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
高一语文精品课件:3.10《游褒禅山记》(新人教版必修2)

5.词类活用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穷”用作动词:走到头) 唐浮图慧褒始舍 于其址(名词“舍”用作动词:筑舍定 . 居) 以故其后名 之曰“褒禅”(名词“名”用作动词:命名) . 火尚足以明 也(形容词“明”用作动词:照明) . 后世之谬 其传 而莫能名 者(形容词“谬”用作动词:弄 . . . 错。“传”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用作动词:识其 本名,说明白)
•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 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 为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 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 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著有《临川集》。 • 王安石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 改革家。
3.古今异义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古义:不平凡。今义: .. 程度副词,很,十分) 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古义,是 .... 代词“所”和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 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 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于是 余有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 .. 词,这件事。今义:合用为连词)
• 1.了解王安石及相关背景知识;理解“阳、 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 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 项。 • 2.了解词类活用现象;进一步了解游记类 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体会其 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 3.正确处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 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 【赏析】 这首诗写于金陵,是李白赠给 送行朋友的。首句点明季节、时间。柳絮 飘飞的暮春时节,江南的一家小酒店里, 即将离开金陵的诗人满怀别绪,独坐饮酒。 “满店香”,柳花本无香味,这个“香” 既是春的气息,又是酒店酒香。次句写酒 店女主人捧出新压榨出来的酒劝客人品尝。 三、四两句写“金陵子弟”来为诗人送行, 欲行的诗人和相送的金陵子弟都喝尽了杯 中的酒,显示出他们之间情谊的深厚。最 后“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以绵长的情谊与流之不尽的长江水相比较,
高一语文必修一《游褒禅山记》字词释义

精心整理高一语文必修一《游褒禅山记》字词释义【浮图】梵(fàn)语(古代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杖等。
褒禅,慧褒禅师。
【慧空禅院】寺院名。
【庐冢】也作“庐墓”。
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叫做“庐冢”。
这里指慧褒的*2、长度单位,实际长度历代不一,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各朝代尺的长短也不一。
本文的“步”可作1理解。
【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仆,跌倒。
【其文漫灭】碑文模糊,磨灭。
文,指碑文。
下文“独其为文”的“文”指文字。
深远幽暗的样子。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穷尽,到尽头,到底。
【拥火】拿着火把。
拥,持、拿。
【怠】懈怠。
【盖】【既其出】已经出洞。
其,助词,无实在意义。
【咎】责怪。
【其】这里指自己。
【极】尽。
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
景象。
【随以】继之以。
随,跟着、接着。
【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相】帮助。
【有悔】【何可胜道】哪能说得完。
胜,尽。
【此所以】这(就是)……缘故。
【慎取之】谨慎地采取。
之,指流传的书籍等材料。
【四人者】(同游的)四个人。
王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公元一○五四年。
至和,宋仁宗的年号。
【王某】王安石。
古代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根据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2019学年高一语文必修2:第1单元自读文本游褒禅山记

自读文本游褒禅山记本课话题——坚韧不拔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在治学、处世和创业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树雄心、立壮志,坚韧不拔,发扬大无畏的精神,登上人生的险峰极顶,领略到无限风光。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14世纪时,英格兰军队入侵苏格兰,国王布鲁斯领导人民奋起反抗,但是接连组织了六次反击,都相继失败。
苏格兰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国王也沮丧地逃进一个山洞里。
在一个雨天,他躺在茅屋里,看见一只蜘蛛在织网。
蜘蛛想把一根丝缠到对面墙上去,六次都没有成功,但经过第七次努力,终于达到目的。
布鲁斯兴奋地跳了起来,叫道:“我也要来第七次!”于是布鲁斯决心重整旗鼓,再一次领导人民反击侵略者。
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多次顽强的战斗,苏格兰人民终于击败了入侵之敌。
不经意间的一次发现改变了布鲁斯的人生。
蜘蛛本能的行为给了他启示,坚韧不拔的努力使他最终取胜。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伏尔泰能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渡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
——雨果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
——陀思妥耶夫斯基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康德理想并不是一种空虚的东西,也并不玄奇,它既非幻想,更非野心,而是一种追求真美的意识。
——莎菲德拉[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褒.禅山(bāo)庐冢.(zhǒnɡ)窈.然(yǎo)瑰.怪(ɡuī)禅.院(chán) 谬.(miù)相.(xiànɡ)深父.(fǔ)仆.道(pū)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道⎩⎨⎧有碑仆道.(名词,道路)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传道.受业(名词,道理)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正确的方法)(2)极⎩⎨⎧ 极.夫游之乐(动词,尽,文中是尽兴的意思)亦极.七、八万耳(副词,至多,最多) (3)观⎩⎨⎧ 古人之观.于天地(动词,观察、看)非常之观.(名词,景象) (4)得⎩⎨⎧不得.极夫游之乐(动词,能够)往往有得.(名词,心得,收获) (5)以⎩⎪⎨⎪⎧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介词,因、由于)无物以.相之(连词,用来)险以.远(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关系)由山以.上(助词,表方位)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连词,表因果,因为)(6)其⎩⎪⎪⎪⎨⎪⎪⎪⎧ 距其.院东五里(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人称代词,相当于 “他”“他们”)独其.为文犹可识(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它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自己”)其.孰能讥之乎(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岂,难道”)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2)名.之曰“褒禅”(名词作动词)命名(3)而莫能名.者(名词作动词)称说,说出(4)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侧面(5)而其见.愈奇(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6)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作名词)到的人(7)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8)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9)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头(10)后世之谬.其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非常..之观古义: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导读: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读一声)”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高一文言文《游褒禅山记》赏析 - 文言知识 - 语文网1

