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时代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新媒体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如何创新

新媒体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如何创新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为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在这个充满变化和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具吸引力、实效性和影响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新媒体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平台和资源。
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新媒体工具,使信息能够在瞬间传遍全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以往,爱国主义教育可能主要依赖于学校课堂、书本教材和传统媒体,如今,通过新媒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爱国主题内容,包括历史纪录片、爱国歌曲、英雄事迹的短视频等等。
这些多样化的资源形式,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兴趣和学习风格的人群需求,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普及和深入人心。
然而,新媒体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信息的海量和快速传播,导致了信息的良莠不齐。
在网络上,存在着一些歪曲历史、抹黑英雄、诋毁国家的不良言论和内容,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可能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误导。
此外,新媒体的娱乐化倾向也容易使爱国主义教育变得表面化和形式化,人们可能只是短暂地被吸引,而没有真正形成深刻的爱国情感和理念。
那么,在新媒体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如何创新呢?首先,教育内容需要与时俱进,贴近现实生活。
爱国主义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例如,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无数医护人员挺身而出,奔赴抗疫一线;各行各业的人们坚守岗位,共同为抗击疫情做出贡献。
这些都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时传播这些真实感人的故事,让人们深刻感受到爱国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具体体现,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
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特点,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比如,举办线上的爱国主题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吸引广大网民参与;开发具有教育意义的爱国主题游戏,让人们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教育。
同时,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人们提供沉浸式的爱国教育体验,让他们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中,亲身感受国家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
在网络时代如何开展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网络时代如何开展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
网络在为人们提供便捷信息获取渠道的同时,也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如何开展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网络时代的特点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诸多变化。
首先,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极大增加。
一条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遍全球,这使得各种思想和观点能够迅速传播。
一方面,正能量的爱国事迹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宣扬;另一方面,不良思潮和错误观点也可能趁机蔓延。
其次,网络的互动性使得人们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而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既增加了教育的参与度,也使得舆论环境更加复杂。
再者,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和碎片化,容易导致人们注意力分散,难以形成系统的认知和深入的思考。
面对这些变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开展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是基础。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建立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站和网络平台,提供丰富、准确、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这些平台可以包括历史文献、英雄事迹、爱国影片、主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内容,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同时,要注重平台的用户体验,使其界面友好、操作便捷,吸引更多的人主动参与。
优化教育内容是关键。
在网络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不能再是枯燥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而应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例如,可以通过讲述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的爱国奉献故事,让人们感受到爱国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体现在日常的点滴行动中。
还可以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和热点事件,引导人们从爱国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此外,要注重挖掘本地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如地方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事等,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亲和力。
创新教育方式是重要手段。
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媒体特性,采用图片、视频、动画、游戏等多种形式来呈现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数字化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数字化时代的创新与发展在数字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数字化时代对其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对于培养青年一代的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他们的思想觉悟和爱国情感至关重要。
