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形象学

合集下载

形象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形象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形象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形象学形象学(imagologie)研究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换句话说,即通过对文学的研究来了解民族与民族之问是怎样互相观察、互相表述的。

形象学中的形象,不仅仅指异国的人物、景物,也可以指作品中关于异国的情感、观念和言辞。

第一节形象学的发展历史形象学孕育于影响研究之中,可视为影响研究的扩展或又一个分支。

实际上传统影响研究中的流传学、渊源学和媒介学已经包含了形象学的因子,如“旅游者”是媒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而“旅游者”根据自己亲身的游历体验所书写的游记则为形象学研究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形象学与这三大分支既有交叉又有区别,传统的影响研究注重影响和接受的“事实联系”,以考据为中心,意在挖掘文学继承和创新的源流关系,而形象学在注重事实的基础上,把研究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冲突和对话。

一、形象学在西方对异国形象的描绘在西方古已有之,但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形象学,其形成仍是在比较文学的故乡——法国。

早在1896年,当比较文学还在争取成为独立学科时,路易一保尔.贝茨便显示出对文学作品中异国异族形象的兴趣,他指出比较文学的任务之一便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互相观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

20世纪初,巴登斯贝格的《法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可作为形象学的初步示范。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让一玛丽·卡雷和基亚将形象研究推向前台,提示人们用新的视角研究异国形象。

在为基亚的《比较文学》所写的序言中,让--玛丽.卡雷主张,研究国际文学关系应将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置于“事实联系”的中心,并把关注“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作为比较文学的任务。

1947年,卡雷的专著《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1800—1940》出版,该书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法国不同作家、哲学家对德国形象的幻化以及这种幻想由崇拜到幻灭的过程,体现出“形象”所产生的巨大的文化和社会影响力。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一、概述形象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主要探讨不同文化、文学和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形象及其所承载的意义。

在比较文学的视角下,形象学不仅关注单个文本中的形象塑造,更着眼于不同文化间如何通过形象进行交流、互动和影响。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不仅揭示了不同文化对彼此的认知和想象,也促进了文化间的对话和理解。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不仅是对文学作品中形象的研究,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它揭示了不同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互动与交融。

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在文学领域,形象学主要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人物形象、社会形象等。

这些形象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文化观念、审美理想和价值判断,同时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风貌。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对同一主题或事物的不同解读和表达方式,从而加深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在比较文学的框架内,形象学的研究方法也具有独特性。

它强调对比和比较,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比较,揭示出不同文化在形象塑造上的共性和差异。

同时,形象学也注重历史语境的考量,认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往往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在进行形象学研究时,我们需要将文学作品置于其产生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以揭示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旨在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出不同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互动与交融。

通过形象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加深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交流。

1. 简要介绍比较文学与形象学的概念在探索文学研究的广阔领域中,比较文学与形象学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们以各自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深入剖析了文学作品的内在意义与跨文化交流中的复杂现象。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研究视域的文学研究,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揭示不同文学传统、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点和差异。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它的研究对象是某国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

形象学关注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但它并不要求从史实和现实统计资料出发,求证这些形象像还是不像;它拒绝将形象看成是对文本之外的异国异族现实的原样复制,而认为它只是一个幻象,一个虚影。

形象学面对的形象首先是异国异族形象,其覆盖范围自然要比文艺理论所讨论的形象小得多;再就是创造者自我民族的形象,它隐藏在异国异族形象背后,但对异国异族形象的塑造起决定作用。

作为“他者”异国异族形象,在文本中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虽然它们被统称为形象。

它可以是具体的人物、风物、景物描述,也可以是观念和言辞,总而言之,它是存在于作品中的相关的主观情感、思想、意识和客观物象的总和。

法国比较学者在形象学研究中十分关注“套话”。

套话在形象学中,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称的词组”。

套话对异族异国进行描述时,省略了推理的全过程,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

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是整个社会想象力参与创造的结晶,作家在其中只充当了一个媒介。

