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在阪崎肠杆菌侵袭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在脂多糖诱导内皮细胞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I表达中的作用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在脂多糖诱导内皮细胞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I表达中的作用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在脂多糖诱导内皮细胞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I表达中的作用(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贲志云,程纯,钱佶,肖锋,张福鹏,季玉红【摘要】目的:研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ERK)对脂多糖(LPS)诱导内皮细胞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I(β-1,4-galactosyltransferase-I, β-1,4-GalT-I)表达的调节作用。

方法:应用ERK通路抑制剂U0126预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2 h,再用LPS刺激HUVECs 4 h,分别用RT-PCR和Western-blot 方法检测β-1,4-GalT-I mRNA 及蛋白水平表达变化,并通过内皮-单核细胞黏附试验观察HUVECs黏附能力的改变。

结果:U0126显著抑制LPS引起的HUVECs β-1,4-GalT-I表达的上调及其黏附能力的上调。

结论:ERK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参与调节LPS诱导的内皮细胞β-1,4-GalT-I的表达,并影响内皮细胞的黏附能力。

【关键词】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脂多糖;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I;内皮细胞[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protein kinase(ERK) in 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β-1,4-galactosyltransferase-Ⅰ(β-1,4-GalT-Ⅰ)stimulat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LPS)in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 Methods: Cultured HUVECs were pretreated by U0126, an inhibitor of ERK, for 2 hours, and then stimulated by LPS for 4 hours. The changes of β-1,4-GalT-ⅠmRNA expression were detected by RT-PCR and Western blotting, and adherence ability of HUVECs was observed by Endothelial-monocyte cell adherence test. Results: Up-regulated expression of β-1,4-GalT-Ⅰin HUVECs and adherence ability of HUVECs enhanced by LPS were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by U0126. Conclusion: ERK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may participate in regulating β-1,4-GalT-Ⅰexpression in endothelial cells (EC) stimulated by LPS and influence the adherence ability of EC.[Key words] ERK; LPS; β-1,4-galactosyltransferase–I; endothelial cell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Ⅰ(β-1,4-galactosyltransferase-Ⅰ, β-1,4-GalT-Ⅰ)是目前人们研究最广泛的糖基转移酶之一,在细胞中,它既能定位于高尔基体参与催化糖链合成,又能定位于细胞膜表面发挥细胞黏附作用。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与缺血性脑卒中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与缺血性脑卒中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与缺血性脑卒中[摘要]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1/2, ERK1/2)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中的一员。

脑缺血缺氧后,细胞外各种刺激因素通过三级级联反应激活ERK。

磷酸化的ERK在脑缺血后升高,其在脑缺血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通过炎症和反应性氧族加重缺血性脑损伤,另一方面又通过减少细胞内钙超载而减轻缺血后脑损伤。

[关键词]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脑缺血; 炎症; 反应性氧族; 文献综述近年来,信号传导通路在脑缺血性损伤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其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 ERK)信号传导通路是参与缺血性脑损伤机制中的一条重要的信号传导通路。

脑缺血后,细胞外各种刺激因素通过三级级联反应激活ERK,激活后的ERK在脑缺血过程中作用广泛,ERK不仅参与炎症和氧化应激,还与细胞内Ca2+浓度的调节密切相关。

现就ERK信号传导通路与脑缺血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ERK信号传导通路ERK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家族中的一员。

MAPK是一类高度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所有的真核细胞中表达,主要分布于细胞质[1]。

MAPK包括4条传导通路,分别是ERK通路、cJun N-末端激酶(c Jun N terminal kinase,JNK)通路、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 actived protein kinase,P38)通路和胞外信号调控激酶5(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 5,ERK5)通路[2]。

Ras/Raf/MEK/ERK是ERK通路中研究最为活跃的信号通路之一。

细胞外的各种刺激因素,如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与细胞膜表面生长因子受体结合,通过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growth factor receptor bound protein 2,Grb2)与生长因子受体结合,Grb2的亚单位SH3再与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Sos相互作用,形成生长因子受体 Grb2-Sos复合物。

ERK调节的神经元凋亡作用脑缺血神经元凋亡机制的新观

ERK调节的神经元凋亡作用脑缺血神经元凋亡机制的新观

ERK调节的神经元凋亡作用—脑缺血神经元凋亡机制的新观点曹阳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麻醉科510220通常认为,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和ERK2,缩写为ERK1/2)在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酶(MAPKs)家族中属于促进细胞存活类因子,发挥调节增殖和分化的作用(Oncogene.2004;23:2838–2849; Science.2002;298: 1911–1912)。

