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关系
中英关系差异英文版

中英关系差异英文版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eating habits is that in China, everyone has his own dish. In China, if you are treated by a Chinese host, everyone will share and prepare a ton of food. Chinese people are very proud of their food culture.They will try their best to let you tast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dishes among your friends When people go out to dinner, they only order enough food for the people there, and the relationship is polite to semi polite. Then, they usually order one more dish than the guests (for example, four people, five dishes). If it's a business dinner or a very formal occasion, it's likely that there will be a lot of food that can't be eaten.A typical cold dish, such as boiled peanuts and garlic Mud cucumber, these are the main course, hot meat and vegetables, finally soup, followed by starch "staple", usually rice or noodles, sometimes dumplings, many Chinese people finally eat rice (or noodles or other things), but if you want to eat rice with other dishes, you should say so earlier.。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摘要:回首从19世纪后半期以来,无论中国所面对的国际环境还是中国自身,都发生了极其巨大的变化,这两方面变化都对中国外交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外交是在一个传统的中国与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的西方世界发生全面冲突的过程中产生的,而翻开这扇冲突大门的就是英国。
本文拟从两国经济交往的角度,探讨自有贸易接触以来至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阶段中英关系的开展与变化。
关键词:鸦片战争;中英贸易;中英关系中国与英国都是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开展进程中有着重要影响的国家。
中英关系可谓源远流长。
据史料记载,早在700多年前,中英两国之间就有了断续的交往。
随着17世纪两国通商贸易关系的建立,中英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
进入19世纪之后,中英交往的规模和深度都到达了空前的程度,但其性质却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为标志而发生了根本性逆转。
一、1840年以前的中英关系从13世纪至17世纪中期中英间的早期接触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对华发动侵略战争前夕,为中英关系史的初期。
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与中国的关系主要是商业关系。
但中国与英国贸易开展成一种特殊的垄断模式。
英国,在1834年之前,东印度公司对中国进行垄断贸易。
中国方面,直到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行商一直专营着对外贸易。
两种类型的垄断系统共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特殊作用于中国与英国友好关系。
但是也违背了平等、自由、和竞争的市场规律,抑制市场经济开展。
从而引发了中国和英过之间以及在各自国家内部引发了反垄断的冲突和斗争。
1833年6月英国议会通过了格雷内阁提出的从1834年起废止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的提案。
8月28日英国国王威廉四世发布第93号法令,正式通告全国。
与东印度公司不同,因为由于行商垄断制度的这种特殊职能,在旧的天朝上国思想和夷夏大防观念下,清政府不能主动从里面打破它。
在英国方面,废除行商垄断迫在眉睫,但这毕竟不是英国国内事务,不能依靠国内立法,必须通过外交手段。
18世纪中英关系中的澳门因素——以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为中心的探讨

( 2 8期 ) 总 2
中山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OUR NAL OF S AT பைடு நூலகம் NI RS T UN Y — EN U VE I Y
No. 01 62 0 V0 _ 0 l5
Ge ea . 28 n rlNo 2
的先 后东来 , 门所包 含的 中 西关 系 内容就 日益 丰富 繁杂 , 澳 双边关 系 中 日益凸现 出多边 的色彩 。 以中英
关 系为例 , 国对 华 贸易 的发端是从 澳 门开始 的 。l 英 8世纪 , 国成 为 了最重 要 的对 华 贸易 国 , 国人 也 英 英 逐 渐明确 地认识 到澳 门在 中英 关系 中的重 要地 位 。他们 通过 东 印度 公 司 拓展 对华 贸 易 , 对澳 门的 觊觎
之 心愈演 愈烈 , 鸦片 战争之 前先后 发动 了三次 武力 图谋 。虽然最终 都没 有得逞 , 在 但其 问所 透射 出错 综 复 杂的 中 、 、 多边关 系 的互 动非 常 值得 关 注 。可 以说 中英 关 系从 一 开 始就 和 澳 门发 生 着 密 切 的联 英 葡 系 , 英 国在全球 的扩 展来看 , 从 他们 对澳 门的兴 趣 绝不 局 限在澳 门 , 可 以从 19 这 7 3年 ( 隆 五 十八 年 ) 乾
司循 外 交途径 解决 当时广 州行 商 的“ 夷欠 ” 问题 ①, 他们 在 联 合起 草 的一 份 文件 中指 出 : 经 过 充 分 的考 “
司的指示 ,7 3年马 戛尔 尼使 团船 队并 没有 经 由澳 门和广 州 , 19 而是直 接航 行 到天津 , 由天津 登岸赴 京 。
马戛尔 尼使 团船 队绕 开澳 门和广 州 是蓄谋 已久 的 , 国东 印 度公 司驻 广 州特 别 委 员会 是 其 最 重要 英 推 动者 。 17 7 7年 , 早在 马 戛尔尼 使 团 出使 之前 , 4位从 事 中 国贸易 的英 国商 人就 曾经 要求 英 国东 印度 公
近代中英关系

