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知识
闽南文化习俗礼仪

闽南文化习俗礼仪闽南文化习俗礼仪知识目录闽南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物质生活的第一需要。
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
闽南人晨起的第一件事一般是泡茶饮用。
厦门人称茶叶为“茶米”,与米相提并论,称饮茶为吃茶,与吃饭摆在同等地位,是以说明茶和米在人们生活中同样重要,正如王安石所说的“茶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闽南的茶俗以饮功夫茶为首,由于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故称“功夫茶”,饮茶一般要有“茶配”,尤其是饮功夫茶,浓度高,有茶配可防“茶醉”,酒宴是闽南人酒俗中最主要的一种。
俗话说“无酒不成宴”,逢年过节饮酒庆贺,如春节的迎春酒,端午节的雄黄酒,中秋节的的赏月酒等。
闽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为主食,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午饭,闽南方言称稀饭为糜。
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两种,稠的粥称“烤头糜”,“烤”的意思即“水干也”,稀的粥称“安糜仔”。
至于年节的食俗,则根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节,除夕的围炉吃年夜饭置办各种鸡鸭鱼肉菜肴外,习惯要一道火锅。
旧时的铜火锅中间烧炭火,象征全家围炉团圆。
闽南戏曲文化梨园戏梨园戏,戏曲剧种。
孕育于福建省泉州,流行于晋江、龙溪地区及厦门、台湾省闽南方言区域。
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动。
梨园戏历史比较悠久,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
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南管戏南管戏早期由大陆传到台湾属于闽南语系的戏剧。
包括有“七子戏”、“高甲戏” 、“白字戏”三种。
七子戏:台湾的“七子戏”源自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童伶)和“大梨园”(成人),一般狭义的“南管戏”即指“七子戏”(小梨园)。
“梨园戏”为闽南语戏中最古老的剧种,约于康熙三十六年以前传入台湾。
打城戏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
地理中国,闽南寻迹2

地理中国,闽南寻迹2(最新版)目录1.闽南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2.闽南的建筑风格和特色3.闽南的传统文化和习俗4.闽南的美食和特产5.闽南的旅游景点和推荐路线正文一、闽南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闽南,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主要包括福建省南部和广东省东部的部分地区。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重要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闽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02 年,当时这里设立了闽越国。
后来,随着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南迁,闽南地区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闽南文化。
二、闽南的建筑风格和特色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独特,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这里传统的建筑多为骑楼式建筑,即建筑底层为商铺,楼上为住宅。
骑楼建筑不仅美观实用,而且适应了闽南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
此外,闽南的土楼也是一大特色,这些圆形或方形的土楼可以容纳数十户人家,是闽南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闽南的传统文化和习俗闽南地区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这里民间信仰多样,尤其是对妈祖的信仰,妈祖被誉为闽南地区的保护神。
此外,闽南的民间艺术也非常繁荣,如剪纸、木雕、石雕、漆线雕等。
