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校本课《我眼中的历史文化遗产 科技改变行走——交通工具的演变》杨洁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_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执教者:单位: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一、课程标准: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和影响,了解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插图、视频、进行想象和分析的方法,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

了解自主学习了解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四大发明的介绍及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再对比今天的中国“新四大发明”,是国家关注民生、注重科技创新的结果,是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继承与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一带一路”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发的主要举措,对比古代中国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使学生对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对外友好交往的辉煌成就怀有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印刷术的发明及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及火药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史料分析法、启发引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最近咱们国家出现了中国“新四大发明”,你知道是什么吗?(不知道)老师告诉大家,分别是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

(展示“新四大发明”图片)这是在去年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期间,由20国青年评选出来的,他们一致认为这四种东西就是中国“新四大发明”,并且想把他们带回自己的国家。

说到新四大发明,其实中国古代就有四大发明,你知道是什么吗?(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咱们在上册就已经学过了,关于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如何发明的、发明之后有什么应用、以及有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新课的学习。

(展示课题《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二、新课讲授:现在特别流行穿越剧,这节课我们也来穿越一下,穿越到宋朝,以小记者的身份去探寻了解宋元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3课,主要介绍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与中外交通。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火药的应用、指南针的发明等;二是宋元时期的文化艺术,如宋词、元曲、书法、绘画等;三是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如陆路交通、海上交通的发展,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下已经学习了宋元时期的历史,对本课的部分内容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和中外交通的发展,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学生对本课的内容充满兴趣,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过程、火药在军事中的应用、指南针的航海应用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掌握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艺术,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了解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发展,认识其在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自豪感,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如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宋元时期的文化艺术;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发展。

2.教学难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过程、火药在军事中的应用、指南针的航海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发展及其在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说课稿一、课程背景与地位:《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是七年级下册历史学科中的一次课程,该课程的出现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交通运输和中外贸易情况,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的文化自信,同时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提供必要的知识和素质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熟悉宋元时期中国的科技成就与技术发明。

2)认识宋元时期中国的交通运输现状及其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3)了解宋元时期与外国的贸易情况及中外贸易所带来的变化。

2. 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运用历史知识和文化常识探究世界历史发展中的科技成就和交通运输现象。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想。

3. 态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

3)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

三、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本课程所选用的教材是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2. 教学设计:(一)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文物图片或视频等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历史文化与科技成就之间的关系,回答历史中哪些科技成就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影响。

(二)讲授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向学生介绍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交通运输与中外贸易情况,并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科技成就进行深入阐述。

比如:造纸术、火药及指南针等的发明和应用。

(三)练习环节:利用校内或校外资源完成相关实践探究和学习任务,比如查找与宋代有关的文献、资料并整理出相关信息。

(四)总结环节:引导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巩固学生的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拓展环节: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了解更多具体的科技成就和交通运输实践,加深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节课优质课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节课优质课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节课优质课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是中国丰富而辉煌的历史遗产之一。

在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六节课中,我们将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探索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影响。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例子和分析,展示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农业技术的发展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因此农业技术的发展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代中国人民通过不断实践和摸索,逐渐改进了种植、灌溉、农具等方面的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例如,在西汉时期,有名的农学家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极大地改善了书写和传播知识的方式,同时也创造了繁荣的纸张产业。

此外,古代中国还发明了许多农具,如犁、锄、耕牛等,这些农具的发明和使用使得农民能够更加高效地耕作土地,从而提高了农业产量。

农业技术的进步不仅直接改善了人民生活,也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造纸术的发展古代中国的造纸术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张制造技术之一,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造纸术的出现使得书写和传播知识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在古代中国,纸张逐渐取代了竹简和丝绸等材料,成为主要的书写载体。

这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为中国古代文人的书法艺术提供了更好的表现平台。

造纸术的发展还推动了印刷术的发明。

唐代的印刷术先驱—毕升,发明了雕版印刷技术,使书籍的复制变得更加容易和迅速。

在现代社会,印刷术的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繁荣。

三、火药与火器的发明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还涉及到火药和火器的发明。

火药是古代中国所发明的一种爆炸性物质,最初被用作炼丹和治病。

然而,后来人们发现了火药的军事用途,将其应用于火器的制造。

这一发明在军事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战争的模式和格局。

火器的发明和应用使得古代中国在军事技术上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促进了军事实力的增强。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火器的出现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增加。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十三课,主要讲述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教材通过介绍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和中外交通的发展,使学生了解我国在这一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和对世界的影响。

