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交换机基础培训教材v1.0

以太网交换机基础培训教材

Prepared by

拟制

程永椿 00742 Date 日期 2005-3-13 Reviewed by 评审人 李博 00404

Date 日期 2005-3-14 Approved by

批准

Date 日期 yyyy-mm-dd Authorized by

签发

Date 日期

yyyy-mm-dd

Huawei-3Com Technologies Co., Ltd.

华为3Com 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Revision record修订记录

Catalog目录

1 以太网概述 (8)

2 以太网的基础知识 (8)

2.1 MAC地址 (8)

2.2 以太网帧的帧格式 (9)

2.2.1 以太网Ⅱ (10)

2.2.2 带有802.2逻辑链路控制的IEEE 802.3 (10)

2.2.3 IEEE 802.3子网访问协议(以太网SNAP) (10)

2.2.4 Novell以太网 (11)

2.3 CSMA/CD (11)

2.4 冲突域和广播域 (12)

2.5 以太网的典型设备-HUB (12)

2.6 全双工以太网 (13)

3 二层交换机的基本原理 (13)

3.1 二层交换机 (13)

3.2 支持VLAN的二层交换机 (16)

3.2.1 VLAN的概念 (17)

3.2.2 VLAN的划分 (18)

3.2.3 VLAN的标准 (19)

3.2.4 支持VLAN交换机的转发流程 (21)

4 三层交换机基本原理 (24)

4.1 三层交换机的提出 (24)

4.2 三层交换机基本特征 (25)

4.3 三层交换机的功能模型 (25)

4.4 三层交换机转发流程 (27)

4.4.1 IP网络规则 (27)

4.4.2 三层转发流程 (27)

4.4.3 选路过程 (29)

4.5 路由器和交换机 (31)

4.5.1 接口 (32)

4.5.2 特点对照 (32)

5 交换机相关协议和技术 (32)

5.1 物理层特性(接口) (32)

5.1.1 自协商 (33)

5.1.2 智能MDI/MDIX自识别 (33)

5.1.3 流控机制 (34)

5.1.4 POE供电 (35)

5.1.5 端口镜像 (35)

5.2 二层协议和特性 (35)

5.2.1 STP/RSTP/MSTP协议 (36)

5.2.2 GARP/GVRP/GMRP (37)

5.2.3 聚合特性 (38)

5.2.4 Isolate-user-vlan (39)

5.2.5 二层多播 (40)

5.2.6 QinQ (41)

5.3 三层特性 (41)

5.3.1 SuperVLAN (41)

5.4 Qos/ACL (42)

5.5 安全特性 (42)

5.5.1 802.1X (42)

5.5.2 PORTAL (44)

5.6 管理特性 (45)

5.6.1 集群管理 (46)

5.6.2 WEB网管 (47)

5.7 IRF (47)

5.8 与路由器相同的一些特性 (49)

6 以太网交换机主要厂商 (49)

6.1 Cisco (49)

6.2 Extreme (50)

6.3 Foundry (50)

6.4 港湾 (50)

7 参考资料 (50)

图索引

图1MAC地址 (9)

图2常用的以太网帧格式 (10)

图3由HUB组成的网络 (13)

图4全双工以太网 (13)

图5二层交换机结构示意图 (14)

图6二层交换机的转发流程 (15)

图7二层交换机工作在链路层 (15)

图8交换机的冲突域和广播域 (16)

图9由二层交换机构成的扁平网络 (16)

图10基于端口VLAN的划分 (18)

图11802.1Q VLAN帧格式 (20)

图12Trunk链路实现虚拟工作组 (20)

图13支持VLAN交换机交换引擎 (21)

图14IVL和SVL地址学习方式 (22)

图15IVL地址学习方式转发流程 (23)

图16SVL地址学习方式转发流程 (23)

图17支持VLAN交换机冲突域和广播域 (24)

图18三层交换机功能模型 (26)

图19三层交换引擎 (26)

图20三层转发流程 (28)

图21路由器的最长匹配转发 (30)

图22三层交换机转发-精确匹配 (31)

图23三层交换机转发-最长匹配 (31)

图24以太网的自协商 (33)

图25STP阻塞网络环路 (36)

图26MSTP根据VLAN进行阻塞链路 (37)

图27GARP属性注册和注销 (37)

图28GARP基本原理 (38)

图29Isolate-user-vlan (39)

图30不支持多播功能交换机 (40)

图31QinQ实现vMAN (41)

图32802.1X认证体系结构 (43)

图33PORTAL认证四大要素 (45)

图34集群的组成 (47)

图35IRF的组成 (48)

图36IRF的典型应用 (49)

表索引

表 https://www.360docs.net/doc/0719484595.html,N/MAN参考模型 (17)

表 2.路由器和三层交换机的特点对比 (32)

表 3.PORTAL、PPPoE/A、802.1X三种认证方式的特点对比 (45)

以太网交换机基础培训教材

Keywords 关键词:以太网,交换机,LAN,VLAN,IRF

Abstract 摘要:本文介绍以太网交换机的相关知识和基本原理。主要包括:1)以太网交换机基础知识;2)二、三层交换机的基本原理和转发流程;3)以太网交换机常用特

性和技术。

List of abbreviations 缩略语清单:

1以太网概述

以太网是在70年代初期由Xerox公司Palo Alto研究中心推出的。1979年Xerox、Intel和DEC公司正式发布了DIX版本的以太网规范,1983年IEEE 802.3标准正式发布。初期的以太网是基于同轴电缆的,到八十年代末期基于双绞线的以太网完成了标准化工作,即我们常说的10BASE-T。

随着市场的推动,以太网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下面简单列一下以太网的发展历程:

✧70年代初,以太网产生;

✧1929年,DEC、Intel、Xerox成立联盟,推出DIX以太网规范;

✧1980年,IEEE成立了802.3工作组;

✧1983年,第一个IEEE802.3标准通过并正式发布

✧通过80年代的应用,10Mb/s以太网基本发展成熟

✧1990年,基于双绞线介质的10BASE-T标准和IEEE 802.1D网桥标准发布

✧90年代,LAN交换机出现,逐步淘汰共享式网桥

✧1992年,出现了100Mb/s快速以太网

✧通过100BASE-T标准(IEEE802.3u)

✧全双工以太网(IEEE97)

✧千兆以太网开始迅速发展(96)

✧1000Mb/s千兆以太网标准问世(IEEE802.3z/ab)

✧IEEE 802.1Q和802.1P标准出现(98)

✧10GE以太网工作组成立(IEEE802.3ae)

2以太网的基础知识

以太网是一种能够使计算机进行相互传递信息的介质,它利用二进制位形成一个个的字节,这些字节然后组合成一帧帧的数据。帧有一个起点,我们称之为帧头;也有终点,我们称之为作帧尾。以太网由许多物理网段组合而成,每个网段包括一些导线和与导线相连的网络设备。以太网上有很多网络设备,每个设备都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帧信息。那么,设备怎样才能知道帧是否是直接对它进行访问呢?其实,在每个帧报头中,都包含有一个目地介质访问控制地址(MAC)和一个源MAC 地址,目的MAC地址就可以告诉网络设备帧是否是对它进行直接访问。如果设备发现帧的目的MAC 地址与自己的MAC不匹配,设备将对不处理该帧。

