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种社会艺术的形式。”在他 的任何设计中都不会放松协调、纯化、升华这种关系 的努力。在设计时他对空间和形式常常都做多种探求, 赋予它们既能适应其内容又不相互雷同的建筑风貌。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 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 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 决好功能问题。……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 重视的。” 贝聿铭的设计创造出了承前启后的建筑风 格,他注意纯化建筑物的体型、尽可能去掉那些中间 的、过渡的、几何特性不确定的组成部分。使他设计 的空间形象具有鲜明的属性。另外,他的设计还具有 强烈生动的雕塑性和明快活跃的时代感。以及被绘画、 雕塑作品加强的艺术性。贝聿铭建筑设计中的室内设 计部分几乎均由他本人设计以保证内外的谐调统一。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 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贝聿铭被称为“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 秀的建筑家” 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 年 他获得了建筑界 诺贝尔奖” 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 岁随父亲来到上海, 岁随父亲来到上海 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 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 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 年远赴美国留学 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 年建立建筑事务所, 年建立建筑事务所 1990年退休。 年退休。 年退休
香山饭店
建筑采取了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 参天古树融为一体。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外貌似很 普通,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 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

主要学术
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阿尔法罗池奖章」(MIT Alpha Rho Chi Medal)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游学奖学金(MIT Traveling Fellowship)贝聿铭
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师学会奖章」(MIT AIA Medal)1951年,惠尔赖特游学奖学金(Wheelwright Traveling Fellowship)1975年,获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终生院士1978至80年,当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首位建筑师背景的院长1979年,罗德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校长院士1984年,成为法兰西艺术院(L'Académie des Beaux-Arts de France)外籍院士1993年,获选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名誉院士1997年,获选为法国建筑学院(L'Académie d'Architecture de France)海外院士
荣誉
作品年表
作品简介香山饭店
美秀美术馆
苏州博物馆
中银大厦
澳门科学馆
设计理念概述
建筑构造之意境
南北两翼及收藏库
借景与造园
人物评价
成就
1974年-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
2002年-苏州博物馆,中国江苏苏州
2006年-澳门科学馆,中国澳门息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生平简介
作品风格
生平简介
主要成就主要学术
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贝聿铭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的,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后来他留美
贝律铭简介

肯尼迪图书馆
•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 • 「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它东望国 会大厦,西望白宫。而它所占有的地形却 是使建筑师们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 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 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 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 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 感觉。阳光透过蜘蛛网似的天窗,从不同 的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座 费时十年,耗资近亿美元建成的「东馆」, 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 合”。
• 苏州博物馆 • 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 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 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设计占 地面积15,000平方米,包括拆迁在内总投 资3.38亿元。设计完工后的博物馆将收藏 这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苏州城的宝物,建 筑不仅弥补了古物无收藏之地之苦,同时 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 筑。
• 中银大厦 • •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 所设计,1990年完工。总建筑面积12.9万 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 70 315 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是香港最高 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 大厦。
