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_1整合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HIV-1潜在病毒库的研究进展

中国艾滋病性病2021年5月第27卷第5期Chin J AIDS STD Vol.27 No.5 May 2021557 DOI: 10.13419/ki.aids.2021.05.31HIV-1潜在病毒库的研究进展赵胜男,陈晓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感染科,哈尔滨,150001)摘要:尽管应用了 ART,HIV-1感染的细胞仍然长期存在,这是治疗HIV-1的主要障碍。
晚期感染的记忆性CD4细胞是导致病毒持续存在的主要细胞类型,但一些研究表明,非T细胞也可以作为长期的病毒库。
目前利用潜伏期反转剂(LRAs)暴露潜伏的HIV-1和通过免疫效应功能杀死暴露细胞的“激活和杀伤”策略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艾滋病功能性治愈又逐渐成为目前艾滋病治疗中的研究热点。
本文对体内潜伏HIV的细胞、病毒库的持续机制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病毒库;治疗策略中图分类号:R 373.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662(2021)05-0557-04Research advance on the latent reservoir for HIV-1 ZHA O Shengnan, CHEN Xiao h ong. (Department o f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Fourth Ajfiliated Hospital o f H 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CHEN Xiaohong,Email:catherine89034@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 (2017ZX10202102-004-001,2018ZX10302104-G O1-005); the Natural Science Fund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C2017043)Abstract: Reservoirs of HIV-1-infected cells persist long-term despite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and represent the main barrier against a cure for tently-infected memory CD4 cells are the predominant cell compartments responsible for viral persistence,but some studies suggest that non-T cells can also serve as long-term viral reservoirs.The"shock and kill"strategy aiming to expose latent HIV-1with latency-reversing agents(LRAs)and kill the exposed cells through immune effector functions is currently attracting more attention.The functional cure of AIDS seems to be a hot spot in the current treatment of AIDS.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cent progress of HIV-1reservoirs on latent cells in vivo,persistence mechanism,and therapy strategies.Keywords: HIV-1;reservoirs;therapy strategiesART的问世提高了 HIV感染者治愈的可能性,使许多患者的病毒血症急剧下降至低于检测下限然而,ART并不能从人体内消除所有受H1V感染的细胞,一旦ART中断,这些受感染的细胞就会刺激病毒的反弹复制,并导致高水平的病毒血症潜伏感染的静息CD4细胞能够提供终生复制的HIV-1,这个潜在病毒库的半衰期约44个月按照这种速度,至少需要60年的治疗才能根除病毒库,这使得通过目前的AKT来根除HIV变得不切实际。
艾滋病的治疗进展与新药研发

艾滋病的治疗进展与新药研发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
自艾滋病被发现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新药物,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本文将探讨艾滋病治疗的进展和新药研发。
一、传统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最常用的治疗策略是抗病毒治疗,主要通过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ntiretroviral Therapy,简称ART)来抑制HIV病毒的复制和扩散。
传统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类和非核苷类逆转录病毒酶抑制剂等。
核苷类逆转录病毒酶抑制剂(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简称NRTIs)通过抑制病毒逆转录过程中所需的酶活性,阻断HIV病毒复制。
例如,拉米夫定(Lamivudine)和阿片齐(Zidovudine)就是常用的核苷类逆转录病毒酶抑制剂。
非核苷类逆转录病毒酶抑制剂(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简称NNRTIs)则是通过直接与逆转录酶结合,阻断HIV病毒复制。
经典的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包括尼拉韦林(Nevirapine)和依非韦伦(Efavirenz)等。
传统抗病毒治疗虽然可以控制HIV病毒的复制,并显著减少患者的症状,延缓疾病进展,但无法完全治愈艾滋病。
此外,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也会出现耐药性和潜在的副作用。