2.1MAC地址

MAC地址有48位,它可以转换成12位的十六进制数,参见图1。这个数分成三组,每组有四个

数字,中间以点分开。MAC地址有时也称为点分十六进制数。为了确保MAC地址的唯一性,IEEE 对这些地址进行管理。每个地址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供应商代码和序列号。供应商代码代表NIC (网络接口卡)制造商的名称,它占用MAC的前十六位12进制数字,即24位二进制数字。序列号由供应商管理,它占用剩余的6位地址,或最后的24位二进制数字。

图 1 MAC地址

从实际使用的角度看,以太网的MAC地址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单播地址、多播地址、广播地址:

•单播地址:第一字节最低位为0,00e0.fc00.0006。用于网段中两个特定设备之间的通信,可以作为以太网帧的源和目的MAC地址;

•多播地址:第一字节最低位为1,01e0.fc00.0006。用于网段中一个设备和其他多个设备通信,只能作为以太网帧的目的MAC;

•广播地址:48位全1,ffff.ffff.ffff。用于网段中一个设备和其他所有设备通信,只能作为以太网帧的目的MAC。

2.2以太网帧的帧格式

对MAC地址有一个基本认识后,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以太网帧的帧格式是怎么样的?有哪几种常用的帧格式?下图就是目前常用几种以太网帧格式。

图 2 常用的以太网帧格式

2.2.1以太网Ⅱ

帧头的作用是标识封装在帧中的第3层信息包的类型。以太网Ⅱ使用类型字段,其长度为2个字节。这种帧格式是目前最常用的以太网帧格式。

2.2.2带有802.2逻辑链路控制的IEEE 802.3

IEEE基于原始的以太网Ⅱ帧来设计自己的以太网帧类型。IEEE 802.3的以太网帧报头和以太网Ⅱ的帧报头非常相似,不过其类型字段的长度有所变化,它增加了一个称作逻辑链路控制(LLC)的字段。LLC用来识别信息包中使用的第3层协议。LLC报头或IEEE报头都包含DSAP(destination service access point,目的服务访问点)、SSAP(source service access point,源服务访问点)和控制字段。DSAP和SSAP合并后就可标识第3层协议的类型。

2.2.3IEEE 802.3子网访问协议(以太网SNAP)

80年代中期,以太网非常流行,IEEE担心它将使用完所有的DSAP和SSAP编码,所以就定义了一种新的帧格式。这种帧格式称为以太网子网访问协议,有时候也称为以太网SNAP。这种格式

的帧报头以“AA”取代DSAP和SSAP。在DSAP和SSAP字段中出现“AA”时,帧是一个以太网SNAP

帧。这时,第3层协议将在OUI(Organizational unique identifier,组织唯一标识)字段后的类型字段中表示。QUI是一个6位的十六进制数,它可以唯一地标识一个组织。IEEE对QUI进行赋值。

2.2.4Novell以太网

Novell以太网帧类型只适用于IPX通信。Novell以前没有考虑IPX将附属于其他第3层协议。所以,也就没有必要用字段来识别第3层协议。如果你运行的是Novell网络,就可以使用IPX。Novell以太网帧格式以一个长度字段来取代类型字段,与前面的IEEE的做法一样。不过长字段后没有LLC字段。

2.3CSMA/CD

以太网使用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带有冲突监测的载波侦听多址访问)。我们可以将CSMA /CD比做一种文雅的交谈。在这种交谈方式中,如果有人想阐述观点,他应该先听听是否有其他人在说话(即载波侦听)。如果这时有人在说话,他应该耐心地等待,直到对方结束说话,然后他才可以开始发表意见。另外,有可能两个人在同一时间都想开始说话,那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显然,如果两个人同时说话,这时很难辨别出每个人都在说什么。但是,在文雅的交谈方式中,当两个人同时开始说话时,双方都会发现他们在同一时间开始讲话(即冲突检测),这时说话立即终止。随机地过了一段时间后(回退),说话才开始。说话时,由第一个开始说话的人来对交谈进行控制,而第二个开始说话的人将不得不等待,直到第一个人说完,然后他才能开始说话。

除计算机以外,以太网的工作方式与上面的方式相同。首先,以太网网段上需要进行数据传送的节点对导线进行监听,这个过程称为CSMA/CD的载波侦听。如果,这时有另外的节点正在传送数据,监听节点将不得不等待,直到传送节点的传送任务结束。如果某时恰好有两个工作站同时准备传送数据,以太网网段将发出“冲突”信号。这时,节点上所有的工作站都将检测到冲突信号,因为,这时导线上的电压超出了标准电压。冲突产生后,这两个节点都将立即发出拥塞信号,以确保每个工作站都检测到这时以太网上已产生冲突,导线上的带宽为0 Mb/s。然后,网络进行恢复,在恢复的过程中,导线上将不传送数据。在这一过程中,不属于产生冲突的网段上的节点也要等到冲突结束后才能传送数据。当两个节点将拥塞信号传送完,并过了一段随机时间后,这两个节点便开始将信号恢复到零位。第一个达到零位的工作站将首先对导线进行监听,当它监听到没有任何信息在传输时,便开始传输数据。当第二个工作站恢复到零位后,也对导线进行监听,当监听到第一个工作站已经开始传输数据后,就只好等待了。注意实际上,随机的时间是通过一种算法产生的,这种算法在IEEE 802.3标准CSMA/CD文档第55页可以找到。

在CSMA/CD方式下,在一个时间段,只有一个节点能够在导线上传送数据。如果其他节点想传送数据,必须等到正在传输的节点的数据传送结束后才能开始传输数据。以太网之所以称作共享介质就是因为节点共享同一根导线这一事实。

2.4冲突域和广播域

我们知道,当以太网发生冲突的时候,网络要进行恢复(即处于回退阶段),此时网络上将不能传送任何数据。因此,冲突的产生降低了以太网导线的带宽,而且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当导线上的节点越来越多后,冲突的数量将会增加。在以太网网段上放置的最大的节点数将取决于传输在导线上的信息类型。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法是限制以太网导线上的节点。这个过程通常称为物理分段。

物理网段实际上是连接在同一导线上的所有工作站的集合,也就是说,和另一个节点有可能产生冲突的所有工作站被看作是同一个物理网段。经常描述物理网段的另一个词是冲突域,这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个意思。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网络操作系统(NOS)使用了广播。TCP/IP使用广播从IP地址中解析MAC地址,还使用广播通过RIP协议进行宣告。因此,广播存在于所有的网络上,如果不对它们进行适当的维护和控制,它们便会充斥于整个网络,产生大量的网络通信。前面已经介绍过,广播的目标地址为ffff.ffff.ffff,这个地址将使所有工作站处理该帧。因此,广播不仅消耗了带宽,限制了用户获取实际数据的带宽,而且也降低了用户工作站的处理效率。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能够接收其他广播的节点被划分为同一个逻辑网段,也称为广播域。一般来说,逻辑网段定义了第三层网络,如IP子网等。

2.5以太网的典型设备-HUB

在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中,每个工作站都通过某种传输介质连接到网络上。一般情况下,服务器不会有很多网络接口卡(NIC)。因此,不可能将所有的工作站都连接到服务器上。因此,局域网中会使用HUB,这是网络中很常用的设备。

HUB是一种典型的采用以太网CSMA/CD机制的设备,其主要作用是:

•被用作网络设备的集中点

•放大信号

•无路径检测或交换

从HUB的作用可以看出,HUB对所连接的LAN只做信号的中继,工作在网络的物理层,连接在HUB上的所有物理设备相当于连接在同一根导线上,都处于同一个冲突域和广播域,参见图3。因此,在网络设备很多的情况下,设备之间的冲突将会很严重,并且导致广播泛滥,严重影响网络地性能。

