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3 Main task 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牛津初中英语7AUnit3语法教案,学案,练习

牛津初中英语7AUnit3语法教案,学案,练习

牛津初中英语7AUnit 3教案Grammar (B&C)一、教学目标1. 能听、说、读、写单词cook, fishing, by, 短语by bus 并了解其含义。

能听懂、会说单词skateboard。

2. 能熟练地运用‘wh–’questions互相交流有关人或事物的信息。

3. 能结合本单元中心话题,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际。

4. some与any在不同句式中的使用。

二教学重难点1. 能理解what, which, who, whose, when, where, why, how 等疑问词的不同含义,掌握其基本用法。

2. 能正确区分some与any在不同句式中的使用。

3. 能基本理解“some”在疑问句中的特殊含义。

4. 能根据不同的情景,正确地使用‘wh–’questions。

三教具学具1. 教具准备:录音机,实物投影仪、一幅图片(第48页Part B2 )。

2. 教学准备:请学生准备一些物品。

四教学步骤(一)检查课前预习作业1. 听录音,读准新单词,并试着说出单词的意思when why pencil caseby fish trainkitchen must moneyred packet2. 词组翻译(小组合作完成)在铅笔袋里坐公车喜欢钓鱼想要一个火车模型在厨房里得到一些红包去度假给我们一些糖果穿一件特殊的戏服庆祝圣诞(二)呈现新授1.师生对话开展Free talk(教师问以下问题)What i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When is your birthday? Where do you live?Which sport do you like best? Who is your favourite star?How do you go to Beijing? Why are you so happy today?呈现What, How ,When, Where, Which, Who, Why,whose归纳学习疑问词的用法(参考并巩固学案练习一)2.学生两人一组,以每个疑问词扩充成小对话来训练,或谈论身边的物品,或询问对方的基本信息,进行语言交际的训练。

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 3 Welcome to our school教学设计

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 3 Welcome to our school教学设计

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 3 Welcome to our schoolIntegrated skills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7A Unit3 Integrated skills二.教材分析1.教学课型:听说课2.教材处理:本课时采取先处理B部分Speak up的对话,再处理A部分的听力理解的设计,这样便于承上启下的导入本课时话题,同时也为教师灵活设计板块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前半部分我对听前活动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我认为听前的准备工作对于后面是否能顺利完成听力任务是至关重要的。

后半部分虽然以说为主,但和前半部分之间可以找到切合之处,怎样训练听力,并提高口语,达到听说共同参与的效果是我努力尝试的目标。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根据听力材料识别信息并完成表格,用所得信息将语篇补充完整。

2. 就关于我们学校的话题进行交流。

能力目标:1、就学校的相关话题进行交流。

情感目标:培养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热情以及与同伴间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听力技能和语言表达的训练。

五.设计理念教学之前,用百度上网搜索牛津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方法,找到一些相关的论文、案例分析以及教案作为参考,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别人好的做法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最佳方案。

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在英语教师网,牛津英语教研网上搜索并下载7A Unit 3 Integrated skills不同风格的课件(PPT)多个,将其中认为有价值的部分为我所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方便和快捷。

六.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就是通过听力训练,培养良好地听力习惯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听前、听中、听后三个环节中运用任务型教学,巧设听力任务,激发学生听的兴趣。

设置构筑良好的学习情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最后通过设置的学习任务来检查学生的当堂掌握情况,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今后的教学思路。

七.教学过程B Speak up: Do you have a library?Step1 Presentation1.教师与学生就My school为主题,进行口头交流。

牛津英语7A-Unit3-Task(市级公开课)

牛津英语7A-Unit3-Task(市级公开课)
Playground
Other rooms
Teachers How to go to
school
Read a letter .
Dear Millie,
Thanks for your letter. I study at Hope Middle School now.
Our school is small. We only have a few classrooms. We do not have a library, but we have a reading room. Sometimes we read books there.
8. How long does it take him to go to school? It takes him about an hour.
Read and compare How do you feel?
School name
Big or small
Classrooms
Library / Reading room
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school?
I think your school is very modern and beautiful. You are lucky to study here.
Do you think so?
Liu Yi, Millie’s penfriend, is at Hope Middle School. Read his letter.
What school do you study at? I study at Lizhi Middle School.
Can you show me around?

