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学论文

合集下载

环境建筑课题研究论文(五篇):现代城市绿色生态型建筑设计要点、明清江南园林建筑与文人的审美情趣…

环境建筑课题研究论文(五篇):现代城市绿色生态型建筑设计要点、明清江南园林建筑与文人的审美情趣…

环境建筑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现代城市绿色生态型建筑设计要点2、明清江南园林建筑与文人的审美情趣3、考现学在既有建筑改造的应用4、中小建筑企业绩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5、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全文总字数:22781 字篇一:现代城市绿色生态型建筑设计要点现代城市绿色生态型建筑设计要点摘要:本文主要以绿色生态型的建筑设计为研究对象,研究绿色生态型建筑以及其设计理念,然后对建筑的设计要点进行讨论,旨在加强对现代城市绿色生态型建筑的设计。

关键词:现代城市;绿色生态型;建筑设计;要点1前言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愈加关注绿色生态理念,重视建筑、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加强建筑的绿色生态性设计,结合其设计理念和设计要点,提高设计的生态化,满足新时期的建筑需要。

2绿色生态型建筑简述绿色生态型建筑,指的是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实现了建筑、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型建筑。

这种建筑类型以城市的生态建设为中心,将建筑与自然有机结合在一起,既要满足现代人们的基本住房需求,又要实现对对气候、空气、光照、地理条件和水资源等条件的充分利用,为人们创造现代化的绿色生态型建筑。

同时在建设中,还要将节能环保作为建设的核心,尽可能使用可再生和可循环材料,在不影响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

现阶段,这种绿色生态型建筑的建设理念,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发展中重点关注的内容,绿色生态型建筑也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3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理念3.1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自然中的阳光、空气和水时人们生存所需的基本元素,与很多现代化建筑中的照明和空调系统相比,不仅不会对生态环节造成影响,而且还会降低在人为环境中产生的身体不适、皮肤干燥和亚健康等问题。

因此,在绿色生态型建筑中,将自然因素作为设计的动力,提高了设计的效果,这也是绿色建筑设计中重点遵循的理念。

3.2使用感受舒适化由于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提升,高质量的生活产品是人们关注的内容。

建筑环境科技论文

建筑环境科技论文

建筑环境科技论文现代社会的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高品质的建筑环境能够给人以精神安慰和精神享受的外在环境,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建筑环境科技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建筑环境科技论文篇一浅论建筑环境艺术之美摘要:现代社会的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高品质的生活方式与理想生活状态应该来源于能够给人以精神安慰和精神享受的外在环境,但是现代建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本文就是将建筑放入整体环境中,寻找它们内在的关联性。

关键词:现代建筑;文脉;环境协调中图分类号:TU-0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118-01建筑是人用建筑材料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一种人造空间,最早的建筑雏形是原始部落的窝棚,安全成了第一需求,只要能躲避风雨虫兽的袭击,能“庇天下寒士”就足够了。

可是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建筑本身的要求越来越多。

现代人似乎更注重建筑的精神性,更迫切地需求一种“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的精神性物质载体。

当前,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成为当下建筑界讨论的焦点。

一、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现代建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重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文脉主义运动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

文脉(context),最早源于语言学的定义,它的意义是用来表达我们所说、所写的语言的内在联系,更确切地说,是指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局部与整体的观念并非始自今日,而是自古有之。

古人曾把这种整体环境理解为多个单体建筑的相互关照,从而形成群体建筑。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形式更多地表现在群体建筑之间的搭配上,它要求建筑要和周边环境产生联系。

如我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四合院,就是由几个不同的建筑单体围合成一个单元的建筑体。

北京有很多类似的建筑群,如故宫、颐和园等等,这些复合的建筑群体中埋藏着完整而清晰的空间思想观念。

这些观念国外也是同样拥有的。

建环专业论文(5篇)

建环专业论文(5篇)

建环专业论文(5篇)建环专业论文(5篇)建环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空间环境设计'专业群由室内设计技术、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装饰技术、装饰艺术设计四个专业组成,其中室内设计技术专业为专业群核心专业。

