绢画简介
纸本、绢本和绫本

纸本、绢本和绫本南宋马和之月色秋声绢本水墨淡设色25.9x60.5cm 辽宁省博物馆藏传统的中国书画一般是写在纸绢上的,有很多人称中国画为纸绢画。
所以认识纸绢的时代特点,对于鉴定中国书画具有相当的重要作用。
到目前为止,除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潘吉垦先生对纸作过一些研究外,还没有第二个人对古代纸绢作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古代纸绢如何断代的问题,更未有过专门的著述。
如果有晋唐时代的纸绢流传下来,我们就是看见了,恐怕也未必能判断它的年代,相反,古代纸绢一经古人写过字或画过画之后,与书画本身连在一起却反而使我们能断定它的时代了。
(一)绢帛我国的丝织业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除了发现苎布,还出土了一段丝带和一小块绢片。
随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又创造了多种织法和品类繁多的丝织物,以适应社会上各种不同的需要。
这儿仅根据传世和出土的古代书画作品来探讨古代书画用绢帛的时代特点。
作为其它用途的绢帛及其时代特点,不在这里赘述。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画是绘在绢帛上的,出土的晚周帛画、战国楚墓帛画和稍晚些时候的马王堆汉墓帛画,都是画在较为细密的单丝绢上;南北朝时期的书画用绢,王以坤先生在《书画鉴定简述》中说,他“只见过绢地写经一块,也是单丝绢”;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卷,用的绢也是单丝织成的;唐代周昉《挥扇仕女图》卷,所用的经线纬线均不一根,全部是由几根丝合并而织成的,这种织法在书画用绢上是比较少见的。
说明了晋唐以前的书画用绢是由单丝织成的。
直到现在为止,在晋唐以前的书画中,还从未见过有双丝绢的(即经线是双丝、纬线是单丝织成的绢)。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引江磷几《嘉祐杂志》说,唐贞元以后,诰敕有用花绫的,传世的有咸通二年(861年)的“柱国范隋诰’”一件。
五代到南宋时期的绢,较前代有了发展和变化,从表面上看来,除了单丝绢外,还出现了双丝绢的形式。
这种双丝绢的经线的每两根线为一组,每两组之间约有一根丝的空隙,纬线是单丝,纬线与经线交织时,每组经线中的一根丝沉在下面,另一根丝浮在上面。
浅谈古绢画的鉴定方法

浅谈古绢画的鉴定方法古绢画是指古代绢制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多数是中国绘画史的珍贵遗产,它们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鉴定古绢画的真伪与价值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察多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关于古绢画鉴定方法的浅谈。
首先,观察绢画本身的特点。
古绢画大多通过丝线织成,所以在细节上会表现出纹理和编织的痕迹。
观察绢画的织纹、纤维的断面以及织物的厚度和质地等因素,可以大致判断其年代以及制作工艺。
另外,绢画上的颜料是否与历史时期的颜料相符也是判断其真伪的重要因素。
其次,研究绢画的题材和风格。
古绢画的题材较为广泛,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其中的绘画风格也有明显的特点。
通过对比该绢画的题材和风格与相应历史时期的绘画作品,可以判断其是否符合该时期的绘画风格以及画家的个人风格,从而进一步验证其真实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对绢画进行测试。
如用显微镜和红外线等仪器来观察和检测绢画上的画线、颜料、设色层次等,以及绢画的材质和老化程度等。
这些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绢画的真伪,同时也是保护绢画和研究其材质的重要方法。