二、新药研发与治疗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逐渐涌现,为艾滋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1. 整合酶抑制剂(Integrase Inhibitors)整合酶抑制剂是目前艾滋病治疗的重要进展之一。
该类药物通过抑制整合酶的活性,阻断HIV病毒将其自身的遗传物质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的过程。
艾滋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艾滋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一、内容概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篇文章将重点介绍艾滋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通过对现有药物及新型药物的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更为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有望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更为有效、安全且可负担的治疗手段,进一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发展概述近年来,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ificial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ART)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极大地改善了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根据全球不同地区的统计数据和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第一代抗逆转录病毒药物(NRTI)的广泛应用以来,艾滋病患者的死亡率已经显著下降,预期寿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长。
常用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分为三大类: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和蛋白酶抑制剂(PI)。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环节,进而阻止病毒感染造成的细胞损伤。
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是最早应用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其代表药物如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和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
这类药物通过模拟天然核苷酸结构,竞争性结合到逆转录酶上,阻止病毒DNA链的合成,从而抑制病毒复制。
NRTI类药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耐药性,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为了克服NRTI类药物的耐药性问题,研究人员开发出了新型的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这类药物包括依匹尼韦(Efavirenz,EFV)和奈韦拉匹(Nevirapine,NVP)。
NNRTI类药物通过结合到逆转录酶上的特定突变位点,阻止病毒催化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病毒复制。
相较于NRTI类药物,NNRTI类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产生率,但依然能够有效地抑制大多数耐药病毒株。
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苷类逆转 录酶 抑制剂 ( R I)与逆 转录 酶 N Ts ( T 的作用部位为 R R) T的底物结合 区,其结构为 合成 D A的天然底物的衍生物,与底物产生竞争 N 性抑制。如 3 一叠 氮 脱 氧 胸苷 ( Z ) 是 美 国 AT
类免疫缺陷病毒导致 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自 18 91 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 以来 ,艾滋病 已经成为当
今世界 最 为严 重 的流 行 性 疾 病 之一 ,而 开发 寻 找
新 的抗 HV病毒 药 物亦 成 为药 物化 学家 研 究课 题 I
的重 中之重 。
1 3个剂 型 ,即 A T d、d C 4 、3 C eo z 、dI d 、dT T 、t — n fv 、eti bn oi nr t ie以及 它们 的复合制 剂 ,如 图 1及展望 I 1
程 志 坚
( 江学院化 学与环境工程 学院 江西九江 3 20 ) 九 30 5
关键词 :抗 艾滋病 药物 H V— l 转 录酶 I 逆 非核苷 类
中图分类号 :R 1.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4 9 5(01 4 09一 (5 529 6 —5 21)0—07 0) 7 4 获得 性 免疫 缺 陷综 合 征 ( curdI m nd. A q i m u oi e i e ySnrm ,AD ) fi c ydo e IS ,简 称 艾 滋 病 ,是 由 人 cn 可 分为核 苷类 逆 转 录 酶 抑 制剂 (ul s ervr n c oi ees e d e t ncpaeihbt s R I) 和非 核 苷类 逆 转 录 r sr ts iir,N Ts a i n o
基于生物电子等排原理的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排原理对核苷类 药物进行 广泛的结构修饰是获得高效、 低毒、 具有较高生物利用度的新型 药物 的有效途径。本文综述 了该领
域 的研 究进 展 。
关键词 : I型 HI 病 毒 V
逆 转 录 酶 抑 制 荆 生物 电子 等 排原 理
中图 分 类号 :9 8 7 文 献 标 识码 : 文 章 编 号 :6 2 78 2 0 )3 10 4 R 7. A 17 —7 3 (0 9 0 —07 —0
・10 ・ 7
齐 鲁 药 事 Qi hr a ucl i 0 9V 1 8 N03 l P am c ta A r 2 0 o 2 , . u ei s .
