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人教版选修《波的形成和传播》word学案
《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

《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波的形成和传播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波动现象,使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1.2 教学目标(1)了解波的定义及分类;(2)掌握波的形成和传播条件;(3)学会用波动方程描述波的行为。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实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波的形成和传播规律。
第二章:波的分类和特点2.1 机械波2.1.1 定义: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2.1.2 分类:纵波和横波2.1.3 特点:纵波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相同,横波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
2.2 电磁波2.2.1 定义:电磁波是电磁场在空间中的传播过程。
2.2.2 分类: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2.2.3 特点: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速度恒定为光速。
2.3 声波2.3.1 定义:声波是机械振动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过程。
2.3.2 特点:声波传播需要介质,速度随介质性质变化而变化。
第三章:波的形成和传播条件3.1 波的形成3.1.1 振源:振源是产生波动的源头,可以是简谐振动或非简谐振动。
3.1.2 介质:介质是波传播的媒介,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3.2 波的传播3.2.1 连续介质:连续介质是指介质中任意两点相互连接。
3.2.2 非连续介质:非连续介质是指介质中存在间断现象。
3.2.3 波的传播条件:波在介质中传播需满足连续性和波动方程。
第四章:波动方程及其性质4.1 简谐波的波动方程4.1.1 一维波动方程:y = Acos(kx ωt + φ)4.1.2 二维波动方程:u = Acos(kx ωt + φ)4.2 波动方程的性质4.2.1 波动方程中的各参数含义:A为振幅,k为波数,ω为角频率,φ为初相位。
4.2.2 波动方程的解:波动方程可以表示不同类型的波,如平面波、球面波等。
4.2.3 波动方程的变换:通过变换可以分析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新课标人教版34选修三《波的形成和传播》WORD教案2

新课标人教版34选修三《波的形成和传播》WORD教案2【知识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明白得机械波的形成。
②明白机械波的分类。
③明白波的产生条件是有介质和有波源。
④明白什么是机械波。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大胆拓展质疑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学习,体验成功的欢乐。
【基础知识】一、波的形成和传播1、波的形成当手握绳端上下振动时,绳端带动相邻质点,使它也上下振动。
那个质点又更远一些的质点…绳上的质点都专门快起来,只是后面的质点总比前面的质点迟一些开始,如此在整个绳子上就形成了凹凸相间的波。
2、介质(1)定义:波借以的物质。
(2)特点:组成介质的质点之间有,一个质点的振动会引起相邻质点的振动。
二、波的分类声波是,它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水波是复杂的机械波,不是横波。
三、机械波1、形成: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
2、产生条件:(1)要有(2)要有传播振动的3、特点(1)介质中有机械波传播时,介质本身并不随波一起传播,因此说它传播的只是这种运动形式。
(2)介质中本来静止的质点,随着波的传来而发生振动,可见波是传递的一种方式。
(3)介质中质点开始转动的方向均与开始振动的方向相同。
【基础训练】1、在机械波中有:A、各质点都在各自的平稳位置邻近振动B、相邻质点间必有相互作用力C、前一个质点的振动带动后一个质点的振动,后一质点的振动必定落后于前一质点D、各质点随波的传播而迁移2、关于振动和波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振动是波形成的缘故,波是振动的传播形式B、振动是单个质点出现出的运动现象,波是许多质点联合起来出现的运动现象C、波的传播速度确实是质点振动的速度D、波源停止振动时,波赶忙停止传播3、关于横波和纵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关于横波和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有时相同,有时相反B、关于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定相同C、形成纵波的质点,随波一起迁移D、空气介质只能传播传播4、关于波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介质中的质点随波的传播而迁移B、质点振动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C、波不但传播能量,而且传播信息D、波传播的速度和质点的振动速度相同5、沿绳子传播的一列机械波,当波源突然停止振动时:A、绳上各质点同时停止振动,横波赶忙消逝B、绳上各质点同时停止振动,纵波赶忙消逝C、离波源较近的各质点先停止振动,较远的各质点稍后停止振动D、离波源较远的各质点先停止振动,较近的各质点稍后停止振动6、图为一列简谐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a、b、c、d为介质中的四个质点。
新课标人教版34选修三《波的形成和传播》WORD教案4

新课标人教版34选修三《波的形成和传播》WORD教案4普陀第三中学物理组刘优良本节课讨论机械波的产生。
学生在初中已有了关于波的一些差不多知识,也听说过水波、声波、电磁波等名词。
作为高中时期的学习,就必须使学生进一步明白机械波是如何样产生的以及如何样分类。
波是一种重要而普遍的运动形式,从单一质点的振动到多个质点同时又不同步的振动,从整体上看,形成波在空间的传播,而在局部看来,波形又在周期性变化,这对学生的明白得力和空间想象力有较高的要求,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
