他为“壶公”,并将“悬壶”作为行医的代称。

4.杏林春暖:三国时期的董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接受
财礼,只要求治愈者在门前种一棵杏树作为纪念。

数年后,他的门前竟然有杏树数十株,蔚然成林。

后人用“再世华佗”、“妙手回春”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这些典故不仅传承了中医药的历史和文化,也彰显了中医药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中医十大典故、

中医十大典故、

中医十大典故、
1. 《黄帝内经》:古人云:“生气勃勃,不得病痛。

”这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强调了人体内在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的重要性。

2. 《伤寒论》:张仲景的这部典籍,记载了许多中医治疗疾病的经验和方剂,尤其是对于寒邪侵袭引起的疾病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

3. 《金匮要略》:汉代张仲景所著,主要收录了治疗疾病的方剂,被誉为中医临床经典之一。

4. 《神农本草经》:以黄帝作为作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草药学典籍,记载了大量草药的性味功效和应用。

5. 《难经》:这部典籍主要介绍了中医诊断的方法和技巧,强调了观察病情和辨识病因的重要性。

6. 《本草纲目》:李时中所著的这部草药学巨著,记录了大量的草药信息和应用,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7. 《针灸甲乙经》:记载了针灸疗法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8. 《千金方》:孙思邈所著的这部医学经典,记载了大量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对于中医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影响。

9. 《温病条辨》:明代吴鞠通所著,详细介绍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对于温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0. 《医学入门》:这是一本初学者必读的中医入门书籍,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对于初学者的学习和理解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这些中医十大典故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们代表了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和理论体系,对于中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精髓和治疗原则,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中医十大典故、

中医十大典故、

中医十大典故、
1. 《黄帝内经》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黄帝内经》中的医药经典,被视为中医学的基础。

2. 《神农本草经》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神农本草经》中的医药经典,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草药学著作。

3. 《难经》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难经》中的医药经典,是中国古代医学中论述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重要著作。

4. 《伤寒杂病论》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伤寒杂病论》中的医药经典,被认为是中医以外科疾病为主的重要著作。

5. 《金匮要略》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金匮要略》中的医药经典,详细记载了中医诸经验的方剂,被视为中医临床方剂的宝库。

6. 《本草纲目》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本草纲目》中的医药经典,是我国历史上一部系统、全面论述草药的巨著。

7. 《千金方》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千金方》中的医药经典,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著作之一,主要收集了古代名医的医书经方。

8. 《名医别录》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名医别录》中的医药经典,详细记载了中国历史上许多名医的医术和方剂。

9. 《温病条辨》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温病条辨》中的医药经典,该书以热病为主题,对温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做了详细论述。

10. 《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医学
衷中参西录》中的医药经典,该书是明代张仲景所著的中医方剂学著作,对方剂的编写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中医故事典故

中医故事典故

中医故事典故有:
1.神农尝百草: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氏是中医的鼻祖之
一,他曾遍尝各种草药,以便更好地了解其药性和治疗作用。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医中药学的象征。

2.橘井泉香:据说在三国时期,有一个叫做董奉的名医,他经常
在福建一带游历。

有一次,他到达了一个小山村,发现村里的病人很多,便留下来为村民治病。

为了感谢他,村民们送给他一头牛和一斗米,但他没有接受。

相反,他要求村民们在村外种植一片橘树和竹林,以造福后来的人。

多年后,这片橘林和竹林形成了一个神奇的景观,泉水清澈甘甜,能治愈许多疾病。

人们称之为“橘井泉香”,是中医治病救人的象征之一。

3.针灸铜人:在宋代,有一位叫做王惟一的名医,他发明了一种
针灸疗法,并制作了一个铜人模型来教授针灸技术。

这个铜人模型成为了中医针灸学的标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模型之一。

4.药王孙思邈: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和道士,他著有《千
金方》等经典著作。

据说他非常注重医德和医术,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

人们尊称他为“药王”,并将其著作视为中医的经典之一。

5.刮骨疗毒:在三国时期,有一位叫做华佗的名医,他发明了外
科手术和针灸疗法。

据说在一次战争中,关羽中了毒箭,华佗为他治疗时采用了刮骨疗毒的方法。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医外
科手术的象征之一。

和中医药有关的历史典故

和中医药有关的历史典故

和中医药有关的历史典故和中医药有关的历史典故随着中医药的逐渐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其中的起源与文化背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这个古老而神秘的行业真正的由来却常常被误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索和中医药有关的历史典故,以期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这个古老学问的前身,更好地理解中医药背后的文化和哲学。

