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端午节粽子的民间传说
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

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关于粽子,无论各人心里有怎样的牵绊,粽子的传说始终是由那位投了汨罗江的屈原开始的。
那么端午节为何要吃粽子呢?下面小编搜集整理了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版本一:粽子是给河里的鱼虾吃的,这也是流传最广的版本。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楚国百姓哀痛不已,渔夫们则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结果捞了半天都捞不到。
于是百姓们自发地拿出家里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在江中,希望鱼虾蟹们吃饱了就不会咬屈原大夫了。
版本二:粽子是给屈原吃的。
有天晚上,一位渔夫在梦里与屈原大夫相遇了,看见屈原消瘦了许多,就问他:“我们给您送去的食物,您吃到了吗?”屈原摇摇头,说:“你们送去的食物都让鱼虾蟹给吃掉了。
”渔夫问:“那要怎样才不会被它们吃掉呢?”屈原答道:“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有尖尖角的粽子,这样它们会以为是菱角就不会吃了。
”于是第二年端午,人们纷纷向汨罗江里投入了菱角一样的粽子。
可是过了端午之后,屈原又托梦给那个渔夫:“多谢你们给我送的粽子,我吃到了,不过多半还是被那些鱼虾蟹吃掉了。
”渔夫问屈原:“那还有什么办法呢?”屈原说:“请把送粽子的传装扮成龙的模样,因为鱼虾蟹归龙王统领,龙王的东西它们是绝对不敢吃的。
”于是从此之后,每年端午,人们都要划着龙舟到汨罗江投粽子以纪念伟大的屈原。
无论确切的版本如何,毕竟M不是研究历史的。
屈原大夫自然也不会托梦给我。
但是不管历史上的粽子最早是给谁吃的,现在都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端午节的一个重要内涵。
无论遇上什么节日,孩子总是最开心的一群人。
M还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节,母亲就要忙个不停。
总是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浸糯米、洗粽叶、晒粽叶、切配料……每一个步骤都特别隆重,都是几十年不变的老传统。
而M总是跟在她的屁股后面转个不停。
母亲还一边叨着:“跟着我做什么,厨房那么小。
”稍微大一点的时候,有一年的端午,M便缠着母亲教包粽子。
粽子的类型很多,如果按馅料分,北方多包枣子馅儿,南方的粽子则更加丰富一些,有豆沙的、鲜肉的、火腿的、蛋黄的……M家传统的粽子是包蜜枣和花生,还有蘸糖吃的碱水粽子。
端午节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粽子的由来端午节粽子的由来粽子又称“角黍”、“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
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
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粽子的由来,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了解。
【粽子的来历】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
从米,葼声。
”《说文夂》:“葼,敛足也。
”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
《集韵送韵》:“糉,角黍也。
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
四仲为方伯。
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同“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
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
……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民间传说】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南朝梁的吴均(四六七-五二○)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
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
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
端午节吃粽子吧

端午节吃粽子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端午节是一年中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民间的祭祀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来纪念屈原和他的爱国情怀。
粽子不仅是端午节的标志性食品,也是民间传统小吃之一。
在这个美食盛宴的日子里,许多家庭都会准备大量的粽子,一起享受这个美味的传统食品。