四个专业每年为长三角地区培育数百名室内设计、环艺设计、装饰设计、室内装饰等方面的人才。

在与学校合作的某毕业生数据调查讨论公司的讨论显示,由于现有专业课程设置的局限,培育出来的一些毕业生学问面过窄,学习力量和适应力量较差,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也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

"开展高等职业院校重点专业群建设,有利于专业间形成合力,发挥专业的集群优势,提升服务产业的力量;有利于增加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和职业迁移力量,解决同学持续进展的后劲不足等问题。

'笔者认为,专业群建设要增加同学的岗位适应性和职业迁移力量,最基本落脚点,还是要体现在扎实推动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这一环节上。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平台+四模块'的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是一种以平台为基础,以模块为拓展的课程体系,强调专业群内各专业界限的弱化。

二、专业群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施过程(1)专业群"一平台+四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将在专业群建设与进展的统筹规划下进行从平台与平台,平台与模块,基础与专业,必修与选修,理论与实践,学问、技能与态度等多维度进行整合调整,明确每门课程、每个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和学分比例,实现整体优化,使整个课程体系能紧紧围绕专业群培育目标。

充分体现课程相互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以及内在联系和相互协作。

(2)专业群的平台功能是"结构承重'室内设计等四个专业的核心力量、专业力量和基础培育要求打算了公共平台建立的厚度、宽度和强度,即能满意专业群同学在设计领域的审美素养、思维方法、职业精神、基础技能等的要求。

平台的层次则应相对简约,能够支撑各专业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育目标。

生态建筑论文(优秀4篇)

生态建筑论文(优秀4篇)

生态建筑论文(优秀4篇)1茶馆建筑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及不足认知客观的看,在当今人们生活消费理念日益成熟的今天,整个茶文化资源在社会大众生活理念中的价值和认可度日益突出,而在这一过程中,茶馆建筑设计活动所具体承载和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生态态度,同时,也是一种具体的人文理念和价值思维。

可以说,如今,茶馆所承载的已经不再是一种饮茶功能的发挥与阐现,同时,其中所具有的分享功能、交际活动的价值进一步明显。

因此,我们认为,此时整个茶馆建筑设计活动中,其生态理念和人文气息的价值作用日益全面。

就当前时代发展的整体特点看,茶馆建筑作为一项融合了多样资源要素的承载体,其中所具体表达的不仅是一种文化思维,同时,也是一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思维。

结合当前整个茶馆建筑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诉求看,无论是具体的设计思路,还是相应的茶馆建筑设计理念,其最终的核心始终都是基于相应审美理念基础上,所进行的具体设计创新与突破。

当然,不仅如此,在当前社会大众,日益注重人文、休闲乃至生态诉求的今天,我们看到,完善的茶馆建筑设计活动,其中所需要具体诠释和表达的,不仅仅是设计思维上的全面提升,同时,也是审美理念的全面呈现。

所以,就当前整个茶馆建筑设计活动的实施机制来说,选择完善而具体的设计思维就十分必要。

2茶馆建筑的时代功能认知艺术元素是一种综合化的价值理念和思维内涵,其中所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元素上的多元化和全面化,同时,其中更重要的是传递了相应的艺术设计理念。

因此,在当前,我们对整个艺术元素的发展与应用状况,进行成熟分析时,我们必须清楚,其中,所给与我们的,将是一种本质上的引导和诠释及表达。

所以,合理认知茶馆建筑设计活动中,所具有的艺术元素,就至关重要。

就当前整个设计活动的方向看,设计理念的多样化、生态化、乃至具体的人文化,其中所展现的生态园林风格,不仅仅是人们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同时更是具体的设计理念诠释与融入,所以,想要实现最佳设计机制,那么,其所能集中呈现的将不仅是整个茶馆建筑设计品质的集中提升,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让茶馆的内涵,实现了全面而具体的丰富。

建筑环境学论文(浅议室内空气品质研究现状与发展)

建筑环境学论文(浅议室内空气品质研究现状与发展)

建筑环境学论文(浅议室内空气品质研究现状与发展)浅议室内空气品质研究现状与发展摘要:本文介绍了室内空气品质目前的有关研究现状。

从室内空气品质的定义影响因素、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相关措施及室内空气品质研究的发展展望等方面评述了国内外有关研究工作。

