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的配合规律

合集下载

陈式太极拳的身体协调训练

陈式太极拳的身体协调训练

陈式太极拳的身体协调训练简介陈式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武术形式之一,以其缓慢流畅的动作和内外结合的特点而闻名。

在陈式太极拳的训练中,身体协调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陈式太极拳的身体协调训练内容及其重要性。

身体协调训练步法训练在陈式太极拳的训练中,步法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练步法,可以培养腰背力,提升腿部力量和灵活性,并且配合呼吸和动作的节奏,在整个身体上形成统一的协调。

步法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虚实相济:通过前后左右的移动,融合虚实,灵活变换步伐,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2. 分清进退:在练中,要分清进退的方向和步伐,保持稳定的身体重心,以确保动作的顺畅和协调。

3. 稳定腰背:在移动的过程中,要保持腰背稳定,通过腰背的转动和力量的发挥,形成身体的统一协调。

手臂与腿部的协调在陈式太极拳的动作中,手臂和腿部的协调和配合至关重要。

通过手臂和腿部的协调训练,可以增强身体的控制能力和灵活性。

手臂与腿部的协调训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前后对应:在一些动作中,手臂和腿部需要保持前后对应的动作,通过练,可以使手臂和腿部的动作更加统一和协调。

2. 上下配合:通过手臂和腿部的上下配合,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通过练,可以使手臂和腿部的动作更加流畅和自然。

呼吸与运动的协调呼吸是陈式太极拳训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呼吸与运动的协调,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呼吸与运动的协调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深呼吸:在练中,要注重深呼吸,通过深呼吸调整身体的节奏和状态,增加身体的运动能力和协调性。

2. 呼吸与动作相配合:在进行动作的同时,要注意呼吸与动作的配合。

通过呼吸的控制,使动作更加流畅和自然,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身体协调训练的重要性身体协调训练在陈式太极拳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身体协调训练,可以培养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提高身体的控制能力和运动能力。

身体协调训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动作的准确性:通过身体协调训练,可以使动作更加准确和流畅,增强动作的美感和协调性。

陈式太极拳内劲运动规律

陈式太极拳内劲运动规律
运 行则 外表就 有所 表 现 , 意念 支 配周 身 的转换 , 用 做
翻 转 , 达 指 梢 ; 缠 出 劲 时 意 念 从 命 门 通 脊 背 过 肩 力 逆
肘 运 到 腕 , 心 由外 向 内 翻 转 达 指 梢 。练 习 者 必须 注 掌 意 , 逆 缠 丝 出劲 均 应做 到节 节 贯 串 、 内达 外 、 顺 由 意 存 势 傍 、 气 合 一 、 畅 通 达 , 忌 用 僵 劲 和 大 力 相 形 顺 切
意 念 也 必 须 跟 着 节 节 收 回 , 以 外 引 内 , 以 外 合 到 轴
缠 丝 称 捋 劲 ” 。 捋 劲 的 实 质 是 收 回 。 捋 劲 应 顺 其 来 力 收 引 彼 动 的 同 时 使 己 劲 收 回 合 劲 ,表 现 在 手 臂 上 ,捋 劲 为 逆
抵 。 此 乃 是 以 内催 外 , 身 催 手 。 以
二 、 劲 。捋劲 是 收劲 , 气 为 “ ” 法。 捋 内 吸 气 拳 家 论 捋 : 凡 敌 搠 挤 我 时 我 用 捋 字 诀 。 ” 捋 劲 “ “ 是 引 进 对 方 来 力 向 左 右 落 空 着 法 , 顺 势 引 对 方前 倒
行 路 线 均 在 胸 前 ,劲 起 从 胸 前 , 劲 落 收 胸 前 ( 丹 即
田 ) 逆 缠 劲 ( 心 由 外 向 内 翻 转 ) 论 是 出 劲 或 收 。 掌 不 劲 , 行 路 线 均 在 脊 前 ( 后 丹 田 ) 运 即 。
掌 握 住 太 极 拳 运 动 的 深 奥 内 涵 , 方 可 由 懂 劲 再 到 神
些 变 化 是 在 开 合 的 缠 绕 之 间 。 开 合 缠 绕 练 习起 来 能 看 得 见 , 验 起 来 也 能 摸 得 着 。 不 能 掌 握 住 开 合 缠 体 如