粽子生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其起源还是一个谜,有些人认为粽子最早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有些人则认为粽子起源于商代。
在中国古代,粽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军粮,曾被认为是军队远征时必需的干粮。
传说中,粽子的由来与屈原有关。
屈原是春秋时期的爱国诗人,由于深爱祖国和人民,在反对当时的腐败政府时遭到了迫害,最后选择自杀。
为了保护尸体,人们在汨罗江放入许多的粽子,以饱满的粽子吸引鲤鱼,防止鲤鱼舔食屈原的尸体。
从此,每年端午节都会吃粽子来怀念这位爱国诗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的粽子已经变得多种多样。
在各地区都有其特色的口味和制法。
例如,南方的广式肉粽子、北方的北京咸肉粽以及福建八宝粽等等,都是非常有名的粽子品种。
这些粽子各有其独特的口味和风味,可以满足不同的口感需求。
现代人还加入了一些创新元素,如用椰汁、芋头、绿豆、花生等进行调味,这样粽子的味道与材料都会有所不同。
制作粽子虽然是一项繁琐的工作,但是人们从准备粽子的材料、包裹粽子、蒸煮粽子到品尝粽子的整个过程,都会充满了欢声笑语与一份乡野的回忆。
对许多人来说,端午节吃粽子已成为了一种美好的民间传统,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可以轻松地到超市和商场购买到各种口味的粽子,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在这个端午节,让我们寻找一些传统的粽子配方,并尝试自己动手做一些粽子。
这不仅可以带给我们家庭温馨和美味的食品,同时也是一个了解昔日民俗和文化的机会。
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中国的传统习俗,并延续至今。
粽子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文化与习俗的传承。
每年端午节,无论是家里人在一起吃粽子,还是朋友聚会品尝粽子,这都是一个快乐的时光,也是人们怀念和缅怀历史的传统。
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包粽⼦的习俗 端午节包粽⼦、吃粽⼦、划龙⾈的习俗基本⼤家都知道,那么在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关于端午节包粽⼦习俗由来及传说分别⼜有哪些,下⾯就让我们⼀起来了解下吧!声明:图⽚由⽹友上传,来源⽹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端午节包粽⼦的习俗 端午节包粽⼦的习俗由来包粽⼦是源于屈原,屈原汨罗江⾃杀,⼤家捞不到他的⾝体,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的⾝体,就⽤苇叶包裹了糯⽶饭投进⼤江喂养鱼虾,后来就发展成了端午节吃粽⼦。
⽽也有说是为了祭祀屈原⽽包粽⼦投进⼤江的,但不管怎么说,传说包粽⼦是源⾃屈原的。
屈原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源⾃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话说当年屈原投⾝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
所以百姓未免让鱼虾侵蚀屈⼦,就纷纷将⽶粮投⼊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粮⽽不损伤屈⼦⾁⾝。
⽽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粮投⼊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如果⽤艾叶包裹,再绑以五⾊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这才有了后来的粽⼦.相传楚国名⾂屈原在汨罗江投江⾃尽后,曾托梦给当地的村民。
说:“我是屈原,在汨罗江投江⾃尽。
江中之鱼在啃咬我的⾁体,请快快救我的⾁体上岸。
”受梦的村民马上将此梦告知乡⾥,并召集村中壮年画着龙⾈,带着糯⽶去救屈原的⾁体。
带糯⽶是为了引开鱼,使他们不在啃咬。
这就是端午节的来历以及赛龙⾈和包粽⼦的⼜来。
并且在端午节还要喝雄黄酒,以避邪。
每年端午节,各家各户开始包粽⼦,不管是⾃⼰吃,还是为了表⽰纪念屈原,包粽⼦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活动。
⽽包粽⼦⼀般是选取上好的芦苇叶,放锅⾥煮软,增加弹性,也有消菌杀毒的作⽤。
然后取2-3⽚,窝成漏⽃状,把准备好的糯⽶以及其他如⾁、蜜饯、板栗等放进去,右⼿中指、⽆名指分开将其夹住,⼤拇指从后往前推压,使其紧、平。
左⼿拇指、⾷指顺势将漏⽃⼝朝⾥推成等边三⾓形,再将⼤拇指推过来的叶⾯盖在三⾓形上,并以左⼿拇指、⾷指顺势将漏⽃⼝集合处捏紧,再将余下的尾巴顺拐⾓贴折。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的来历_端午节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的来历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只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希望对你有帮助。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史料中关于粽子的记载,始于东汉。
当时的粽子包成牛角状,称为“角黍”。