中 银 大 厦
• 澳门科学馆 • 澳门科学馆占地面积六万二千平方米,主 体由一个倾斜的圆锥体、一个半球体和一 个菱形的基座组成,这三部分的功能分别 是展览厅、天文馆和会议中心。建筑物的 外墙以银灰色的金属铝板饰面,辅以深色 的花岗岩。从远处眺望,外形科学味甚浓, 贯彻贝氏喜爱几何图案的建筑风格。
作品理念
• 纵观贝聿铭的作品,他为产业革命以来的现代都 市增添了光辉,可以说与时代步伐一致。到了 1988年,贝聿铭决定不再接受大规模的建筑工程, 而是改为慎重地选择小规模的建筑,他所设计的 建筑高度也越来越低。也就是说越来越接近于地 干线,我认为这是向自然的回归。美秀美术馆更 明显地显示了晚年的贝聿铭对东方意境,特别是 故乡那遥远的风景——中国山水理想风景画的握 憬。日本的评论界讲得好,这件作品标志着贝聿 铭在漫长的建筑生涯中一个新的里程。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被誉为“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他的
作品风格一直被视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之一,以精湛的设计技巧和富有创意的设计理念
而著称,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建筑杰作。
贝聿铭的父亲是著名的中国书法家贝葆华,从小就受到艺术熏陶。
他在上海长大,后
来到美国学习建筑。
在哈佛大学求学期间,他师从世界著名的建筑师沃尔特·格罗皮斯,
对现代主义建筑产生了深刻影响。
毕业后,他曾在洛杉矶市政厅和联合国总部等重要建筑
项目中担任设计师,创建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开始了自己的建筑生涯。
贝聿铭的设计风格独具匠心,他善于将建筑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尽可能地利用自然
材料和光线等元素来创造出独特而优美的建筑设计。
他的设计作品包括了各种类型的建筑,如博物馆、图书馆、大学校园、商业中心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了美国华盛顿特
区的国家广场,中国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以及美国纽约的双子塔等。
贝聿铭的建筑风格带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他善于将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合到建筑设计中,创造出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建筑作品。
他曾表示,“现代主义建筑的核心是功能性和纯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摒弃文化传统和历史性,相反,我们应该在建筑设计中注重文化
传承和历史价值。
”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不仅是建筑界的杰出代表,也是文化与艺术的精华之一。
他的建筑
作品不仅具有实用性和美学价值,更是对人类文化、历史和传统的珍贵贡献。
他的去世,
让建筑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建筑大师,但他的精神和作品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和传承。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思想初探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思想初探摘要:贝聿铭,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是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华裔建筑师,纵观其建筑创作生涯,他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传世之作。
与其他建筑大师不同的是,贝聿铭的成长背景与教育背景同时受到不同时期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的人生经历与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到他的建筑设计。
所以说,他的建筑设计思想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设计思想一、贝聿铭创作背景的回顾贝聿铭生于广州,幼时随其父举家搬迁到上海。
在上海期间,应祖父贝理泰的要求,贝聿铭每年暑假都会人住苏州的祖宅狮子林。
也就是说,18岁以前,贝聿铭都生活在中国,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苏州园林的生活经历,成为了贝聿铭日后设计哲学的参考。
当时上海建筑業的蓬勃发展极大地触动了贝聿铭,让他决定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但是在宾大求学一段时间后,贝聿铭又想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改学工程。
然而,麻省理工学院院长发现这位中国学生很有设计才华,力劝贝氏学习建筑。
1944年贝聿铭退役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建筑学硕士学位,师从包豪斯创始人格罗皮乌斯。
在1948年,美国纽约市的房地产开发商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韦伯奈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
贝聿铭为其公司完成了许多项目的设计,也进行了大量的社会改建计划。
这些设计项目的成功使得贝聿铭能在美国建筑界逐渐崭露头角,并于1955年自立门户,创办了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
一直工作到1990年,他才从事务所退休。
但是退休后,贝聿铭并没有在设计行业停止前行,而是创作出一系列不朽的设计作品。
二、第一代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的建筑设计思想对贝聿铭的影响在美国求学期间,贝聿铭师从格罗皮乌斯,同时也受到了密斯等其他大师的建筑思想启发,可谓是兼收并蓄地汲取了大师们设计哲学的精华。
(一)、格罗皮乌斯建筑设计思想对贝聿铭的影响从贝聿铭早期的建筑设计作品可以看出,他深受恩师格罗皮乌斯的影响。
建筑大师贝聿铭个人简介及作品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师从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和布鲁尔。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中国情缘贝聿铭一九三五年赴美国求学,之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功成名就,至今已整整七十八个年头。
但他对中国的一片深情,依然萦系于怀。
他祖籍苏州,生于广州,所以他常对人称“我是苏州人”、“我是广州人”。
他的夫人卢爱玲曾在美国卫斯理学院念书,后来在哈佛大学攻造园设计。
夫妇俩至今仍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州话、上海话和苏州话。
