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都江堰
都江堰的修建及历史意义

都江堰的修建及历史意义都江堰是一座位于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的灌溉工程,是中国古代水利文明的杰作,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大的以无坝引水为特点的灌溉工程。
都江堰的修建历史源远流长,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也成为了当地的一大旅游景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详细探讨都江堰的修建及历史意义。
一、都江堰的修建都江堰的修建始于公元前256年,是由当时的中国蜀国国君李冰主持建造的。
在古代,四川地区曾多次遭受水旱灾害的困扰,而李冰为了解决当时灾害频繁的局面,于是开始动手修建都江堰。
都江堰建造的初衷是引水灌溉农田,源头是由岷江和青藏高原的锦江两条大江构成,是中国古代同类型水利工程中规模最大的无坝水利工程,因其修建方法巧妙,工程量浩大,建设规模较大,历时千年而不废,所以在灾害预防和水利灌溉上造就着重大贡献。
都江堰的设计方法是由一系列桥梁,渠道,分流水口和堤坝等结构组成。
整个水道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水源部分和灌溉系统部分。
水源部分源自付县的邛崃山脉和岷江的源头,经过数百公里的引导,最终在都江堰汇入成灌溉系统的一部分。
而灌溉系统又分为主渠道和分渠道,其中主渠道是由高峰山麓一处位于成都平原的渠首开始,沿平原区向东南运行,最终连接市区南部的永兴坝。
分渠道则根据需求,由主渠道再次分支,对周围的农田进行灌溉。
二、都江堰的历史意义都江堰的修建在当时是一项规模浩大且具有历史意义的工程项目。
在这之前,中国古代水利灌溉技术已经很发达了,但是都江堰的修建不仅创造了一个新的灌溉学派,而且为灾害预防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都江堰修建的过程中,科学家采取了多种新的灌溉技术,从而开创了以无坝引水为特点的水利文明,这对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都江堰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中国蜀国时期,都江堰已经成为一项名副其实的国家战略项目,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 infra 大工程的先河。
早在1817年,清代将领钮祜禄所著的《修江演义》就已经对都江堰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从而成为了一项名闻世界的文化瑰宝。
都江堰介绍

5
文化价值
1
都江堰不仅是一座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座 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遗迹
2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高度和水平,同
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3
如今,都江堰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 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和朝圣
6
旅游景点
01
都江堰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 一个非常热门的旅游景点
2
工程结构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 由鱼嘴、飞沙堰和宝
因其形似鱼嘴 而得名。鱼嘴位于岷 江分流处,主要作用 是分流岷江的水流, 使其分为内江和外江 两个支流。内江供灌 溉使用,外江则用于 排洪
工程结构
工程结构
飞沙堰
飞沙堰位于鱼嘴下游 ,主要作用是防止外 江洪水冲入内江,同 时将泥沙从内江中排 出。飞沙堰的设计非 常巧妙,当洪水来临 时,它会自行提高水 位,将洪水导向外江
1
据传,当时蜀郡郡守李冰率领 百姓修建了这座伟大的水利工
程
历史背景
都江堰的创建可以追溯到公元 前256年,当时秦国为了进一步 统一中国,在蜀郡(今四川成都) 修筑都江堰,以便治理蜀地的 岷江
都江堰的修建为秦国在蜀地的 统治提供了稳固的基础,同时 也为当地农业、手工业、商业 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 的推动力
宝瓶口
宝瓶口是都江堰的入 口,位于灌县(今都 江堰市)城外。它的 主要作用是控制内江 的水量,保证灌溉用 的水量充足而不过多 。同时,宝瓶口还可 以防止外江洪水流入 内江
工程结构
3
灌溉系统
1 都江堰的灌溉系统主要包括干渠、支渠 和斗渠等
2 干渠从宝瓶口引水,贯穿整个灌溉区, 为各个支渠和斗渠提供水源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岷江的壮丽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西部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迹。
它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由蜀国时期的政治家、工程师李冰和他的儿子所设计和领导修建的。
都江堰通过修建大规模的水渠和堤坝,将岷江的水引入灌溉用地,解决了这一地区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同时也有效防止了岷江的洪水。
一、历史背景在谈论都江堰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历史背景。
都江堰建造的时期是战国时期末期,那个时候蜀国正处于兴盛期,发展出了高度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然而,该地区的灌溉条件很差,常年缺水,严重制约了农业和人民的生活。
因此,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李冰开始筹划修建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都江堰。
二、工程规模都江堰的规模非常庞大,可以说是古代水利工程中的杰作。
它主要由两条渠道组成:一条是以岷江为水源的主渠,另一条是引自配水渠。
这两条渠道相互平行,相互贯通。
主渠的长度超过了40多公里,辅助渠道则达到了120多公里。
整个工程还包括了大量的堤坝、闸门和水道。
通过这一系统,水源得以有效地引入农田并保存下来,保证了灌溉和供水的需求。
三、工程意义都江堰的修建对于古代蜀国的农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它解决了当地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使得农田得到了有效的灌溉。
这不仅提高了农田的产量,也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用于发展其他产业。
因此,都江堰被认为是古代蜀国在农业和经济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四、保护现状都江堰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经历了无数次泥沙淤积和工程损坏的考验,但它仍然屹立不倒。
如今,都江堰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被广大游客所熟知和赞赏。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定期进行维修和整治工作。
同时,也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对都江堰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五、旅游景点由于都江堰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它成为了一个热门的旅游景点。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和观赏。
除了欣赏都江堰本身的壮丽景色外,游客还可以参观附近的李冰墓、李冰父子雕像和水利博物馆,了解更多关于都江堰的历史和文化。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内,是一处千年水利工程的杰作。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设计规划、建造过程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历史背景都江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6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始皇时期开始兴建的。
当时,秦始皇下令修筑一条长达65公里的人工渠道,用于解决当地持续发生的水灾问题,并为农田灌溉提供稳定的水源。
设计规划都江堰的设计规划基于秦国时期的水利经验和地形特点。
整个工程分为两部分:主渠和分渠。
主渠称为都江渠,总长约46公里,负责引水;分渠是从都江渠引出的16条支渠,负责灌溉当地农田。
这样的设计使得水资源能够合理利用,并有效解决了水灾问题。
