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起源
数学的由来

数学的由来数学的由来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数学的由来,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数学的由来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亦被古希腊学者视为哲学之起点。
数学的希腊语意思是“学问的基础”。
数学史:数学主要的学科首要产生于商业上计算的需要、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测量土地及预测天文事件。
这四种需要大致地与数量、结构、空间及变化(即算术、代数、几何及分析)等数学上广泛的领域相关连著。
除了上述主要的关注之外,亦有用来探索由数学核心至其他领域上之间的连结的子领域:至逻辑、至集合论(基础)、至不同科学的经验上的数学(应用数学)、及较近代的至不确定性的严格学习。
数量数量的学习起于数,一开始为熟悉的自然数及整数与被描述在算术内的自然数及整数的算术运算。
整数更深的性质被研究于数论中,此一理论包括了如费马最后定理之著名的结果。
当数系更进一步发展时,整数被承认为有理数的子集,而有理数则包含于实数中,连续的数量即是以实数来表示的。
实数则可以被进一步广义化成复数。
数的进一步广义化可以持续至包含四元数及八元数。
自然数的考虑亦可导致超限数,它公式化了计数至无限的这一概念。
另一个研究的领域为其大小,这个导致了基数和之后对无限的另外一种概念:阿列夫数,它允许无限集合之间的大小可以做有意义的比较。
结构许多如数及函数的集合等数学物件都有着内含的结构。
这些物件的结构性质被探讨于群、环、体及其他本身即为此物件的抽象系统中。
此为抽象代数的领域。
在此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即向量,且广义化至向量空间,并研究于线性代数中。
向量的研究结合了数学的三个基本领域:数量、结构及空间。
向量分析则将其扩展至第四个基本的领域内,即变化。
空间空间的研究源自于几何-尤其是欧式几何。
三角学则结合了空间及数,且包含有非常著名的勾股定理。
现今对空间的研究更推广到了更高维的几何、非欧几何(其在广义相对论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及拓扑学。
数学的由来

数学的由来
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所有的数学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为定义的。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数学的起源:数学是一门最古老的学科,它的'起源可以上溯到一万多年以前。
但是,公元1000年以前的资料留存下来的极少。
迄今所知,只有在古代埃及和巴比伦发现了比较系统的数学文献。
远在1 万5千年前人类就已经能相当逼真地描绘出人和动物的形象。
这是萌发图形意识的最早证据。
后来就逐渐开始了对圆形和直线形的追求,因而成为数学图形的最早的原型。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又逐渐产生了计数意识和计数系统,人类摸索过多种记数方法,有开始的结绳记数,用石块记数,语言点数进一步用符号,逐步发展到今天我们所用的数字。
图形意识和计数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产生了度量意识。
这一系列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完整的数学这一门学科,它包括算术、几何、代数、三角、微积分、统计和概率(其实它一开始是人们为了钻研赌博而来的呢)……等等各个分支,而且还在不断发展下去
2、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生产活动,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亦被古希腊学者视为哲学之起点。
其演进可以看成是抽象化的持续发展,或是题材的延展。
第一个被抽象化的概念大概是数字,其对两个苹果及两个橘子之间有某样相同事物的认知是人类思想的一大突破。
除了如何去数实际物质的数量,人类亦了解了如何去数抽象物质的数量,如年份。
算术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数学的由来40字】。
数学的起源介绍

数学最初是从结绳记事开始的。
大约在三百万年前,人类还处于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以采集野果、围猎野兽为生。
这种活动常常是集体进行的,所得的“产品”也平均分配。
这样,古人便渐渐产生了数量的概念。
他们学会了在捕获一头野兽后用一块石子、一根木条来代表;或者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记事、记数。
这样,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眼光中,一个绳结就代表一头野兽,两个结代表两头……,或者一个大结代表一头大兽,一个小结代表一头小兽……。
数量的观念就是在这些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随着捕获手段的提高,所获的野兽越多,绳子的结越多,需要的数目也越大。
数学的起源历史是什么

