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学概论第六章笔记
邢福义《语言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语用学)【圣才出品】

第6章语用学
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语用和语用学
1.语言运用(语用)
语言运用是指交际双方在一定场合,为着一定目的,以某种方式进行的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的活动。
表6-1 语言运用(语用)
2.语用学
(1)语用学的兴起
表6-2 语用学的兴起
(2)语用学的任务
表6-3 语用学的任务
(3)语用学与相关学科
表6-4 语用学与相关学科
考点二:语言环境
1.含义
语言环境(context)简称语境。
语境是语用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表6-5 语言环境的含义
2.语境的构成
语境是由影响言语交际的各种相关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语言内部的上下文语境和语言外部的情景语境、背景语境。
表6-6 语境的构成
3.语境的功能
语境的功能指语境对意义的表达和理解所产生的影响,语境并不是独立地发挥功能,而是参与、协助话语的表达和理解。
可以分别从话语的表达和话语的理解两个角度考察语境的功能。
表6-7 语境的功能
考点三:语用原则
1.合作原则
表6-8 合作原则。
语言学概论第六章语言的变异.

言变化往往能在本社团内很快推开而不能同样
快地扩展到其他社团,从而形成不同社会方言 或地域方言的差异。
方言差异是语言演变不平衡性的重要体现, 这种不平衡是指在不同语言社团中进展速度快 慢的不同,是在语言演变在语言外进展的不平 衡。 社会方言是指在同一地区居住的居民因年 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阶级、原居住地 等的社会因素的不同而决定的小社团语言差异。 社会方言最常见的显著差异在词汇方面, 有时也有发音色彩(如北京的 " 女国音 " )或音 位分合上的差异。一般来说,社会方言的差别 较小 , 自由 通 话不 成 问题 ( " 黑话 " 除 外)。
语言的性别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但社会 语言学家更感兴趣的是其成因。迄今为止, 已提出了种种假说。代表性的有入侵说、禁 忌说、教育逆反说、保守说、社会声望说、 气质说等。
入侵说:是一种古老的说法。据 17 世纪西方文 献记载,当欧洲人来到西印度群岛的小安地列 斯群岛,跟当地的加勒比印第安接触时,发现 男人和女人说不同的语言。男人有他们所独有 的很多说法,女人能听懂但自己永远不说。女 人也有男人永远不用的词和短语,如果男人用 了就要受到嘲笑。这种语言差异据多米尼加土 著的野蛮人说是由于加勒比人占据了阿拉瓦克 人的岛屿后,将男子斩尽杀绝,女子纳为妻室。 这些女子生男育女并以本族语教养后代。孩子 长大后,女孩继续讲母辈的阿拉瓦克语男孩却 操父辈的加勒比语。
(二)地域方言的特点
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 地域方言在汉语中俗称“话”,“江浙 话”、“福建话”、“广东话”通常指的 就是吴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汉语不同 方言的词语,用汉字写下来差别不大,但 念出来,相互之间就难以听懂了。如:
语言学概论[第六章词义]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语言学概论[第六章词义]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d55026793c1ec5da50e2708c.png)
第六章词义1.词汇与词汇分类词汇又叫语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
它既可以指一种具体语言或方言中的全部的词和固定词组,也可以指语言中某类词语的总和,还可以指某个作品中所使用的词的总和。
但是它不能指一个个具体的词或固定词组。
根据词汇的稳定程度,它可以分为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两种。
基本词汇在语言发展中是相对稳定的,一般词汇则敏感地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变化,于不断产生、消亡等变化之中。
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相对,是词汇系统的基础和核心。
标志着与人们世世代代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的词以及表示事物关系的常用虚词的总汇叫基本词汇,它是词汇中的主要部分,具有全民常用性、稳固性、能产性等特点。
一般词汇是指词汇中基本词汇以外的词。
它紧随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稳固性差,构词能力弱,有时候它可以转换为基本词汇。
它包括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新造词等。
另外,从词的用途与特点来看,词汇可以分为通用词汇与专用词汇、常用词汇与罕用词汇。
2.词义词义是指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它包括词的理性意义与附加色彩。
它具有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主观性特点。
3.词的理性意义与非理性意义词的理性意义是指以现实现象为基础,不涉及人们主观态度的词义。
它是词义的基础与核心部分。
根据人们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情况,词的理性意义可以分为通俗意义与科学意义两种。
词的非理性意义,又叫词的附加色彩,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价值观念、立场态度和语言使用上的主观看法。
它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感情色彩,它有褒义、贬义与中性之分;二是语体色彩,词的语体色彩分为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两种基本类型;三是形象色彩,是因为描绘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或特征而使词带上了形象性、可感性和比喻性等特点,可以引起人们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想。
4.词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派生义本义是指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
语言学概论 自学笔记 第六章 文字

第六章文字一、名词解释1.文字2.字符3.意符4.音符5.记号6.自源文字7.他源文字8.单纯字符9.复合字符 10.词语文字 11.语素文字 12.音节文字 13.音位文字 14.表意文字15.表音文字 16.意音文字 17.假借字 18.楔形文字 19.象形字 20.指事字、会意字21.“六书” 22.独体字23.合体字、偏旁、形旁、声旁24.字符的书写规则 25.“文字的创制”26.语言规划二、简答和论述1.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2.简述字符的类型。
3.谈谈自源文字是如何表音的?4.举例说明音符最初都是由已有的意符转化而来的.5.“自源文字”与“他源文字”的区别。
6.简述划分文字类型的标准。
7.应该如何看待一些表示比较复杂意思的图画以及夹杂一部分字符的图画跟文字的关系?8.如何正确认识汉字的类型?9.汉字是不是音种语素文字或语素一节文字?请谈谈你的看法。