图 3 由HUB组成的网络

2.6全双工以太网

当两个以太网节点通过10baseT的电缆直接连接时,导线类似于图4。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可以通过两种独立的路径传输和接收。由于只存在两个节点,也就没有总线,所以就可以在同一时间对信息进行双向传输,而不会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以太网称为全双工以太网。为了实现全双工以太网,两个节点必须通过10baseT直接连接,而且NIC必须支持全双工。

图 4 全双工以太网

3二层交换机的基本原理

3.1二层交换机

顾名思义,所谓二层交换机,其进行转发的依据就是以太网帧的二层信息,即MAC地址且是帧的目的MAC地址。交换机接收到一个以太网帧后,然后根据该帧的目的MAC,把报文从正确的端口转发出去,该过程称为二层交换,对应的设备称为二层交换机。在这里稍微提一下,在二层交换机之前用于二层交换机的设备是透明网桥,它和二层交换机的最大区别就是:透明网桥只有两个端口,

而交换机的端口数目远远超过两个。

目前的交换机都采用硬件来实现其转发过程,该器件一般称为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也俗称为交换引擎。对于二层交换机来说,ASIC将维护一张二层转发表L2FDB (Layer 2 forwarding database)。表项的主要内容是MAC地址和交换机端口的对应关系。图5即为二层交换机结构示意图。

图 5 二层交换机结构示意图

下面就详细了解一下二层交换机的转发过程,以图6为例进行说明。

交换机从端口1接收到一个以太网帧,其转发流程如下:

•根据帧的目的MAC查MAC转发表(即L2FDB),查找相应的出端口。根据现有L2FDB表,报文应该从端口2发送出去;

•如果在L2FDB表中查找不到该目的MAC,则该报文将通过广播的方式向交换机所有端口转发;

•同时该以太网帧的源MAC将被学习到接收到报文的端口上,即端口1;

•L2FDB表中MAC地址通过老化机制来更新;

•在转发的过程中,不会对帧的内容进行修改。

图 6 二层交换机的转发流程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使用交换机构成的网络,其冲突域和广播域是怎样的?性能如何?

由于以太网发生冲突是在网络的第一层,而交换机工作在网络的第二层即链路层,参见图7。

图 7 二层交换机工作在链路层

因此,二层交换机将网络的冲突域限制在了交换机的端口内(参见图8),也就是给网络划分成了若干个物理网段,每个端口一个物理网段,大大地减少了冲突对网络带来的影响,改善了网络的性能。

图 8 交换机的冲突域和广播域

然后,我们也必须要看到,交换机虽然可以有效地的限制冲突的发生,但对于广播无能为力。对于大量的交换机构成的扁平网络(参见图9)而言,广播对网络性能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广播

消耗了大量的网络带宽;网络的安全性差,任何两台主机之间都可以相互访问。

图 9 由二层交换机构成的扁平网络

3.2支持VLAN的二层交换机

路由器基于第3层报头、目标IP寻址作出转发决定,不能对广播进行转发。所以通过路由器可以

限制广播的转发,形成更多的广播域或逻辑网段。当然,路由器可以对网络进行物理分段,方式与

交换机和网桥相同。

虽然,路由器能达到限制以太网广播域的作用,但其有一定的限制:1)路由器成本较高;2)

路由器端口数目较少,一般不能满足二层网络的应用。为此,在二层交换机中引入了VLAN的概念。

3.2.1VLAN的概念

我们知道,IEEE802.3给出了LAN/MAN参考模型(表1所示),LAN(Local Area Network)协议包括了OSI七层模型的低三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其中,数据链路层又分为逻辑链路控制层(LLC)和媒体接入控制层(MAC)。

表 1.L AN/MAN参考模型

那么什么是VLAN呢?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称为虚拟局域网,是将一组位于不同物理网段上的工作站和服务器从逻辑上划分成不同的逻辑网段,在功能和操作上与传统LAN基本相同,可以提供一定范围内终端系统的互联和传输。

那么,使用VLAN能带来什么优点?

(1) 限制了网络中的广播

一般交换机不能过滤局域网广播报文,因此在大型交换局域网环境中造成广播量拥塞,对网络带宽造成了的极大浪费。用户不得已用路由器分割他们的网络,此时路由器的作用是广播的“防火墙”。

VLAN的主要优点之一是:支持VLAN的LAN交换机可以有效地用于控制广播流量,广播流量仅仅在VLAN内被复制,而不是整个交换机,从而提供了类似路由器的广播“防火墙”功能。

(2) 虚拟工作组

使用VLAN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建立虚拟工作站模型。当企业级的VLAN建成之后,某一部门或分支机构的职员可以在虚拟工作组模式下共享同一个“局域网”。这样绝大多数的网络都限制在VLAN广播域内部了。当部门内的某一个成员移动的另一个网络位置时,他所使用的工作站不需要做任何改动。相反,一个用户改变不用移动他的工作站就可以调整到另一个部门去,网络管理者只需要在控制台上进行简单的操作就可以了。

VLAN的这种功能使人们以前曾设想过的动态网络组织结构成了为可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推动了交叉工作组的形成。这就引出了虚拟工作组的定义。对一个公司而言,经常会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开发项目临时组建一个由各部门的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组,他们可能分别来自经营部,网络部,技术服务等。有了VLAN,小组内的成员不用再集中到一个办公室了。他们只要坐在自己的计算机

旁就可以了解到其它合作者的开放情况。另外,VLAN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灵活性。当有实际需要时,一个虚拟工作组可以应运而生。当项目结束后,虚拟工作组又可以随之消失。这样,无论是对用户还是对网络管理者来说,VLAN都是十分吸引人了。

(3)安全性

由于配置了VLAN后,一个VLAN的数据包不会发送到另一个VLAN,这样,其他VLAN的用户的网络上是收不到任何该VLAN的数据包,从而就确保了该VLAN的信息不会被其他VLAN的人窃听,从而实现了信息的保密

(4)减少移动和改变的代价

即所说的动态管理网络,也就是当一个用户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是,他的网络属性不需要重新配置,而是动态的完成,这种动态管理网络给网络管理者和使用者都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一个用户,无论他到哪里,他都能不做任何修改地接入网络,这种前景是非常美好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VLAN划分方法都能做到这一点。

3.2.2VLAN的划分

(1) 根据端口定义

许多VLAN设备制造商都利用交换机的端口来划分VLAN成员,被设定的端口都在同一个广播域中。如图10,交换机上的端口被划分成了“工程部”、“市场部”、“销售部”三个VLAN。这样可以允许VLAN内部各端口之间的通信。

图 10 基于端口VLAN的划分

按交换机端口来划分VLAN成员,其配置过程简单明了。因此迄今为止,这仍然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不允许多个VLAN共享一个物理网段或交换机端口,而且,如果某一个用户从一个端口所在的虚拟局域网移动到另一个端口所在的虚拟局域网,网络管理者需要重新进行配置,这对于拥有众多移动用户的网络来说是难以实现的。