最后,绢画的鉴定还需要借助专家的意见和鉴赏能力。
鉴定古绢画的专家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他们通过对绢画的品相、用料、技法、题材、题款等方面的综合鉴定,可以给出更可靠的结论。
在鉴定时,可以向多位专家请教,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得出一个相对确定的判断。
总之,古绢画的鉴定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考察多方面的因素。
绢画本身的特点,包括织纹、颜料、题材、风格等,是最基本的判断依据。
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和专家的意见也是鉴定的重要方法。
只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对古绢画真伪和价值的较为准确的结论。
浅谈古绢画的鉴定方法

却显 着 浮 ,并没 有 深 入 到绢 素 的肌 里 ,不 难识 别 。 唐 代 阎 立本 的 《 步 辇 图 》,几 乎 是 深麦 黄 色 。宋代
赵 佶 的 《听 琴 图 》 ,如 新 绢 , 只 是 绢 表 面 上 的 浮 光
文房探秘
浅 谈 古 绢 画 的 鉴 定 方 法
绢 是 品 一 的 种 重 要 薄 的 载 丝 体 织 物 , 它 既 是 古 人 华 丽 服 饰 的 主 要 材 质 , 也 是 古 时 书 画 作
。
而在绢 上作 画 ,便 是绢 画。 由于 各个 时代书画 家所使 用
的绢不 同 ,掌 握各时 代绢的 工艺特 征以及 书画 家用绢 的 习惯 ,对于 鉴定书画 作 品的时代 与真伪 有很大帮 助。 在我 国 ,用绢作 画 已有数千 年历史 。据记载 ,我国最 早的绢画 是周穆王 时
的 《 八 骏 图 》 ,这 是 见 于 记 载 的 第 一 幅 绢 画 。 新 中 国 建 立 后 ,考 古 发 掘 也 多 次
出现绢画 。 如在长 沙出土 的战国墓 中发现的 帛画。同样 , 在1 9 7 2年长沙市郊 “ 马 王堆 ”西汉一 号墓 中也发掘 出来一 幅覆盖 在内棺 上的 帛画 。东晋顾恺 之的名 画 《 女史 箴 图 》也是在绢 上作 画 。不难 看 出 ,伴随着 中国丝织 业的产 生与发展 ,
.
疆
I {
7 ; 一
一
黔
一 f
f
、
l ’~ _ 。
一 J
一
\
\ ・ 1 _ _ 翻 ;
i 【 。 . 、 . 【 { i i
仕女画美术史名词解释

仕女画美术史名词解释
仕女画是中国古代绘画中一种以女性为主题的作品,主要描绘了古代贵族女子的日常生活、娱乐活动以及仕女们的优雅姿态和美丽容颜。
这种艺术形式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元、明、清等时期,被视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绢画:指使用丝绢作为绘画的载体材料。
绢画质地细腻,色彩饱满,具有优雅的质感,非常适合表现仕女画的细腻之处。
意象:指绘画作品中所表现的事物、形象或主题。
仕女画的意象通常以仕女们的日常生活和娱乐活动为主,例如舞蹈、音乐、赏花等。
写意:指在绘画作品中注重表达作者主观情感和艺术感受的创作风格。
仕女画常常运用写意手法,通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和色彩,传递仕女们优雅、娴静的气质。
轻盈:指仕女画作品中所展现的女性形象的轻盈柔美之处。
仕女画通常以削肩纤腰、柔美体态为特点,通过绘画手法和造型表现女子的优雅和轻盈感。
妩媚:指仕女画作品中女性形象所呈现出的妩媚、娴静与柔美的特点。
仕女画通过细腻的线条和色彩,描绘女性妩媚的面容、柔和的表情和动人的姿态。
韵味:指仕女画作品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情致。
仕女画以细腻的线条、柔和的色彩和优雅的主题表现了一种独特的艺
术韵味,给观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感受。
传世之作:指在美术史上历经时代流转并保存至今的精品作品。
