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胃热盛药方

合集下载

夏季什么样的人爱上火

夏季什么样的人爱上火

俗话说“小伙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

如果一个人不怕寒冷,身体壮实,人们常会说他火力壮。

不过“火力”究竟是什么,对健康有哪些影响,也许很多人并不清楚。

“人们常说的火力壮,其实就是说一个人的阳气旺。

”中医认为生命靠一股真火,即阳气来推动,它是人体的热能,也是推动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动力,在中医里面称为“少火”。

对于人体来说,少火充旺,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就较为强盛,抵抗力也较强。

如果火力不足,就会畏寒怕冷、身体虚弱、抵抗力弱。

一般来说,年轻人比老年人阳气旺、火力壮,男性比女性火力壮。

火力壮的人大都身体强壮,不容易生病,但如果火过亢,超过正常范围,就变成了“邪火”,会引起红、肿、热、痛等不适,出现上火现象。

姜良铎表示,火力壮的人更容易出现面红,咽喉干燥、疼痛、嘴唇干裂、流鼻血、牙痛、食欲不振、大便干燥等症状。

许多小孩也会火力壮,这是小儿“纯阳”的表现。

姜良铎解释道,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往往生机旺盛、蓬勃发展,此时形体发育、肢体功能、智力发育及脏腑功能活动均快速增长,不断向完善、成熟的方面发展,因此体内阳气较为旺盛。

“简单来说,孩子火力壮是在长身体,只要没有起病症,就不需要降火。

”那么火力壮的人需要怎样调养呢?“大部分火力壮的人身体都较好,生活中只要避免情绪波动、压力过大、睡眠不足,以及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惯,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物和羊肉、狗肉,就能避免上火。

”姜良铎说,如果已经出现火力过壮引起的疾病,要分清虚、实。

实火有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反应较强烈的特点。

一般表现为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牙龈肿痛、大便干结,可以用黄连上清丸等清热、泻火的药物治疗,但不要长期连续服用。

如果是虚火,表现为手足心发热、形体消瘦、咽干口燥、盗汗失眠、体力疲乏等。

虚火是阴液亏损的结果,要用滋阴的药物,可用补中益气丸等。

怎么吃才能防肝火旺?经常熬夜会打乱人体正常的作息时间,肝脏不能如期休息和排毒,肝火也就随之“点燃”。

肝火旺盛的人,要多吃些木耳、菊花和莲子这样偏凉的食物。

疱疹药方

疱疹药方

疱疹中药方
一、肺胃热盛辛夷9g,生甘草6g,知母9g,栀子9g,黄芩9g,竹叶6g,麦冬9g,桑叶12g,紫草9g,板蓝根30g。

如见高热,可加生石膏30g;如有淋巴结肿大疼痛者,可加金银花9g,白花蛇舌草9g,野菊花9g;发于眼部者,加决明子9g,夏枯草9g。

二、湿热下注龙胆草9g,生山栀9g,黄芩9g,生地30g,泽泻9g,马齿苋30g,车前子12g,生甘草6g。

若水疱多,糜烂渗出严重者,加土茯苓30g,萆薢2g;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9g;有继发感染者,加蒲公英12g,地丁12g;疼痛甚者,加玄胡12g。

三、阴虚内热生地30g,麦冬9g,玄参9g,板蓝根15g,马齿苋15g,紫草9g,生薏仁30g,生甘草6g,石斛9g。

若口渴甚者,可加花粉、沙参;若咽喉肿痛,加玄参、马勃。

清热方归纳--中西医结合《方剂学》

清热方归纳--中西医结合《方剂学》

清热方归纳--中西医结合《方剂学》清热泻火方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适用于热在气分或三焦热盛证。

症见高热烦渴,多汗,或狂躁谵语、吐衄发斑、苔黄、脉洪大或滑数等。

常用石膏、知母、栀子、黄芩、黄连、黄柏等清热泻火药为主组成方剂。

常用方如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等。

(一)白虎汤《伤寒论》组成:石膏30克知母9克炙甘草3克粳米15克。

用法;水煎服(石膏先煎)。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经热盛或外感热病气分热盛证。

症见大热头痛、口干舌燥、大渴引饮、大汗出、舌苔黄燥、脉洪大有力或滑数者。

方解;本方是治疗阳明经证和气分热盛的主方。

方中石膏甘寒,泻胃火而透肌热,以为主药;知母苦寒以清泄肺胃之热,质润以滋胃燥、用医学教育网原创为辅药、知母与石膏相配伍,则清热除烦的作用更强;甘草、梗米益胃生津,共为佐使药,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的功效。

