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1、2、3)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11篇《小石潭记》作业(含答案)

第11篇小石潭记一、[2021亳州市利辛县三模]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琅琊溪①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
琅琊溪位于滁州琅琊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可:(2)佁然..不动佁然:(3)悄怆幽邃.邃:(4)但.见流出山中花但: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小石潭记》(节选)写景动静结合,其中写动景的句子是“, ”;《琅琊溪》写景虚实结合,其中(虚/实)写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 (虚/实)写山中的春意。
(4分)4. 《小石潭记》(节选)和《琅琊溪》都是作者被贬期间所作,表达的主旨有什么不同?(4分)二、[原创新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5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 《小石潭记》(解析版)

专题12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小石潭记》(解析版)之一。
参加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
⑵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卷二十九。
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⑶[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
⑷[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
冽:凉。
⑸[尤]格外。
⑹[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⑺[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⑻[坻]水中高地。
⑼[嵁]不平的岩石。
⑽[翠蔓]翠绿的藤蔓。
⑾[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⑿[可百许头]约有一百来条。
⒀[可]大约。
⒁[许]表示约数。
⒂[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⒃[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布:映照⒄[澈]穿透。
⒅[怡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⒆[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
⒇[俶尔]忽然。
(21)[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2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3)[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24)[凄神寒骨]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
(25)[悄怆幽邃]凄凉幽深。
(26)[悄怆]凄凉。
(27)[邃]深。
(28)[清]凄清。
(29)[隶而从]跟随着同去。
(30)[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⑴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答案】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⑵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答案】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⑶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答案】潭中的鱼大约的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
⑷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答案】阳光照在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⑸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答案】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迅疾,好像与游人一同欢乐。
⑹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案】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小石潭记课件1 4F高效课件

其:这里
之:代指小石潭
去:离开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 寥落,空无一人,不觉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
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
题字离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
山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 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皆:都 若:好像 似:好像 相:一同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
动,周围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 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呆呆的一动也不动, 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非常轻快敏捷 ,好像在和游人一同欢乐。
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以及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一同去的 ,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一个叫
恕己 ,一个叫奉壹。跟随
谈一谈
文章结构
第一段: 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 周围景物. 第二段: 写潭中的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的印象和游览的 感受。 第五段:记下同游小石潭的人。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 差互,不可知其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小溪曲曲折折,
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 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或隐或现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 为屿,为嵁,为岩。
《小石潭记》(完美版)PPT课件

文章结构与段落大意
文章结构
文章采用游记的写法,按照游览的顺 序,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为线索展 开描述。
段落大意
第一段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 二段描绘了潭中景物,第三段介绍了 小潭的源流,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 石潭周围气氛的感受。
语言特色与修辞手法
语言特色
文章语言优美、精炼、生动,运用了大量的形象描写和比喻,使读者仿佛置身 于小石潭的美景之中。
CHAPTER 04
《小石潭记》的实践应用
《小石潭记》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知识教学
通过《小石潭记》的学习,学生 可以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词
汇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文学鉴赏教学
通过对《小石潭记》的深入分析,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 趣。
文化背景教学
结合《小石潭记》的创作背景,介 绍古代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增 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CHAPTER
03
《小石潭记》的影响与评价
后世对《小石潭记》的评价
高度赞誉
许多评论家认为《小石潭记》是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其艺 术成就和文学价值极高。
批判与争议
部分评论家认为柳宗元的写作风 格过于雕琢,过于追求形式美, 有时忽略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小石潭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重要地位
作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之一, 《小石潭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 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瑰 宝。
02
柳宗元一生坎坷,曾参与永贞革 新,后被贬至永州、柳州等地, 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 苦,风格朴素自然,思想深邃。
《小石潭记》的文学地位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 ,被誉为其山水游记的巅峰之作。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1

那时候村里那个连教学楼都倾斜的学校居然种了那么多的紫荆花。满校的花开出粉红色的灿烂,一簇一簇的花束和重重叠叠的叶片间,依稀可以看见摇曳欲坠的豆荚。那时正下着雨--就像现在一样,大 家都躲开了,而你却拉着我的手,轻快地跳着。从这边到那边,有多远?红色妖姬女王 https:// 那时候我们还小,你喜欢叫我小子,喜欢用小手揉我刚到脖颈的翠发,喜欢在我脏兮兮的红色书包里翻出五颜六色的彩虹糖,喜欢上课时传给我一张乱七八糟的纸条。那时候我们也傻,为了不让小鸟被 大雨淋到,我们用了两天的时间再我家院子里用石头和篱笆搭起一个小棚,不料隔天却发现了里面挤满了臭虫和八条腿的小动物。 雨越下越大了。如果你在的话,你就会看见雨水顺着我贴在两鬓的头发流了下来,还有我的眼睫毛也蒙了一层细细的水珠。不过,你是不会看到的。 我们上了同一所初中。那时你有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用漂亮的蝴蝶结扎得整整齐齐,走在哪里都会有男生在小声议论。可是,那封信似乎迷了路,怎么就会到了我手上?简单的五个字,我不知道在你 看来是怎样的意义。 你努力什么也不表现出来,甚至跟着一大群人起哄,可是我还是看到了你从厕所里出来时红肿的眼睛。我跟你说对不起对不起,你甩开我的手问对不起什么。我僵在那里,什么也说不出。你笑着说,那 只是年少懵懂无知的情愫,不真实。我点点头,把信丢在过往的水沟里。 我想知道你那里有没有紫荆花,有没有一阵风吹过,花瓣便在你身边飘落,而你会不会停下来,看一看,想到当初。
《小石潭记》文言知识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小石潭记》文言知识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一、与《记承天寺夜游》有异曲同工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似与游者相乐。
1、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
乃记之而去;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3、闻:古义:听到。
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
不可久居;今义:住。
5、可,古义: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能愿动词,可以6、布:古义:映。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古意: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今义:允许。
8、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1、可:(1)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
不可久居。
2、从:(1)自,由。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清:(1)清澈。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2)凄清,冷清清。
以其境过清。
4、差:(1)长短不一。
参差披拂;(2)交错,动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看见。
下见小潭;(2)看见,动词。
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心乐之;(2)逗乐,嬉戏。
似与游者相乐。
7、以(1)因为。
以其境过清;(2)等于而的用法,表修饰。
卷石底以出;(3) 把。
全石以为底。
8、而(1)不译,表顺接关系。
乃记之而去;(2)不译,表修饰关系。
隶而从者;(3)不译,表修饰关系。
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
皆若空游无所依;(2)游览。
同游者。
10、环(1)玉环。
如鸣佩环;(2)环绕。
竹树环合。
11、为(1)作为。
全石以为底;(2)成为。
为岩。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小石潭记 》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小石潭记》教案1一、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请同学说说柳宗元的故事——如: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友情、“二王八司马”事件、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柳宗元的柳州生活,或者柳宗元笔下的故事——如:《黔之驴》、《临江之麋》等二、背景介绍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也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要求: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并注音后整理到下面空白处(要)。
教师提示:悄怆(chuàng)篁(huá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为嵁(kān) 差(cī)互寂寥(liáo)幽邃(suì)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要求: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
(如“全石/以为底”“其岸势/犬牙差互”)3.文言词语总结:古今异义: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一词多义: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小石潭记》初中课文

