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枣儿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阅读15枣儿》优质课教案_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阅读15枣儿》优质课教案_0

枣树下的守望——《枣儿》主题阅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孙鸿的《枣儿》以小品文的方式讲述了枣树下老人和男孩深情呼唤远方亲人归家吃枣的故事。

在老人和男孩的简单交谈中道出复杂而无奈的人生分歧,在抬头低眉间塑造孤独慈爱的老人、天真可怜的男孩,在无人回应的呼喊声中诉说着等待不归之人的那一份苦楚。

2.从文体特征看,本文属于小品文,与本单元的《威尼斯商人》等文章相比,戏剧矛盾不是特别尖锐,戏剧味儿不是十分浓,但文章体现的社会问题、主题思想却能直戳人心。

故本单元教学在《威尼斯商人》、《变脸》中重点学习戏剧知识,而本课将会淡化文体,重于情感主题教育和写法学习。

【学情分析】本课选自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自读文章。

本单元主要学习戏剧,在《枣儿》之前学生已学《威尼斯商人》和《变脸》,对戏剧有一定的了解。

但戏剧中呈现出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孤独悲苦心境和城市发展中人性的落寞,对我班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学习目标】1.概括文章内容,品味“枣儿”情意【重点】(圈点勾画、批注、图象、视频)2.学习文中的线索手法:小中见大,细中见深【难点】(文本+拓读)3.感受生活中人们对亲情的呼唤,唤醒回头看看故乡及家中人的情怀【教学过程】一、导入:文字游戏导入(在“木”字基础上加一笔画构成新的字)【设计意图:1.活跃气氛,缓解师生紧张情绪;2.与文中老人给儿子取名的内容有关;3.与课堂结尾的启示相呼应】二、读枣儿(一)看图说话,概括内容1.概括内容的方法:【人+事+结果+情感/主旨】在乡间一棵挂满枣儿的老树下,一位老人和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进行了亲密地交谈。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了 关于儿子、童年、老伴儿的故事,而男孩则在苦苦等待父亲的归来。

字里行间表现了他们心中的苦楚,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2.探讨:两人谈话的背景是?——枣【设计意图:1.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2.从故事的角度初步掌握文章内容与情感3.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二)悟人物,理分歧:1.补充戏剧知识:(1)戏剧文学:简单地说即剧本。

九年级下册语文15 16课课后生字词拼音

九年级下册语文15 16课课后生字词拼音

九年级下册语文15 16课课后生字词拼音第十五课《枣儿》
蓦mo然囫囵hu lun吞枣:比喻做事不加思考,笼统含混。

贬义(褒贬误用)
第十六课
峥嵘:zhengr6ng高峻,突出。

嬷嬷:mo mo对年长修女的称呼。

涟漪:liany被风吹起的水面的波纹。

鳞次栉比:|incizhi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

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鳞:鱼鳞。

栉:梳篦的总称。

比:整齐的排列。

通宵达旦:tongxiaodad通宵:通夜,整夜;达:到;旦:天亮。

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

顶礼膜拜:dingIYm6b拜佛时的最高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

虔诚地跪拜。

比喻崇拜到了极点。

多为贬义。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枣儿阅读练习无答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枣儿阅读练习无答案

15《枣儿》阅读练习1一、基础巩固1.填空(1)《枣儿》是一个小品,荣获19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奖一等奖,其作者是。

(2)本剧以“”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2.在剧中,“枣儿”象征什么?3.读完全剧,你在写作上有什么收获?试写出来。

4.选出下列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A.“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是2003年举世瞩目的大事,更是载入中华民族史册的不朽盛事。

B.舞蹈家杨丽萍精心打造的舞剧<云南印象>,融民族风情和舞蹈艺术于一炉,令人叹为观止。

C.随着21世纪科技不断向前发展,医学界对艾滋病患者将再也不会像刚发现时那样爱莫能助了。

D.张体格强壮,打起球来又十分卖力。

这次篮球比赛中,小张身体力行地投进了好几个。

5.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有关医学人士与心理学家认为,一些青少年长期迷恋上网,会患上一种病——“网络成瘾症”。