临床应用:1.本方主治辩证要点是: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等。

2.凡热性病有上述症状者,均可使用本方,如"流脑"、"乙脑"、肺炎等。

出现气分实热者均可应用,可酌加芦根、大青叶之类,以加强清热泻火的作用。

3.外感已解,热盛于里,医学教育网原创津气两伤,以及夏月中暑,身热而渴,汗多,脉大无力,可于本方加太子参(孩儿参)或明参或党参,名白虎加人参汤。

4.消渴证见烦渴引饮,多食善饥,脉象有力者,可用本方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

5.牙龈肿痛,口干而渴,属胃热者,亦可用本方。

注意事项:表未解而恶寒无汗,或发热而不烦渴者,不宜用本方。

(二)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组成:黄连9克、黄芩9克黄柏6克栀子9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热盛,症见火热烦狂,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吐衄发斑,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方解:本方由大苦大寒,泻火解毒药组成。

方中以黄连泻心火。

兼泻中焦之火;黄芩泻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以下行。

四药合用,其泻火解毒之效甚著,故适用于表里三焦火热亢盛之证。

药店专业培训:关于上火:胃火肝火心火肺火肾火

药店专业培训:关于上火:胃火肝火心火肺火肾火
中成药:归脾丸、补中益气丸、黄芪精等。
注意事项:祛火的药通常都是寒性极大的泻药,其中多数 都含有大黄、番泻叶等成分,这些成分在通便的同时也会伤害 脾胃和肠道,会对身体产生危害。长期服用或者擅自加大剂量, 都可能导致慢性重金属中毒,表现为毛发脱落、皮肤角化、变 黑,肝脏受到损害以及神经感觉异常等。
刚开始时剂量可以稍大一些,如一次3-5片,一天吃3次, 随着症状减轻,药量也应该慢慢减少。一般服用不要超过一周 时间。
3、胃阴虚(虚火)
证状:胃脘隐痛,轻度腹胀、低热或潮热、饥不欲食,口燥咽干或 干呕、呃逆,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病因:平素嗜食煎炒香燥辛辣之品,或用温燥之药太过,或胃热病 久延不愈,或因病吐泻伤津等因素,致使阴液不足,胃失濡润所致。
治法:滋阴养胃。服用滋养胃阴食物,如适量吃些蜂蜜、梨汁、甘 蔗汁等。
防风通圣丸:有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的作用,是治疗外感风
邪、头痛咽干、疮疡初起等病的传统药物。而且此药既可清外热, 又可以解内寒,非常适合上火和着凉兼有的患者。
牛黄清胃丸和清胃黄连丸:这两种药对于实热引起的口舌生
疮、风火牙疼、咽喉肿痛疗效都不错。但需要注意的是,许多人 常把这两种药和牛黄上清丸混淆,牛黄上清丸适用于肝胃火旺导 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耳鸣,与前两种药有所不同,不可乱用。
③下焦火
下焦有火(下焦指肝、肾、膀胱、大小肠部位),表现为大便 干,小便短赤,混浊有味,阴部时痒,妇女白带多,甚至带黄。
下焦有火,可以服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当归龙荟丸、栀子金 花丸等。也可以吃单味药生槐花、生地榆等。如果阴痒剧烈可用 蛇床子熏洗坐浴加服苦参片。
小便短赤:是尿道炎或膀胱炎,中医说是小肠火,由于尿道炎 症刺激,尿还不多就感到想解小便,有炎症,小便黄,有尿不尽和 刺痛的感觉,可服四季三黄片、三清片或三金片等。

