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临床类)评估体系(试行)

合集下载

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

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

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为了规范和加强我市医学重点学科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医学重点学科整体水平,促进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可持续发展,我委制定了《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市卫生健康委2019年11月11日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医学重点学科整体水平,促进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规定并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深圳市市级医学重点学科(不含中医类,下同)的评审、建设和管理。

本市中医类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条市级医学重点学科是指符合本市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经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评审确定,学科整体实力处于市内领先水平,或者有明显特色、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辐射带动作用、通过重点扶持和建设有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以上的学科或者在市内处于先进水平、特色优势明显的专科。

第四条市级医学重点学科遵循整体规划、合理布局、鼓励先进、分类实施、围绕临床、注重创新、协调发展的原则,采取自由申报、平等竞争、择优支持、定期考评、系统管理的发展模式。

第二章建设管理第五条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统筹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的工作,主要履行下列职责:(一)制定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管理制度、评审以及绩效评估指标;(二)发布市级医学重点学科申报通知(以下简称申报通知)、组织评审立项,建立市级医学重点学科信息管理系统;(三)组织开展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建设指导、绩效评估、周期验收和监督检查等;(四)协同各相关部门,共同保障市级医学重点学科的建设。

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成立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负责参与医学重点学科相关政策制定,对医学重点学科的建设规划、绩效评估与管理提供专家咨询、政策建议,以及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工作。

第六条各区(新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对本区区属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的学科进行统筹管理,主要履行下列职责:(一)根据申报要求审核区属医疗卫生机构的市级医学重点学科申报项目,配合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做好项目申报和评审工作;(二)按照本办法规定,协调区财政部门落实本区市级医学重点学科的财政补助资金,督促本区区属医疗卫生机构落实自筹配套资金;(三)加强本区市级医学重点学科的管理,配合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做好督导检查、绩效评估和周期验收等工作。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属公立医院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引进计划的通知-深府办函[2014]3号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属公立医院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引进计划的通知-深府办函[2014]3号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属公立医院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引进计划的通知正文:----------------------------------------------------------------------------------------------------------------------------------------------------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属公立医院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引进计划的通知(深府办函〔2014〕3号)市政府直属各有关单位:《市属公立医院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引进计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3年12月30日市属公立医院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引进计划为进一步优化我市市属公立医院医疗人才队伍结构,加大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引进力度,提升公立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根据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深发〔2008〕10号)和《深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深发〔2011〕18号)的精神,结合我市市属公立医院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范围。

本计划所指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是经评选引进的具有丰富临床工作经验、能熟练解决复杂疑难技术问题、医疗技术和临床实践效果获同行专家认可的临床医学人才,共分为Ⅰ类和Ⅱ类。

(二)总体目标。

2013至2018年,市属公立医院争取通过评选,引进I类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80名、II类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300名。

(三)工作原则。

1.创新机制。

实施开放式人才引进策略,按照《深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深发〔2011〕18号)要求,创新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引进工作机制,吸引各类临床医学人才来深创业。

2.切合实际。

紧密结合深圳医疗事业发展需求,以服务临床、注重实践为导向,重点引进临床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学人才,积极引导医学人才提升临床技术水平。

深圳市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

深圳市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

深圳市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
该文档旨在为综合医院提供等级评审标准,确保医院的医疗标准和服务质量达到一定水平,以确保居民的健康和安全。

标准如下:
第一章医疗质量管理
1.1 医疗质量管理基础
医院需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质量可控、可管理和可持续性改进。

1.2 医疗质量绩效评价
医院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质量绩效评价体系,周期性监测、分析医疗质量运行情况和效果,从而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水平。

第二章医疗服务与管理
2.1 医疗服务水平
医院需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流程,提供规范化、人性化、高效率医疗服务,确保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2.2 医疗设备管理
医院需建立完善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设备齐全、满
足医疗需求、经常维护,并具备调试、检修、保养和能力。

2.3 医疗卫生环境
医院需保持医疗卫生环境洁净、卫生,并建立相关制度,尽可
能实现杀菌消毒、通风、除臭、防霉、控制噪声和保护水质等环境
需求。

该文档将对医院等级评审提供帮助和指导,并规定了一系列要求,帮助医院提高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
疗保障。

深圳市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及手术分级

深圳市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及手术分级

深圳市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及手术分级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第一条为加强我市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落实医疗机构以及医务人员主体责任,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实施细则(试行)》《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深圳市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是我市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我市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相关政策的制定以及全市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各区(含新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所管辖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在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本专业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日常监测、质量控制和评估工作,参与制定本市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手术分级等相关政策。