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是“机械波”一章的基础,学生正确认识波的形成过程和传播规律,关于顺利学习其他各节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波的形成过程和传播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养学生深刻认识波的形成、波的分类和波的传播规律,本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的教学理念,我们设计和实施本节课教学的一些措施如下:1、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演示实验、激发爱好波动概念的建立是学习本章的基础,学生对波的认识和明白得需要一个过程。
为此,要多举学生常见的和易于明白得的例子。
如:在屏上打给出一幅麦浪滚滚地在田野里奔去的视频,让学生看到麦子仍留在原地。
舞动丝带一端,产生一列凹凸相间的波在丝带上传播。
从这些简单的例子引出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运动形式——波动,引起学生的爱好,接着趁热打铁,请学生列举有关波的实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从学生列举的实例中,概括出波的产生条件:①波源,②介质(为分析波的形成奠定基础)2、实验探究、培养能力实验一,师生共同实验:取一条柔软的绳,绳上扎一红布条,放在两组学生之间的地板上,让一学生拉住绳的一端,教师执绳的另一端左右振动,让旁边两组学生观看绳波的形成。
要紧学生的观看能力,引导从实验现象中认识波的传播需要介质,但介质中的质点并不随波而迁移。
12[1]1波的形成和传播学案(人教版选修3-4)1
![12[1]1波的形成和传播学案(人教版选修3-4)1](https://img.taocdn.com/s3/m/b1c07a0a4693daef5ff73d66.png)
12.1波的形成和传播【学习目标】1、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2、知道什么是横波,知道波峰和波谷;知道什么是纵波,知道疏部和密部.3、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成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4、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明白用语言交流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等生活中的机械波.【重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难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知识导学】(1)机械波的概念: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机械波(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波源和介质。
波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动就是波源。
介质——传播振动的媒质,如绳子、水。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用课件把绳波的运动展示〕(1)介质模型:把介质看成由无数个质点弹性连接而成,可以想象为(图1所示)(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由于相邻质点间力的作用,当介质中某一质点发生振动时,就会带动周围的质点振动起来,从而使振动向远处传播。
3、对机械波概念的理解(1)机械波是构成介质的无数质点的一种共同运动形式;(2)当介质发生振动时,各个质点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质点本身并不随波迁移,机械波向外传播的只是机械振动的形式(演示横波演示器);(3)波是传播能量的一种方式。
4、波的种类:按波的和质点的可以将波分为两类:横波和纵波。
(1)横波的定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波形特点:凸凹相间的波纹(观察模拟动画)又叫起伏波。
凸起的地方叫,凹下的地方叫。
(2)纵波的定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上。
波形特点:疏密相间的波形,又叫疏密波。
密的地方叫密部,疏的地方叫疏部。
举例:声波是纵波,其中:波源——声带,介质——空气、液体、固体。
4.波的物理实质:传播振动,传递能量。
前带后,后跟前,运动状态向后传【典型例题】例1.图10-1中所示为一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此时质点A正向上运动,如图中箭头所示。
由此可判定此横波〔〕A.向右传播,且此时质点B正向上运动B.向右传播,且此时质点C正向上运动C.向左传播,且此时质点D正向上运动D.向左传播,且此时质点E正向上运动例2.以下有关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某物体做机械振动,它周围的介质中就一定产生机械波B.波源停止振动后,已形成的机械波仍能在介质中继续传播C.机械波传播的只是机械振动的形式和能量,参与波动的质点不随波迁移D.振动是变速的,波动是匀速的【稳固练习】1 对于一列机械波,以下判断正确的选项是A.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和波源的振动情况完全相同B.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和波源的振动频率相同C.对于横波,质点的运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总是垂直D.对于纵波,质点的运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总是相同2。
(完整word)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全面版

物理选修3—4第十二章机械波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一、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认识机械波及其形成条件;通过分析讨论理解机械波的概念、实质和特点,以及与机械振动的关系,通过比较对机械波进行分类.2.进一步培养、加强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二、教材分析在学生学习了机械振动、简谐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接着本节教材从实验现象分析比较得出械械波的概念实质、特点和分类.所以在此安排机械波的教学恰到好处,既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又是对前面知识的运用、复习和巩固,而且通过对机械波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将要学习的声波、电磁波、光波。