中药二 中成药

中药二  中成药

第二部分常用中成药1、解表剂(外寒)2015 A.感冒清热颗粒除疏风散寒外,又能A.解表清热B.解热止痛C.清热解毒D.清宣肺热E.宣肺止咳『答案』A 2016 A.正柴胡饮颗粒除发散风寒外,又能A.利咽消肿B.活血止痛C.散结消肿D.凉血消肿E.解热止痛『答案』EA.风寒感冒证B.风热感冒证C.暑湿感冒证D.外感风寒夹湿证E.外感风寒、内伤食积证(午时茶)2016B.感冒清热颗粒的主治是 2016B.荆防颗粒的主治是 2016B.保济丸的主治是『答案』A、D、C 2015 X.藿香正气水的功能是 A.解表化湿B.疏散风热C.祛风清热D.温中止呃E.理气和中『答案』AE2015 A.六一散的功能是A.芳香化湿B.和中消食C.清暑利湿D.辟瘟解毒E.健脾,祛暑『答案』C2016 A.六合定中丸除和中消食外,又能A.辟瘟解毒B.祛暑除湿C.清热解毒D.益气生津E.祛风胜湿『答案』B 3、表里双解剂防风【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4、泻下剂2015 X.苁蓉通便口服液的功能是A.滋阴补肾B.润肠通便C.清热通便D.养阴清热E.活血润燥『答案』AB 2015 A.某男,30岁,高热后大便秘结,兼见口渴咽干、口唇干裂,舌红少津,宜选用的成药是A.舟车丸B.增液口服液C.当归龙荟丸D.九制大黄丸E.通便灵胶囊『答案』B2016 A.舟车丸的功能是A.润肠通便B.活血通便C.行气逐水D.泻火通便E.健脾利湿『答案』C2015 A.某男,35岁,因肝胆湿热而导致头晕目赤,耳鸣,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宜选用的成药是A.黄连上清丸B.一清颗粒C.牛黄解毒丸D.龙胆泻肝丸E.牛黄至宝丸(泻火通便)『答案』D。

A.芩连片((清热解毒,消肿止痛)B.黛蛤散C.西黄丸(清热解毒,消肿散结)D.一清颗粒E.牛黄至宝丸2016 B.某男,50岁,近因肝火犯肺而致头晕耳鸣,咳嗽吐衄,痰多黄稠,咽膈不利,口渴心烦。

中药治疗心脏术后汗证30例

中药治疗心脏术后汗证30例

中药治疗心脏术后汗证30例【摘要】目的:主要探讨中药制剂黄芪注射液与中药汤药对于心脏术后汗证的治疗效果,并总结其他熬制类药剂配方。

方法:根据在我院治疗的30例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根据术后出汗情况划分等级,按照出汗程度不同注射不同剂量的黄芪注射液,同时配以中药汤剂治疗。

对照组仅以中药制剂黄芪注射液治疗。

治疗一个疗程后观察患者康复情况,并总结分析。

结果:治疗者的康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故中药及黄芪注射液联合能够有效的治疗心脏术后汗证,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中药制剂黄芪注射液;心脏术后汗证治疗;疗效研究【中图分类号】R6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114-01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中药越来越能够融入现代疾病治疗当中,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这不仅发扬了我国传统医学,更是为世界医学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而将中药配合现代医学治疗较为成功的例子之一便是中药治疗心脏术后汗证,此次研究内容就围绕中药制剂黄芪注射液及中药汤药在汗证治疗中的作用展开,讨论中药治疗心脏术后汗证的常见配方及方法。

1.资料与方法1.1背景资料现代中医病机研究认为,癖血内阻、郁而化热既可引起自汗,又可引起盗汗。

术后汗证分为肺气虚、脾气虚、肺胃热盛三类。

大病后或手术创伤,肺气损耗,肺气虚则卫气不足,表气不固,汗孔开泄,故汗出,甚或“灌汗”,为术后肺气虚型汗证,表现为少气、乏力、舌质嫩、脉虚之象;若手术耗气,术后脾气内伤,中焦之气已虚,致卫气虚而汗孔开,汗液外泄,为脾气虚汗证,表现为自汗、少气、肢倦、少食、舌质嫩、苔白、脉虚或缓而无力;手术过程破坏机体阴阳平衡,胃气不降,脾气不升,气机失调,邪热熏蒸,迫津外泄,为肺胃热盛型汗证,表现为口干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内热之象。

