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血液检验名词解释

血液检验名词解释

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1.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以血红蛋白为标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110g/L,即可以为贫血。

2.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正常时外周血中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如比值增大,即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常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菌引起的急性感染,亦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3.Auer小体:在瑞氏或吉姆萨的血或骨髓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染红色细杆状物质,1条或数条不等,长1~6um,称为Auer小体(棒状小体),这种Auer小体仅出现在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故Auer小体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及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

4.类白血病反应: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外周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升高,并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引起类白反应的常见病因有感染、恶性肿瘤、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失血等。

去除病因后,类白血病反应也消失。

5.网织红细胞反应: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病人相应给予铁剂或叶酸/viB12治疗后,网织红细胞升高,见于红细胞恢复,用药3~5天后,网织红细胞即开始上升,7~10天达高峰一般增至6~8%,治疗2周后网织红细胞渐下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才渐升高。

这一现象升为网织红细胞反应,可作为贫血治疗时早期判断疗效的指标。

也可用此现象作为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的诊断性治疗。

6.原位溶血:幼红细胞未成熟未释放到外周血中之前就在骨髓中破坏,这种现象叫原位溶血。

又称为红细胞无效性生成。

7.代偿性溶血病:当溶血程度较轻,骨髓代偿能力足以补偿红细胞的损耗时,可不出现贫血,称为代偿性溶血病。

8.骨髓组织:是指由网状组织、基质、血管系统和神经构成的造血微环境以及充满其间的发育过程中的血细胞所组成、分布在骨小梁之间的腔隙中的组织。

血液学名词解释(1) (1)

血液学名词解释(1) (1)

血液学名词解释:1.红骨髓:是指参与造血的骨髓,有着活跃的造血功能,因含有大量的造血细胞而呈红色。

2.黄骨髓:骨髓中的造血细胞被脂肪细胞替代成为黄骨髓。

3.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出生2个月后的婴儿,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能再造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殖性疾病以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可重新恢复造血功能。

4.造血微环境:造血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5.造血:是指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6.造血干细胞:是指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7.细胞化学染色:是细胞学和化学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科学,是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运用化学反应的原理对血细胞内的各种化学成分进行的方法。

8.普鲁士蓝反应:细胞内外铁与亚铁氰化钾反应,形成亚铁氰化钾蓝色沉淀。

9.铁粒幼红细胞:是指胞质中出现蓝色铁颗粒的幼红细胞,根据蓝色颗粒的多少及细胞,分为I型,II型及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10.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是指幼红细胞胞质内含铁颗粒6个以上,并环绕细胞核排列超过核周径2/3以上者。

11.贫血:是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或血细胞比容低于相应年龄,性别和地域组人群参考值范围下限的一种症状。

12.溶血性贫血;是指由于某些原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所致的一类贫血。

13.血管内溶血:红细胞内在缺陷或外在溶血因素所致,红细胞在血管内被直接破坏,血红蛋白进入血浆,临床以血红蛋白症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遗传性多见。

14.血管外溶血:红细胞内在缺陷或外在溶血因素所致,红细胞不能在血管内被直接破坏而是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血红蛋白不直接释放进入血浆而是通过色素代谢变成胆红素,临床以高胆红素症和肝、脾大为主要特征,后天获得者少见。

15.纤溶系统:是将沉积在血管内外的纤溶蛋白溶解,起到修复、祛除和防止血管内外由于纤溶蛋白沉着引起的阻塞作用。

血液科常见的名词解释

血液科常见的名词解释

血液科常见的名词解释血液科作为医学领域中的一支重要学科,涉及到许多专业名词。

本文将围绕血液科中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血液科相关的概念和术语。

1. 血液病学血液病学是研究血液系统疾病的学科。

该学科涉及到血液、骨髓和淋巴组织等器官与组织的发育、结构、功能和疾病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治疗和防治与血液系统相关的各类疾病,如血液恶性肿瘤、贫血、白血病等。

2. 白细胞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也被称为白血球。

它们是一类无色的细胞,主要负责免疫功能,保护人体免受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害。

白细胞的减少可能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容易受感染。

3. 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片段,主要负责血液凝固过程中的栓塞形成和止血修复。

当血管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并形成血小板血栓以止血。

血小板减少会增加出血的风险,而过多的血小板则可能导致血栓性疾病。

4. 血浆血浆是血液中剩余的液体成分,约占整个血液体积的55%。

它由水、蛋白质、糖类、荷尔蒙、电解质和营养物等组成,是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介质。

血浆中的蛋白质包括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重要成分,对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5. 贫血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指红细胞数量或功能不足,导致氧气运输能力减弱的状态。

贫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缺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遗传性疾病等。

贫血的症状包括体力疲乏、气短、心跳加快等,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心脏病或肾衰竭等并发症。

6. 血液恶性肿瘤血液恶性肿瘤,也被称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是一类来源于血液、骨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常见的血液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