仕女画中的一些杰出作品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技巧成为传世之作,被广泛收藏和珍视。
中国十大传世画作

中国十大传世画作中国十大传世画作惊叹!十大中国传世名画,其中有两幅半在台北,剩余在大陆。
这七副半中有五副是不允许出国展出的顶级国宝。
允许出国的两副半,其中半幅是剩山图,另两副是摹本不是原作。
一、唐-韩滉《五牛图》此画为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堪称“镇国之宝”,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无作者款印,有赵构、赵孟頫、孙弘、项元汴、弘历、金农等十四家题记。
画中五头不同形态的牛,韩滉以淳朴的画风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唐代画牛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从此杳无音讯。
上个世纪50年代,它被一位寓居香港的爱国人士发现。
不允许出国。
1950年初,周恩来总理收到这位爱国人士的来信,信中说,唐代韩滉的《五牛图》近日在香港露面,画的主人要价10万港币,自己无力购买,希望中央政府出资尽快收回国宝。
周总理立即给文化部下达指示,鉴定真伪,不惜一切代价购回,并指示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确保文物安全。
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专家赴港,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成交。
《五牛图》回到故宫时,画面洞孔累累,残破不堪。
故官博物院组织专家,用了几年时间,才将它修复完好。
二、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
绢本纵27.9cm横69cm。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大画家顾闳中所作,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
用笔细润圆劲,设色浓丽,人物形象清俊、娟秀,栩栩如生而名闻中外。
是今存五代时期人物画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不允许出国。
三、宋摹本--《洛神赋图》《洛神赋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
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
原《洛神赋图》卷,为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现存于故宫的画卷是宋代摹本,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
四、唐-阎立本《步辇图》《步辇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
浅谈古绢画的鉴定方法

浅谈古绢画的鉴定方法
古绢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鉴定古绢画的方法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绢画的风格、题材、字
画技法、色彩运用、保存状态等方面。
首先,绢画的风格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
绢画的风格会有所不同。
例如,五代宋代绢画的特点是注重轻重、褒贬,
而元以后的绢画更加注重细腻、写意。
另外,明代绢画在题材上主要体现
了社会风俗和历史人物,清代绢画则更多地表现了山水、花鸟等自然景观。
通过对比绢画的风格特点,可以初步判断绢画的时代和地域。
色彩运用也是鉴定绢画真伪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古代绢画所用的颜