在习俗方面,闽南的端午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独具特色,如赛龙舟、挂红灯笼等。
四、闽南的美食和特产闽南地区有着丰富的美食和特产。
这里的美食以清淡、鲜美、讲究色香味俱佳而著称,如沙茶面、土笋冻、佛跳墙等。
此外,闽南的特产也非常丰富,如福建乌龙茶、漳州木雕、泉州面线等,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品。
五、闽南的旅游景点和推荐路线闽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有着众多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推荐游览的景点有厦门的鼓浪屿、泉州的开元寺、漳州的东山岛等。
推荐路线可以从厦门出发,游览鼓浪屿、南普陀寺等景点,然后前往泉州,参观开元寺、清净寺等古迹,最后抵达漳州,游览东山岛等风景名胜。
总之,闽南地区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历史文化、多样的民间信仰和艺术、美味的饮食以及美丽的旅游景点。
(完整版)《妙趣横生的闽南文化》

闽南语中保留的古汉语能在古书上考证的至少在250个以上。
例如:
鼎(锅) 走(跑) 莫(不要) 暗暝(夜晚) 姊(姐) 裳裤(衣服) 郎(人)
闽南建筑居住习俗
福建土楼作为福建 人引为自豪的建筑 形式,是福建民居 中的瑰宝。同时又 揉进了人文因素, 堪称“天、地、人 ”三方结合的缩影 。数十户、几百人 同住一楼,反映客 家人聚族而居、和 睦相处的家族传统 。
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以 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土笋冻
土笋冻
做“土笋冻”方法: 先把土笋泡在水里, 让它吐出肚里的泥浆, 再铺在石板上碾压破肚 ,洗去肚里残余的泥浆 杂质,然后加水在锅里 猛火旺烧,只需滚沸两 三分钟就成。经过泡、 压、煮三道工序,最后 ,便是舀起倒入事先备 好的模具中冷却成型。
泡水中的沙虫
芋包
相传,祖籍福建同安埔尾的一位在外征战的将军,他解甲归田后回 到故乡,讲究饮食,把槟榔芋头去皮挖心,填入作料,放在蒸笼炊熟,趁 热蘸些调味就食。据说这是芋包的前身。
(二)惠安女风情
(三)惠安女婚俗
惠女服饰是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结合
“黄斗笠、花头巾、蓝短衫、银腰链、黑 旷裤”,惠安女子的特色服饰在汉族女子 服饰中独树一帜, 是中国传统服饰精华的 一部分,被誉为“巾帼服饰中的一朵奇葩 ”,具有较高的实用艺术价值和民俗文化 研究价值。
闽南饮食习俗
• 闽南小吃集中分布在福建省,台湾省各地 ,不仅多种多样、风味独特,还蕴涵着丰 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民间流传着许多与闽 南小吃有关的历史典故、传说等。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
闽南地区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的地方,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汉族、闽南族、客家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建筑、饮食、民俗、艺术等多个方面。
闽南话
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它是一种古老的汉语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闽南建筑以土楼为代表,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被誉为“世界建筑奇迹”,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闽南美食以海鲜、糕点、小吃为主,口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闽南地区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和艺术表演,如舞龙、舞狮、木偶戏等,这些活动都是闽南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至今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
些传统文化不仅是闽南地区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闽南文化传统文化,让它继续发扬光大,为后人传承。
同时,也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闽南文化,让这份宝贵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会继续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