区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在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指导下,负责本区的专业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日常监测、质量控制和评估工作。

第四条医疗机构对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承担主体责任,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确保开展医疗技术服务与其技术能力相适应,开展手术与其机构级别和诊疗科目相匹配。

第五条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将下列医疗技术纳入市重点质控医疗技术进行管理:(一)国家和省级限制类医疗技术;(二)经国家授权在我市试点实施的国家禁止类医疗技术;(三)经国家授权在我市试点实施的国际领先医疗技术;(四)其它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容易造成院感暴发、严重医疗安全事件或者存在不合理临床应用等情况的医疗技术。

第六条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分批公布市重点质控医疗技术目录及常用的三、四级手术目录并予以动态调整,同时结合实际需要,根据国家、广东省相关医疗技术质控标准和管理规范制定相应的医疗技术质控标准和管理规范。

深圳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深圳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重点学科名称所在单位骨科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肝病科深圳市中医院职业病科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手外科深圳华侨医院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重点专科名称所在单位血液内科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外科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深圳市人民医院产科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深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深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麻醉科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护理宝安区人民医院小儿呼吸专业深圳市儿童医院传染病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及优势重点学科(群)重点学科名称类别所在单位卫生毒理学科群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肝病防治学科群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防治学科群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深圳市中医院肝病防治学科群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神经学科群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学科群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深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骨科运动医学群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骨科运动医学群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运动医学群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骨科运动医学群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南山区人民医院骨科运动医学群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深圳市人民医院骨科运动医学群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男科群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男科群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深圳中山泌尿外科医院泌尿外科男科群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深圳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男科群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科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深圳市人民医院妇科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科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罗湖区人民医院儿科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深圳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深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科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深圳市人民医院口腔科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宝安区龙华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急诊医学科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宝安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重点学科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重点学科深圳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重点学科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肾病学重点学科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肾病学重点学科深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重点学科深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重点学科福田区人民医院内分泌专科重点学科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风湿病专科重点学科福田区人民医院胸外科重点学科深圳市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重点学科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重点学科深圳市人民医院甲乳外科重点学科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产科重点学科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重点学科深圳市人民医院小儿外科重点学科深圳市儿童医院眼外伤专科重点学科深圳市眼科医院耳鼻咽喉科重点学科深圳市人民医院鼻科重点学科龙岗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医院皮肤科重点学科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临床心理科重点学科深圳市康宁医院新发传染病重点学科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病学重点学科南山区人民医院结核病专科重点学科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病防治重点学科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肿瘤科重点学科深圳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重点学科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重点学科龙岗中心医院职业病科重点学科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麻醉科重点学科深圳市人民医院疼痛科重点学科南山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重点学科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重点学科深圳市儿童医院干细胞与细胞治疗实验室重点学科深圳市人民医院分子医学诊断实验室重点学科深圳市人民医院现代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重点学科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输血医学与免疫遗传组织配型实验室重点学科深圳市血液中心病理科重点学科深圳市人民医院超声诊断重点学科深圳市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重点学科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介入科重点学科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医肾病科重点学科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重点学科深圳市中医院临床护理重点学科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临床护理重点学科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护理重点学科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护理重点学科龙岗中心医院艾滋病预防与控制重点学科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重点学科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

2024年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计划规划(二篇)

2024年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计划规划(二篇)

2024年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计划规划一、重点学科建设的原则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改革,医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医院必须提高以技术含量为主的医疗服务质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巩固和发展。

为了增强医院的优势、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医院必须坚持“科技兴院”的方针,实施重点学科建设,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医疗水平。

二、重点学科建设的意义临床学科是医院的基本组成单位,学科发展是医院发展的基础。

重点学科是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就是要把其特色和优势加以充分发掘,并不断强化和延伸,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当前每所医院的各学科之间发展普遍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由于学科的基础、发展背景的不同,其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也不同,在国内外的影响存在差异。

这样,各学科的发展不可能是平衡的,同时由于医院的财力问题,致使医院在考虑学科建设时不能要求所有学科齐头并进,只能根据实际情况,依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部分学科作为重点来发展,而这些学科必须有较好的基础和活跃的学术氛围,在适当支持后能产生最大效应。

因而,重点学科建设是培育和扶植医疗“精品”,创建“名牌”效应。

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兴院”的重要举措。

实践证明,在以往的重点学科建设中,遵照上述原则,通过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加快了学科的发展,发挥了很好的效应,促进了医院的整体发展。

所以,重点学科建设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三、重点学科建设的现状医院现有临床科室近____个,____津贴享受者____名,正高____名,副高____名,博士后____名,博士____名,硕士____名,博士学位副高职称以上____人。