三、教学重点机械波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四、教学难点对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质点在各自平衡位置的振动情况和振动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理解,弄清机械振动与横波的关系和区别.五、教材教法实验分析法.六、教材学法让学生学会如何由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揭示事物本质的一种科学方法.七、教学教具绳子一根(2m左右),绳波挂图,螺旋弹簧纵波演示器,纵波挂图.八、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从实验现象引入新课(提问)什么是机械振动?什么是简谐运动?机械振动: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的往复运动.简谐运动:物体在跟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力的作用下的振动.(提问)向平静水中(如平静的游泳池水)投石子会看到什么现象?以石子击水点为中心,振动(波浪)远离中心向四周传播,直到很远(游泳池的岸边).(演示)绳子一端固定,手拿另一端水平拉直,上下抖动.(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看到一列凸凹相间的波形(振动形式)向绳子的另一端传去,这就是(板书)机械波(给出学生波的直觉感受),这就是本节课的内容.(二)新课教学1.(板书)波的形成条件(提问)平静的水中不投石子,即给水没有施加振动,水面上有没有水波(机械波)?没有.(演示提问)如果手拿绳子的一端不抖动,保持静止,那么,绳子上各处有没有振动?有没有绳波?——没有.可见要产生水波,就必须给水施加振动;要产生绳波,就必须手拿绳子的一端进行上下振动,这就是物理上讲的振源也叫做波源,这是产生波的一个条件.(板书)①波源就是能够产生振动的物体或质点.(提问)如果有振源而没有水、绳子即媒介物能不能产生波?—-不能.物理上把水、绳子等媒介物叫做介质,可见介质也是产生波的另一个条件.(板书)②介质就是传播机械振动的媒介物.(总结)通过上面的实验观察可见波产生的条件是:不但要有波源而且还要有介质,两者缺一不可.2.(板书)分析介质能够传播机械振动的原因和机械波的概念(提问)为什么介质中某一点发生的振动能向各个方向传播?原来这是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可以把介质看成由大量的质点构成的物质,相邻质点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当介质中某一点发生振动时,就会带动它相邻的质点振动,这些质点的振动又会带动各自周围的质点发生振动,这样振动就会在介质中逐渐传播开来.(总结)可见(板书)①机械波形成的原因就是由于介质本身内部各质点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即介质本身内部的力学性质决定的.(板书)②机械波就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3.(板书)机械波的实质和特点(提问)漂浮在水面上的树叶随着水的上下振动而上下振动,它会不会随水波的向前传播而向外迁移?—-不会.(演示)在绳子上的任意一点系上一圈红布或者用红墨水涂上一圈(要让学生能明显观察到红色标志),手拿绳子一端上下振动.(提问)同学们看到了有红色标志的点如何运动?会不会向绳的另一端移动?有红色标志的点在其平衡位置附近做上下振动,而不会向绳的另一端移动.(演示)然后在绳子上不同的点(最好等距离标记上4至5个红色点,手拿绳子上下振动,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各个点振动的先后顺序如何?——越靠近振动的手一端的红色点先振动,接着是下一个,最后是最远的红色点.(小结)(板书)机械波的特点:①介质中各质点只在各自平衡位置附近做机械振动,并不沿波的传播方向发生迁移.②沿波的传播方向,介质中各质点依次开始振动,距离波源愈近,愈先开始振动.根据波的传播特点和概念,(提问)既然沿波的传播方向各个质点在其平衡位置附近依次振动,又不迁移,那么机械波传播的是什么?—-机械波传播的是机械振动的形式(又提问)前面我们知道,机械振动是具有能量的,那么机械波是不是也把波源的能量通过介质的质点的机械振动依次传播出去了?——是。
第一节 波的形成和传播学案-教师

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学案
一、产生机械波的条件
1、波源:机械振动的物体。
2、介质:传播振动的物质。
二、机械波的概念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了机械波。
三、产生原理
组成介质的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一个质点的振动会引起相邻质点的振动。
四、机械波的特点
1、介质中各质点只在各自平衡位置附近做机械振动,并不沿波的方向发生迁移。
2、各质点都做受迫振动。
各质点的振动频率都相同,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
3、各质点振动不同步。
沿波的传播方向,介质中各质点依次开始振动,距离波源愈远,愈后开始振动。
4、机械波传播振动的是振动形式和能量。
5、振源停止振动,已传出的波仍将继续。
6、质点起振方向相同。
五、机械波的分类
1.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凸起的最高处叫波峰,凹下的最低处叫波谷。
-纯粹的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质点分布最疏的位置叫疏部,质点分布最密的位置叫密部。
-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六、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的关系
1、后振质点,重复先振质点的运动。
2、峰面上,峰背下。
【备课精选】2021-2022学年人教版选修3-4 波的形成和传播 教案 Word版含答案

选修3-4第十二章机械波1波的形成和传播(老师用书独具)●课程要求1 .理解什么是机械波,知道直线上波的形成过程.2 .知道什么是横波、波峰和波谷.3 .知道什么是纵波、密部和疏部.●课标解读1 .知道直线上波的形成过程.2 .理解什么是机械波,确认波是传播振动形式及传递能量和信息的一种方式.3 .知道机械波的形成等.4 .知道横波和纵波的区分.●教学地位本节以振动为基础,叙述波的形成和传播,是波动的基础学问,高考也常考查波的传播特性.(老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如图教12-1-1所示,将一支燃烧的蜡烛放在音响喇叭的纸盆前,让音响播放音乐,开大音量,蜡烛的火焰会随着音乐来回摇摆,就像在跳舞一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本节的学习,将会明白其中的奇特.会跳舞的火焰图教12-1-1●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支配1.看教材.2.同学合作争辩完成【课前自主导学】.