在 茶 叶 、 龙 眼 、 丝 绸 上 。 如 : tea( 茶 ) 、 congo(u)
t au24
ml
sim33
脱 落 脚 下 绣 弓 鞋,(不 女) 心 头,
uan55 tsi55 sim33 t au24 am41 m l k 55 ts e 5
阮 只 心 头 暗 (不女) 苦 切,(於)
ts in33 ts iu 22 kiat5 t kun33
k5 bo24 m l
ian24
就人称代词而言,“我”、“汝”、“伊”(《世说新语》 中最重要的三种人称代词用于对话场合不受任何条件限制),还
有用作近指代词的“者”、“阿堵”,用作远指代词的“许”
等,闽南话至今沿用。
就称谓系统而言,“阿瓜”、“阿龙”、“阿兄”、 “阿 奴”、“阿母”、“阿大” 这些曾经盛行于汉魏六朝的称呼语, 今天在闽南仍不绝于耳。
亲 像 结 托 无 (不 女) 缘 (於) 君,
n33 ai41 b 41 tsiu41 pi41 bo 5 pun33 s e33 siu 22 s 33
恩 爱 未 就 譬 卜 分 疏。 想 思,
uan55 ta 33 siu 22 s 33 o 5 m l
k ui33 k e55
阮 今 想 思 恶 (不 女) 开 解,(於)
东京的江户博物馆有一件出土文物“急须”,实际 是奈良时代(710—794)的一把茶壶。导游在介绍这件 文物时,对管茶壶叫“急须”,感到不可思议。实际应 是“急烧”,即 “药铫子”或“药罐子”)。如唐·李 商隐《肠》诗:“热应翻急烧,冷欲彻微波。”宋·黄 裳《龙凤茶寄照觉禅师》:“寄向仙庐引飞瀑,一簇蝇 声急须腹。”
当代的外语借词以商业文化为主,大多来自英 语。例如:“大巴”(bus,客车)、“酒吧” (bar)、“恤衫”(shirt,汗衫)、“的时”(taxi,
闽南文化

(三)闽南文化对海峡两岸关系发 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 海峡两岸闽南人对闽南文化有着强烈的认 同感。这种认同感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使 海峡两岸闽南人共同推动着两岸关系朝着祖国 统一、民族团结的方向发展,谱写了抵御外侮、 维护统一、奋发图强的历史篇章。
(二)闽南文化对台湾同胞有着强 大的吸引作用
•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论是在荷兰 殖民者占领台湾的岁月里,还是在郑成功 收复台湾的年代里;不论是在清政府实行 “海禁”的岁月里,还是在清朝政府统一 台湾,实行“闽台一家”的年代里;
五、如何加强青少年对闽南文化的 了解
• 2007年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第一 个国家级区域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 2009年7月漳州市出台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 实验区建设规划(试行)》,提出分三阶段保护闽 南文化,其中包括在中小学开设传统闽南民俗文 化课程,鼓励青少年学讲闽南话,提倡公务员学 习闽南话,联合高校培养闽南学学科方向的高层 次研究人才等。
三、源远流长的闽南文化精髓
• 有一种精神,叫闽南文化。闽南文化 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重乡崇祖的生活哲 学、爱拼敢赢的价值观念、输赢笑笑的精 神气质和山海交融的行为模式。 • 有一种血脉,叫闽南文化。闽南民系 族群是古代中原汉人多批次大规模入闽, 并与当地闽越遗民逐渐融合而成的。
四、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作用
闽南文化
课程:毛概 指导老师: 小组成员:
目录
• • • • • 一、什么是闽南文化 二、闽南文化的表现形式 三、源远流长的闽南文化精髓 四、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作用 五、如何加强青少年对闽南文化的了解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 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其内涵十分广 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 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 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 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 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 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 “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普渡与祭祖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