陈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拳谱详解

陈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拳谱详解

陈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拳谱详解一、起势1. 起式:右脚迈开一步,成马步,右手握拳于右胸前,左手虚抱拳于左侧腰部,双目平视前方。

二、伸缩2. 左右分脚:右脚着力踏地,同时左腿向后蹬出,成左分脚步势,上身保持端正。

3. 进退:右脚着力迈进,左脚随之跟进,成右分脚步势,始终保持身体平衡。

三、挤按4. 双崩拳:右拳向前挥出,同时左拳向后缩回,形成一前一后的夹击动作。

5. 劈拳:右手成掌,向前劈出,左手收回左侧腰部,提高身体柔韧性。

四、擦拿6. 抱虎归山:右手缓缓向下蓦然收回至胸前,同时左手向左侧伸展,仿佛抱虎归山般的动作。

7. 千斤捶:双手收于胸前,然后向前推出,如千斤捶一般的力道。

五、上下8. 白鹤亮翅:右手向上推出,左手左侧准备劈下,如白鹤亮翅展展然的状态。

9. 提手上势:右手向上抬起,左手向下伸展,形成上下相承的动势。

六、进退10. 如封似闭:双手向前怀抱,微微收敛,宛如门户如封似闭。

11. 双飞勾:右手向左侧挥出,左手向右侧收回,呈现出一种双飞勾的动作。

七、抬托12. 手挥琵琶:左手向上举起,右手向下收敛,仿佛手挥琵琶般的舒展。

13. 金刚捣碓:双手向前伸出,如同金刚捣碓虬实有力。

八、抱卧14. 左摟膝抽:右手向前突出,左手向后拉回,形成一种左摟膝抽的姿态。

15. 右摟膝抽:左手向前推出,右手向后收回,构成一种右摟膝抽的形态。

九、混沌16. 左倒转抽:右手向左侧转抽,左手伸展向右侧,如同左倒转抽的飘逸。

17. 右倒转抽:左手向右侧转抽,右手伸展向左侧,如同右倒转抽的轻盈。

十、收势18. 双摟膝抽:双手同时向内紧抱,形成一种双摟膝抽的姿态,标志着动作结束。

以上即为陈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拳谱详解,每一个动作都蕴含了深厚的太极拳理念和功力,通过长期的练习和领悟,方能领悟其中精髓,体悟太极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广大太极拳爱好者能够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思考,领略太极拳的无穷魅力,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陈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需要对每一个动作进行详细的解读和练习。

鸿钧生谈陈式太极拳的全身配合

鸿钧生谈陈式太极拳的全身配合

鸿钧生谈陈式太极拳的全身配合作者:来源:《少林与太极》2011年第04期陈式太极拳的配合规律,从全身来讲为眼、身、步、手四个主要部分,从躯干来讲分为上、中、下三盘。