10.文字和语言的关系.11.语言对文字的影响.12.文字对语言的影响.13.简要说明不少人将文字和书面语等同起来进而把文字和语言等同起来的原因?14.文字起源于图画和契刻.15.结绳跟文字的起源没有直接的关系.16.古苏美尔文字的情况.17.古埃及文字的情况.18.腓尼基人借用古埃及文字创造了最早的辅音文字.19.“辅音文字”的起源。
20.试述“音位”文字的发展过程。
21.汉字的形旁跟表意字符的区别.22.汉字的声旁跟表音字符不完全相同.23.汉字字体的演变.24.汉语字符组合规则.25.应该如何看待“文字发展三阶段论”的观点.26.非洲一些新兴国家创制文字的情况.27.新中国为少数民族语言创制文字的情况.28.文字改革的类型.29.文字的创制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30.文字创制的目的。
31.应该如何对待文字改革?32.文字改革与创制文字的异同。
33.在现代汉语中,诸如“日、山、火、象”这样的字很多。
这些字的共同特点表现在它们的字形与其所表示的意义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语言学概论(第六章)

,这种图 语
, 这 图 线 词 顺 ,顺
《语言学概论》讲义 语言学概论》
、 1. 书写 写 可 实际发 2. (1) (2) 改
改进 改进 改
,语 ,它 会轻 变,这样 。 类 改进 系 改
会 约 变 。语 变 , 书写 语
《语言学概论》讲义 语言学概论》
、 3.汉 3.汉 (1)汉
改进 改进 改 拼 。 ? , 拼 语 词 空间功 , 。 ,汉 具 更强 ,汉 对 ,汉 还 拼 。 ,汉 远远 功 说 , 功 时间 书 ,它对 。 遗产 继 拼
从 假 , 两类。
两种: ; 两种, 专门 , 节 则 时兼 、 两种 。从 从 发 总趋 。从 发 总趋 。 质区别: 质区别:记录语
* 。
拼
《语言学概论》讲义 语言学概论》
、 2. 独 , 语
发 系 须具备 画简 个语 词 可 当。 复 , , 达 们 。 义 变。 来, 条件: 单个 图 , 个图
《语言学概论》讲义 语言学概论》
、 1. 础 2.
记录语 质
书写 号系统
为 记录语 产 。 关系
发
种书写
号系统,
语
与语
(1)语 产 书写 号。 (2)语 语 ,词 义 ,还 , , 义与语 ,词 。 “ 么样 , 个
础; 括
可记录语
,
语 , 。
与义两个 , , 义 单 ,义 , ” 过“ ”来 达“义”。 须读 来,这
《语言学概论》讲义 语言学概论》
、口语 书 语 语与口语风格 4. 书 语与口语风格 口语 (1)书 语 口语 加工 可 见 口头。 闻 (2) 家总 词、证 语 5. 读 。它虽 产 笔头, 书 语 口头 。 说 对话 , 格; 供 书 语 口
语言学概论第六章

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三.问答题1.简述文字的作用。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文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突破了有声语言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扩大了语言交际的范围。
(2)文字是人类积累知识的工具和传播科学的媒介。
文字产生以前,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经验和知识只能通过口耳相传,而文字产生以后,前人的创造性成果可以通过文字记载下来,变成我们今天生活的基础,人类能更好地总结生产经验,发展科学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创造丰富的文化艺术。
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文字文本进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大容量地传承文化,而且加深了思考的深度。
有了文字,人类才有了历史,文字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标志。
(3)文字导致了书面语的产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文学语言的形成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4)文字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绝好材料,是文化的活化石。
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代社会的生活、历史通过文字记载得以保存下来,同时我们又可以透过文字本身看到古代社会生活的多方面的情况,因为文字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古代社会遗留下来的活化石,古人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等也必然在文字中有所反映。
2.简述汉字和拼音文字的差异。
1、从记录语言单位的大小看,音位文字通过为音节制定符号来记录语言,拼音文字、英文、俄文就属于这种文字.而汉字记录的不是音节或音位,而是词或者语素.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词,也是一个语素.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优势,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语素,不见得是一个词.所以现代汉字可以称为语素文字或语素——音节文字.2、从记录语言的文字的字符看,拼音文字为表音文字,它和以汉字为代表的表意文字的不同在于为文字所制定的字符的性质不同.字符大体上可分为3类,即意符、音符、记号.与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在意义上和语音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音位符号或音节符号仅仅同语音相联系,做为字符来讲,是音符,毫无意义可言,所以说是表音的.意符是构成汉字的最基本的符号,是独体的表意字,与语音没有联系.汉字的音符都是“借音符”.汉字在隶变以前,主要由意符和音符构成,记号为数极少.隶变以后,字形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独体表意字作为字符大都丧失了原来的表意作用,变成了记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少字形、字意、字音起了变化,致使意符、音符丧失了原有的表意、表音作用,成为记号.但这并不妨碍占汉字绝大多数的合体字仍然是由意符和音符构成的.把隶变前的古汉字称为意符音符文字,隶变后的今文字称为意符单符记号文字,或简称意符音符文字.3、从记录语言的方法看,文字体系中拼音文字属于表音体系,是根据语音构形的文字体系.汉字是表意体系,指仅仅根据意义构形的文字体系,字形与声音没有直接的联系.3.简述独立的文字体系必须具备的条件。
语言学概论初等教育第六章 语法

第二节 语法的内容和形式
一、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
(一二三)语法意 形义 式和语法意义的对立统一关系 12语.法什 语形 意么 法式 义是 意是 和语 义能 语法 的够 法意 特把形义 点语式法是单互位为组依织存起、来不并能在分组割织 的过 。程 但中 两产 者生 不语 是
法一意对(义一每1的)个语 关语言 系法形 ,意单式 这义位。 种必即语关须语言系是素中是高、不极度词管其抽、是复象词语杂的组音的意、的。义句表在。子现具、形体句式的群、 话除词 语了形 中本的 ,身变 我的化 们词 汇形找意式不(义,到2外还 单),是 纯语还成 的法具分 语意有的 法义语组 形必法合式须意和,是义类也语。别找法语形不形法式到式意,单体义凡纯现是是的出语能语来法体法的单现意意位一 义义在类 ,。组意 它合义 们中或 总所有 是产共 结 生单同合统的位作成一(各的用一体3种词的个。)关 汇 形 不句系 意 式 可子意 义 就 分中义 上 都 割的。 。 是 的语语整法法体意形。义式语不。法能中独的立任存何在成,分必都须是依形附式于和一意定义语的法
