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禺及其经典作品
名词解释曹禺的四大戏剧

名词解释曹禺的四大戏剧曹禺,中国现代戏剧大师之一,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既承继了中国传统戏剧的优秀品质,又吸收了西方现代戏剧的先进理论和表现技巧。
曹禺的四大戏剧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无疑是他最重要的艺术遗产之一,堪称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雷雨》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以独特的手法呈现了激烈的家庭和社会矛盾,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异化现象。
故事情节简单而真实,通过对于人性的深刻追问,以及对于传统禁锢与解放的思考,使得《雷雨》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日出》是曹禺创作的另一部杰作,它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和人道主义精神。
该剧以农村为背景,展现了封建制度下农民的困境和奋斗。
通过对主人公宋天荫的塑造和命运的描绘,曹禺巧妙地传达了他对于正义与平等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的关怀。
《原野》是曹禺在195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深度和厚重感的作品。
该剧以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中国抗战时期农村人民为了生存和自由所进行的斗争。
曹禺通过对人物的精细刻画以及对战争的描写,展现了生活艰苦、苦难磨砺下的人性光辉与希望。
《北京人》是曹禺创作的最后一部剧作,也是他个人的“心灵自述”。
该剧以“北京人”为主题,通过对于北京市井生活的细致描绘,呈现了曹禺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化的深度思考。
尽管剧情简洁,但《北京人》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向观众们展示了曹禺对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思考与呼吁。
曹禺的四大戏剧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具备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他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功地展现了中国现代戏剧的独特魅力。
这些作品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度的思想内涵,为中国戏剧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曹禺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艺术表达,将个体的命运与社会的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中国戏剧文化注入了新的力量。
他的四大戏剧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至今仍然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和推崇。
曹禺的作品分析

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的哈姆莱特曾说过一句话:“软弱,你的名字叫女人。
”但是,曹禺的女主角却常常相反。
她们虽然处于弱者的地位,却表现出惊人的傲岸、果决。
她们意志坚强,敢于同命运抗争,甚至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中也敢单枪匹马地走向社会黑暗势力挑战,具有同一般柔弱女性迥然不同的硬性性格。
她情感热烈,独立意志极强,她说:“人家说一句,我就要说一句,那是违背我的本性的。
”但命运却把她抛进一个黑牢般的家庭,几乎被窒息闷死,这时出现一个机会——周萍闯入她的生活,并与之相恋,然而周萍毕竟是他“父亲的儿子”。
加上四凤的出现,他怕了,也对蘩漪感到厌烦。
周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四凤,抛弃了蘩漪。
蘩漪一次次地与周萍交锋,用尽各种手段要求他留下来,同时又迅速果断的采取行动,阻止周萍出走。
她解雇了四凤,又跟踪周萍到鲁家。
当她发现周萍和四凤偷情时,便刻毒地关死了窗户。
当周朴园问她干什么去了,她还快意地微笑着说:“在花园里赏雨。
”当她所做的这一切都被证明无效以后,面对周萍和四凤的出走,她已经不顾一切了,为了拆散周萍与四凤的关系,她把周冲和周朴园都拉了出来,森之不顾名誉不顾后果,竟当着众人的面,大声宣布了她和周萍的关系。
不仅葬送了自己,也毁灭了别人。
她的爱和恨结合得那么紧,变化得那么快,那么果决,很难不叫人想起一位作家的名句:我崇拜她的美,但我畏惧她的灵魂。
陈白露听说小东西打了金人,忍不住地说:“打得好!打得好!打得痛快!并马上决定冒险保护她,阿根对她别管闲事。
她却非常镇静地说:“出了事有我担待。
”黑三一伙进屋查找,潘月亭吓得躲了,她却自己迎了出去(忽然声色俱历地)说:“站住!都进来?谁叫你们都进来?你们吃什么饭长大的?你们要是横不讲理,这个码头横不讲理的祖宗在这儿呢!(笑)你们是授私货么?我这儿搜烟土有烟土,搜手枪有手枪(挺起胸)不含糊你们!”黑三一伙流氓蛮横无理,她却以硬抗硬,一下便镇住了对方。
和蘩漪不同,她不是同放任情感与固执相胶合,而是同理智的反省相关联,因而常常带有高人一等的见识和藐视众生的泛泛的嘲讽,她始终镇定,从容,果断,直到最后都是如此。
浅析曹禺及其经典作品《雷雨》