我们先讲躯干的基本规律。

人体头至颈部为上盘,胸、脊、腰部为中盘,小腹、尾骨以至裆、腿、足部为下盘。

上盘的头部要中正。

术语说:“虚领顶劲。

”《十三势行功总歌》中说:“满身轻利头悬。

”“顶”和“悬”字虽不同,方法却是一样的。

正如陈鑫解释的:“如同用绳子从头顶百会穴将全身向上悬起似的。

”只要下向内收,则头顶自然中正向上,颈也自然立起。

眼法总要平视,注视每式的主要方向。

但陈鑫加了“耳听身后”四字,以防有人从身后袭来。

中盘的脊要随着顶劲的上领而同时立直,胸部既不外挺也不内收,术语谓之“含胸拔背”。

“含”或“涵”的意义都是要求松圆而不压迫肺部,以便呼吸通畅。

腰部亦以中正为主,但陈式每一动作向左右旋转,转的角度一般不超过45度,在步法进退时可达90度或至360度以上。

腰是随着对方的变化左右旋转以带动步法进退的,所以既要保持中正而不偏不倚,又要灵活旋转,忽隐忽现,但不许前倾后仰。

下盘尾骨微向后翻。

陈鑫指出:“尾骨长强穴(尾骨下端)微向后翻。

”这样的姿势可使小腹下边斜向里收。

一来气自然沉于丹田,二来大腿根的两条大筋放松,可加大躯干旋转的角度,以保持重心的下降与平衡。

各式太极拳都以敛臀为规律,其实这是为了纠正突臀之病,但敛臀过大就会违背拳理。

所以陈鑫讲长强穴微向后翻,是和其他太极拳的区别,而且也是陈式躯干方面最要紧的关键。

陈式要求裆要开圆,最忌人字裆即尖裆。

这种姿势仍然和长强穴的后翻有密切关系,只要长强穴向后翻一点(只是一点,绝非突得),姿势恰如我们端坐的样子。

裆部只要能够开得圆,也自然能塌得下,使重心降低,加强躯干的稳定。

人字裆时两只脚距离再宽,而裆劲无法下塌,就如同两条腿的木架,从前后稍微一碰就会倒。

陈式上盘称为顶劲,中盘称为腰劲,下盘称为裆劲。

顶要向上虚领;腰劲要中正旋转,不许前后摇摆:裆劲则要向下松塌。

陈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势

陈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势

陈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势01,起势 02,金钢捣碓 03,懒扎衣04,六封四闭 05,单鞭 06,白鹅亮翅07,斜形 08,搂膝 09,拗步10,掩手肱拳 11,高探马 12,左蹬一跟13,玉女穿梭 14,云手 15,转身双摆莲16,当头炮 17,金钢捣碓 18,收势陈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势分解动作:01、起势:站立当场,沉心静气,意念集中,抛弃一切思想杂念,牙齿嘴唇微合,舌尖顶住上鄂,用鼻子呼吸,周身放松,曲膝松跨,提左腿向左跨半步,脚尖先落地,然后逐步移动重心,再放松下沉,两手自然下坠于身体两侧,在跨放松的同时,两手徐徐上升,与肩平,做到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心气下降,呼吸自然,然后随着松跨曲膝,松肩沉肘,手往下降,带领手掌下按,按于小腹平,谓太极起势。

02、金钢捣碓:使身体微向左转,然后两手左逆右顺缠,向左上方堋,然后又变右逆左顺缠,松右跨身体向右转,重心向左移,右脚尖外摆,变后捋,然后重心移到右腿,提左腿,向前用脚跟内侧铲地滑出,开步,然后重心下沉,两手走下弧,随重心向左移,向前堋,右手领右脚上步,左手在胸前划弧收到右小臂内侧,放松下沉,右手变拳下降,放在左掌心上,然后右拳提起,带右脚上提,身体上下相合,震脚。

03、揽扎衣:身向左转,右拳变掌,向上翻,左手下按,现在重心偏右腿,身体向右转重心向左移,两手旋转交叉于胸前,提右腿向右开一大步,开步的时候,脚跟内侧着地,脚尖上翅里合,身体向左转,重心向右移,右手向外翻,逆缠,身体向右转,把右手拉开,左手叉腰,大指在后四指在前,头放松下沉,现在重心在右腿,左脚尖向内扣,做到裆要圆,膝盖、小腿、脚跟上下对照。

04、六封四闭:左手去引右手,然后随重心左移两手走下弧,向下捋,捋的时候不要捋得太过,太过了就背动了,捋到身体的中间,然后重心向右移,身体继续向左转,两手向上翻,合在左耳下,收左腿两手下按,按的时候不要挑肩架肘,松肩沉肘,随着身体下沉,把劲送在两手上。

05、单鞭:身体微向右转,左手顺缠向前,右手顺缠向后,然后随着身体左转,右手五指合拢,从左掌心上提,左手收在小腹前,手心向上,然后提左腿向左边跨大步,移重心收右脚尖,重心再回右腿一下,左掌向上穿,穿掌外翻,身体向左转,随着重心移动把左手拉开,放松下沉变左弓步。

