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重点词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优质课件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语气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转折语气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诘问、感叹语气
合作探究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饲”,喂 )
才美不外见( 同“现”,显现、表现 )
合作探究
古今异义
精读细研 1.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 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
精读细研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写出了千里马在没有被伯乐发现的遭遇,暗含了作者 的无限痛惜之情。
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面对。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语气词,表判断。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同“耶”,表示疑 问,相当于“吗”。
整体感知
译: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 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鸣叫,却 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它,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
)
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助词,的
)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标志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助词,不译
)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它
)
其 其真无马邪(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的
《马说》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阅读练习题带答案

《马说》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课外阅读训练】②其真不知马也。
:表示推测语气。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指千里马。
食: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shí,吃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通“饲”,喂策①策之不以其道:名作动,用鞭子打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之①鸣之不能通其意:补足音节,无实义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③策之不以其道:代千里马能①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②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3、判断文言句式:①马之千里者:倒装句,定语后置。
②尽粟一石:倒装句,定语后置。
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倒装句,状语后置。
④策之不以其道。
:省略句,省略主语。
⑤执策而临之。
:省略句,省略主语。
⑥其真不知马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二、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翻译: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3、故虽有名马,辱于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翻译: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àn)。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5、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翻译: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翻译: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8、策之不以其道翻译: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
9、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阅读习题

《马说》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课外阅读训练】①虽有千里之能:②安求其能千里也:3、判断文言句式:①马之千里者:②尽粟一石: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④策之不以其道。
:⑤执策而临之。
:⑥其真不知马也。
:二、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故虽有名马,辱于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8、策之不以其道9、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课内简答题:1、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它们的比喻义分别是什么?2、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
5、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宋初古文往岁士人多尚对偶为文,穆修、张景辈始为平文①,当时谓之“古文”。
穆、张尝同造朝,待旦于东华门外。
方论文次,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二人各记其事,以较工拙。
穆修曰:“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
”张景曰:“有犬死奔马之下。
”时文体新变,二人之语皆拙涩,当时已谓之工,传之至今。
【注释】①穆修、张景:北宋初年人,提倡散文,对后来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欧阳修等都有影响。
平文:即散文,是区别于当时骈体文的一种文体。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往岁士人多尚对偶为文:②穆、张尝同造朝: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
②二人各记其事,以较工拙。
3.穆、张二人描述“逸马毙犬”的用语,后人认为“拙涩”,为何当时“谓之工”?4.穆、张二人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其:①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马说》文言文翻译

《马说》文言文翻译《马说》文言文翻译《马说》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马说》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马说》文言文翻译•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i)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a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an,今音为shi)。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被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
千里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千里马)不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祇:同“只”,只是。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
语文《马说》

饲 喂养,动词 表反问,难道 表揣测,恐怕
自学指导一:回答问题
分 1、课文首先为我们摆明了什么观点?突出强调
了什么问题?
析
2、请问在第一段中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时会有怎 样的遭遇?
3、请从第二段中找出句子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
课
原因。 4、请从第三段中找出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
•写法:
《马说》托物寓意,以千里马不遇伯乐, 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 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自学指导四:拓展延伸
1、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 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 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 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考考你:
分 4、请从第三段中找出千里马被摧残
析
、被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文段中 哪句话能揭示全文的主旨?
课
简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文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考考你:
分 5、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
析
人才,那么文中以“伯乐”、“千里马” “食马者”各比喻哪几类人?
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考考你:
分 2、请问在第一段中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
时会有怎样的遭遇?
析 简析:
遭遇只能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课 枥之间”。
文
分 考考你:
3、请从第二段中找出句子说明 析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简析: 课 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 文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优秀课件第一讲 文言文阅读 第9篇 马 说

B
)
2.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 千里马吃一顿(次)有时(或许)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 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
(3)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手里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却说:“天下没有好马!”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副词前置。应为“欲与常马等且不可得”。) 想要他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5)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二、文意理解与探究 1. 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 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 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为社会所用 。全文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 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2. 说说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5. 当今社会需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但是也需要发现人才的伯乐,发现人 才,使其能够发挥所长,创造价值。
强化训练
(2016河南)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导学号:15544006)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故虽有名 马 . A. 名 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 . 食不饱,力不足 . B. 足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 策之不以其道 . C. 道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鸣之而不能通 其意 . D. 通 外直,不蔓不枝 中通 .
《马说》中考比较阅读(附参考答案)

《马说》中考比较阅读(附参考答案)(一)【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
”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
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
修其在已,听其在人。
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奶,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
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
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
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注】骥:千里马.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喂养C.才美不外见.见:看见D.执策而临.之临:面对2.下列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A.人不知而.不愠B.康肃笑而.遣之C 野芳发而.幽香 D.乃记之而.去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是韩愈《杂说》中的一篇,“说”是古代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看法的文体。
B.甲文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地表现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C.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自身品德修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
D.甲乙两文都将千里马比作人才,重点阐述了应如何对待人才,洋溢着不平之气。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2分)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
(二)【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第一课时)》课件

示例:驹、骐、骥。
123456 7
(2)说一说和马有关的俗语。(至少写出两句)
示例:①人靠衣裳马靠鞍。 ②驴唇不对马嘴。
(3)猜字:古代两马并驾为“ 骈 ”;驾三马为“ 骖 ”;驾四马为 “ 驷 ”。
7. 作者在《马说》中借千里马被埋没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请你写一 联对偶句来劝慰作者,根据给出的上联写出下联即可。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_有__志__可__做__万__里__驹___
《马说(第一课时)》
由“马”说起
与马有关的那些汉字:
骄(jiāo):六尺高的马。 騋(lái):七尺高的马。 駥(rónɡ):八尺高的马。Fra bibliotek 由“马”说起
驹(jū):两岁以下的马。 騑(fēi ):三岁的马。 駣(táo):三四岁的马
由“马”说起
馰(dí):额白色的马。 骧(xiānɡ):后右蹄白色的马。 馵(zhù):后左脚白色的马。 騱(xí):前脚全白的马。 騚(qián):四蹄全白的马。 ……
123456 7
(6)才美不外见: _同__“__现__”__,__表__露__。_____________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犹__,__尚__且__。__________________ (8)策之不以其道:__用__马__鞭__驱__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食之不能尽其材:__才__能__,__才__干__。________________ (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通__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执策而临之:__面__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456 7
二、课外提升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