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部分】一概论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古代汉语1,定义: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从时间上看,五四以前的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现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代汉语是它三千多年来的书面语形式。

2,古代汉语的两种书面语形式:(1)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2)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与口语直接联系的新的书面语言,今普通话书面形式的源头,9DC末期出现12、13DC成熟3,古代汉语学习对象:文言文(二),现代汉语1,定义: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普通话和方言;(广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狭义)1955年确定(三),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前身,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二、普通话和方言(一),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是汉族人民在相互交往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通用语言,它是全体汉族人民间以及汉族和兄弟民族间,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交际用语。

是在同一民族内部通过长期相互交往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自然形成的。

(汉语方言只是为某一地区人民使用的语言,不仅在社会交际作用方面处于从属地位,而且在自身发展趋势中也是向普通话靠拢的。

)(二),口语和书面语1,口语:以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共同口语形式比书面语晚出现,最晚14DC,“官话”(一种全民族公用的语言)在北方话基础上开始形成,清朝时已全国通行。

2,书面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形式;(其源头:白话文)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通行全国。

3,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国语运动”(由汉语拼音运动引发)使民国初年“国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统一口语的读音)代替了“官话”。

(三),现代汉语七种主要方言:七种方言的划分并非地理划分,其主要依据方言的共同语音特点;方言间亲疏关系不同,闽、粤方言与共同语差别最大,其后依次是吴方言、客、赣、湘;按使用人口排列:北方言》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语音最突出,词汇次之,语法最小1,北方话:北京话为代表,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在汉语各方言中分布地区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占约汉族人口总数70%包括四个次方言:(1),华北、东北方言(徐州,蚌埠)(2),西北方言(3),西南方言(4),江淮方言(长江以北,淮河以南)2,吴方言(江浙话):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8000多万,占汉族人口8.4%,第二大方言;分布在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分(不包括镇江)以及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言文;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文。

古代汉语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单音节词为主:古代汉语的词汇多为单音节词,这是因为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一个音节通常只对应一个汉字。

2. 词汇丰富:古代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包括实词、虚词、代词、量词、副词等多种词性。

其中,实词是最基本的词汇单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

3. 语序灵活:古代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句子成分的位置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调整。

例如,谓语可以放在主语之前,宾语可以放在动词之前等。

4. 语法简单:古代汉语的语法比较简单,没有现代汉语中的时态、语态、语气等复杂的语法形式。

但是,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5. 语义丰富:古代汉语的语义非常丰富,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因此,在阅读古代汉语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

6. 修辞手法多样:古代汉语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总之,古代汉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学科,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基础。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一、绪论1、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

大致分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二、文字1、汉字的性质: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

六书是六艺之一。

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

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山、火、夕、鸟、鱼、鹿、羊、自。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末、朱、兀、寸、甘、刃、旦。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武、信、及、从、休、步、逐、斗、莫、牧、采、出、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

杞、问、物、里、过、发E、转注:说法不一。

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

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古今字的性质: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本体意义上的古代汉语1 、定义古代汉民族共同语。

1 )时间范围。

古代。

下限:五四时期。

上限:远古。

语例。

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向熹):远古至夏代——远古汉语商周至两汉——上古汉语魏晋至唐宋——中古汉语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近古汉语2 )民族范围汉民族3 )语体范围共同语:雅言、通语、官话书面语: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世作家仿古作品所用的语言。

如儒家经典、诸子散文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等。

(二)古白话:六朝以后,随着民间文学的发展,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与口语相应的书面语。

如白话小说等。

(二)学科意义上的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三)课程意义上的古代汉语1 、性质古代汉语是文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

说它是基础课,因为它所讲授的知识和技能,是本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部分,是今后在学业上进行深造所必备的文化功底。

说它是工具课,是由它的教学目的决定的,它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籍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如同掌握一种工具,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就能用它去进行处理,去发掘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宝藏。

2 、古汉语教学的目的尽可能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我国古籍的能力。

3 、古汉语教学的内容教学对象:本体意义上的古代汉语,侧重其中上古时期的文言。

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基本理论,即语言知识部分。

二是客观材料,即文选部分。

三是常用词。

4 、教材参考教材: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许嘉璐《古代汉语》5 、时间及内容安排6 、教学方法。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一)满足精神上文化需求好奇心——认知需求。

熊猫-猫熊人;婚(二)满足现实语言生活的需要1 、言语交际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其基本建构与古汉语一脉相承。

学习古汉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减少语病。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古代汉字: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汉字的
构造原理和基本字形。