陈式太极拳练习步骤与方法

陈式太极拳练习步骤与方法

陈式太极拳练习步骤与方法一、熟练套路明确姿势所谓“套路”,是指太极拳的整套架式。

所谓“姿势”,是指每个架式的动作结构。

初学时主要重于套路熟练,方位正确。

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

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套路已熟练,这时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这样才能产生内气,发挥健身及技击上的效果。

现分两个方面,谈谈这一阶段的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1、动寓静之内,静寓动之中。

练陈式太级拳必须保持思想上的清静,排除一切内外干扰。

只有这样才利于收敛内气,引动鼓荡。

《拳论》说:“静养灵根气养神”。

所谓养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肾脏。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根”,内藏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静则养根”,也就是说,只有在意识清净的条件下,才能有助于肾气的旺盛与藏,从而使五脏健运,内气充沛,神得所养,动作矫健。

2、注意身法。

初练太极拳,不应要求过高,操之过急,就和初学写字一样,能写成横平、竖直、点、钩等笔划,组合成方块就行。

初学练拳,身法上只要求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

步法上只要能做好弓步、虚步、开步和收步,知道方位即可,至于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像挑肩架肘、横气填胸、呼吸发喘、手足颤抖等现象,不宜深究。

但运行方位、角度、顺序必须绝对正确,力争做到姿势柔软、大方顺随。

每天坚持练10遍左右,两个月即可将套路练熟。

这时要进一步考虑动作要求,从头至足,一招一势进行纠正。

在动作速度上尽量放慢,以利于揣摩思考动作的正确与否。

每天坚持10遍拳,再练习一个时期,就可以通过这一阶段而进入第二阶段了。

二、调整身法周身放松所谓“身法”,是指练拳时对周身各部位要求的原则。

要调整身法,首先必须在放松上下功夫。

为了使骨节松开,伸筋拔骨,可选练些动作,如“金刚捣碓”、“掩手肱拳”、“摆脚跌叉”等,但要尽量放松,不要用拙力。

这一阶段练习出现的主要毛病是立身不正,横气填胸,挑肩架肘等,产生这些毛病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放松”这个含意理解不够;二是腿的支撑力不足,难以放松。

陈式太极拳拳理详解

陈式太极拳拳理详解

陈式太极拳拳理详解第一势金刚捣碓势名考释:金刚捣碓一势,取义为象形之类。

势中最末一动作以左手仰作石臼,右手握捶下捣,如古代农家舂米之状,使人顾名思义,学后难忘。

金刚原系佛门护法力士,加此二字,美化名字,更便记忆。

亦可证明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说法不实。

因道家创拳,决不能用佛语命名。

其他流派太极拳均无此名。

要领:陈氏太极拳一路共4个金刚捣碓,而动作连接不同。

第一势共7个动作。

眼法以正前方为主。

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

步法从自然步变小正马步,右小盘步,左前虚步,左扑步,右侧马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