数学的起源历史是什么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产物,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学科。
数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年前的古代文明中。
从古代到现代,数学随着人类的文明进程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涉及到几乎所有领域和行业。
本文将从古代文明中的数学开始,探究数学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一、古印度数学古印度数学可以追溯到距今3500年前的哈拉帕文明时期。
在古印度,数学的发展与宗教息息相关。
印度古籍《吠陀》中,对数学的记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其中著名的一篇《数学经》成为了印度数学史上的巨著。
这篇文章共收录了1129个问题,涉及到计算、代数、几何等多个数学领域,并且提出了负数、零、分数等概念,对后世的数学有极大的影响。
二、古埃及数学古埃及数学也可以追溯到至少距今四千年前。
在埃及法老王世界中,数学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能,在建筑、农业、贸易、税收等领域都有极为重要的应用。
古埃及数学主要涉及到计算,包括基本的加减乘除,以及分数的运算等。
另外,古埃及人还开发了一套独特的标记法,用于计算货物的量和成本。
三、古希腊数学古希腊数学兴起于公元前600年,发展到公元前3世纪达到了较为鼎盛的阶段。
古希腊数学家以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人为代表,发展了代数、几何、数论等多个数学领域。
其中,欧几里得著作《几何原本》提出了经典的欧几里得几何学,至今仍有较大影响。
四、古中国数学古中国数学可以追溯到距今四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文明时期。
在古代中国,数学的发展主要与天文、历法、度量衡、农业、商业等有关。
古代中国数学家留下来的文献中,最著名的是《九章算术》和《孙子算经》。
其中,《九章算术》是针对实际问题提出的,包括代数、几何、计算等领域;而《孙子算经》则是关于战争中的数学策略的记录,主要涉及到数学和形式逻辑。
五、中世纪数学中世纪数学起始于公元500年,面临着罗马帝国衰落、基督教的兴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但在负面影响之下,中世纪数学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就。
数学的由来简单介绍

数学的由来简单介绍
数学的由来:
1、从人类的角度:
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古巴比伦人从远古时代开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并能应用实际问题。
从数学本身看,他们的数学知识也只是观察和经验所得,没有综合结论和证明,但也要充分肯定他们对数学所做出的贡献。
2、从时间的角度:
数学起源于公元前4世纪。
公元前6世纪前,数学主要是关于“数”的研究。
这一时期在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与中国等地区发展起来的数学,主要是计数、初等算术与算法,几何学则可以看作是应用算术。
扩展资料:
数学的发展史:
1、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希腊数学的兴起,突出了对“形”的研究。
数学于是成为了关于数与形的研究。
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数学定义为“数学是量的科学。
”
2、直到16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将数学分为“纯粹数学”与“混合数学”。
在17世纪,笛卡儿认为:“凡是以研究顺序和度量为目的科学都与数学有关。
”
3、在19世纪,根据恩格斯的论述,数学可以定义为:“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
”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们将数学简单的定义为关于“模式”的科学:“数学这个领域已被称为模式的科学,其目的是要揭示人们从自然界和数学本身的抽象世界中所观察到的结构和对称性。
”
5、现代数学已包括多个分支,数学被应用在很多不同的领域上,包括科学、工程、医学和经济学等。
数学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一般被称为应用数学,有时亦会激起新的数学发现,并促成全新数学学科的发展。
虽然有许多工作以研究纯数学为开端,但之后也许会发现合适的应用。
数学的发展历史

开创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章
阿基米德的墓碑上刻的图
此后是千余年的停滞
• 随着希腊科学的终结,在欧洲出现了科学萧条,数学 发展的中心移到了印度、中亚细亚和阿拉伯国 家.在这些地方从5世纪到15世纪的一千年中间, 数学主要由于计算的需要而发展.印度人发明了 现代记数法 后来传到阿拉伯,从发掘出的材料看, 中国是使用十进制最早的国家 ,引进了负数.