2.古代汉语的发音:掌握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了解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等发音规则。

3.古代汉语的词汇:学习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和词义,了解古代汉语
的词法特点。

4.古代汉语的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句式,了解古代
汉语的六艺、八股等句法体系。

5.古代汉语的文体:学习古代汉语的各种文体,包括骈文、楚辞、诗
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6.古代汉语的修辞: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和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掌握古代汉语的修辞技巧。

7.古代汉语的典籍:熟悉古代汉语的各类典籍,包括《论语》、《史记》、《诗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思想和文化。

8.古代汉语的句读:掌握古代汉语的句读方法和节奏,了解古代汉语
的韵律和韵律调式。

9.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
变化,掌握古代汉语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10.古代汉语的语用:了解古代汉语的语用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语体、语用、语境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用特点和应用技巧。

郭锡良《古代汉语》课件

郭锡良《古代汉语》课件

小篆:小篆是相对于大篆而言的,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丞相李斯建议对 当时的所谓六国文字进行整理和规范后的文字。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 规
范,淘汰异体,使文字结构定型,简化 了一些字的结构和笔画,规范了偏旁的 写法,并使之固定下来。小篆的字数, 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有九千三 百五十三个。
(3)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 , 武信是也。” 特点 第一、是合体字,由可独立成字的偏旁组合而成。偏旁都是形符, 即都表义。 第二、字义是组成偏旁的意义的会合,记录了一个新词。 分类 第一、同体会意。即用相同的形体构造新字,如: 步 、 林 、从 、比 等字。 第二、异体会意。即用不同的形体构造新字,如: 逐 、 莫 、牧 、取 、休 等字。
(2)《尔雅》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词典。作者说法不一。全书共3卷,20篇。 编排体例: 按所释词的内容分为19类 解说体例: 对词采取同义归类、总括解释的方法。 局限: 对总括性的解释往往流于粗疏简略。 (3)《康熙字典》 编排体例: 用214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将各部首 分别归入以十二地支命名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 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 注音方法: 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 不足: 错误较多。 (4)《汉语大字典》 字形: 反映字形演变过程,列出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 隶书等形体。
(2)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特点 第一、是独体字。 第二、有抽象的指示性符号,用以指示字义。 分类 第一、纯符号性的,如: 上 、下 、一、二、三、亖、 五。 第二、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事性的符号表示意义所在。如: 本 、末 、亦 、刃 、甘 、寸 等字,分别表 示树根、树梢、腋窝、刀刃、香甜和寸口等意义。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一、古代汉语的定义: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

二、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三、工具书: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1)《康熙字典》:成书于清朝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共收47035字,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流传两百多年,影响很大,至今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体例是先音后义。

2)《中华大字典》是继康熙字典后的第二部大字典。

3)《辞源》是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出版于1915年,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词语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辞书。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编纂的体例格局。

《辞海》是中华书局编印的,出版于1936,是一部综合性辞书,所收对象除了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4)《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是二十世纪末由国家组织编写的两部大型语文工具书。

《汉语大字典》偏重收集古今汉字,1500多万字。

《汉语大辞典》偏重收集汉语的古今复音词语,全书五千余万字,共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

后来又《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5)《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总结了汉代训诂学家对经传文字的训释,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是研究先秦典籍中字义词义必备的工具书,贡献:1.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古代的篆文、籀文、古文及其说解,是认识先秦两汉时的碑刻、铭文,进而研究金文、甲骨文的桥梁。

古代汉语常用词典

古代汉语常用词典

古代汉语常用词典前言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本词典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方便查阅古代常用词语的工具书,力求词条解释准确、简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

收词原则1. 以《论语》、《诗经》、《尚书》、《周易》等经典著作为主要词源。

2. 参考其他重要古代文献,如《左传》、《史记》、《hanshu》等。

3. 收录常用的古代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

4. 对于同音异义词,分别列出。

词条示例1. 仁【读音】rén【义项】1.好善、有爱心。

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礼记·大学》)2.爱护、怜惜。

如"老老孰能无仁心。

"(《诗经·小雅·白华之什》) 2. 义【读音】yì【义项】1.正当、正义。

如"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礼记·曲礼》)2.应该做的事。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语·卫灵公》)3. 礼【读音】lǐ【义项】1.礼节、规矩。