医院开放床位____张,年门急诊量____万多人次,年出院病人____万人次。

年手术____余。

医院配备ct、dr、c 臂____光机、超声刀、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腹腔镜、心脏彩超、腹部彩超、血液透析仪、血滤机、心脏监护仪、高压氧舱等先进医疗设备,设有icu、ccu病房。

医院学科建设评估指标

医院学科建设评估指标
1.临床路径指标符合医院各项规定指标;(医务科统计)
2.按病种付费指标符合医院各项规定指标。(医务科统计)
职称结构:增加的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人数。(科室统计)
拥有重点研究课题、论文、成果的医师人数(科室统计)
学科管理与建设
建立科室发展规划和各项管理、奖惩制度(科室完成)
有明确的重点研究领域和重点发展方向、规划(科室完成)
制订本学科中长期规划和各年度工作计划与总结(科室完成)
本学科本周期建设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科室完成)
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
1.有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并组织实施;(科室完成)
2.医疗技术管理符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医务科完成)
3.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价,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有检查、干预和改进措施。(医务科完成)
4.综合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百分率、门诊、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药占比、专科用药合理性评分。(医务科完成)
科技优势
本学科申报或承担的科研项目数(科室统计)
本学科获市级以上科技奖励数(科室统计)
申报或完成、推广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科室统计)
举办或承办国家/省级/市级继教项目(科室统计)
人才队伍建设
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在学会组织中的任职(科室统计)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科室统计)
国内外进修、培训和参加学术交流次数(科室统计)
业务骨干
业务骨干在学会组织中的任职(科室统计)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科室统计)
国内外进修、培训和参加学术交流次数(科室统计)
学科内45岁以下中级职称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技术人员为期6/12个月以上的国内外进修、培训人次。(科室统计)