基于 生物 电子等 排原 理 的核苷 类 H V一1 转 录酶抑 制剂研 究进展 I 逆
甘为, 张涛 , 王溱 波 , 燕欣 , 吴 孙哲
lgc ls eefcs t eef a yo o ia i -fe t ,h fi c f d c NRTI a e nge tyrsr td S & D, e t p f sh sb e r al e ti e . oR c an w y eo NRTI ihh shg fi e c . swhc a ihefc n y i
AB TRA S CT: V u lo i e r v r e t a s rp a e i hb t r NRTI ) f i d o p cf e e s r n c it s n i i r HI n ce sd e e s r n c i t s n i i s( o s , S a k n fs e ii r v r e ta s rp a ei h b t s l c o
HIV_1病毒感染因子Vif及其相关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HIV-1病毒感染因子Vif及其相关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李震宇, 展鹏, 刘新泳*(山东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研究所, 山东济南 250012)摘要: HIV-1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病毒感染因子Vif (viral infectivity factor) 是高度保守的碱性磷酸化蛋白质, 是HIV-1的辅助调节蛋白之一。
Vif蛋白的主要功能是能够介导宿主细胞体内载脂蛋白 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样蛋白3G (apolipoprotein B mRNA editing enzyme catalytic polypeptide like 3G, APOBEC3G) 的降解, 从而增强病毒的感染性。
此外, 它还具有调节病毒的逆转录和复制晚期以及诱导细胞G2期停滞等功能。
目前, 许多实验室已经针对Vif蛋白进行抑制剂的设计。
本文简要叙述了Vif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并主要对其抑制剂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HIV-1; AIDS; Vif; 三维结构; APOBEC3G; 抑制剂中图分类号: R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10) 06-0684-10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HIV-1 Vif and related inhibitorsLI Zhen-yu, ZHAN Peng, LIU Xin-yong*(Institute of Medicinal Chemistry, School of Pharmacy,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012, China)Abstract: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HIV-1) viral infectivity factor (Vif), one of the accessory proteins, which is a small basic phosphoprotein, is essential for viral replication and pathogenesis. The best well-characterized function of Vif is its ability to neutralize the host cell antiviral factor, apolipoprotein B mRNA editing enzyme catalytic polypeptide like 3G (APOBEC3G), which makes the viral particles more infective.In addition, Vif can regulate the reverse transcription and the advanced stage of replication of the virus particle,as well as induce the termination of cell cycle at G2 stage and so on. The designed drug aimed directly at Vif can efficiently block the maturation and infectivity of HIV-1. In this review, the structure, function and especially the related inhibitors of Vif are reviewed.Key words: HIV-1; AIDS; Vif; 3D structure; APOBEC3G; inhibitor艾滋病亦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以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综合征。