西晋周处《风土记》称:“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
”又说每年在夏至和端午这两个节日都吃这种食品。
另据古籍记载,夏至用黍和鸡祭祀祖先,早在殷、周时就有。
后来端午节以粽子祭祀屈原,不过是原来风俗的演变和发展。
如今,粽子已发展成为终年可见的民间风味美食。
由于各地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南北风味之别,但其中著名龙舟粽的生产地却在中原郑州,亦南亦北,口味丰富,有如有菠萝粽、黑糯花生粽、绿豆蓉粽、板栗粽、桂花红豆粽、紫糯八宝粽、蜜枣山药粽、薏米果仁粽、叉烧粽、板栗猪肉粽、香菇肉粽、中国台湾经典肉粽、港式鲍鱼粽、粤式瑶柱粽、嘉兴蛋黄肉粽、苏式金沙百合粽、京式桂圆莲子粽等等等等,算是照顾到了全国人民的口味“审美”,且口味之多,足可以可申请以吉尼斯世界记录了,又岂是一个整天叫嚣着掠夺中国文化的棒子国能比拟的?现在包粽子还是按照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中的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来包裹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1:驱赶蛟龙《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
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2:纪念屈原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粽子的故事和传说

关于端午节粽子的故事和传说端午节,又称重阳节、龙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因为与吃粽子密切相关,也被称作粽子节。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重要食品之一,是把糯米和其他食材包裹在竹叶或者其他植物的叶子中蒸煮而成的。
在端午节之前,人们会忙着包粽子、赛龙舟、扫墓等一系列传统活动。
那么,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呢?有哪些关于粽子和端午节的历史和传说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1. 历史渊源历史上有很多关于端午节和粽子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
相传,贵族居住在楚国的京城,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多山地,居民很容易得病,因此,战国楚国的名医屈原曾任楚怀王的大臣,他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创作了大量优美动人的诗歌,讲述楚国的历史和民间故事。
但不久后,屈原发现国内的官员腐败,怀疑被官员阴谋陷害,最终思乡愁绪难平,投江自杀,世人为此感叹不已。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会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端午节,为屈原追思和祈福。
而为了防止鱼吞噬屈原的尸体,当地人会在江中放粽子,以防鱼噬。
这种做法逐渐流行开来,就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2. 传说故事2.1屈原投江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楚国的著名诗人屈原曾经是楚国的一位贵族大臣。
由于屈原爱国,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经常与权贵对峙,最终被贬谪到湖北省的荆江郡官职。
他却依旧关注并关心着楚国的未来命运。
公元前278年,秦国灭了楚国,统一天下。
屈原的爱国心深深受到了伤害,思乡愁绪难平,最终毅然投江而去。
当地人为了纪念他的精神,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端午节。
2.2屈原与粽子的故事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还有一条与屈原有关的传说,它说明了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这个传统。
相传,当屈原下落不明的时候,人们在江水中撒下一种叫做“贾粽”的饭粽,以供鱼吃。
这样鱼就不会去啃屈原的尸体了。
因此说在端午节吃粽子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和避免祸事的发生。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孟子的《离婚Fan Wu》卷第四中,关于越国在庐山的一则神话,是关于上古代中国豪门家族的一个血腥故事,古时候,每年的五月初五越王会进行一次人类献祭活动,屈原的父亲就因为反对此事而被杀害。
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传说

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传说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传说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相传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在这个悠久的节日中,吃粽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习俗。