高一文言文《游褒禅山记》赏析 - 文言知识 -语文网1《游褒禅山记》是以借游山探洞为题,阐述治学之道。
它是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通过记游进行说理的优秀散文。
王安石这次游褒禅山,因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不得极夫游之乐败兴而归。
然而他在自我引咎追悔、反复思辩中,深刻地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并由此对治学之道进行深入的思考。
先叙后议,结构严谨自然。
文章从介绍褒禅山得名之由落笔,既而简要地叙述了华山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通过详细地描写他们进入幽暗深邃的后洞的经过写出了作者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真切感受,真可谓一语双关,既是对游洞实景实情的描写,也是对全文中心议题的表示。
接着,作者又用入洞越深,记游者越少的事实来强化自己的切身感受,慨叹自己在力尚足以入、火尚以明的情况下,却随着人群畏难退缩、半途而废,乃至追悔莫及的惆怅之情。
文章从客观上的记叙向主观的议论逐渐自然过渡,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
上下文一气呵成,显得气势流畅。
前呼后应,议论层层相关。
文章围绕着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个中心议题逐层展开,文意由叙探洞转向议治学。
作者学习古人求思之深,故往往有得的治学精神,认识到在客观条件许可下,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树立雄心壮志,才会不避险远、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最终必定能取得奇伟、瑰怪、不同凡响的成就。
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决不会因为遭到他人的讥讽而后悔。
文章紧紧扣住深难奇三字,从志向、力量、物质条件三方面,进行游洞和治学二者间的相互比拟,由实而虚,因事明理;触类旁通,融叙事与议论为一体。
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从消极悔恨到积极反省、从感到不尽兴变为有所得的思想情绪的变化。
在游山途中,一块字迹模糊而仆倒在地的碑石,竟引起了王安石极大的兴趣,他从碑石上花山二字考证出当时人们把华山的华,读作华实的华是错误的。
并且由此联想到因为古代文献资料的不足,在治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于是他强调指出:治学中应具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褒禅山记一