关键字:室内空气品质,研究现状,未来展望1 前言现代人平均有80%一9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并经确切的测定证明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要高于室外2~5倍。

而如今人们对于生存环境,尤其是室内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室内空气质量IAQ(Indoor Air Quality)的问题已引起各有关学科领域的广泛重视和关注。

如何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创造一种卫生、健康、舒适的室内空气环境,也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2 IAQ问题日益引起关注的缘由2.1 IAQ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室内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氡、石棉、可吸人粉尘、烟气、细菌等。

一些污染物,如细菌、一氧化碳、氡、石棉等直接影响人员的健康,甲醛、粉尘、烟气等会导致人体极不舒适,甚至厌恶,这些感觉会导致生产率的下降。

调查显示,建筑物使用时间越长,人们对室内空气品质的不满意率越高,生产率的下降也就越多。

有些室内污染物的浓度虽然没有超过权威机构制定的上限值,但室内人员仍可以感受到这种低浓度污染,低浓度污染决定了空气的新鲜度,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可接受程度。

2.2 病态建筑综合症(SBS)的出现为了降低空调能耗,人们一方面提高建筑物的气密性和热绝缘性,同时降低室内最小新风量标准,导致了室内有害物由于得不到新风稀释而浓度提高,以致长期在室内工作的人们,出现眼、喉刺激、鼻塞、头痛、头晕、恶心、胸闷、乏力、皮肤干燥、嗜睡、烦躁等症状,统称为“病态建筑综合症”。

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目前世界上有将近30%的新建和整修的建筑物受到SBS 的影响,大约有20-30%的办公室人员常被SBS症状所困扰。

建筑环境论文

建筑环境论文

建筑环境论文引言建筑环境是指建筑物内、外部的自然和人为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噪音等因素。

建筑环境对人们的健康和舒适感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建筑环境并优化它对人类的影响对建筑行业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将深入探讨建筑环境的各个方面,并提出一些建筑环境改善的方法。

1. 温度与热舒适性温度是建筑环境中最基本的因素之一。

舒适的温度有助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到周围的气候条件,采用合适的保温材料和空调系统,以维持室内的温度在舒适范围内。

此外,还可以引入自然通风和遮阳措施,节约能源的同时提高热舒适性。

2. 湿度与湿度控制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在建筑环境中,应采取措施控制湿度,如使用加湿器或除湿器等设备。

此外,合理设计建筑的通风系统也能起到湿度调节的作用。

3. 光照与采光设计光照是指室内各区域接受到的光线强度。

良好的采光设计能提高室内的舒适度和工作效率。

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采光方向、窗户尺寸和材料,并通过设置遮光装置来控制室内的光照强度。

4. 噪音与隔音措施噪音是指环境中不希望的声音。

噪音对人们的健康和睡眠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建筑中应采取隔音措施,如使用隔音玻璃、隔音墙等,以减少室内外噪音的传递。

5. 空气质量与通风系统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们的健康和舒适感至关重要。

建筑物应考虑通风系统的设计,以确保新鲜空气的供应和室内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应定期检查空气质量,采取相应的清洁和改善措施。

6. 节能与可持续性建筑环境的优化应与节能和可持续性相结合。

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采用高效的能源系统和材料,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

此外,可以通过建筑外部的绿化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实现建筑与环境的良好融合。

结论建筑环境对人们的健康和舒适感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优化建筑环境,采取温度控制、湿度调节、光照设计、隔音措施、通风系统改善等措施,可以提高建筑环境的舒适性和健康性。

建筑环境学论文

建筑环境学论文

新装修的居室室内空气品质的测试及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措施一、新装修房间中的有害气体种类及来源:根据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的规定,列出甲醛、苯、氨、氡、TVOC五项污染物进行控制。

氡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法察觉的惰性气体。

水泥、砖沙、大理石、瓷砖等建筑材料是氡的主要来源,地质断裂带处也会有大量的氡析出。

氡及其子体随空气进入人体,或附着于气管粘膜及肺部表面,或溶入体液进入细胞组织,形成体内辐射,诱发肺癌、白血病和呼吸道病变。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氡是仅次于吸烟引起肺癌的第二大致癌物质。