法国学者把这种在“他者”形象创造中起支配作用的,来自其所属社会的影响源称为“社会整理想象物”。

社会整体想象物并不是统一的,按法国学者的理解,它有认同作用和颠覆作用这两种力,存在于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之间。

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的关系一直受到形象学研究者的关注,这是因为作家在对异国异族形象的塑造中,必然导致对自我民族的观照和透视,正如胡戈·狄泽林克所说:“每一种他者形象的形成同时伴随着自我形象的形成。

”他者形象生成时,一定会半生出一个自我形象,二者是孪生关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事物总是在比较对照中才能暴露出本质。

3、什么是主题学,主题学的研究范围研究的是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体裁、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对被考察研究的对象的外部——手段和形式的关注。

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

“我”与“他者”的互动关系
注视 我———————————他者 注视者——————————被注视者 被注视者的形象也传递了“我”的某些形象
自我在言说他者的同时也在言说自己,他 者成了自我的延长和补充。
《外国洋人叹十声》
洋鬼子进了中国叹了头一声, 看了看中国人目秀眉清, …… 洋鬼子照镜子叹了二声, 瞧了瞧自己样好不伤情, 黄发卷毛眼珠儿绿, 手拿个哭丧棒好似个猴精。 …… ——《鸦片战争文学集》阿英编选
第四节 当代形象学及其前景
对形象学研究应给予全景式的关照 形象是对异国某种形式的误读,那么,既要分析清 楚“为什么”,同时首先要搞清楚“怎么样”。 描写异国和异国人的作品在中国纯文学中并不多见, 但大量存在于游记与札记中。如钟叔河主编的《走 向世界丛书》有关清末民初的作品。 形象学研究,北大孟华教授有著述,如《比较文学 形象学》,北大版,《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 安徽教育出版社。
1、注重“相异性”,注重“我”与“他者”的互动 性。 2、注重对“主体”的研究 从原来注重被注视者一 方,转而研究注视者一方,接受美学的利用。同样 也是20世纪西方思想史发展的继承。 3、注重总体分析 当代学者认为,形象研究不仅重 视文学作品,而且重视作品的生产、传播、接受的 条件。同时也注重一切用来写作、生活、思维的文 化材料。
第三节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方法论
等级关系 我—叙述者—本土文化;他者-人 物-被描述文化。 故事情节,形象是一个“故事”,它从两种 文化、两个文本间的的对话开始,用记载、 沉淀在注视者文化中、积存在其想象物中的 各种关键词、幻觉词,各种符号化或程序化 了的情境、段落、和主题而写出。
第四节 当代形象学及其前景
其混淆的方式有: 第一、表语与主要部分相混淆,如“波尔 (某一法国人)爱喝葡萄酒” 第二、本质和两分法。 第三、自然属性和文化间的混淆。 由上可见,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点,已从过 去的对形象与原型真伪程度的讨论转向了对 形象制作者一方的探究。

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
详细描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学形象的传播与接受也呈 现出多元化趋势。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形象的传播与接受进行研究,有助 于深入了解全球化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THANKS
详细描述
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如何描绘文化交流与互动,以及这些交 流对文化形象的塑造和影响。研究内容包括文化误解、文化碰撞以及文化融合等现象。
文学与跨文化传播
总结词
研究文学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以及文学如何影响 人们对其他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详细描述
比较文学形象学关注文学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包 括文学作品如何影响人们对其他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以及文学如何促进跨文化理解与交流。研究还涉及文 学作品的跨文化改编和翻译等方面。
特点
比较文学形象学具有跨文化、跨学科的特点,它综合运用文学、历史、社会学、 心理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不同文化间的文学交流与影响进行深入探究。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目的是揭示不同文 化背景下异国形象的塑造规律,探究 其背后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 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研究意义
详细描述
文本分析法关注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意象、象征等方面,探究文学形象在文本中的表现形式和深层含义,揭 示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
实证研究法
总结词
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探究文学形 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VS
详细描述
实证研究法采用调查、访谈、数据统计等 方法,收集关于文学形象在读者中的认知 、接受和影响等方面的数据,分析文学形 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为文学创 作和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总结词
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如何塑造和 呈现特定文化群体的形象。