步骤1:导入新课,本节教学地位分析步骤2:老师提问,同学回答补充,检查预习效果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老师讲解例题步骤7:指导同学完成【当堂双基达标】验证学习状况步骤6:完成“探究3”方式同“探究1”步骤5: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方式同完成“探究1”步骤4:让同学完成【迁移应用】,检查完成状况并点评步骤8:先由同学自己总结本节的主要学问,老师点评,支配同学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1 .基本学问 (1)波的形成当手握绳端上下振动时,绳端带动相邻质点,使它也上下振动.这个质点又带动更远一些的质点……绳上的质点都很快跟着振动起来,只是后面的质点总比前面的质点迟一些开头振动,这样在整个绳子上就形成了凸凹相间的波.(2)介质①定义:波借以传播的物质.②特点:组成介质的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一个质点的振动会引起相邻质点的振动. (3)机械波①形成: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 ②产生条件 a .要有波源.b .要有传播振动的介质. ③特点a .介质中有机械波传播时,介质本身并不随波一起传播,因此说它传播的只是振动这种运动形式.b .介质中原来静止的质点,随着波的传来而发生振动,可见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c .我们能用语言进行沟通,说明波可以传播信息.d .介质中质点开头振动的方向均与波源开头振动的方向相同. 2 .思考推断(1)质点的振动位置不断转换即形成波.(×)(2)在绳波的形成和传播中,全部质点同时运动,同时停止运动.(×) (3)在绳波的形成和传播中,全部质点的运动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 3 .探究沟通绳波在传播时,绳子上的各质点是否随波发生迁移?【提示】 (1)绳子上的各质点仅在平衡位置四周上下振动,并不能随波迁移.(2)在波向外传播时,传播出去的是振动的形式,携带出去的是能量和信息.1 .基本学问机械波可分为横波和纵波,两类波的比较如下表.声波是纵波,它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2 .思考推断(1)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都是横波.(√) (2)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 (3)纵波也有波峰和波谷.(×)3 .探究沟通波形成的两个条件是波源和介质,有同学认为,“假如波源停止振动了,介质中的波也会马上停止”,这种说法对不对?【提示】 不对.虽然波源停止振动了,但波(也就是振动的形式和能量)还是可以连续向前传播的,即波可以离开波源而独立向前传播.【问题导思】1 .波在传播中质点随波一起向前运动吗?2 .传播波的质点做什么振动?其周期有什么特点?3 .各质点的起振方向有什么关系? 1. 机械波的形成⎭⎬⎫波源介质――→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前一质点带动后一质点以振动的形式向外传播机械波 2. 波的特点(1)振幅:像绳波这种一维(只在某个方向上传播)机械波,若不计能量损失,各质点的振幅相同.(2)周期:各质点振动的周期均与波源的振动周期相同. (3)步调:离波源越远,质点振动越滞后.(4)立场:各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振动,并不随波迁移,且起振方向与振源的起振方向相同.(5)机械波向前传播的是振动这种运动形式,同时也传递能量和信息.1 .波源和介质是形成机械波的必需条件,二者缺一不行.有振动不肯定有机械波,有机械波肯定有振动.2 .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中的各点不随波向前迁移,只在各自平衡位置四周做往复运动.图12-1-1甲中有一条均匀的绳,1、2、3、4…是绳上一系列等间距的点.现有一列简谐横波沿此绳传播.某时刻,绳上9、10、11、12四点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如图乙所示(其他点的运动状况未画出),其中点12的位移为零,向上运动,点9的位移达到最大值.试在图丙中画出再经过34周期时的波形图.图12-1-1【审题指导】 (1)可先画出经过34周期时9、10、11、12的位置. (2)然后再依据振动和波动的关系,在丙上画出再经过34周期时的波形图.【解析】 从题中图乙可以看出,在图乙所示的时刻,该均匀绳上点9达到最大位移时,点12正通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因而由图乙中点9、10、11、12所在位置点连成的那段曲线代表在该均匀绳上传播的简谐横波在图乙所示时刻的四分之一波形图.由这段波形可以画出在该均匀绳上传播的简谐横波在图乙所示时刻的从点0到点12的波形图.由图乙中表示的波形图和点9、10、11、12四个点的运动方向,可以推断出在均匀绳上传播的简谐横波是向右传播的.由于介质中质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四周往复运动,所以再经过34周期,点9在平衡位置,而点12到达负的最大位移处.由此可得出点9到点12间的波形.由这段波形也就知道了这一时刻整条绳上的波形.如图丙所示.【答案】见解析波动过程中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周期都与波源的振动周期相同,其运动特点可用三句话来描述,即先振动的质点带动后振动的质点;后振动的质点重复前面质点的振动;后面振动质点的振动状态落后于先振动的质点.概括起来就是“带动、重复、落后”.图12-1-21 .如图12-1-2所示为波源开头振动后经过一个周期的波形图,设介质中质点振动周期为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M质点为波源,则M质点开头振动时方向向下B.若M质点为波源,则P质点已经振动了3 4TC.若N质点为波源,则P质点已经振动了3 4TD.若N质点为波源,则该时刻P质点动能最大【解析】若M质点为波源,相当于M质点追随它左边的质点,又由于是经过一个周期的波形,此时M质点的振动方向向上,即为开头振动的方向.振动刚刚传到N点,P点已振动了14T.若N为波源,则开头振动的方向向下,P点已振动了34T,又由于P点离平衡位置最远,此时速度为零,动能最小,故正确答案为C.【答案】C【问题导思】1 .横波和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能传播吗?2 .你能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横波和纵波吗?横波和纵波的比较1 .绳波和声波分别是典型的横波和纵波,水波是比较简单的机械波,不是横波.2 .在纵波中各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始终线上,而不是方向相同.(2021·湘潭检测)区分横波和纵波的依据是()A.质点沿水平方向还是沿竖直方向振动B.波沿水平方向还是沿竖直方向传播C.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是相互垂直还是在一条直线上D.质点振动的快慢【审题指导】依据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之间关系推断.【解析】 假如取一根弹簧竖直放置,下端固定,手持上端上下振动,就可以形成一列纵波向下传播,此时介质中质点在竖直方向上振动.