(2)根据MAC地址划分VLAN

这种划分VLAN的方法是根据每个主机的MAC地址来划分,即对每个MAC地址的主机都配置他属于哪个组。这种划分VLAN的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当用户物理位置移动时,即从一个交换机换到其他的交换机时,VLAN不用重新配置,所以,可以认为这种根据MAC地址的划分方法是基于用户的VLAN,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初始化时,所有的用户都必须进行配置,如果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用户的话,配置是非常累的。而且这种划分的方法也导致了交换机执行效率的降低,因为在每一个交换机的端口都可能存在很多个VLAN组的成员,这样就无法限制广播包了。另外,对于使用笔记本电脑的用户来说,他们的网卡可能经常更换,这样,VLAN就必须不停的配置。

(3)根据网络层划分VLAN

这种划分VLAN的方法是根据每个主机的网络层地址或协议类型(如果支持多协议)划分的,虽然这种划分方法可能是根据网络地址,比如IP地址,但它不是路由,不要与网络层的路由混淆。它虽然查看每个数据包的IP地址,但由于不是路由,所以,没有RIP,OSPF等路由协议,而是根据生成树算法进行桥交换,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用户的物理位置改变了,不需要重新配置他所属的VLAN,而且可以根据协议类型来划分VLAN,这对网络管理者来说很重要,还有,这种方法不需要附加的帧标签来识别VLAN,这样可以减少网络的通信量。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效率,因为检查每一个数据包的网络层地址是很费时的(相对于前面两种方法),一般的交换机芯片都可以自动检查网络上数据包的以太网帧头,但要让芯片能检查IP帧头,需要更高的技术,同时也更费时。当然,这也跟各个厂商的实现方法有关。

(4)IP组播作为VLAN

IP 组播实际上也是一种VLAN的定义,即认为一个组播组就是一个VLAN,这种划分的方法将VLAN扩大到了广域网,因此这种方法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而且也很容易通过路由器进行扩展,当然这种方法不适合局域网,主要是效率不高,对于局域网的组播,有二层组播协议GMRP。

(5)基于组合策略划分VLAN

即上述各种VLAN划分方式的组合。应该说,目前很少采用这种VLAN划分方式。

3.2.3VLAN的标准

目前已提出的VLAN标准有两种。一种是802.10 VLAN标准,Cisco公司在1995年提出,另外就是802.1Q,是IEEE执行委员会于1996年下半年才开始制定的一种VLAN互操作性标准。本文仅对802.1Q标准进行介绍。

图 11 802.1Q VLAN帧格式

802.1Q的VLAN帧格式参见图11,就是在原来以太网帧的源MAC地址之后加入了4个字节的VLAN TAG Header。其中,前两个字节Etype为固定值0x8100;后两个字节为802.1p/Q Label,即802.1P优先级和VLAN ID的定义。802.1P优先级为高3位,即优先级0-7;VLAN ID为后12位,即ID 的范围为0-4095。

通过设定连接交换机之间的链路为支持传送VLAN Tag Header的Trunk链路,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实现前面提到的虚拟工作组功能,如图12。交换机A、B上的端口分别属于工程部、市场部、销售部,通过Trunk链路可以使得分别接在交换机A、B上的工程部用户之间进行通信;市场部、销售部的用户也是如此。

图 12 Trunk链路实现虚拟工作组

ZXE10-ES2903以太网交换机初级培训教材

数据产品初级培训教材 ES2903分册 网络事业部上研一所用服部 -i-

前言 由于Internet用户爆炸性增长和多媒体业务应用的不断深入,使得整个通信行业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各种宽带接入技术,同时网络业务也由简单的窄 带话音业务发展到宽带的数据业务。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对网络带宽、服务等各 方面都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整个社会因特网经济发展的趋势,满 足用户的需求,上研一所提供了各种DSLAM设备,E10设备及UAS设备,本书 主要介绍了E10设备在开通调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主要是提供系统开通前的用 户培训,同样适用于系统开通时的参考以及相关技术人员的学习,是广大用户认 识和了解中兴数据产品ZXE10的实用教材。 ZXE10以太网交换机系列主要包括ZXE10-ES2202、ZXE10-ES2202A、 ZXE10-ES2903和ZXE10-ES2213共四款性能不同的以太网交换机。它们都是具 有多种端口的二层交换机,端口类型多样,性能也不尽相同,本手册主要介绍 ZXE10-ES2903以太网交换机,与本手册配套资料为: 《数据产品初级培训教材ES2202A分册》 《数据产品初级培训教材ES2213分册》 《ZXE10-ES2903(V1.0)以太网交换机用户手册》 -ii-

目录 第一章系统概述 (1) 1.1概述 (1) 1.2硬件描述 (1) 1.3管理方法 (2) 1.4协议简介 (2) 1.4.1 VLAN协议 (2) 1.4.2生成树协议 (3) 1.4.3 Port Trunks (3) 1.5以太网交换机的包转发原理 (3) 第二章硬件安装 (5) 2.1安装要求 (5) 2.2硬件安装 (5) 2.2.1机柜内安装 (6) 2.2.2桌面安装 (7) 2.3电缆连接 (8) 2.4布放线缆 (9) 2.5上电步骤及自检过程 (9) 2.6工程标签制作 (10) 2.7安装验收 (10) 第三章软件调试 (11) 3.1管理实现 (11) 3.2操作维护工具 (11) 3.2.1超级终端方式 (12) 3.2.2远程登录(Telnet)的使用 (13) 3.2.3基于web的管理方式 (15) 3.3数据配置 (18) 3.3.1 ip地址的配置 (18) 3.3.2 VLAN配置 (20) -i-

浪潮以太网交换机命令手册

浪潮以太网交换机 命令手册系统分册 前言 ......................................................................... 1配置基础命令.............................................................. 1.1访问命令行接口命令........................................ 1.1.1.......................................................................................... clearscrn 1.1. 2................................................................................................ telnet 1.1.3.............................................................................. terminal length 1.1.4............................................................................ terminal monitor 1.2使用命令行接口命令........................................ 1.2.1................................................................................................ config 1.2.2.................................................................................................... e xit 1.2.3.................................................................................................... h elp 1.2.4.............................................................................................. history 1.2.5.......................................................................................... interface 1.3基本配置命令.............................................. 1.3.1...................................................................................... banner motd 1.3. 2.......................................................................................... clock set 1.3.3............................................................................................ timezone 1.3.4.............................................................................................. disable 1.3.5................................................................................................ enable 1.3.6.............................................................................. enable password 1.3.7............................................................................................ hostname

