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创新

合集下载

论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当代的创新

论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当代的创新

论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当代的创新当下中国山水画以其多变的艺术表达形式,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及多种多样的艺术想象空间,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艺术舞台,表达出画家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这是艺术家对内心深处的一种诠释。

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需要更多艺术工作者去深思、开拓以及传承。

随着当代中国画教育的不断推进,山水画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人数也越来越多,很多艺术家尝试新的艺术技巧以达到自己想要表达出来的想法。

创新有成功的,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关键词:山水画;创新;风格一、中国山水画现状解放初期新中国中国山水画在艺术圈子不受重视,画家受到严重打击,仅有的艺术作品还是围绕着政治题材,社会动乱,传统的中国画遭到了摧残,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画的教育越来越受到了重视,一些画院成立了,为一些画家提供了作画的条件,条件得到改善,使他们可以一心一意进行中国画创作。

而且这个时期政治氛围也不如以往浓了,画家的创作题材也相对的自由了,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通过展览、报刊、杂志公开发表,中国山水画有相当大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文明与文化也在不断的进步。

许多中国人和西方国家的收藏者,都开始关注中国山水画。

在物质与艺术不断影响的过程中,许多山水画家,都只注重绘画的特殊技法,而没有体会和表达中国山水画的真正涵义。

进入第二十一世纪后,山水画的题材更加广阔,在风格上更加丰富,一批优秀年轻艺术家的代表都逐渐成熟。

中国山水画在各种文化和思想潮流的影响下,逐渐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和挑战。

二、中国当代山水画对传统的创新中国山水画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一个时代的画家既要延续历史,又要改革创新,便只有依靠其自身的艺术创造力。

一个艺术家的创造力,与他自身的文化背景有一定关系,与他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的山水画要在传统的绘画上寻求创新,最重要的就是画家在创作的观念上的创新。

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艺术家对艺术品的理解也和感悟也不断地在改变,把自己的情感和时代感赋予在自己的作品中。

谈中国山水画的创新

谈中国山水画的创新

谈中国山水画的创新近几年来山水画创作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作品繁多,风格多样,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山水画能够有今天的局面,它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艰巨而又曲折久远的历史过程,从东晋初期山水画“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

迵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

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

以远映,则滇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坚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景写生山水算起,山水画的创作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并经过历代画家的不断实践和研究及创作经验积累,总结了许多不同的笔墨技巧与方法后才使其画风日趋繁荣,日益完善,发展到了今天出现了一个质的变化。

在党的文艺路线的正确指导下人们正视山水画的创作,画家们深人生活,在自然中挖掘创作题材,揭示大自然的内在美,使其创作与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笔墨形式和对自然感悟的结合,创作出意境新颖完美的艺术品,奉献给社会。

黄宾虹先生说过“造化天地自然也,有神有韵,此种内美,常人不可见,画者能夺得其神韵,才是真画”。

这个时代的需要,就是画家们的奋斗目标,并要求我们画出有这个时代面貌的真画,去讴歌社会、讴歌劳动人民。

近几年来,画家们在重视传统绘画的基础上,立足时代深入生活,贯通古今,兼容中外,推动山水画在风格与笔墨上变革,打破过去那种墨守陈规一成不变的界律,不断地创作有内涵的、反映出这个时代的新作品,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作品健康、积极向上,并注重于表现祖国锦绣山河,追求山水的壮美与诗情画意,显示出一种社会的审美情感,反映出时代精神,这些歌颂生活赞美生活的作品表露出他们热爱这个社会,热爱生活的美好夙愿,同时也起到了一种教育人增强人们热爱祖国和民族自豪感。

但目前在山水画的创作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步调,出现的问题令人担忧,如,有的作者所画的作品空乏老化,所表达出的作品缺少内涵与生活气息,有的画家重复着套用过去的作品,反复的去画,更有甚者为笔墨而玩弄笔墨,画出的作品庸俗不堪入目,还让人抬轿子,吹喇叭,装腔作势,有的鱼目混珠以劣质作品充当名家之作蒙骗世人,损坏山水画的名声。

浅谈山水画的创新教学

浅谈山水画的创新教学

浅谈山水画的创新教学中国历来十分重视山水风物与人们精神境界的对应沟通。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广泛影响的伟大学者孔子在大约2500年前说过“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画被中外许多美术史学者认为是中国画第一画科,在中国绘画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关于中国画“观念更新”创新等方面的讨论此起彼伏,仍在继续,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想仅就山水画教学的需要而对“创新”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1传统山水画的主要特点是:1.1一些传统山水画表现了画家对祖国河山的热情,赞美和独特意趣,创造了鲜明的艺术意境,如传统题材中的“归舟”、“行旅”、“山居”、“夜读”等。