浅析曹禺及其经典作品《雷雨》绪论:《雷雨》是由中国著名的剧作家曹禺所创作,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
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它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社会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
正文: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汉族,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父亲万德尊曾任镇守使,都统和黎元洪秘书。
曹禺生母早逝,继母酷爱戏剧,常携曹禺观看戏曲和文明戏。
他曾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
曹禺1929年入读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
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曹禺是中国史上继往开来的剧作家,他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方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号称“中国的莎士比亚”。
《雷雨》这部剧作通过叙述周鲁两家人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的社会的阶级关系,反映了当时历史真实的某些方面。
作者怀着被压抑的忿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的善良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象和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雷雨》主要讲述的是四凤是周家女佣, 周萍, 周乃同父异母兄弟, 同样爱上四凤. 周萍本与繁漪 (即周的母亲) 有染, 自与四凤偷偷相恋, 便不再理会繁漪, 繁漪伤心欲绝. 繁漪知周冲喜欢四凤, 邀请四凤的母亲鲁妈到访, 希望鲁妈立即带四凤离开. 鲁妈离开之际, 却遇上周老爷, 繁漪才知道三十年前, 鲁妈在周家打工, 与老爷怀了周萍和大海, 但终被抛弃, 鲁妈带着大海改嫁鲁贵, 生了四凤. 因而鲁妈对老爷恨之入骨. 鲁妈计划带四凤远离周家, 四凤却因已怀孕, 要求周萍带她走, 鲁妈几欲晕倒, 事到如今, 只有催促两人快走, 繁漪阻止周萍离去不成, 抖出各人错综复杂的关系, 周萍和四凤知铸成大错, 周萍吞枪自杀, 四凤触电自杀, 周冲为救四凤同样触电身亡。
曹禺生平及作品

曹禺生平及作品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
祖籍湖北潜江。
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
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绰号。
“曹禺”是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笔名(姓氏“万”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
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摘自孙庆升:《曹禺论》),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
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
其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被人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1996年12月13日,因长期疾病,曹禺在北京医院辞世,享年86岁。
个人经历1910年,曹禺出生于天津小白楼,三天后母亲薛氏因产褥热去世。
薛氏孪生妹妹薛咏南嫁给了曹禺的父亲承担起了抚养曹禺的重任。
1913年,由继母带领进入戏院听戏,得以观赏京剧、河北梆子、山西梆子、唐山落子、文明戏等中国传统戏剧,这些戏曲为他将来的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22年,秋考入南开中学为二年级插班生。
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各种戏剧活动,且加入南开新剧团。
1929年,父亲中风逝世。
同年九月由南开大学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二年级,在清华潜心钻研戏剧,广泛阅读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这为他后来的创作带来巨大影响。
1933年,夏秋之间作《雷雨》,秋入读清华研究院。
开始与郑秀恋爱,秋季应聘赴保定明德中学任英语教员。
1935年3月,著名电影演员阮玲玉自杀。
曹禺甚表愤慨,于是创作《日出》。
1936年6月,与鲁迅、巴金等77人共同签署《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
同年秋作《原野》。
1937年5月,《日出》获《大公报》“文艺奖”1938年,夏秋之间与宋之的合作改编《全民总动员》,易名《黑字八十二》,同年10月上演。
曹禺先生作品及生平简介

曹禺先生作品及生平简介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曹禺祖籍湖北潜江。
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
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
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
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
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
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
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
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
曹禺经典作品简介

曹禺经典作品一、《雷雨》:创作于1933年,1934年公开发表。
剧本以20世纪20年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猛烈抨击了旧中国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展示出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雷雨》以集中的场景(周公馆客厅)和集中的时间(同一天上午至午夜),表现了周、鲁两家以爱情的、血缘的、阶级的复杂关系为内容的尖锐的戏剧冲突,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二、《日出》:1936年发表。
剧本以陈白露和方达生为中心,以陈白露的住处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为活动场所,把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等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深刻解剖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揭露剥削制度“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本质。
在艺术创作上,作者采用横断面的描写,力求写出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因而《日出》具有纪实性特点,一切都像生活本身而不像“戏”。
三、《原野》:1937年发表。
是作者唯一一部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剧本通过仇虎复仇的悲剧反映了受尽地主焦阎王压迫的农民的挣扎和反抗。
该剧通过揭示仇虎沉重的精神负担和被扭曲的灵魂,来揭示农村阶级压迫的沉重和残酷,深刻地展现了仇虎从反抗、复仇到觉醒的心灵历程。
四、《北京人》:1941年发表。
剧本描写了一个封建家庭没落的故事,表现出了对于旧制度的鄙弃与否定,和对新世界的追求与探索。
它是一首动人的、抒情的、催促旧制度灭亡的葬歌,呼唤新社会诞生的序曲。
作者从一个家庭的震荡崩溃的图景中,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腐朽的走向衰亡,新生的奔向胜利。
五、曹禺的其他作品:有剧本《黑字二十八》(与宋之的合作)、《蜕变》、《正在想》、《家》(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艳阳天》、《明朗的天》、《胆剑篇》(与梅阡、于是之合作,曹禺执笔)、《王昭君》等;理论著作《编剧术》、《论戏剧》、《曹禺论创作》;散文《迎春集》。
论曹禺的戏剧