交换机基础知识

交换机基础知识 交换机的基本概念: 交换机的英文名称为Switch,也称为交换式集线器,是一种基于MAC地址识别,能完成封装转发数据包功能的网络设备。交换机可以学习MAC地址,并把其存放在内部地址表中,通过在数据帧的始发者与目标接受者之间建立临时的交换路径,使数据帧直接由源头到达目的地址。 交换机的工作特点: 拥有一条很高带宽的背板总线和内部交换矩阵。 所有的端口都挂接在这条背板总线上。 控制电路收到数据包以后,处理端口会查找内存中的地址对照表以确定目的MAC地址的网卡(NIC)挂接在哪个端口上,通过内部交换矩阵迅速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端口。 目的MAC不存在才会广播到所有端口,接收端口回应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MAC地址表中。 交换机的特性: 与网桥和集线器相比,交换机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了性能 1.通过支持并行通信,提高了交换机的信息吞吐量。 2.将传统的一个大局域网上的用户分成若干工作组,每个端口连接一台设备或连接一个工作组,有效的解决拥挤现象。 3.虚拟网(Virtual LAN)技术的出现,给交换机的使用和管理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 4.端口密度可以与集线器相媲美,一般的网络系统都是有一个或几个服务器,而绝大部门都是普通的客户机。客户机都需要访问服务器,这样就导致服务器的通信和事务处理能力成为整个网络性能好坏的关键。 交换机的三个主要功能: 1.学习以太网交换机了解每一个端口相连设备的MAC地址,并将地址同相应的端口映射起来存放在交换机缓存中的MAC地址表中。 2.转发/过滤当一个数据帧的目的地址在MAC地址表中有映射时,它被转发到连接目的节点的端口而不是所有端口(如该数据帧为广播/组播则转发至所有端口) 3.消除回路当交换机包括一个冗余回路时,以太网交换机通过生成树协议避免冗余回路的产生,同时允许存在后备路径。 交换机的交换模式 概念:交换机将数据从一个端口转发至另一个端口的处理方式成为交换模式 类型: 存储转发(Store and Forward) 特点:交换机接收到数据包后,首先将数据包存储到缓冲器中,进行CRC循环冗余校验,如果这个数据包有CRC错误,则该包将被丢弃;如果数据包完整,交换机查询地址映射表将其转发至相应的端口 优点:没有残缺数据包转发,可减少潜在的不必要的数据转发 缺点:转发速率比直接转发方式慢。 适用环境:存储转发技术适用于普通链路质量或质量较为恶劣的网络环境,这种方式要对数据包进行处理,所以延迟跟帧的大小有关。

以太网基础知识详解.doc

1以太网基础知识详解 对于以太网的一些基础知识,我们有必要去做一些简单的了解。做为常识介绍性内容,对以太网知识做一梳理。 1.1以太网概述 自从1946年第一台数字计算机问世到现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这半个世纪的里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成熟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型机吋代,典型的是运行UNIX操作系统的大型计算机,该机器带很多终端,每个用户占用一个终端,大型机采用分时的技术为每个终端轮流服务,在用户看来自己单独享用了一个完整的计算机,这种体系结构主要用于科研机构来进行大量的数学运算。第二个阶段是客户服务器阶段,也就是所谓的C/S结构。最有代表性的是NOVELL公司的NetWare操作系统,这个系统分为服务器和客户机两部分,服务器软件安装在一台性能比较高的服务器上,客户机软件则安装在工作终端上(一般是基于DOS操作系统的PC机),这些服务器和客户机通过网络连接起来,达到文件和数据库共享的目的,后来的WINDOWS NT也是基于这样的体系结构,但是在软件上引入了一些分布式的处理体系。第三个阶段,也就是目前所处的阶段,是网络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计算机之间的互连越来越复杂,不但互连的速度有很大提高(达到100M),而且在地理位置上也跨越了地域,通过高速专线把处于不同城市、不同国家的计•算机网络连接起來。这样复杂的网络对网络设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岀,在第二和第三阶段中,必须有一种技术來把本地的许多计算机连接起来。这种技术就是所谓的局域网技术。到目前为止,存在许多种局域网技术,比如令牌环,令牌总线,以及IBM公司的SNA (系统网络结构),以太网等等。在这些技术当中,以太网技术以其简明,高效的特点逐渐战据了主导地位。 1. 1. 1以太网技术起源 以太网技术起源于一个实验网络,该实验网络的目的是把儿台个人计算机以3M的速率连接起来。由于该实验网络的成功建立和突出表现,引起了DEC, Intel, Xerox三家公司的注意,这三家公司借助该实验网络的经验,最终在1980年发布了第一个以太网协议标准建议书。该建议书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个10M带宽的共享物理介质上,把最多1024个计算机和其他数字设备进行连接,当然,这些设备之间的距离不能太大(最大25公里)。 Z后,以太网技术在1980年建议书的基础上逐渐成熟和完善,并逐渐占据了局域网的主导地位。 1.1.2以太网的设计冃标 开始的时候,以太网设计建议书提出了以太网设计的基本目标,即所谓的功能特性。在后来的应用屮对这些目标进行了不断的补充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儿点:■简明性这是以太网技术最大的特点,正是因为简明性为将来的统治地位奠定了基础; ■低成本成本不要太高,一般的单位能够有能力购买需要的部件来组建网络; ■兼容性不应该对网络层实现施加任何限制,即以A网的所有功能都在数据链路层实现; ■寻址灵活应该有一种机制来确定网络中的一台计算机,全部计算机或一组计算机;

H3C大规模网络路由技术v1.0培训大纲

H3C用户技术培训大纲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全球技术服务部培训中心 2009年9月

H3C用户技术培训大纲目录 目录 1培训项目说明 (2) 1.1H3C认证培训 (2) 1.1.1H3C认证路由交换网络高级工程师(H3CSE-Routing & Switching)培训——大规模路由网络 技术2 HM-040 大规模路由网络概述 (4) HM-041 路由基础 (5) HM-042 OSPF协议 (6) HM-043 IS-IS协议 (7) HM-044 控制IGP路由 (8) HM-045 BGP协议 (9) HM-046 IPv6技术 (10)

1 培训项目说明 1.1 H3C认证培训 1.1.1 H3C大规模网络路由技术(v1.0) 培训对象 ●有志于从事网络技术工作,希望参加H3C认证的人员。 ●H3C公司代理商工程师。 ●H3C公司培训合作伙伴教师。 ●H3C公司产品操作维护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 入学要求 ●已通过“H3C认证网络工程师”(H3CNE)认证,或具有与之相当的技术水平。 ●已完成《构建H3C高性能园区网络(v1.0)》课程的学习为宜。 培训目标 完成此培训,学员能够: ●掌握大规模路由网络中的路由技术需求和应用 ●熟练掌握OSPF路由协议的配置和应用。 ●掌握IS-IS路由协议的配置和应用 ●掌握路由过滤、路由协议之间的引入、策略控制方法和配置。 ●掌握BGP路由协议的配置和应用。 ●掌握IPv6基本概念和配置。 培训课程 培训内容 ●企业网架构,大规模路由网络中技术应用。 ●路由协议原理及比较,路由备份及负载分担。 ●OSPF路由协议的原理、配置和维护。 ●IS-IS路由协议的原理、配置和维护。 ●路由过滤、路由策略与引入的原理及配置。 ●BGP路由协议的原理、配置和维护。 ●IPv6技术。

RG-S5750E系列交换机安装手册

安装手册 RG-S5750E系列交换机

版权声明 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2000-2010 锐捷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并保留对本手册及本声明的一切权利。 未得到锐捷网络有限公司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形式对本手册内的任何部分进行复制、摘录、备份、修改、传播、翻译成其他语言、将其全部或部分用于商业用途。 、、、、、 、、、 、都是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不得仿冒。 免责声明 本手册依据现有信息制作,其内容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请关注锐捷网络有限公司网站提供的最新信息。锐捷网络有限公司在编写本手册时已尽力保证其内容准确可靠,但对于本手册中的遗漏、不准确或错误,以及由此导致的损失和损害,锐捷网络有限公司不承担责任。