然而德国海德堡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Subramaniam和他的同事(J.Cell Biol. 2004;165, 357–369)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在钾离子外流诱导下,ERK1/2也可以发挥促进神经元凋亡的重要作用(proapoptosis)。

该研究提出了一个由ERK1/2介导的神经元死亡的新观点。

同时也进一步开启了通过调控ERK1/2活性进而调节缺血后神经元的存活的可能机制。

我们前期的研究工作也发现了一些类似的证据,在我们的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研究中,抑制ERK1/2的活性,产生了抑制神经元凋亡的作用,提示ERK1/2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发挥促凋亡因子的作用,即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单纯促进存活因子。

我们比较了小鼠中脑动脉梗塞模型(MCAO)中ERK1/2的活性以及炎症因子IL-1β、TNFα、MCP-1的表达变化,探讨脑缺血损伤对ERK1/2活性变化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进而我们观察应用ERK1/2抑制剂(U0126)预处理对小鼠MCAO后IL-1β、TNFα、MCP-1表达的变化,观察MAKP通路ERK1/2水平的抑制是否影响脑损伤所致炎症反应的影响;上述试验也证实,在试验条件下,脑损伤后ERK1/2的激活和炎症因子的表达相关联,而抑制了ERK1/2的活性可以控制炎症因子的产生进而是抑制神经元的过度凋亡。

许多研究也报道,脑缺血后MAPKs被激活,在小鼠脑MCAO后磷酸化的ERK1/2,P38MAPK,JUN的表达增加,并且伴随炎症因子IL-1β的增加,抑制ERK1/2通路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用PD98059抑制MEK的激活减少了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的梗塞体积和减轻神经损害的程度,从而改善病理性损害的程度(Brain Res.2004;16,996(1):55-66;Chin Med Sci J.2004 Dec;19(4):270-5;Chin Med J (Engl). 2003;116(10):1497-503)。

ERK简介

ERK简介

ERK细胞具有极其复杂的生命活动,这些生命活动都必须受到严格的调控,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它不单单要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流,还要在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

于是在长期的进化发展和自然选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个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它是由不同的信号传递通路通过相互联系和作用而形成的,即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间存在着“cross-talking”。

在信号网络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传递途径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控制着细胞多种生理过程,如细胞生长、发育、分裂、死亡等。

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是MAPK家族的一员,它的信号传递途径是涉及调节细胞生长、发育及分裂的信号网络的核心,其基本的信号传递步骤已明了,遵循MAPKs的三级酶促级联反应,即上游激活蛋白→MAPK激酶的激酶(MAPKKK)→MAPK激酶(MAP-KK)→MAPK。

在ERKs的传递途径中Ras作为上游激活蛋白,Raf作为MAPKKK,MAPK/ERK激酶(MEK)作为MAPKK,ERK即MAPK,即Ras-Raf-MEK-ERK途径。

但对于该途径的上游蛋白及各激酶的激活机制,以及该途径与多种疾病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阐明。

1 ERK家族成员ERK是80年代末期发现的一类丝/苏氨酸蛋白激酶,是传递丝裂原信号的信号转导蛋白。

它正常定位于胞浆,当激活后转位至胞核,调节转录因子活性,产生细胞效应。

经人工克隆和序列测定分析,已知ERK家族有5个亚族,包括ERK1~ERK5。

ERK1和ERK2途径是ERK家族中研究最彻底的,它们表达广泛,涉及调节在不同细胞内包括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有丝分裂后期的功能等一系列生理过程。

多种刺激因子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病毒、G蛋白偶联受体的配体以及癌基因等都可激活这两条途径。