粽子是一种古老的中国食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故事和传说。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吃粽子不仅是为了美食享受,更是有着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传说。
一、屈原投江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爱国人士,也是端午节的始祖。
据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为了反对国王秦穆公的倡导,被流放到汨罗江畔。
屈原对于国家的繁荣富强非常忧心,数次上书反对,但秦穆公不但没听从屈原的建议,反而诬陷他有罪,对他进行了残酷的待遇。
最后,屈原感到了绝望,投身到汨罗江中,船民闻声而至,急切救援却只能在江中寻找他的遗体。
为了避免其尸体被鱼虾啃食,人们就将糯米捏成长条,包入屈原喜欢的香菜、肉等食材,再用竹叶或芦苇叶绑紧形成粽子状,投入江中,以喂饱他的魂灵,防止他受到其他生物的侵扰。
自此之后,每年的五月五日,人们纷纷制作粽子,投于江中,以表达对屈原的思念之情,其形状和做法因地域不同而略有差别,但都有具体的象征意义,比如南方人的肉粽以米、肉、菜为主,以象征屈原的后裔生活丰饶,而北方人则以蛋黄、糖、桂花等馅料为主,寓意着人们吃上甜头。
二、驱蛇除瘟另有一种传说称,粽子的形状源于汉朝时期的一位名叫虞舜的西南少数民族首领。
当时,南方的蛇虫肆虐,全国民众都深受其害,而虞舜则独具智慧,发明了一种防蛇神器:箭头呈V字型的筛子和用竹叶包裹的粽子。
他认为蛇会钻入粽子中,并被箭头钉死于筛子之上。
而且人们这样吃,一方面可以避免吃到有毒的蛇虫,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去疫驱瘟的作用。
于是,这种神奇的食品很快传播开来,成为了一种食用习俗,人们开心地用粽子来庆祝端午节。
三、纪念孝顺女儿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与孝道有关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的贵族家庭里有一位寡居的母亲和她的女儿,母亲身体日益虚弱,希望女儿尽到自己的孝道责任。
端午节有关粽子的传说

端午节有关粽子的传说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公历每年的五月初五。
在这一天,人们会食用粽子、赛龙舟,同时还有冷饮、挂艾草等习俗。
粽子是端午节最为重要的食品之一,也是许多地方民间传统的食品。
据传粽子最早起源于祭祀屈原的食品,后来逐渐演变为端午节的重要食品。
关于粽子的传说,有很多版本,以下为其中几个:一、屈原的故事古时候,楚国大臣屈原奉命辅佐君王治理国家。
由于他忠于职守,对国家保持警醒,遭到了其他大臣的攻击,屈原被坑害死去。
当地百姓听闻这个消息后,心怀悲痛,他们沿江而上,撒入粽子以供鱼虾充饥,使之不至伤害屈大夫。
后来,人们便将这种吃粽子的方式传承下来,并成为了端午节食粽子的传统。
二、伍子胥的故事相传另一个出现粽子的故事源于春秋时期楚国名将伍子胥。
在楚国国君越王勾践被吴国侵略之后,伍子胥协助越王勾践崛起,最终取得了胜利。
之后,越王勾践想要藉此来表达对伍子胥的感谢之情,于是他要求厨师将糯米包裹在竹叶中,送给伍子胥。
由于当时战乱,伍子胥害怕食物被毒害,于是残忍地捏碎粽子,查看是否含有铁钉之类的东西。
越王勾践了解情况后,便向伍子胥解释:竹叶和糯米是用来保护食品,防止食品被蚂蚁等小虫子侵蚀,不至于腐败,不含铁钉等有害物质。
伍子胥对此非常感动,便品尝了这种美味的糯米包子,并将这种做法传承下来。
三、纪念武则天据唐代传说,初唐时期端午节是有关牛的节日。
后来,在唐中宗的时代,武则天上台后,她试图废除这个传统,改为纪念屈原的端午节,让人们不再牺牲动物,而是食用粽子。
这种做法也被广泛地传承下来,成为了端午节食粽子的习俗。
以上是关于端午节有关粽子的几个传说,每一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无论哪一个传说,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友情、感恩以及忠诚的赞许。
这也让端午节与粽子更加的有神秘感和文化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话说当年屈原
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子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
所以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而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
另有民间传说:包粽子其实是暗示屈原是被绑着扔到水里害死的,并不是自杀的。
食品沿革
春秋时期: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出现杂粽。
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璨纷呈。
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眼下很多餐饮企业也会在端午节推出粽子产品,并且餐饮企业还会制作礼盒,方便大家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