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诗鉴赏要诀

合集下载

题画诗赏析.

题画诗赏析.

(1)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 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 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 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 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 (2) “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秋风瑟瑟”声音的 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远处寺庙传来 “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 样写的好处是: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 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 “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 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 1分。)
(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 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 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 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 是:是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 似乎是厚竹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 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 田园生活,无论是牛砥石还是残,都是作者 不愿看到的。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 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 对品节的珍视”也可)
二、借题发挥,抒怀咏志是题画诗最重要的意义 借画中的某些自然景物或场景抒发自己的感 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宣泄内心的不满,寄托深 沉的感慨。
徐渭的代表作《墨葡萄》一图,构图新颖, 用墨肆意洒脱,用破墨法塑造出山中无人 采摘,被风雨日晒干瘪败落的葡萄,状若 斑驳的泪痕,让人看了,心生怜悯。画中 空地题诗: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出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先写自己的晚年,再以墨葡萄自比。借 题发挥,托物言志,描绘出自己怀才不遇、 凄凉悲苦的一生,抒发心中的悲愤与苦楚。 题字老笔行次欹斜,字势跌宕、狂放雄奇, 字形、诗情、画意浑然一体。

题画诗1

题画诗1

8.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 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 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8.(5分) 画面内容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 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 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如: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3)了解题画诗在创造意境方面有三 大特点,一是寄寓主观情思,二是展开 艺术联想,三是借题发挥、抨击时弊。 画菊
郑思肖
•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拓 展

• 病牛
• 宋(李纲)
• 拓展3.秋风纨扇图
• 秋来纨扇合收藏 • 何事佳人重感伤? 请把世情详细看 • 大都谁不逐炎凉! • 注:画面上是一女子手
• 请分析诗歌的深刻主 题
• 后两句想象画中人物的 身世际遇和如此感伤的 原因,不仅有看破世事 后的劝慰,也更深层地 表现出对于世态炎凉的 感慨和愤懑。
执纨扇,在庭园中徘徊, 面部表情神色忧郁。
醉舞狂歌五十年, 花中行乐月中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08年全国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 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 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 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 “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 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 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 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 不愿意见到的。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 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 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 节的珍视”,也可以。

完整版)题画诗鉴赏

完整版)题画诗鉴赏

完整版)题画诗鉴赏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指的是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

它将有形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实现了“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诗与画的关系可以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它们都可以通过形象和意境来表达,但诗歌用语言文字,而绘画则用色彩线条。

因此,诗与画的结合可以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而更深刻地表现出诗画意境。

题画诗有两种结合方式,一种是因诗而作画,即诗意画;另一种是因画而题诗,即题画诗。

题画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画写物外情和诗传画外意,以及不即不离和虚处传神。

这些手法可以让诗与画更加融合,达到艺术上的完美。

在鉴赏题画诗时,最重要的是理解诗与画的结合。

有些诗是从画面本身入手,着重写画的精妙和灵韵。

因此,鉴赏这些诗首先要将原画还原,然后分析诗歌运用的手法,最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题画诗的艺术表现手法还包括化静为动和动静相生。

绘画是空间艺术,它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静止不动的;而诗歌是时间艺术,它可以对审美对象进行动态的描写。

因此,化静为动和动静相生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可以让画面上的静态景物和人物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例如,XXX的《竹石牧牛》就是一首运用了化静为动手法的题画诗。

这篇文章介绍了题画诗的鉴赏策略和化实为虚虚实相映的特点。

其中,第一部分以两首诗为例,分别描述了如何通过联想化静为动和写实虚实相映的手法,使画面更具生命力和表现力。

第二部分则解释了题画诗的作用,即通过描写画面以外的景和趣,丰富画面的内涵,使之更加生动有趣或生动形象,便于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在回答题目时,应注意把握这些特点和策略,准确描述画面内容和气氛,并分析诗中的虚实相映和描写表现。

这道题要求回答画面上有哪些景物,以及诗中有哪些画面上没有的景物。

扇面上应该有野水、山间、树林和村人抱瓮,而水声、风声、村庄和寺庙则是诗人想象出来的。

但这种想象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合情合理的艺术发挥。

XXX的《春江晓景》中,通过蒌蒿满地和XXX的描写,表现了画面上的实景,同时也想象出了河豚要上岸的情景。

《题画》诗鉴赏

《题画》诗鉴赏

《题画》诗鉴赏唐朝诗人李唐的古诗作品《题画》,其诗全文如下: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