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及重点专科评价指标体系

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及重点专科评价指标体系

20
10分,常委得5分,委员 得2分,累计不超过20分
查阅学术团体任职聘书。
(青年委员会相关任职
依次递减5分)。
15
每人3分,累计不超15分 。
查阅职称证(年龄认定时间为截止申报书填报时间)。
10
每人次1分,累计不超过 10分。
查阅教学培训记录或教学日历等教学资料。
10
每人次2分,累计不超过 10分。
5
按/人.篇计(≥3篇,5 查阅核心团队人员名单(核心团队人员不低于专科团队总
分;≥2篇,3分;≥1 人数的25%,不超过15人,其中本科室人员不低于80%,相
篇,1分)。
关科室人员不超过20%),查阅论文原件、被收录论文证
明和论著原件。SCI论文第一作者、共同作者和通讯作
者,其他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为专科成员,所在单位
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 利,获得软件著作权登
记证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42
在省级学术团体及其专 委会任职情况
46*
有年龄小于45岁、副高 职称人员
56
接受本、专科见习、实 习
培养进修生(时间:护
60 士不少于3个月,医师不
少于6个月)
与上下级单位或对应学
64 科/专科建立对口帮扶关
系,有帮扶协议
定期开展各种学科/专科
65 帮扶指导工作,有帮扶
查阅相关证明材料。
5
对口帮扶学科或单位 (每个2分),累计不超 过5分。
受帮扶的单位可以为乡镇卫生院或县及以上单位,查看帮 扶人员名单。
5
每次2分,累计不超过5 受帮扶的单位可以为乡镇卫生院或县及以上单位,查看工
分。
作会议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每项 10 分,超过标准分记为加分。 提供汇总表,查证书原件。
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每项 5 分,超过标准分记为加分。 提供汇总表,查证书原件。 1. 主办国际学术会议,每次 12 分。 2. 主办全国或承办国际性学术会议,每次 6 分。 3. 主办全省或承办全国学术会议,每次 4 分。 各项得分累计相加,超过标准分记为加分。 查档案和相关文件资料。
4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I-3 人 才 队 II-7 技术骨干一 III-19 (10 分)
伍建设
(共 35 分) 学术业绩
(共 200 分)
III-20 (5 分) 人才培养
III-21 (10 分) 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
评分标准及检查办法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 1. 在 SCI 收录期刊发表论文,每篇得分=3+IF×8。EI 每篇 3 分。要素不全得分减半。 2. 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发表论著,每篇 1 分。外文期刊发表论文按统计源期刊论著 计分。 3.撰写卫生部规划教材,主编 5 分/本;副主编 3 分/本;编者 1 分/本。 二项分别评分,累计计算,超过标准分记为加分。提供汇总表,查论文原件。 作为导师(第一导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情况。 1. 作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招收博士研究生每名 5 分。 2. 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招收硕士研究生每名 3 分。 得分累计计算,超过标准分记为加分。招收博士后按博士研究生记分。 查导师的任命文件和招生计划等相关资料。 国内外进修、培训和参加学术交流情况。 1.为期 3 个月以上的国外进修、培训,累计达到 6 个月 3 分,每增加 3 个月加 1 分;为期 3 个月以上国内进修、培训,每次 1 分。最多 5 分。(中医类学科除外) 2.为期 3 个月以上的国内进修、培训,累计达到 6 个月 3 分,每增加 3 个月加 1 分。最多 5 分。(仅适用于中医类学科) 3.在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本人撰写的论文参加交流每次 2 分,大会宣读论文每次 5 分。 参加全国性学术交流,学术报告 2 分,大会宣读论文每次 1 分。最多 5 分。 查邀请函、论文集等相关证明文件。
评分标准及检查办法
1. 主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每项 4 分。 2. 主办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每项 2 分。 各项得分累计相加,超过标准分记为加分。 查档案和相关文件资料。
学科带头人在本学科同行专家中的学术地位(兼任学术组织、学术期刊职务)。 1. 担任本学科国际权威学术组织主任委员(主席)职务 20 分。 2. 担任本学科国际权威学术组织副主任委员(副主席)/全国学术组织主任委员(会长) /SCI、EI 收录期刊主编职务 16 分。 3. 担任国际权威学术组织委员/全国学术组织副主任委员(副会长)/全省学术组织主任委 员(会长)/SCI、EI 收录期刊副主编/CSCD 收录期刊主编职务 12 分。 4. 担任全国学术组织委员/全省学术组织副主任委员(副会长)/SCI、EI 收录期刊编委/CSCD 收录期刊副主编职务 8 分。 5. 担任全省学术组织委员/CSCD 收录期刊编委/全市学术组织主任委员(会长)职务 4 分。 6. 担任全市学术组织副主任委员(副会长)职务 2 分。 7. 学术期刊审稿人,SCI 期刊 2 分/篇,统计源期刊 0.5 分/篇。 一级学术组织职务获得标准分,二级以下分支机构按{标准分-[(分支机构级别-1)×标准 分×20%]。以单项职务得分最高者作为评分依据,任多个职务得分不累计。累计计算,超过 标准分记为加分。查民政部门认可的学会、任职聘书原件。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 1. 在 SCI 收录期刊发表论文,每篇得分=3+IF×8。EI 每篇 3 分。要素不全得分减半。 2. 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发表论著,每篇 1 分。外文期刊发表论文按统计源期刊论著 计分。 3.撰写卫生部规划教材,主编 5 分/本;副主编 3 分/本;编者 1 分/本。 二项分别评分,累计计算,超过标准分记为加分。提供汇总表,查论文原件。
查统计报表。
III-4 (30 分)
本学科各年度住院病人平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在全市各区以上医疗机构相同学科中的排名。
住 院 病 人 出 入 院 诊 断 第一名 30 分,每降低一个名次减 5 分。
符合率
查统计报表。
III-5 (30 分)
本学科各年度住院病人平均治愈好转率在全市各区以上医疗机构相同学科中的排名。第一名
根据报送项目,统一查新和专家评估。
1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I-2 科 技 优 II-3 科研项目