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
他们有三子一女,三个儿子的名字都有一个“中”字。
依次是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
女儿叫贝莲,也是典型的中国化的名字。
七十年代初,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近四十年的中国探亲观光。
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以后他又多次来到中国。
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中国对我的牵引非常大,所以我不论哪一次回去,都觉得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
”“多变的是我的建筑设计,不变的是我的中国心。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东馆苏州博物馆香港中银大厦。
贝聿铭最著名建筑作品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
![贝聿铭最著名建筑作品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f1d1a30d33d4b14e8424683d.png)
贝聿铭最著名建筑作品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美籍华人建筑师。
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
其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实为卢浮宫博物馆入口,巴黎地标性建筑之一。
正如贝氏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
" 玻璃金字塔塔高21米,底宽34米,四个侧面由673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换而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1985年破土动工,以每4天盖一层楼的速度拔地而起。
整座超级建筑结构在16个月内完成。
”并成为香港地标性建筑。
共70层,高367.4米,这座银光闪闪的摩天大楼,其外形正如贝聿铭所形容,像是雨后春笋—中国传统文化中希望和进步的象征。
即使如今中环超高建筑林立,亦难掩其锋芒。
北京香山饭店。
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十倍”。
饭店只用了白、灰、黄褐三种颜色,室内室外都和谐高雅。
因为重复运用了正方形和圆形两种图形,建筑产生了韵律。
后花园内远山近水、叠石小径、高树铺草布置得非常得体,既有江南园林精巧的特点,又有北方园林开阔的空间。
并考虑到香山幽雅的环境以及众多历史文物,刻意设计成与周边环境因素融合起来的特别形式。
北京香山饭店。
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十倍”。
饭店只用了白、灰、黄褐三种颜色,室内室外都和谐高雅。
因为重复运用了正方形和圆形两种图形,建筑产生了韵律。
贝律铭

6、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
一九七八年,华盛顿国家艺术 馆东馆的设计建造成功,便已 奠定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 师的地位了。当时的美国总统 卡特在「东馆」的开幕仪式上 称,“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 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 生活与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 联系的象征。”称贝聿铭是“ 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其实,在约翰· 肯尼迪图书馆建成的前一年- -一九七八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 计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 筑大师的地位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在「 东馆」的开幕仪式上称,“它不但是华盛顿 市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 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称贝 聿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2、香港中银大厦1982年 - 1990年
1990年完工。总建筑面积12.9万 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 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 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 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结 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 ,室内无一根柱子。仔细观察中银 大厦,会发现许多贝氏作品惯用的 设计 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 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 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 代表中国。 贝聿铭认为,“建筑和结构”是不可 分割的整体,建筑师如果不能意识到 结构所蕴藏的力量,就不可能有好的 设计。
贝聿铭的作品很重视光线和大 自然,其中不少传世之作,都 设计了让人活动的内庭,通过 大自然和游人的活动将钢骨水 泥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理念的 新。
建筑物有中国山水画 般的寂与静。 简化了的形式语言 多用光影线条变化 丰 富室内空间 采用现 今建筑材料,诠释江 南风景园林 大量采用园林的借景 框景 庭园理水等涉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纽约州 雪城。 伊弗森美术馆是贝聿铭建 筑生涯中的第一件美术馆 作品,其建筑物本身就是 一座巨大雕塑品,和其他 的美术馆想比较,伊弗森 美术馆本身是一个地方性 的小型美术馆,不足以靠 藏品来吸引人们,势必要 靠不同类别的特展和巡回 展来支持演出,功能决定 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
作者: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9年第23期
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大美不朽
— 2019年5月16日,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逝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文化缝隙中优雅的摆渡者”,他折衷中西、融汇古今,代表作包括卢浮宫玻璃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等。