这些肿瘤的发生往往与细胞的遗传变异和异常增殖有关,临床表现为疲乏、贫血、发热、淋巴结肿大等。

7. 骨髓移植骨髓移植是一种用于治疗血液恶性肿瘤、遗传性或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健康的造血干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以替代异常或受损的造血功能。

血液科名词解释

血液科名词解释

血液科名词解释1、缺铁性贫血: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某些影响核苷酸代谢的药物导致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

2、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就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

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与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

3、PIE综合征:嗜酸性细胞增多的肺浸润,就是指以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与嗜酸性细胞肺部浸润为特征的多种临床表现,常病因不明。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就是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增多,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

5、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就是指微循环内广泛性纤维蛋白沉积与血小板聚集,并伴有继发纤溶亢进的一种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

6、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

7、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可达30×109/L以上,或外周血出现幼稚细胞,成熟的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中毒性颗粒与空泡。

骨髓中无白血病细胞的形态畸形,无染色体异常。

成熟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明显增高。

常见原因有严重的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出血、溶血等,去除病因后血象变化能恢复正常。

8、Even’s综合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获得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9、血管性血友病:就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以自幼发生的出血倾向、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黏附性降低、瑞斯托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缺陷及血浆vWF抗原缺乏或结构异常为其特点。

10、干细胞(stem cell):就是人体的起源细胞,其特点为具有自我复制、高度增殖与多向分化的潜能。

11、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就是经过大剂量放化疗或其她免疫抑制剂预处理,清除受体体内的肿瘤细胞,而后将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体,使后者重建正常造血免疫的一种治疗手段。

问答题1、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诊断:(1)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典型患者有血红蛋白尿发作,易鉴别。

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

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

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1. 血红蛋白(Hemoglobin):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能与氧气结合,将氧气从肺部运送到身体各部位,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

2. 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测量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可以用来评估贫血、水肿以及其他相关疾病。

3. 血红蛋白浓度(Hemoglobin concentration):血红蛋白浓度是测量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浓度,通常与红细胞计数一起评估贫血。

4. 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红细胞压积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体积百分比,可用来评估贫血和血容量的变化。

5. 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平均红细胞体积衡量红细胞的大小,可以用来鉴别不同类型的贫血。

6.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表示单位体积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可以用来评估红细胞的颜色和成熟度。

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指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浓度,可以用来评估贫血类型。

8. 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红细胞分布宽度指红细胞体积的变异程度,可以用来鉴别贫血的原因和预测疾病的发展。

9. 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测量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可用来评估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

10.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中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对细菌感染有重要作用,高水平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常见于感染和炎症。

11. 淋巴细胞(Lymphocytes):淋巴细胞是一种白细胞,起到免疫保护和抗体产生的作用,淋巴细胞计数可以用来评估免疫功能和炎症状态。

血液名词解释(1)(1)讲解学习

血液名词解释(1)(1)讲解学习

血液名词解释(1)(1)名词解释1、血液学(Ha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

包括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

2、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结合的综合临床学科。

主要涉及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继发于其他组织器官原发病的继发性血液病。

3、临床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研究对象而创建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临床实验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的新兴学科。

1.造血(hematopoiesis):是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造血主要涉及造血器官、造血细胞、造血微环境、造血调节、和血细胞发育、成熟、释放等。

人体造血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脾。

2.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

3.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系指机体内以淋巴细胞(包括浆细胞)为主要细胞成份的组织结果而言。

1.血岛:在人胚胎发育第二周末,胚外中胚层的间质细胞在内胚层细胞诱导下开始分化,这些具有自我更新功能的细胞,在卵黄囊壁上聚集形成细胞团,称为血岛。

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是血管和原始造血发生的原基,血岛内不含粒细胞和巨核细胞。

造血器官是能能够生成并支持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

2、造血微环境: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

3、胚胎干细胞ESC:是一种全能干细胞。

是从早期胚胎的内细胞团中分离出来的有高度分化潜能的细胞系。

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可以无限增值分化,称为人体各种细胞类型,从而可以近一步形成有机体的任何组织器官。

4、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和识别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细胞群。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血液学知识点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血液学知识点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血液学知识点一、血液学概述血液学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血液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病理学变化,以及与其相关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血液学检验技术是血液学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血液样本的分析,可以获得有关血液成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重要信息。

二、血细胞计数与分类血液中的主要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细胞计数是血液学检验中最基本的项目之一,通过计算单位体积内血细胞的数量,可以判断血细胞的增减情况。

血细胞分类则是根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特点,将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不同类型。

三、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血液学检验中最常用的项目之一,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反映贫血程度;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可以用于判断贫血类型;白细胞计数可以辅助诊断感染和炎症等疾病;血小板计数可以判断出血和凝血功能的异常。

四、血液凝固功能检查血液凝固功能检查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项目。

这些项目可以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正常与否,对于判断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五、血型与免疫检测血型与免疫检测主要包括ABO血型、Rh血型、免疫球蛋白测定、自身抗体检测等项目。