横波与纵波在教材中唯一一个分类的标准是看质点振动方向和波传播方向的关系,若相互垂直,为横波,若在一条直线上,为纵波,因此只有选项C 正确.【答案】 C2 .下列关于横波与纵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波肯定是纵波 B .水波肯定是横波C .地震波既有横波,也有纵波D .纵波中的质点要随波迁移,横波中的质点不随波迁移【解析】 声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空气中的声波肯定是纵波,而液体、固体中的声波既可能是纵波,也可能是横波,故A 错;水波既不是横波,也不是纵波,它的运动形式比较简单,故B 错;地震波既有横波,也有纵波,故发生地震时,地面既有上下振动,也有左右振动,C 正确;无论是横波,还是纵波,介质中的质点都不随波发生迁移,故D 错.【答案】 C【问题导思】1 .振动和波动各是怎样形成的?2 .在振动和波动过程中,能量的变化状况如何?3 .振动和波动有什么联系? 振动和波动的比较波动和振动都是周期性的运动.就整个物体来看,所呈现的现象是波动;而就构成物体的单个质点来看,所呈现的现象是振动.因此,可以说振动是波动的成因,波动是振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长.图12-1-3一列横波沿绳子向右传播,传播过程无能量损失,某时刻绳子形成如图12-1-3所示的凹凸外形.对此时绳上A、B、C、D、E、F六个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的振幅相同B.质点D和F的速度方向相同C.质点A和C的速度方向相同D.从今时算起,质点B比C先回到平衡位置【审题指导】依据波传播的特点、波动和振动的关系、分析推断.【解析】波源振动时,绳上各质点通过相互间的弹力作用跟着做受迫振动,不考虑传播中的能量损耗时,各质点的振幅均相同,选项A正确;波传播时,离波源远的质点的振动落后于离波源近的质点的振动,并跟随着离波源近的质点振动.由题图可知,波源在左端,因此,质点D跟随离波源近的质点C正向上运动,质点F跟随离波源近的质点E正向下运动,两者速度方向相反,选项B错误;同理,此时质点A正向下运动,质点C正向上运动,两者速度方向也相反,选项C错误;由于此时B、C两质点都向上运动,B比C先到最大位移处,故B比C 先回到平衡位置,选项D正确.【答案】AD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点1 .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只在其平衡位置四周做简谐运动,并不随波迁移.2 .依据质点做简谐运动的特点确定质点的位置和速度方向图12-1-43 .如图12-1-4所示为一列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此时刻质点F的运动方向如图所示,则()A.该波向左传播B.质点B和D的运动方向相同C.质点C比质点B先回到平衡位置D.此时质点F和H的加速度相同【解析】该题考查质点振动方向和波传播方向的关系.已知质点F向下振动,下一时刻将到达波谷,即是由相邻波谷传来的,由此可知波的传播方向向左.因此质点D、E的运动方向也向下,质点A、B、H的运动方向则向上.质点F、H相对各自平衡位置的位移相同,由简谐运动的运动学公式a=-kx/m可知两质点的加速度相同.因质点C直接从最大位移处回到平衡位置,即t C=T4,而质点B要先运动到最大位移处,再回到平衡位置,故t B>t C.【答案】ACD1. 科学探测表明,月球表面无大气层,也没有水,更没有任何生命存在的痕迹.在月球上,两宇航员面对面讲话也无法听到,这是由于()A.月球太冷,声音传播太慢B.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C.宇航员不适应月球,声音太轻D.月球上太嘈杂,声音听不清楚【解析】两宇航员面对面讲话却无法听到,说明声波有振源却传播不出去,即缺乏声波传播的另一条件,没有介质,故B选项正确.【答案】B2. (2021·宁波检测)关于机械波的形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做机械振动,肯定产生气械波B.后振动的质点总是跟着先振动的质点重复振动,只是时间落后一步C.参与振动的质点群有相同的频率D.机械波是质点随波迁移,也是振动能量的传递【解析】机械波的形成必需具备的两个条件:振源和介质.只有物体做机械振动,而其四周没有传播这种振动的介质,远处的质点不行能振动起来形成机械波,故A选项错误;任何一个振动的质点都是一个波源,带动它四周的质点振动,将振动传播开来,所以后一质点总是落后前一质点,但振动频率相同,故B、C选项正确.形成机械波的各振动质点只在平衡位置四周往复运动,并没有随波迁移,离振源远处的质点振动的能量,是通过各质点的传递从振源获得的,故D选项不正确.【答案】BC3. 机械波传播的是()A.介质中的质点B.质点的运动形式C.能量D.信息【解析】由波的传播特点,可知B、C、D正确.【答案】BCD4. 在机械波中有()A.各质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四周振动B.相邻质点间必有相互作用力C.前一质点的振动带动相邻的后一质点振动,后一质点的振动必定落后于前一质点D.各质点随波的传播而迁移【解析】机械波在传播时,介质中的各质点在波源的带动下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四周振动,并没有随波的传播而发生迁移.在相邻质点间的作用力下,前一质点带动后一质点振动,故A、B、C正确,D错误.【答案】ABC1 .关于振动和波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机械振动,肯定有机械波B.有机械波,肯定有机械振动C.波源停止振动,介质中的波马上停止D.振动是变速的,波动是匀速的【解析】形成波的条件是既要有振源,又要有介质,所以有机械波必有机械振动,而有振动,在无介质的状况下,不能产生气械波,故A错误,B正确.在介质中,正在传播的波独立于波源,即已经形成的波跟形成该波后波源的振动无关,在波源停止振动时,波仍将连续向外传播而不会停止,故C错误;波只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才会匀速传播,而D选项并没有表明具备这一必要条件,故D错误.【答案】B2 .(2021·太原检测)在安静的湖面上漂着一块小木条,现向湖中心扔一石子,圆形波纹一圈圈地向外传播,当波传播到小木条处时,小木条将()A.随波纹漂向湖岸B.不动C.向波源处漂动D.在原来位置上下振动【解析】介质中有机械波传播时,介质中质点本身并不随波一起传播,介质中质点只在自己的平衡位置四周振动,向外传播的只是振动形式和能量.生活中的水面上的一些漂移物会沿波向外移动,是由于外界另外一些因素的干扰,如风的吹动等,D正确.【答案】D3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在真空中,单凭耳朵就能听到唱歌家奇特的声音B.只要有机械波发出,肯定能找到产生气械波的波源C.某空间找不到机械波,在这一空间肯定找不到波源D.“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小石子扔进安静的湖面,能激起无穷无尽的连续水波【解析】机械波的产生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波源,二是介质,二者缺一不行,故A错误;有波源未必有波动,但有波动肯定有波源,故B正确,C错误;波可以传递能量,水波在传递能量的过程有损失,故水波要消逝,D错误.