古时候,中医药并不像现在这样发达。

相反,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积淀。

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过程中,中华文明留下了许多关于中医药的历史典故,这些典故编织成了中医药起源的神话传说。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典籍之一。

据史书记载,这本书始于战国秦汉时期,共分两部,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素问》主要阐述了中医养生和疾病预防的基本理论以及治疗方法;而《灵枢》则着重讲述人体经络、气血循环等现代医学中所使用的各种概念。

这本书被视为中医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后世医家传颂不已。

2. 医圣张仲景张仲景是中国古代中医药领域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因其创作的《伤寒杂病论》而享有盛誉,被尊为“医圣”。

这部书总结并提炼了中医经验,以中草药为主要治疗手段,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伤寒杂病论》被视为元朝以后流传至今的中医神典。

3. 《神农本草经》古老的《神农本草经》被认为是中医药发展的源头之一。

该书作者神农氏被誉为中国古代医学奠基人之一。

《神农本草经》提出了低毒、高效、广谱的草药治疗理念,至今仍是中医药理念的基石和宝典。

它也为后世的草本医学以及中药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4. 中医药博大精深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和财富,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也主宰着中华民族的身心健康。

中医药强调的是治病与调理之间的平衡,更强调健康和预防。

中医药也不仅仅是针对疾病进行治疗,同时也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

它的思想正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

总之,中医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近乎千古不灭的历史典故。

中医中药文化典故

中医中药文化典故

中医中药文化典故1.《黄帝内经》典故:《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圣典。

其中记载了许多医学理论和经验。

例如,“四时五脏”的理念,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脏腑与心理、情志的相互作用。

另外,《黄帝内经》还强调了“治未病”的原则,即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2.《伤寒杂病论》典故:《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创作的一部医学著作,集中了当时的临床经验和医疗方法。

其中流传着一些典故,如“推而行针”、“金针疗毒”等。

这些典故反映了中医的独特疗法和技术,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巧妙和高效性。

3.中药丹参的典故:丹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调经止痛等功效。

据说,在古代有位名医曾通过观察一只老鹿吃了一种叫做丹参的植物后,发现老鹿的伤口很快痊愈,于是将这种草药引入临床实践中。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中药的研究发现往往源自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总结,充满着智慧和经验的积累。

4.针灸典故: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古代,有些典故与针灸有关,如《史记》中记载了华佗戟(即针灸)的典故。

据说,华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师,擅长针灸疗法。

有一次,关羽受伤,华佗用针灸治疗后让关羽立即感到痊愈。

这个典故揭示了针灸的立竿见影的疗效和华佗高超的医术。

5.中药熟地黄典故:熟地黄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具有滋养肝肾、补血养心等功效。

据说,在古代有位名医曾通过实验发现,将生地黄熬煮后再煮熟,其药效显著增强。

后来,这种熟地黄成为中医中药的常用药材之一、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对中药的炮制和熟化有时可以提高药效,有时可以降低毒性。

6.《千金方》典故:《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一部经典的医书,为宋代孙思邈所著,记录了大量的方剂和医疗经验。

书中有很多有趣的典故,如“奄忽停风”,讲述了孙思邈治疗风寒感冒的经验方剂。

这些典故体现了中医的经验教训和临床实践的重要性,对后世医生的医疗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之,中医中药文化典故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医中药的独特理论和实践经验。

古代中医医案小故事

古代中医医案小故事

古代中医医案小故事
故事1:扁鹊救命
古代中医典籍《内经》中记录有一位中医名医叫做扁鹊,传说他具有神奇的治病能力。

有一次,扁鹊曾收治了一名月经不调、胸痛、喘息,每晚醒来,胸口似有千斤重压在上面的女子。

扁鹊按摩她的背部并按压穴位之后,用中药治疗1个月,女子病情完全得到了改善。

这位女子后来成了扁鹊的忠实朋友和信徒。

故事2:太医伏羲的治病良方
据传说,古代伏羲在治疗妇女痴傻症中发明了采用鸡蛋治疗癫痫的方法。

他首先将鸡蛋煮熟,然后打成膏状,搽在患者的脚心和腋下,能治疗癫痫。

故事3:华佗一针见血
东汉时期有一位著名医师华佗,据说他有一次治疗一位瘫痪的患者,仔细观察后发现病根在坐骨神经上,于是他产生了一个收纳长针的器具,通过骨间隙进行治疗,结果那位患者当即起身而行,名扬天下。