如"礼之用,和为贵。

"(《礼记·曲礼》)2.祭祀、祭品。

如"礼云礼云,玉帛云之。

"(《诗经·小雅·白华之什》) 4. 智【读音】zhì【义项】1.聪明智慧。

如"智者乐天知命,小人昧于天命。

"(《论语·尧曰》)2.有学问、有知识。

如"其曲有至词,其民好是纪。

"(《诗经·小雅·都人士》)5. 勇【读音】yǒng【义项】1.勇敢、勇猛。

如"勇往无惧,无恐于物。

"(《左传·僖公二十九年》)2.力量、力气。

如"有虞氏,无勇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辅导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专门解释唐宋元明清之间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语词的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的作者是(B)。

A、杨树达B、张相C、朱起凤D、符定一2、下面几个字中的省形字是(D)。

A、项B、狄C、娶D、考3、下面几个部首,可以表示房屋意义的是(A)。

A、宀B、厂C、示D、邑4、下面几组汉字,全为合体字的一组是(C)。

A、奚何来B、戒尖舟C、出走见D、即休飞5、古书中的专名“单于”、“可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C)。

A、Dānyú;KěhànB、Chányú;KěhànC、Chányú;KèhánD、Dānyú;Kèhán6、下面几组汉字,全为会意字的一组是(D)。

A、森相肉B、屋前臣C、向陟门D、美家库7、下面几组字,不属于古今字关系的一组是(B)。

A、垂陲B、难谁C、齐剂D、赴讣8、下面各句,有形容词用如意动的句子是(A)。

A、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

B、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C、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D、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9、下面各句,有名词用如使动的句子是(C)。

A、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

B、范增数目项王。

C、今欲并天下……制海内,子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D、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10、下面各句,用有表示工具的名词状语的句子是(C )。

A、天下支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B、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C、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D、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

11、下面各句,“莫”为否定副词的一句是(A )。

A、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

B、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C、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D、中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12、下列句中的“是”字,作判断句主语的是(B)。

A、其是之谓乎?B、是皆秦之罪也。

C、是?元和四年也。

D、是以後世?13、下面各句,“之”是连词且用于主谓之间的是(C)。

A、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B、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C、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D、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14、下面各句,属于判断句的是(A)。

A、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

B、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C、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

D、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15、下面各句,不属于被动句的是(B)。

A、先即制人,后即为人所制。

B、下施万民,万民被其利。

C、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D、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16、“干”的本义是(D)。

A、触犯B、战争C、冲撞D、盾牌17、下面各句,“济”用本义的是(D)。

A、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B、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

C、杀黑龙以济冀州。

D、(公子重耳)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臼衰。

18、下面各句,“诛”用本义的是(D)。

A、诛屦于徒人费,弗得。

B、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

C、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

D、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19、“相”的本义是(C)。

A、扶助B、辅佐C、仔细看D、相貌20、下面各句,“启”用本义的是(B)。

A、齐桓公并国二十,启地千里。

B、(共叔段)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C、适启其口,匕首已陷于匈矣。

D、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

21、下面各句,“乘”用本义的是( A )。

A、(田单)使老弱女子乘城。

B、乘今之时,因天之助。

C、陈文子有马十乘。

D、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22、下面各句,没有使用共用这一修辞方式的是(D)。

A、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B、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C、今君有区区之薛,而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D、宫中符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出自(A )。

A、《论语•子路从而后》B、《论语•阳货欲见孔子》C、《论语•季氏将伐颛臾》D、《论语•颜渊季路侍》24、“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此句出自(C )。

A、《左传•公孙无知之乱》B、《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C、《左传•郑伯克段于鄢》D、《左传•齐桓公伐楚》25、“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此句出自( B )。

A、《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B、《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C、《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D、《战国策•郭隗说燕王求士》26、下面的古注术语中,可以用于声训的是(B)。

A、如字B、之言C、之貌D、谓之27、下面各句,没用复合偏义修辞方式的有(C)。

A、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到成败B、土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C、是鞭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D、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28、下列工具书,主要用于解释虚词的有(D)。

A、《古汉语常用字字典》B、《辞源》C、《汉语大词典》D、《词诠》29、下列各组字,形符全相同的有(B)。

A、神视福禄B、恭慢思慕C、然燕烹焉D、郎都陵阳30、下面各组字,含有指事字的有(A)。

A、牛相看亦B、山向伐牢C、水文漏从D、即字目取二、多项选择1、下列各组字属于古今字的是(ADE)A、反——返B、芸——耘C、归——馈D、涂——途E、知——智2、下列各组字属于通假字的是(ABCE)A、时——伺B、生——性C、伯——佰D、辟——避E、矜——鳏3、下列各组字属于异体字的是(ABC)A、点——點B、泪——淚C、烟——煙D、敛——殓E、弃——棄4、下列句子具有动词用作使动用法的是(ABCD)A、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D、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E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5、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用引申义的是(ABE)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B、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