②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有:精神依赖、茶饭不思、记忆力减退和焦躁不安等。

③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病,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阻止孩子不上网。

④为此,专家建议,我们在强化网络监管的同时,也要有效的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

第—句,修改意见:第二句,修改意见:二、阅读理解1.大妈:(看四嫂出来,向她发牢骚)四嫂哇!您看二春这个丫头,今儿也不知又上哪儿疯去了!我这儿绐她赶件小褂,连穿上试试的工夫都抓不着她!四嫂:她忙呀!今天咱们门口的暗沟完工,也不是要开什么大会,就是办喜事的意思。

她说啦,您、我、娘子都得去;要不怎么我换上新鞋新袜子呢!您看,这双鞋还真抱脚儿,肥瘦都合适!大妈:我可不去开会!人家说什么,我老听不懂。

四嫂:也没件么难懂的。

反正说的都离不开修沟,修沟反正是好事,好事反正就得拍巴掌,拍巴掌反正不会有错儿,是不是?老太太!大妈:哼,你也跟二春差不多了,为修沟的事,一天到晚乐得并不上嘴儿!四嫂:是值得乐嘛!您看,以前大伙儿劝丁四找点正事做,谁也劝不动他。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枣儿》新人教版PPT课件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枣儿》新人教版PPT课件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 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 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 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 着他们神经。丰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 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 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 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部分来自《点拨》
6.男孩:咱们学猫叫?咱们学狗爬?咱们过家家?那, 我讲故事给你听。男孩的这些提议在文章结构和内 容上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结构上:与前文老人的话相照应。内容 上:写出了男孩对老人的关心,突出了男孩的乖 巧、懂事。
部分来自《点拨》
7.文章结尾为什么又用了那首童谣? 【答案】结尾又用这首童谣,但有所变化,由幕后 换为台前,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有回应转为“响 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 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主题。
Learning Is Not Over. I Hope You Will Continue To Work Har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5.囫囵: 完整;整个儿的。
部分来自《点拨》
6.咀嚼:用牙齿磨碎食物,也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7.翘首: 抬起头来(望)。
8.踌躇: 犹豫。 踌躇、徘徊辨析同:两个词语都有“犹豫”的意
思。异:不同之处在于“踌躇”还有停留、得意的样
子的意思,“徘徊”还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例:(1)他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2)他独自在江
男孩思父亲

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课文原文及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课文原文及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课文原文及赏析《枣儿》课文原文老人(抽出一支烟,点上,笑吟吟地)小朋友,过年好哇!男孩(抬起头,疑惑地看着老人)爷爷,您也过年好吗?老人(笑嘻嘻地点头)好,好,托你的福。

咱们都过个好年!(从衣兜里掏出个小枣儿递给男孩)吃枣儿,过年喽!男孩(惊喜地接过枣儿)哎!枣儿!(将枣儿塞进口袋里)谢谢爷爷!老人(捋着胡子)别客气,自家的枣儿,尝尝吧!男孩(津津有味地咀嚼着)真甜!老人哈哈哈……好吃就多吃点。

(又递给男孩一颗枣儿)男孩(惊讶地看着老人)爷爷,您还没吃呢!老人(笑着摇摇头)俺家树上结的枣儿多着哩,不差这一颗。

男孩(感激地看着老人)爷爷,这枣儿真甜啊!老人(感慨地)是啊,甜是甜,可惜没人吃啊。

男孩(不解地看着老人)为啥呀?老人(叹了口气)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只剩下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哪有人吃枣儿啊!男孩(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哦……赏析:《枣儿》是一篇以“枣儿”为线索展开情节的话剧小品。

作者通过描述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对话,刻画了老人的慈祥和善良,以及男孩的纯真和懂事。