料往往是天然矿物质制成的,例如朱砂、雄黄等,这些颜料具有较高的耐
久性和稳定性。
而根据 Save Related 普遍规律,古代绢画的颜色会随着
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变,因此,鉴定时需要仔细观察绢画的颜色是否存在
异常,是否与历史时期的特点相符。
最后,绢画的保存状态也是鉴定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如果绢画保存
完好,没有破损、污渍,边角完好无破损,那么可以初步判断为真迹。
如
果绢画上有明显的破损、褪色或者断线等情况,那么需要仔细判断是否是
修复过的迹象。
总之,鉴定古绢画的方法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绢画的风格、题材、字画技法、色彩运用、保存状态等方面。
通过综合分析,可以对绢
画的真伪进行初步判断,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浅谈古绢画的鉴定方法

浅谈古绢画的鉴定方法作者:来源:《公关世界》2017年第12期绢是一种薄的丝织物,它既是古人华丽服饰的主要材质,也是古时书画作品的重要载体。
而在绢上作画,便是绢画。
由于各个时代书画家所使用的绢不同,掌握各时代绢的工艺特征以及书画家用绢的习惯,对于鉴定书画作品的时代与真伪有很大帮助。
在我国,用绢作画已有数千年历史。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绢画是周穆王时的《八骏图》,这是见于记载的第一幅绢画。
新中国建立后,考古发掘也多次出现绢画。
如在长沙出土的战国墓中发现的帛画。
同样,在1972年长沙市郊“马王堆”西汉一号墓中也发掘出来一幅覆盖在内棺上的帛画。
东晋顾恺之的名画《女史箴图》也是在绢上作画。
不难看出,伴随着中国丝织业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绢画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
判断绢画的真假,同其他载体的字画一致,最主要的凭证是署款、印章、印色。
不同的是,绢画以绢为载体,绢的年代远近、生熟、粗细成为鉴定真伪以及时代的重要佐证之一。
如何判断绢的年代远近,有些人想当然地认为绢的颜色是一个重要指标。
按一般人的想法,年代越远就越黑,有一定道理,但不尽然,因为保存的如何才是关键。
清代末期的绢画,到现在年代并不远,可是有的已经很黑很破烂。
它的绢色虽黑,其黑色却显着浮,并没有深入到绢素的肌里,不难识别。
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几乎是深麦黄色。
宋代赵佶的《听琴图》,如新绢,只是绢表面上的浮光失掉了。
可见,绢的年代远近,并不决定于绢色深浅,而是决定于绢丝收藏的如何,绢色是否深入绢素的肌理和绢丝的韧性。
年代越远的绢,就越没有韧性,轻轻一折就断了。
年代远的绢画,全靠糨糊维持着。
如没有糨糊维持着,其绢丝已朽败至毫无韧性和筋骨了。
人们通常说年代远的绢画必有一种古香古色沁人眼目的感觉,那什么是古香古色呢?年久的绢画,因屡经卷舒,画面上必有一种镜面光,但镜面光,可以人为做出来。
至于什么是绢色深入绢素,什么是绢色浮而未入肌理,什么样是有韧性和有筋骨,并从这里判断出绢的年代远近来,是须从鉴别实践中长期的反复比较才能认识的。
印刷品绢画的鉴定特点

印刷品绢画的鉴定特点
一、材料特点:
1.绢布:印刷品绢画通常选用高质量的丝绸绢布,具有细腻、柔软、
光泽的特点。
2.颜料:传统的印刷品绢画使用天然矿物颜料,如石墨、石绿等。
这
些颜料不仅具有鲜艳的色彩,还能保持长时间的稳定性。
二、工艺特点:
1.制作技艺:印刷品绢画采用一些特殊的制作技艺,如版画、丝网印
刷等。
这些技艺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质感和纹理。
2.色彩叠加:印刷品绢画通常采用多层次的颜色叠加,使画面更加丰
富多彩。
妙在不同颜色的叠加可以产生丰富而立体的效果。
三、题材特点:
1.传统文化:印刷品绢画的题材通常与传统文化相关,如山水、花鸟、人物等。