目前研究认为,ERK1 和ERK2 的上游激活路径高度相似,而且他们目前已知的下游靶点也非常一致。

脑血管痉挛小鼠脑动脉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及caspase-8表达的变化

脑血管痉挛小鼠脑动脉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及caspase-8表达的变化
壁 内皮 细胞 存 在 凋 亡 现 象 , 脑 血 管 痉 挛 形 成 机 制 中 在
缺 陷_ 。细 胞 外 信 号 调 节 激 酶 ( xrcl l inl 3 ] e t e u rs a a la g rg ltdkns , R 级联 途 径是 S euae iae E K) AH 后 重 要 的 信 号转 导通 路 , 有研 究证 实脑 缺 血 性损 伤 中 E K 在 谷 氨 R 酸 的细胞 毒 性 作 用 及 炎 性 反 应 方 面 具 有 重 要 作 用 L 。 4 ]
( .De a t n f Hi oo ya dEm r oo y,2 1 pr me t s lg n by lg o t .De a t n fAn tmy, bi nt nvri p rmet ao o Hee U i d U ies y; e t 3 .De a t n fNersr ey, re’ s i l a gh n 0 3 0 ,C i ) pr me t u ou g r Wokr Hop t ,T n sa 6 0 0 hn o a a
CHI S O NAL OFANATOMY 13 . 0 2 NE EJ uR Vo. 5No 22 1
解剖学杂志
21 0 2年第 3 5卷第 2期
脑 血 管 痉挛 小 鼠脑 动 脉 细胞 外 信 号 调 节激 酶 及 cs ae8表 达 的变 化 ap s一
李 冉 刘 江。 徐 爱 军 崔建 忠。 王 海涛 田艳 霞 张 宇新 高俊 玲 △
p es n w sp s ie o rltdwi - R / .C n ls n T e n r ae x rs ino RK i ec rb a a tr sma rs i a o iv l c reae t p E K1 2 o cu i : h ce sd e p e s f o t y h o i o E t ee rl rei y nh e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通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通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通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相关研究进展作者:张芹奥婷肖淑英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8年第09期[摘要]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常见的慢性致残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GFR-ERK)通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具体机制不详。

因此,本文对该通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一步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GFR-ERK信号通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8)03(c)-0036-05[Abstract]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CD) is a common chronic disabling disease. This disease serious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ves of patient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 (EGFR-ERK) pathwa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pathophysiology process in ICD. However, the mechanism is still unclear.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ogress of the EGFR-ERK pathway in ICD,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further bas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treatment of ICD.[Key words]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EGFR-ERK signaling pathway;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1],是当前世界范围高度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中的膜受体与激酶相关蛋白研究

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中的膜受体与激酶相关蛋白研究

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中的膜受体与激酶相关蛋白研究细胞信号转导是指一系列化学反应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将外在刺激转化为内在细胞信号,并使细胞做出相应的反应。

这个过程涉及到多种蛋白质,其中最重要的是膜受体和激酶相关蛋白。

膜受体是一种贯穿细胞膜的蛋白质,可以感知外界信号并将这些信号传递到细胞内部。

膜受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离子通道型、酪氨酸激酶型和七膜跨越型。

其中,酪氨酸激酶型是最重要的一种。

酪氨酸激酶型膜受体一般由外部配体或信号分子结合后,在细胞膜上形成二聚体或多聚体,然后通过膜蛋白内部区域的活化,启动下游信号转导通路。

激酶相关蛋白(简称“激酶”)是另一个在细胞信号转导中十分重要的蛋白质。

激酶广泛存在于细胞内的各个位置,其作用是催化磷酸化反应,从而激活或抑制下游蛋白的功能。

激酶与膜受体的结合方式有多种,最常见的是激酶与酪氨酸激酶型膜受体的配对。

从整体上看,膜受体和激酶是信号转导通路的核心节点,因此它们的研究十分重要。

在近些年的研究中,人们对膜受体和激酶相关蛋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仅进一步认识了它们的功能和作用机制,还开辟了一系列新的研究领域。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某些膜受体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比如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风、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病等。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还有望为药物开发提供新的靶标和策略。

此外,在神经科学领域,研究人员也发现了许多关于膜受体和激酶的新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深入研究神经元信号传递、发育和退行性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膜受体和激酶相关蛋白在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在相关研究领域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这些重要的蛋白质还将发掘出更多的作用和应用。

细胞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的作用和调控

细胞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的作用和调控

细胞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的作用和调控细胞是生命存在和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内部分子间的通信被定义为细胞信号传导或信号通路。

细胞信号通路是细胞内各种生物分子的信息传递机制,它可以调节细胞的生理和代谢过程,同时也决定了细胞与外部环境以及周围细胞的相互作用。

一、细胞信号通路的分类细胞信号通路大致可分为内在信号通路和外在信号通路。

内在信号通路包含许多细胞功能以及代谢途径,例如以糖分为基础的氧化解草酰化途径(虽然也能接收外界信号作用于代谢网络),细胞的有丝分裂调节,以及拆分或合成蛋白质等代谢途径。

外在信号通路则包含许多感知环境的途径,例如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信息,以及必须在外部发生的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免疫响应。

二、细胞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1. 受体蛋白受体蛋白是细胞信号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信号分子结合具有响应性的受体表面时,它将使受体构象发生变化,并使受体能够与下游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膜受体(或”外显”受体)通常是一种蛋白质,通过其细胞外区域接收这些信号分子。

