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丝绸之路是一条起源于汉代的贸易通道,将中国与西亚、南亚以及欧洲等地区连接起来。

这条古代商道也是文化交流、技术传播以及政治交往的桥梁,为中外各种商品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经济作用和文化交流三个方面来探索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地理环境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起点大多位于中国的长江流域或黄河流域,经由西部的巴尔喀什湖、天山山脉,穿越了今天的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等地。

然后通过敦煌、河西走廊,进入西亚、南亚,最终通向欧洲。

这条长达数千里的道路,穿过沙漠、山脉、平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理环境。

经济作用丝绸之路通过连接东西方各大商埠,促进了中西方国家间的经济往来,推动了中国与西亚、南亚以及欧洲等地的繁荣。

首当其冲的是丝绸贸易,中国的丝绸在西方国家备受追捧,成为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

此外,丝绸之路也是西方传入中国的通道,西方国家的黄金、珠宝、玻璃制品以及一些奢侈品都通过这条路进入中国市场。

这种双向的商品交流使丝绸之路成为了繁荣而富有活力的“黄金道”。

文化交流除了商品的交换,丝绸之路也成为了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在此期间,西方的宗教、科学、艺术以及哲学思想都透过这条路传入了中国。

同时,中国的哲学、科学以及丝绸等文化产品也通过这条路传播至西方。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流,更是各种思想和观念的碰撞和融合。

这对于东西方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结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在促进了中外各种商品的交流的同时,也为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承载了古代中外商贸往来的重任,成为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的窗口。

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下,中国的东西方文化交融,为两者的进步与繁荣贡献了力量。

如今,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了中外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的象征,将继续引领着中外关系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

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

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该路线自古代起源于中国,横跨亚洲,穿越沙漠和高山,连接了中国与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国家和地区。

这条古代贸易路线不仅为古代中国带来了繁荣和发展,而且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起源与发展丝绸之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时期。

当时,中国的丝绸制造技术被保密,只有中国人知道如何制作丝绸,这使得丝绸成为中国的独特优势产品。

为了推广和交易丝绸,中国开始向西方国家输出丝绸,并逐渐形成了丝绸之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的贸易网络。

除了丝绸,还有许多其他商品如瓷器、茶叶、象牙、药材等被运输到西方国家,而西方国家也通过这条贸易路线将一些商品带入中国。

这种贸易带来了双方间的繁荣,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交流。

二、贸易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贸易,它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古代,各种宗教、哲学和艺术形式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不同的地方。

佛教是其中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它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中国。

佛教的传入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思想和宗教信仰,还促进了雕塑、绘画和建筑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佛教艺术作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国家,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丝绸之路也为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中国的文化、语言、医学知识等通过这条贸易路线传播到西方国家,对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西方国家的语言、宗教、科学技术等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的各个领域的发展。

三、丝绸之路的经济影响丝绸之路的存在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众多中亚和西亚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不仅为中国带来了丰富的资源,还促进了中国产业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繁荣还带动了中国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如西北地区的商业城市丝绸之路,成为了中国独特的经济中心。

这些地区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和欧洲国家进行贸易往来,逐渐形成了富裕繁荣的城市。

丝绸之路途经的城市介绍

丝绸之路途经的城市介绍

丝绸之路途经的城市介绍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以西汉时期的长安作为整条路线的起点,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到达著名的敦煌。

但是从敦煌开始就分为南北两条路:南路是从敦煌开始,然后依次是楼兰、于阗、莎车、帕米尔到达大月氏、安息,最后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开始,经过交河、龟兹、疏勒、大宛最终到达安息和大秦。

丝绸之路途径中国省份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跨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经中亚部分的独联体、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而达地中海东岸,全长7000多公里,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总长
4000多公里,约为丝绸之路全程的二分之一。

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以南海为中心,所以还被成为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早在秦汉时期就形成了,在三国和隋朝时期的到了发展,在唐宋时期变得愈加繁荣。

这些路线途经的城市包括楼兰、于阗、莎车、帕米尔、大月氏、安息、条支、大秦、交河、龟兹、疏勒、大宛等。

此外,海上丝绸之路途经的城市则包括南海周边的国家和地区。

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于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最初的作用是运输古代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后来成为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其后,德国历史学家郝尔曼在20世纪初出版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丝绸之路从运输方式上,主要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东汉时以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为起点,经凉州、酒泉、瓜州、敦煌、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