这些题材常常富有禅意或文人意境,给人以深沉的艺术享受。
2.古代故事:一些印刷品绢画的题材来自于古代的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
这些作品通过细致的描绘,能够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物的英勇。
四、款识特点:
1.作者签名:印刷品绢画通常由作者在作品上签名,并写明作品名称、完成年代等信息。
这些签名代表了作者的身份和作品的真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绢画一.绢画历史简述帛画,中国古代画种。
因画在帛上而得名。
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的图画,约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高峰。
帛画是指中国传统绢本画以前的以白色丝帛为材料的绘画。
它不同于绢画或其他织物画,采用百分之百头道桑蚕丝,不浆、不矾、不托,运用工笔重彩的技法绘制而成。
帛画的色彩用的是朱砂、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丰富而鲜艳,如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也有用用墨兼用白粉绘制的,如人物龙凤帛画。
其描绘的是天象、神祗、图腾和人物,以表现茫茫天国中神人共处的神话世界。
二.绢画制作所需要的材料及制作(一)绢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载体中国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其绘画材料极其丰富。
绢作为一种传统材料,在整个的中国绘画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唐宋及以前的中国画大都绘制在绢上。
绢是由蚕丝织得,古代没有太大的织机,所以当时不容易得到大尺寸的绢,想要画较大的绢画就得把绢接起来。
织好还没处理的绢叫生绢,还不能作为绘画的材料,需要在生绢上刷上胶矾水才能用来画画。
(二)胶和矾的完美结合成就了中国画的美妙胶和矾在一般的绘画材料店都很容易买到,制作胶矾水也不是很复杂的事。
一般的比例是胶七矾三,夏天胶六矾四,冬天胶八矾二。
因为胶矾这两种材料对空气湿度很敏感,所以不同的季节胶矾的比例关系有所不同。
胶和矾只有达到比较完美的比例时,画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在不断地实践中才会体会到材料性能与绘画语言的微妙吻合点,这其实很重要,材料做不到得心应手时,其绘画语汇便很难做到传神的表达。
用一个较小的容器,放入20克胶,再放入少许的6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把小容器放到一个大一些的容器中,在大的容器中加入较热一点的水,以便较长时间保持小容器中的水温,使得胶能较顺畅地化开。
待胶溶化以后,如粘稠的蜂蜜状,待用。
准备一个能装300克水的瓶子,其中放入温水,温度也不能超过60摄氏度,将溶化开的胶倒入水瓶中,摇匀,静静地等水放凉,然后倒入粉状的矾10克,摇匀便完成了胶矾水的制作塑料瓶中就是制作完成的胶矾水)。
一定要等到水放凉了再倒入矾,太热的话就改变了矾的性状了。
胶矾的比例不同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胶大的时候勾线笔滑,后面的染色也不舒服。
矾大了会使绢变得脆,不能使作品长久保存,而且画时行笔涩,很难表达细微感觉。
(三)把胶矾水和生绢结合起来准备一个方形木框,然后裁一块比木框大一些的生绢,把木框的侧面外缘先刷上一遍清水,让木头有一些湿,然后在刷过水的地方刷上白乳胶,注意白乳胶不要加水,以保持乳胶足够的黏度。
刷好白乳胶的木框放到裁好的生绢上面,把生绢的经纬线尽量对正,然后从木框四个边条的中心开始用手指肚轻轻地把绢沾合到木框上,由于刷白乳胶前刷了一层水,所以乳胶不会干的太快,以便有时间操作。
要不间断地用手指肚在刷乳胶的地方向外处理绢,使绢面渐渐地变得平整,直到白乳胶固化,不能再往外拉伸绢为止。