氨是一种无色而有强烈刺激气味的气体。

主要来源于混凝土防冻剂等外加剂、防火板中的阻燃剂等。

对眼、喉、上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通过皮肤及呼吸道引起中毒,轻者引发充血、分泌物增多、肺水肿、支气管炎、皮炎,重者可发生喉头水肿、喉痉挛,也可引起呼吸困难、昏迷、休克等,高含量氨甚至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

TVOC 包括苯、甲苯、乙酸丁酯、乙苯、对(间)二甲苯、苯乙烯、邻二甲苯、十一烷等。

室内建筑和装饰材料是空气中TVOC的主要来源。

室内常见的VOCs见下表:这将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出现头晕、头痛、嗜睡、无力、胸闷等症状,还可能影响消化系统,出现食欲不振、恶心等,严重时可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甚至引起死亡。

所以装修完后,先通风5—7天,然后,再进行污染治理!这样才可以放心入住。

二、现主要拟定一个主要的测定方案:1、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限量的限量规定附: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注:一类建筑:住宅、医院、老年建筑、幼儿园、学校教室等;二类建筑:办公楼、商店、旅馆、文化娱乐场所、书店、图书馆、展览馆、体育馆、公共交通场所等。

2、采样仪器的准备(1)采样仪器空气采样器:检查所有的空气采样器的性能和规格,应符合GB50325-2001 要求。

流量范围0—2L/min,且流量稳定。

人型气泡吸收管气压表温湿度计活性炭管及Tanex-TA吸附管:用硬质玻璃或内壁抛光的不锈光制造内外径均匀:内径:3.5—4.0mm,外径5—5.6mm;在200L/min流量下,吸附管的通气阻力应为2—4kPa.活性炭采样管采样前,吸附管在350℃下通氮气活化不少于10min;Tanex-TA采样管采样前,吸附管在300℃下通氮气活化不少于30min。

环境建筑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建筑工程桩基施工技术、建筑结构检测鉴定加固问题综合分析…

环境建筑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建筑工程桩基施工技术、建筑结构检测鉴定加固问题综合分析…

环境建筑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谈建筑工程桩基施工技术2、建筑结构检测鉴定加固问题综合分析3、建筑智能化及智能家居研究4、混凝土住宅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优势5、谈建筑工程桩基础施工技术要点全文总字数:15143 字篇一:谈建筑工程桩基施工技术谈建筑工程桩基施工技术摘要:建筑工程桩基施工技术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项目的水平,桩基施工技术的高低决定了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和建筑质量,文中从几种常见的桩基施工技术入手,辩证地分析了这些技术的优缺点,并结合个人施工经验,提出相应的优化设计方案。

关键词:桩基施工技术;质量;管理体系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桩基施工技术水平的影响。

桩基施工过程中,现场人员技术的熟练度、经验的丰富度,将会直接决定工程是否能够有序、安全的进行。

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时,要严格把控桩基施工的每一道工序,并且引进全过程的技术指导与监管机制,才能打牢工程基础。

桩基施工技术的合格,可以避免工程项目事故的发生,使建筑企业稳步发展,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建筑事业发展。

1建筑工程中的常见的桩基施工技术1.1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对于修建于特殊、复杂地质上的建筑工程,经常会使用到钻孔灌注桩这一技术方法,对工程的桩基进行加固,提高对上部建筑的承载力。

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采用这一技术形成的桩基,具有稳定性好、承载力大、坚固耐用等一系列特点。

根据施工方式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冲击钻孔、旋挖钻孔以及人工钻孔这三大类形式。

在进行桩基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安排专人提前对工程现场的地质条件、水文特点进行勘察,明确土质的类型,地下水位的高低,然后参考这些实测信息,科学设计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方案。

其中,成孔直径、钻孔深度、注浆方法、浆液的配置等,都是这一技术在运用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1]。

1.2预制桩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施工企业将设计好的桩体参数,交给预制厂,由工厂完成桩的加工,然后使用汽车运输到施工现场,直接完成沉桩的技术,即为预制桩施工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城市热岛效应的相关研究建环1301班张梦迪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和高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出现了高强度的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分析和评价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当前城市气候与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面。

