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研究进展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血管内皮细胞活化以及损伤的重要标志物。
血液循环中的vWF基本由血管内皮细胞生成,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活化或损伤,血浆vWF水平会明显上升。
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vWF在血栓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有众多关于vWF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之间关系的研究,目前认为vWF水平可能反映动脉粥样斑块的程度,也与相关的动脉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
多数研究支持vWF水平和冠心病之间有相关性,高vWF水平是动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监测vWF的水平可以判断高凝状态,评估冠心病的不良事件以及预后,可以对治疗以及药物开发起到帮助作用。
[Abstract] V on Willebrand factor (vWF)is an important biomarker of endothelial cell activation and cell damage. vWF is primaryly synthesized by endothelial cell. The level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when there are damages of the vascular endothelium cell. Since endothelial cell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atherosclerosis,vWF has important function on thrombus formation. Numerous scientific studies evalu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WF level,Atherosclerosi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s (CHD). Some authors have noted that high vWF levels are encountered during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and artery thrombus formation,it is a high risk factor of CHD. Some studies have revealed related vWF level to different degrees of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Monitoring of vWF level can estimate hyper coagulation state,evaluate the adverse events and prognosis of CHD,and help with the CHD drug development.[Key words] V on Willebrand factor;Atherosclerosis;Atherosclerosi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s;Endothelial cell damage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主要在血管內皮细胞中合成。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与疾病

vWF-cp与血栓性微血管病
HUS患者体内vWF-cp的基因及蛋白均正常, 但不排除一些HUS患者血浆中可能存在一些 能够影响vWF-cp活性的自身抗体,致使个别 患者血浆中vWF-cp活性有所降低。
以上表明,检测vWF—cp的血浆水平或 间接了解其功能可用于1TrP的诊断与鉴 别诊断。
vWF-cp与肿瘤
vWF-cp与血栓性微血管病
家族性TTP的发病主要是vWF-cp基因的缺陷 影响蛋白酶的活性,使血浆中的UL—vWF不 能被正常降解,导致微循环中血小板的粘附 与聚集,形成富含血小板和vWF的微血栓而 引起发病 。
在获得性TTP患者体内,vWF-cp基因可能正常,但 存在针对vWF-cp蛋白的自身抗体IgG,抑制了蛋白 酶的活性,从而导致UL.vWF的积聚,引起发病。
血浆vWF—cp的生理水平
作为血浆中裂解vWF的主要蛋白酶,vWF-cp的活性 水平可以直接反映其功能状态。对大量正常人的检 测显示其vWF-cp的活性均在30% 以上。
vWF-cp与血栓性微血管病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一类以全身性或肾 内血小板聚集、减少以及红细胞机械性受损 为特征的微血管阻塞性疾病,包括血栓性血 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和溶血尿毒综合征 (HUS)两种疾病。
血小板一肿瘤细胞间的粘附是导致癌血栓形成 并进而增加肿瘤细胞附着和浸润至内皮下的关 键步骤,而vWF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 桥联”作用。 由于vWF-cp的缺乏,不能有效降解肿瘤患者 体内vWF多聚体,从而导致大分子量的vWF 多聚体增多,介导了肿瘤细胞的粘附和迁移。
vWF—cp与血栓形成
vWF是血栓形成起始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的粘 附分子,而vWF介导血小板与内皮下组织粘 附的能力与其多聚体的大小密切相关。因此, vWF-cp通过对vWF多聚体大小的调节来影响 血栓的形成。