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1. 引言比较文学形象学是一门研究文学作品中形象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形象的异同之处。

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并深入探究作者意图和作品主题。

本文将介绍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探讨其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概念比较文学形象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文学研究、比较文化研究和语言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方法。

它不仅关注作品中的具体形象,还关注背后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形象,我们可以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进而理解不同文化中人们对于特定形象的认知和理解方式。

3.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方法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包括:对比法、搭配法、对照法和穿插法等。

在使用这些方法时,研究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作品中的形象特征、使用方式和象征意义等来发现异同点,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另外,研究者也可以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研究。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

例如,可以结合社会学理论来分析不同形象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意义和作用;可以结合心理学理论来研究人们对于不同形象的情感和认知方式等。

4.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价值比较文学形象学在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和传统下的文学作品。

通过比较形象,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中人们对于特定形象的理解和想象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其次,比较文学形象学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主题。

形象作为文学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比较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解读作品中的隐含意义。

最后,比较文学形象学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文学作品中的共性和普遍性。

尽管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可能各不相同,但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征和主题,从而揭示人类文化的普遍性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8、比较文学 形象学

8、比较文学 形象学

但无论在那一个层面上,被制作出
的“他者”形象都无可避免地表现 出对“他者”的某种否定,对“我” 及其空间的某种补充和延长。 “我”出于种种原因言说“他者”, 但在言说的同时,“我”却有意无 意、或多或少地否定了“他者”, 从而言说了自我。
C、形象在套话中 主要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
第八讲形象学一何谓形象学二形象学的产生与发展1传统形象学2当代形象学三形象学的研究内容1形象2社会总体想象物3词汇与套语4形象研究的相关因素第七讲形象学一何谓形象学?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是他者形象
第八讲 形象学
一、何谓形象学 二、形象学的产生与发展 1、传统形象学,2、当代形象学 三、形象学的研究内容 1、形象,2、社会总体想象物,3、 词汇与套语,4、形象研究的相关因素
对这种主观与客观、情感与思想的混合物,
我们必须了解其形成的内在逻辑,即了解 想象在多大程度上,出于何种原因(情感、 意识形态等)而产生了什么样的偏离。这 是形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B、形象是一种象征语言
形象是一个社会可用来言说和思维的象征
语言之一。它表述出了在被描写的“他者” 与形象制作者间实际存在着的一种互动关 系: 形象的制作者可以是个体(作家)、集体 (社团、民族)或半集体(思想流派、观 点)。
巴柔对形象所下的定义是:“在文学化,
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异国认 识的总和”。 此后,他又对该定义作了补充,指出: “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 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即使 这种意识是十分微弱的。因此形象即对两 处类型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作的文学的或 非文学的,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达。” 综合巴柔在其他文章中的有关论述,我们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他对形象的定义, 并由此了解形象学的研究范围:

2021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精选范文8篇)范文3

2021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精选范文8篇)范文3

2021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精选范文8篇)范文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在比较文学学科萌芽时就已经产生,主要研究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

近年来,对形象学进行研究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学术热点之一。

本文精选了8篇“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范文”,以供参考。

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精选范文8篇)之第一篇:关于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方法的反思 摘要:中国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从“他者形象塑造”研究模式起步, 发展到目前从跨文化传播角度, 探讨西方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里东方主义话语的研究策略, 更进一步的研究思路或可体现为思想史语境的他者形象阐释路径。

将他者形象问题置于思想史视野中, 可以拓展异域形象阐释的学术思想空间, 揭示他者形象产生传播过程中的思想意义。

作为具有高度学术责任感的跨文化形象学研究, 应该将之与中国“国家形象”的自塑运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联系起来。