【答案】B4. 以下对机械波的生疏正确的是()A.形成机械波肯定要有波源和介质B.振源做简谐运动形成的波中,各质点的运动状况完全相同C.横波向右传播时,处于波峰的质点也向右迁移D.机械波向右传播时,右方的质点比左方的质点早一些振动【解析】波源和介质是形成机械波的两个必不行少的条件,故A正确;简谐运动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中各质点都做简谐运动,沿波的传播方向上,后面的质点比前面的质点总要晚一些开头振动,但质点本身并不随波的传播而发生迁移,而且各质点的振动步调不全都,故B、C、D都错.【答案】A5. 在机械波传播的某一方向上,关于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横波中两者方向有时相同B.横波中两者方向肯定不同C.纵波中两者方向有时相同D.纵波中两者方向肯定相同【解析】在机械波传播的某一方向上,横波的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垂直,故两者方向肯定不同,而纵波的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在同始终线上,故有时两者相同,有时相反.【答案】BC6. (2022·连云港高二检测)如图12-1-5是一列沿着绳向右传播的绳波波形,此时波刚传到B点,由图可推断波源A点开头的振动方向是()图12-1-5A.向左B.向右C.向下D.向上【解析】由于波刚刚传到B点,所以B点此时的振动方向就是波源的起振方向,由图依据波的传播与质点振动的关系可以知道,B质点此时正向上振动,所以波源A质点刚开头的振动方向向上,选项D正确.【答案】D图12-1-67. 一列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如图12-1-6所示,则关于质点A的受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假如波向右传播,则质点A受到向上的作用力B.假如波向右传播,则质点A受到向下的作用力C.假如波向左传播,则质点A受到向上的作用力D.假如波向左传播,则质点A受到向下的作用力【解析】无论波向左传播还是向右传播,回复力始终指向平衡位置,质点A的受力方向始终向下,故B、D正确.【答案】BD8 .沿绳传播的一列机械波,当波源突然停止振动时()A.绳上各质点同时停止振动,横波马上消逝B.绳上各质点同时停止振动,纵波马上消逝C.离波源较近的各质点先停止振动,较远的各质点稍后停止振动D.离波源较远的质点先停止振动.较近的各质点稍后停止振动【解析】波动把能量从波源由近及远地传播出去,振动的各质点先后获得能量,因此只有C正确.【答案】C9 .(2021·成都质检)一列简谐横波在x轴上传播,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12-1-7所示,a、b、c为三个质元,a正向上运动.由此可见()图12-1-7A.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B.c正向上运动C.该时刻以后,b比c先到达平衡位置D.该时刻以后,b比c先到达离平衡位置最远处【解析】由波传播的规律知质元的振动是由先振动的质元带动后振动的质元,由题图知a质元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说明a质元左侧质元先于a质元振动,波是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选项A正确.质元c和质元a之间有一波谷,质元c振动方向与质元a振动方向相反,质元c 向下运动,故选项B错误.b质元正向着平衡位置运动,故b比c先到达平衡位置,选项C正确.c比b先到达偏离平衡位置的最远处,选项D是错误的.【答案】AC10 .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如图12-1-8所示.P为介质中的一个质点,从该时刻开头的一段极短时间内,P的速度v和加速度a的大小变化状况是()图12-1-8A.v变小,a变大B.v变小,a变小C.v变大,a变大D.v变大,a变小【解析】本题考查波动与质点振动方向之间的关系,突破点是在波传播过程中,介质质点围绕各自的平衡位置振动.由题图知波传播方向沿x轴正方向,依据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的关系可知质点P的速度方向在该时刻开头的一段极短时间内沿y轴正方向,即向该质点的平衡位置运动,因此P质点速度增大;质点P做简谐运动,向平衡位置运动,距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减小,所受回复力减小,因此加速度a减小,即v变大,a减小,故只有选项D正确.【答案】D图12-1-911.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此次地震波中的横波和纵波传播速率分别约为4 km/s和9 km/s.一种简易地震仪由竖直弹簧振子P 和水平弹簧振子H组成,如图12-1-9所示,在一次地震中,震源在地震仪下方,观看到两振子相差5 s开头振动,则()A.P先开头振动,震源距地震仪约36 kmB.P先开头振动,震源距地震仪约25 kmC.H先开头振动,震源距地震仪约36 kmD.H先开头振动,震源距地震仪约25 km【解析】纵波比横波传得快,P先开头振动,设震源与地震仪相距为x,则x4 km/s-x9 km/s =5 s,解得x=36 km/s.【答案】A12 .细绳的一端在外力作用下从t=0时刻开头做简谐运动,激发出一列简谐横波.在细绳上选取15个点,图12-1-10中甲为t=0时刻各点所处的位置,乙为t=T4时刻的波形图(T为波的周期).在丙中画出t=3T4时刻的波形图.图12-1-10【解析】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的质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四周振动,时间依次滞后,从波形图上看出,在t=T/4时刻第4个质点才开头振动,则在t=3T/4时刻第10个质点刚开头振动,此时第4个质点已振动了T/2的时间回到了自己的平衡位置,第1个质点到达下方最大位移处,新的波形如图所示.【答案】见解析。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波的形成和传播

學校:實驗高中學科:物理編寫人:李以磊審稿人:劉雲濤《12.1 波的形成和傳播》一、教材分析《12.1 波的形成和傳播》是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4第十二章第一節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機械波的形成過程,機械波的分類,可以說課程內容比較簡單。
本節是對前面知識的提升,又是後面波動知識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①知道直線上機械波的形成過程②知道什麼是橫波,波峰和波谷③知道什麼是縱波,密部和疏部④知道“機械振動在介質中傳播,形成機械波”,知道波在傳播運動形式的同時也傳遞了能量2、能力目標:①培養學生進行科學探索的能力②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歸納的能力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對波動現象的研究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和思維能力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機械波的形成過程及傳播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四、學情分析我們的學生屬於平行分班,沒有實驗班,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實驗水準有差距。