抗艾滋病药物新靶标及其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抗艾滋病药物新靶标及其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一、综述自1981年人类首次发现艾滋病病毒(HIV)以来,抗艾滋病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然而由于HIV的高度变异性以及抗病毒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许多患者出现耐药现象,这使得抗艾滋病药物的研发面临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研究者们开始寻找新的靶标和抑制剂,以提高抗艾滋病药物的有效性和降低耐药风险。
本文将对近年来在抗艾滋病药物新靶标及其小分子抑制剂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首先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类与HIV复制过程密切相关的酶,即逆转录酶。
这些酶在HIV病毒的生命周期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针对这些酶的药物具有很高的潜在疗效。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针对逆转录酶的小分子抑制剂,如NNRTI(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PI(蛋白酶抑制剂)和TI(整合酶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在实验室和动物实验中都表现出了良好的抗HIV活性,为后续临床试验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研究人员还关注到HIV病毒表面的gp120gp41受体复合物。
这一复合物是HIV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关键环节,因此针对这一复合物的药物具有很大的潜力。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名为CCR5的蛋白质,它能够诱导gp120gp41受体复合物与CD4阳性细胞表面的MHCII分子结合,从而促进病毒的侵入。
因此CCR5拮抗剂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抗艾滋病药物。
虽然目前尚未实现CCR5拮抗剂的临床应用,但已有研究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抗HIV活性。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寻找其他可能的抗艾滋病药物靶标,例如研究人员发现,一些非经典途径参与了HIV病毒的生命周期,如病毒颗粒装配、释放和感染等过程。
因此针对这些非经典途径的药物也具有潜在的抗HIV活性。
目前已经发现了一些针对非经典途径的小分子抑制剂,如NS34A蛋白酶抑制剂等。
抗艾滋病药物新靶标及其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然而由于HIV的高度变异性以及抗病毒药物的广泛使用,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这些新靶标和抑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HIV-1整合酶抑制剂体外筛选方法研究进展

摘要: 整合酶是 H I V基 因表 达和复制 所必需 的酶 , 而且宿 主
细胞内不存 在该 酶的类似物。 因此 , H I V 一 1 整合 酶 已成 为设
计、 筛选抗 H I V药物 的理 想 靶点 。迄今 为止 , R a l t e g r a v i r 仍
H I V - 1整合酶抑制剂体外筛选方法研究进展
张 旋 , 杨柳萌 , 郑永唐
( 1 . 中国科 学院昆明动物研 究所 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动物模 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 实验室 , 云 南 昆明 6 5 0 2 2 3 ;
2 . 昆明医学院药学院暨云南省天然药物药 理重点实 验室, 云南 昆明 6 5 0 0 3 1 ; 3 .中 国 科学院大学, 北京 1 0 0 0 3 9 )
酶抑制剂的关键 。目前 , HI V 一 1 整合酶 抑制剂筛 选方法 有多 种, 各有优缺点 , 该文将对文 献报道 的整合 酶抑制 剂体外 筛
选方法的最新进展做一介绍 。 关键词 : HI V; 整合 酶抑 制剂 ; 酶联 免疫 吸 附 ; 时 间分 辨荧 光 法; A l p h a S c r e e n ; 荧光共振 能量转 移 ; 表面 等离 子共振 ; 实 时 荧光定量 P C R; 虚拟筛选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l一1 9 7 8 . 2 0 1 3 , 0 1 . 0 0 4
目前 , 美国 F D A已批 准 3 0多种抗 H I V药物 用于 临床 ,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1 9 7 8 ( 2 0 1 3 ) 0 1 — 0 0 1 4— 4 0 中国图书分 类号 : R - 0 5 ; R 3 7 3 . 9 ; R 9 7 7 . 3 ; R 9 7 8 . 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 述