【注释】①烟村:指烟雾缭绕的村落②时人:当时的人;同时代的人③燕脂:即胭脂。

一种红色的颜料。

燕,一木作“胭”。

后亦泛指红色【翻译】云烟袅绕的村庄和雨水滂沱的河滩,山村时隐时现,滩水湍急,欣赏着画中美景很容易,谁知道画好它有多少艰滩。

早知道时人看不上这样的美景,就应该多买胭脂来画艳丽的牡。

【鉴赏】诗名为“题画”,而实际上涉及到画本身的只有第一句;其余三句,都是借题发挥,用以抒发个人的感慨和不平。

它的弦外之音,是耐人寻味的。

“云里烟村雨里滩”才七个字,就把一幅生动的画境形象地凸现出来。

画面层次分明,很有立体感;上方是云烟缭绕的山村,下方是雨水滂沱的河滩,一静一动,相互映衬。

画中的景色是朦胧的,但画面是清晰的,山村隐约可见,滩声仿佛可闻,不给人任何晦涩的感觉。

这幅画是经过艰辛的精神劳动才创造出来的。

因此下句说:“看之容易作之难。

”俗话说的好:“看人挑担不吃力,事非经过不知难。

”这是常人都懂的生活哲理。

但常人往往醉心声色犬马,贪图富贵荣华,缺少真正的审美能力。

对这种意境高妙的花看不上眼。

诗人写道:“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

”意思是说如果画牡丹花,施以浓色重彩,定会大受时人欢迎。

这自然是反话,这种既饱含着带泪的幽默,又喷射出愤世的怒火。

亦庄,亦谐,痛快,淋漓。

这种风格,为后世许多题画诗所效法。

作者通过对一副烟雨滩图的评论和感慨中,表达自己清高的品性,不愿意做迎合别人的事情。

作者在感叹画清高意境感叹的同时,不禁感叹世风口下,人心不古。

诗句表面上说要迎合时人,实际上却是对时人只重浮华富贵(浓色重彩的牡丹)、不识人才(眼前高妙的意境)的愤怒和讽刺,也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之叹。

李唐在山水画和人物画方面都很有造诣。

特别是他的山水画,构图精炼,用笔有力,着重创设意境。

如此诗首句”云里烟村雨里滩“,就显示了李唐在创造意境和构图方面具有高度的才能。

诗歌鉴赏之题画诗

诗歌鉴赏之题画诗

诗歌鉴赏之题画诗题画诗就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题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二者结合使诗画意境更加深远。

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一.诗与画的关系珠联璧合相映生辉1.重形象(塑造形象) 用语言文字用色彩线条2.重意境(营造意境) 意就是主观情志境就是客观物象二.诗与画结合的方式(一)因诗而作画——诗意画(二)因画而题诗——题画诗三.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一)画写物外情(区别于照相)诗传画外意(区别于解说)(二)不即不离(既不脱离画面的内容,又不拘泥于画面)虚处传神(取长补短,从画的空白处补充升华)四.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一)化静为动动静相生绘画是空间艺术,它是以色彩、线条为造型语言来表现生活的,因此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静止不动的;而诗歌是时间艺术,它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来塑造艺术形象,因此它可以对审美对象进行动态的描写,以表现出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

化动为静、动静相生,正是题画诗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二)化实为虚虚实相映前人论诗曾有“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的说法。

所谓实,就是指具体的景致物象;所谓虚,就是指抽象的思维活动。

(三)借景抒情抒怀咏志“作诗者徒言其景,不若尽其情,此题品之津梁也。

”此语道出了题画诗创作的个中三昧:诗人只有将自己浓郁的主观情感渗透到画面所表现的客观景物中去,使其“皆着我之色彩”,才能写出情景交融的题画佳作。

(四)正侧相映睹影知竿好的题画诗往往语约义丰,写法灵活。

或起承转合,舒卷自如;或背面敷粉,正侧呼应。

构思极尽腾挪变化之致。

(五)寓理于物启人心智一个特殊具体的情境通过诗人的处理,就会变成普遍性和诗意的东西。

——歌德(六)象外传神形神兼备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核心是讲求“气韵生动”,无论是诗文还是绘画都力求表现客观物象内在的神韵,脱略形迹,象外传神。

诗词鉴赏分题材鉴赏之题画诗

诗词鉴赏分题材鉴赏之题画诗

诗词鉴赏分题材鉴赏之题画诗教学目标:1、梳理识记题画诗的相关知识。

2、借助练习,揣摩理解题画诗的题材特征和常见情感。

一、期中考试后的温馨提示: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你在语文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二、概念解析。