而且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很多的有關波的知識和現象,在初中已經學過諸如聲波之類的波的知識,但是那時候的知識過於感性和膚淺,通過高中的學習會把知識落實的更加科學和深刻。
五、教學方法實驗探索和多媒體輔助教學六、教具和課前準備1絲帶、波動演示箱、水準懸掛的長彈簧、音叉2、學生準備:把導學案的課前預習內容做完整並且核對答案。
3、教師的準備:多媒體課件製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後延伸拓展學案,還有教具的準備。
七、課時安排:1課時八、教學過程(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並瞭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演示]抖動絲帶的一端,產生一列凹凸相間的波在絲帶上傳播(激發興趣,引出課題)在這個簡單的例子中,我們接觸到一種廣泛存在的運動形式——波動,請同學們再舉出幾個有關波的例子。
(學生舉例,活躍氣氛;讓學生在大量生活實例中感觸波的存在,增強感性認識。
)學生會列舉水波、聲波、無線電波、光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人教版选修《波的形成和传播》word学案12.1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和分析,认识波是振动的传播,明白波在传播振动形式的同时也传播能量和信息。
(2)能区分横波和纵波,明白什么是波峰和波谷、密部和疏部(3)明白什么是机械波和机械波形成的条件重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难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自主预习】1.机械波产生的条件:(1) ;(2)2_机械波的形成(1)实质:介质质点问存在相互作用力,介质中前面的质点带动后面的质点振动.(2)质点间的作用:相邻的质点相互做功,l司时将振动形式与振源能量向外传播.(3)介质质点的振动:从振源开始,每一个质点都由前面的质点带动做受迫振动.3.机械波的分类:机械波分成和两类.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叫.在横波中,凸起的最高处叫,凹下的最低处叫。
质点的振动方向跟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叫.在纵波中,质点分布最密的地点叫质点分布最疏的部分叫4.在中的传播就形成机械波5波的特点(1)振幅:像绳波这种一维(只在某个方向上传播)机械波,若不计能量缺失,各质点的振幅相同.(2)周期:辑质点振动的周期均与波源的振动周期相同.(3)步调:离波源越远,质点振动越滞后.(4)立场:各质点只在各自的平稳位置振动,并不随波逐流.(5)机械波向前传播的是振动这种运动形式,同时也传递能量和信息.6.绳、弹簧、水、空气等是波借以传播的物质,叫做________。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了________。
7.介质中有机械波传播时,介质本身________随波一起传播。
传播的只是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一、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例1】在机械波中有( )A.各质点都在各自的平稳位置邻近振动B.相邻质点间必有相互作用力C.前一质点的振动带动相邻的后一质点振动,后一质点的振动必定落后于前一质点D.各质点也随波的传播而迁移【例2】.关于振动和波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振动是波的成因,波是振动的传播B.振动是单个质点出现的运动现象,波是许多质点联合起来出现的运动现象C .波的传播速度确实是质点振动的速度D .波源停止振动时,波赶忙停止传播二、横波和纵波【例3】关于横波与纵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质点上下振动形成的波是横波B .质点水平振动形成的波是纵波C .波沿水平方向传播,质点在竖直方向上下振动,这类波是横波D .质点在水平面内振动,波沿水平方向传播,这类波是纵波三、机械波【例4】关于机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机械波的传播方向确实是介质中质点的振动方向B .机械波的传播相伴着振动能量的传递C .机械波传播的是振动这种运动形式,质点并不随波迁移D .波不但能传递能量,也能传递信息四、振动和波动的关系【例5】如图12-1-1所示为沿水平方向的介质中的部分质点,每相邻两质点间距离相等,其中O 为波源。
设波源的振动周期为T ,自波源通过平稳位置竖直向下振动时开始计时,通过T 4质点1开始起振,则下列关于各质点的振动和介质中的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介质中所有质点的起振方向差不多上竖直向下的,但图中质点9起振最晚B .图中所有质点的起振时刻差不多上相同的,起振的位置和起振的方向是不同的C .图中质点8的振动完全重复质点7的振动,只是质点8振动时,通过平稳位置或最大位移的时刻总是比质点7通过的相同位置时落后T /4D .只要图中所有质点都已振动了,质点1与质点9的振动步调就完全一致,但假如质点1发生的是第100次振动,则质点9发生的确实是第98次振动【课后练习】1.关于横波和纵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叫横波B .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叫纵波C .横波有波峰和波谷,纵波有密部和疏部D .地震波是横波,声波是纵波2.关于机械波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机械波的形成过程中,介质中的质点随波一起发生迁移B .介质中的质点不随波一起发生迁移,只是在平稳位置邻近沿波的传播方向往复振动C .机械波传播的是机械振动这种运动形式D .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周期是相同的3.关于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机械波只能在介质中传播,波源周围假如没有介质,就不能形成机械波B .离波源较近的质点总比离波源较远的质点振动得迟一些C.离波源较近的质点总比离波源较远的质点振动得早一些D.一旦波源振动起来,介质中的各个质点也就赶忙振动起来4.关于机械波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A.机械波是介质随着波一起迁移的运动B.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C.