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度微生物标本送检登记

合集下载

微生物标本采集送检及处理原则

微生物标本采集送检及处理原则

微生物标本采集送检及处理原则一、标本采集1.采集时机:采集标本应在疾病出现初期进行,避免开始使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

2.采集部位选择: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部位进行采集,一般可根据症状、疾病类型和临床表现进行判断。

3.采集方法:采集标本时应采取无菌手法,使用无菌采样器材,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4.标本储存条件:采集后的标本应立即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若无法及时送达实验室,则应储存在合适的条件下,避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二、标本送检1.标注采集信息:标本送检前应在标本瓶或容器上标注病人信息、采集时间和采集部位等必要的信息,确保标本的准确性和唯一性。

2.冷藏和运输:对于易变质的标本,如粪便、尿液等,应冷藏并尽早送达实验室;对于其他标本,应采取适当的保存和运输方式,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影响细菌的生存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三、标本处理1.标本处理前的准备:在对标本进行处理前,必须进行准备工作,如标记标本编号、记录标本类型、检查标本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等。

2.标本处理方法:根据标本类型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如深部标本(如脑脊液、关节液等)应优先进行细菌涂片、培养等方法,浅部标本(如咽拭子、鼻拭子等)可直接进行细菌培养。

3.标本处理的时间:不同类型的标本处理时间有所不同,但一般应尽快进行处理,避免细菌在标本中的生长和污染。

四、标本保存1.标本封存:处理完的标本应在标本瓶或容器上进行标注,并进行封存,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2.标本保存时间:保存标本的时间应根据实验室的需求和标本的特性来确定,如对于一些常见的标本,如尿液、粪便等,一般保存时间较短,而对于其他一些特殊标本,如组织标本等,可保存更长时间。

总之,微生物标本采集送检及处理原则的正确遵守可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同时,医务人员在进行标本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应加强无菌操作和个人防护,有效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安全。

微生物检验记录表

微生物检验记录表

微生物检验原始记录
培养基配制:见培养基配制记录
样品制备:按GB/T 4789 的要求进行
□ 1.固体样品:无菌称取25g样品加225mL生理盐水,均质;稀释倍数:□1:10 □1:100 □1:1000 □ 2.液体样品:需稀释的,无菌称取25mL样品加225mL生理盐水,混匀;稀释倍数:□1:10 □1:100 □1:1000
□ 3.液体样品:不需要稀释的直接吸取样液检验
□菌落总数:检验依据:□GB 4789.2 -2010 □GB/T 5750.12-2006
检验时间: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
□大肠菌群:检验依据:GB/T4789.3-2003
注:“—”表示在选择性培养基上无可疑菌落生长检验时间:
检验时间:
□总大肠菌群:检验依据:GB/T 5750.12-2006
注:“—”表示在选择性培养基上无可疑菌落生长检验时间:
注:“—”表示在选择性培养基上无可疑菌落生长检验时间:
检验时间
□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螨:检验依据 GB 317.4-.10-2006
检测人:复核人:
微生物限度检验记录(复合膜)
检验人:复核人:
微生物限度检验记录(辅料)
检验人:复核人:
微生物限度检验记录(铝箔、PVC硬片)
检验人:复核人:
微生物限度检验记录(半成品、成品)
检验人:复核人:
微生物限度检验记录(辅料)
检验人:复核人:。

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管理程序

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管理程序

菌(毒)种及生物标本的管理程序1 目的为加强医院菌(毒)种及生物标本的管理,确保菌(毒)种及生物标本的收集、使用、保管、运输(转运)及销毁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使其日常运行管理符合相关生物安全有关规定。

2 范围适用于二至四类病原微生物菌种、毒种(株)和生物标本的收集、保存、使用、运输、销毁等工作,本院微生物实验室不保存一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

3 职责3.1 微生物实验室负责二至四类菌(毒)种及生物标本的管理。

3.2 微生物实验室负责定期对菌、毒种(株)的进行选择、收集、鉴定,并及时将菌、毒种(株)和生物标本,以及相关信息表妥善保存。

菌(毒)种登记入库工作原则上每季度进行一次,微生物实验室应主动对菌(毒)种和阳性生物样本进行繁殖、登记并妥善保存。

3.3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对实验室内各类菌(毒)种和生物样本销毁的审核、批准及使用安全的监督检查。

4 分类与定义根据《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将病原微生物的菌种、毒种(株)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四类。

具体分类参照有关规定执行。

5 程序5.1 菌种、毒种(株)及生物标本的采集与接收:下列菌(毒)种及生物样本需移交本院微生物实验室的菌(毒)种库和生物样本库集中保存:5.1.1 常规检测、监测项目、科学研究分离获得的二类菌(毒)种(株)及相应的生物标本。