论曹禺的戏剧《原野》、《日出》、《北京人》《日出》文中多次出现《日出》中这么一句:太阳出来了,黑暗就会过去的。
我们同那位诗人一样,相信一切是有希望的。
这部是以陈白露的一生贯穿整部戏剧,直至她生命的终结,戏剧也落幕了。
每个人的结局虽未直接点出,但我总认为曹禺已借由张乔治的诉梦之口表达的清楚了:“我梦见这一楼满是鬼,乱跳乱蹦,楼梯、饭厅、床、沙发底下、桌子上面,一个个啃着活人的脑袋,活人的大腿,又笑又闹,拿着人的脑袋壳丢过来,扔过去,嘎嘎地乱叫。
忽然轰地一声,地下起了一个雷,这个大楼塌了,你压在底下,我压在底下,许多许多人都压在底下······”潘月亭(四爷)的公债亏了,欠了成千成万的债。
顾八奶奶的钱都存在四爷的大丰银行。
没了,全没了,靠她而活的“面首”胡四也将失去所有。
陈白露,这位女主人公,她的命运同这些有钱人一样黑暗。
曾经她爱过一个诗人,一个在她或大部分人看来很傻的诗人。
离开那个诗人以后她就堕落了,纯真的“竹均”时代早已不存在,她爱生活,又厌恶生活。
她厌倦上流社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但又无法抵御这种生活对她的腐蚀;她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对自己残酷的折磨,但又无法自拔;她不想这样生活下去,但又离不开这个丑恶的地方。
到处都有“金八爷”这样大大小小的魔鬼。
其实她的心并没有完全被黑暗吞噬,她救助“小东西”,她反抗着,她善良着。
可是她那点善心加上达生那份傻气改变不了现有的定局。
小东西也反抗着黑三,她甚至还英勇的打过“金八爷”,可最终呢,她还是被逼着接客。
连那么小的人儿都懂得挣扎,可是我们看到的结果呢,尽是失望,他们的力量太单薄了,留下了无尽的黑暗。
只有那打夯声坚持不断,日复一日,坚定不移。
那是纯朴善良人民的呼声。
大丰没了,楼应该不会再盖下去了吧,谁知道呢!但可以肯定,那群汉子,到了别处,依旧会哼着那响亮的号子。
因为,日出是属于他们的,希望属于他们。
曹禺的作品及分析分析