与之相对的是”内源”受体,这种受体位于细胞内部,它们可以接收细胞内部的信号分子。

2. 信号分子信号分子是由一些特殊的细胞合成,并在组织或体液中运输的分子,这些分子在接收机中结合并产生影响。

信号分子类别多种多样,包括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以及外来的化学物。

3. 酶酶作为生物体中许多重要的分解和合成催化剂发挥作用,其在细胞信号通路中也发挥着相应的作用。

酶扮演的角色包括信号分子的产生和降解,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以及其他下游响应物分子的激活和调控。

例如靶酶,靶酶常见的是酪氨酸激酶,PDGFR,EGFR以及MAPK。

此外还有蛋白序列特定的酶,在信号通路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

4. 细胞质内分子和细胞骨架细胞骨架可以理解为细胞内的支撑系统,存在于细胞种属中的变异较大。

除薄且高胆固醇质量的MEM膜外,细胞骨架被认为是细胞内下载马尾很集中的区域。

此外,一些细胞质内分子也是信号通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在阪崎肠杆菌侵袭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的作用姜瑜;张锦辉【摘要】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the 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 ( ERK) in Cronobacter sakazakii invading into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 the mouse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were treated with ERK inhibitor ( PD98059 ) .The bacterial invasive ability was performed by bacterial invasion assay;the acti-vation of ERK was assessed by Western -blot;the actin cytoskeleton rearrangements were visualiz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RK inhibitor ( PD98059 ) decreased the invasion of Cronobacter sakazakii into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 and the phosphorylation of ERK was increased in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infected with Cronobacter sakazakii .The Cronobacter sakazakii -induced ERK phosphorylation and ac-tin filaments rearrangements in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were blocked by pretreatment with ERK inhibi -tor ( PD98059 ) .In conclusion , the activation of ERK is required for Cronobacter sakazakii invading into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为了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RK)在阪崎肠杆菌侵袭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过程中的作用,用ERK抑制剂( PD98059)预处理体外培养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再通过细菌侵袭实验观察细胞侵袭力的变化,进而通过Western-blot实验检测ERK的活化情况,最后利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肌动蛋白微丝的重排情况。

结果显示: PD98059可以降低阪崎肠杆菌侵袭进入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数量、阻碍阪崎肠杆菌侵袭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引起的ERK磷酸化、抑制阪崎肠杆菌侵袭所导致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骨架的重排。

因此,阪崎肠杆菌通过ERK的活化影响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微丝重排,进而侵袭进入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23)003【总页数】4页(P212-215)【关键词】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阪崎肠杆菌;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作者】姜瑜;张锦辉【作者单位】辽东学院医学院,辽宁丹东 118001;辽东学院医学院,辽宁丹东118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2【医药与卫生】随着一系列与阪崎肠杆菌相关的重大感染事件的爆发,婴幼儿配方奶粉中阪崎肠杆菌的污染问题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1,2]。

脑膜炎是阪崎肠杆菌引起的新生儿最严重病症之一[3],但其如何穿过以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为主要成分的血脑屏障进入脑内,迄今尚不清楚。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ngnal-regulated kinase, ERK)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系统的一条经典途径,可被各种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生长因子和激素等多种细胞外信号激活,参与细胞生长、发育等生理过程[4]。

在阪崎肠杆菌侵袭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过程中是否激活了ERK通路目前尚不清楚。

本实验通过向体外培养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加入ERK抑制剂,观察细菌侵袭力的变化、ERK的磷酸化以及引起肌动蛋白微丝的重排情况,鉴定ERK在阪崎肠杆菌侵袭进入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过程中的作用。

1.1 材料阪崎肠杆菌(ATCC 29544,上海万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海复旦IBS细胞资源中心,中国);1640培养基(Invitrogen公司,美国);胎牛血清(Hyclone公司,美国);胰蛋白酶(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阪崎肠杆菌显色培养基(北京陆桥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圣克鲁斯生物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微丝蛋白(圣克鲁斯生物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中国);磷酸化-ERK1/2抗体(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美国)、ERK1/2抗体(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美国)、ERK1/2抑制剂(PD98059,圣克鲁斯生物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中国)。

1.2 方法1.2.1 细胞培养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中,置于37 ℃、5%CO2和95%湿度的细胞培养箱中。

所有实验均在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进行。

1.2.2 细菌侵袭实验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接种于24孔板上,待细胞生长至单层时,加入ERK1/2抑制剂(PD98059)与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孵育30 min,然后加入阪崎肠杆菌进行细菌侵袭实验。