ABO血型和Rh血型是判断输血安全和妊娠期间防止溶血反应的重要指标;免疫球蛋白测定可以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自身抗体检测可以辅助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

六、造血功能检查造血功能检查主要包括骨髓象、网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电泳等项目。

骨髓象可以评估骨髓中造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对于骨髓异常和造血功能障碍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网织红细胞计数可以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生成的活跃程度;血红蛋白电泳可以判断血红蛋白异常和地中海贫血等遗传性疾病。

七、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主要针对血液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的诊断和疗效评估,常见的标志物包括白细胞酯酶(WBC-esterase)、酸性磷酸酶(ACP)、髓过氧化物酶(MPO)等。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摘要:一、血液的概念和组成二、血液的生理功能三、血液的循环和调节四、血液的病理变化和疾病五、临床血液学的应用和发展正文:血液是人体内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液态部分,含有大量的水、蛋白质、糖、氨基酸、脂类等物质,起着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的作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则有止血和凝血作用。

血液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从体内运出。

此外,血液还参与体温调节、酸碱平衡、免疫防御等重要生理过程。

血液的循环和调节主要通过心脏、血管和神经系统来完成。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不断地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推向血管,形成血液循环。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它们分别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各个组织,将血液从各个组织输送回心脏,以及进行物质交换。

神经系统则通过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因子,对心脏和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进行调节,以保证血液的循环和调节。

血液的病理变化和疾病主要包括贫血、出血、血栓形成、白血病、淋巴瘤等。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不足,导致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

出血是指血液从血管内流出,可以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两种类型。

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血管内凝固,可以导致血管阻塞和缺血。

白血病和淋巴瘤则是一类恶性肿瘤,起源于血液和淋巴系统。

临床血液学是研究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的一门学科,包括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学名词解释:
1.红骨髓:是指参与造血的骨髓,有着活跃的造血功能,因含有大量的造
血细胞而呈红色。

2.黄骨髓:骨髓中的造血细胞被脂肪细胞替代成为黄骨髓。

3.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出生2 个月后的婴儿,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
脾,淋巴结等不能再造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
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殖性疾病以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可
重新恢复造血功能。

4.造血微环境:造血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5.造血:是指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6.造血干细胞:是指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
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7.细胞化学染色:是细胞学和化学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科学,是以细胞形态
学为基础,结合运用化学反应的原理对血细胞内的各种化学成分进行的
方法。

8.普鲁士蓝反应:细胞内外铁与亚铁氰化钾反应,形成亚铁氰化钾蓝色沉
淀。

9.铁粒幼红细胞:是指胞质中出现蓝色铁颗粒的幼红细胞,根据蓝色颗粒
的多少及细胞,分为I 型,II 型及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10.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是指幼红细胞胞质内含铁颗粒6个以上,并环绕细胞核排列超过核周径2/3 以上者。

11.贫血:是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或血细胞比容低于相应年龄,性别
和地域组人群参考值范围下限的一种症状。

12.溶血性贫血; 是指由于某些原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所致的一类贫血。

13.血管内溶血:红细胞内在缺陷或外在溶血因素所致,红细胞在血管内被直接破坏,血红蛋白进入血浆,临床以血红蛋白症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遗传性多见。

14.血管外溶血: 红细胞内在缺陷或外在溶血因素所致,红细胞不能在血管内被直接破坏而是被单核- 吞噬细胞系统破坏,血红蛋白不直接释放进入血浆而是通过色素代谢变成胆红素,临床以高胆红素症和肝、脾大为主要特征,后天获得者少见。

15.纤溶系统:是将沉积在血管内外的纤溶蛋白溶解,起到修复、祛除和防止血管内外由于纤溶蛋白沉着引起的阻塞作用。

16.纤溶蛋白降解产物(FDP:纤溶酶对纤维蛋白和纤溶蛋白原裂解产物。

17.D-二聚体:是胶联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纤维蛋白降解物,它既可反映凝血酶的生成,又可表现纤溶酶的活化,作为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指标之一。

18.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级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产生紫癜、黏膜及器官出血。

19.血管性血友病(vwd):是由于基因的先天性合成与表达缺陷而导致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数量或/ 质量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2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系血小板免疫性破坏过多,造成外周
血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

2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组由于血液内凝血机制被弥漫性激活,体内凝血酶和纤溶酶共存,以出血、血栓及微循环障碍为特征的病理综合征。

简答题:
1.正常骨髓象应具备以下特征:(1 )有核细胞增生活跃。

(2)
各系、各阶段细胞所占有核细胞的比例在正常参考范围内。

(3)各系、各阶段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

(4)无特殊病理细胞及
血液寄生虫。

2.贫血诊断应包括三个重要阶段:(1)确定有无贫血。

(2)贫血的程
度及类型。

(3)查明贫血的原因或原发病。

3.白血病临床表现:(1 )贫血:脸色苍白、疲乏、多汗等(2)
出血。

(3)发热(4)浸润:淋巴结和肝脾肿大、骨髓和关节疼痛、皮肤和黏膜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绿色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