手法包括前掤、引掤,进左步右双采,左挤右按,左转身化拿,右膝打裆,震脚等法。

歌诀:捣碓着法变无穷,掤采挤按学用精。

马弓盘虚步十变,顺逆缠丝如游龙。

第二势揽擦衣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作用的。

陈氏原名揽擦衣。

洪师因它的着法是从右外侧接手。

截拦来劲,发劲迅速轻灵,擦衣而发,不是将对方揽在怀中的,故改为拦擦衣。

有人以戚继光拳经为据,妄改陈氏原名为懒扎衣,于陈氏理法不合。

而且戚氏图像为右手高举,眼向左视,左手撩衣于后,与陈氏揽擦衣势不同,故不采用。

陈氏太极拳一路共4个揽擦衣,二路(炮捶)只有1个。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

眼法以右前方为主。

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

前两个动作的步法仍为上势金刚捣碓的小正马步,只是由于身体左右旋转,而变换腿部缠法,并未变步型;从第三动作起才变为右扑步,右侧马步,而成右弓蹬步。

手法包括右下掤,右小采,右进步靠、肘、按、挤等法。

当年我学此势时,系左手按于左腰,现今习陈氏新架者,左手多合在腹前左侧,洪师改为合在心口前。

歌诀:揽擦衣先右下掤,右采左按进靠攻。

随势肘按螺旋挤,体松气顺神要凝。

第三势六封四闭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的。

封是封制对方的着法,使之无隙进攻;闭是关闭自己的门户,做到防守紧严。

六封四闭就是既要保全自已,又要严防对方,便于进攻。

当然这种要求,不只限于这一个势子。

陈式太极十三势歌诀述真

陈式太极十三势歌诀述真

陈式太极十三势歌诀述真1. 开即开展气势,运劲要活手脚。

2. 合即合起气力,收力要非一道。

3. 挤即挤摩力顶,牵劲要抓可见。

4. 摟即摟劲大展,引劲要准最妙。

5. 按即按顶力径,顶劲要用力求。

6. 掤即掤力出手,引劲要推力逞。

7. 捋即捋劲力贯,连劲要顺不断。

8. 挒即挒起引力,斜劲要斜正中。

9. 肘即肘尖直走,横劲要平伸直。

10. 靠即靠到绵劲处,邓劲要到劲全出。

11. 剉即剉力如刀,翻劲要厚健好。

12. 踢即踢劲打击,跺劲要实刀切。

13. 缩即缩劲至最小,收力要紧不松。

陈式太极十三势歌诀是陈式太极拳中非常重要的指导原则和口诀,以帮助练习者正确领会、运用太极拳的技法和内涵。

以下是对每个功势的详细解释:1. 开(对应陈氏太极拳中的掤劲):开展气势,即以手脚为基础,通过整体运动,展开身体的气势和能量。

2. 合(对应陈氏太极拳中的按劲):合起气力,即收敛力量,使劲力集中于一点,以便一道力量的运用。

3. 挤(对应陈氏太极拳中的挤劲):挤摩力顶,即通过用力顶、擦摩、挤压等动作,把对方的力量顶出去,并对对方施加牵引力。

4. 搂(对应陈氏太极拳中的捋劲):捋劲力贯穿,即通过整体的连续流动动作,使劲力从身体的一部分贯穿到另一部分,保持连贯性。

9. 肘(对应陈氏太极拳中的肘劲):肘尖直走,即通过肘部的运动,使肘尖直线向前推进,使横劲保持平伸直。

10. 靠(对应陈氏太极拳中的靠劲):靠到绵劲处,即通过有节奏地推动身体,将绵劲的力量集中到一点,然后通过发力使劲力全出。

11. 剉(对应陈氏太极拳中的剉劲):剉力如刀,即以手臂的运动方式,使劲力以刀切的形式施加在对方身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式太极拳的配合规律陈式太极拳的配合规律,从全身来讲,为眼、身、步、手四个主要部分。