教材内容包括四大发明在宋元时期的应用、宋元时期的其他科技成就以及中外交通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的认识尚不全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拓展。

此外,学生对中外交通的发展及其对科技传播的影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认识四大发明在宋元时期的应用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掌握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的发展状况,理解其对科技传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家的人文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在宋元时期的应用,中外交通的发展。

2.教学难点:四大发明在宋元时期的作用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中外交通对科技传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资料自主了解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和中外交通的发展。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四大发明在宋元时期的作用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例,分析中外交通对科技传播的重要性。

4.情境模拟: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中外交通的情景,增强学习体验。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资料:关于宋元时期科技成就和中外交通的图片、文献资料。

3.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4.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和中外交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主题。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课件(共37张PPT)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课件(共37张PPT)

材料三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 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 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覆盖)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 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烘烤)之,药稍 熔,即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 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展。”材料强调了“三种发明”( B ) 5.【2019•福建】诗句“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遥远)。
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探究点: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A.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
C.印刷术、造纸术
D.火药、造纸术
①起点高,是在隋唐科技文化发展基础上的继续发展。
宋大元大B时 促期进.的了科世推技界与远动中洋外航了交海通技世界文明的发展
材料五
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曾说,“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
C.推动了作战方式的革新 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A.它出现于隋唐时期
B.它是由毕昇发明的
B.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D.促进远洋航海技术发展 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下列史实最有利于中国海船“昼夜星驰”的是( B )
A.造纸术的改进 B.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C.火药的发明
D.活字印刷术的传播
3.《宋史》记载:“又造突火枪……内安子窠,如烧放,焰 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它描绘的 是我国“四大发明”中哪一项的应用( C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影响
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 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2、指南针
战国:制成“”,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北宋: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
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由传入欧洲。
3、火药
火药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时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人阿拉伯和欧洲。
二、“为伊憔悴”——三大发明的再认识
模块一:追求卓越印刷术
说明:寓教于乐,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活字印刷的过程,又可以体验发明创造的艰辛,并有助于理解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
说明:有条件的可以借助实物司南和指南针,让学生动手观察体验一下。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独上高楼”——三大发明的初印象
展示:
一、基础自学
1、活字印刷术:时,发明活字印刷术,对文明的,产生了深远影响。
说明:“独上高楼”取自“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即第一种境界。
说明:要求学生先通读全文,作读书标记“圈、划、注”;然后完成投影展示的基础自学部分或《助学》预习笔记,组内交流,小组长检查。
说明:“为伊憔悴”取自“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即第二境界。
说明:游戏竞赛,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竞赛中学会知识。本环节设计三个活动来加深学生对三大发明认识。
教师:万户是第一个为航天献身的英雄,被称为“人类史上第一个宇航员”。那么火药是怎样发明的?又是怎样发展的呢?
展示:
学生: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火器广泛运用;13~14世纪火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展示:
材料1:在14世纪初,火药从阿拉伯人那里传入西欧,它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变革。——恩格斯
小制作:把学生分成单号组、双号组,制版印刷“读书好”。单号组利用自制雕版体验雕版印刷过程;双号组利用自制单字体验活字印刷过程。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课件(17张PPT)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课件(17张PPT)