作品介绍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
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禹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1936年曹禹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唯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
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1946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上映。
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1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禹选集》、《曹禹论创作》、《曹禹戏剧集》等。
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
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禹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1936年曹禹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唯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
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曹禺及其经典作品《雷雨》
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周围一片凄厉,荒凉,却有一样东西,也是在那么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哀,那就是------戏剧大师曹禺的代表著作《雷雨》。
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1996年12月13日逝世,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
他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他的姓氏“万”的繁体字为一个“草字头”和“禺”字,草字头与“曹“谐音,故“曹禺”即“万”)。
孔庆生的《曹禺论》里曾说过:“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
”就一句话,却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众所皆知,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其后的《日出》、《北京人》、《蜕变》也都是杰出作品。
曹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他的反帝反封建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
青少年时代的他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
他在谈到写作意图时曾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
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雷雨·序》里也曾写到“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在我看来,就是因为有了他这样的情感,所以才有了《雷雨》的悲剧,而这样的悲剧在这样的时代下却是必然的。
我们都知道,《雷雨》是以两个家庭的之间的纠葛为主的。
通过表现这两个家庭的悲剧和罪恶,它所想表达的其实就是那个时代下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
而这场悲剧和罪恶的制造者正是那些威严体面、道貌岸然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
剧本虽然从性爱血缘关系的角度,写了一出家庭的悲剧,但客观上也反映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
而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
从这个角度看来,这赤裸裸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譬如地位
不平等的人在命运上的不平等待遇,这也暗示了其最终必然的悲剧结局。
《雷雨》描写的是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三十年间复杂的纠葛。
资本家周朴园与侍女侍萍私通,生下二子周萍和鲁大海。
后来周抛弃侍萍与繁漪结婚,生一儿子名周冲。
而侍萍被逼抱着其刚出生3天的病重的次子大海,投河自尽,却幸而被救,后嫁于鲁贵,在鲁家又生一女名四凤。
17年后,侍萍在外做佣人,鲁贵在周朴园公馆做仆人,大海在周朴园经营的矿山做工,四凤又到周公馆做使女,并与周萍相恋,而周冲也单恋上四凤。
繁漪年轻,嫌周朴园年老,曾与周萍私通。
一日,大海作为罢工代表找周朴园要求增工资,在周家识破四凤与周萍的私情,告知其母鲁侍萍,赶来相阻。
是夜雷雨交加,周萍冒雨去四凤家约会,繁漪亦跟踪前来,事被鲁家发现,四凤逃出,众人齐聚周公馆,周朴园说破实情,四凤受不了打击出逃,却触电身亡,周冲为救她也触电身亡,最后周萍开枪自杀,大海出走。
在悲剧风格上,《雷雨》广泛地吸收了西方戏剧的优点,明显受到易卜生戏剧“社会悲剧”、莎士比亚戏剧“性格悲剧”和古希腊戏剧“命运悲剧”等西方戏剧观念和创作方法的影响,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并通过描写两代人,两个家庭的爱恨纠缠,从亲情、爱情、社会阶级着手,成功地表现了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性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种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也表现了作者曹禺痛恨封建社会的情感,成为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从而使话剧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完全中国化,成为我国新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
如果从人物性格上看,周朴园是一个贪婪成性,奸诈伪善,残忍自私的人,他的骨子里就已深深刻上了封建专制的思想,所以他即使曾爱过鲁侍萍,却不会为了她而放弃了自己的权利地位,而是娶了一个自己不爱却对自己有利的繁漪,再看他对工人的压榨剥削,可看出他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人物。
而周朴园的妻子繁漪是一个具有新思想,透着一股新气息的女性,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对爱情的渴望及追求,可是在封建专制主义的压迫下,却显得非常无助和怯懦,她所遭受的不幸和苦难正是处在黑暗现实中的广大妇女命运的真实再现。
她所发出的悲愤的呐喊,也着实体现了反对封建主义,追求个性解放的民主精神。
再看鲁侍萍,她正直善良,却尝遍了人情冷暖,三十年的悲惨遭遇、痛苦已经把她磨炼得更加坚强勇敢,对冷酷的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疼爱自己的孩子,对周
家充满了仇恨,但始终持着自己的刚毅、顽强。
她信命,却常常被命运捉弄,可以说,她的悲剧是那个时代下的一个必然产物。
再说周萍,他胆小怯懦,犹豫不定,为了脱离乱伦的深渊爱上了四凤,却又不敢违抗父亲的意愿。
他的个性最终也促进了悲剧的发生。
而四凤是个善良纯真,勤劳孝顺,对爱情有着向往和追求,可是她最终却成为了这个悲剧下的牺牲品,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周冲也是一个天真善良,阳光热情的少年,他和四凤一样都是这个悲剧下的牺牲品,他代表了那个时代社会中无知却遭受迫害的那群人。
再论鲁大海,他是个有骨气、英勇、刚强的人,是工人阶级的代表,他敢与资产阶级做斗争,有思想,有行动,代表着封建社会中的先进分子。
反观鲁大海的父亲鲁贵,他唯利是图,是个很典型的奴才形象,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之一。
从上面的分析可看出《雷雨》中的8个人物的性格迥异,在很多时候都可能发生矛盾冲突,我觉得这也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
而他们性格的形成又与时代背景有关,所以追溯源头,我觉得悲剧的原因其实还是时代背景。
著名京派戏剧家兼评论家刘西渭在发表的《〈雷雨〉》一文称:“这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为什么《雷雨》会有那么高的评价呢?我觉得是因为《雷雨》反映的不仅仅是两个家庭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正如曹禺自己说的“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为什么他会“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呢?那是因为那个时代在压迫他。
处于这个状态下的他,用自己的笔去写出自己的心,写出来的其实恰恰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所以他写的《雷雨》能成为经典之作,能引起人的共鸣,能引起时代的共鸣。
每个时代跟每个时代是不一样的,但创作却是一样的。
只有用了心的作品才是一个好的作品。
如果仅仅是依靠技巧,那么那个作品仅仅是个没有感情的空壳而已。
没有感情的东西又怎能打动人呢?所以我觉得无论在创作什么,都要随着自己的心。
同样的,我们品味一个作品的时候,也要用心去品味,将自己置于作者的那个时代,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品味那个作品,我们才能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就如《雷雨》一样,只有用心,我们才能看到一个时代的故事,而不是仅是两个家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