尹文推赞他:“语出华佗,锋出马超,画出张良,神仙有三。

华佗最著,别具医术。


这些故事都说明了中医古人卓越的医术和医德。

中医讲究以治未病为理念,强调预防、治疗和健康的整体性和个性化,在传承中不断取长补短、创新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古籍常见典故
典故典制和掌故,《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专》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医学典故常常困扰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医书常有典故命名者,现将常见的典故收录如下。

杏林为医学或医术的誉称。

《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

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后世把杏林作为医学或医术之誉称。

杏苑与杏林同义,以此命名者有清代张启倬《杏林碎锦》,清代宋钧衡《杏苑丛谭》等。

橘井以喻良药之典。

《神仙传·苏仙公》云,苏仙公得道仙去时,谓其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

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

翌年果疫疾,远近求治者悉活。

后遂以橘井为良药之典。

以此命名者有明代王章祖的《橘井元珠》。

青囊为古代医家的书囊,喻指医书。

唐·刘禹锡《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云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

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

后遂将青囊喻医书。

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邵以正的《青囊杂纂》、清代赵濂的《青囊秘效方》。

仁术、仁寿喻指医术。

《孟子·梁惠王上》云无伤也,是乃仁术。

孟子所谓的仁,本于孔子爱人之说。

后世遂以医术比之仁术。

《论语·雍也》知者乐,仁者寿。

《汉书·董仲舒传》尧舜行德则民仁寿。

此故将仁寿比之医术。

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张洁的《仁术便览》、清代孟葑的《仁寿镜》。

折肱喻指良医。

《左传·定公三十年》曰三折肱知为良医。

《楚辞·九章》曰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乃知其信然。

朱熹集注人九折臂,更历方药,乃成良医,故吾于今,乃知作忠造怨之语,为诚然也。

《左传》曰三折肱为良医。

亦此意也。

后遂以三折肱、九折臂以喻良医。

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吴承昊《折肱漫录》。

上池、窥垣喻指医术高明。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常谨遇之,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

扁鹊曰敬诺。

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

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

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

后遂以上池、窥垣以喻医术高明。

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马时可的《上池杂说》,清代陈养晦的《伤寒五法》附《伤寒论》,康熙六年刊本又名《窥垣秘术》。

和缓喻指良医。

医和、医缓,为春秋时秦国两个名医,后人常并称之为和缓。

如晋挚虞《疾愈赋》曰讲和缓之余论,寻越人之遗方。

故以和缓喻良医。

以此命名者,如清代全子久《和缓医风》。

理瀹代指医药。

《子华子·北宫意问》云子华子居北苓,北宫意公仲承侍,纵言而及于医。

子华曰医者理也,理者意也。

药者瀹也,瀹者养也。

以此命名者有,吴师机改《外
治医说》为《理瀹骈文》,其自跋云《外治医说》刊既成,时贤皆云不甚解。

其欲得吾之说者,则取其方而已。

予知说之不行也,而要围垦遂弃。

爰改名骈方,借《子华子》医者理也,药者瀹也之句,摘理瀹二字以题其篇。

悬壶喻指行医。

《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传》记载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掾。

市中有老翁,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睹见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

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曰子明日可更来。

长房旦日复诣翁,乃与俱入壶中。

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

后随翁去,学仙未竟,遂能医疗众病,鞭挞百鬼。

唐代陈子昂《感遇》诗曷见玄真子,观世玉壶中。

后世称行医为悬壶。

玉壶、一壶、壶中者,皆本义于此。

以此命名者有韦宙《玉壶备急方》,清代杨风庭的《一壶天》、清代李晴川的《痘疹壶中天》。

春脚喻指医者。

五代王仁《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云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

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

此以医者喻以有脚之春,可予病者以春阳也。

以此命名者,如清代孟文瑞《春脚集》。

珠尘为传说中的仙药。

晋·王嘉《拾遗记·虞舜》云(凭霄雀)常游丹海之际,时来苍梧之野,衔青砂珠,积成垄阜,名曰珠丘。

其珠轻细,风吹如尘起,名曰珠尘仙人方迴《游南岳七言赞》曰珠尘圆洁轻且明,有道服者得长生。

此言珠尘为轻细如尘的青砂珠,为传说中的仙药,服之可以长生。

以此为书名者为清代吴省三的《艺海珠尘》。

文章摘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