(共 50 分)
(共 200 分)
三级指标
III-7 (50 分) 各级立项科研项目数
II-4 科技成果及 III-8 (50 分)
专利
发表学术论文
(共 130 分)
III-9 (50 分) 市级以上科技奖励
人次
查统计报表。
(共 300 分)
III-2 (80 分)
本学科各年度收治的 C 型和 D 型病例累计数量及在本专科住院病人中所占的比例在全市各区
住院病人 CD 型病例数 以上医疗机构相同学科中的排名。
量和比例
1. 累计数量第一名 40 分,每降低一个名次减 5 分。
2. 占住院病人的平均比例,第一名 40 分,每降低一个名次减 5 分。
III-10 (20 分) 发明专利 III-11 (10 分) 实用新型专利 II-5 学术会议及 III-12 (12 分) 继续医学教育项 学术会议 目 (共 20 分)
评分标准及检查办法
本学科承担的各级立项科研项目数。 1.国家级重大项目每项 30 分,重点项目每项 20 分,一般(面上)项目 10 分。 2.省级重大项目每项 10 分,重点项目每项 8 分,一般(面上)项目 3 分。 3.市级项目(含厅局)重点项目 3 分,一般项目 1 分。 省级以上项目无资助得分减半,市级项目(含厅局)无资助不得分。 各级各类项目得分累计计算,超过标准分记为加分。 提供汇总表,立项通知文件原件。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 1. 在 SCI 收录期刊发表论文,每篇得分=3+IF×8。EI 每篇 3 分。要素不全得分减半。 2. 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发表论著,每篇 1 分。外文期刊发表论文按统计源期刊论著 计分。 二项分别评分,累计计算,超过标准分记为加分。提供汇总表,查论文原件。 本学科获市级以上科技奖励数。 1. 国家级奖得分=∑{50-[(等级-1)×50×20%]}计算得分。 2. 省、部级奖得分=∑{25-[(等级-1)×25×20%]}计算得分。 3. 市级奖得分=∑{10-[(等级-1)×10×20%]}计算得分。 4. 国家级或省、部级奖第二、第三完成单位得分为相应等级的 60%、40%。 以上三级别科技奖得分合计数累计相加,超过标准分记为加分。 提供汇总表,查证书原件。
5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I-3 人 才 队 II-8 技术骨干二 III-22(10 分)
伍建设
(共 35 分)
学术地位
(共 200 分)
III-23(10 分) 学术业绩
III-24 (5 分) 人才培养
评分标准及检查办法
技术骨干在本学科同行专家中的学术地位(兼任学术组织、学术期刊职务)。 1. 担任本学科国际权威学术组织主任委员(主席)职务 10 分。 2. 担任本学科国际权威学术组织副主任委员(副主席)/全国学术组织主任委员(会长)/SCI、 EI 收录期刊主编职务 8 分。 3. 担任国际权威学术组织委员/全国学术组织副主任委员(副会长)/全省学术组织主任委员 (会长)/SCI、EI 收录期刊副主编/CSCD 收录期刊主编职务 6 分。 4. 担任全国学术组织委员/全省学术组织副主任委员(副会长)/SCI、EI 收录期刊编委/CSCD 收录期刊副主编职务 4 分。 5. 担任全省学术组织委员/CSCD 收录期刊编委/全市学术组织主任委员(会长)职务 2 分。 6. 担任全市学术组织副主任委员(副会长)职务 1 分。 7. 学术期刊审稿人,SCI 期刊 2 分/篇,统计源期刊 0.5 分/篇。 一级学术组织职务获得标准分,二级以下分支机构按{标准分-[(分支机构级别-1)×标准分 ×20%]。 以单项职务得分最高者作为评分依据,任多个职务得分不累计。累计计算,超过标准分记为加 分。查民政部门认可的学会、任职聘书原件。
二项分别评分,累计计算。
查统计报表。
III-3 (40 分)
1. 累计数量,第一名 30 分,每降低一个名次减 5 分。
住 院 危 重 病 人 抢 救 成 2. 抢救成功率,本学科各年度抢救住院危重病人的平均成功率在全市各区以上医疗机构相
功率
同学科中的排名。第一名 10 分,每降低一个名次减 2 分。
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临床类)评估体系(试行)
总分:1000 分,部分指标加分另计。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评分标准及检查办法
I-1 临 床 技 II-1 诊疗技术水 III-1 (20 分)
本学科各年度专科门诊诊疗人次累计数量在全市各区以上医疗机构相同学科中的排名。
术水平
平 (共 200 分)
本 学 科 专 科 门 诊 诊 疗 第一名 20 分,每降低一个名次减 4 分。
技术骨干在本学科同行专家中的学术地位(兼任学术组织、学术期刊职务)。 1. 担任本学科国际权威学术组织主任委员(主席)职务 10 分。 2. 担任本学科国际权威学术组织副主任委员(副主席)/全国学术组织主任委员(会长) /SCI、EI 收录期刊主编职务 8 分。 3. 担任国际权威学术组织委员/全国学术组织副主任委员(副会长)/全省学术组织主任委 员(会长)/SCI、EI 收录期刊副主编/CSCD 收录期刊主编职务 6 分。 4. 担任全国学术组织委员/全省学术组织副主任委员(副会长)/SCI、EI 收录期刊编委/CSCD 收录期刊副主编职务 4 分。 5. 担任全省学术组织委员/CSCD 收录期刊编委/全市学术组织主任委员(会长)职务 2 分。 6.担任全市学术组织副主任委员(副会长)职务 1 分。 7. 学术期刊审稿人,SCI 期刊 2 分/篇,统计源期刊 0.5 分/篇。 一级学术组织职务获得标准分,二级以下分支机构按{标准分-[(分支机构级别-1)×标准 分×20%]。 以单项职务得分最高者作为评分依据,任多个职务得分不累计。累计计算,超过标准分记为 加分。查民政部门认可的学会、任职聘书原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