1.2传统山水画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表现并不脱离再现。

1.3山水画强调“传神必以形”“神韵为上,形似次之”。

四、概括地程式化的表现方法,首先是“以大观小”地处理透视。

其次是要长期观察、把握、特征、注重物象的本质和常态。

第三,以本质结构区别形态。

中国绘画极为讲究程式,我们应该学习继承,但要反对生吞活剥,艺术贵在独创,这就要求我们在传统与现代、新与旧、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交融中,锐意创新,必须开拓出一个崭新的局面。

作为中国画之一的山水画,不能泥灭。

在开放的形势下,我们不应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就山水画来说,它应像变化着的大自然,像人们的生活环境,新境界层出不穷,气象万千。

我们要从整体感觉上和传统拉开距离,要达到这一点,我们应把对传统的吸取变成个人创造,不是囿于传统,这就是创新之所在。

2山水画要创新,有四个问题必须解决:2.1注意对人格精神的重新塑造今天社会竞争意识强烈,不少美术爱好者在心理上呈现出紧张、颓废——对于传统的虚无情绪,对于前途的悲观意识。

这是处于今天社会心理矛盾的一种折射,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美术教师的思想修养和艺术眼界,正确调整艺术教学的方向,已经成为十分迫切的课题。

现代人的思想意识和心理活动活跃、开拓,“返朴归真”、“水墨畅神”,现代的、新的中国山水画,笔墨更应显示出民族的特有的高贵气质,使中国山水画进入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中国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作者:李玉田来源:《新西部》2018年第10期中国山水画独具面目,故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最具典范的艺术形式之一,其承载丰饶的中国文化内质。

面临瞬息万变的当代信息社会、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及现代人迅疾、焦躁的生活,创新乃为当代中国山水绘画所面临且急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既需继承中国画传统优秀笔墨形式,又需画家博古通今,以增学养,更需怡情悦性,滋养画家人品。

再次,若使画面不落恒溪,写生亦于创作其功尤伟,写生可积累、丰富创作素材,使创作灵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的中国山水画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其独特的风格与审美情趣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受多种文化滋养与融汇的中国绘画成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艺术形式之一。

其独立成为一门画类于公元400年前后,魏晋南北朝年间。

其时戴安道《闲游赋》言山水画“冀顺资和,涤除机心,容养淳淑,而自适尔”,①已认为山水画具寄情、悦意、畅神之性能。

而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也言“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画凡至此,皆入妙品。

”②再到清时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及至今日中国山水画众彩纷呈,且在漫长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伴随着理论的兴盛和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深悟中国画内核的历代画家们创作了一幅幅山水画作品,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中国画所内涵的价值理念。

时至今日国运昌盛,艺术大兴的时代,中国山水画更需继续继往开来,拓新领域,创作崭新的作品,尝试新的审美体验。

石涛言“古者识之具也。

化者识其具而弗为也。

具古以化,未见夫人也。

尝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识拘之也。

识拘于似则不广,故君子惟借古以开今也。

”③今犹震耳发聩。

中国山水画的根基——继承石涛所言“借古以开今”,是每个时代山水画家都需面临的问题,在现代瞬息多变的电子信息时代,当代画家所面临的创新与变革形势更是无比严峻。

而中国山水画唯“借古开今”,继承传统,才能使中国山水画创新成为有本之木,有泉之水。

对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创新思考

对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创新思考

对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创新思考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门类,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精神表达。

从古到今,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创新与变革,其审美价值和意义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代中国山水画也要面临艺术创新的考验,需要在传承中注入新的元素和潜能,反映出当代中国的审美倾向和文化精神。

一、回归传统,体现文化底蕴在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创新中,我们不能忘记传统,必须对传统进行继承和创新。

传承是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历代画家都是通过学习传统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现代山水画家同样应该从传统中孕育自己的创意,让传统艺术与当代文化相互交融,以此来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在创新中要反映出传统的文化底蕴,以各种山水画的风格表达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个性,以展现丰富多元的文化传承。

二、开拓创新,注入新的元素当代中国山水画需要注入新的元素,让它更具现代意义和时代感。

这就需要山水画家具备良好的审美和审视力,能够发现并表现当代中国文化特征和思潮。

例如,可以结合种种艺术元素,如现代装置、舞台艺术、电影、摄影等,进行创新性尝试,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艺术家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和关注。