题画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题画诗是指根据画面内容而作的诗,既包括画家直接题于画面之上的诗,也包括欣赏者观画后有感而发所作的诗。

狭义的题画诗的创作者基本上是画家本人。

题画诗是以绘画艺术和艺术品为题咏对象,或者是摹写画面,再现画境;或者是称誉画家,品评画艺,阐发画理;或者是抒写观画感慨。

题画诗在诗中再现画面,传达画意,使诗画艺术互相辉映,渗透,互补,诗情画意竞芳菲,不仅达到了诗画融通的新境界,而且表现出了诗人的情感倾向和观点态度。

三、考情分析。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题,题画诗有出现,分别是06 年全国Ⅰ卷《题竹石牧牛》、08 年宁夏海南卷《题李世南画扇》、11 年辽宁卷《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16年全国Ⅱ卷《丹青引赠曹将军霸》、18年全国二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19年全国Ⅰ卷《题许道宁画》。

四、把握题画诗的特点,了解题画诗的设题方向。

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

”题画诗是诗坛画苑中一束绚丽花朵。

题画诗作为诗歌的一类,既有诗歌的共同特点又有自己的独特魅力。

准确地把握它们的特点,是我们学习鉴赏这类诗的前提。

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大致有三种:一、化静为动,二、变无为有,三、借题发挥。

(一)化静为动类试题。

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

如:题侯明明先生《雨过山色清》图一川烟雨过渔矶,减瘦山围水漫圻[qí] 。

白鹭低飞知羽重,花红乱坠润人衣。

考题再现:2006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题竹石牧牛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题画》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题画》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题画》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题画清·郑板桥原文: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

此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

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

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告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译文: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是幽香的兰花,窗外(山上)有修长的竹子。

此是何等雅趣之事,能有如此享受的景,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

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

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十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

没有烦人的俗事,面对知心的好友,为有这样难得的闲适的日子而感叹。

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评析:元结建造亭宇,种上象征高洁的松桂和香草,这表现出他对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爱好天然的性格。

面对这样一片幽眇芳洁之景,元结并不像高人逸士那样纵情山水,潇洒出尘,耿介拔俗,自有孤芳独赏的感慨,别具贞静幽闲的情致,而是成为山水林泉的知音,寓意于山水。

他为右溪无人赏识,任使芜秽的遭际鸣冤伸屈,流露出抑郁不平之气,为山,为水,也是为人。

写山水游记,而言情寓道,甚至借题发挥,抒发牢骚,这正是唐人作品独具的特色。

作者简介:郑板桥,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

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工诗、词,善书、画。

诗词不屑作熟语。

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抓住特点,巧解题画诗

抓住特点,巧解题画诗

“内外”勾连,巧解题画诗赵亚亚题画诗是我国传统文学艺术中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

它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人们有一种既见其画又见其画外之意的妙境。

题画诗起源久远,流传最广的是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歌画面优美,绚丽的桃花,青翠的竹子,碧绿的江水,遍地生长的蒌蒿,刚吐嫩芽的芦笋,悠游自在的白鸭子。

诗歌色彩明丽,生动地再现了惠崇画面的意境。

同时,诗歌还表达了画面之外的情趣,写了要凭触觉的水之“暖”、要用思维才能想出的鸭之“知”、要靠经验和判断才能预言的河豚之“欲上”。

这些都不是目能所见,是通过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得之于视觉之外、得之于画面之外的,而这首诗的高妙处,正在于以这些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面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勃,情趣盎然,不复是无机的组合、静止的罗列。

写鸭近水最先知道春的消息。

我们说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的美被某些有关人士先知道时,都说“春江水暖鸭先知”。

理解题画诗要抓住诗歌的画面内容和画外之趣这两个特点,理解题画诗就会变的容易了。

一、虚实结合,了解画面内容。

中国画强调意境,着墨高度凝练、含蓄,善于取舍,在实虚处更为讲究,既要脚下有尘土,又要胸中有丘壑。

画中之实,能为诗提供与增补情趣;诗中之虚,又能为画扩大与深化意境。

所以,读题画诗首先要了解的是诗歌描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

06年全国卷的诗歌鉴赏《题竹石牧牛并引》。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胡守仁先生点评】诗前四句将所画之景写尽,后四句就景生出奇想,清新可喜。

所云“牛砺角”、“牛斗”,皆作真事咏,此画逼真之极妙写法。

用笔顿挫有致。

山谷自我欣赏,谓“此可言至”也。

题目:(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要做好第一道题,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如何把握好虚与实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画诗鉴赏要诀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题画诗鉴赏要诀
题画诗就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题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二者结合使诗画意境更加深远。