大学是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通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发展道路,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数字化时代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1.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在数字化时代,传统的书本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让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利用多种形式如互联网、移动应用和社交媒体,可以让大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同时还能够了解当下国家的发展情况。
这样的多样化教育方式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使其更主动地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中。
2. 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的创新数字化时代的技术成果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形式与方式。
例如,国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举办网络主题活动,进行实时互动;同时,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可以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国家的发展成果和文化魅力。
这种创新形式的教育能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走近祖国,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如何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数字化时代的创新与发展1. 构建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大学应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通过合理规划教育课程,引导大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养成正确的爱国情感和行为。
同时,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合力,形成教育共同体,共同育人。
2. 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资源利用数字化技术资源,丰富教育资源。
通过建设高质量的网络平台,提供丰富精准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让大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能够获得真实、立体的信息,提高他们对国家的认知水平。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二十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 ,特别 是在六十、七十年代 以后 ,信息领域里 的技术革 命, 不断将人类引向信息时代迈进 。 信息时代的主 要特征就是知识化 、 信息化和网络化 , 信息时代是 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 。 信息时代也就是网络时代, 信息社会也就是网络社会 。互联 网即网络的诞生 和使用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全球化 的发展 ,而且强 烈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 和语言方式。 总之 , 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 人 自身 的生存与发展都产 生 了广泛而 深刻 的影 响。 因此 , 网络也不能不对高校的爱 国主义教育带 来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爱 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基础 的思想政治教育 ,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 治教育的 “ 重点” 这是去年发布的《 , 中共 中央国务 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意见》 所明确指出的。该《 意见》 强调要“ 深入开展 中华 民族优 良 传统和中 国革命传统教育 ,开展各 民族平等团结教育 , 培养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勤 劳勇敢、自 强不息的精神 , 树立 自尊心、自 信心和 自豪感。要把 民族精神教育与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 ,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 ,在时代和社会发 展进步中汲取营养 , 培养爱国情怀 、 改革精神和创 新精神 ,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
权观念 。
国家的基本要素包括 国民、国土及主权等几 个方面。也就是说 , 作为某个特定 的人 , 必定是居 住在某个特定国度、属于某个 国家即拥有某 国国 籍的人。而且 , 作为国家最重要标志的国家主权 , 是一个国家在其领域 内拥有的最高权力 ,即国家 按照 自己的意志决定对 内对外政策 、处理 国际国 内_ 切事务而不受任何外来干涉的权力 。每一个 - - 国民没有不感受到 国家主权 的存在和对 自身作用 的。 在现实生活 中,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建立在 活生生的血缘 、业缘和地缘 的基础上并逐步扩展 和发展起来的 , 从而产生了亲情 、 友情及乡情等感
自媒体时代网络对大学生理性爱国的影响

自媒体时代网络对大学生理性爱国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自媒体时代已经悄然而至,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家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在这个时代里,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使用者,他们受到自媒体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网络上的信息汪洋大海,究竟自媒体时代网络对大学生理性爱国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1、拓宽了爱国主义教育渠道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媒体平台可以跨越地域限制,为大学生传递爱国主义教育的信息。
通过网络平台,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国家建设发展的信息,了解国家政策,增强爱国情感。
很多网络平台会经常推送国家发展的成就、科技创新的消息等,这些消息通过网络传播给大学生,有效地拓宽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
2、增强了国家认同感自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的国家文化、国家发展成就等信息,有助于大学生深刻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进步,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
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了解祖国各地的人文风俗,以及由各地人民创造的不同的社会生活。
这些信息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增强了对国家的认同感。
3、宣传了国家形象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平台可以通过国际化的传播手段,向世界宣传国家的形象和文化。
这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从而促进国家在国际上的声誉。
1、信息泛滥导致认知混乱自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的信息泛滥,大量的信息存在着真假参半、不实传言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对国家形势的认知混乱,甚至导致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影响到理性爱国情感的培养。
由于网络信息的碎片化、片面化,大学生对国家形势的综合认知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2、过度的民族主义情绪在自媒体时代,一些网络平台可能会过分渲染民族主义情绪,或是借助一些民族主义的话语来拉拢读者,这对大学生理性爱国的培养并不利。