建造过程都江堰工程的建造过程相当艰巨。
工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勘测规划,确定了河道的线路和渠道的规模;接着是清理河道和挖掘渠道的施工,这个阶段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第三个阶段是修筑堤坝和建造分渠;最后是加固渠道和堤坝,并进行维护保养工作。
整个工程历时十多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和勇气。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都江堰工程的完成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灌溉系统的建立使得农田灌溉更加科学和高效,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农民生活水平。
其次,水利工程为周边地区引入了大量的劳动力,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交通的繁荣。
此外,都江堰也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国内外游客,进一步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结语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史上的杰作,其设计规划和建造过程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更重要的是,都江堰对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将被永远铭记。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一重要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其精神,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一项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
建造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之间,都江堰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早的官方水利工程之一。
它以其精巧的设计和长久的实用价值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历史都江堰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建设背景都江堰的建设目的是为了在干旱季节保证农田的灌溉,保证成都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
在古代,成都平原雨水资源不足,夏季干旱,农作物生长不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蜀国政府决定修建都江堰,引水灌溉农田。
2. 主要功能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调水和灌溉农田。
它通过引水渠将岷江水引入都江堰,并通过堰坝的调节,分流一部分水贯彻到成都平原,滋润农田。
这不仅解决了农业的灌溉问题,也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 设计和布局都江堰由堰坝、引水渠和分水口组成。
堰坝位于岷江与青城山之间的狮子山和龙王山之间,这个位置具备了引水的有利条件。
引水渠从堰坝的两侧往上游延伸,直至成都平原。
在途径青城山的地方设置了分水口,将水分为内江和外江两个渠道。
4. 工程特点都江堰以其独特的工程设计和优秀的建筑技术而闻名。
它采用了藏式石材拱坝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地分流水流,并防止水流过大冲击村庄和农田。
堰坝的石材采用了特殊的凿制技术,使其稳固耐用,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依然屹立不倒。
5. 社会意义都江堰的建设对当地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确保了成都平原农田的灌溉,使农业生产得到改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都江堰也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周边的农村聚居点和商业中心。
6. 文化价值都江堰作为一项古老的水利工程,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它是古代中国工程技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重要遗产。
都江堰的建设和运营经验对后来的水利工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被誉为“水利文化的活化石”。
7. 旅游景点如今,都江堰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游客可以欣赏到它壮观的堰坝建筑、优美的水景和周边山水的美丽。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简介都江堰全景(资料图片)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
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秦蜀守李冰主持兴建。
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城市供水等多种效益。
成都平原因此富庶,自古有“天府之国”美称。
都江堰始名于宋代,宋以前称都安堰、湔堰或犍尾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
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
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都江堰的工程结构古代都江堰以竹笼、木桩和卵石为主要建筑材料。
以竹编笼内填卵石,用来建造鱼嘴、飞沙堰、内外金刚堤和人字堤等工程。
每年岁修需更换竹笼一万多条。
为了减少每年岁修工程量,历代水工和劳动人民不断谋求工程结构的改造,尤以鱼嘴为重点。
元代曾以石料修砌鱼嘴,并在其顶端铸铁龟;明代修砌鱼嘴,前置铁牛分水;清代复用砌石鱼嘴。
这些工程均因基础不稳,未能持久。
1936年改以竹笼为基础,前端与两侧护以木桩,其上修筑砌石鱼嘴,工程延续时间较长,直至1974年修外江闸时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伟大水利工程的代表之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水利工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下面将介绍历史都江堰的知识点。
一、建设背景都江堰的建设起源于公元前256年的战国时期,是秦国的政治家、农学家李冰主持建造的。
在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时期,秦国统一了中国六国,为了解决灾害性洪水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保证农田灌溉和军事用水的需要,秦始皇下令修建都江堰。
二、工程规模都江堰的建设规模极为宏大,堪称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迹。
它的建造年限长达十年之久,工程师李冰带领着100万民工修筑了一座长约65千米的主渠道,横跨大渡河与蓝田江,由此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灌溉系统。
都江堰的主要设计特点是采用分级引水和渡水式灌溉,利用地质地形将水引分为高、中、低三级渠道,通过堆石坝、分水堰等建筑物,实现了水流的分流,从而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灌溉系统。
三、聚集效应都江堰的建设除了灌溉农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效应就是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
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形成了一个优越的生产条件,吸引了大量的居民迁徙到这里。
随着人口的增加,周边地区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市镇,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有着深远影响。
在历史上,都江堰也成为了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四、防洪功效都江堰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农业灌溉问题,还能够防止洪水灾害。
通过疏导水流,调节水源,有效地防止了大规模的洪水灾害,保护了周边的人民安全和财产。
这种防洪功效不仅在古代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依然被广泛应用。