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
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铺” 一语的初始。
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 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 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
人 东西打架。
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 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 祭祀祖先。
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 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
而现在的泉州,在 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 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 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 —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三十六 老人们的 为集中、 们常为买 由抽签决 依旧家家 分乡村都 整个旧七 渡,但任 要祭祖先 三部曲一缘”。
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
最终仪式 的人们还要做“水普”。
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 七“普祀?普渡”。
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 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
摆好祭品后要卜问, 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 都是在天井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
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 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 金、放鞭炮。
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 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文化○民○俗篇目录(上册)第一辑泉州岁序节日习俗1、过年 (3)2、上元节 (4)3、清明节 (4)4、五月节 (5)5、七夕 (5)6、中秋节 (6)7、重阳节 (6)8、冬至 (7)第二辑泉州红白喜事礼俗1、诞生 (7)2、满月 (8)3、度晬(zui)(周岁) (9)4、16 岁生日 (9)5、定亲 (9)6、婚娶 (10)7、会亲 (11)8、殓期 (11)9、殡葬 (12)10、服丧 (12)第一辑泉州岁序节日习俗一、过年泉州过农历年的旧俗,多姿多彩,年味很浓,时间跨度较长,以正月初一为中心,向腊月和正月前后延伸,前延伸至腊八节,后延伸至元宵节。
腊月与农历过新年有关的民俗活动主要有腊八节、送神、除夕等,腊八节过后,年味渐浓,也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除夕,泉州俗称“年兜”,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大月为三十,小月为二十九。
泉州除夕这一天的习俗主要有祭祀祖先、张贴春联、吃团圆饭、分压岁钱、“跳火盆”,辞岁守岁等。
“囝仔爱年兜”。
农历12 月28-29 日,过年的气氛渐浓。
开始蒸糕做粿,有碗糕、甜粿、咸粿、菜头粿、菜包、炸粿和元宵丸等等。
蒸年糕特别认真,严禁小孩说不吉利的话,若是糕发得好,视为“高发”的吉兆,阖家高兴。
这段时间,是成人最为繁忙的时候,要为准备过年的各种事项而忙碌,也是孩子们最为兴高采烈的日子,因为有很丰富的食物,还期待着压岁钱和穿新衣服,所以民諺说“囝仔爱年兜。
”“清明不回家无祖,年兜不回家无某(妻)”。
除夕午后,家家门楣都贴新春联。
祭祀祖先,“辞年”。
供桌上摆“过年饭”、糕果、鸡蛋、红桔、柿饼、芋艿和各种菜肴。
地上烧火炉。
“过年饭”和年糕上插“春枝”(色纸制成的花枝)。
除夕之夜,食桌上放着火锅或火炉,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又叫“围炉”。
除了鸡鸭鱼肉之外,常有一道春饼。
春饼用面粉作饼皮,包上十多种菜肴,十分可口。
吃团圆饭时,若是亲人不齐,席间欢乐的气氛顿减。