三、开放视野,吸纳外来文化在现代社会,艺术创作不仅仅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表达,也是全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当代中国山水画家需要开放自己的视野,吸纳外来文化的营养,促进传统艺术和当代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借鉴外来文化,可以从新的角度审视中国山水画,融入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以及融入当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接点,从而开拓山水画的广度和深度。

四、探索多元化,发扬山水画的社会价值山水画不仅是一种审美艺术,更是反映社会价值的艺术。

当代中国山水画在创新中要探索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将其作为实现社会价值的一种表达方式。

通过山水画的形式,发掘出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情感和生活体验,表达社会问题和发表个人的立场和态度。

因此,山水画应该要力图反映社会的现实和问题,发挥艺术的社会作用,通过山水画的表现,让道理通俗易懂,以引领社会的思维和认知。

浅谈山水画的艺术创新

浅谈山水画的艺术创新

43浅谈山水画的艺术创新邓逸鹏我学画山水好几年了,在不断摸索中走了一些弯路,同时也不断得到了一些新的体会。

山水画的创新,首先要有钟爱新时代的激情,看到新的变化以及山川新貌,有创作欲望,有一股激情想把它描绘出来。

发现旧的方法不能满足新的创作需要,旧的情调不能和新事物相适应的时候,又必然会想出新的方法。

把传统的技法推进一步,这是创新的主要动力。

我们不能在山水画中做假古董,泥古不化,做古人的奴隶。

应当学习历史上的伟大画家,把他们的创新精神传承过来,自创新法,和时代精神共脉搏,同呼吸。

创新的问题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自古大家,无有不创新者,创新愈多,家数愈大。

如中国山水画,五代以前都是写北方山,运用斧劈式。

石骨显露骨,甚少树木。

至董源写江南山,运用披麻式,岗邻圆浑,上多树木,开创新面,风格一变。

米芾对他有“一片江南,唐无此品,格高无与比”有着极高的评价。

因为描绘的对象不同,技法上也有明显的变化,或者对传统技法的填补空白,或者修修改改,都是对旧技法的发展。

这些修改填补,愈为大家所认同,能够一直沿用下去,那么他的传新愈大,也奠定了他在画史上的地位。

一个有出息的画家,在一生的长期探讨摸索中总会有所创新。

文化是累积而成的。

集合多数人的智慧,汇成大河,这样就能避免僵化,才能有生命力,才可以不断发展。

但创新必须有基础,有了传统技法的扎实基本功,才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求新求变。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或不扎实,就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如若无基础,何来填补修改?所以创作的作品要能为群众所接受,觉得美,产生喜爱之情,才有价值。

我的学画过程,起始临摹前人的范本,接受传统技法,然后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印证,得到启发,回来有所变更,创立了一些新技法。

在《山水画争议》中,列举了具体的画法,如勾云勾水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修改了古法,有所创新。

再如几年前,我在皖南写生,于下午二时许,日光斜照山岗层林处,边缘起一道白光,条理清晰,觉得好看,回来和其他画家谈起,说是轮廓光。

山水画的发展与创新

山水画的发展与创新
后世 强调诗情墨趣 的文人 画家 .把 王维奉 为南宗画 派的创始
者。
水 画风 . 又有不同。明代王世贞《 艺苑卮言 》 说: “ 山水 至大小李

变也 : 荆、 关、 董、 巨又一变 也 : 刘、 李、 马、 夏又一变 也 , 大痴 ( 黄公望 ) 。黄鹤 ( 王蒙 ) 又一变也。” 它说 明了从唐 、 五代 、 北宋 、
元代 . 山水 画的发展极为 兴盛 , 在这方 面表现 出了许多成 就 特别是水 墨山水 . 更是风靡一时 , 在元代画坛上 占据了重 要
诘. 是诗人 . 又是画家 , 他 能画“ 破墨山水” , “ 笔意清润” 。 苏东坡 地位 元代最有影 响的 山水 画家是赵孟烦 、 高克恭 , 以及称 为 “ 元季 四家” 的黄公望 、 王蒙 、 倪瓒 、 吴镇等 。 与南宋相 比, 元代 山 评论他说 : “ 味摩诘之诗 , 诗中有 画, 观摩诘 之画 , 画中有诗。 ” 故
宋代是 中化 。变化才有生气 , 才有发展 , 峰的桥梁 。在 山水画方面 , 荆浩 、 关 同是承 上启下 的代表 人物 。 南宋到元代 . 元代 山水 画进人 了一个发展 的新时期 。 荆浩 . 长期隐居在 山西太 行山的洪谷 , 故 号洪谷子 。他重视 写 明、 清两代 , 是 我国封建社会 的衰败没落时期。 这时期的山 生. 创造 了“ 远 取其势 。 近取其 质” 的表现方法。 他的山水画取景
效果 。 另一 派为水墨渲淡 , 以王 维、 张燥 、 王墨为代表 。王维字摩
《 千里江山图》 , 是宋代青绿 山水 的代表作 。 这 幅画 冈峦起伏 , 绵 亘千里 . 江河 湖泊 , 浩渺万顷 , 其问穿插 以庄院 、 村落 、 舟桥 、 人 物。 结构井然 . 敷色瑰丽 , 表 现了画家 的艺术才华 。