五、文化遗产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各国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
都江堰的建设创造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发展的新里程碑,对中国古代工程技术、水利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总结: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瑰宝,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现代社会的借鉴。
《都江堰简介》课件

都江堰水利工程与周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不仅发挥了工程的功能作用,还美化了自然景观,提高了环境质量。
美化了自然景观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注重生态服务价值的提升,通过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措施,提高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提高了生态服务价值
都江堰的文化和旅游价值
总结词
详细描述
都江堰的旅游价值还体现在其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总结词
都江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详细描述
总结词:都江堰景区内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
VS
除了以上景点外,都江堰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如松茂古道、青城山等。
农业灌溉
都江堰为周边地区的工业提供了稳定的水源,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工业供水
都江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旅游业发展
03
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让中国人民更加自豪和自信,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03
02
01
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时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秦昭王时期
都江堰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李冰父子
都江堰在历史上经过多次修缮和改造,以适应自然环境和人类需求的变化。
历代修缮
都江堰的主要目的是灌溉成都平原的农田,为当地农民提供稳定的水源。
灌溉
都江堰的建设还为岷江流域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
该大型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灌溉区域已达40余县。
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庙,称为二王庙。
[1]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
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
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
”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
《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
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2]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蜀郡郡守李冰率领蜀地各族人民创建了都江堰这项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以其“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经济效益大”的特点享誉中外、名播遐方,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3]
都江堰水利工程事件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考察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设兵护堰,开创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元世祖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马可·波罗游历都江堰,后记录在《马可˙波罗游记》中。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以行家的眼光,盛
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曾于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介绍都江堰。
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
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1942年清明节,林森主持都江堰开水典礼,开堰前先在伏龙观祭祀李冰,向李冰神像顶礼膜拜,亲视开堰放水。
1945年8月11日冯玉祥捐资建亭,取名“闻胜”,并撰书刻碑一通立于亭中。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四川,入川后贺龙司令员指出,要先抢修都江堰,把已延误的岁修时间抢回来。
驻灌县解放军184师1500余人在师长林彬、政委梁文英指挥下参加抢修工程。
整个岁修工程于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
4月2日按照都江堰传统习惯举行了开水典礼。
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厉害。
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
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都江堰水利工程鱼嘴分水堤
鱼嘴分水堤(9张)
都江堰水利工程飞沙堰
“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自动泄洪,使多余的内江的水排入外江正流使内江不受洪灾。
[5]
飞沙堰(14张)
都江堰水利工程宝瓶口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
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
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自行调控的节制闸,是自流灌溉渠系的总开关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
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
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
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协助下,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水东流的地形和水。
经过实地勘察,李冰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
在无火药(火药发明于东汉时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间)不能爆破的情况下,他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热胀冷缩的原理),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
(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率众又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形如鱼嘴,岷江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
外江仍循原流,内江经人工造渠,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飞沙堰的设计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让人们知道“枯水(低水位)不淹足,洪水(高水位)不过肩”。
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