等到白乳胶干透,生绢的绷制过程就完成了。
把前面做好的胶矾水放一些到一个较大的容器里,用刷子把胶矾水刷到绷好的绢上面去,注意一笔接一笔地刷,不要重复,第一遍刷完后自然风干。
生绢有个特点,刚刷上去时会变松,风干以后则会变得比刷胶矾水以前还有紧缩,会绷的很紧很平。
同样的方法再刷第二遍,风干后便可以待用了。
胶和矾的完美结合成就了美丽的中国绘画,当水性的中国画颜料涂上去时,绢表面的胶矾就会溶化,并和颜色很好地结合,等再次干了以后,使得颜料牢固地附着在绢面上。
胶也能保持色彩的鲜艳与耐久。
(四)丰富的中国画颜色作绢画的另一个重要材料便是中国画颜料。
中国画颜料从传统上大概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矿物质颜料,像赭石、朱砂、石绿、石青、金粉、银粉、白粉等。
矿类颜料的特点为:遮盖力强,色彩持久,但渗化性能差,不透明。
第二类是植物性颜料及现代工业生产的化学颜料。
如胭脂、藤黄、洋红、花青等颜色,这些又称“水色”。
其特点是透明度高,大多没有遮盖能力,渗化性较好。
三.绢画的制作过程绷好的绢和中国画颜料都准备好以后,现在就可以制作绢画了。
(一)绢画的勾稿勾稿有两种方法:1.把稿子放到绢的下面,由于绢本身很薄,线稿能透过来,然后再从正面用墨线描出画稿。
2.把画稿放在一边,然后看着线稿直接勾到绢面上去。
这种方法需要较强的造型能力,特点是较生动具有活力。
勾稿的用墨应比较讲究,较好的油烟,或高级的墨液也可以,因为墨差的话,在以后的工序中墨线会跑墨,弄脏画面。
勾线笔要用质量好的狼毫笔,以便能勾出劲健生动的线条。
(二)绢画的染色基本方法首先是对石头的分染及罩染和花朵部分的提白。
工笔绢画的染色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常用方法:1.分染,也就是平时大家说的“三矾五染”,也叫矾染。
分染其实即是“分层染色”,前面讲过胶矾水有固定颜料的作用,所以染完第一二层以后刷胶矾水的作用是把颜色固定住,尤其是矿物色,以使下一次染色时不把前面的颜色泛起来。
分染是工笔画绘制过程中重要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染能把丰富的效果表达出来。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以最少染的遍数达到最好的效果为佳。
因为染的次数多了,胶矾水上多了,画面易于死板,而失去灵动与鲜活。
画中石头以淡墨进行分染,一支墨笔,一支水笔,需要变淡的地方先行刷水,然后再从最重的地方使用墨笔,当到达刷水的地方便能自然渗化形成柔和的渐变。
分染还有“先深后浅,以浅压深”及“先浅后深,以深压浅”等方法。
图中花的提白也是用一支水笔和一支白笔,先将需要渐变的花瓣的根部刷水,再用白笔从花瓣的顶端开始染到刷水的地方以达到渗化、过渡自然的效果。
另外绢也可以从反面托白色,以使得浅色更明亮。
注意反面提白以后要加胶矾水一遍,以免在裱画时颜色流失。
完成山石墨色的分染及花的提白,便开始对红色花朵进行分染。
首先是用洋红,洋红是植物性色,透明及渗化性都佳。
也是用一支色笔和一支水笔,在花瓣的根部需要红色变淡的地方先刷上水,然后从花瓣红色较重的地方染红色,当染到事先刷水的地方便可以出现渗化渐变的效果。
这种方法可以分染几次,最终花瓣的红色达到满意为止。
反之,再从花瓣的根部分染鹅黄或者藤黄,先把水笔刷到花瓣的中上部,使得分染的黄色和之前分染的红色有一个很柔和的衔接。
同样的分染技巧可以完成叶子的分染,这里不再重复。
2.分染完成需要进行罩染着色,就是用一支笔平涂一个色彩,是花朵和叶的最后一个工序。
例如朱红、大红等分染好的花朵,便可以用极浅的藤黄水罩染,较浅的花,如白浅红、粉红等可以局部罩以极浅的粉绿色,这种罩染的效果特点是润泽沉稳,使色调统一。
透明色也可以通过罩染来调整画面的色彩关系。
例如山石用赭石染完,如果你觉得赭石的颜色太艳的话,便可以罩上浅浅的花青,由于花青是水色,较透明,这样赭石的色和花青相叠加,色相变为淡紫,色彩纯度下降,就会变得稳重和谐。
用此方法,再加上色彩学的相关知识,罩染能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使画面的色彩更好看。