有句俗諺:“清明不回家无祖,年兜不回家无某(妻)。
”可见人们对节日家人团聚看得何等重要。
所以,每到岁尾,远在外地打鱼做工的定要身冒风涛,踏浪归来,或头顶雨雪跋涉返家,尽享天伦之乐。
“跳火蜷”。
团圆饭吃罢,孩子们便溜出家门,有的追逐嬉戏放鞭炮,有的参加“跳火蜷”。
人们把晒干的地瓜藤蔓或其它干草堆集点燃,也有放木炭火在盆里的,在熊熊火堆上来回跳跃,边跳边唱,“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勿空;跳过西,钱银满厝内”。
孩子们一直玩到被家长叫回,长辈给了“压岁钱”,方才带着笑容进入甜蜜的梦乡。
除夕之夜,多数的人都聚左在厅堂做各种事情,直到深夜,这是祝愿高堂长寿健康,又叫“坐寿”、“守岁”。
除夕之夜时钟敲完12 下,顿时家家开门燃放鞭炮。
噼噼啪啪,此起彼应,汇成一片。
迎接新的农历年的到来,是谓“开正”。
接着,主妇们恭敬地到厅堂点燃香烛、烧火炉、设糖茶柑桔以献祖先。
早餐吃线面,祈祷“福寿绵长”。
这一天,人人穿新衣,全天不扫地、不动刀、不劈柴、不汲井水、不吃稀粥、不大骂孩子、不打破碗碟、不向人索债、不剪指甲(要到元宵节过后才能剪指甲,这样才不会臭甲)。
新年伊始,要讨吉兆。
亲友之间互贺新正“恭喜发财”。
对来“恭喜”的孩子赠送柑桔、糖饼、“红包”(俗称结衫带)。
一般是初一到亲戚家“贺正”,初二向朋友、邻里“贺正”,初三“贺正”已属不敬。
所以俗谚说:“初一亲,初二邻,初三‘奄阐神’(自己做大、冒失之意)”。
初一晚上,仍要像早晨那样奉祀祖先,并且燃放鞭炮“关正”。
舞狮舞龙踩高跷。
春节前后几天,人们尽情欢乐。
儿童们围着那些“妆糕人”、卖玩具、卖零食的摊担团团转。
“纸傀儡”、“猴拉磨”、“狗春碓、“鸡琢米”等小玩意儿特别受欢迎。
泉州素有“世界木偶之乡”称号。
“纸傀儡”、是泥饰头像、色纸衣衫连着纱线。
手指牵动可以做出种种动作,儿童们花上几角钱,便可以学着艺人玩起线木偶了。
入夜,舞狮、舞龙、踩高跷的沿着大街选择空旷处施展演技;车鼓队则穿街走巷、敲锣打鼓自得其乐。
狮龙的雄姿,踩高跷者的演出,“咚咚七咚七咚嚓“的车鼓声,使古城涂上了一层神奇、欢乐的色彩。
此后数天,还有一些其他活动。
到了元宵,达到高潮。
不知是什么年代流传下来的“顺口溜”说:“初一场,初二场(摆开了娱乐场),初三无姿娘(闽南呼妇女‘姿娘’,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天(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七样作‘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天气寒冷宜于在家饮酒),十一倒去觅(回娘家探望),十二请女婿,十三吃糜配芥菜(糜,稀饭,连日吃腻酒肉,改改口味),十四搭灯棚,十五上元暝,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这首顺口溜,颇可概括泉州旧时过岁的情景。
二、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古代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据道家的说法,上元乃天官赐福之日,居“三元”之首。
泉州的习俗称上元为“小年兜”,十分隆重,在正月初一后再次掀起一个节日的高潮,过年至此,才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上元节的应节食品是“元宵丸”,此食俗始于宋代。
元宵节吃元宵丸的习俗长盛不衰,名闻遐迩,其制作方法很独特:以炒熟的花生仁去膜捣末,加上白糖、芝麻、蜜冬瓜、金桔泥、拌以焗葱白的熟猪油、香蕉油,捏成丸馅,沾湿后置于盛有干糯米粉的盘中,反复数次滚转而成,清水煮熟后食之香甜而不腻。
这天早上以元宵丸汤供祀祖先、神明,谓之祭春,并作家人早餐,元宵节吃元宵丸,取其圆形,寓有全家人团圆、吉利、美满之意。
如今的元宵佳节已成为泉州人与港澳台“三胞”团聚的“团圆节”,有首闽南歌谣《元宵月正圆》唱得很好:“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闹元宵,煮汤丸,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元宵节的节日活动,有舞龙舞狮、踩高跷、放焰火、玩花船等等,但把元宵节的节日气氛推向高潮的是“闹花灯”。
泉州灯俗自唐初建城后即由中原传入,及至南宋,灯烛之盛,已闻名全国,明代时连杭州点灯,也要请泉州灯匠精制。
新中国成立后,泉州花灯制作技术不断革新,品种繁多,造型新颖,巧夺天工,为海内外所共识。
每逢元宵佳节,市区万灯齐挂,长街一望如浩天繁星,尽显“光明之城”的风采,开元寺、威远楼、府文庙等处更是灯光灿烂,人山人海,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三、清明节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既是时序标志,又是传统节日,时间约在每年新历的4 月5 日左右。
因为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间风和日丽的三月天,所以用“清明”称之。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祭祖,这个习俗,泉州和全国基本一致。