语言学概论
主讲人:
语言学概论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语言的本质 第三章 语 音 第四章 语 义 第五章 词 汇
第六章 语 法 第七章 文 字 第八章 语言的起始与发展 第九章 世界的语言 第十章 新兴交叉语言学
二、语法的特性
(一二三)抽 生 语象 成 法性 体系的稳定性
所也谓 就抽 是 稳象 “ 定性 递是 归指 性对”语具。法体语规东法则西规与进则语行实音类际、的上词概就汇括是等。一语种 言有 要限 素手 比段 起可 来以 , 反变复化使现语用象法的 较的规 少抽则 ,象。 变和可 化词以过义说程的,也抽语十象法分是正缓不是慢同因。性为语质有法的了是抽递语象归言。性 结词, 构义才 中的能 最 如物限 斯质多 大或的林现句所象子说的。:抽“象语,言抽的象语出法来构的造是比词语汇言意的义基;本语词法 的汇抽变象化是得对还词要或慢句,子语之法间构的造关是系许进多行时的代抽以象来,形抽成象的出,来它的在是语语言法中 意根义深。蒂固,所以它的变化比基本词汇还要慢。”这正说明了语法 体系的稳定性。
语言学概论[第六章词义]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语言学概论[第六章词义]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7cfc17851711cc7930b716e3.png)
第六章词义1.词汇与词汇分类词汇又叫语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它既可以指一种具体语言或方言中的全部的词和固定词组,也可以指语言中某类词语的总和,还可以指某个作品中所使用的词的总和.但是它不能指一个个具体的词或固定词组.根据词汇的稳定程度,它可以分为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两种.基本词汇在语言发展中是相对稳定的,一般词汇则敏感地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变化,于不断产生、消亡等变化之中.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相对,是词汇系统的基础和核心。
标志着与人们世世代代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的词以及表示事物关系的常用虚词的总汇叫基本词汇,它是词汇中的主要部分,具有全民常用性、稳固性、能产性等特点。
一般词汇是指词汇中基本词汇以外的词。
它紧随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稳固性差,构词能力弱,有时候它可以转换为基本词汇。
它包括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新造词等。
另外,从词的用途与特点来看,词汇可以分为通用词汇与专用词汇、常用词汇与罕用词汇.2.词义词义是指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它包括词的理性意义与附加色彩。
它具有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主观性特点。
3.词的理性意义与非理性意义词的理性意义是指以现实现象为基础,不涉及人们主观态度的词义.它是词义的基础与核心部分。
根据人们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情况,词的理性意义可以分为通俗意义与科学意义两种。
词的非理性意义,又叫词的附加色彩,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价值观念、立场态度和语言使用上的主观看法.它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感情色彩,它有褒义、贬义与中性之分;二是语体色彩,词的语体色彩分为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两种基本类型;三是形象色彩,是因为描绘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或特征而使词带上了形象性、可感性和比喻性等特点,可以引起人们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想.4.词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派生义本义是指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pter 6 Pragmatics 语用学1.What is pragmatics?什么是语用学?Pragmatics can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how speakers of a language use sentences to effect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As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is essentially a process of conveying meaning in a certain context, pragmatics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a kind of meaning study. It places the study of meaning in the context in which language is used.语用学研究的是说某种语言的人怎样用句子去实现成功的交际。
由于交际的过程从本质来说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表达意义的过程,因而语用学的本质是一种意义研究。
它是一种将语言置于使用的语境中去的意义研究。
2.Pragmatics and semantics 语用学和语义学Pragmatics and semantics are both linguistic studies of meaning, but they are different. What essentially distinguishes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is whether in the study of meaning, the context of use is considered. If it is not considered, the study is restricted to the area of traditional semantics; if it is considered, the study is being carried out in the area of pragmatics.语用学和语义学都是对意义的语言学研究,但两者是不同的。
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研究意义时是否考虑了语言使用的语境。
没有考虑到语境进行的研究就没有超出传统语义学的研究范围;相反,考虑到语境进行的研究就属于语用学的研究范围。
3.Context 语境Context is essential to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constituted by the knowledge shared by the speaker and the hearer.语境是语言的语用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概念。
它一般被理解为说话者和听话者所共有的知识。