材料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习近平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习近平同志号召学习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目的。(2分) 目的: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分)
【文学篇】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评《史记》 (3)鲁迅先生评价《史记》具有哪两个方面的价值?(2分) 史学和文学。(2分)
【感悟篇】 (4)进入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 产?(2分)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 为今用、兼容并蓄,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符合题意, 言之有理即可)(2分)
医学 华佗 东汉末年
“麻沸散”和“五禽戏”
汉武帝时期 所著《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 史学 司马迁
(西汉) 通史
2.宗教
宗教 人物
道教
张角、张 陵
创立时 间
诞生地
教义(或 派别)
东汉末 年
中国
太平道、 五斗米道
佛教
乔达摩·悉 达多(释 迦牟尼)
公元前6 世纪
古印度
众生平等
传播
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农学家:贾思勰
所写的《 齐民要术 》一书,是我国现存最 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上述表格。(5分)
【艺术篇】
(2)图一中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请 写出它的名称。汉字书写在东汉末年发展成为书法艺术,图二中书法 作品的作者是谁?图三反映了哪个王朝的雕塑艺术水平?(3分) 名称:甲骨文。作者:王羲之。王朝:秦朝。(3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
人类最简单最原始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就是长在腿上的那双脚。有了这双脚,原始人就可以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当然追逐猎物时也要用脚,在远古时期,一双善于奔跑的脚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当然,这也只局限于远古时期,因为再过若干年,这个交通工具就被另外的一个工具比了下去,它的名字叫马。
一马平川,驰骋天下——马、马车
直挂云帆,长风破浪——船
就在丝绸之路盛行的时候,海上丝绸之路也在悄无声息的发展,这多靠了另一个古老的交通工具——船。
人类造船史源远流长,在古时候的埃及,有人就坐船横穿大西洋,到达了大陆的彼岸,美洲,还在那里创造了非凡的文明。中国的造船技术也很高超,特别是发明了指南针后,郑和的船队居然到了阿拉伯,真是一个奇迹。
代表讲解,全体学生认真听课并相互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并发表各自看法。
开发实的语言讲解,生动幽默又有趣。启发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思维。
教学反思
星际穿越,不是梦想——飞船
每当人们仰望星空时,都会浮想联翩。阿姆斯特朗将自己的足迹留在月球上后,更多的宇航员也上了天空。在不久的将来,飞船或许也成了人们的交通工具,人们飞遍太阳系,飞出银河,那该多好!也许这不是幻想,因为这正在一步步的实现中。
让我们回顾过去,人类的交通工具在不断演变。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人说,在婴儿时期,世界是一间房子;在幼儿时期,世界是一个院子;等长大了,世界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最后是一个星球。我想,这正是因为人们的足迹不断留在更多的地方,因为时代在发展,交通工具在发展,人们的认知也在不断发展。或许有一天,你抬头仰望星空时会说:“噢,那不是我去过的地方吗?”
四轮机器,风驰电掣——火车等
工业革命,蒸汽机出现了,随后,发动机也出现了,汽车,火车,摩托车一股脑全出现了,人类发展的足迹又向前了一步。
仰望天空,渴望飞翔——飞机
自从人类交通工具家族日益增多时,海上,地上,全是交通工具,惟有天空还是一片安静,可不久,飞机出现了。一下子,天空热闹起来,飞机被大批量生产,进入了交通工具家族,天空也有了人类的足迹。
伊宁市第23中学2014—2015(上)校本选修课程教案
备课日期:2014/11/25备课教师:杨洁组长签字:
课题
科技改变行走——交通工具的演变
授课内容
1、学生展示:(交通工具飞机、动物拉车、轮船的演变过程)
2、教师补充内容:马车、帆船、火车、摩托车、飞船等。
3、布置下节内容。
授课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船、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变化的概况;了解与交通工具有关的一些因素。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究交通工具的兴趣和对交通工具进行改进和创新的意识。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交通工具革新的探索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授课方法
学生展示;教师补充讲解(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授课过程
授课步骤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交通工具的演变
二、学生展示环节
本课题小组代表展示组内成果,一名代表一边展示一边讲解。
本组课题是展示飞机、动物拉车及轮船的发展演变过程。
三、教师补充内容
先给大家讲个字谜:足迹布遍各地——谜底是“路”字。现在人类的足迹是可以说遍布世界各地,但是只有路就行了吗?还要交通工具吧。老师来具体讲解交通工具的演变。
原始人们把平时打猎来的动物加以驯养,就能为自己所用,其中也包括马。人们发现马善于奔跑,于是马成了主要交通工具。
在光秃秃的马背上颠簸容易掉下来,于是马鞍与马镫出现了,有了这些东西,人们可以将自己的足迹留在更多的地方,其中不可不提的就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在汉朝,汉朝人把自己的瓷器、丝绸运到那时的天竺等地去换那边的当地土特产,马和骆驼成了交通工具的首选。若没有马和骆驼,人们只靠脚行走在茫茫沙漠,还不累死了呢!中国的造纸、印刷也经过这条丝绸之路传到了罗马。可以说,没有了马,这些成就皆成泡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