一般认为,扫墓起源于秦,但古时扫墓并不一定在清明节,如隋唐时期,大多是在清明节前一、两天的寒食节扫墓。
后来,寒食节扫墓逐渐改在清明,寒食这个节日也就被人们所遗忘了。
泉州俗语说:“清明不回家无墓(或曰无祖)。
”外出人一般都会回家过节。
是日中午,各家各户要在厅堂祭祀祖先。
清明节前后10 天为扫墓日期,如要修墓或者移葬,则不必另行择日,凡事无忌。
扫墓时要除掉棘草、培墓土、用朱砂描碑文、献纸钱、烧金纸、点香烛、放鞭炮、上供品,寄托哀思,缅怀先人。
晋江深沪一带,还有妇人“哭墓”的习俗,其声悲凉,催人泪下。
在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南安石井一带,清明节扫墓改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俗称“三月节”,传说是因为郑成功起兵反清复明,忌“清”字压在“明”字之上,因此命他的子孙、族人、部属把“清明”移到三月三日,往后,相沿成俗。
另外,安溪、永春、德化三县的个别地方,有的是在农历八月扫墓,有的则是在冬至日扫墓。
清明节日,泉州各地有蒸清明粿、吃“润饼菜”(春卷)的习俗。
清明粿,又名“脚目粿”,农村以初收的新麦,炒后磨粉拌糖,搓成如拳头一般大小的面团,内包糯米粉或者豌豆,外面用竹叶(或菜叶)包裹。
古时有以鼠曲草和米粉为皮,绿豆为馅的叫鼠曲龟,现在,个别农村还有做这种食品。
鼠曲龟皮韧馅酥,细腻绵软,口感极好,是一种绿色食品。
“润饼菜”也叫春卷,以面粉为原料擀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海蛎煎、花生粉拌白糖、芫荽、海苔等混锅菜肴,即可食用,味道十分丰富,甜润可口。
“润饼菜”已经成为泉州清明节最有代表性的食品之一,也成为海外游子梦牵魂挂的美馔佳肴。
四、五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或曰“端阳节”,泉州人习惯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
一提起端午节,人们就会自然联想到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来,这是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一种说法。
屈原官至楚国“三闾大夫”,起初极得楚怀王的器重,但后来为妒忌的同僚所陷害,楚怀王就逐渐疏远他,并把他贬到偏远的江南,后来国事日益衰败,不久楚都郢被秦兵攻陷,屈原悲痛欲绝,再加上对害国害民的统治者疾恶成仇,就在这一年的农历五月五日自沉于汨罗江而死。
楚国人民为悼念他的忧民爱国,年年此日,家家户户用竹筒盛米,投入江中,叫做“祭三闾大夫”。
到了汉代,贾谊首作角黍(又叫角粽),用棕丝缚扎,投入江中以飨屈原。
这种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另一种说法是与古人为避五月初五这一“恶”日有关。
但不管哪一种说法,端午节活动的主要内容,似乎都与这两种说法有关。
如包粽子是为让江里的鱼吃饱了,不再去咬屈原的尸体;而划龙舟则是为打捞屈原的尸体。
人们在端午节要室内消毒、悬挂蒲艾、饮雄黄酒、浴蒲艾汤、制“午时茶”,小孩更要胸佩“香袋仔”、臂系“长命缕”、额涂雄黄酒,名目不少,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避邪。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这两种说法,表面上似乎互不相干,但实际上却有着深层次的密切联系,即人们在端午节纪念屈原,并不仅仅停留在对他高尚情操的崇敬而已,更主要的是希望这位已经超升为神的“爱国诗人菩萨”,能保佑百姓苍生渡过“恶”日难关,永保平安,享受福祉。
所以,端午节的系列民俗活动,其基本主题应是驱邪除“恶”,祈福求安。
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
端午节习俗也大多集中在避“恶”方面,泉州人习惯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这大概是与五月为恶月的传统观念有关。
泉州地区在五月里造纸船送瘟神、采莲(又称“唆啰连”,后面将在“民俗信仰文化”篇谈及)、赛龙舟,以及近几年沿海地区(主要是晋江蚶江一带)重新兴起的“泼水节”、“水上捉鸭子”等活动,都含有避恶消灾保平安之意。
当然,目前在端午节前后开展的很多活动,已经融进时代的文化气息,表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
五、七夕七夕,是我国较盛大和广泛的民俗节日。
七夕节发端于汉代,南北朝时从宫中传到民间,唐、宋以后大为盛行。
泉州民间关于七夕的传说有二:一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一是七仙女与董永“百日缘”的故事,但后来泉州人把这两个传说混为一谈,又由于谐音,“织娘”变成“七娘”,变成“七娘妈生日”,泉谚云:“七月初七七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