本文剖析了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及危害,并从当前城市热岛效应的现状出发探讨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低热岛强度的对策。

Abstract: the global climate warming an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urbanization, many cities in the world is a high intensity of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urban thermal environment quality is deteriorating.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current urban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s also the important aspect of global change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harm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and starting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urrent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to improv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discussed, countermeasures of reducing heat island intensity.关键词:城市热岛效应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成因及措施Keywords: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climate changehuman activity causes and measures一、引言城市热岛效应也称“大气热污染现象”,是指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由于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大气污染以及人工废热的排放等因素使城市温度明显高于郊区,形成类似高温孤岛的现象,在气象学上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可见,城市热岛反映的是一个温差的概念,只要城市与郊区有明显的温差,就可以说存在了城市热岛。

近年来,我国城市夏季伏天日气温在35℃以上的天数逐渐增多。

据报道,2005年夏季我国中东部和内蒙古中西部、新疆大部日最高气温高于或等于35度的日数一般在5天以上。

其中华北南部、黄淮中西部、长江中下游大部及新疆东部、内蒙古西部、福建大部、广东北部、广西东部等地普遍持续高温10-15天。

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安徽西北部、浙江大部、江西中北部等地达16-25天。

很多城市日气温频频刷新当地气象纪录。

城区高温化得背后就是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热岛现象。

针对上述现象,本文就以城市热岛产生的原因和改善措施作初步探讨。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1、城市下垫面性质改变由于城市“水泥森林”的发展,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同时也改变原有的自然地面的面积比例。

城市建筑物和道路的材料改变了地表热交换和大气动力学特征,更易吸收大量热辐射,致使夜晚红外辐射的热量相应增多,如果这种建筑物贯穿于整个城市则可使城市上空温度升高。

另外,城市由于参差不齐的建筑物,使城市的墙壁与墙壁、墙壁与地面之间进行多次反复吸收,这为城市“热岛”的形成奠定了能量基础。

对太阳辐射影响反应由弱到强依次是:水体、草地、泥地、混凝。

2、人为热和大气污染把城市人为热归纳为机动车辆、工厂车间、空调运转、居民烹饪及建筑物向外散发的热量。

人为热排放对城市“热岛”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

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城市的热量。

据调查,城市内人为释放的热量,在美国一般相当于地表所吸收的太阳净辐射热的10-15%。

城市内大量的人为释放引起城市地区局部升温,从而在温度空间分布图上出现一个个高温中心。

据1984年统计。

上海城区耗煤量为36874 6t/a km是近郊的1 .704倍。

市区的耗油量为11533 6t/a km相当于郊区的1 .508倍。

仅就此两项而论,市区每平方公里上空所获得的人为热相当于郊区的3.2倍强。

如果再加上空凋排热等其他的人为热,市区与郊区人为热的差异更大。

都市越大,现代化程度越高,热岛效应就越明显。

另一方面,城市人为热排放的同时,也大量排放煤灰、粉尘及各种污染气体。

其中较多的是CO、N0、H0、CH 、CFC等温室气体。

这些污染物善于吸收长波辐射能,尤以CO2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更强。

且城市上空的污染物层如同保温层一样包围在城市上空,有效阻止长波辐射的逸出,增加大气逆辐射。

使热岛效应在夜间尤为突出。

可以说,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化进程的副产物。

3、城市规模、形状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内建筑的密度和高度都在不断增加。

大量的高层建筑减低了风速,增加了热量水平交换难度。

城市建筑密度越大,热岛强度愈大。

建筑物高度对地表温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高大建筑物的巨大阴影可降低地表温度,另一方面建筑物的每一个表面都能吸收太阳辐射和长波辐射,且高大建筑物有效阻止了太阳热辐射的逸出。

研究者通过对城市表层气温的空间分区特点分析了热岛效应的成因,认为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各个区域不同的建筑结构,几何结构和建筑材料所引起。