同时,借助“枣儿”这一象征物,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家庭亲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在剧情方面,《枣儿》采用了传统的叙事手法,通过老人的回忆和感慨,营造出一种怀旧和思念的氛围。

同时,通过男孩的提问和表现,也展现了现代社会中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陌生和疏离。

这种对比手法,使得剧情更加具有张力和思考空间。

在人物塑造方面,老人和男孩的形象都十分鲜明。

老人慈祥、善良,对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男孩则纯真、懂事,对于老人的关怀和教诲心存感激。

这种人物形象的刻画,不仅使得剧情更加生动、真实,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于人性、亲情的深刻洞察。

总之,《枣儿》是一篇具有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的作品,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家庭亲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同时,作者也借助这一作品呼吁人们关注老年人、传承传统文化等社会问题。

第15课《枣儿》课文简介

第15课《枣儿》课文简介

第15课《枣儿》课文简介导读:人物老人、男孩[幕启。

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

树下坐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

幕后传来童谣:“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爹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娃娃过年吃。

”老人(从身旁晒满红枣的竹匾子里抓起一把枣儿,喃喃自语)怎么没人来吃枣儿呢?多好的枣儿。

[男孩从台侧探了探头。

一颗枣儿从树上落下,男孩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捡枣儿。

老人(大声)过来!男孩爷爷……老人(威严地)叫你过来就过来。

男孩(无可奈何地走到老人跟前)我就捡了一颗,我没有吃,给你。

老人(将男孩衣角折成兜,捧一捧枣儿放入)全给你吃。

男孩(喜出望外)谢谢爷爷!(津津乐道)枣儿真大。

老人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男孩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老人(自豪地)我儿子就叫枣儿。

男孩骗人!还有叫枣儿的?嘿嘿,叫枣儿?老人不许笑。

我的儿子就叫枣儿,挺好听的,又顺口。

他刚生下时,有个算命先生正打门前经过,就给算了一卦,他命中缺“木”呢!哎,等你念了书,就知道枣字里面有个“木”了。

你看(用手在空中比划“木”)所以他叫枣儿![男孩并未听,只顾忙着将枣儿往口袋里装。

老人(命令)拿出来,只准在这儿吃。

(蓦然温和)爷爷帮你擦干净。

[男孩摸出枣儿,交给老人。

老人(将枣儿擦干净)给,尝尝。

[男孩默默地接过。

老人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男孩我能爬到树上去摘吗?爷爷老人能。

[男孩兴冲冲爬树,跌倒在地。

老人疼吗?(掸去男孩身上的灰尘)来![老人趴在地上,让男孩踩在自己屁股上摘枣儿。

男孩仍摘不到,老人站起,让男孩骑跨在肩上摘。

老人嘿嘿嘿。

男孩笑啥?老人有一回,我家枣儿也是这样骑着,只顾摘枣儿,撒尿了都不知道,竟尿了我一脖子。

男孩呀,脏死了。

老人脏啥,尿得我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男孩(有些羡慕地)我从来没有尿过我爹脖子上。

(摘枣儿,塞进口袋)哟,不好,我也要尿尿了。

[老人将男孩放下,男孩朝远处走。

老人喂,过来!男孩我要尿尿。

老人(指指枣树)尿树下去,给咱枣树施点儿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主要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包括:1.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故事发展脉络;2.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3. 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感悟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能够概括故事的主要环节;2. 分析并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感悟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2.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情节,掌握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枣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3. 精读课文:(1)分析情节:引导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环节,理解情节发展的脉络。

(2)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3)探讨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挖掘社会现实,感悟作品所反映的问题。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其他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

六、板书设计1. 情节结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2. 人物形象:枣儿、母亲、父亲;3. 主题思想:亲情、成长、社会现实。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课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点;(2)谈谈你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1)人物形象特点:枣儿勤劳、善良、纯真;母亲慈爱、坚强;父亲严厉、关爱。

