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动物发热的认识
兽医病理生理学(二)(华中农业大学)

第九章发热(fever)动物的正常体温牛:38.0 ~39.0℃猪:38.0 ~39.5℃家禽:41.0~42.0℃兔子:38.5 ~39.5 ℃狗:37.5~38.5℃一般的幼龄动物正常体温比成年动物的正常体温高0.5℃;同一个体傍晚体温比上午的体温高0.5℃。
学习要求:掌握内生致热原(EP)的概念、种类、性质、来源及作用部位发热机制的基本环节发热时机体代谢及功能的主要改变理解发热的生物学意义了解发热的处理原则、发热的分期第一节发热的概念及原因一定义发热(fever)是指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产热增多、散热减少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值超过正常0.5℃时。
发热与体温升高的区别:体温升高不等于发热,但发热一定会体温升高。
常见的情况有:生理性:运动,进食等病理性:调节失衡或调节障碍,被动性的升高如甲亢病人或动物,由于激素水平增加,代谢活动过强,机体产热增多,体温升高。
二、引起发热的原因(一)致热原和发热激活物1、概念致热原(pyrogen):能够引起恒温动物发热的所有物质统称。
外源性致热原和内生性致热原。
发热激活物(fever activator):凡能作用于动物机体直接或间接激活产内生性致热原细胞,使其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的各种物质。
2、常见的发热激活物微生物细菌及其毒素病毒其它微生物致炎物和炎症激活物•无菌性炎症•恶性肿瘤•抗原抗体复合物•其他如类固醇物(二)内生性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 EP)概念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由部分细胞产生的和释放的、能到达体温调节中枢部位引起体温升高的含有少量糖和脂肪的蛋白质,称为内生致热原。
它是发热的信息分子。
内生致热原种类和性质EP是一组不耐热的小分子蛋白质,各种蛋白水解酶均能破坏其致热性。
此外,EP还表现有高度的抗原特异性。
目前,所公认的EP主要有以下几种:IL-1、TNF、IFN、IL-6。
EP的作用部位经血液传递到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第二节发热的发生机制一发热时体温升高的基本环节信息传递: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扩散中枢调节:体温调节中枢机能改变效应器反应目前认为发热的其他中枢介质有:一)正调节介质:前列腺素(PGE):能引起明显的发热反应,升温的潜伏期比EP短。
大鼠发热模型及发热机制的研究进展

大鼠发热模型及发热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概述大鼠作为生物医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动物,具有生理机能与人类相似、易饲养、繁殖快等特点,因此在发热模型及发热机制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发热是机体在应对感染、炎症等内外环境变化时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其发生机制涉及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深入,大鼠发热模型及发热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大鼠发热模型的构建是研究发热机制的基础。
目前,已建立起多种大鼠发热模型,包括感染性发热模型、药物性发热模型以及物理性发热模型等。
这些模型能够模拟不同原因引起的发热反应,为深入研究发热机制提供了有力工具。
在发热机制方面,研究者们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探索。
神经系统在发热调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是调控体温的主要部位。
内分泌系统在发热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分泌变化与发热密切相关。
免疫系统在应对感染等外界刺激时产生的炎症反应也是导致发热的重要原因。
大鼠发热模型及发热机制的研究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大鼠发热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发热机制,有望为临床上治疗发热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发热的定义与重要性发热,作为一种常见的生理反应,通常被定义为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的现象。