5.1.2 外部购买的菌(毒)种标准株。

5.1.3 有关单位上送鉴定的有保留价值的菌(毒)种。

5.1.4 常规检测、监测项目、科学研究分离获得的有保存价值的三、四类菌、毒种及相应的生物标本。

5.2 菌(毒)种保存5.2.1 保存的菌(毒)种,必须具有该菌(毒)种的相关基本信息资料,经复核或鉴定后入菌(毒)种库,建立菌(毒)种档案和保存。

5.2.2 根据所保管的菌(毒)种的特性,采取妥善可靠的方法(如冷冻干燥/恒温合适载体保存、半固体/15±1℃、-70±1℃磁珠、细胞培养液/冷冻、液氮)保管,防止菌(毒)种生物活性的尚失或变异,并配置有足够安全的防范设施。

微生物检验原始记录表格式

微生物检验原始记录表格式
空白性
稀释度
产气管数
(2)伊红美蓝琼脂分离培养
培养基名称
伊红美蓝琼脂
培养温度
36℃±1℃
培养时间
18~24h
空白性
(3)证实试验(凡乳糖发酵管产气、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的无芽孢杆菌,即可报告为大肠菌阳性)
培养基名称
乳糖发酵管
培养温度
36℃±1℃
培养时间
248±2h
空白性
阳性管数
大肠菌群(MPN/ mL)
微生物检验原始记录
样品名称:检验日期:检验人:复核人:
1.菌落总数
培养基名称
营养琼脂培养基
培养温度
36℃±1℃
培养时间
48±2h
空白性
稀释度
菌落数(1)
菌落数(2)
平均菌落数
菌落总数(cfu/mL)
2.大肠菌群
(1)乳糖胆盐发酵管初发酵试验
培养基名称
乳糖胆盐发酵管பைடு நூலகம்
培养温度
36℃±1℃
培养时间
24±2h

微生物检验记录表

微生物检验记录表

微生物检验原始记录
检测记录与结果
培养基配制:见培养基配制记录
样品制备:按GB/T 4789 的要求进展
□ 1.固体样品:无菌称取25g样品加225mL生理盐水,均质;稀释倍数:□1:10 □1:100 □1:1000 □ 2.液体样品:需稀释的,无菌称取25mL样品加225mL生理盐水,混匀;稀释倍数:□1:10 □1:100 □1:1000
□ 3.液体样品:不需要稀释的直接吸取样液检验
□菌落总数:检验依据:□GB 4789.2 -2010 □GB/T 5750.12-2006
□总大肠菌群:检验依据:GB/T 5750.12-2006
□耐热大肠菌群:检验依据:GB/T 5750.12-2006
□大肠埃希氏菌:检验依据:GB/T 5750.12-2006
□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检测人:复核人:微生物限度检验记录〔复合膜〕
检验人:复核人:微生物限度检验记录〔辅料〕
检验人:复核人:
微生物限度检验记录〔铝箔、PVC硬片〕
微生物限度检验记录〔半成品、成品〕
微生物限度检验记录〔辅料〕。

浅谈微生物样品的采集及送检

浅谈微生物样品的采集及送检

浅谈微生物样品的采集及送检微生物是一类在肉眼下不可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类型。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个领域,有的对人类和动植物有益,有的则是致病菌。

对微生物的采集和送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微生物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送检流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微生物样品的采集方法1. 采集工具的准备在进行微生物样品采集前,首先要准备好必备的采集工具。

一般情况下,可以准备好无细胞毒的采集管、医用消毒纱布、无菌手套、无菌刷子等。

这些工具要预先进行高温高压消毒处理,确保在采集样品时不受到外界污染。

2. 采集样品的环境准备在采集微生物样品的过程中,采集环境的准备十分重要。

首先要保持采集现场的清洁整洁,避免外界杂质的干扰。

要避免出现采集样品的交叉污染,可以对采集器具进行一定的分类和编号,同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要求。

3. 采集样品的方法具体的微生物样品采集方法会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这里以细菌样品的采集为例进行说明。

在细菌样品的采集过程中,首先要将采集器具置于无菌环境中,然后进行无菌操作,分别用无菌刷子或无菌吸管进行采样。

采集样品后,要及时将样品封存,并标记清晰的采集信息,如采集时间、地点、采集人员等。

4. 采集样品的保存采集好微生物样品后,要及时进行保存。

常用的保存方式有低温冷冻保存和干燥保存等。

需要根据不同样品的特性来选择适当的保存方式,确保样品的保存质量。

二、微生物样品的送检流程1. 送检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微生物样品送检前,首先要对样品进行初步的鉴定和分类,明确送检的目的和要求。