九年级英语下册Unit3RobotsTask教案(新版)牛津版

九年级英语下册Unit3RobotsTask教案(新版)牛津版
(1)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主动预习和复习。但仍有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需要教师和家长督促。
(2)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但部分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纪律有待加强。
(3)学习方法:部分学生尚未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 一种自动执行任务的机器
- 机器人功能
- 操作机器
- 控制温度
- 执行危险任务
- 机器人未来应用
- 空间探索
- 医疗服务
- 家庭助手
- 语法点
- 一般现在时态
- 情态动词
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通过清晰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学生们的热情和对机器人知识的浓厚兴趣。在课堂导入环节,我通过展示一些机器人的图片和视频,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了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好奇心。在新课呈现环节,我通过讲解机器人的定义、功能和应用,以及一般现在时态和情态动词的运用,帮助学生建立了对机器人知识的基本认识。在互动探究环节,我设计了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机器人在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还培养了他们的沟通能力。
- 询问机器人的能力:Can/May the robot do...?
- 表达对机器人的预测:The robot might/could be used in the future for...
4. 课文内容理解:
- 了解机器人的定义、类型和功能。
- 掌握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 理解一般现在时态和情态动词在描述机器人时的运用。
情感升华:

牛津英语7AUnit3课例分析

牛津英语7AUnit3课例分析

牛津英语7A Unit3课例分析Friends from other countries一、理论依据:新的课程表准要求我们教师在落实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目标的实现。

即对知识价值的理解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提升。

以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为基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根据设计在情景中学习,体验,要求开展自主探究。

二、教材分析:根据牛津教材6A 和6B 课本中关于friends 一课的内容,在7A重新设计和整合形成了Relationships这一模块。

Friends from other countries是其中的一个单元,本课的语法是Present perfect tense,Wh-questions and prepositions:near,far away from。

这三个语法点在初中阶段是最基本的语法知识,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掌握这种语法结构对学生下一步的英语学习起着很重要的铺垫作用。

三、学生分析:现在完成时一直是英语初学者掌握的难点。

根据本班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听说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尚可,所以根据所讲的内容,设计了一些图片,歌曲,说唱等形式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单元教学任务:1.Reading and writing about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in Garden City;2.Talking about visiting other countries;3.Finding a penfriend and writing a letter to a penfriend;五、单元教学目标:ing nouns to refer to people. e.g. Chinese;ing prepositions to indicate place. e.g. in Garden City;ing adjectives to show quantity. e.g. ...there are more than twenty-eight thousand people from Canada in Garden City.4.Asking wh-questions to find out specific information.e.g. What do we call people from...?5.Asking How questions to find out quantity.e.g. How many ...live in Garden City?六、教学设计:图文并茂激发兴趣。

七年级英语Unit3教学反思

七年级英语Unit3教学反思

本课时为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上册Unit3 Is this your pencil ? Section A (1a-2c) 。本课主要围绕学习用品展开听、说、读、写等多种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掌握与学习生活贴近的物品名称;通过课堂上的情景操练,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与别人进行简单的对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唱歌、游戏 及小组活动等形式,

