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文学的形象性共35页文档
文学的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创造出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第一,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
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感知的往往是具体生动的文学形象;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也主要凝结在作家创造的各具生气的文学形象之中。
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必须诉诸直观可感的形象,这也是文学这门艺术的基本要求。
与哲学主要用概念、科学主要用定理和公式抽象地反映客观世界不同,文学主要是用感性具体的艺术形象反映客观与主观世界。
鲁迅认为,文学作品虽然不能像科学那样对事理进行细密分析,但能够将人生道理通过辞句描写的形象直接让读者领会,这就进一步阐明了文学形象具体可感的基本特点。
第二,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具体可感的形象不存在文学作品中,而且也同时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自然环境和教学科研活动中。
生活中的真实形象诚然在任何时候都是文学形象的源泉,但不同的是,文学形象主要是作家的艺术心灵创造的产物,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的结晶。
文学形象不仅可以保留现实形象(包括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本身具有外部特征和情感、智慧、个性、理想等。
文学形象是以个双面镜,可以同时映照出社会的真实状况和作家的丰富心灵。
文学形象比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更集中、更典型,更能体现人类生活和精神
的多样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文学形象的不同主要在于它内在于形象的鲜活生气和深厚意蕴。
文学形象不仅是具体可感的,而且是生动灵活、意蕴丰富的;不仅能够细致再现对象的外部特征,更擅长深入表现对象的精神世界。
文学概论 第八讲 文学形象

言 象 意 —— ——
6
兴象 VS.喻象
1、联系: 二者常常结合 在一起,很难截然分开。因为意 象的产生本身即主客交融、物我合一、“神与物游” 的结果。 2、区别: 兴象:客体中心,由物及人,自然天成 喻象:主体中心,由人及物,人工痕迹
7
(一)界定: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 种情景意交融、含蓄蕴藉的形象系统 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艺术空间。
8
1、情、景、意(哲思) 2、含蓄蕴藉 3、空间感
9
五
月 (节选) 穆旦
五月里来菜花香 布谷留恋催人忙 万物滋长天明媚 浪子远游思家乡
勃朗宁,毛瑟,三号手提式, 或是爆进人肉去的左轮, 它们能给我绝望后的快乐, 对着漆黑的枪口,你们会看见 从历史的扭转的弹道里, 我是得到了二次的诞生。
……
10
1、意境——古典的诗意。 它追求的是主体与客体(我与物)、诗人情志 与诗歌形式、文本与读者阅读体验之间的和谐统一。
12
第八讲 文学形象
1
文学形象: 文学作品中由语言所唤起的具体可感的生活图 景和艺术世界。
2
第四章结构位置图:
世界
作家
艾布拉姆斯
语言层
作品
读者
形象层
意蕴层
3
第四章结构图
意象
文学形象的三 种基本形态
意境 典型
抒情性作品
叙事性作品
4
(一)文学意象的界定: 用语言符号塑造出来的“表意之象”。
1、源头:
2、现代诗意: 十八九世纪以来,以大工业生产为标志的现代 文明割裂了农业文明时代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 有机联系,与这种异化、疏离的生存体验相应,很 多现代诗作追求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创造出的、具有独特个性及丰 富社会历史意蕴的人物性格(character)。 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典型关注的是性格与总体历 史之间的关系。 恩格斯称那些深刻地蕴涵着社会历史趋势的性格 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第二节 文学的形象性

第二节文学的形象性【教学目的】主要是阐释文学的本质,探讨文学是什么及文学的性质、功能,引导学生对文学本质有较清晰的认识。
【教学内容】1、语言的艺术;2、文学的形象性;3、文学的审美性;4、文学的价值与功能学时安排:12学时教学内容一,文学形象的含义和非文学文本用概念化的语言传递信息不同,文学是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表现审美意识的。
这就是文学的形象性,即用语言塑造感性形象表达情感意识的特点。
1、形象(1)“形象”释义形象(image)从西方引进的词语,原意是“肖像”、“影像”、“映像”,指的是视觉形象。
西方文论最初借用这个词的时候就是为了说明文学可以在人的心里唤起生动画面,主要用在叙事性的作品中,以人物形象为主。
后来这个词的用途被扩大化,用来指凡是能引起人的美感的形象。
在中国古代文论,往往用意象和象来描述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形象。
由于很早就发现了“言意矛盾”,认为“言”只能表示事物的一般特点,难以揭示个别事物的特殊性,更难以详尽地描述人生经验和思想感情。
《周易·系辞》中提出了“以象尽意”的观点:“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这样构建一个传情达意的结构:言——象——意。
据楼宇烈注释,象具有“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
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的特点。
立象尽意则具有以小喻大、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特点,这样“言”难以表达的“意”,就可以通过“立象”,借助于象的多义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喻示、暗示出丰富而微妙的蕴意来。
(2)形象的特点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形象的特点在于它通过暗示或喻示来连接所指(意义),具有模糊性、含蓄性。
12、文学形象文学的形象感吸取了形象的这个特点,最初主要用于叙事性的作品。
但文学不只有叙事性的作品,文学语言不只是叙事性的语言。
文学语言可以引起我们多种美感,它既可以给读者描绘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也可以激发人的联想、想象,描述一个隐喻性的形象。
(完整版)文学概论