反思传统研究路径, 从形象学研究的问题点出发, 以跨学科、语境式的思想史分析策略, 呈示有益于当下人生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借鉴意义, 是一件极有价值的事情。

关键词:思想史语境,比较文学形象学,比较文学,形象学 跨文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特别是外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研究, 不单纯是一个学术研究话题, 它很容易产生显着的社会影响力, 并显示出愈来愈强劲的生命力。

它与目前中国“国际形象”的宣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的建设, 相互关联。

中国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 从“他者形象塑造”研究模式起步, 发展到目前从跨文化传播角度, 探讨西方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里东方主义话语的研究策略, 更进一步的研究思路或可体现为思想史语境的他者形象阐释路径。

一、形象学研究的传统阐释思路 形象问题,尽管复杂, 但无处不在:远方的异国形象、近处的异地形象, 大同小异。

一旦自己的心理指向了异于本土 (本地) 文化的实存空间, 形象的想象问题, 便不期而遇, 形象学的研究就有了某种现实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形象学狄泽林克【译】方维规【译者按】在西方比较文学界,形象学早已不是陌生概念;它的历史已经不短。

十多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界日益关注这一研究方向。

孟华的不少译介文章及其主编的《比较文学形象学》(2001)一书,无疑为这一研究方向在中国的推广做出了贡献。

然而,当前一些专著和教科书中对形象学的历史、方法、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评介,似乎还有一些值得补充的地方。

因此,笔者以为有必要继续介绍一些形象学文献。

本文是狄泽林克(Hugo Dyserinck)1977年版《比较文学引论》(Komparatistik. Eine Einführung)第二部分第一章第三节:“比较文学形象学”(" Komparatistische Imagologie" )。

这是国际学界公认的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纲领性篇章之一。

狄泽林克是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首屈一指的人物,也是20世纪50年代加雷和基亚倡导研究他国形象之后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当时,韦勒克及其追随者对法国研究方向的批判,将形象研究打入冷宫,是狄泽林克《关于“形象”与“幻象”及其比较文学研究中对这个问题的探讨》(1966)这篇短文,使得形象研究“起死回生”。

比较文学形象学自60年代以来的重新定位或曰真正突破,无疑得感谢狄泽林克;Imagologie(形象学)这个学科分支的名称也是他首先引入比较文学的,他被不少人称为当代欧洲形象学之父。

狄泽林克以文化研究为重点的形象研究,以及他领军的德国亚琛学派亦即亚琛比较文学纲领对形象学的重视,不管在理论阐述方面还是研究实例中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狄泽林克重新倡导形象学之后,谁也绕不开他,即使是新的发展和新的视野,也是一种或明或暗的反应。

《比较文学引论》一版再版,在这期间,形象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并蔚然成风。

本篇《比较文学形象学》毕竟初版于1977年,作者本人在80年代、90年代的论述中也对自己的观点作了一些修正,从而使形象学成为一个真正的体系。

《比较文学形象学》产生于这个研究领域被奚落被冷落的时期,因此,狄泽林克在文章中为发展这一研究方向“摇旗呐喊”,有些陈述和论点因为新的发展已经过时,还有一些想法未必高明。

尽管如此,本篇中的基本或主要观点以及狄泽林克后来的一些论述,依然是当今西方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和实践的主流。

另外,本文中提出的某些设想,也已经成为现实。

另有一些观点,至今还在显示其现实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比较文学形象学》一文及其在这个研究领域发展史的意义,笔者先对在狄氏此文及以后的论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较文学形象学迄今的基本认识作一个大概勾勒:“比较文学形象学”主要研究文学作品、文学史及文学评论中有关民族亦即国家的“他形象”(hetero image)和“自我形象”(auto image)。