每孔加入0.5 mL含5 μL阪崎肠杆菌菌液的培养液,37 ℃孵育1.5 h后,1640培养基轻洗3次,每孔加入0.5 mL含有100 μg/mL的庆大霉素的培养液,37 ℃孵育1 h,1640培养基轻洗3次,PBS洗1次;用0.5% Triton X-100处理细胞5 min后,将细胞裂解后的液体倍比稀释后涂布在DFI琼脂平板上,37 ℃过夜培养,计数菌落数量。

每个实验重复3次,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加入DMSO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作为对照组,设为100%。

通过方差分析比较组间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1.2.3 免疫荧光于24孔板中放置盖玻片,培养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至单层时,加入ERK1/2抑制剂(PD98059)与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孵育45 min,然后加入阪崎肠杆菌孵育不同时间(分别是5 min、15 min、30 min)。

冷PBS漂洗3次,将盖玻片置于含有丙酮的玻璃容器中,用4%多聚甲醛室温固定30 min、0.1% Triton X-100处理5 min后,5%BSA室温封闭1 h,以TRITC 标记的鬼笔环肽对肌动蛋白微丝进行染色1 h,以95%甘油封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拍照。

1.2.4 Western-blotERK1/2抑制剂(PD98059)预处理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然后收集阪崎肠杆菌侵袭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不同时间的样品,加入 Lysis Buffer (含有蛋白酶抑制剂和磷酸酶抑制剂)裂解细胞后,Bradford法进行蛋白质定量。

取30 μg蛋白质样品经SDS-PAGE电泳,100 mA,1 h后,转移至PVDF膜。

一抗分别为1∶500的ERK抗体和磷酸化ERK抗体,5%脱脂奶粉封闭过夜,二抗为1∶3 000的辣根酶标记的抗体,37 ℃孵育1 h,GAPDH作为内参,用ECL发光系统检测,暗室内X胶片显影。

1.2.5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数值用均数±标准差±SD)表示,采用t检验。

P < 0.05认为有统计学上意义。

2.1 ERK抑制剂降低了阪崎肠杆菌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侵袭力为了探讨ERK在阪肠崎杆菌侵袭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分别用不同剂量的ERK1/2抑制剂(PD98059)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预处理(抑制剂组),然后加入阪崎肠杆菌进行细菌侵袭实验。

结果发现:与对照组(DMSO)相比较,抑制剂组侵袭进入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细菌数量明显减少(P < 0.05)(图1)。

2.2 ERK抑制剂阻碍了阪崎肠杆菌侵袭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引起的ERK磷酸化我们进一步检测了阪崎肠杆菌侵袭进入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后的ERK磷酸化水平,及ERK抑制剂(PD98059)对该过程的影响。

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未加抑制剂的对照组相比较,加入PD98059组经细菌侵袭后ERK磷酸化水平明显增加,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磷酸化ERK的表达量逐渐升高(图2A);与对照组(DMSO)相比较,PD98059的加入显著抑制了阪崎肠杆菌侵袭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后的ERK磷酸化(图2B)。

2.3 ERK抑制剂恢复了阪崎肠杆菌引起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骨架的重排我们利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了微丝在阪崎肠杆菌侵袭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过程的变化,结果显示:正常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未加入细菌组)中肌动蛋白微丝多呈线状排列,且分布密集均匀;与未加入细菌组相比较,加入细菌后对照组(DMSO)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的微丝发生了重新组装,肌动蛋白微丝逐渐变得模糊、弥散分布于细胞中央。

而用PD98059抑制剂能明显抑制阪崎肠杆菌诱导的肌动蛋白微丝的重排(图3)。

阪崎肠杆菌为人和动物肠道内寄生的一种革兰氏阴性的条件致病菌,在临床上常引起严重的早产儿和新生儿脑膜炎、坏死性结肠炎和败血症,其病死率高达30%~80%[1]。

其中脑膜炎是阪崎肠杆菌引起的新生儿最严重病症之一,可并发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脑脓肿,发育滞后,听力和视力损坏等[3]。

目前关于阪崎肠杆菌致病机理的探讨还比较少见,其对新生儿脑膜炎影响的关键致病点仍不明确。

细菌性脑膜炎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致病菌必须穿过血脑屏障播散入脑,而体外分离培养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被认为是研究细菌侵袭血脑屏障的有效的体外模型[5]。

文献研究显示,MAPK是一组广泛分布于细胞质中具有丝氨酸和酪氨酸双重磷酸化的蛋白激酶,广泛分布于各种细胞中。

ERK1/2作为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一种,是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的最基本信号途径,在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被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因子、激素、神经递质等多种细胞外信号激活[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