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热情高,发言积极,参与学习、讨论的干劲足,人人都成为了课堂学习的活跃分子;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教师的引导下,参与欲望强烈,能有效地进行合作、讨论、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反思本课的课堂实际教学,本堂课存在以下可取及有待改进之处: 一、可取之处 1、课前的歌曲欣赏,让学生边听边唱,不仅复习了旧知识,同时引入新单词的学习,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2、本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学习用品)问,学生回答来复习句型“What’s this/that in English? How do you spell it?”来引出本单元需要掌握的新词,情景真实自然,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即复习已知又有助于下一步课堂教学活动的推进。 3、本课通过唱歌、小组活动和游戏等活动,能使学生扎实的掌握新的词汇、语法和句型,在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4、“this / that”为本课的重难点,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区分开来,我运教室里现有的物品位置的远近,并结合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this / that的区别及用法不通,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让学生区别记忆。 二、有待改进之处: 1、教学时老师领读太多,学生自主操练较少。以后在单词及句子教学上应该大胆放手,在课前预习上多下功夫,上课时课采取教师引导,学生示范或领读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2、部分同学没有区分开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的用法。应把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系统、混合来操练,并在课堂上应多安排时间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进行句型操练,相信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3.学生对于英语教师用语的熟悉度还不够,在以后的课堂中教师应反复的运用英语教师用语,让学生尽可能在短时间内熟悉起来。 4、本课对于知识的运用拓展仍然不够,还停留在课本上。如何让生活走进课堂?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教学反思: 本课时为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上册Unit2 SectionA。本课主要围绕学习用品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关于学习用品的新名词,学会用“Is this / that…?”来询问物品的所属并能用“Yes,it is./ No, it isn’t.”来回答。通过讨论物品归属,培养学生爱护学习用品并养成拾金不昧的好品质。反思本课的课堂实际教学,本堂课存在以下可取及不足之处: 一、可取之处 1、本课我通过运用实物(学习用品)问,学生回答来复习句型“What’s this/that in English? How do you spell it?”来引出“What school things do you know?” 情景真实自然,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即复习已知又有助于下一步课堂教学活动的推进。 2、词汇教学部分关注学习策略(文具归类),使用真实物品、卡片游戏操练词汇。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注意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更轻松地记忆。 3、“this / that”为本课的重难点,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区分开来,我运用教授歌谣“This and that”,并结合肢体语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让学生区别记忆。 4、男女同学分组竞赛。竞赛活动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积极、广泛。 5.通过活动“Find the owner”,学生寻找失主等一系列活动,循序渐进地重点操练一般疑问句及识别物品所属。培养学生礼貌用语的规范化及拾金不昧的优良品质。 二、不足之处 1、在“his / her”的操练句型上活动单一,操练的时间不够,导致仍有部分同学没有区分开来人称代词的用法。如果能把“his / her”系统、混合来操练,会帮助学生更好的区分并运用。 2、在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中,重点突出了,但难点没有注意到。在运用语言时,没有注意语言的多样化,检测活动仍不够丰富。 应设计多种合作方式或活动内容,多思考怎样做到让每个孩子都说话,每个任务都有话说。 3、由于竞赛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整体学生积极性都较高,但不足之处是,抢答活动中没能照顾到更多同学,容易让反复举手却没机会回答到的同学产生气馁的心理。同时反复让学生起立抢答,会耽误一些课堂时间。这环节,如何才能做到更好还需多加思考、加以改进。 4、本课对于知识的运用拓展仍然不够,还停留在课本上。如何让生活走进课堂?把探究延续到40分钟之外,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牛津译林版英语7AUnit3Grammar优秀教学案例

牛津译林版英语7AUnit3Grammar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际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理解和运用一般现在时。
2.运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一般现在时的应用场景和规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实例展示:教师展示一些一般现在时的句子,让学生观察和理解主语、谓语动词和时间状语的匹配关系。
3.互动练习:教师邀请学生上台演示一般现在时的句子,并让学生互相纠正和反馈。
(三)学生小组讨论
1.任务分配: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日常活动,如“洗澡”、“刷牙”等,用一般现在时描述该活动的习惯。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一般现在时的应用场景和规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小组讨论:学生小组内讨论,运用一般现在时描述活动,如“We brush our teeth every morning and evening.”
3.分享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般现在时的构成、用法和动词变化规律。
2.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归纳出一般现在时的应用场景,如描述日常习惯、特点等。
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他人特点,运用一般现在时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和学习。
2.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完成任务,如共同设计一个班级活动,用一般现在时描述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牛津初中英语7BUnit3教学反思

牛津初中英语7BUnit3教学反思

Unit 3 Our senses 的教学反思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在新教材容量大,难度大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全面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新课标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以下便是我在讲授完Unit 3 Our senses 后的反思:(一) 认真备课,整合教材,优化课堂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自然会用更多的时间钻研。

因此,把握好重难点,设计出符合实际且最能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手段至关重要;因此我在上这单元前,精心设计了6个课时,并根据内容,将listening A and Writing整合在一节课时里,搜集了不少有关感觉方面的音乐视频等材料、适时运用到每一个课时里,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通过设计合理的讨论话题如:遇到火灾时怎样安全逃离?《千手观音》里的残疾演员为什么能表演精彩? 运用了哪种感觉器官? 等吸引学生,让学生乐于学习,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在课堂上通过提一些较浅显的问题来鼓励学习困难生,让他们树立信心!对英语的学习充满希望。

(二 ) 夯实基础,重视双基训练新课改后,有种现象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轰轰烈烈表演完后,下课就忘了所学得东西。

所以英语学习依然要狠抓句型和单词,巩固基础知识。

因此,每天早上要提前三分钟回到课堂,让学生开口读英语,锻炼说的能力,熟悉课文。

并要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抽查,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巩固所学习的英语单词。

在每堂课上完成阅读听力问题时,提示学生根据上下文猜词,回顾旧知识.与此同时,还要区分易混、易错的单词,给同学们多举例子来做以讲解。

并设计单元同步练习,(见本单元的同步练习),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运用。

(三) 教学中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思路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3 Main task 教学反思
授课人:胡梅芳
授课班级:初一(10)班