H IV21整合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3
李芳琼 丁 倩 詹金彪 33
(浙江大学生化与遗传学系 杭州 310058)
摘要 H IV 21整合酶是由 H IV 病毒 pol基因编码的分子量为 32kDa的蛋白质 ,是 H IV 病毒复制的 必需酶之一 ,它催化病毒 DNA 整合入宿主染色体 DNA。人类细胞中没有 H IV 整合酶的类似物 , 理论上抑制整合酶对人体副作用很小 。因此 H IV 21整合酶成为继 H IV 21蛋白酶 ,逆转录酶后治疗 艾滋病的富有吸引力和合理的靶标 。综述了 H IV 整合酶结构 ,抑制剂的研究以及以 H IV 21 整和 酶为靶点治疗 A IDS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 I型病毒 整合酶 抑制剂 RNA 干扰 中图分类号 Q789
1981 年美国 Gottlieb等 [1 ]在临床诊断中发现了免 疫 缺 陷 症 状 的 艾 滋 病 (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 IDS ) ; 1983 年 证 实 人 类 免 疫 缺 陷 病 毒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 IV ) 是其病原体 [2 ] 。 至今 , A IDS已经成为人类最主要的流行病之一 ,全球有 超过 4000多万 H IV 感染者 , A IDS的治疗是国际医学 界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虽然从 H IV 被正式确认为 A IDS的病原体到第一个有效抗病毒药物 AZT应用于 临床 ,科学家只用了不到六年的时间 ,但是 ,时至今日 , A IDS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3 ] 。高效抗病毒疗法 ( HAART)是 FDA 推荐的治疗 A IDS的标准方案 [4 ] ,虽 然 HARRT能将 H IV RNA 滴度控制在监测水平以下 , 但它不能将病毒从血液单核细胞和 T淋巴细胞中清 除 , 还会导 致 多 重 耐 药 和 很 多 的 并 发 症 , 且 费 用 昂 贵 [5 ] 。因此寻找其它的抗病毒靶点 ,对开辟新的治疗 A IDS的有效途径非常重要 。1985年 Lee Ratner测定了 艾滋病毒全基因组序列 ,发现 pol基因阅读框 3′端和其 他逆转录病毒一样编码一个核酸内切酶 ,即整合酶 [6 ] 。 随着研究深入 ,发现人类细胞中没有 H IV 整合酶的类 似物 [7 ] ; H IV 21 整合酶因为其在 H IV 生命周期中所扮
图 2 H IV21整合酶四聚体的构建过程 F ig. 2 Schema tic represen ta tion of the
m odel bu ild ing process ( a) Structure of the combined core and C2term inal domain dimer ( PDB code 1EX4) ( b ) Structure of the N 2term inal domain dimer ( PDB code 1WJA ) ( c) Structural model of full2length integrase dimer ( d) full2length integrase dimer bound w ith viral DNA U5 LTR ( e) Full2length integrase tetramer bound with viral DNA U3 and U5
图 1 H IV Pol多肽前体结构和整合酶的结构域 F ig. 1 The H IV Pol polyprote in structure and in度保守的 DD ( 35) E模序 ,这个模序在逆转录病毒整合 酶中普遍存在 , 在 H IV 21 整合酶中该模序由 ASP264、 ASP2116和 GLU 2152 组成 ,其中的两个 ASP 与一个两 价金属离子 (M g2 + /M n2 + )结合形成一个复合体 。作为 辅助因子 ,两价金属离子对整合酶的催化作用是不可 或缺的 。目前为止 ,虽然没有确定具体是哪一种二价 金属离子与 ASP结合 ,但是一般认为 mg2 +比其他二价 离子更有可能成为这个辅助因子 [10 ] 。此外 ,虽然 x2ray 衍射结构显示只有一个离子在活性中心 ,但是 DD ( 35 ) E基序的第三个氨基酸 GLU 2152 会与另一个金属离子 结合以完成整合过程 ,这个金属离子的结合仅仅在整 合酶与 DNA 底物结合时发生 [11 ] 。体外试验中 ,整合酶 发挥整合催化作用时必须 3 个结构域同时存在 ,但是 单独的 核 心 区 域 具 有 去 整 合 的 活 性 (整 合 的 逆 过 程 ) [ 12 ] 。 1. 1. 3 C2末 端 结 构 域 ( CTD ) 是 H IV 21 整 合 酶 与 DNA 底物的结合平台 ,氨基酸残基序列为 212~288,主 要由 β链构成 ,有一个完整的 SH3 ( Src Homom logy 3 ) 折叠 ,是逆转录病毒整合酶中最不保守的结构域 ,它与 DNA 非特异性的结合 ,参与整合过程的 3′端加工和链 转移 ,有稳定 IN 2DNA 复合物的作用 。此外 ,它还和蛋 白 2蛋白间相互作用有关 ,已经证实它和逆转录酶的相 互作用对逆转录酶的催化活性很重要 [13 ] 。 一般认为 ,整合酶是以多聚体的形式发挥整合作 用的 ,活性的 H IV 21 整合酶至少要以四聚体形式才能 发挥其加工病毒 DNA LTR ,并将其整合入宿主 DNA 的 作用 [14 ] 。整合酶的 3个结构域单独的晶体结构以及核 心区域与 N 末端 /C末端一起的 NMR 晶体结构都已构 建出来 ,但是因为整合酶可溶性很低 ,在测定条件下易 发生多聚反应 ,从而限制了其整个空间结构的测定 ,故 3个结构域的空间排布以及与 DNA 底物形成的活性复