过度的民族主义情绪容易让大学生产生盲目的爱国情感,而不是建立在对国家充分理性的认知和了解之上。
3、缺乏对国家问题的深度思考自媒体时代网络上很多信息都是以轻阅读、短视频的形式传播的,这种传播形式对于大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有很大的限制,没有办法让大学生对国家发展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
网络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与方法

网络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与方法作者:李梦姣徐庆忠来源:《公关世界》2022年第16期摘要:网络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校大学生每天在海量信息的网络上流转,容易被网络上的信息诱导,导致大学生对祖国的认知发生偏差,对我国的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
本文对网络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做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方法网络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非常重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网络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紧跟国家发展政策,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进行有效监管,避免网络上的不良思想对高校大学生造成较大影响,帮助大学生塑造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筛选和鉴别能力,有效增强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水平,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网络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诉求1.爱国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硬基石网络时代是新时代的关键部分,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得我国在多个方面面临挑战,高校要注重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响应新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诉求,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坚定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梦是我国新时代的发展主题,爱国作为当代大学生的觉醒基石,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新时代的大学生秉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秉性,为祖国的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网络时代下的高校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爱国的重要性,对国家的道路和政策、制度等有自信,将自己的爱国情感付诸实践,不断增强自己的民族自信心,积极努力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中国梦,在新时代的发展中留下自己的脚印。
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属于中国梦的关键部分,需要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不断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征程。
网络时代下的高校大学生要坚持爱国,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和品德,不断增强自己的文明素养,坚守自己的本心,防止网络上不良的信息对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造成较大的影响。
爱国主义教育与网络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教育与网络爱国主义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公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教育。
在网络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网络爱国主义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传播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探讨爱国主义教育与网络爱国主义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与网络爱国主义的概念1. 爱国主义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公民对祖国的热爱、忠诚和责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教育。
它包括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思想、道德、文化、法律等方面的教育。
2. 网络爱国主义: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公民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支持,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思想、行为和精神风貌。
二、爱国主义教育与网络爱国主义的关系1. 互为依托:爱国主义教育是网络爱国主义的基础,网络爱国主义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延伸。
没有爱国主义教育,网络爱国主义就失去了内在动力;而网络爱国主义的开展,也有助于激发公民更强烈的爱国热情。
2. 相互促进:网络爱国主义可以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普及,提高其影响力;而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开展,也有助于培养更多的网络爱国主义者。
三、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途径1. 开设网络课程:利用网络平台,开设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让公民随时随地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增强爱国情怀。
2. 举办在线活动:通过举办在线活动,如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激发公民的爱国热情,提高其道德素质。
3. 利用社交媒体: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传播爱国主义理念,提高公民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4. 建设网络文化:建设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网络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结论爱国主义教育与网络爱国主义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传播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网络时代,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培养公民的爱国情怀,为建设美好祖国贡献力量。
互联网时代下的学生爱国教育策略

互联网时代下的学生爱国教育策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学生们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有效开展学生的爱国教育,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策略和方法,以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国家责任感。
一、借助网络平台传播爱国精神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充当着信息传播的重要角色。