形象学的研究重点并不是探讨“形象”(拉丁语:imago,法语和英语:image,德语:Bild,俄语:образ)的正确与否,而是研究“形象”的生成、发展和影响;或者说,重点在于研究文学或者非文学层面的“他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发展过程及其缘由。

形象学的出发点是,每个“自我群体”(we-group)不仅知道自我认同的话语,亦了解认知“他者”(the other)的话语,并以自我区别于他者。

各种“形象”话语是“群体象征系统”或曰“群体标记”。

群体可以指一种文化,且常常指政治形态上的国家,或者一些较小的亚属文化群体。

他者与自我“群体标记”是一种两极结构或曰正反结构:在形象的形成过程中,自我形象与他形象相互照应和相互作用。

自我与他人的划分形成了自我形象与他形象的对照基础:“他者”是群体得以自我界定的必要的衬托体。

相反,自我形象则首先是作为他形象的反面呈现出来的。

“他形象”和“自我形象”往往是程式化的。

“形象体”(imagotype, image)是对错综复杂的现象的化约,是人云亦云、习以为常的固定认知形态,也就是体现于语言文字的“俗套”(法语和英语:cliché,德语:Klischee,法语:stéréotype,英语:stereotype,德语:Stereotyp)。

俗套“他形象”一般会预设我们对他者的期待,是对他者或褒或贬的先入之见。

如果缺乏批判的目光,这些“成见”会妨碍真正的跨文化理解。

形象学则试图揭示文学或文化交流中的“他形象”与“自我形象”的形成、发展和作用,并为批判固定观念形态做出贡献。

在法国比较文学纲领中,当时受到韦勒克(René Wellek)最严厉拒绝和批判的,当数加雷(Jean-Marie Carré)和基亚(Marius-Fran-ois Guyard)偏偏竭力推重的“对人们所看到的外国的研究”,且称之为“有前途的研究领域”。

韦勒克或许是把这一研究方向视为对他所理解的文学研究的那个唯一任务的最极端的偏离。

【译注1】然而,加雷的倡导既非旨在变比较文学为社会学或人种心理学科目,亦非权宜之计,为了寻求新的研究可能性而拼凑和炮制出的不伦不类的研究模式。

新的倡导首先是一个经过周密思考、目的明确的尝试:通过把重点转向深入的接受研究,来解决过多的影响研究却没有令人满意的成果之问题。

比较文学发展到加雷那个时代,对影响和渊源的探索已经将比较文学引入悲凉的境地。

也就是在这种情势下,人们重新认识到一个事实,这也是当时的首要认识,即没有一种影响研究可以抛开与之对应的接受研究来进行;对文学的作用和成就的所有探讨,终究会导致对“传播者”的可能或潜在的受众之反应形式和接受方式的探讨。

——加雷对影响研究的批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发展起来的。

也只有在这个层面上才能理解,为什么它能直接导致“形象学”(Imagologie)。

加雷不再考虑超国界影响研究中还有什么值得挽救的东西并为此费力,而是宁可另辟蹊径:抛开影响研究,径直转向最广义的接受研究。

何况这里所说的实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方面,而且,作为一种可能的比较文学专门研究,它在相当早的时候就已见之于本学科的发展设想。

路易—保尔·贝兹(Louis-Paul Betz)在他1896年的论文《关于比较文学史的性质、任务与意义的批评研究》中,已经把不同国家和人民的相互评价纳入比较文学的主要任务,并强调了歌德的观点。

① 巴尔登斯贝格(Fernand Baldensperger)也在1913年的《文学》专著中,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指出了这类研究的必要性。

② 在这同时,阿扎尔(Paul Hazard)提出了一些有分量的见解,支持巴尔登斯贝格的观点。

③ 因此,二次大战后不久便得以突破、并且从此在所谓更宽广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向形象学的“正式”转向,从根本上说,是对一种研究可能性的早就应该进行的反思。