C、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D、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E三十而壮,有室。

6、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用其本义的是(BCE)A、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

C、酌以大斗。

D、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

E淆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

7、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用假借义的是(ABD)A、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B、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C、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E、故中御而从齐侯。

8、下列各字所列的义项属于本义的是(ADE)A、薪:砍柴。

B、奋:举起,扬起,振作。

C、权:权力,权衡。

D、信:言语真实。

E、候:守望,放哨。

9、下列各字所列的义项属于引申义的是(ACDE )A、断:决断,果断。

B、术:道路。

C、危:不稳定,危险。

D、析:分析,辨析。

E、牢:监狱。

10、下列各字所列的义项属于假借义的是(BDE )A、弟:表示尊重、顺从兄长。

B、信:表示伸展。

C、岁:表示时间,即一年。

D、辟:表示逃避。

E、畔:表示背叛。

11、下列各组字,后者属于为前者的引申义所造新字的是(ADE)A、解——懈B、辟——嬖C、国——國D、景——影E、取——娶12、《战国策•赵策四》:“左师触龙言:原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

’”这段话中解释正确的是(ACDE)A、盛气:怒气很大。

B、揖:作揖,古代的一种礼节。

C、揖:当作“胥”,“须”的通假字,等待。

D、趋: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E、谢:谢罪,道歉。

13、古书旧注中见到“东,德红切”的注释材料,这说明“东”和“红”的关系是(BD)A、两字具有双声关系B、两字具有叠韵关系C、两字具有同音通假关系D、两字具有声调相同关系E、两字具有同义关系14、下列各组字,意符全都相同的是(BC )A、徒徙行径B、腥胡肖胃C、冯骐笃骏D、孟盟盆益E、福神祈视三、释词题。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的意义1、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

文首:花脑袋。

喙:鸟兽的嘴。

2、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詨:呼叫。

3、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堙:填塞。

4、夸父与日逐走。

逐走:竟走,赛跑。

5、弃其杖,化为邓林。

邓林:桃林。

6、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湍:水流急。

浚:深。

7、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偃蹇:盘曲高耸的样子。

殆:几乎,差不多。

8、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

冲然:向上冲的样子。

羆:熊的一种,毛棕褐色,能爬树、游水,也叫“马熊”或“人熊”。

9、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刈:割。

烈:火猛,此处作动词,意思是猛烈地烧起。

10、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熙熙然:和谐愉快的样子。

效:呈献。

11、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渊然:深沉的样子。

谋:谋划,商讨。

12、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匝:经历一周。

旬:十天为一旬。

好事之士:此指爱好山水并到处搜奇选胜的人。

13、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陋:鄙陋。

此用作意动,即“轻视”之意。

14、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

胜:景致优美。

四、简答题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有哪几种识别方法?答:形容词用如动词的识别方法有如下几种:名词前边的形容词,如果不是修饰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就用如动词;辅助性代词“所”后的形容词用如动词;代词“之”、“我”等后面的形容词用如动词;助动词后边的形容词用如动词。

2、具有什么关系的一对或一组字才是古今字?答:一对或一组字之间具有以下几种关系时,它们之间是古今字:一是从造字时间上来看,二者要有早有晚;二是从意义范围上来看,二者要有大有小;三是从意义上来看,二者要在某一意义上相同。

如“反”和“返”,“反”造得早,意义范围大:“返”造得晚,意义范围小。

同时二者在“回来”这个意义上相同,所以二者是古今字的关系。

3、《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谁?它是怎样一部书?答:《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收录篆文9353个、重文1163个。

按照部首排列,共540个部首。

正文分为十四篇,书末的叙和目录别为一篇,共十五篇。

每篇又分为上下。

书中在每一篆文下面先释义,再分析形体结构,最后或说明读若某。

《说文解字》综合研究了小篆、籀文和古文的形体结构,因形见义。

根据它,可以上求造字的根源,下辨字体的变迁。

它不但是研究甲骨文、金文的桥梁,而且也是当前文字改革的重要依据。

《说文解字》总结了汉代训诂学家对经传文字的训释,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

它是研究先秦典籍中字义词义必备的工具书。

4、举例说明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什么?答;从本义和引申义表示的内容范围或概念特点来看,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