《本草汇言》载黄芪“卫实敛汗”,汗出后重用黄芪可补肺健脾益气,气足则津有所摄而汗止。

因此黄芪便是最为常见的治疗汗证的中药,现代科技则将黄芪制成注射液,让其能够更加便捷的运用。

泻火的中药方子

泻火的中药方子

泻火的中药方子赵养葵曰。

真火者。

立命之本。

为十二经之主。

肾无此。

则不能以作强。

而伎巧不出矣。

膀胱无此。

则三焦之气不化。

而水道不行矣。

脾胃无此。

则不能腐水谷。

而五味不出矣。

肝胆无此。

则无决断。

而谋虑不出矣。

大小肠无此。

则变化不行。

而二便闭矣。

心无此。

则神明昏而万事不应知。

治病者。

的宜以命门真火为君主。

而加意以火之一字。

观此则火不宜泻也明矣。

而丹溪又言。

气有余便是火。

使火而果有余。

则火亦能为害。

乌在而不泻乎?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泻火的中药方剂,希望能帮到你。

泻火的中药方子惟是火之所发。

本有其基。

药之所主。

自有其治。

气味不明。

则治罔不差。

如大黄是泻脾火之药。

故便闭硬痛。

其必用焉。

石膏茅根。

是泻脾胃之药。

口渴燥热。

其必用焉。

黄芩生地。

是泻肺火之药。

膈热血燥。

效各呈焉。

火盛则痰与气交窒。

是有宜于栝蒌花粉。

火盛则水与气必阻。

是有宜于桑白皮。

火盛则骨必蒸。

是有宜于地骨皮。

火盛则三焦之热皆并。

是有宜于栀子。

火盛则肺化源不清。

是有宜于天冬麦冬。

火盛则必狂越躁乱。

是有宜于羚羊角。

火盛则气必逆而嗽。

是有宜于枇杷叶。

火盛则必挟胃火气上呃。

是有宜于竹茹。

此非同为泻肺之药乎。

黄连犀角。

是泻心火之药也。

燥热湿蒸。

时疫斑黄。

治各着焉。

火盛则小肠必燥。

是有宜于木通灯草。

火盛则喉必痹而痛。

是有宜于山豆根。

火盛则目必翳而障。

是有宜于熊胆。

火盛则心必烦燥懊。

是有宜于栀子。

火盛则口必渴而烦。

是有宜于竹叶。

火盛则肺失其养。

是有宜于麦门冬。

火盛则血必妄沸。

是有宜于童便生地。

火盛则忧郁时怀。

是有宜于萱草。

此非同为泻心之药乎?至于青黛胆草。

号为泻肝之火。

然必果有实热实火者方宜。

若止因火而见抽掣。

则钩藤有难废矣。

因火而见目障。

则熊胆其莫除矣。

因火而见骨蒸。

则青蒿草其必须矣。

因火而见惊痫骨痛。

则羚羊角其必用矣。

因火而见口舌诸疮。

则人中白其必进矣。

因火而见时疾斑毒喉痹。

则大青其亟尚矣。

因火而见寒热往来。

则黄芩其必用矣。

此非同为泻肝之用乎?而胆火之必用以胆草大青青黛者可思。

清胃热名方——白虎汤

清胃热名方——白虎汤

清胃热名方——白虎汤白虎汤药物组成及功效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味药物组成,具有清透阳明胃热的作用,是中医清热泻火的代表方剂。

张仲景说白虎汤是治“表里俱热”的,即从里到外,由外到里都热透了,病人在身热(多是高热)的同时,出汗,不怕冷反怕热,口干舌燥,欲饮水、脉大有力。

后世将白虎汤类证总结为四大证: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

石膏清热效极佳白虎汤方中石膏是大寒之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石膏的清热作用无与伦比,尤其是治疗外感发烧,更是药到病除,因为石膏不仅寒凉,而且具有辛味,是辛寒药,辛味药都具有能行、能散的特点,所以石膏能将体内的热邪透发出去,不至于因其寒凉而使热邪郁闭于内,不能外达。

很多人因为石膏的寒凉不敢使用,即使用也只用9克、15克,这是没有用的,石膏一定重用,张仲景在白虎汤中用了一斤,我们现在临床使用石膏退热通常在30克以上,有时甚至达到90克、120克或更多,特别是伴有肿痛的时候,更是要重用,目的是借石膏的辛散来达到消肿止痛的效果。

石膏是矿物类药,主要成分是水硫酸钙,现在用石膏多先煎半小时以上,但《伤寒论》中并未要求先煎,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石膏中的主要成分水硫酸钙是不溶于水的,高温下更是如此,所以先煎到底有无意义,还需进一步研究。

白虎汤一方面可治外感发热,有表寒与麻黄配伍,无表寒与知母配伍。

另一方面用于治疗热病后期的余热不尽,低热不除,与益气养阴药同用,如人参、麦冬。

石膏的清热作用迅速,用于发热类疾病比较得心应手,因此受到后世许多医家的推举,最著名的就是近代的张锡纯先生,善用石膏治发热疾病,有一个方用石膏达数斤之多,人送绰号“张石膏”。

他还善于中西药结合在一起使用,如退外感高烧用石膏加上西药阿司匹林,名为“石膏阿斯匹林汤”,很有意思。

知母在本方中有两个作用,一是帮助石膏清热泻火;二是知母具有养阴润燥的作用,入肺、胃、肾经,所以可在大热时保护肺胃肾的阴津不受损伤,尤其是保护肾阴免受其害,是白虎汤迅速清除热邪的保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