血管性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研究及临床诊治的进展

论著A r t i cl e s血管性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冈子的研究及临床诊治的进展边红放(综述)华川(审校)【摘要】血管性血友病(vW 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由于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 F)的缺乏或结构与功能的异常所致。
随着对vW F结构与功能的了解及基因的定位,克隆,基因缺陷的检出,人们已对该病的发生、诊断,治疗都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本文就vW D和vW F的研究及临床诊治的进展做一综述.[关键词】血管性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实验诊断【A bst rac t】T he yo n W i l l ebr a n d di se asc(vW V)i S a co l s nl of l her e di t a ry he m or r hagi c di s e a sc,w hi ch i S c aus ed by de f i ei el l cy or di sf unc t i on of yo n W i l t ebr al l d f a ct or(vW F)i n t he pl as m a.N ow a days,w i t h t he und e r s t a n di ng011 s t r uct ur e s ad f u l l ct i on of vW F,t h e deve I o pm ent of ge ne a S Si gn m e n t and c l one,a n d t he det e c t i on of ge ll e def ect,m edi ca l w o r ker S ha ve gra dua l l Y knew m o r e a bout t he pa t hogene s i S.di a gno s i S a nd t he r a peut i cs of vW D….H er e w e r evi ew t he c u r r e n t kn ow l e d ge of vW D a nd vW F.a s w el l as t he C l-ni c al t r e at m c n t of t he di s eas e.【K ey W et幽】yon w n l ebr and di s eas e(v W D);Y O U W i l l ebr a nd f act or(vW F);1aborat or y di agno s i SvW D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出血性疾病,通过对vW D的病理机制的研究,已明确该病是由于血浆中一种多聚糖蛋白,县PvW F缺陷所致,这种缺陷是由于基因突变所导致.z-。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21 Vo1.21 No.3136投稿邮箱:zuixinyixue@·综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关雅兰,曾维琼*(通信作者),康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感染与肝病中心,重庆 400000)0 引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是血管内皮细胞及骨髓巨核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黏附功能的大分子糖蛋白,静息状态下主要储存在WP 小体和血小板的α-颗粒内,在肝脏微循环障碍、新生血管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1]。
vWF 与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肝脏肿瘤、肝衰竭、肝移植后因各种原因导致移植肝无功能的发生率等均有相关,对于肝病的严重程度、进展、疗效应答及预后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1 vWF的生理结构及功能v W F 的基因位于第12对常染色体的短臂末端12p13.2,基因全长约178kb 。
vWF mRNA 经转录翻译合成由2813个氨基酸组成的vWF 前体。
二个vWF 前体裂解成的vWF 单体在血管内皮细胞的内质网中形成二聚体,再在高尔基体中形成多聚体及超大型vWF [2]。
合成的vWF 一部分通过高尔基体持续性分泌入血,广泛分布在肝、肺、脾、肠道和骨髓等组织器官中,主要储存在内皮细胞的WP 小体中。
血小板中的vWF 则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储存在血小板的α-颗粒中。
vWF 可促进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到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部位,参与止血及血栓形成,是血栓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 vWF水平增高在肝脏疾病中的机制及作用①vWF 合成及释放增多:正常人中肝窦内皮细胞肝脏活检vWF 表达呈阴性,而当肝脏受到损伤时,vWF 表达呈阳性,考虑肝窦内皮细胞受损时,vWF 被诱导合成增多。
肝硬化时,肝内微血管增生及侧支循环开放,导致血管内皮细胞面积扩大,vWF 进一步合成增多。