虽然比较文学最重要的前辈代表人物早有劝导在先,这一研究可能性却一直没能被真正把握。

[6:第八章]除此以外,这种研究并不是为了让法国比较文学变成为国家现实政治利益服务的工具。

我们着重强调这一点的原因在于:加雷的《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Les écrivains fran ais et le mirage allemand)常被视为法国之形象研究的经典著作。

然而,正是这本应时之作,是明确作为塑造德法关系之模式的政治讨论文献而写成的,乃至被时人更多地视为一整套法国政治问题的讨论文献之一,而不是文学史研究。

这本书绝对未被视为形象学学术研究的典范之作。

[7]【译注2】当时在努力为研究方向寻找方法学根基的时候,毫无国家政治利益的约束,亦无国别文学兴趣可言。

因此,加雷在为基亚《比较文学》所写的“序言”中运用的简单明了的表达形式“我们是怎样相互认识的?”(Comment nous voyons-nous entre nous? ),我们在这个上下文中也应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也就是说,它不是仅仅为法国和法国文学活动所提出的纲领性建议。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还是从影响研究的一些不太好的经验中学到了一些东西。

一谁在当今比较文学情势下主张形象学,他是无法避开雷纳·韦勒克的论点的。

韦勒克之批评的根本点是,探讨文学中的“异国形象”不是文学学术研究,而更多地属于“社会学或一般历史”、“民族心理学”亦即“比较民族心理学”等范畴。

[8:3-4][9:151]今天,人们依然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和他争辩:一方面可以诘问,形象学确实属于特殊的“文学以外的”研究领域之说法是否能够成立;另一方面,人们还可以质疑,形象研究的某些方面的确越过了文学研究的界线,是否可以成为足以使比较文学家不再涉足其间的理由。

——我们仔细考察便会马上发现,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声称形象学这一研究分支不属于文学研究,实际上是不恰当的。

形象学的许多着眼点不仅向来属于文学研究范围,而且,如果人们在专门的“作品内涵的”(werkimmanent)意义上理解所谓“文学的东西”,那么,形象学还包含了那些将会证明自身为“文学的”东西。

这种作品内涵诠释方法恰恰是很典型的韦勒克观点。

【译注3】世界文学中有足够信而有征的例子,说明形象与有关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难解难分,以致人们不特别留心和探讨形象便根本无法理解作品。

这里所涉及的,首先是一些对“外国人”的描述明显具有中心意义的作品,还有一些作品的内容则全部与“外国人”有关。

谁要是以为,他可以对自斯达尔夫人(Mme de Sta l)以来就已存在的德国形象不闻不问,就能理解和准确阐述19、20世纪法国文学中有关德国问题亦即德法关系的大量作品,那么,他就会出大错。

谁要是思忖,他可以心安理得地避开形象问题,以为这些东西只可能出现在二流作品中,那他更是大错特错。

因为这里不仅有我们必须提到的艾克曼-夏特良(Erckmann-Chatrian)这类作家,还有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乔治·贝尔纳诺斯(Georges Bernanos)、让·季洛杜(Jean Giraudoux)等不少作家。

【译注4】——正是季洛杜的例子可以告诉我们,在最严格的“作品内涵”的意义上,形象也可以是一部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谁要是对“西格弗里”身上所体现的法国人的德国形象这一最基本的因素一无所知,并在这种情况下去阐释两个女主角埃尔和热纳维埃弗之间的对立关系,那么,他几乎无法真正理解季洛杜的第一部剧作【译注5】。

相反,假如顾及到这种联系,他不仅可以像作者所期待的那样认识剧作的更为全面的涉及范围,而且,他在阅读季洛杜其他剧作的时候还能断定,在“西格弗里”身上发展起来的、建立在德法对立之思想基础上的二元性,同样也体现于季洛杜以后的作品——既在选用的素材方面,又在作品的布局和结构上。

还有一些形象,对它们的探索尽管不属于“作品内涵“研究,但是,这些形象无论如何也完全属于狭义的文学研究应该探讨的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