中英交流史
Samuel Pepys(1633-1703) 日记中记载了1666年9月 25日头一次喝茶的体验。 “中国风”和18世纪洛可 可艺术风格结合,形成了 一种新的艺术风格。 Sir William Temple在1685 年写的《论埃皮克鲁园林》 一文里,论述了中国园林 的特色。中国园林讲究 “夏拉瓦机”。
中英关系
Sir William Jones(17461794)是一名杰出的语 言学家。二十多岁时 对中文发生了兴趣, 看过拉丁文的《大 学》、《中庸》、 《论语》。在巴黎皇 家图书馆看到《诗 经》,对《淇奥》特 别喜欢,把它译成拉 丁文,寄给朋友。
中英关系
马里逊在1815-1823年 间,出版了六卷本的 《中文字典》;麦都 思编过两卷本的《汉 英字典》(18421843)。 同治元年(1862), 在北京设同文馆,首 先是英文馆。
中英关系
《赵氏孤儿》法文本在 1735年出现于杜赫德所 著《中华帝国全志》 (Description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里, 译者马若瑟(Joseph Maria de Premare).后译 成英语,反响很大。 Oliver Goldsmith《世界 公民》一书,以一个叫李 安济的河南人的书信形式, 论述了中国和英国。
中英关系
张德彝《欧美环游记》(1867)记载了使英 见闻,如说书(朗诵会),英轮风俗。 王韬作为中国人,第一次在牛津大学演讲, 听者“无不鼓掌蹈足,同声称赞,墙壁为 震。”
Hale Waihona Puke 近代中英关系• 1287年,列班· 扫马 (Rabbann Sauma)作为中 国使者,在法国南部第 一次见到英王爱德华一 世。 • 1592年,英国舰队在阿 速尔群岛附近截获一艘 葡萄牙商船“圣母号” (Madre de Dios),船上有 一本1590年在澳门用拉 丁文印刷的有关中国的 书,将它送给Hakluyt。
从新中国成立后的中英关系看战后英国外交特点

On British Postwar Diplomatic Features from Sino-British Relationship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第9卷 第20期 2011年lO月
淮海工学院学报(}f:≥科学版・社会经纬)
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1’cchnology(Social Forum,Social.Science Edition)
V01.9
No.20
()ct.2011
I)()l:10.3969/J.issn.1008—3499.20 l 1.20.002
——中英关系正常化。随着西方越来越多的国
家和中国建交以及美国尼克松的访华成功。英国不 再受到美国方面的压力,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要求 放弃了骑墙的态度.最终与中国在1972年实现关系 正常化。此后中英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双方在 军事领域也展开了合作,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在 1979年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英国和中国的关系 也没有受到影响。此后在英阿马岛战争中中国对英 国进行的批评也没有影响两国关系的大局。两国在 这一时期都极力保持友好的关系。
万方数据
第20期
董琳:从新中国成立后的c}】英关系看战后英国外交特点
5
英国自己带来不利影响,1950年1月6日英国正式 承认新中国。承认新中国正是英国现实主义外交的 体现,其出发点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利益,但 并不代表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可。它在承认 新中国的同时仍在台湾保留了领事馆,而且对新中 国的联合国代表权问题持双面态度。随后在“两航飞 机”问题上,英国再次屈从于美国压力而作出了不利 于中国政府的决定,导致双方的建交谈判被搁置。
近代国际关系