从躯干来讲,分为上、中、下三盘。

我们先讲躯干的基本规律,人头至颈部为上盘,胸、脊、腰部为中盘,小腹、尾骨以至裆、腿、足部为下盘。

上盘的头部要中正。

术语说:"虚领顶劲。

"《十三势行功总歌》中说:"满身轻利头悬。

"顶和悬字虽不同,方法是一样的。

正如陈鑫解释的:"如同用绳子从头顶百会穴将全身向上悬起似的。

"只要下向内收,则头顶自然中正向上,而颈也自然立起。

眼法,总要平社,却方--每式的主要方向。

但陈鑫加了"耳听身后"四字,以防有人从身后袭来。

中盘的脊要随着顶劲的上领而同时立直,胸部既不外挺,也不内收。

术语谓之含胸拔背。

含或涵的意义都是要求松圆而不压近肺部,以便呼吸通畅。

腰部亦以中正为主,但陈式每一动作民和向左右旋转。

转的角度,一般不超过45度。

在步法进退时,可达90度,或大至360底以上。

腰是随着对方的变化,左右旋转以带动步法进退。

所以既要保持中正而不偏不倚,又要灵活旋转。

一则忽隐,一则忽现。

但不许前倾后仰。

下盘尾骨微向后翻的问题。

陈鑫指出:"尾骨长强穴(尾骨下端)微向后翻。

"这样的姿势可使小腹下边斜向里收。

一来气自然沉于丹田,二来大腿根的两条大筋放松,可加大躯干旋转的角度,以保持重心的下降与平衡。

各式太极拳都以敛臀为规律,其实这是为了纠正突臀之病,但敛臀过大就会违背拳理。

所以陈鑫讲的长强穴微向后翻,是和其他太极拳的区别,而且也是陈式躯干方面最要紧的关键。

陈式要求裆要开圆,最忌人字裆,即尖裆。

这种姿势仍然和长强穴的后翻有密切关系。

只要长强穴向后翻一点(只是一点,绝非突得),它的姿势恰如我们端坐的样子。

裆部只要能够开得圆,也自然能塌的下,使重心降低,加强躯干的稳定。

人字裆两只脚再宽,而裆劲无法下塌,就如同两条腿的木架,从前后稍微一碰,就会倒的。

陈式上盘称为顶劲,中盘称为腰劲,下盘称为裆劲。

顶要向上虚领,腰劲要中正旋转,不许前后摇摆,裆劲则要向下松塌。

陈式要求膝部随身体旋转一提一落,也是和裆部开,长强穴后翻有直接关系的。

裆部的圆下与灵活变化有关;膝部的提、落则与运动中的稳度有在。

它的运动方法:凡身向左转,则左膝顺缠上提,右膝同时逆缠而下垂;如身向右转,则右腾顺缠上提,左膝逆缠下垂。

《太极拳论》说:"立如平准。

"陈鑫也说"拳者,权也。

"平准就是我们常说的天平,权就是秤砣。

我认为陈式拳等于同时用两磁秤。

手等于普通秤上的砣,它的作用拨转对方加在我某个肢体方面的力量,能够引进而落空。

膝则等于平上的砝码,对方来力在我左肢,我方以左膝上提引化来力,同时右膝下沉以加强身体的稳度。

这种动作同于杠杆原理,顶劲上领就是支点,对方来力就是重点,我方的手和膝就是力点。

不过它和我们日常用秤称物的目的不同。

称物时要求力点和重点平衡。

在拳法上则是对方力大则减小力点使它落空,对方力小则加强力点使之反转回去,但都必须配合自转的顺逆缠法,适当地滚动摩探,才能发挥借劲与截劲的作用。

腿和足是服从眼的指挥而因敌变化、转换进退的。

按正规讲:大腿根的高度,应当随裆劲的松塌而和膝部略平。

在步法进退时,只能以腰的旋转带着小腿变化。

但这种功夫如今习陈式者多练不到了,所以不一定这样要求。

动作时,实腿要塌好裆劲,然后空腿向前或向后倾斜。

前进则足尖斜向内勾,以足踵贴地前进,进到所需方位,然后踏落足踵。

不论进退都要提膝,而足部随着架式的需要或前或后地走里弧或外弧。

足与膝的配合是膝部要和足踵上下对照,略向里合,成三角形。

膝部要和胯根、足部配合,也是略向里合,成三角形。

步型大略有马步、弓步、盘步、虚步、独立步五种。

只有轻重之分,而无纯虚、纯实之别。

臂部应分三节。

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

《太极拳论》要求"松肩、沉肘"。

陈鑫解释松字最为明确,他说:"臂部如挂肩上。

"肘的松沉,不论顺缠逆缠都要保持肘尖向下的状态。

不可使肘离肋内收,那样做必然使手部离开中线,以致丢劲。

Tie rule of Chen style taijiquanChen style Tai Chi combined with regularity, from the body, eyes, body, foot, hand to four main sections. From the torso, is divided into upper, middle and lower. We start off with is the torso of a basic law, on the head to the neck, chest, spine, lower back to the Middle, stomach, tail bone and even crotch, legs, feet for the next disc. Head on to Chiang Kai-shek. Terminology: "virtual collar top. "Of the 13 potential songs to say:" light all over Lee's head. "And suspended the top though different, is the same. As Chen Xin explained: "as if with a rope from the top of Baihui body hangs up. "Just next to the adductor, natural CKS up his head and neck naturally erect. Eye law always flat, square-each main direction. But Chen Xin added the "behind the ear" four words, just in case it was hit from behind.Middle Ridge with the collar on top while standing straight, chest or adductor. Term is known as the chest pulled back. Or meaning are requirements for culvert loose round without pressure near the lungs in order to breathe unobstructed. Waist is dominated by Chiang Kai-shek, but every move of Chen style and the rotation. Turning angle, there is generally no more than 45 degrees. When the footwork team, up to 90 degrees, or up to 360 per cent at the end of it. Waist with each other's changes in rotation to lead the footwork team. So both keep being impartial, flexiblerotating again. A hidden, suddenly appeared. But don't tilt backwards.Tail bone under micro-back problems. Chen Xin said, "tailbone long strong point (bottom of the tailbone) backward slightly. "Such gestures can make a stomach bottom diagonal in charge. Gas natural sinks in the pubic region and crotch of two large bars, but also can increase torso rotation angle, drop in to keep the center of gravity and balance. Various taijiquan grabbing ass as laws, in fact, this is in order to correct sudden hip disease, but grabbing ass too