的大小关系,平行线理论,三角形和多角形等积 面积相等 的条件,第一卷最 后两个命题是 毕达哥拉斯定理的正逆定理;
第二卷:几何与代数。讲如何把三角形变成等积的正方形;其中12、 13命题相当于余弦定理。
第三卷:本卷阐述圆,弦,切线,割线,圆心角,圆周角的一些定理。 第四卷:讨论圆内接和外切多边形的做法和性质; 第五卷:讨论比例理论,多数是继承自欧多克斯的比例理论,被认为 是"最重要的数学杰作之一" 第六卷:讲相似多边形理论,并以此阐述了比例的性质。 第五、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卷:讲述比例和算术的理论;第十 卷是篇幅最大的一卷,主要讨论无理量 与给定的量不可通约的量 ,其中第 一命题是极限思想的雏形。 第十一卷、十二、十三卷:最后讲述立体几何的内容.
学的内容,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其中甚至有“整勾 股数”及二次方程求解的记录。
莱茵德纸草书 1650 B.C.
莫斯科纸草书 vh(a2 abb2)
3
古巴比伦的“记事泥板”中关于 “整勾股数”的记载”
约公元前1000年
马其顿,1988年
20世纪在两河流域有约50万块泥版文 书出土,其中300多块与数学有关
秦九韶的《数书九章》 卷一“大衍总数术”
“贾宪三角”, 也称“杨辉三角”
数学的起源和发展

一般认为,从远古到现在,数学经历了五个历史阶段:数学萌芽时期(公元6世纪以前)初等数学时期(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7世纪)变量数学时期(17世纪上半叶-19世纪20年代)近代数学时期(19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现代数学时期(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数学萌芽时期(公元6世纪以前)在人类历史上,这是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初期。
这个时期数学的成就以巴比伦、埃及和中国的数学为代表。
古巴比伦是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的一个文明古国。
巴比伦王国形成于约公元前19世纪,从出土的古巴比伦的泥板上的楔形文字中发现,古巴比伦人具有算术和代数方面的知识,建立了60进位制的记数系统,掌握了自然数的四则运算,广泛使用了分数,能进行平方、立方和简单的开平方、开立方运算。
他们迈出了代数的第一步,能用一些特别的术语和符号代表未知数,能解特殊的几种一元一次、二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甚至某些三次、四次(可化为二次的)和个别指数方程,并且能够把它们应用于天文学和商业等实际问题中去。
几何方面掌握了简单平面图形的面积和简单立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初等数学时期(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7世纪)在人类历史上,这是发达的奴隶社会和整个封建社会时期。
这个时期外国数学发展的中心先在古希腊,后在印度和阿拉伯国家,之后又转到西欧诸国。
这时期的中国数学独立发展,在许多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
在数学内容上,2世纪以前是几何优先发展阶段,2世纪以后是代数优先发展阶段。
如果说古希腊的几何证明的较突出,则中国和印度的代数计算可与其媲美。
这个时期的数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数学(主要是几何学)由具体的、实用阶段发展到抽象的、理论阶段;从以实验和观察为依据的经验学科过渡到演绎的科学,并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初等几何、算术、初等代数和三角学都已成为独立的学科。
这个时期的研究内容是常量和不变的图形,因此又称为常量数学。
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是希腊数学的古典时期。
数学的历史文化

数学的历史文化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数学的历史蕴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数学的历史文化,揭示它在世界各地的传承与发展。
一、数学的起源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实践需求。
早在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希腊等地,人们已经开始运用数字和几何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古埃及人在修建金字塔时就需要运用建筑几何去测量和布局。
古巴比伦人发明了著名的巴比伦数字,开创了基数制度和计算方法。
这些古代文明的数学成就,为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数学的发展与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学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迅猛发展,并通过交流和传播在不同文化之间流传。