目录 前言 (5) 第一章产品综述 (7) 1.1产品简介 (7) 1.2RG-S5750E产品主要技术指标 (7) 1.3RG-S5750E系列各款交换机详细介绍 (8) 1.3.1 RG-S5750-24GT/8SFP-E以太网交换机 (8) 1.3.2 RG-S5750-48GT/4SFP-E以太网交换机 (11) 1.4RG-S5750E系列交换机指示灯说明 (13) 1.5RG-S5750E系列交换机支持的模块类型 (14) 第二章安装前的准备 (15) 2.1安全性建议 (15) 2.1.1 安装系统的安全 (15) 2.1.2 搬移的安全 (15) 2.1.3 电气安全性 (15) 2.1.4 防静电放电破坏 (16) 2.1.5 激光安全性 (16) 2.2安装场地的要求 (16) 2.2.1 通风要求 (16) 2.2.2 温度和湿度要求 (16) 2.2.3 洁净度要求 (17) 2.2.4 抗干扰要求 (17) 2.3系统接地要求 (18) 2.3.1 安全接地 (18) 2.3.2 雷电接地 (18) 2.3.3 电磁兼容接地 (18) 2.4防雷考虑 (19) 2.5EMI考虑 (19) 2.6光纤连线注意事项 (19) 2.7安装工具要求 (19) 第三章产品的安装 (21) 3.1安装流程 (21) 3.2安装前确认 (21) 3.3安装RG-S5750E系列交换机 (22) 3.3.1 注意事项 (22) 3.3.2 将交换机安装到19英寸机柜中 (22) 3.3.3 将交换机安装在墙壁上 (22) 3.3.4 将交换机安装在桌面上 (23) 3.4安装后检查 (23) 第四章系统调试 (24) 4.1搭建配置环境 (24) 4.1.1 配置环境搭建 (24)

博科交换机培训总结V1.0

◆博科系列产品简介 ◆B300端口以及指示灯介绍◆链接模块 ◆管理方式 ◆B300交换机菜单介绍 ◆Zone的划分 一、博科系列产品

二、B300端口以及指示灯介绍 电源按钮图标—下侧系统电源灯(绿色) 不亮:电源线未连接、供电异常、电源模块故障绿灯常亮:交换机电源正常工作 叹号图标—上侧系统状态灯(绿色或橙色) 不亮:未开机、启动未完成、启动失败 绿灯常亮:交换机正常工作 黄灯慢闪:环境超过阈值 黄灯常亮:交换机初始化、或者是交换机故障

以太网管理口链路状态灯-左侧 不亮:无连接 黄灯常亮:链路正常工作 以太网管理口速率指示灯-右侧 不亮:10M 绿灯常亮:100M 光纤端口指示灯 不亮:未检测到信号,光纤未插入或光纤故障 绿灯常亮:端口连接正常,但是无数据传输 路灯无规律闪烁:有数据传输 绿色慢闪(1秒亮 1秒灭):端口设备不兼容 绿色快闪(1/4秒亮 1/4秒灭):内部回环,用于故障检测黄色慢闪(1秒亮 1秒灭):端口或交换机被禁用 黄色快闪(1/4秒亮 1/4秒灭):端口故障

三、连接模块 1、光纤模块 2、光纤连接线 黄色单模光纤 橙色多模光纤千兆 绿色多模光纤万兆 四、交换机的管理方式 1、Web Tools,通过RJ45的直连线,连接交换机的网络管理口,在IE地址栏输入10.77.77.77进入图形化配置界面.登陆10.77.77.77 需要JAVA1.4.2_06以上版本的支持可以在https://www.360docs.net/doc/0719484595.html,页面中下载到

2、输入登录账户以及口令,用户名是root 或者 admin ;密码为password 或者是fibranne。 3、进入WebTools管理页面

以太交换机基本技术

1. 交换机技术基础 1.1.以太网简介 以太网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组建于七十年代早期。Ethernet(以太网)是一种传输速率为10Mbps的常用局域网(LAN)标准。在以太网中,所有计算机被连接一条同轴电缆上,采用具有冲突检测的载波感应多处访问(CSMA/CD)方法,采用竞争机制和总线拓朴结构。基本上,以太网由共享传输媒体,如双绞线电缆或同轴电缆和多端口集线器、网桥或交换机构成。在星型或总线型配置结构中,集线器/交换机/网桥通过电缆使得计算机、打印机和工作站彼此之间相互连接。 以太网系统由三个基本单元组成: ●物理介质,用于传输计算机之间的以太网信号; ●介质访问控制规则,嵌入在每个以太网接口处,从而使得计算机可以公平的使用共享 以太网信道; ●以太帧,由一组标准比特位构成,用于传输数据。 Ethernet 基本网络组成: ●共享媒体和电缆:10BaseT(双绞线),10Base-2(同轴细缆),10Base-5(同轴粗 缆)。 ●转发器或集线器 ●网桥 ●交换机 以太网协议:IEEE 802.3标准中提供了以太帧结构。当前以太网支持光纤和双绞线媒体支持下的四种传输速率: ●10 Mbps – 10Base-T Ethernet(802.3) ●100 Mbps – Fast Ethernet(802.3u) ●1000 Mbps – Gigabit Ethernet(802.3z)) ●10 Gigabit Ethernet – IEEE 802.3ae 1.2.以太网交换机简介 以太网交换机,也称为交换式集线器,是简化(典型)的网桥,一般用于互连相同类型的LAN(例如:以太网/以太网的互连)。工作在 OSI 网络参考模型的第二层上.

以太网交换机结构和原理

以太网交换机结构和原理 以太网交换机是一种基于以太网技术的网络设备,主要用于实现局域网的数据交换。它的主要作用是根据目的MAC地址和端口的对应关系,将数据包从一个端口复制并转发给目标端口,从而实现数据的快速传输和转发。下面将从交换机的结构和原理两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交换机的结构 1.交换机的外部结构 交换机通常具有多个接口,用于连接多台终端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打印机等。每个接口都有一个端口号,用于标识不同的接口。交换机能够通过不同的端口号将数据发送到相应的接口。 2.交换机的内部结构 交换机内部通常包含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1)端口:交换机的每个端口都与一个终端设备相连,可以通过端口来接收和发送数据。 (2)转发引擎:转发引擎是交换机的核心部分,主要负责实现数据包的转发和处理。转发引擎通常由ASIC芯片(专用集成电路)组成,能够对数据包进行快速处理和转发。 (3)存储器:交换机通常具有一定的存储器容量,用于存储MAC地址表、数据包缓存等。 (4)控制板:控制板通常由CPU、操作系统和管理功能组成,用于控制和管理交换机的运行。

二、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交换机的工作原理主要有两种模式:存储转发模式和直通模式。 1.存储转发模式 (1)数据接收:当交换机接收到一个数据包时,首先会通过物理层 和数据链路层的处理将数据包的帧头提取出来,并将源MAC地址记录到MAC地址表中。 (2)MAC地址表:MAC地址表存储了每个端口对应的MAC地址,以及MAC地址和接口的对应关系。当交换机接收到一个新的数据包时,会根据 源MAC地址在MAC地址表中查找对应的接口。 (3)根据MAC地址转发:如果在MAC地址表中找到了源MAC地址对 应的接口,则将数据包发送到相应的接口,并更新源MAC地址的端口信息。如果没有找到源MAC地址对应的接口,则将数据包广播到所有的端口上。 (4)根据目的MAC地址转发:当交换机接收到一个数据包时,会根 据目的MAC地址在MAC地址表中查找对应的接口。如果在MAC地址表中找 到了目的MAC地址对应的接口,则将数据包发送到相应的接口;如果没有 找到目的MAC地址对应的接口,则将数据包广播到所有的端口上。 2.直通模式 直通模式是一种更高级的工作模式,采用硬件交换技术实现数据包的 转发。在直通模式下,交换机不需要对数据包进行完整的解析和处理,而 是直接复制和转发数据包。 直通模式下,交换机根据目的MAC地址和端口的对应关系,将数据包 从一个端口复制并转发给目标端口,以实现数据的快速传输。

交换机培训题库

交换机培训题库 一、选择题 1. 交换机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A. 路由选择 B. 数据交换 C. 网络连接 D. 网络管理 答案:B 2. 以下哪种交换机技术可以提供最高的带宽? A. 快速以太网交换机 B. 千兆以太网交换机 C. ATM交换机 D. 令牌环交换机 答案:B 3. 交换机中的MAC地址表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 A. 手动输入 B. 自动学习 C. 网络管理员分配 D. 交换机之间交换 答案:B 4. 以下哪种交换方式可以支持多个并发的数据传输?