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利用这一优势,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传播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他们可以发布有关国家历史、民族文化、国家风情等内容,激发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开展线上爱国教育活动利用互联网平台,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爱国教育活动。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线上演讲比赛,鼓励学生以“我爱我的国家”为主题进行演讲。
此外,可以开设线上国旗护卫队,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国旗的含义和精神,强化学生对国家象征的认同。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并激发他们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愿望。
三、建立互联网助学平台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可以建立互联网助学平台。
这样的平台可以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在线学习课程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业成绩。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意识到教育机会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学习资源,并懂得为他人提供帮助的价值。
四、引导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在互联网时代,公益活动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展开。
学校可以与公益组织合作,组织线上募捐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并为之贡献力量。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志愿者服务,让学生参与到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中。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能够增强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
五、加强网络素质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素质教育变得至关重要。
学校和家长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辨别信息的真伪,并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通过教育学生在互联网中保持爱国情感,不被错误言论所影响,从而增强他们的思想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网络时代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摘要:自有国以来,爱国一直是中国人纠结不开的情结,如今新形势下,爱国和网络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网络爱国热潮。
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给高校思想教育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对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网络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因此,探讨在网络时代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爱国主义;网络教育;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53-02有一天,学生在班级qq群上发了几张关于家乐福图片,同时号召群里的同学抵制家乐福,顺便问我这个教政治的老师是否参加抵制家乐福。
我说“不参加”。
学生马上发来信息说“老师你不爱国啊……”。
而今年的日本大地震,当我在qq群里和同学们聊这次的日本地震时,有的同学不假思索的发来一堆的欢呼、高兴、幸灾乐祸等等的表情,也有立刻回复说:“活该、罪有应得”,我一时无语了,我们的学生思维水平如此冲动而缺少理性,让我吃惊。
而现在,这股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已经不仅表现为盲目排外,由“逢美必反”到“逢日必反”到“逢韩必反”,见谁灭谁。
因此现在我们该认真思考一下网络时代,在爱国血性的冲动下,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该如何引导,该何去何从?在写本文之前我以任教的高职大一班级为基础做了一个150人的小调查,以下的一些数据来自本人的调查统计。
一、网络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机遇网络拓展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丰富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总离不开一定的工作渠道,而且要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来完成。
而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变得丰富、形式更为灵活。
网络拆掉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原本相对比较狭小的空间无限扩大,成了全社会、开放性的教育空间。
如调查问卷第四题统计(见表1)。
网络已成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渠道,它把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渠道向虚拟空间延伸,成为一个虚实结合的立体体系。
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及时地得到最新最权威的教育资源,极大地开拓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空间。
通过网络,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在大量的信息资源中精选最新的、最需要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信息,这无疑大大增加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效性。
第4题:在平日里,您所知道的时事新闻大部分来自哪里?(多选题)二、网络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香港《大公报》曾报道说,总部设在北美的一家中文网站论坛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那些经常在网上发表“敏感文章”的人背景并不简单,他们受雇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间谍机构,专门在网上张贴攻击中国的文章和假消息,攻击范围涉及中国的政体、价值观念,甚至社会道德伦理。
高校爱国主义网络教育也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一)非理性的爱国情绪日益高涨爱国主义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在近年来的诸多事件中,网络爱国热潮释放出巨大能量,甚至被人视为宝贵的国家“软实力”。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冷静地看到,非理性的爱国情绪一旦走上网络,其负面效应便很容易得到激发和扩大。
比如,“家乐福事件”就是由网上一些失实的信息和偏激的言论相互激发,最后演变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和抵制活动。
网络中爱国主义表达的主体是青年,尤以在校大学生为多。
他们富于激情、容易冲动,尚未有完善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容易受到外界的诱导和蛊惑。
特别是面对强烈刺激的时候,难免采取一种激烈而相对简单的态度,因而有人称之为“愤青”。
如今年的日本大地震,当我在qq群里和同学们聊这次的日本地震时,有的同学不假思索的发来一堆的欢呼、高兴、幸灾乐祸等等的表情。
又如统计表二所示,仇视日本、痛恨日本情绪仍大有所在。
并非我们要忘记日本过去对我们的所作所为,而是在经济全球化、网络盛行的今天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理性爱国才能彰显我们当代大学生可贵的爱国情怀。