例如,古希腊的数学家们在几何学和数论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毕达哥拉斯定理和欧几里得几何。
他们的成就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通过阿拉伯帝国的翻译和传播,影响了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
同样,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也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数学家创造了众多的数学方法和定理,如中国剩余定理和排列组合等,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数学的文化影响数学的发展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进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数学的历史文化影响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数学的发展反映了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创造力的体现。
例如,古代埃及人通过对金字塔建筑的精确测量,展示了他们丰富的几何知识和技能。
其次,数学的符号和方法成为人类不同文化交流的纽带。
数学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如阿拉伯数字和算术运算符号,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共同语言。
最后,数学的推广和普及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因此,数学的历史文化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数学的应用与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例如,在物理学中,数学提供了解释自然现象和建立物理模型的数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大世界数学史话数学的起源相传,在非常遥远的古代,有一天,从黄河中忽然跳出一匹“龙马”,马背上驮着一幅图,图上画着许多神秘的数学符号;后来,从奔腾的洛水中又爬出一只“神龟”来,龟背上驮着一卷书,书中写的是数的排列方法。
出现了“河图洛书”之后,数学也就诞生了。
小朋友,这个神奇的传说有趣吗?不过,它只是个传说而已。
那么,数学是怎样产生的呢?远古时代人类以打猎、采野果为生。
在狩猎中,他们发现只有人比兽多,才有可能对付那些猛兽;采果时,他们发现只有当野果堆得老高时,才有可能帮助他们度过漫长的冬天,这样的实践中,他们才逐步领悟了“多”与“少”的概念。
分配食物时,由于人们通常用一只手拿一件物品,这样就把“一”从“多”的概念中分离出来。
有了“一”,人们又逐渐形成了“二”的概念,这可能是因为人的双手各拿一件物品吧!那怎样表示“三”呢?人们并没有三只手呀!后来人们用“巧妙”的办法:把第三件物品放在自己的脚边,这样问题不就解决了!从一些出土的原始社会的文物中也可以看到一些与数目有关的内容,如陶器上有两只耳朵,三只脚等。
形成“一”、“二”、“三”这些数的概念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但那时人类还没有表示数的名称,他们表示数时,是靠手势和相应的身体动作。
小朋友,你看这多不方便呀!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请看看下节“最美妙的数学发明”。
最美妙的数学发明远古的人类用手建立了“一”、“二”、“三”等数的概念。
但是因为要用手去干别的活,不能老拿着物品记数呀,于是人们就变着法用别的物体来代替要记的事物,绳结呀,石子呀,都成了他们记数的工具。
例如,打了两只羊,结两个绳结;采两堆野果摆两个小石子,等等。
在他们打绳结,摆石子的时候,数学就发生了第一次抽象!可以说这是最美妙的数学发明。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感觉到摆石子,打绳结太麻烦,就去寻找更方便的方法来记数。
后来人们用刻画符号来代替结绳,如在青海发现的带有刻口的骨片。
我国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在没有文字以前也都是采用结绳和刻划记数法。
(云南澜沧拉枯族自治县的拉祜族人,直到1957年还用木刻记载家禽家畜的帐目呢!)这样就产生了最初的文字,产生了最初的数学符号。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创造出了愈来愈多的产品,因而需要发明更多的数字符号来记录。
我国古时候的人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后人把它叫做甲骨文。