一、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问路,并对问路作出正确的回答。Main task板块是要求学生根据
前面针对A farewell party的问卷调查和图片完成一封邀请函(An invitation letter)以及路线
(Route),并在此基础上写一封邀请函。
为了实现让学生在学习和参与中正确使用英语,并最终能用英语完成一定的任务的目
标,我尤其注重目标实现的层层推进和各个环节的自然过渡,力求给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
学习情境。
本课紧紧围绕如何组织一次告别会展开教学活动,在导入部分通过各种手段引入和呈
现必要的信息(即信息输入);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要求完成既定的邀请函和路线说明(即信
息处理);最后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写一封邀请函及路线说明(即信息活用)。

二、教学回顾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所有的活动和教学都是为了后面的写作做准备。首先,在
Free-talk环节谈到日期,为后面日期的读法(26th April)做了铺垫。在导入部分,我用
一首Little tigers的视频歌曲导入,慢慢提起学生的兴趣,同时用a farewell concert
引出话题a farewell party。接下来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思考Daniel和Simon组织告别会
时要考虑到的问题来呈现问卷中的四个问题(where,when,what,who),这样不仅过渡较为自
然,而且也是学习新单词的良好契机。
对于邀请函的细节信息的处理主要采取问答式。通过两遍朗读,学生也能更好的了解
邀请函的格式和内容。对于路线图的描述,指令和引导有所欠缺,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或
同桌讨论的时间,导致学生回答起来有些困难,也为后面的写作增加了负担。
最后的分组活动预留的时间比较充足,同学们也比较积极的参与,展示的效果还不错。
不过,活动设计更具开放性一些可能更能锻炼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反思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教学
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课堂上教学关系成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
师写,学生抄。要想把这种“单边活动”转为师生的“双边活动”,则必须要有学生的参与。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
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
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引
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让他们陈述自己的见解,让我们更多的聆听到他们的声音。
那么如何才会听到学生美丽的声音?
一、问题要有开放性。
课堂教学中,泛滥成灾的是“封闭性问题”。封闭性问题是需要的,它强调知识的记忆
和理解,打好英语基础需要扎实的语言训练。但这类问题答案相对单一,缺乏更多的信息
交流,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中若长期只有封闭性问题,将会严重阻碍和束缚学生的思维
能力。
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封闭性问题而言的。开放性问题不求答案唯一,而求答案丰富多
彩,“开”即能拓展,“放”就会有个性,我们就能听到学生个性化的声音。开放性问题联
系学生的主观见解、实际经历、生活体验,使英语教学从“以知识为本”向“以人为本”
转变,从“只见教材不见人”向“心中有本,目中有人”转变,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开放性问题让人有思维的冲动,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是深层次的参与。有专
家说:“课堂上,哪怕有一个开放性问题,这节课学生参与的层次就提高了”。只有有了思
维的参与,才会蹦出思维的火花。
二、反馈要有激励性。
教师的反馈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或妨碍学生的参与。以往我们一直强调参与
面要广,参与人数要多,为了追求所谓的快节奏和训练学生快速思维能力,一个接一
个的问题抛向学生,很少会在某个学生这边作些停顿,老师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正确的答案,
至于学生到底回答了什么,怎么会这样回答的,老师都没多关注。而且传统的反馈基本为
“good”,“excellent”,“never mind”,”you will do it better next time.”等等,
但这些无关痛痒的反馈已经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不要使用这种程序化的、毫无意义的反应,
你应该尽力澄清、综合处理、扩展、修改、提升和评价学生的回答。”
学生回答错误时或有困难时,老师干脆而生硬的一句”no”或“sit down”会挫伤学
生的积极性,但若老师能“容忍”一下,给予知识上或情感上的鼓励,或允许他向其他同
学寻求帮助,这会给他莫大的安慰。只要他回答了,他就多了一次成功的机会。
必要时,教师需要“追问”、“补充”和“赏识”学生的回答,这会让学生感到教师一
直在倾听,教师不仅在关心问题的答案,也同样关注着学生。如当学生有精彩回答时,我
们可以大声强调一下,说,“he/she says/thinks/is„”以表示赏识。这种真实、真诚而
又平等的反馈显示出对学生的关注、对学生的欣赏,极大地激励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在这种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传出学生美丽的声音。
[小结]:有时气氛热烈时,有太多的学生想发言,让说还是不让说?不让说吧,学生
很扫兴;让说吧,花费时间太多,影响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所以有时有点矛盾。但我以为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开放自由的,不必只拘泥于教学过程是否完整,教学任务是否完成,
只要时间花在学生上,只要课堂充满了活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尽可以放开手脚去
尝试和探索。当然教师如果能够在高潮时结束学生的发言,并顺利过渡到其它环节是最好
不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