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

[4] 北线:珲春--吉林--长春--满洲里--俄罗斯---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唐宋时期中国第一大港-广州(54张)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

2000多年前,一条以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

[5] 唐代,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叫作“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这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6] 。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货物,从丝绸到瓷器与茶叶,形成一股持续吹向全球的东方文明之风。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

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

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1]。

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在隋唐以前,它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

但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代之而兴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首次开拓丝绸之路,被称为“凿空之旅”,此后,汉朝频繁的派出使节出使西方,汉武帝时期最远的汉使到了犁轩(今埃及亚利山大港),罗马人征服叙利亚的塞琉西帝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后,通过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阿克苏姆帝国取得从丝绸之路上传来的中国丝绸。

西汉末年,丝绸之路一度断绝,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西域,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丝路来到当时东汉首都洛阳。

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

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东渡,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

这条长约7000公里的漫漫长路是经过三百多年几代人的努力而形成,历代多有维护及延用。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又称为陆上丝绸之路,是指自中国的西汉时期起,连接中国与西亚、中亚、南亚以及欧洲的历史贸易路线。

这条古代贸易通道以丝绸为主要商品,也是经济、文化和技术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于推动世界的互联互通和文明之间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地理背景、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一、地理背景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起点是中国的长安(今西安),终点主要有著名的罗马帝国的大城市罗马,蒙古帝国的首都大都(今北京)以及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等。

这条路线总体上分为北线和南线两个主要途径。

北线经过西域、中亚、北亚而到达大都;南线则沿着西南方向通过亚洲次大陆南部各国直达南亚次大陆和西亚。

地理条件对于丝绸之路的开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二、经济贸易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商品是中国的丝绸,而丝绸在古代是非常珍贵的奢侈品。

除了丝绸,中国还出口了许多其他商品,如瓷器、茶叶、铁器等。

同时,西亚和中亚的国家也向中国输入了许多商品,如大宗商品、珍贵石材和药材等。

丝绸之路的开启促进了贸易的繁荣,不仅加强了中国与西亚、中亚地区的经济联系,也推动了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的贸易合作。

三、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经济贸易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沿途各国的商人、使者和学者通过丝绸之路的往来,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和知识。

佛教的传入,正是通过丝绸之路而实现的。

佛教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的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向了西亚、中亚等地。

此外,音乐、绘画、建筑、服饰、食物等各个领域的文化交流也丰富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艺术和生活。

四、影响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对于世界的互联互通和文明之间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为各国提供了贸易机会和经济联系;另一方面,丝绸之路也加强了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促进了艺术和科技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对于中国古代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奠定了基础。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常简称为丝路,此词最早来自于(1)德意志帝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男爵于一八七七年出版的一套五卷本的地图集。

丝绸之路,一条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路令人神往。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以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但实际上,丝绸之路并非是一条“路”,而是一个穿越山川沙漠且没有标识的道路网络,并且丝绸也只是货物中的一种。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

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于前五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丝路意义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君主制国家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西汉的张骞在前很久很久以前曾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称赞其开通西域的作用。

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传教士等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大伊朗、累范特、阿拉伯紧密联系在一起。

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

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朝鲜、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

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丝绸之路的资料

丝绸之路的资料

自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后逐渐出现。

东起我国古都长安(今西安附近),沿渭水西行,经过河西走廊(今甘肃省狭长地带),到达敦煌,出玉门关和阳关,进入“西域”(今新疆及以西地区)。

南路出阳关沿昆仑山北麓西行,北路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西行,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进入今中亚地区,再往西,经今伊朗等国到达大秦(罗马帝国在中东的领地)境内。

汉代多走南路。

唐代多走北路。

“丝绸之路”全长约7000公里,因运输西方视同珍宝的中国丝绸而得名。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铁器、打井技术等传到西域,西域的土特产、乐器,印度的佛教等也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是汉唐千余年间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有时也简称为丝路。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

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

张骞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

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

但是,张骞坚贞不屈。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张骞才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

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

国王热情地接见了张骞,并帮助他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

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居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

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绸之路与敦煌文化
摘要:丝绸之路,一条已有两千年历史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之路。