(完整版)文学概论1、文学形象:即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它是作家根据创作规律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真实、可感而又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或生活情境。
2.文学的审美性:指的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观照和反映客观生活,所创造的适应人的审美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本质属性。
3、题材:广义的题材是指可以作为创造材料的社会生活现象的某些方面,如通常所说的工业题材、农业题材等。
狭义的题材是指经过作家选择、集中、提炼和虚构而进入文学作品中的一组完整的生活材料。
4、结构:组织安排作品的各种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叫结构。
结构包括各种人物相互关系的处理方式、情节线索的安排方式以及场面的调度、细节的刻画等方式,其基本任务是使艺术形象彼此协调、匀称和完美,以便构成一幅主题突出、形象鲜明、意境隽永的美的画面。
5、文学体裁的“三分法”:“根据文学作品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而把文学作品分为抒情、叙事和戏剧文学三大类。
这样有利于人们理解不同种类文学体裁的内在特点。
6、四分法:综合文学作品在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结构体裁和表现方法等方面的不同点,而把文学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四大类别的分类方法。
这种方法是我国“五四”以来传统的文学作品的体裁分类方法。
7、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经过作家提炼、概括、想象、虚构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的真实。
它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体现着作家审美评价的倾向性,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晶。
艺术真实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基本属性。
8、文学典型:即文学作品塑造的典型形象。
是指具有鲜明而丰富的个性特征,又能高度概括社会本质规律某些方面的,独特的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强烈社会效果的艺术形象。
9、典型化:就是将生活素材经过艺术提炼创造出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以及至典型形象的过程。
典型化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
典型化的方法三种10、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把感觉、知觉和表象加工改造成为形象的一种艺术思维方式。
自考《文学概论》第三章文学形象体系教学课件

类型说。
• 18世纪后,形成了个性典型现占主 导的时期。
• 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 观强调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 (二)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 1、解放后到八十年代,始终没有跳出 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格局,有明显的庸 俗社会学和机械唯物论的倾向。(二 元论)
第三章文学的形象系统
• 第一节文学形象 • 第二节文学典型
• 第三节文学意境
• 第四节文学象征意象
•文本:
• 文学语言组织 • 文学形象 • 文学意蕴
•文学形象:
• 文学典型 • 文学意境 • 文学象征意象
第一节文学形象
• 知——写实形象——文学 典型:再现类、叙事类
• 情——抒情形象——文学 意境:表现类、抒情类
• 2、典型环境具有相对性。
• (1)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虽则都强 调典型性,但在具体的作品中两者 都不一定能达到同一个水平。
• (2)典型环境的相对性,即这一典 型人物同那一典型人物之间、典型 人物与一般人物之间相互成为对方 所处的典型环境。
(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 首先,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相互依存。 • (1)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 • (2)典型环境又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 • 其次,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不仅相互依存,
富有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 蕴的性格来满足人类“直观自身” 的审美认识的精神需求的。
• 1、特征:
• 是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 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 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
• 从外延上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 节,一个场景;
文学概论第四章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三)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意境既然是虚实结合,生于象外的产物, 它就必然蕴含着令人咀嚼不尽的韵味,然读者 从意境提供的意象去领略其深层的情思意蕴。 意境的内涵是一种难以言传而又韵味无穷的 “言外之意” “韵外之致”。 既然意境包含着丰富的深层意蕴,那么读 者在把握意境时,就不能停留在象下之意和言 内之意的浅层意蕴上,而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 想,透过形见出神,透过境见出情,进而把握 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领会意境深层所包含的 宇宙人生的无限意味。
既然意境包含着丰富的深层意蕴那么读既然意境包含着丰富的深层意蕴那么读者在把握意境时就不能停留在象下之意和言者在把握意境时就不能停留在象下之意和言内之意的浅层意蕴上而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内之意的浅层意蕴上而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透过形见出神透过境见出情进而把握想透过形见出神透过境见出情进而把握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领会意境深层所包含的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领会意境深层所包含的宇宙人生的无限意味
二、虚实结合,境生象外。 意境是在情景交融中呈现出的一种虚实结合的 艺术境界,它是物象与物像之间多重复合联系 构成的耐人寻味,而又若有若无的虚幻的艺术 空间。所以意境的创造,必须在对具体物象 (实境)进行生动描写的同时,又必须超越具 体形象本身,开拓出一个诱发想象和联想,暗 示出更深广意味的审美想象空间(虚境)。虚 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意境创造的意向和目 的,体现着意境的审美内涵。虚境是意境结构 中的灵魂。
一
、典型人物 (一)定义:典型人物是具有独特而 丰富的性格、命运或心态,蕴含着深 广的社会内容的社会历史文化内容, 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独创性的人物形象。
典型人物既活跃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又植 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中;他以自己鲜明的个性和 独特的方式而生存,又无时无刻不体现“一定社 会关系”的本质;他既具有认识社会的巨大思想 价值,又给人以情感激动的较高审美价值 。
4文学的形象性4