《小石潭记》初中课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小石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篇文章通过对古代墨吏与现代生活的对比,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世俗的无奈,是我们值得深入研读的经典之作。
文章开始描述了作者在小石潭游玩时发现了一个灵异的场景:一只黑猪被困在石潭中,无法自拔。
作者看到这一幕,毫不犹豫地跳下潭中救起了这只黑猪。
这一幕虽然简单,却包含了深刻的含义:对于古代的墨吏来说,他们是以严谨的规则行事,但在面对人性善良的瞬间,他们也会无私地伸出援手。
接下来,我们看到了作者与当代社会的对比。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日益追求物质利益和权利,很少有人会像古代墨吏那样,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善良与正义。
相反,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更多地被功利主义和私利驱使,缺乏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
正是这种对比,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理解《小石潭记》所传递的深刻意义。
这部作品告诫我们要保持善良和正义的本心,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也要牢记古代墨吏的榜样,勇敢地伸出援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可以看到《小石潭记》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这不仅是一种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继承,更是对当代社会的一种思考和反思。
通过阅读这部经典之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发现人性的美好和善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像古代墨吏一样,以善良和正义为准则,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小石潭记》是一部令人感动和震撼的文学作品,它以简洁的语言道出了人性的光辉和顽强。
通过对古代墨吏与现代社会的对比,它引导我们思考人性的本质和价值,让我们在生活中也能用善良和正义的态度对待他人,为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二篇示例:《小石潭记》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隐士在小石潭上的生活故事。
这篇课文通过对隐士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展开了深入的探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课文首先向我们介绍了隐士的生活环境。
小石潭是一个偏僻的山谷,四周群山环抱,草木葱茏,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山中流过,潭水碧绿清澈,映着周围的山峦和蓝天,景色宁静而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 ,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日光下彻,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 者相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 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
2 水尤清冽
3 潭中鱼可百许头
4 佁然不动
5 俶尔远逝
6 斗折蛇行
7 悄怆幽邃
8 以其境过清
翻译句子
1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课文是按游览
顺序写的,条理清 晰,请说说本文的 写作思路
临潭观景: (1)、看图片赏美景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 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 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A、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B、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小石潭真 !”为题,说说 你对小石潭的印象。
(静、清、绿、美……)
C、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上题小石潭某一景物的特点。并引用原文说说 你的理由。 这是一个 的小石潭。 【 例:这是一个环境凄清的小石潭。我是从“坐潭上……悄怆幽邃”这 个句子看出来的。】
(怪石嶙峋、 树木青葱 、群鱼戏水、水清见底 、源头曲折、 …… )
写法探究
1、第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2、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用的是什么写法?
描写了潭水、游鱼。清和乐。侧面描写,动静结合。
3 、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抓住溪身岸势的 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 ?
小石潭记
主备人 : 杨雪 使用人:岳丽娟 使用时间:2015年9月7日 ----2105年9月9日
总第(1-2-3)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领略小石潭的景观。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仔细观察,运用 多种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
3、理解作者被贬失意、寄情山水的寂寞孤 凄之情。
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 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比喻。
情感探究
找出体现作者心情的句子
(1)心乐之 (2)似与游者相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 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文章写作背景)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难平,试 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 物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 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不期然 地流露出来。
小石潭(景)——清幽静穆 柳宗元(情)——寂寞孤凄
借景抒情
本
课
本文借景抒情,作者借小石 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
小 渲染了清幽静穆的气氛,抒发自
结 己被贬后的寂寞孤凄之情。游记
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移步换
景、侧面描写、动静结合、生动
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
颗粒归仓
★文中体现潭石奇异的句子是
。
★文中写游鱼静态的句是
,
写游鱼动态的是
。
★写溪身曲折蜿蜒的是
.写岸势交错的是
★文中概括小石潭氛围,抒发作者被贬后忧伤心情的是
★作者按 顺序,依次写了奇异的潭石、
、悠远
的潭源、 ,抒发作者被贬后的 之情。
★★如果时空穿越,让你回到唐朝。请你用我们学过的诗 句对柳宗元进行规劝,让他重拾生活的信心!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请拿起你手中的笔把我们河 东一处景致记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