3.罩染结束后有时还需要局部进行一些调整,如白花近处的花瓣想让它再亮一点,这种方法叫提染。
具体方法是:在洗干净的笔尖上蘸较浓的白粉,从局部,从花瓣的边上提一些由浓到浅、由浅到无的白粉,这样便增加了花瓣在黑白关系上的丰富性,也使得前后关系更加有变化,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四.绢的种类前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画是绘在绢帛上的,出土的晚周帛画、战国楚墓帛画和稍晚些时候的马王堆汉墓帛画,都是画在较为细密的单丝绢上;南北朝时期的书画用绢,王以坤先生在《书画鉴定》简述中说,他“只见过绢地写经一块,也是单丝绢”;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卷,用的绢也是单丝织成的;唐代周昉《挥扇仕女图》卷,所用的经线纬线均不一根,全部是由几根丝合并而织成的,这种织法在书画用绢上是比较少见的。
说明了晋唐以前的书画用绢是由单丝织成的。
直到现在为止,在晋唐以前的书画中,还从未见过有双丝绢的(即经线是双丝、纬线是单丝织成的绢)。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引江磷几《嘉祐杂志》说,唐贞元以后,诰敕有用花绫的,传世的有咸通二年(861年)的“柱国范隋诰’”一件。
宋代五代到南宋时期的绢,较前代有了发展和变化,从表面上看来,除了单丝绢外,还出现了双丝绢的形式。
这种双丝绢的经线的每两根线为一组,每两组之间约有一根丝的空隙,纬线是单丝,纬线与经线交织时,每组经线中的一根丝沉在下面,另一根丝浮在上面。
有些人认为,这种形式的绢还不能称为双丝绢,只有在纬线与经线交织时,经线的每两根丝同时沉在下面或浮在上面的绢,才可称之为双丝绢。
我们现在不管以后的结论如何,暂且将这种绢称之为双丝绢。
如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卷的经线为双丝四十八根,纬线为单丝;宋代赵佶《祥龙石图》卷经线为双丝四十八根,纬线为单丝等。
纬线、经线的根数越多,绢越是细密。
明代唐寅《六如居士画谱》引王思善语云:“宋有院绢匀净厚密,亦有独梭者,有等级细密如纸老。
但是稀薄者非院绢也。
”清楚地说明,绢绫制作的精粗,即使是同时代所织,也是大相径庭的。
宫廷用的贡品,虽也有一些比较次的绢,但大都特别高级。
所见如赵佶《听琴图》轴和宋人《胆瓶秋卉图》页和南来吴炳、林椿、马远、马麟等人的作品中,绢很细密,质量较高。
而社会上一般画家使用的绢比较稀薄,质量都差。
从画的本身和各方面的辅证来看,绢地细密,质量较高的绢,灰尘不易沾污,加之保存较好,故赵佶的《听琴图》虽经历了千年之久,仍然佶白如新。
这种绢大约就是宋代的院绢。
而宋人《雪山行旅图》轴,绢地比较稀薄,质量较差,灰尘比较容易油污,所以现在看起来,绢就显得比较陈旧、比较黑。
这种绢大约就是王思善说的那种“稀薄者非院绢也”。
五代至南宋时期,就我们从书画作品中所见到绢的门面尺度来看,宋初宣和以前,绢宽度大都不超过60厘米;宣和以后逐渐放宽,有独幅画轴阔至80厘米以上的;到南宋中期已有1米以上的门面出现。
从此以后,大都阔狭门面并见,独幅阔轴渐多,就无法以门面的宽窄来判断时代了。
同时宋代的诰敕中亦有花经,所见如北宋司马光的二件诰身:熙宁二年乙酉(1069年)充史馆修撰诰;元祐元年丙寅(1086年)拜左仆射诰。
花绫斜纹有素色的,也有染成各种颜色的,二者皆为素色花绫。
又宋代徽宗朝《方丘委享敕》,则是五色罗绢。
以上都是特种文件和特种用品。
宋代一般用花续作书写用的,仅见北宋黄庭坚行书《华严疏》一卷。
元代元代的绢总的说来比来绢显得粗了些,不如宋绢细密洁白,并且还呈现出稀松的状态。
如任仁发《二马图》卷,经线、纬线均有单丝,经线四十六根,纬线二十七根,吴镇《竹石》轴,经线双丝三十八根,纬线双丝三十四根,织得都比较稀松,似乎也不很坚固。
以上所说的是元代书画用绢的一般情况。
元代也还有些书画用绢织得较好,质量较高。
如赵孟頫绢本《临兰亭序》卷,它的上下两边的长格是织上去的,竖小格是画上去的,比较细密匀净。
明代唐寅《六如居士画谱》说:王思善云:“元绢类来绢,有独梭绢出宓州,有宓机绢极匀净,原是嘉兴魏宓家,故名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