在医学上,发热被视为机体对外界感染、炎症或其他病理状态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激活的重要标志之一。
发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发热是机体对疾病状态的一种自然反应,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
发热还可以提醒个体及时就医,从而避免疾病的进一步恶化。
通过研究发热机制,科学家们可以深入了解机体在应对感染、炎症等病理状态时的生理变化,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鼠发热模型在发热机制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狗发烧如何识别并治疗

狗发烧如何识别并治疗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和宠物,但是和人类一样,狗也会生病。
当我们的狗发烧时,作为狗主人,我们需要学会如何识别并正确治疗。
本文将介绍狗发烧的识别方法以及正确的治疗措施。
一、狗发烧的常见症状狗发烧可能表现出以下常见的症状:1. 体温升高:通常,狗的正常体温范围在37.5℃至39℃之间。
当狗的体温超过39℃时,可能是发烧的迹象。
2. 精神萎靡:发烧的狗会显得精神不振,不像以往那样活跃。
它们可能会表现出食欲不振、睡眠增加、乏力等症状。
3. 呼吸急促:狗发烧时,由于身体的代谢加快,呼吸频率也会增加,呼吸变得急促。
4. 鼻子干燥:正常情况下,狗的鼻子应该是湿润的。
当狗发烧时,它们的鼻子可能会变得干燥。
5. 眼睛发红:发烧的狗眼睛周围可能会出现发红现象,眼结膜可能也会有轻微的充血。
二、狗发烧的识别方法1. 测量体温:测量狗的体温是判断狗是否发烧的最直接方法。
使用电子体温计或者耳温计,将温度计放入狗的直肠或耳道中,测量其体温。
2. 观察行为:观察狗的行为和精神状态,如果发现狗呈现上述的症状,有可能是发烧。
3. 检查鼻子和眼睛:手轻轻触摸狗的鼻子和眼睛,如果感觉鼻子干燥,眼睛发红,有可能是发烧。
三、狗发烧的治疗措施如果确定狗发烧,接下来需要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1. 保持室温适宜:确保给狗提供一个温暖和舒适的环境,避免让狗暴露在寒冷或高温的环境中。
2. 丰富的水源:确保狗有充足的饮水。
持续补水有助于降低狗的体温。
3. 饮食调整:狗发烧时可能会食欲不振,但是仍然需要保证它们摄入足够的营养。
可以给予高营养且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鸡肉糊等。
4. 观察病情:仔细观察狗的病情变化,如果出现其他症状或情况恶化,应及时联系兽医咨询。
5. 不要使用人用药:切勿给狗使用人用药,因为有些药物对人类是有效的,但对狗来说可能是有毒的。
如果需要使用药物来治疗,一定要咨询兽医的建议,并按照医生的指示使用。
6. 寻求兽医帮助:如果狗发烧的情况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带狗去兽医那里进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兽医发热类型记忆口诀 -回复

兽医发热类型记忆口诀-回复兽医发热类型记忆口诀是一种常用的记忆方法,通过形象生动的口诀,帮助兽医们记住不同类型的发热,以便更好地判断和治疗动物的疾病。
这一方法主要包括「畜禽热、邪热邪寒寒、热病热道寒病寒」八个字,每个词都代表着一种不同的热类型,并与不同的病症相对应。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畜禽热」。
这里的「畜禽」指的是养殖的动物,如牛、猪、羊、鸡、鸭等。
而「热」则是指体温升高,代表着发热症状。
因此,「畜禽热」在兽医口诀中是指动物发热,主要与感染性疾病有关。
这种发热类型常见的疾病有猪瘟、牛瘟、禽流感等。
兽医在遇到畜禽热病例时,需要进行快速诊断和隔离措施,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接下来是口诀中的「邪热邪寒寒」。
这里的「邪」可以理解为外来的病原体,「热」表示发热症状,「寒」则是指体温下降。
在这个发热类型中,「邪热」主要指的是细菌、病毒等外来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引起的发热,常见的疾病有流感、细菌感染等。
而「邪寒」则是指机体内部发生一些异常情况,导致体温下降,如内分泌紊乱、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第三个发热类型是「热病热道寒病寒」。
这里的「热病」指的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发的高热病症,如流行性感冒、肺炎等。