主要是由东向西传播丝绸与定居农业文化的通道。

加强了东亚与西亚、欧洲的联系。

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文化传播,各民族的思想等以及创造人类新文明的愿望。

敦煌是中国文化包容性的典范,是中外文明交流的产物。

本文给出了丝绸之路对敦煌文化的一些联系和丝绸之路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敦煌文化、儒学佛学、关系
文学类J
一.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这条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或“绿洲丝绸之路”。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

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于前5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路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2.历史意义
首先,丝路上的商队从西方运来稀有动物、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再从中国运出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这些商品丰富了各国人们的日常生活。

其次,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明进程。

其三,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中原朝见,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同时波斯、罗马等帝国也遣使来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其四,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成为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

另外,丝绸之路在促进民族交融、艺术文化交流等也有重大意义。

二敦煌
1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敦煌文化艺术又称莫高窟文化艺术,被称为东方世界
的艺术博物馆。

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纪到十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三千余身,壁画45000平方米,唐宋木构建筑五座。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这里成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后改为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始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保护、研究工作。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对此,世界文化委员会认为,敦煌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

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点。

2敦煌的艺术对我国文化及世界文化的贡献
提供多方面的宝贵资料;中原传统文化与边陲文化相互融和;突显统治地位的超然;敦煌壁画乐器展现中国千年音乐发展史;色彩艺术领域高度发展;敦煌壁画飞天艺术对后世建筑艺术深具影响;佛、道、儒思想观点的汇通;敦煌学的兴起。

3敦煌学的产生
1900年农历5月26日,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这个藏经洞,那些古代文献赫然堆满整个窟室。

由此,产生了一门世界性的学科--"敦煌学"。

1910年,敦煌藏经洞劫余文献运藏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

而今,藏经洞发现已经整整一百年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世界上收藏敦煌遗书最多的单位,以其丰富的馆藏,为敦煌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举办的纪念敦煌藏经洞
发现一百周年专题文献展览,旨在揭示敦煌遗书的流散历史,展示敦煌遗书的风采及内涵,介绍敦煌遗书的保护与研究现状。

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敦煌学的研究;对于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敦煌文化遗产,带动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事业发展,以及激发社会公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敦煌是中国文化包容性的典范,是中外文明交流的产物。

三、关系
1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敦煌文化:
之路孕育了敦煌文化,敦煌文化是丝绸之路文化的一个最为集中
的体现。

没有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发展与繁荣,敦煌文化也就不可能有如
此巨大的成就和影响力。

2丝绸之路造就敦煌文化的原因:
佛教文化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传人我国的,敦煌文化就是以佛教为
主的文化与我国文化交融的产物;丝绸之路的开通—战争—藏经洞—敦煌学—敦煌文化;大量各国各文化的书籍文献由丝绸之路传人敦煌,藏在藏经洞。

四、总结
(一)丝绸之路是贯通亚非大陆的动脉,是东西文明交流的通道中华文化影响了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罗马文化也影响了欧洲和地中海地区,当时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地区缺乏的就是相互了解的窗口,所以中国的丝绸之路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

丝路不光是西域人民接受中原文化的通道,也是中原地区人民了解世界的窗口。

在这条路的末端部分曾经产生了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等许多文明。

还出现了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这些
宗教向东西方传播并给人类文化产生极大影响。

它不仅仅是精神文化,而且是伴随许多物质文化的综合文化。

东西方的人们通过丝路不光互有所收,也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了解和文化交流。

(二)丝绸之路是世界主要文化的母体
1 丝路上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对于全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首先对东亚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甚至也是东亚一些国家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此发展成为亚洲文化,历代的西方传教士沿丝绸之路将大量的中国文化进一步带回了欧洲,并将中国的《四书五经》翻译成拉丁文和法文,这些中华传统文化及古籍对欧洲近代文明的诞生及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由此可见,丝绸之路是一门涵盖了文化、历史、宗教、民族等人文科学,以及地理、气象、地质、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汇聚了众多学科、综合研究多元文化的学问。

通过这些传播,中华文明沿着丝绸之路不停地延伸至世界不同角落。

2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沿线留存下来的佛教石窟,如敦煌的莫高窟很多都融入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艺术与宗教,两者密不可分,艺术通过宗教发展繁衍,宗教通过艺术传播,不懂宗教的人永远无法理解艺术的精髓。

现如今它们都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佛教不仅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当今社会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