小朋友,从朦胧的“多”和“少”的概念到最初的数学符号,可不是神灵展示的奇迹,而是原始人类极其艰辛的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为了获得这些原始的数学的概念,人类至少经历了数万年的漫长岁月!记数法是最美妙的数学发明,下节要讲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筹算”更是锦上添花!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簿算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国家。
“位值制”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使人们能用少数简单的记号代替复杂难记的符号,能用少数的记号表示全部的数,为进一步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十进位值制”更是精彩!它有两个特点:①十进制。
即“逢十进一”,也就是说十个一记成十,十个十记成百等;②位值制,即一个数码表示什么数要由它所处的位置来决定。
比如487,4在百位上,表示有4个百,8在十位上表示有8个十。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明了数字,发明了十进位值制记数系统,随之而来的必然有计算方法的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计算方法——筹算,也是我国古代人们发明的。
中国人用算筹来记数,十进位值制就更加明确了。
“筹”是一种小棍或其它材料制成的小棍,在没有发明纸张和珠算之前,它是我国古代的计算工具。
用算筹记数有纵横两种摆法:记数时,顺序是从右到左,一纵一横,由小到大,遇有零数空着不放筹。
如,423705,可以摆成如下样式:空格的地方表示零。
我国古书上缺字都用“□”表示,数字间的空位,后来就用“□”表示了,在行书书写时,方块很容易划成圆圈,自然零号就记作“○”了。
但中国○号的记法同阿拉伯数码的扁圆“0”是不同的。
算筹这些普通的小竹棍,在我们祖先手中像“魔棍”一样展示了我国具有独特风格的古代数学体系,同时也对我国古代数学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小朋友,你不为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以及数学家的聪明才智感到由衷的骄傲吗?分数的产生和分数运算小朋友,一个物体的一半如何表示?你肯定要用分数!可是你知道分数在我国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吗?当时是怎样进行分数运算的呢?至迟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就已有了分数的概念。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思想活跃,生产范围有所扩大,技术水平也有所提高,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新的数学问题。
比如,一个物体的一半如何表示呢?这当然不能用自然数,这就要求创造新数来表示了。
在《墨子》书中记载的分数大都是由于分配而引起的。
小半(表示),大半(表示),半(表示)是当时的分数专用名词。
《管子》在讲土地种植的分配时又提出“十分之二”、“十分之四”、“十分之五”、“十分之六”、“十分之七”等分数。
今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会做分数四则运算,但古代人们对分数运算很感头痛,尤其是欧洲人。
那时,欧洲一个最有学问的人说:“世界上有很多难做的事情,但是没有比算术四则再难的了。
”由于我国古代灵活地运用算筹,避免了许多麻烦!我国古代是这样表示分数的,如237,被除数在除数的上面,最上面留着放商数。
如下xx:除得的商数是3,余数是2,表示方法见上右图。
后来,我国的分数表示法传到印度,又传到阿拉伯国家。
我国古代著名的《九章算术》一书中,分数已有完整的四则运算法则以及约分法则。
这些法则在世界上是最早的而且和现在所用的几乎完全一样,这是我们可引以为自豪的。
“规矩”的传说和墨家几何学我国勤劳智慧的祖先,真不愧是创造发明的能手。
在计算技术方面他们发明了算筹;在几何学应用方面,他们也发明了构造简单而功效卓著的工具“规”与“矩”,从理论上研究了几何学。
“规”就是画圆的圆规,“矩”就是折成直角的曲尺。
关于规矩的发明,古代流传着好几种不同的传说。
有一种传说是,认为规矩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工匠鲁班发明的。
还有一种传说是,规矩在比鲁班早一二千年的时候就已经发明出来了。
大禹治水的时候,还用规矩作过测量工具哩!传说归传说。
战国时期,规与矩已成为民间很普通的工具,这是公认的。
“规”、“矩”的应用是我国古代几何学的雏形,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对几何学理论的研究,开辟了东方形式逻辑的新纪元。
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翟,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68~376年,他出身贫苦,曾当过制作器具的工匠,生活俭朴,但他胸怀大志,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并从生产实践中总结积累各种知识,如:光学、力学、逻辑学、几何学等,著有《墨经》一书,创建了墨家学派。
《墨经》里的几何学知识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几何学。