近代国际关系——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英关系摘要: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很快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等地。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英国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而工厂所需要的原料也要来自世界各地。
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
中国地广物博,自然也成为英国的目标之一,为了扩大英国商品在中国的市场,英国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由此,中英之间爆发了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英关系作为近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对我们了解历史,正确处理现阶段的中英关系是有所帮助的。
关键词:鸦片战争中英关系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同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密切相关,而在两次鸦片战争前后,那无疑是中英关系最为密切,不仅英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对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也在中英文化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闭关政策与中英贸易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十八世纪,由于中外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和人民反清起义不断发生,清朝统治者担心外人和汉人会结合起来反对清朝,下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只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
这里所说的公行是指中国少数商人垄断对外贸易的组织,康熙年间,广东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人正式成立“公行”组织。
公行商人名义上由清政府委任,实际上须向政府官吏贿赂大量银两才能获得行商执照,故行商亦称为“官商”,当时一般习惯称之为“十三行”。
在某种程度上说,已经被压缩的商品交易也是由官府控制的。
这一时期的中英贸易就是在闭关政策的环境中进行的,随着公行制度的确立,英国商人来广州后,只能在“十三行”商人中选择对象进行交易,英商进出口货都由行商代购和承销,在这个贸易过程中,代表英国商人购货的“洋商”的作用不容忽视,“洋商”有责任代表政府对英商进行监督和约束,英商不能直接同中国官府接触,遇有交涉事件,由“洋商”经办。
中英关系“黄金时代”正式开启

平发展》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用了显著的篇幅,着重向英国公众介绍了中国三个方面的情况,概括来说就是“道路选择”、“梦想机遇”与“和平诉求”。
这三个问题,也是中国政府反复向国际社会阐释和述说的中国故事的核心内容。
首先,中国人民选择的是一条最适合自身国情,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也对中国人民最为有利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之路,都必须由本国人民依据客观现实做出对自身最有利的选择,而且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必须注重变革和创新。
对于中国而言,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这条道路,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这是百余年来,中国几代人经过艰苦摸索,励精图治而选择的一条正确道路。
其次,中国人民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这蕴含在致力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中国致力于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中等发达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实现的人口减贫成就赞赏有加,但今日在中国仍有7000万人没有脱贫,这超过了英国全国的人口。
如果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中国尚有超过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国富民强,这是中国百姓最质朴的诉求。
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正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升进出口和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水平和均衡度,并致力于成为一个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兴经济体。
在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宏伟蓝图的时代,中国的发展机遇也是全世界的发展机遇。
通过共享发展机遇,中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带动国际社会共同发展实现普遍繁荣。
最后,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发展的世界。
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理由都不能动摇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意志。
”在9月参加联合国峰会之时,中国提出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主张,强调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系统。
《马关条约》的内容