山水画创作的传承与创新

山水画创作的传承与创新

219文|王俊丽山水画创作的传承与创新摘要: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经过历代优秀的绘画大师的不断发展和创作,形成了优秀的民族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优秀的的文化遗产。

任何优秀的创作都离不开艺术家对传统的学习和揣摩。

优秀的艺术是在继承传统和掌握了这些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我们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山水画的创作。

我们获取知识有两个途径,一是前人的经验,而是自己的感受。

写生与创作都要不断的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成果。

对前人的一幅画,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感受,也会有不同的收获,绘画也是一样。

传统的创作方法即以继承为主的方法,比如说“元四家”大都继承董源、巨然的传统和方法。

黄公望的山很多都借鉴巨然的画法,提别是画面上所使用的长披麻皴,是直接借鉴巨然的方法。

每个画家对前人的继承方法千差万别,每个画家都选择不同的角度,吸收、借鉴的内容都不尽相同。

比如有的画家专师一人,如巨然师董源,李唐师范宽,黄公望师巨然等。

也有专学一个学期的比如说,赵孟頫就学习唐朝时期。

继承就是为了更好地创作,学习前人,第一步是能够学会,第二步是和自己融为一体,第三步融会贯通,在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比如说巨然在董源的基础上结合北方的自然环境,创造了一种山峦层层叠叠向上的画面形态,并在董源的短披麻皴改成一种叫做“牛毛皴”的皴法,是画面更加的生动,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

山水画就是一种不断继承、和发展的艺术形式,必须好好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经验,这就是发展基础,这种模式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很大的特色。

谢赫的《画品》中提出了“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气韵体现在绘画中,是其生命、精神和神采。

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品评的最高标准,也是山水画内在本质精神的体现。

顾恺之是东晋时期最重要的画家,其所作的《洛神赋图》是衣服人物为主的作品,以线条勾勒为造型手段,自然中的形象的经过画家高度的提炼概括,成为了一种形象符号山水画基本的表现形式已经基本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 山 水 画 乃 中 国传 统 绘 画之 大 宗 ,它 发 端 于 晋 , 繁 荣 于 唐 ,鼎 盛 于宋 , 升 华 于 元 。经 过 上 千 年 的 创 造 和 发 展 , 在 中 国绘 画 艺 术 中 , 中 国 山水 画 成 为 最 发 达 , 技 法 最 完 备 , 成 就 最 高 , 同 时也 最 能 代 表 中华 民族 精 神 的 艺 术 ,堪 称 我 国 乃 至世界文化之瑰宝。 随 着 社 会 的 不 断 发 展 , 中 国 山水 画 也 在 不 断 发 展 变 化 。 中 国传 统 山水 画 以 墨 为 主 ,利 用 墨 色 的 变 化 绘 出 山 、石 、 水 与 远 近 关 系 。 随着 科 技 的 发 展 , 中 国 画 有 了 更 多 的颜 色 , 可 以使 画 面 更 加 丰 富 多 彩 , 是 中 国 山水 画 乃 至 中 国 画 的一 大 进 步 。中 国画 追 求 “ 与 不 似 之 间 ” 的情 趣 , “ 意 传 神 ” 的 似 写 韵 味 , 实 在 是 需 要 勤 加 练 习 才 可 以达 到 。 2 世 纪 8 年 代 以 O O 来 ,西 方 文 化 对 中 国 的影 响 日益 扩 大 , 中 国 画 家 受 到 西 方 绘 画 的 影 响 ,也 开 始 创 新 绘 画 方 法 ,用 各 种 巧 妙 的 技 法 来 完 成 绘 画 , 这 固 然 是 好 的 , 中 国 绘 画 冲 破 了传 统 绘 画 几 千 年 来 形 成 的 牢 笼 ,有 了新 的气 息 。 中 国山水画的创新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使 中国山水画更具时代 性。 艺 术 贵 在 创 新 , 现 今 应 积 极 地 去追 求 山水 画 的创 新 ,但 并 不 是 一 味 地 只 注 重创 新 ,而 忽 略 了传 统 山 水 画 的重 要 性 。 创 新 必 须 在 继 承 传 统 的 基 础 上 进 行 ,一 种 民 族 文 化 的衍 生和 发 展 , 必 须 具 有 前 后 相 承 的 连 续 性 。现 在 许 多 人 认 为 画一 幅 山水 画利用各种技法来 完成很容易 ,效 果还好 ,就不用辛苦 地 去 学 习 传 统 的石 法 、 树 法 、 苔 法 、笔 法 、 皴 法 、墨 法 、 设 色 法 等基 本 功 了 。这 种 观 点 是 错 误 的 , 中 国 画 是 在 中 国土 生 土 长 的 绘 画 形 式 , 它 具 有 历 史 的 、 民族 的 、 一 以 贯 之 的 特 点 。这 一特 点 所 反 映 的 就 是 中 国 画 的传 统 性 。 也 正 是 因为 中 国画 的传 统 性 ,使 中 国 画 更 加 底 蕴 深 厚 、 资源 丰 富 。应 该 把 中 国 画置 于 更 广 泛 的文 化 背 景 和 文 化 进 程 中 再 做 思 量 ,这 就 要 求 中 国 画 必 须 在 传 承 中 自我 更 新 ,必 须 面 对 今 天 的 世 界 。 惟 有 在 传 承 中 更 新 和 面 对 , 才 会 有 新 的可 能 。 中 国 画 艺 术 经 过上下几 千年的演绎 ,彰显 了民族智慧和精神而 成为 民族文 化 的表 征 。 中 国 山水 画 作 为 中 国 画 的 一 大 宗 派 , 也 一 样 必 须 要面对今天 、面对世界 ,真正与 当代世界对话 。 中 国 山 水 画 要 更 新 ,要 面 对 当 今 的世 界 , 首 先 要 自解 其 画 地 为 牢 的作 茧 自缚 和 陈 陈相 因 的 樊 篱 。 当前 , 要积 极 探 索