墨家几何学问题学说,共19条,言简意赅,构成了一个相当丰富和严谨的理论体系。
可与一个世纪后大家熟悉的欧几里得几何学相媲美。
两千多年前《墨经》里的几何概念和我们今天所学的基本相同。
比如关于圆和平行线的定义,《墨经》里是这样说的:“圆,一中同长也。
”即是说,圆是有一个中心,中心到周界的距离处处相等的图形。
“平,同高也。
”“平”就是平行线,平行线是同高的,相互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墨家学派的科学成就是辉煌的,同时他们把知识用于实践及刻苦治学的精神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商高商高是我国古代周朝著名的数学家,是勾股定理的创始人。
至于他的生卒年月无从考查。
商高的数学成就主要是勾股定理与测量术。
上期讲到的《墨经》是中国古代对几何学理论研究的经典,而商高对几何命题(勾股定理)的证明却是独树一帜的。
勾股定理是一条很古老的定理,几乎所有的数学古国,像埃及、巴比伦、希腊、印度都是很早就知道它了,小朋友,你们到初中后就能学到了。
现在接触一点这方面的知识,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西方通常称勾股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那是因为他们把这个定理的最早发现,归功于毕达哥拉斯。
是不是他最早发现这个定理的呢?其实很难肯定。
我国古代有部《周髀算经》,内容十分丰富,着重讲述了数学在天文学方面的应用。
据这部著作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商高就有了关于勾股定理的知识,如是这样,就要比毕达哥拉斯早500年!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500余种。
其中商高的证明方法十分简捷。
证明的基本思想是把复杂的平面几何问题,归结为研究平面图形的面积,然后通过对面积的代数运算而完成对几何问题的证明,是一种几何代数化的思想,这种思想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商高的另一成就是测量术,他首开了我国古代测量理论的先河。
准绳,是铅垂和水平方向的测量工具。
绳下系一重物,受地心吸引,绳竖直下垂。
使矩的一边与铅垂线吻合,另一边正好是水平方向。
这样可以测量一条线是否是直线。
利用矩(就是折成直角的曲尺),可以测高、深等。
注:勾股定理的内容是直角三角形ABC的边长满足如下关系:AC2+BC2=AB2(例如:勾为3厘米,股为4厘米,那么弦一定是5厘米,满足32+42=52)田忌赛马的故事现代有一门正迅速发展的数学分支——运筹学。
而朴素的运筹学思想很早就产生了。
田忌赛马的故事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运用筹划,特别是对策论思想的典型事例。
充分反映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
“对策”是策略性的竞赛活动。
运筹学是研究采用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去寻求最优的策略使自己获得效益最大,损失最小的一门科学。
我国古代虽然没有能够用明显的数量关系来进行描述,但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田忌赛马”的故事就是最成功的范例。
战国时期,齐威王和他的大将军田忌赛马,他们每个人都有上等、中等、下等三匹马,而田忌的三匹马都不如齐威王的三匹马。
齐威王想,肯定稳操胜券。
竞赛分三场进行,如果按同等级的马赛,田忌肯定是场场皆输,小朋友们都明白这个道理吧!当时,田忌的谋士,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膑给田忌出了个主意: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
田忌依计而行,结果取得了一负二胜的成绩。
这个事例的基本思想是用一场的失败而换取了全盘胜利,是对策论中争取总体最优的范例。
小朋友,读了这个故事以后,你觉得有意思吗?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用运筹学、对策论的思想去解决,如果你们碰到类似的问题不妨试一试。
我国的第一部数学著作——《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古老的数学著作,距今至少有1800多年了,作者不详,据数学史学家研究,这部著作是我国秦汉时期的数学科学家们历时一二百年之久的智慧结晶,汇集了当时数学研究的主要成就。
在同一时期的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很难找到一部数学著作像《九章算术》这样,包罗了如此丰富的深刻的数学知识,同时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并得到广泛应用。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数学体系的形成,成为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美国著名的数学史学家说:“事实证明,中华民族是富有才华的,中国人是建立早期数学科学的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