一词多义
道 (1)有碑仆道(名词,道路) (2)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3)臣之所好者,道也(名词,天道,自然的规律。 《庖丁解牛》) 穷 (1)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动词,走到尽头) (2)图穷而匕首见(动词,尽,穷尽,指将卷着的地 图翻完了) (3)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形容词,困厄,走投无路) 观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动词,观察, 观看)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名词,景象)
至
(1)险以远,则至者少(动词,到,到达) (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动词,达到了极 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连词,与 “若”连用,表示另提一事,可译为“至于到 了……的时候”《岳阳楼记》) 然 (1)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然视其左右(连词,然而) (3)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
焉
(1)于是余有叹焉(句末语气词,不译) (2)然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指险远的 地方) (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怎么)
之
(1)而卒葬之(代词,这里)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指 华山) (3)褒之庐冢也(结构助词,的) (4)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们) (5)古人之观于天地……(助词,用于主谓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生平简介
•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 家、文学家,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 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 公”。唐宋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 修、王安石、曾巩。
王安石于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嘉祐 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 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贫积弱的局 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 任参知政事,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神宗 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司马光 执政后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 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 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 有补于世”,重在“适用”。他的诗文多为揭露 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 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 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 峻。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高一语文教学案(一)高一语文教学案(二)课文结构:一、山名起始二、游华山洞的经过三.出洞心情四、提出治学态度——精思而慎取五.补叙同游者及写作时间学习第一段:⑴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⑵写仆碑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学习第二段:⑴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窈然对比;②前洞的记游者甚众与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⑵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第二课时3: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
4: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
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⑴过渡衔接。
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⑵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
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
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
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教案: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 熟悉课文的内容和结构;3. 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和重要知识点;4.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一个相关的问题或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思考。
1. 导入 (5分钟)通过展示《游褒禅山记》的相关图片,或者提问:“你听说过褒禅山吗?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来引入课文。
2. 讲解 (15分钟)通过讲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更加了解褒禅山的相关情况和作者杨万里的背景。
3. 阅读 (30分钟)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重点词汇和句子。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理解课文的意义和目的。
4. 合作讨论 (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合作讨论:a. 你对课文的理解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b. 课文中哪些句子或段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c. 你觉得褒禅山对于作者的意义是什么?5. 总结 (10分钟)和学生一起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并进一步解释重点词汇和知识点。
6. 拓展活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阅读与褒禅山相关的文学作品,扩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写一篇与褒禅山相关的散文或诗歌。
板书设计:《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 熟悉课文的内容和结构;3. 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和重要知识点;4.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补充说明:1.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2.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如讲解、讨论、阅读和写作等,提高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尽量引用与褒禅山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加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舍shè 荒谬miù 怠dài而欲出 相xiàng之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
姓名。
词类活用
1、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作动词,命名。) 3、距其院东五里(名词作状语,向东) 4、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侧面) 5、入之甚寒,问其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词作动词,识其本名,说明白) 7、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一
① ②而 来.卒 而.记葬之 之者已少连词,连表词承,接表承接 ③以连其词求,思表之递深进而.关无系不,在而也且 9.而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连词,表转折,然而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连词,表转折 ,却
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连词,表转折,却
第三部分: 补叙相关内容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第二部分: 志、力、物三者的关系
写游山心得: 矢志不渝的决心 力量充足 外物相助
治学之理:指出学问要 “深思慎取”
作者为什么不写褒禅山的美丽风光和怡人的感受?
借
见闻 感受
实现理想要有坚定的 志向和顽强的毅力
治学不可以不深思慎取
记游为辅
议论为主
第五自然段 • 记游的结尾——补叙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 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 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
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 思而慎取的态度。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 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 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②①以以..其故乃其华后山名之之阳曰名“之褒也禅”
介词,因为 介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
③由山以.上五六里 与“上”连用,表方向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介词,因为
8.以⑤ ⑥夫 险夷 以.以 远.近
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关系 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关系
⑦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连词,表承接关系
⑨ ⑩⑧然 又至力 以于.足 悲幽夫以暗.古昏 至书惑焉之而不无存物连以.词相,“之表以目之连的”词,的,用省用来略来,,因表此目的
们”“自己” • 语气副词 (1)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2)表估计时,译为“大概”“可能” • 助词,用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1 代词
(1)人称代词
他 他们 它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人称代词
他的 他们的 它的
例:“其贤不及孔子”
(3)指示代词 那 那些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临川:王安石纪念馆
临川:王安石家族宗祠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 “记”是一种文体,有游记、杂记等。 • 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 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 文体特点: 1、亭台楼阁名胜记:
临川:王安石塑像
“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 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 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 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 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 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今 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泊船瓜洲
说动词作名词,流传文字) 9、其至又少矣(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
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鸟兽(介词结构后置) 5、不随以止也(省略句) 6、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7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
古今异义
1、非常:古今异义。这里指不平常。今作程度副词, 很,十分。
2、至于:古今异义。至,到。于,介词,引出到达 的场所。今义:①达到某种程度;②行文中另提起 一事。 通假字 父:通“甫”。
总结“其”字的用法
• 代词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 连词 • 语气词 • 助词
其
• 代词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2)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 (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的”讲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
例:“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人称代词
活用为第一人称,我、自己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指示代词 其中的 例“不能名其一处”;“独其为文犹可识” 例
• 2 语气副词 • (1)表示反问的语气“难道”“怎么” • 例:“其孰能讥之乎?” • (2)表示测度、委婉的语气“大概”“可能” • 例:“其皆出于此乎?” • (3)表示希望、商量、劝勉的语气“还是” • 例:“吾其还也”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临川:王安石纪念馆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解作者关于实现人生追求和治学的有关观点。 3、把握文章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严谨结构。
王安石
列宁称其为“中国 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 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 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 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推行 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 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 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 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1086年司 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 故又称“王文公”。
结构
余之 所得
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尽吾志 无 悔矣
有物
第四段思考:
1、“古书之不存”跟第一段哪句话相照应? • “其文漫灭”。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第一段的哪句话相照应? •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作者 针对“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件事得出的结论 是什么?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山水游记: 《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杂物书画记:
《核舟记》 “记”: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
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 。
正音
褒bāo 卒zú葬之 有穴xué 咎jiù其欲 深父fǔ
禅chán山 庐冢zhǒng 窈yǎo然 瑰guī怪 胜shēng道
记游华山 洞的经过
略述前洞后 洞概况
前洞 对比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后洞
记游者少
详记游后洞
的经过
深 →难 → 奇
补叙出洞后 的心情
→悔
• 第三段 • 思考题:
1 、第三段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述的呢? “志”、“力”、“物”
2 在志、力、物几方面,什么最重要? 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 才能“无悔”、无“可讥”。
写作特点
•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 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 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 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4)将、将要
例“其如土石何”
3、助词
(1)用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2)用于句首 例“ 其笑矣”
4、连词 (1)表选择,“是……还是……” 例:“其真耶,其假耶?” (2)表转折,但是 例:众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3)表假设 如果 例:其济,君之灵也
第二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