兽医在诊断和治疗这类疾病时,需要进行细菌培养、血液检查等实验室检查,以明确病原体类型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而「热道寒病寒」则是指机体内部产生热量减少的情况,如代谢疾病、营养不良等,这种情况通常需要进一步检查和分析才能确定病因并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兽医发热类型记忆口诀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帮助兽医们记忆不同类型的发热及其对应的病症。
这一方法对于兽医在日常工作中迅速判断疾病类型,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非常有帮助。
通过口诀的记忆,兽医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诊断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动物的生活质量。
然而,口诀只是一种辅助记忆的工具,仅仅口头记忆是不够的。
兽医们还需要不断学习新的医学知识,深化对动物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只有密切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多个方面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并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动物发热—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动物病理学课件)

有利
肝脏解毒能力增强 血液循环加快
排泄器官功能增强
组织代谢增强
有害
过高体温 长期发热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机体衰竭
发热——生物学意义 及处理原则
发热——生物学意义
Ab合成量增加
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活化
非特异性免疫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增强
肝脏解毒能力增强
有利( 适当)
血液循环加快
发
排泄器官功能增强
热
的
意
义
有害
组织代谢增强
过高体温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长期发热
机体衰竭
发热——处理原则
1.积极治疗原发病; 2.一般性发热的处理; 3.必须急于退热的病畜:对高热、持续发热、心脏 病或妊娠动物应及时退热,但要防止体温骤退; 4.解热措施; 5.加强护理。
谢谢
WRITE A TITLE IN THIS SECTION
发热的处理原则
1.积极治疗原发病; 2.一般性发热的处理; 3.必须急于退热的病畜:对高热、持续 发热、心脏病患者或妊娠动物应及时退热, 但要防止体温骤退。 4.解热措施; 5.加强护理。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一、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Ab合成量增加
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活化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
兽医临床诊断学——补充资料

第一节发热发热(fever)是致热源(pyrogen)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产热过多和散热过少,导致动物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临床症状。
一、原因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临床上大致分为两类。
1.感染性:见于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霉形体、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
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主要是由于病原体的代谢产物或其毒素作用于白细胞而产生致热源,从而导致发热。
2.非感染性:主要见于:①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主要是机械性、物理性和化学性损伤(如外伤或手术引起的大面积损伤、心肌梗死、内脏出血、溶血性疾病等)。
②变态反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病、注射异种动物血清或疫苗接种、药物过敏等。
③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犬猫甲状腺功能亢进。
④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如热射病、日射病、过量使用镇静药物引起的中毒等。