A. 电路交换 B. 报文交换 C. 分组交换 D. 帧交换 答案:C 5. 在交换机中,哪个端口可以用于连接多个VLAN? A. 接入端口 B. 汇聚端口 C. 链路端口 D. 中继端口 答案:D 二、填空题 1. 交换机在数据链路层实现数据交换,通过_______地址来识别不同的设备。 答案:MAC 2. 在交换机中,_______表记录了每个端口所连接设备的MAC 地址信息。 答案:MAC地址表 3. 交换机可以通过_______协议来学习网络中其他设备的MAC地址信息。 答案:ARP 4. 在交换机中,如果一个数据帧的目的MAC地址与交换机的

MAC地址表不匹配,那么该数据帧将被发送到_______端口。 答案:除接收端口外的所有其他 5. 为了防止网络中的广播风暴,交换机通常使用_______技术来限制广播数据的传播范围。 答案:VLAN 三、判断题 1. 交换机只能工作在数据链路层,不能工作在网络层。(对/错) 答案:对 2. 交换机的每个端口都可以同时与多个设备进行通信。(对/错) 答案:错 3. 交换机的MAC地址表是动态更新的,可以根据网络中的变化自动调整。(对/错) 答案:对 4. 在交换机中,如果一个数据帧的目的MAC地址是广播地址,那么该数据帧将被发送到所有端口。(对/错) 答案:对 5. 交换机的端口镜像功能可以用于网络监控和故障排查。(对/错) 答案:对

以太网交换机

以太网交换机 1. 介绍 以太网交换机是一种网络设备,用于在局域网中连接多台 计算机和其他网络设备,例如服务器、打印机和路由器等。它通过分析数据包中的目标MAC地址来转发网络流量,从而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2. 工作原理 以太网交换机基于以太网技术工作,它的主要功能是将接 收到的数据包转发到正确的目标设备。交换机会维护一个 MAC地址表,记录网络中每个设备的MAC地址,以便在接收到数据包时快速找到目标设备并进行转发。 当交换机收到一个数据包时,它会首先查找目标MAC地址是否在MAC地址表中。如果目标地址在表中,交换机会直接将数据包转发到相应的端口,从而实现快速的点对点通信。如果目标地址不在表中,交换机会广播数据包到所有连接的端口,以便寻找目标设备,并将目标设备的MAC地址添加到MAC 地址表中,以便以后的通信。

3. 网络拓扑 以太网交换机常用于局域网中,可以通过连接多台计算机和其他设备来构建一个高效的网络拓扑。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包括星形拓扑和树形拓扑。在星形拓扑中,每个设备都直接连接到交换机的一个端口,所有的通信都通过交换机进行转发。这种拓扑结构可以减少网络延迟,提高网络性能。 在树形拓扑中,多个交换机通过链路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层级结构。这种拓扑结构可以扩展网络规模,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冗余度。 4. 交换机类型 以太网交换机有多种类型,包括传统的非管理交换机、千兆以太网交换机、堆叠交换机和虚拟交换机等。 非管理交换机是最常见的类型,它们通常不需要配置,可以直接使用。这种交换机适合小型局域网环境,提供简单的数据转发功能。 千兆以太网交换机支持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通常用于需要更大带宽的环境,例如企业网络和数据中心等。

零基础学习交换机基础配置

零基础学习交换机基础配置 交换机基本配置 拓扑图 要求: 1、了解交换机的作用、分类 2、掌握交换机的IOS和基本配置方法。 3、熟悉Packet Tracer5.0 交换路由模拟软件的使用。 步骤: 1、了解交换机的各种模式的功能。 2、交换机名称和密码配置 退到上一层模式用“exit”,要退到特权模式用“end”。 查看交换机配置文件信息show startup-config;当前所有配置信息show running-config 保存当前配置用copy running-config startup-config(若没保存,重启后配置丢失) 重启交换机用reload命令 (以上三个命令都是在特权模式下输入) 3、IP地址配置 4、telnet配置 注:帮助快捷键 1、在任何模式下,用户在输入命令时,不用全部将其输入,只要前几个字母能够唯一标识该命令便可,或者在此时按Tab键将显示全

称;但如果开始字母错误或者有不止一个相同的开始字母,则不会自动补全。 如: interface serial 0/1 可以写成: int s0/1(缩写形式) 2、在任何模式下,打一个“?”即可显示所有在该模式下的命令。 3、如果不会拼写某个命令,可以键入开始的几个字母,在其后紧跟一个“?”,交换机即显示有什么样的命令与其匹配。 4、如不知道命令后面的参数应为什么,可以在该命令的关键字后空一个格,键入“?”,交换机即会提示与“?”对应位置的参数是什么,如: router#show ? 5、要去掉某条配置命令,在原配置命令前加一个no和空格。 主要分类 1、按网络的覆盖范围划分: 交换机分为两种:广域网交换机和局域网交换机。广域网交换机主要应用于电信领域,提供通信用的基础平台。而局域网交换机则应用于局域网络,用于连接终端设备,如PC机及网络打印机等。 2、按传输介质和传输速度分: 从传输介质和传输速度上可分为以太网交换机、快速以太网交换机、千兆以太网交换机、FDDI交换机、ATM交换机和令牌环交换机等。 3、根据应用层次划分: 从规模应用上又可分为企业级交换机、校园网级交换机、部门级交换机、工作组交换机和桌面型交换机等。各厂商划分的尺度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一般来讲,企业级交换机都是机架式,部门级交换机可以是机架式(插槽数较少),也可以是固定配置式,而工作组级交换机为固定配置式(功能较为简单)。另一方面,从应用的规模来看,作为骨干交换机时,支持500个信息点以上大型企业应用的交换机为

以太网入门基础学习总结

以太网是以C S M A / C D作为M A C算法的一类L A N.. CS:载波侦听.. 在发送数据之前进行监听;以确保线路空闲;减少冲突的机会.. MA:多址访问.. 每个站点发送的数据;可以同时被多个站点接收.. CD:冲突检测.. 边发送边检测;发现冲突就停止发送;然后延迟一个随机时间之后继续发 送.. 2、以太网的MAC地址 M A C地址有4 8位;但它通常被表示为12位的点分十六进制数;例如:.. M A C地址全球唯一;由 I E EE对这些地址进行管理和分配..每个地址 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供应商代码和序列号..其中前2 4位二进制代表该 供应商代码..剩下的24位由厂商自己分配.. 如果48位全是1;则表明该地址是广播地址.. 如果第8位是1;则表示该地址是组播地址..