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大致有三种:一、化静为动,二、变无为有,三、借题发挥。

题画诗的鉴赏试题,也大致是从这几个方面设计问题,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谈一下题画诗鉴赏的答题策略。

一、化静为动类试题。

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甚至是如果去掉诗歌的题目会让读者觉得这不是一首题画而是一首写景诗。

例如2006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
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着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野。

③棰:鞭子。

问: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如果去掉这首诗的题目和序言,简直就是一首描绘牧童骑牛场景的诗,郊野、石块、竹林,构成一副由远及近富有层次的画面,“峥嵘”写出了郊野的形,“绿”写出了郊野的色,倚”、“御”更是写出了画面景物的动作,赋予画面以动感,诗人以诙谐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后四句活画出诗人既怜石又爱竹的心理,让人忍俊不禁。

所以第一问可以答为:这首诗内容可分为二层,前四句为一层,高度概括了画的内容——石、竹、牧童、牛;后四句为第二层,是诗人对画的内容的想象发挥,把画中的内容写成了眼前的现实,将景物写活了,生动有趣。

例如2008年宁夏卷高考题蔡肇的《题李世南画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诗的首颔两联把“野水”写得有声(“潺潺”)能动(“落涧”),把“秋风”写得有声(“瑟瑟”)能动(“吹林”)。

鉴赏策略这类试题考察题画诗化静为动的特点,所以在回答问题时要答:这首诗运用联想化静为动,使画面上的景物、动物、人物活动起来,使画面更具生命力,使画面富有动感,生动有趣或生动形象,便于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二、变无为有类试题
由于受画幅的限制,画面不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所画对象的内容,所以绘画的很多内容需要我们面对画面,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应有而没有的景物。

而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这一不足,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
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

例如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有画面实景,又有想象之景。

例如2008年宁夏卷高考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着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实际上,这道题的第一题问的是画面上有什么景物,第二题问的是画面上没有而诗中却有的景物有哪些。

很显然,扇面应有野水、山间、树林、村人抱瓮,而水声、风声、村庄、寺庙则是诗人根据画面内容想象出来的。

但是,这种想象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合情合理的艺术发挥。

鉴赏策略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弄清哪些是画中之景,那些是画外之景。

回答这类问题时要答:这些景外之景的描写运用了想象手法,使画面上的景物活动起来,变得有声有色,体现了画外之景和画外之趣,拓展了画面内容,使画面内容丰富多彩,便于诗人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三、借题发挥是题画诗的最大特点。

诗歌就是来抒发思想情感的,当然,题画诗也不例外。

不否认有个别题画诗的作者悟透了画作的意蕴,用诗歌来表达画作的思想情感。

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借题发挥。

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

借画咏志,使画面更具生命力。

例如明人徐渭自题《墨葡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人买,闲抛闲掷野藤中。

”自己题自己的画作,当然,诗意与画意浑然一体。

作者把自己一生的怀才不遇,人生的不平、郁勃之气,通过笔墨宣泄出来。

读完此诗,再看画作,那点点撒落的,不知是墨还是泪。

例如元诗人王冕自题《墨梅》诗:“吾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人借诗表达了自身淡泊名利、一身正气的思想。

再如:白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作者句句是在写白鹭,又句句是在写人,写自己。

四句诗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这首诗看似在题画作,实则是在借画抒情。

鉴赏策略在鉴赏题画诗时,不能单纯的把诗歌理解为写景诗或状物诗,不同的绘画题材在中国画家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如梅之冷艳高雅、竹之清雅高贵、兰之坚贞高洁、菊之不畏风霜、山水之逸士优游、渔家之闲适自在等等,因此读题画诗一定要体味诗人借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题画诗或谈论画作的艺术造诣,或咏叹画面的意蕴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

*2011年辽宁卷选了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作考材。

【练兵题】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⑴诗歌中有两个词语都点明了秋景,且前后相应,构成了秋象,这两个词
语是
⑵和。

⑶首二句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⑷请说说三、四两句在本诗中的作用。

2.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画竹郑燮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问:诗中的“龙孙”指什么请分析本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哲理的。

答:
【参考答案】
1.(1)疏林黄叶村(2)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3)读后引人产生
无尽的遐
想,在景物中融入人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似与舟中人浩然长往,心情无限畅适。

2.“龙孙”指的是初长的幼竹(竹笋的别称)。

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
枝拔节作对比,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哲理。

(或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