随着肝硬化的不断进展,肝脏受损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能力下降,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的降低进一步诱导vWF 合成增多以代偿出血与凝血的平衡。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不同转移潜能人肺癌细胞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血小板 ( G PⅡb . 1 1 a ) 在非流动条件 下 , 可 以与 v wF , F n , F g或胶原等联 结, 但在 流动条 件下 , G P 1 1 b . I I I a只与 v wF结合 。 目前 v WF与肿瘤 转 移 的关 系及 其机 制 尚不 清楚 。
张 立, 李 能莲 , 舍雅莉, 王雅 莉 , 骆亚莉, 胡树 名 兰州 7 3 0 0 0 0 )
( 甘 肃 中医学 院病理 学教 研室 , 甘肃
摘要 : 目的
观察 血 管性血友 病 因子 ( v WF ) 在较 高转移潜 能人 非 小细 胞肺 癌 细胞株 9 5 D及较 低 转 移 潜
能人 非 小细胞肺 癌 细胞株 9 5 C 的表 达 及 v WF与 这 两株 细 胞 的黏 附 , 初步探讨 v WF与人 肺 癌 转 移 的 关 系。 方法 免 疫组化观 察 v WF在 这 两株 细胞 的表 达 , 通 过 黏 附 实验 和 四 氮唑 兰 盐 ( M 1 _ r ) 法观 察 v wF与 这 两株 细胞 的黏 附。结 果 免疫组 化 显示 v WF在 9 5 D 细胞表 达 呈强 阳性 , 在9 5 C细胞 呈 弱 阳性 ; 黏 附 实验 和 M , r r
细胞 黏 附于 血管壁 , 继 而穿透 血管 壁 , 到达远 处转 移 器 官 。两 种 复合 体 形 成 的第 一 步是 v WF和 肿 瘤 细 胞 黏附 。肺 癌是 人类 最 常见 、 最 易 发 生转 移 的恶 性
采用 免 疫组织 化 即用 型二步 法检 测 v WF在 9 5 D及 9 5 C细胞 中的表达 , 操作严格按照即用 型二 步 法试剂 盒 说 明 书进 行 。v wF蛋 白阳 性 染 色 为 肿 瘤细胞质着 色, 根据 细胞染 色 阳性强度 分为 阴性 ( 一 ) 、 弱阳性 ( + ) 、 中等阳性( + + ) 及强阳性 ( + + + ) 。
VWF在癌症静脉血栓中的研究进展

中国实验诊断学2021年2月第25卷第2期275sociated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Perform ance-The M aastricht S tu d y[J]. Diabetes C are,2017,40( 11): 1537.[22] Kelly A,Calamia M,Koval A,et al. Independent and interactiveimpacts of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m ellitus on verbal m em or y: A coordinated 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data from England, Sw eden,and the U nited S tates[J]. Psychol A g in g,2016,31 (3):262.[23]Ricci G,P irillo I.T o m asso n i I),e t al. Metabolic syndrom e, hypertension, and nervous system in ju ry:Epidemiological corre- la te s[J]. Clin Exp H y p erten s.2017,39( 1) :8.[24]Loke S Y.W ong P T.O n g WY. Global gene expression changesin the prefrontal cortex of rabbits with hypercholesterolem ia an d/o r h y p erten sio n[J]. Neurochem In t, 2017,102 : 33.[25] Bath P M,S cu tt P, Blackburn D J,et al. POEXTAST T rial Investigators. Intensive versus Guideline Blood P ressure and Lipid Low ering in P atients w ith Previous S tro k e:Main R esults from the Pilot Prevention of Decline in Cognition after S troke Trial* (P O D C A S T) Randomised Controlled T rial [J].PLoS O ne.2017,17:12(1).[26]Yin Z X,R en Z P,X u X G,et al. A ssociation betw een blood p ressure related dietary p attern s and identified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the elderly C'hinese-a study by reduced rank regression m ethod[J3. Zhonghua Liu Xing Bing Xue Za Z hi, 2018 ♦ 39 (6):781.(收稿日期:2020 —07 —26)文章编号:1007 — 4287(2021)02 —0275 —04V W F在癌症静脉血栓中的研究进展范婧瑶,黄立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6)静脉血栓栓塞(VTE)是指静脉中异常凝血,完全或不完全的血管阻塞以及静脉回流障碍引起的疾病。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和血栓调节蛋白浓度和糖尿病肾病患者关系的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 1 研 究对 象 .
病 肾病发生 , 发展过程 中起重要作用。 M、 T VwF 由血管 内皮细 均 胞分泌产生 , M是一种维生 素K依赖 单链糖 蛋白, T 作为 蛋白C 系
统 的主 要成 分 之 一 , 过 与凝 血 酶 结合 形 成 凝 血 ~ 凝 血 酶 调 节 蛋 通
响凝血机制的药物 常对 照组2 人, iA , 人 正 O 男 3 女7 平均年龄3 9
岁, 为我院体检 健康者 。
1 2 样 本 .