二、发生机理健康动物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使体温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当机体受到某种致热源或某些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导致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平衡失调,则出现发热。
1.致热源的作用:致热原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exogenous pyrogen):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虫及其产物(感染性致热源)和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崩解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非感染性致热源)两类。
这些物质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酸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等,使其产生并释放出内源性致热源,通过内源性致热源的作用机制引起发热。
(2)内源性致热源(endogenous pyrogen):又称白细胞致热源(leukocytic pyrogen),包括白介素(interleukin, IL)、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和干扰素(interferon)等。
猪发热原因分析

2中热: 过正常体温l ) 超 ℃~2 《目 l c ' 日在4 ℃-4' 2 c之间)见 。
值得注意 的是 , 发热和单纯性体温升高是不同的 前者是 于急性病 毒性 传染病 , 如急性猪瘟、 感等, 见于肺炎等局部 流 也 由于体温调 节中枢机能 紊乱. 产热和散热过 程不协调而 目 起 器官感染 『 的 后者是指 动物在剧烈运动或 日光 &时间暴晒和环境 气温过
常见于i ̄性肺炎 、 b[ - 胸膜 炎、 灶性化脓性疾病 急性 猪肺 高的水平上。 病拷表现度温增高 , 眼结膜充血 ,潮红 , 粪便干燥, 状态 。
屎少黄短。 不同疾病高热期持续的时间不相同 , 如猪瘟 、 传染性 癌 、 拮丹毒及许 多败 血定 。 胸膜 肺炎等病 持续时间较长 , 伪狂 犬病 、 而 口蹄疫 则仅数小时 或不超过 1d 。 3 歇热 : 恫 即病猪的发热期和无热期有规律地交 昏出现。 发 热持续 期或 向歇期的长短不等 , 随致热物质进入血液 . 作用于 神经中枢的时间和持续时间而 变化 。 发热时表现出恶寒、 幕、 战
括体温保持 定. 主
1徽热 : ) 超过正常体媪 1℃左右( 即在4 ℃~4 ℃之间) O 1 。
作用互相 常见于乳房炎 . 胃肠炎等局部炎症或某些慢性 传染病 . 如慢性
调, 在大辅皮质的控制下 , 丘临 F 部体温调节中枢通过 各种 样宜, 副伤寒等。
反射作用进行体温 嗣节 。
维普资讯 原 因 分 析
本刊编辑
在这 次疫情中病捂最明显的症状就是 发热 . 下面就对弓起 如果体温迅速下降或突然下降 , I 则为骤退 , 引起虚脱甚至死 可
措发热的 因素 及其类型等进行简单的介绍。 亡, 而遥渐下降, 则预后 良好 。
猪发烧的原因及治疗

引起猪发热的原因很多,如猪瘟、猪流行性感冒、猪传染性胃肠炎、伪狂犬病、猪乙型脑炎、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等。
下面给您简单介绍这些猪病的发生症状及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一、猪瘟。
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本病传染性强、死亡率极高,猪不分年龄品种,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染。
一般2-10天发病。
症状:最急性型:突然发病,高温个退(41-42℃),无明显症状,很快死亡。
急性型:体温升高到40.5-42℃,持久不退。
食欲减退或停食,精神沉郁,伏卧喜睡,寒颤,挤卧一堆或钻草窝。
站立行走拱背弯腰,四肢无力,行动迟缓,摇摆不稳。
眼结膜发红,有浓肿分泌物。
先便秘、后腹泻。
耳根、腹部、仰肢内侧等处有指压不褪色的紫红色出血点。
公猪包皮积尿,挤压时流出白色浑浊异臭尿液。
病猪一周左有死亡。
慢性型:急性不死转为慢性。
病猪消瘦,贫血,全身衰弱,常伏卧不起,行走摇晃,有时轻热,便秘腹泻交替,一般难以恢复。
防治:无特效药,主要靠预防。
1、每年应在春秋两季进行猪瘟疫苗防疫注射。
仔猪在吃奶前注射疫苗效果好。
2、猪舍、用具等用2%烧碱或20%石灰乳或30%草木灰水消毒。
病猪应隔离,死猪应深埋或烧毁。
3、坚待自繁自养。
从外地购进猪,要注射猪瘟疫苗并隔离观察3周,健康无病方可合群。
二、猪流行性感冒。
是由猪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往往突然发病,很快波及整个猪群。
一般呈良性经过,病程短,一周左右可自愈,有并发症时可引起死亡。