2 以 H IV21 整合酶为靶标的抗 H IV 研究 进展
至今为止 ,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 ( FDA )批准的 抗 H IV 药物中 , 没有一种是针对整合酶这一靶点的 。 与 H IV 蛋白酶和逆转录酶不同 , H IV 21 整合酶在细胞 内没有类似物 ,因此以 H IV 整合酶为靶标进行抗病毒 治疗有很大的优势 。因为整合酶的整体晶体结构还没 有构建出来 , 基于整合酶结构的抑制剂设计比较难 。 尽管如此 ,近 10年来 ,以 H IV 21整合酶为靶标的抗 H IV 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很多新的抑制剂不断被筛选 出来 。一些整合酶的抑制剂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 。此 外 ,利用 RNA i干扰技术对 H IV 整合酶 ,以及 P IC 的辅 助因子进行基因沉默 ,也可以达到抗病毒的目的 。以 下将予以分述之 。 2. 1 几类主要 H IV21整合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自 1993第一个 H IV 21 整合酶抑制剂被发现 ,许多 天然的 /合成的物质在以模拟病毒 cDNA LTR 为底物 , 重组整合酶的活性分析中显示出抑制整合酶的活性 。 根据整合酶抑制剂化学性质和来源可将其主要分为 : 二酮酸类抑制剂 ,肽类抑制剂 , 核苷类抑制剂 ,天然来 源抑制剂 ,多羟基化的芳香族化合物 [10 ] 。要判断一种 物质在细胞内是否以 H IV 21 整合酶为靶标 ,必须满足 : (1)抑制反应必须发生在逆转录和整合酶成熟后 ,即 H IV 21 感染 4~16小时后 。 ( 2)加入抑制剂后感染细胞 内整合反应减少 ,有病毒 LTR 的聚集 。 ( 3)抗药株细胞 内有整合酶突变体的聚集 。 ( 4 )在之前检测到整合酶 突变体的细胞株 ,该抑制剂对整合酶不再有抑制作用 。
82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hina B iotechnology
Vol. 28 No. 1 2008
与 DNA 结合来调节整合酶的活性的 ,其病毒蛋白如逆 转录酶 ( RT) , matrix (M a) ,核蛋白体 (Nc) 和 Vp r能够 促进 P IC转运通过核膜 [4 ] 。 1. 2. 2 链转移 ( strand transfer)反应 P IC 入核后 ,整 合酶交错切割宿主细胞染色体 DNA , 产生间隔 5 个碱 基的交错切口 , 然后病毒 DNA 的 3′端带自由羟基的碱 基与宿主 DNA 的 5′端共价连接起来 , 此后由细胞的 DNA 修复酶将病毒 DNA 5′末端与宿主 DNA 3′末端补 齐 ,完成了整个整合过程 。研究发现 ,整合过程偏爱发 生在宿主 DNA 链有严重扭曲的位点 ,表明链转移反应 时需要宿主 DNA 提供一个相对宽大的凹槽 ,此外 ,宿 主细胞内活化的基因片段和基因组的热点区域都是整 合易发生的位点 [16 ] 。
收稿日期 : 2007210210 修回日期 : 2007210229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0670424) 33通讯作者 ,电子信箱 : j2kzhan@ zju. edu. cn
演的重要角色 ,毫无疑问会在抗病毒过程中发挥重要 作用 。近年来随着 H IV 21 整合酶 N 端区域 、核心区域 和 C 端区域的晶体结构相继被测定出来 ,针对其整合 酶的抗病毒研究成为了治疗 A IDS的热点 。
LTR s
1. 2 H IV21整合酶的功能 H IV 21 整合酶的功能是催化 H IV cDNA 整合进入 人体 基 因 组 , 主 要 通 过 3′加 工 和 链 转 移 ( strand transfer)反应两个步骤完成 。 1. 2. 1 3′端加工 H IV 21侵入 CD4 + T细胞后 ,病毒的 单链 RNA 在胞浆内逆转录成 cDNA , cDNA 末端包含 了一个保守的 CAGT序列 ,整合酶在胞质中特异识别 该序列 ,在两个 3′端通过一步水解磷酸二酯键反应分 别切下两个核苷酸 ( GT) , 露出高度保守的 3′2CA 末 端 ,这个过程被称为 3′端加工 ,该反应需要二价金属离 子 M g2 + /M n2 +作为亲核试剂参与 。之后 , 整合酶仍然 以多聚体的形式与加工过的 DNA 结合在一起 ,并与其 他一些细胞 、病毒的蛋白一起形成病毒 DNA 蛋白复合 物 ( p re2integration comp lex P IC ) 。最新 的一 些 研 究发 现 , P IC中的细胞蛋白 IN I1, LEDGF /p75, HSP60 直接与 整合酶结合 ,它们可以提高整合酶的活性 。此外 ,另外 两个细胞蛋白 high2mobility group p rotein A1 ( HMGA1) 和 barrier to auto2integration factor (BAF)也是通过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