以太网帧结构有5种:Ethernet V11980、Ethernet V2ARPA;1982、RAW Novell;1983、 LLC1985、 SNAP1985..目前比较常见的为Ethernet V2和.. 区分两种帧:根据源地址段后的前两个字节的类型不同..如果值大于 15000x05DC;说明是以太网类型字段;EthernetII帧格式..值小于等于 1500; 说明是长度字段; 帧格式..因为类型字段值最小的是 0x0600..而长度最大 为 1500.. 4、以太网通信的原则: 同一时刻只能有一台主机在发送;但可以有多台主机同时接收——广播;如果一个以太网报文被完全发送出去则在链路上肯定不会发生冲突;即理论上不 再需要发送第二次.. 5、共享式以太网的缺点 在共享式以太网中;所有的主机都以平等的地位连接到同轴电缆上;但如果以太网中主机数目较多;则存在以下严重问题:介质可靠性差、冲突严重、广播泛滥、无任何安全性 6、传统以太网连接设备HUB 所有的HUB都是半双工的;HUB仅仅改变了以太网的物理拓扑 HUB仅仅是物理上的连接设备..

第四部分以太网交换机基础及配置(54题)

第四部分以太网交换机基础及配置(54题) 华为H3CNE各章节复习试题 第四部分: 以太网交换机基础及配置(54 题) 1.通常以太网采用了什么协议以支持总线型的结构? A.总线型 B.环型 C.令牌环 D.载波侦听与冲突检测CSMA/CD ANSWER:D 2.在以太网中,是根据什么地址来区分不同的设备的? A.IP 地址 B.IPX 地址 C.LLC 地址 D.MAC 地址 ANSWER:D 3.快速以太网是由哪一个标准定义的? A.*****.1Q B.*****.3u C.*****.4 D.*****.3i

E.*****.1d ANSWER:B 4.采用了什么协议的网络中,工作站在发送数据之前,要检查网络是否空 闲,只有在网络不阻塞时,工作站才能发送数据? A.TCP 福州阿拉丁计算机国际认证培训中心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欢迎登陆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大路82 号八方大厦5 层TEL:0591-***-*****、***-***** 31 B.IP C.ICMP D.CSMA/CD ANSWER:D 5.*****.5 标准是指? A.以太网 B.令牌总线网 C.令牌环网 D.FDDI 网 ANSWER:C 6.哪种转发方法延迟较小? A. Cut-through

B. Store-and-forward C. 帧标记 ANSWER:A 7.哪一个是有效的MAC 地址? A.192.201.63.252 B.19-22-01-63-23 C.0000.1234.ADFB D.00-00-11-11-11-AA ANSWER:C 8.两台以太网交换机之间使用了两根5 类双绞线相连,要解决其通信问题, 需启用什么技术? A.源路由网桥 B.生成树网桥 C.MAC 子层网桥 D.透明路由网桥 ANSWER:B 9.IEEE 802.1Q 的标记报头将随着介质不同而发生变化,按照*****.1Q 标准,标记实际上嵌在? A.不固定 B.源MAC 地址和目标MAC 地址前 C.源MAC 地址和目标MAC 地址后

迈普交换机常用命令手册-v1

迈普交换机常用命令手册-v1

迈普常用命令手册 V1.3

目录 1概述 (1) 2配置命令 (2) 2.1系统模式及切换 (2) 2.2基础配置 (4) 2.2.1配置主机名 (4) 2.2.2配置账户 (5) 2.2.3配置登陆 (5) 2.2.4配置Vlan (5) 2.3配置端口 (6) 2.3.1双工速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配置T RACK (6) 2.5配置MSTP (7) 2.6配置VRRP (7) 2.7配置T RUNK (7) 2.8多接口LINK-AGGREGATION (8) 2.9配置ACL (8) 2.10配置路由 (9) 2.10.1静态路由 (9) 2.10.2配置RIP (9) 2.10.3配置OSPF (10) 2.11管理配置 (10) 2.11.1配置AAA (10) 2.11.2配置端口镜像 (11) 2.11.3文件管理 (11) 2.11.4Logging (12) 2.11.5配置SNMP (12) 2.11.6配置NTP (13) 3迈普常用命令 (14) 3.1查找MP命令 (14) 3.2常用命令 (14) 3.2.1查看信息........................................................................................................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删除配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3查看配置文件 (14)

赫斯曼交换机培训资料全

一.赫斯曼系列交换机配置与使用说明 一.M ACH4002系列模块化核心交换机 MACH4002 48G-L3P:全千兆模块化工业以太网核心交换机。设备自带16个千兆端口,其中8个为光、电互换Combo端口。最多支持4个介质模块,可再扩展出32个千兆端口,最多可达48个千兆端口。该交换机支持三层路由功能,220V AC冗余供电,0~70℃工作围。 MACH4002 48+4G-L3P:千兆模块化工业以太网核心交换机。设备自带4个千兆光、电互换Combo端口和16个百兆电缆端口。最多支持4个介质模块,可再扩展出32个百兆端口,最多可达48个百兆端口和4个千兆端口。该交换机支持三层路由功能,220V AC冗余供电,0~70℃工作围。 1.设备的安装和拆卸: MACH4002系列核心交换机:该交换机采用标准的19寸机架式安装方式,4个介质模块与设备风扇均支持带电热插拔。 MACH4002 48G-L3P MACH4002 48+4G-L3P 下图为设备正面图示,其中包括有设备的连接端口、风扇、LED显示灯、报警输出节点、RJ11配置端口与USB配置端口。

LED显示灯位于正面左下方,如下图所示: 交换机的背面为基本电源模块安装位置,如下图所示: 2.设备的配置: 设置IP地址的方法:1.通过超级终端的命令行(需要有专用的线缆:串口转V.24);2.通过HiDiscovery 软件,搜索所有的网络设备,设置其IP地址和子网掩码;3.使用BOOTP和DHCP服务器来设置IP地址。(本方法不推荐在这里使用); 4.使用自动设置适配器ACA21(USB接口) 常用的配置方法:1.通过超级终端的命令行(同上);2.通过WEB界面(需要IE5.5以上,并且要装有JA VA 1.3以上),在IE地址栏里输入交换机的IP地址,即可访问设置界面。每次更改设置需要点击“SET”按键,

浪潮以太网交换机命令手册20130620(DOC)

浪潮以太网交换机命令手册系统分册

前言 (13) 1配置基础命令 (16) 1.1访问命令行接口命令 (16) 1.1.1clearscrn (16) 1.1.2telnet (16) 1.1.3terminal length (17) 1.1.4terminal monitor (17) 1.2使用命令行接口命令 (18) 1.2.1config (18) 1.2.2exit (19) 1.2.3help (20) 1.2.4history (21) 1.2.5interface (22) 1.3基本配置命令 (25) 1.3.1banner motd (25) 1.3.2clock set (25) 1.3.3timezone (26) 1.3.4disable (27) 1.3.5enable (28) 1.3.6enable password (28) 1.3.7hostname (29) 1.3.8line (30) 1.3.9login (30) 1.3.10【缺省情况】 (31) 1.3.11password (31) 1.3.12show privilege (32) 1.3.13timeout (32) 1.3.14username privilege (33) 1.3.15who (33) 1.3.16max-session (34) 2系统管理命令 (36) 2.1文件管理命令 (36) 2.1.1COPY (36) 2.1.2delete (37) 2.1.3dir (37) 2.1.4erase (37) 2.1.5hash (38) 2.1.6reload (39) 2.1.7rename (39) 2.1.8show running-config (40) 2.1.9show startup-config (42) 2.1.10verify (44) 2.1.11write (45) 2.2系统维护命令 (45)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