《马关条约》的内容
《马关条约》(1858年,洪都拉斯),又称《马关和约》,是中国清政府与英国的谈判的结果,是全史上第一份中西文明相遇之后签订的国际公约,订立了中英关系的全新模式,为中外关系开拓了新的道路。
《马关条约》共有四个条款:
第一条规定,中英双方应建立友好贸易关系,保证权利和义务双赢。
第二条规定,中国政府应分别对英国士兵,官员,商船及船子,按照约定享受税金和保护优待。
第三条规定,中国应将广东福建,天津和厦门4个港口作为英国和印度的纳税口岸和贸易转口站,每年给英国政府交纳定额的进口关税。
第四条规定,中国政府自愿准许英国公民在中国境内享有特许权,可以依据中国当地法律,安居乐业,自由移动,可以购买房地产,拥有本国公民享有的一切权利。
《马关条约》的签定,充分表明了中英两国朝夕相处的睦邻友好的态度,这份条约打破了历史上权力对立的对抗,开辟了新的外交关系空间;另外,它也在进一步扩大中英贸易的同时,将中外文明的种种碰撞融合在一起,为后来的历史各项伟大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聚焦】
2012年第三十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伦敦举行,7月27日开幕,8月12日闭幕。开幕
式上,田园风光、工业革命、披头士、《猜火车》、007、“憨豆先生”……一个个令英国人引以为
傲的文化符号一一登场,展示了英国的历史发展历程。英国在历史上举办过三次奥运会,第一次:
1908年伦敦奥运会;第二次:1948年伦敦奥运会;第三次:2012年伦敦奥运会。
【中考预测】英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欧盟的成员国,也是当今世界具有影响的强国之一。英国的
发展史和中英关系,是历年中考的热点。常以热点时事为话题,来考查英国发展道路,重点是英国资产阶
级革命、工业革命、“日不落帝国”、对外侵略等。国际关系和中英关系,也是考查的重点。
【考点链接】
一、思想近代化:
1、时间:15、16世纪
2、代表:莎士比亚
3、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密雷特》。
4、影响:推动了思想领域的繁荣,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二、政治近代化: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导火线: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
3、开始时间及标志:1640年,召开议会,议会斗争
4、高潮: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克伦威尔任护国主
5、低谷:封建王朝复辟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
6、巩固: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7、影响:①英国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
②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③为日后进行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三、经济近代化:
1、早期的殖民扩张:
时间:16—19世纪“三角贸易”:成为奴隶贸易的主要经营者
方式 殖民掠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建立殖民地,抢劫当地财富(殖民头子克莱武抢劫孟加拉国库,印度
成为英国最大殖民地。)
影响:①英国用抢来的财富发展国内经济,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②同时殖民地也为英国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刺激了英国工业的发展,成为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
2、工业革命的完成:
时间:18世纪60年代——1840年
开始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瓦特改进“蒸汽机”——成为机器的主要动力
代表及发明 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此后,铁路交通迅速发展,带来极大便利
完成标志: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影响:①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②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③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9世纪中期,英国宪章运动)
④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成为世界霸主。
四、一战前后的英国:
1、一战前: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业产量被美、德相继赶上和超过,退居第三位,丧失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
位。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③英、德为争夺殖民地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对殖民地的争夺)
④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成立三国协约军事集团。
2、一战期间:
打败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取得一战胜利。
3、一战后:
1919—1922年,参加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参与对世界的重新瓜分,与法、美、日等大国共同确立了
新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战后,英国实力被严重削弱、但综合国力仍居世界第一位,控制着国际联盟。
五、二战前后的英国:
1、二战前:外交上,执行绥靖政策。
①目的:保住既得利益,祸水东引。
②实质:自私自利,姑息养奸;
③表现:慕尼黑阴谋;
2、二战期间:
①1939年9月,对德宣战,却未对德军发动进攻;
②1940年5月,德国对英发动大规模空袭,不列颠之战爆发;
③1940年5月,英法敦克尔刻撤退,为未来反攻保存有生力量;
④1942年初,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成为反法西斯联盟重要成员;
⑤1942年,在阿拉曼战役击败德意联军,北非战场出现转折;
⑥1944年6月,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⑦1945年2月,参加雅尔塔会议;
⑧1945年初,美 、英、法军队从西面攻入德国境内。
⑨1945年9月,取得二战胜利。
3、二战后:①20世纪50—70年代,经济迅速恢复,出现持续繁荣。
②20世纪70年代,加入欧洲共同体,后成为欧盟重要成员国。
六、中英关系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6~1842、8间,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借口中方销毁鸦片入侵,1842
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美俄是帮凶),罪行:
火烧圆明园。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英俄德美日法意奥八国联军从天津攻入北京,清政府被迫签定了
《辛丑条约》。
4、1919年巴黎和会,英法美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5、二战中,英、中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抗击日本法西斯,取得胜利。
6、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中考考场】
1、2012年第30届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办,全球将再次掀起四年一度的奥运热。开城中心校九年级同学
开展了“伦敦奥运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的主题探究活动。
【历史回眸】
(1)伦敦奥运会的圣火来自 。
【近代霸主】
(2)政治上: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法律文献是 ,该文献的颁布标志着 的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经济上:英国最早进行 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论从史出】
1908年的第四届奥运会 1948年的第十四届奥运会 2012年的第三十届奥运会
(3)同学们通过探究“三次伦敦奥运与欧洲局势”,分别得出“集团争霸导致世界灾难”、“外力扶持促进经
济发展”、“经济发展推动欧洲联合”的结论。请结合上述图片中的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作简要说明。
【读史明智】
(4)纵观欧洲战争与和平、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你得出哪些历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