பைடு நூலகம்
血T M显著高于其他2 , 组 而轻 型糖 尿病组血TM高于单纯糖 尿病
组。 由此 说 明糖 尿病 肾病 时 T M变 化 非 常 明 显 , 尿蛋 白的 排 出量 与 是 一 致 的 , M 的升 高 甚至 出 现 在 微 量 白蛋 白尿 之 前 , T T 故 M水 平 反映 了DM微 血 管 病 变 , 其 是 D 尤 N时 血 管 内 皮 损 伤 的 程 度 , 而 从
胞将T M降解片段释放到血 中, 而生理情况下 , 内皮细胞不分泌和
释放 T , M 因此 , 浆 T 血 M水 平 可 以 反 映血 管 内皮 损 伤 的 程 度 。 文 本
研究结果发现 , DM患 者 的 T 显 著 高 于 正 常 健 康 对 照组 , 且 血 M 并 咖 水 平 与DM病程 ,4 尿 蛋 白量 呈 显 著 相 关 性 , 型 糖尿 病 组 的 2h 重
T 在 格V F - M. W  ̄病患者 中的 变化及 临床 意义 。
r 键词】 关 健康 美食 糖尿 病 肾病 内皮细 胞 蛋 白 血栓 【 中图分 类 号 I 4 R5 2 【 文献 标 识 码 l A
【 文章编号l1 7 - 7 2 2 1 ) 1c- 0 0 4 0 4 (o 1 () 0 3 - 1 6 o 5
VWF和ADAMTS13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

VWF和ADAMTS13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第一部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的真核稳定表达及其活性检测目的:本研究旨在得到重组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进一步研究其在血栓止血中的作用。
方法:利用脂质体将编码ADAMTS13全长序列的重组质粒p Sec Tag-ADAMTS13转染Hela细胞,用潮霉素(hygromycin-B)筛选得到阳性克隆细胞株,并扩大培养,收集上清。
利用Ni-NTA琼脂糖柱,梯度咪唑淋洗法纯化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纯化产品纯度和免疫学活性,采用GST-His双抗夹心法测定蛋白剪切活性。
结果:成功获得一株能恒定分泌重组ADAMTS13蛋白的细胞株ADAMTS2-4,每1 L培养上清可纯化到5.8 mg重组蛋白。
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ADAMTS13多抗能与重组蛋白在190 k Da处显单一条带,并且蛋白具有6.4 U/m L的剪切活性(每m L正常人混合血浆中ADAMTS13活性为1U)。
结论: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活性和酶活性,为进一步研究ADAMTS13作用机理和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部分2B/2M型VWD的A1区突变联合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影响ADAMTS13水解VWF的功能研究目的: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多聚体分子大小由金属蛋白酶ADAMTS13特异性调节。
血小板膜糖蛋白(GP)Iα重组片段结合VWF的A1区后可以增强ADAMTS13水解VWF的能力。
而2B型和2M型血管性血友病(VWD)分别是由于GPIα与VWF亲和力增强或减弱而引起出血异常的。
然而,2B/2M型VWD在A1区的突变与GPIα对ADAMTS13水解VWF的影响仍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方法:真核表达了不同类型的全长人重组VWF(r VWF),包括3个2B型突变(P1337L,H1268D,R1308C)、1个2M型突变(D1302G)和野生型(W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研究进展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ebrand Factor,vWF)是由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并分泌的糖蛋白,在初期止血及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并与临床出血及血栓性疾病密切相关,因此研究vWF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对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结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是生理状态下止血与血栓形成中的主要糖蛋白之一,由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并分泌[1]。
由基因突变所致的vWF 缺陷将导致患者出现血管性血友病(vWD);而vWF的过度表达则在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2]。
本文将就血浆vWF的结构、功能及与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vWF的基因结构、生物学合成以及蛋白质功能vWF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短臂末端(12p12-pter),全长178 kb,包括51个内含子和52个外显子,转录的mRNA长约9 kb,编码前体蛋白,包括前肽(pro peptide)、成熟亚单位及信号肽[3]。
在内皮细胞中,vWF前体合成后信号肽被裂解,形成最初的原-vWF(pro-vWF),2个pro-vWF在内质网中经N-糖基化后C 端通过二硫键连接形成二聚体。
二聚体再运输到高尔基体,进一步处理,二聚体N端之间再通过二硫键连接进一步聚集形成大分子多聚体[1]。
vWF是一种多结构域、功能的蛋白质,在人体发挥重要作用:在血栓形成过程中通过介导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细胞及内皮下胶原的黏附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①促发了血栓形成的起始:在血管内皮损伤或高切应力时,可以与血小板偶联,从而引发了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
②激活Ⅷ因子參与纤维素性血栓的形成:与内皮下多种胶原相结合引起其结构构像的改变,从而降低其与Ⅷ因子的亲和力,促使凝血因子Ⅷ的释放。
③充当凝血因子Ⅷ载体蛋白,参与了纤维素性血栓的形成过程[4-7]。
2 vWF与血液系统疾病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 ,vWD)是临床上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是由vWF基因突变所致[8]。
vWD根据vWF量的部分缺乏、质的缺乏及量的完全缺乏分为3型[8]。
现有研究指出,可根据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VWF:RCO)、vWF抗原(VWF:Ag)、因子VIII凝血活性(FVIII:C)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PFA)-100的参数区分血管性血友病类型[9]。
血液恶性肿瘤常伴有凝血功能障碍及纤溶系统异常[10],这种改变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受累的脏器功能。
最近的研究表明,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与肿瘤的发展及转移相关联。
vWF不仅可作为血液肿瘤判断病情的指标,还能预示早期复发[11]。
3 vWF与心脑血管疾病血循环中vWF主要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12],因此对于血管内皮的损伤极为敏感[13]。