第9题:网络上很多人认为这次大地震是对日本人的惩罚、是活该、是罪有应得,你怎样看?(单选题)(二)网络使大学生的国家主权民族意识减弱“网络信息社会”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
网络的这种特质促成了一种奇特的局面:一方面,固守封闭、一元的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上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另一方面,各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又依然要求维护自己的生命力,要求扩大自身的影响。
而如今“全球主义”、“超民族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又蜂拥而至。
调查显28%的大学生经常遇到过反面的信息,57%的大学生上网过程中偶尔会遇到反面信息。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面对着网上信息良莠不齐,真伪难辨,质量无法保证的网络信息,由于大学生处世未深,因此容易接受外来思潮的“趋同论”影响,其原有的爱国意识会减弱,道德标准会发生偏移,从而淡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敌对的意识,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有所减弱。
由于网络“垃圾文化”渗透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社会意识,使部分青年大学生失去为民族振兴而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转向追求享乐、奢侈。
在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发生冲撞时,偏重于个人目标,把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抛之脑后。
(三)网络的盛行,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力由于互联网发端于美国并兴盛于美国,必然带有美国社会的烙印并符合美国文化的特点。
据统计,据统计,互联网上流通的大部分信息为英语信息。
占据了语言这一传播工具的优势,英语国家的宣传论调、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必然会在网络文化中确立优先地位。
在信息全球化的趋势下,非英语文化的国家面临着网络殖民文化的侵略威胁。
那些还未涉世事的大学生,面对互联网上大肆传播的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那些浸透着美国特色的音乐电视、电影、软件等文化产品,难免不会有人对西方世界产生某种迷恋的错觉,甚至产生“崇洋媚外”的思想,而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产生动摇。
三、网络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路(一)整合资源,促使爱国主义教育网络资源形成有机的整体过去,我们一直没有将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进行系统化整合,以至于每到运用这些资源时,就发现它们总是处于零散、无序的状态,无法发挥出这些资源的最大效用。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等单位于2006年创建了国内唯一大型的爱国主义教育官方公益网站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网,内容涉及道德风尚、时代精神、社会公益等。
资源很丰富,但相关链接较少,以致学生的接触很少(如表3),从而导致实用性、传播性不足。
建议以此为爱国主义教育统一的网络平台,集中整合与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有关的资源网站,比如以史为鉴为主题的——中国九一八爱国网,以点烛、祭酒、哀歌等纪念英魂、表达哀思为主题的——民族魂网,等等。
如果把这一系列在国内比较知名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站,通过超级链接的方式,形成丰富的导航资源,相信定会使网站间的合作会带来1+1>2的效果。
这样既可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资源共享,又可形成完善的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络资源,让广大的高校教育者能够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网络教育的作用。
第17题:您是否访问过党、团、学校开设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站?(如: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网)(单选题)(二)在校园中合理有效地运用爱国主义教育网络我们要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在校园内的运用。
1、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教育者要善于利用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2、组织学生收看《感动中国》等在互联网上反响较好的节目,并在校园网上组织讨论;3、在清明节等节庆日、纪念日,引导学生浏览网上纪念馆,参加网上祭奠革命先烈活动;4、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把各类爱国主义的主题网站链接到校园网上,并在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浏览网上的红色资源,包括红色歌曲,诗歌、照片、影视作品、影像资料等等,参加各类涉及红色资源的征集、评选、比赛等活动。
(三)有效的开展爱国主义电影网络传播爱国主义电影是一种信息载体,它以影像的形式渗透着爱国主义精神。
特别是校园网络方便快捷的近况下,爱国主义电影也成了当代大学生爱国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如何有效的开展爱国主义电影网络传播成为高校的一个重要课题。
如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电影的观看仍然有着“主题的同一性与阐释的差异性并存”的现象。
大学生作为特殊受众群,他们对于不同类型电影的接受程度也有所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爱国主义电影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首先,针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不稳定性及多元化并存的现状,应该有目的性地选择,主要在于对影片的选择。
其次,由于大学生情感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及盲目激进性,所以理性引导是过程中的关键。
最后,重视传播过程的可持续性。
如果只是形式主义地走过场,可能就会出现类似以前“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的现象。
这主要是教育流于表面,没有真正深入。
只有将感性的情感转化为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成为日常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习惯,情感将真正成为理性且自觉的社会行为,也最终将会上升为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怀。
面对当前网络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出的种种挑战和考验,我们要想准确地把握好网络化时代的特征,只有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和优势,分别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四因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和教育环境的视角出发,才能创造性地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1\]林晓梅,陆永平.网络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j\].江苏高教,2000,(4).\[2\]张倩.网络环境下高小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5).\[3\]覃雪源,高慧超.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有效运用与创新开发\[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9,(9).\[4\]王燕子.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电影传播\[j\].电影文学,2010,(1).\[5\]梁渭雄.现代教育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