机械波不能传递能量D.机械波是介质中质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传递5.横波和纵波的区别是()A.横波中,质点做振动,纵波中,质点沿波的传播方向运动B.横波的传播速度一定比纵波慢C.横波形成波峰和波谷,纵波形成疏部和密部D.横波中各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纵波中各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6.关于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横波中二者方向有时相同B.在横波中二者方向一定不同C.在纵波中二者方向有时相同D.在纵波中二者方向一定相同7.关于振动和波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振动是波的成因,波是振动的传播B.振动是单个质点出现的运动现象,波是许多质点联合起来出现的运动现象C.波的传播速度确实是质点振动的速度D.波源停止振动时,波赶忙停止传播8.如图7-1所示为波沿着一条一端固定的绳子传播到B点时的波形图,由图可判定出A点开始振动的方向是()A.向左B.向右C.向上D.向下9.下列关于波的应用正确的是()A.要将放在河中的纸船逐步靠近河岸,可向比纸船更远处投掷石子形成水波B.两个在水中潜泳同时靠得较近的运动员能听到对方发出的声音是声波在液体中传播的应用C.光缆是利用机械波传递信息D.宇航员在宇宙飞船里,击打船壁只能引起机械振动,不能形成声波10.地震震动以波动的形式传播,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且纵波传播速度大于横波传播速度。
(1)如图7-2所示是某一地震波的传播图,其振幅为A,波长为λ,某一时刻质点a的坐标为(λ,0),经14周期该质点的坐标是多少?该波是纵波依旧横波()A.⎝⎛⎭⎫54λ,0 纵波 B .(λ,-A ) 横波 C .(λ,A ) 纵波 D.⎝⎛⎭⎫54λ,A 横波 (2)若a 、b 两处与c 处分别相距300 km 和200 km 。
当c 处地下15 km 处发生地震,则( )A .c 处居民会感到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摇动B .地震波是横波C .地震波传到a 地时,震动方向垂直于地面D .a 、b 两处烈度可能不同11.如图7-3所示为一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已知现在质点A 正向上运动,如图中箭头所示。
由此可判定此横波( )A .向右传播,且现在质点B 正向上运动B .向右传播,且现在质点C 正向下运动C .向左传播,且现在质点D 正向上运动D .向左传播,且现在质点E 正向下运动12.如图7-4所示,一列简谐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a 、b 、c 、d 为介质中的四个质点。
a 在波峰,d 在波谷,c 在平稳位置,b 的位移大小等于振幅的一半,四个质点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a 、a b 、a c 、a d ,它们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 a 、v b 、v c 、v d ,则( )A .a c <a b <a a =a dB .a c >a b >a a =a d =0C .v a =v d >v b >v cD .v a =v d <v b <v c13.一列简谐横波在x 轴上传播,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7-5所示,a 、b 、c 为三个质元,a 正向上运动。
由此可知( )A .该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B .c 正向上运动C .该时刻以后,b 比c 先到达平稳位置D .该时刻以后,b 比c 先到达离平稳位置最远处例题答案:1. 【答案】A 、B 、C【解析】振源的振动使其周围质点依次投入振动,之因此能依次振动下去,确实是依靠了相邻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沿波的传播方向,后一质点的振动必滞后于前一质点的振动;质点只在平稳位置邻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2. 解析: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是有波源和介质。
由于介质中的质点依次带动,由近及远传播而形成波,因此选项A 和B 正确;波的传播速度是波形由波源向外舒展的速度,在平均介质中其速度大小不变;而质点振动的速度和方向都随时刻周期性地发生变化。
选项C 错误;波源一旦将振动传给了介质,振动就会在介质中向远处传播;当波源停止振动时,介质仍旧连续传播波源振动的运动形式,可不能随波源停止振动而停止传播,即波可不能停止传播,选项D 错误。
答案:A 、B3. 【答案】C【解析】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叫横波,而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叫纵波,由定义可知,只有C 项正确。
4. 【答案】B 、C 、D【解析】机械波的传播方向是由波源通过介质向周围传播的方向,而介质中质点振动方向是各质点在各自平稳位置做往复运动的方向,两者并无联系;机械波不仅传播振动的形式,而且也传递能量和信息,传播过程中,介质中的质点只在各自平稳位置邻近做往复运动,并不随波迁移,故B 、C 、D 正确。
5. 【答案】A 、C 、D【解析】据波的传播特点知,波传播过程中各质点的振动总是重复波源的振动,因此起振方向相同,差不多上竖直向下,但从时刻上来说,起振依次落后T 4的时刻,因此选项A 、C 正确,B 错误;由题意知,质点9比质点1应晚起振两个周期,因此当所有质点都起振后,质点1与质点9步调完全一致,因此选项D 正确。
课后练习:1. 解析:依照横波和纵波的定义知,A 、B 、C 正确,声波是一种纵波,但地震波中既有横波又有纵波,D 错误。
答案:A 、B 、C2. 解析:机械波传播的是机械振动这种运动形式,介质中的质点仅在平稳位置邻近振动,并没有随波一起迁移,故A 错,C 对;质点在平稳位置的振动方向可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例如横波,故B 错;由波的形成过程可知,D 正确。
答案:C 、D3. 解析:机械波形成的条件是有波源和介质,两者缺一,则形不成机械波;机械波的形成可表述为离波源近的质点带动离波源远的质点,故离波源近的质点振动的早一些,分析知A、C正确。
答案:A、C4.解析:机械波传播的是波源的振动形式,传播能量和信息,传播过程中介质中各质点只在各自的平稳位置邻近做往复运动,是变速运动,不随波迁移,故只有B项正确。
答案:B5.解析:不管在横波中,依旧纵波中,质点差不多上在各自平稳位置邻近振动,只只是横波中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而纵波中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横波有波峰和波谷,纵波有疏部和密部;波的传播速度由介质决定,不同介质有不同波速,故只有C 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