2003年有研究提出,可以把vWF作为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14]。
血浆vWF水平会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逐级加重而增高,即vWF水平不仅能作为反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重要标志,而且还能够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及程度[15]。
慢性房颤(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患者均存在程度不同的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永久性房颤患者中,血浆vwF水平增高仍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死亡显著相关[16]。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处内皮受刺激损伤使血浆vWF水平升高,有研究表明,入院时血浆vWF水平是预测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与AMI患者PCI后无复流发生、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平均住院天数相关,对于成功PCI后AMI患者预后评价有一定临床意义[17]。
脑梗死通常与动脉硬化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流通过血管系统有关。
有研究指出使用的vWF:Ag作为诊断标志物可能显著提高诊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18]。
4结论随着人们对vWF 生化特征和功能的进一步了解,为血栓形成的机制和抗血栓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将对vWF相关出血及血栓疾病的病情了解、判断预后与观察疗效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Peyvandi F,Garagiola I,Baronciani L. Role of von Willebrand factor in the haemostasis[J].Blood Transfus,2011,9(Suppl 2):3-8.[2]Denis CV,Lenting PJ.von Willebrand factor:at the crossroads of bleeding and thrombosis[J].Int J Hematol,2012,95(4):353-361.[3]Mancuso DJ,Tuley EA,West field LA,et al.Hum an von Willebrand fact orgene an d pseudogene:structural analysis and differentiation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J].J.Biochemistry,1991,30(1):253-269.[4]Reininger AJ.vWF attributes-impact on thrombus formation[J].Thromb Res,2008,122:S9-S13.[5]Pimanda J,Hogg P.Control of von Willebrand factor multimer size and implications for disease[J].Blood Rev,2002,16(3):185-92[6]Levy GG Motto DG Ginsburg D.ADAMTSI3 turns 3[J].Blood,2005,106(1):11-17.[7]Furlan M.V on Willebrand factor:molecular size and functional activity[J].Ann Hematol 1996,72(6):341-348.[8]Sadler J E,Moake J L,Miyata T,et al.Recent advances in throm 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J].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2004 :407-423 .[9]Akin,M.et al.An evaluation of the DDA VP infusion test with PFA-100 and vWF activity assays to distinguish vWD types in children[J].Clin Appl Thromb Hemost,2011.17(5):441-448.[10]李家增.止血异常与恶性肿瘤[J].血栓与止血学,2006,12,(2):88-89.[11]华佳叶,冯莹,庞缨,等.血液肿瘤患者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抗凝血酶检测的意义[J].血栓与止血学,2006,03:123-125.[12]LIP G Y,BLANN A D.von Willebrand factor:a marker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vascular disorder[J].Cardiovasc Res,1997,34:255-265.[13]MEIGS J B,MITTLEMAN M A,NATHAN D M,et al.Hyperinsulinemia hyperglycemia,and impaired hemostasis:the Framingham Offspring Study[J].JAMA,2000,283:221-283.[14]CRUZ M A,WHITE L J,DON J F.Evaluation of ADAMTS-13activity in plasma using recombinant von Willebrand factor A2domain polypeptides as substrate[J].Thromb Haemost,2003,90:1204-1209.[15]CAMBRONERO F.Plasma levels of von Willebrand factor are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J].Thromb Res,2010,126:46-50.[16]Roldan V,Marin F,Muifia B,et a1.Plasma von willebrand factor evels are an independent risk faetar for adverse events including mortality and major bleeding in antieoagulated atrial fibrillation patients[J].J Am Coll Cardiol,2011,657:2496-2504.[17]李軍根,肖接承,赵益明,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vWF水平对PCI 术后心肌无复流及近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1):29-32.DOI:10.3969/j.issn.1002-1949.2011.01.008.[18]Shi,D.et al.Evaluating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vWF:Ag,D-D and FDP in patients with acutecerebral infarction using ROC curves[J].Exp Ther Med,2014,7(6):1573-1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