big would be a breach of the fist. So Chen Xin spoke of long strong points slightly back, is the distinction and other Tai Chi and Chen style trunk most of the key.Chen asked crotch open circles, the bogey man rise, Tsim Sha Tsui, crotch. This posture and long after the strong points of a close relationship. Long strong point back a bit (just a little, by no means bursting), its position just as we sat. Crotch just driving round, can naturally falling down, lower center of gravity, strengthening the torso stability. Herringbone wide crotch foot and crotch cannot be collapsed, like wooden stands on two legs, before and after a little bit of a touch, it will. Chen called on top, middlemen known as the lumbar, lower plate known as the crotch. Deficiency of top-up collar, waist to Chiang Kai-shek rotation, no back and forth, crotch to pine is falling down. Chen style requires lap rotate with the body of a fallen, and crotch, and long after the strong points are directly related. Crotch with a flexible change; knee, down and stability in motion. Its movement: to the left, then left knee along the haunting, right knee wrapped around and reverse sagging; turn right, then right to free Shun wrapped, wrapped left knee against sagging.The theory of taiji said: "State such as equalisation. "Chen Xin said" punch, right. "Stabilization of balance is what we used to say, is the right weight. I think the Chen style punch is used with two magnetic scales. Hand equal to the mound on a normal scale, plus its role to each other's power in one of my limbs, to usher in vain. Is equal to the weight on the knee, the other in my left leg, our introduction to forces on the left knee while sunk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body's right knee stability. Such action as leverage, on the top collar is the fulcrum, the other force is focused on our hands and knees are. But it and our daily weighing of different purposes. That requires focus and balance. Chinese boxing is on the other side is reduced to make it fail, other small strengthening so that it reverses back but must be wrapped around the emotions of rotation method, properly rolling friction, can play lend strength and cutting effect.Leg and foot are subject to the eye direction in relation to his opponent, converting leads. A formal lecture: crotch height and knee with the crotch loose fallen slightly flat. When the footwork team, one has to rotate the shank of the waist. This Kung Fu learned Chen style practice more for less, and so is not necessarily required. When an action is solid leg falling fine crotch, then empty legs leaning forwards or backwards. Toes slant inwards, to foot heel stick forward into the required position, then stepping left foot heel. Whatever leads to knee, and foot as needed or outside the front or back arc or arcs. Foot and knee, coincide with the knee, heel and foot control, slightly inwards, into a triangle. Knee and hip and foot co-ordination is also slightly to the inside, into a triangle.Along the horse, lunges, step-step five step, virtual, and independence. Only on the severity of the points, without a pure, pure myth.Arms sh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Shoulder, elbow, and hand to tip section. The taijiquan theory called "loose shoulder and elbow sinking." Chen Xin explained pine is the most explicit, he said: "the arm on the shoulder strap. "Elbows loose heavy, regardless of Shun wrapped around wrapped around the counter to keep the elbow down the tip of the State. Do not give any elbow away from the rib, and do keep hand away from theMiddle, resulting in lost energ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