要下载填写好送检申请表,并对样品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记录。

要按照送检单位的要求,准备好相应的包装材料和运输工具,确保送检样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选择送检单位选择合适的送检单位是送检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要选择具有资质和信誉的送检单位进行合作,确保送检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要了解送检单位的具体要求和流程,确保送检样品符合送检标准。

微生物送检标本的采集指南

微生物送检标本的采集指南

微生物送检标本的采集指南微生物学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运送及处理,与细菌的培养。

鉴定结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对可疑烈性呼吸道传染病(如SARS、炭疽、肺鼠疫等)患者采集标本时,必须按国家规范化要求严格注意生物安全;医生、护士、检验人员均应重视微生物学检验标本正确采集的有关问题,并有责任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正确采集标本的宣传和指导。

(一)微生物学检验标本采集、运送、验收和处理注意事项1.标本采集1)申请单标记必须清楚(姓名、性别、年龄、病例号、临床诊断、标本采集、采集时间、检查项目、抗生素应用情况等),以便实验室能够合理选择培养环境和培养基;2)尽量在抗生素应用前采集标本,以提高阳性检出率和避免漏检;3)标本采集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4)咽拭、肛拭、伤口拭等拭子标本,应插入运送培养基送检;5)痰、尿液伤口拭子等混有正常菌群的标本,不可放入肉汤培养基内送检;6)采集标本的容器必须经灭菌处理,但不可用消毒剂。

2.标本运送1)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到微生物实验室;2)标本采集后在室温下超过2h未送达实验室,可视为不合格标本。

3.标本验收1)实验室只能接受和处理合格标本;2)实验室对不合格标本退回必须说明原因,并应及时与临床联系。

4.注意事项1)微生物检验样本必须按要求采集转运,否则将影响检查结果,并给评价其意义带来麻烦甚至误导;2)微生物样本极易被污染,污染的样本杂菌大量繁殖抑制病菌生长,条件致病菌也是致病菌,如污染条件致病菌将误导临床,造成对患者的损害以及经济和时间的浪费。

3)某些标本离体极易死亡,应在床边采取和接种或立即保温送至实验室检验。

室温放置或延迟送检,可使检出的阳性率降低,不能使用冷藏的标本检验。

4)厌氧菌样本采取必须隔绝空气,混入空气的样本影响检验结果,不能使用。

(二)微生物学检验标本采集和处理1.尿液标本采集和处理通常留取晨起第一次尿液(此时尿液在膀胱内储存4h以上);尿液采集后要及时送检,并保证2h内接种;不能及时送检和接种时,尿液应置4~8度冰箱保存;冷藏标本应于8h内接种;淋球菌培养的标本不能冷藏!怀疑沙门氏菌感染时,应于发病2w左右采集尿液,怀疑钩端螺旋体感染时,应于发病后2w采集尿液,上述世间此时阳性率高。

验证微生物检查记录

验证微生物检查记录

微生物限度检验记录(验证用)
大肠埃希菌:活螨:沙门菌:
细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操作步骤: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供试液制备:
1、固体供试品:取供试品 g,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 ml,用适宜的方法混匀,作为1:10的供
试液。

混匀方法:①直接摇匀;②保温振摇。

③研磨法。

2、液体供试品:①取供试品 ml,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 ml,混匀,作为1:10的供试液;②
取混合的供试品原液作为供试液。

3、内包材供试品:取供试品,用开孔面积为20cm2的膜板压取,用稍湿的无菌棉签支,各擦拭遍,再擦拭
个位置,共 cm2,剪断,投入到0.9%无菌氯化钠溶液 ml中,振摇分钟,静置
分钟后,作为1:10的供试液。

4、非水溶性供试品:取供试品______g,加乳化剂______g,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____ml,充分乳
化,作为1:20的供试品。

培养结果如下:
一、细菌数 (30-35℃ 48±2h) 二、霉菌(酵母菌)总数(25-28℃ 72±2h)
三、结论:
检验员:复核员:复核日期:
微生物限度检验记录(验证用)
标准规定:细菌、霉菌和酵母菌数:应≤10个/100ml
操作步骤: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复核员检验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标本⑧无菌体液标本⑨生殖道标本;3、检验结果:用“—”或“+”表示,若为阳性请写出病原微生物名称;4、是否多重耐药菌:用“√”或“×”表示。

以上项目填写相应序号或标识。

小结:本季度全科室共送检微生物标本例,其中①例②例③例④例⑤例⑥例⑦例⑧例⑨例;抗菌药物应用类别中,接受②限制使用级例,接受③特殊使用级例。

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接受限制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