各种猪对本病易感,尤其是外国良种猪多发。
本病多发于天气骤变的冷湿季节,常呈地方性流行。
症状:病猪体温升高到40-41.5℃,有时可达42℃。
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肌肉和关节疼痛,常卧地不起,呼吸加快,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粪便干硬,眼鼻流出粘液性分泌物。
防治:在阴雨潮湿和气候剧变的季节,应注意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干燥、清洁、防寒、保暖,定期驱虫,补给富含维生素的饲料,用10-20%石灰乳消毒栏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界把发烧统称为发热。
发热在兽医临床上也是最常见的症状。
临床上对发热的认识及初步处置对进一步治疗家畜疾病有很大的关系。
为此, 对发热基本知识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知道正常家畜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 牛的体温一般在37.5~39.5℃之间, 马一般在37.5~38.5℃之间, 羊的体温一般在38~40.5℃之间。
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体温也有轻微的波动, 如早晨稍低, 下午稍高, 老龄畜较壮年畜低。
剧烈运动进食后, 使役阶段, 或突然进入高温环境, 均可使体温稍高, 波动范围不超过1.5~2℃。
各种原因引起家畜产热过多或散热过少, 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则称为发热。
1 从发热的程度说明症状与信息的关系
根据体温上升的程度, 将发热分为微热、中热、高热及极高热四种。
体温超过常温0.5~1 ℃叫微热, 常见于畜体局限性的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的炎症、慢食、流涕等轻微病程中。
超过常温1~2℃叫中热, 见于春秋两季幼畜体温40~41℃, 呼吸困难, 随着发炎的面积扩散, 呼吸更加困难的支气管肺炎和体温39~40℃以上, 口臭、粪稀软、混有血液, 粘液、味腥臭的急性胃肠炎以及某些亚急性传染病过程中。
超过常温的2~3℃叫高热, 常见于猪瘟、猪丹毒、羊痘等急性传染病过程中, 共同症状都是体温超过常温2~
3℃, 且精神沉郁、饮欲增加, 不食等。
超过常温3℃以上的叫极高热, 多见于急性传染病, 如炭疽、脓毒败血症等。
2 从热型说明症状与信息
2.1 稽留热
动物发热起病急, 体温40~41℃, 一天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某些败血症、马焦虫病等。
2.2 弛张热
动物体温日差为1~2℃, 而不降到常温。
常见于支气管肺炎, 特别是败血症。
2.3 间歇热
动物体温突然上升数度, 经一段时间降到常温, 再过一段
时间又上升, 如此反复发热。
多见于马传染性贫血、马纳塔焦虫病等。
2.4 不定型热
动物体温曲线不规则, 波动时大时小。
常见于传染性胸膜炎、急性鼻疽等。
2.5 波状热
动物体温曲线呈波状起伏, 常见于牛布氏杆菌病。
3 从发热部位说明症状与信息
3.1 发热伴随呼吸道症状
如咳嗽、咳痰、流涕, 咽喉红、肿、热、痛, 呼吸急迫, 在诊断时应考虑流感、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症, 各种原因引起的肺炎、脓胸等。
3.2 发热伴随消化道症状
如腹痛、腹泻。
腹痛应考虑马、骡、驴的胃扩张、肠扭转、结症、肠痉挛、肠系膜动脉瘤、肠膨气等;牛、羊的瘤胃积食、辨胃阻塞、肠痉挛。
腹泻应考虑肠道感染, 如菌痢、肠炎、中毒性痢疾、中毒性肠炎、伤寒、付伤寒, 某些传染病引起的腹泻、鸡白痢、黄痢、水痢( 包括传染病引起的下痢) 。
3.3 发热伴随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症状
如尿急、尿痛、尿频、血尿、浮肿, 公畜生殖器肿胀、母畜阴道流脓、脓血, 弓背, 应考虑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肾炎, 膀胱炎, 外生殖器感染, 子宫炎、化脓性子宫炎、阴道炎等。
3.4 发热伴随神经系统症状
如烦躁不安、运动失调、沉郁、昏睡、昏迷;应考虑脑膜炎( 脊髓及外周神经感染、炎症、中毒等疾病) 。
3.5 发热伴随局部感染
常见的有化脓性中耳炎、组织增生、淋巴结炎、脓肿、结膜炎、口腔炎等。
4 在临床实践中, 还有一些伴随的症状对发热性疾病的诊断有帮助
4.1 发热伴有寒战
常见于牛的春季重感冒中后期, 大叶性肺炎、败血症。
4.2 初现高热
紧接着大汗淋漓, 体温急骤下降。
常见于家畜的胃肠破裂, 急性严重性穿孔等。
总之, 发热性疾病是很复杂的, 但是发热就症状上给我们临床上预示着一定的信息, 只要我们对发热病理的不断探讨和研究, 就能对相应的疾病作出科学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