文学的形象性文学是以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表现审美意识的,文学的这种具象的、感性的表现形态,称为文学的形象性;形象性既是文学语言有别于概念语言的标志,也是文学在表现形态上的重要特征。
一、文学形象的涵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通常用“意象”或者“象”来描述今天所说的文学形象。
老庄的“言不尽意”论揭示了文艺所要表达的人生经验与思想感情同抽象的概念语言之间的矛盾,《周易·系辞》中的“立象以尽意”的观点阐明了文学艺术在传达思想感情上的特点就是把“象”或“意象”视为文学艺术特有的表意符号和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
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形象(image)则经历了从“视觉形象”到“意象”的内涵上的逐渐转变。
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学形象是语言创造的产物,没有日常生活形象的直观性,也不像其他艺术种类所创造的形象那样,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
文学的形象感是在感受和理解语言的基础上,依靠想象和联想形成的。
文学形象并不是一种凭借着感官就可以直接把握的实体或实像,而是语言激发想象的结果。
总之,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二、语象、形象和意象文学形象具有不同的类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即语象、形象和意象。
语象主要是指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象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段或某些语言文字的形式本身的利用,往往都能唤起想象与联想,使读者从中获得的特殊的文学形象感。
文学形象中描摹型的形象是通过语言的描绘能使人联想到某种物像,具有接近生活形象的特点,目的在于通过摹写来引发视觉、嗅觉、听觉或触觉想象,给读者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
作为一种文学形象,意象在中外文学理论中的基本涵义大体相同,都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
意象与描摹型形象的区别在于,作家的主观之“意”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意象型形象的主要构成因素,“象”是为表现内在的思想感情而创造的,“象”因“意”生,“象”的存在是为“意”的显现提供感性形态。
文学的形象性与理性

文学的形象与理性形象,这里是指艺术形象,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以具体生动的富有意义的感性形态来反映生活属性。
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
它与科学活动中的理性概念不同,文学中的审美形象总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而概念则是抽象的,要求确证、确定或明晰。
如别林斯基所说,“在真正是的作品里,思想不是教条方式表现出来的抽象概念,而是构成充溢在作品里的作品灵魂,像光充溢在水晶体里一般。
”总之,文学是以形象或称艺术形象这一形态存在的。
文学的思理性,是指文学活动必须依赖于理性思索,是一种复杂的理性活动,具体表现为:在创作和欣赏的形象思维中渗透着理性的、抽象的思维,在艺术作品的感性形象中蕴含思理意味。
由于文学以形象形态存在,在文学必然地表现为直觉方式。
因为,形象往往是直觉在瞬间的领悟,在这里特指审美直觉。
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它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在瞬间瞥见的活生生的景象,正是审美形象。
文学的本质是形象的,表现在文学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存在形式都是形象的。
而这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学语言表现的是感性具体的生活。
二是文学语言总是运用各种手段,调动自己塑造形象的潜能,以满足表现具体生活的感性形态的需要。
文学语言要表现的,则是具体的生活的感性形态,词语是从若干个别事物中提取出来的,在保持抽象意义的同时,它又与个别具体的事物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人们理解语词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而这些生活经验总是感性具体的。
文学创作中常见的种种手段,实际上都是为了突出语言具象的一面,从而为表现感性生活,塑造形象服务。
科学语言执著于语言普遍一般的一面,表现抽象的思想,而文学语言则要运用种种手段突出自己具体特殊的一面,以达到表现具体的生活的感性形态的目的。
由于形象就是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感性的生活,因此我们说,文学语言的特性就是它的形象性。
文学是一种艺术形象,但是文学也依靠理性。
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所构成的思维过程,它通常被认为与形象方式相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文学概论文学的形象性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