The shared knowledge is of two types: the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they use, and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including the general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and the specific knowledge about the situation in which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is taking place.共有的知识包括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方面的知识和双方对世界的认识,包括对世界的总的认识和对正在进行的语言交际所处的环境的具体认识。
4.Sentence meaning and utterance meaning 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is abstract, and de-contextualized, while utterance meaning is concrete, and context-dependent. Utterance is based on sentence meaning; it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abstract meaning of a sentence in a real situation of communication, or simply in a context.句子的意义是抽象的,非语境化的,而话语的意义是具体的,受语境制约的。
话语意义基于句子意义;它是一个句子的抽象意义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体现,或简而言之,在一个语境中的具体化。
5.Speech act theory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It was originated with the British philosopher John Austin in the late 50’s of the 20th century.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According to speech act theory, we are performing actions when we are speaking.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
According to speech act theory, a speaker might be performing three acts simultaneously when speaking: locutionary act, illocutionary act, and perlocutionary act.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a) A locutionary act is the act of uttering words, phrases, clauses. It is the act of conveying literalmeaning by means of syntax lexicon and phonology.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
b)An illocutionary act is the act of expressing the speaker’s intention; it is the act performed insaying something.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
c) A perlocutionary act is the act performed by or resulting from saying something; it is theconsequence of, or the change brought about the utterance; it is the act performed by saying something.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
American philosopher-linguist John Searle classified illocutionary acts into five general types. Each type has a common, general purpose.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舍尔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每一类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的目的。
这五大类是:a)representatives: stating or describing, saying what the speaker believes to be true阐述类:陈述或描述说话者认为是真实的情况示例:I have never seen the man before. / the earth is globe.b)directives: trying to get the hearer to do something指令类:试图使听话者做某些事情示例:Open the window! /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picnic with us?c)commissives: committing the speaker himself to some future course of action承诺类:说话者自己承诺未来要有一些行为。
示例:I promise to come. / I will bring you the book tomorrow without fail.d)expressives: expressing feelings or attitude towards an existing state表达类:表达对某一现状的感情和态度。
示例:I’m sorry for the mess I have made. / It’s really kind of you to have thought of me.e)declarations: bringing about immediate changes by saying something宣告类:通过说话引起骤变。
示例:I now declare the meeting open. / I fire you.Important remark:All the acts that belong to the same category share the same purpose or the same illocutionary point, but they differ in their strength or forth.每一类中的行为都有同样的目的,但具有同样目的的言外行为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言外之力。
6.Principle of conversation 会话原则American philosopher Paul Grice concluded that natural language had its own logic. His idea is that in making conversation, the participants must first of all be willing to cooperate. This general principle is called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CP).美国哲学家保罗.格赖斯提出的会话原则旨在解释会话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