他曾说:“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他传奇的一生,也和他的作品一样,越是经历时间的洗礼,愈发熠熠生辉。
贝聿铭出生在广州,成长于苏州,10岁那年随父亲搬到上海,见证了上海国际饭店拔地而起,他为这座“远东第一楼”所着迷,“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想做建筑师”。
1935年,18岁的贝聿铭远赴重洋,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专业,后转学麻省理工,27岁时在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深造。
毕业后,贝聿铭开始了自己的建筑师职业生涯。
他真正成名是1963年。
那一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刺杀,他的家人决定在波士顿修建一座私人图书馆以表纪念。
当时和贝聿铭共同竞争这一项目的建筑师包括密斯·凡·德·罗和路易斯·康。
媒体称:初选入围的几位建筑师,在会见肯尼迪夫人时,多少都阐释了他们想要怎么设计。
轮到贝聿铭,他却说,在没有勘察地点以前,自己没法给出任何概念或意见。
或许正是贝聿铭的设计理念,打动了肯尼迪夫人。
“这是个非常动情的决定……他满是自信,让我想起了杰克(约翰·肯尼迪的昵称)。
他们是同一年出生的。
我决定和他一起迈出大胆的一步。
”那是一种时刻保持平和、在任何场合都能泰然自若的镇定。
1979年,这座黑白分明的现代建筑矗立在波士顿近郊的哥伦比亚角,被认为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美国建筑界因此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并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1983年,贝聿铭被加冕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
如果说肯尼迪图书馆让贝聿铭闻名全美,那么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则让他闻名全球。
但这个宏伟的建筑在诞生之初却不被看好。
1981年,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提出改造卢浮宫的计划,并委托贝聿铭来负责。
贝聿铭提出了一个玻璃金字塔入口计划,却很快引发了争议。
当时几乎所有的法国主流媒体都在讽刺这个中国人为卢浮宫带来了“一个毁灭性的巨大装置”,连法国文化部长也公开批评金字塔是“一颗寒碜的钻石”。
但贝聿铭仍然坚持了下来。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他说,“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
1989年,玻璃金字塔落成,民众的意见被金字塔在夜间“映照着天空”(贝聿铭原话)的效果所震撼。
开幕后,参观新卢浮宫的人绕着拿破仑庭院整整转了两圈。
很多人宁愿在玻璃金字塔排起长队,也不愿意从另外两个入口进入。
2019年3月29日,法国卢浮宫纪念玻璃金字塔入口落成30周年——时间证明了贝聿铭的正确:玻璃金字塔成为了巴黎的地标。
贝聿铭投身建筑事业几十年,美国是他的事业起点,中国是他永远无法割舍的,他喝红酒、吃西餐,也读《论语》《老子》《孙子兵法》;他用工整的小楷给家人写信,还永远记得日本入侵满洲里和上海的年份。
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毕业设计是为战时中国建一批简易的书报贩售亭,上面写着“国魂”。
“我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因此有种中国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无论如何也很难改变。
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
”
1979年,他受邀为北京设计一座建筑,地点是长安街沿线。
但他说:“我的良心不允许我这么做——从紫禁城墙上往上看,你看到的是屋顶金色的琉璃瓦,再往上就是蓝色的天空,中间一览无余,那就是使紫禁城别具一格的环境。
假如你破坏了那种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的感觉,你就摧毁了这件艺术品。
我无法想象有一幢高层建筑像希尔顿饭店俯瞰白金汉宫那样居高临下俯视600年的故宫。
”他最终选择去做了香山饭店。
1984年,香山饭店获美国建筑学会荣誉奖。
在此之前的1980年,在欢迎清华大学代表团访美的报告会上,建筑系学生希望贝聿铭讲讲玻璃幕墙,贝聿铭却说“不要忘了中国的过去”。
30年后,获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皇家金奖的那晚,92岁高龄的贝聿铭又提出:“建筑设计要变化,要往前走,但在向前走的过程当中,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文化特色何在。
”他说,“一个持久的建筑必须有根。
”
2002年,85岁高龄的他将封笔之作献给了自己的故里苏州博物馆新馆。
他用极简线条的几何造型,勾勒出传统园林的飞檐翘角,用一池湖水描绘出远山青黛。
他说,这座建筑是他的“小女儿”,建造的过程就是一条虔诚的归乡路。
如今的苏州博物馆,人们经常把镜头对准建筑本身,而不是展品。
有人一直对几年前的一幕念念不忘:那是一个深秋,透过一扇六角形的窗子看出去,一颗成熟的石榴即将落地——正如他曾经说的:“我的目标就是给人们创造在一处空间中行走的愉悦感。
”“但我也认为,建筑还能达到一个高度,影响人们想要用一生做更多的事。
这是我认为最有意思的挑战。
”
70多年来,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据粗略统计,他设計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
他不受外在标签的诱惑,“对我而言,建筑就是建筑。
没有什么现代建筑、后现代建筑、解构主义……我不相信这些,它们如过眼云烟,而真正留存下来的那一个还是建筑本身——各个时代的建筑。
”他最在乎的,是作品能否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如今,大师已逝,但他的作品和精神终将成为跨越时空的永恒存在。
热议锐评:从出身名门,到成为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始终保持着他贵族般的儒雅和谦逊。
在贝聿铭那里,不存在新与旧、中与外、传统与现代等等严格畛域,一切人类的文明价值,都兼容并收,并在新的建筑中融会贯通。
正如他生前所说:“也许你会忘记你种下的某种东西,一种经历、观念,与某人的关系或一种哲学、一项传统。
然后,突然间它开花了,这样的花能穿破墙壁,甚至突破整个时代。
”他设计的建筑也正如那些花一样,把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种子留在了全世界人的心里。
(斯远,政能亮评论员;公众号“环球人物”)
素材运用:文化缝隙中优雅的摆渡者;传奇人生;最后的大师;根与魂;儒雅和谦逊;坚持与挑战;不忘初心;文化交融;传统与现代;跨越时空的永恒存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民间大使……
(资料来源:《新京报》《环球人物》《北京青年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