立意
中 国 山水 画 注 重 意 境 , 强 调 意 在 笔 先 , 画 家 认 为 “ 意 犹 帅 也 , 无 帅 之 兵 谓 之 乌 合 ” 。 如 传 统 山水 画 , 喜 画 大 山大 水,画家试着想把 自己游历名 山大川 后 , “ 国 ”在我心 中 I 祖 的意象表 现于画面之 中。于是造境寄性 ,吐胸 中之豪气 ,发 思于千古之畅想 。而青 山绿水 ,则发扬 “ 中有 画,画中有 诗 诗”的怡 情功能 。随着西方文 化的影响 ,当今有些 画家喜小 品画,表 现小景 ,寄托画家对 景物 的瞬 间感动 ,使中国 山水 画在 立 意 上 更 加 丰 富 。
樊篱。

[ 关键词 】中 国山 水 画 瑰 宝 发展 创 新 时 代 性 传 统 [ 中图分类号 】J 0 【 2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5 4 ( 0 ) 1 —0 1 1 9 39 2 1 0 0 2 1 —0 1
传 统 山水 画 喜 用 “ 段 式 ” “ 远 ” ,不 讲 究 比例 关 系 三 三 和 透 视 规 律 , 画面 多 以 游 移 式 方 法 表 现 , “ 哪 画哪 ” , 俗 看 称 “ 点 透 视 ” 。 随着 西 方 绘 画 对 中 国 影 响 的 加 深 , 画家 开 散 始 学习西方 的透视 规律 ,学校也是 以 “ 透视学 ”为美术 教育 的基 础 课 程 。 中 国 画 也 逐 渐 开 始 把 透 视 规 律 表 现 于 画 面 中 ,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创新
赵 金 霞

( 北华大学师范分 院
吉林 吉林
12 1 ) 3 0 3
[ 摘要】中 国山水 画乃 中国传统绘 画之大 宗,经过 上千年 的创遣和 发展 ,在 中 国绘 画艺术 中 ,中国 山水 画成 为最 发达 ,技 法最完备 ,成 就最 高, 同时也最 能代表 中华 民族 精神 的 艺术 ,堪 称我 国乃至世 界 文化之瑰 宝。 中国山水画在立意 、 色彩 、形 式、透视规律 的应 用几个方 面进 行 了创新 ,使 中 国山水 画更具时代性 。创 新必须在 继承 传统 的基础上进行 ,一种 民族 文化 的衍 生和 发展 ,必须 具有前后 相承 的连 续性 。中国山水 画要 更新 ,要 面对 当今 的世 界 ,首 先要 自解其 画地 为牢的作 茧 自缚和 陈陈相 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