城市中温度最高的区域往往与最深的城市街谷相对应,即通常分布在市中心。

如果街道走向设计或几何形状不合理,则密不通风,风速小,热量不易散发,温室气体也难于迅速扩散,导致局部气温过高。

即使是1 000人的小城镇也能在长时间温度记录中观测到热岛效应的存在。

城市人口越多,规模越大,热岛效应越明显。

4、其他因素热岛效应的成因非常复杂,影响热岛强度的因子是多种多样的。

除了城市本身的内部原因以外,还需要外部的气象条件配合。

如气压场必须稳定、气压梯度小、静风或微风、天气晴朗少云或无云、大气层结构稳定、无自动对流上升运动等。

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多静风天气,近地面热量不易散发,进一步加剧了热岛效应。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危害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人类有许多疾病就是在“热岛效应”下引发的。

医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环境温度高于28度时,人们就会有不舒适感;温度再高就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气温高于34度,并伴有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

此外,高温还可加快光化学反应速率,从而提高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进一步伤害人体健康。

在“热岛效应”的作用下,城市中每个地方的温度并不一样,而是呈现出一个个闭合的高温中心。

在这些高温区内,空气密度小,气压低,容易产生气旋式上升气流,使得周围各种废气和化学有害气体不断对高温区进行补充。

在这些有害作用下,高温区的居民极易患上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此外,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窦炎、咽炎等呼吸道疾病人数也有所增多。

严重的城市热岛效应不但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还成为人们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和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因此,研究削减城市热岛效应的技术方法,采取各种措施缓解热岛效应的影响,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防治措施(1)绿化环境研究表明:城市绿化覆盖率与热岛强度成反比,绿化覆盖率越高,则热岛强度越低,当覆盖率大于30%后,热岛效应得到明显的削弱;覆盖率大于50%,绿地对热岛的削减作用极其明显。

规模大于3公顷且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的集中绿地,基本上与郊区自然下垫面的温度相当,即消除了热岛现象,在城市中形成了以绿地为中心的低温区域,成为人们户外游憩活动的优良环境。

1.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街心公园、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2.居住区的绿化管理要建立绿化与环境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并且建立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以保证绿化用地。

3.要统筹规划公路、高空走廊和街道这些温室气体排放较为密集的地区的绿化,营造绿色通风系统,把市外新鲜空气引进市内,以改善小气候。

4.应把消除裸地、消灭扬尘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

除建筑物、硬路面和林木之外,全部地表应为草坪所覆盖,甚至在树冠投影处草坪难以生长的地方,也应用碎玉米秸和锯木小块加以遮蔽,以提高地表的比热容。

5.建设若干条林荫大道,使其构成城区的带状绿色通道,逐步形成以绿色为隔离带的城区组团布局,减弱热岛效应。

(2)减少排放减少人为热的释放,尽量将民用煤改为液化气、天然气并扩大供热面积也是根本对策。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燃煤为燃气。

控制使用空调器,提高建筑物隔热材料的质量,以减少人工热量的排放;改善市区道路的保水性性能。

(3)城市规划从城市气象规划设计出发应考虑:1、要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

因为城区的水体、绿地对减弱夏季城市热岛效应起着十分可观的作用。

2、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城市发展而加强,因此在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

因为人口高密度区也是建筑物高密度区和能量高消耗区,常形成气温的高值区。

3、建筑物淡色化以增加热量的反射。

4、此外,“透水性公路铺设计划”,即用透水性强的新型柏油铺设公路,以储存雨水,降低路面温度。

5、形成环市水系,调节市区气候。

因为水的比热大于混凝土的比热,所以在吸收相同的热量的条件下,两者升高的温度不同而形成温差,这就必然加大热力环流的循环速度,而在大气的循环过程中,环市水系又起到了二次降温的作用,这样就可以使城区温度不致过高,就达到了防止城市热岛效应的目的。

6、提高人工水蒸发补给,例如喷泉、喷雾、细水雾浇灌。

7、市区人口稠密也是热岛效应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在今后的新城市规划时,可以考虑,在市中心只保留中央政府和市政府、旅游、金融等部门,其余部门应迁往卫星城,再通过环城地铁连接各卫星城。

五、结语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才能建设真正的绿化生态城市,营造舒适和谐的人居环境。

六、参考文献1、卢军,陈金花.山地城市热污染研究及治理对策[J].四川环境,2007,01:95-99.2、王艳霞,等. 城市绿地与城市热岛关系探讨. 亚热带植物科学,2005,34(4): 55-593、杨士弘,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