(2)主题思想:小说通过讲述枣儿一家的故事,展现了亲情、成长、社会现实等方面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九年级15课枣儿课件

九年级15课枣儿课件

九年级15课枣儿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语文教材第15课《枣儿》,详细内容包括:1. 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情感;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修辞手法及作用;3. 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人物描写、场景描绘等;4. 探讨课文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情感;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修辞手法及写作技巧;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修辞手法及作用;写作技巧的分析与应用。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颗挂满红枣的树枝图片,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关注,进而导入新课;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者情感;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修辞手法及作用,学习写作技巧;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修辞手法及作用,指导学生仿写;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明确作业要求。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a. 故事情节概括b. 关键词语、修辞手法及作用c. 写作技巧分析d. 社会背景及现实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课文《枣儿》的故事情节;b. 请分析课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c. 请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写一段话,描述你最喜欢的季节。

2. 答案:a. 故事情节: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枣儿的感人故事,反映了我国农村的变迁及亲情、友情、爱情的珍贵;b. 修辞手法:例如拟人。

文中“枣儿在树上笑破了肚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枣儿的丰收景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分析课文、例题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修辞手法及写作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 它围绕着"枣儿"情节,描写了老 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 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 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 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学字词
1、 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竹匾(biǎn) 掸去( dǎn) 囫囵( húlún ) 咀嚼( jué ) 2、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形容特别有滋味 津津有味: 踌躇:犹豫不决 形容走路时脚步很轻 蹑手蹑脚:
•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仅是对吃 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 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 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 家园的感情。
男孩说枣儿叔叔不回家,是 “迷路了吧?”
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 又如,男孩谈起父亲会给他带 回巧克力。
现代生活的象征。
4、本文的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 一首童谣,它在剧在起到什么 作用?
它既表现了深挚强烈 的至爱亲情,也反映了家 庭关系的必然变化;既表 现了对以往岁月的怀念, 也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必然 趋向;既表现了人们对传 统的依恋、对精神家园的 寻求,也反映了传统的失 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 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 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 和心灵沟通;反映了现代化 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 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 况;
• 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 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 既首尾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 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 想感情。
5.怎样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 • 剧本的思想内容具有双重性、 双向性和多样性。
剧本的思想内容,在表层 上,表现的是牵动人心的深切 亲情,一位老人与一个男孩的 纯真情义,以及老一辈的深厚 乡情;但在深层,表现的是人 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情感动荡、 人生变化和生存考验,等等。
3.“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全剧以“枣儿”为线 • 它是亲情的象 索贯穿剧情,借“枣 征,是故乡的 儿”牵系和寄托人物 象征,也是传 的感情:老人和男孩 统生活的象征 因“枣儿”而相遇、 和精神家园的 而亲近,又因“枣儿” 象征。 而引起他们对亲人的 思念和呼唤。
老人说:“我讲完一个故事, 你才能吃一颗枣。噢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 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 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 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 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 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 的新生活……
•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 “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 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 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 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1、怎样认识老人和 问题研讨 男孩的人物形象? ——回忆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 ——回忆儿子在树下尿尿的情形; ——回忆枣树的来历; ——回忆枣儿落在鬼子钢盔上的情 形; ——回忆枣儿活命的故事; ——留守家园,等待儿子回来。
1、怎样认识老人和 问题研讨 男孩的人物形象?
是一个农民形象, 他满怀激情,富有爱心, 关爱青年人。他念旧而 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 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 又有所失落。
1、怎样认识老人和 问题研讨 男孩的人物形象?
——等父亲回来 ——给父亲留枣 ——呼唤父亲回来 他思念父亲,喜爱 心疼老人,好奇而又懂 事,纯真可爱的天性。
2、老人对男孩是一种什么态度,这 说明了什么? • 老人是对男孩是非 常关爱的,这表现 了一种不是祖孙而 如同祖孙般的长辈 对晚辈的关爱,也 从侧面表现了自己 对于儿子的亲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