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对比阅读及答案

合集下载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1文言文阅读(14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河间有游僧,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

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

其难治者,则丸不跃。

举国信之。

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15.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2分)A.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B.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C.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D.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16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求石兽于水中卖药于市B.以为顺流下矣以一铜佛置案上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其佛手必磁石为之D.乃石性坚重其术乃败17.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

B.是非木杮是:对;正确(跟“非”相对)。

C.举国信之举:全。

D.验之信然信:确实。

18.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最新最全中考题集锦)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最新最全中考题集锦)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1—5题。 (14分)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 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 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 再转,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 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 外。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河中 石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乙】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 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 愿乞 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①,曰: 数日勿洗,自结痂愈②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 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③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 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 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 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 事耶? 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 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 无哉!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 滦阳续录 三》) 【注释】①末:粉末。②愈:痊愈,愈合。③旋:不久
4.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4分) 甲文: __ 乙文: __ 4.甲文示例: (1)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 (1分)计学家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作出了错误的判断。(1分) (2)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1分),老河兵熟悉河流, 富有实际经验,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判断。(1分) 乙文示例: (1)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1分)戴嵩画画, 没有仔细观察斗牛,而是想当然认为斗牛时牛的尾巴是翘起(摆动) 的,所以画错了。(1分) (2)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1分)牧 童天天放牛,注意观察,一下子就看出画的错误。(1分 ) (3)要注意细节。(1分)戴嵩作为大画家,忽略了细节,把斗牛 的尾巴画错了,所以遭人嘲笑。(1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比较阅读(含答案 两大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比较阅读(含答案 两大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河中石兽》)(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

于是先视陂②薮③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

日未入,人各持束缊④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

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

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⑤迭击之,又就栖然。

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曰:“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

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选自宋祁《雁奴后说》,有删改)[注]①瞑:同“眠”。

②陂(bēi):堤岸、湖边。

③薮(sǒu):湖泽通称。

④缊:乱麻绳。

⑤唼(shà):水鸟吞食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如:______(2)须其夜艾.艾:______(3)阴.布大网阴:______(4)叹其以诈相笼.笼: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对比阅读练习题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对比阅读练习题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题。

(29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用厂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4分)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________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__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题。

(29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4分)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_______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________③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江苏省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5)——《河中石兽》对比阅读(带答案)

江苏省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5)——《河中石兽》对比阅读(带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5)《河中石兽》对比阅读(一)阅读文本,完成练习。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人民教育出版社)【乙】近岁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

土下得竹笋一林,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

适②有中人③过,亦取数茎去,云欲进呈。

延郡素④无竹,此入在数十尺土下,不知其何代物。

无乃⑤旷古以前,地卑⑥气湿而宜竹邪? 婺州金华山有松石,又如桃核、芦根、鱼、蟹之类皆有成石者,然皆其地本有之物,不足深怪。

此深地中所无,又非本土所有之物,特可异耳。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上海古籍出版社)【注释】①凡:总共。

②适:恰好。

③中人:宦官。

④素:向来。

⑤无乃:莫非,恐怕是。

⑥卑:地势低。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4 分)(1)阅.十余岁()(2)是.非木杮()(2)近岁.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4)亦取数茎去.()2. 用“/”划分句子停顿,限两处。

(2 分)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3.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5 分)(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延郡素无竹,此入在数十尺土下,不知其何代物。

4. 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3 分)【甲】文中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在寻求河中石兽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得出让人叹服的推断:“”(用原文语句填空)。

对比阅读 最新 最完整

对比阅读 最新 最完整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11篇含答案和翻译2019年6月整理11篇对比阅读目录:1.河堤决口时很多棒椎鱼2.南岐大脖子3.黔无驴,老虎试探驴4.杜处士好书画5.官夫人被割耳朵但治疗6.雁奴7.齐某者卖豆丸收父亲尸骨8.赵人患鼠,乞猫吃了鸡9.赵括纸上谈兵10.刘羽冲按古书打仗治水患11.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1.【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居卫河侧者言:河之将决,中流之水必凸起,高于两岸;然不知其在何处也。

至棒椎鱼集于一处,则所集之处不一两日溃矣。

父老相传,验之百不失一。

棒椎鱼者,象其形而名,平时不知在何所,网钓亦未见得之者,至河暴涨乃麇①至。

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则决在斯须间矣,岂非数哉!然唐尧洪水,天数也;神禹随刊②,则人事也。

惟圣人能知天,惟圣人不委过于天,先事而绸缪,后事而补救,虽不能消弭,亦必有所挽回。

——《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麇(qún):成群。

②随刊:实地勘察,因势利导。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 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 (2)啮沙为坎穴啮:(3)象其形而名名:(4)虽不能消弭虽:2.下列对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B.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C.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 C.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带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带答案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
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
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释:1、圮:pǐ,倒塌。

2、臆断:主观判断。

3、柿:fèi,木片。

4、湮:yàn,沉落。

5、傎:diōn,同“癫”,疯。

6、啮:niè,啃咬。

7、坎穴:洞穴。

8、溯:从下游向上。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

于古义之晦,于抄写之误,皆一一正之。

一字之证,博及万卷,其精于校雠①如此。

又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乃.撰《广雅疏证》,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凡三十二卷。

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扩充于《尔雅》《说文》,无所不达。

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

盖籍②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及同时惠栋、戴震所未及。

【参考译文】【乙】王念孙,字怀祖,是高邮州人……(王念孙)被罢免官职后,每天以著书立说自娱,著有《读书杂志》。

这本书对于古义晦涩的地方,抄写的错误,都一一做了校正。

为一个字的考证,要博涉万卷,他精于校对就是这样。

又因为邵晋涵以前写了一本《尔雅正义》,于是(王念孙)撰写《广雅疏证》,以每天解释原书三个字作为章程,过了十年书作完成,一共三十二卷。

这本书用古音探求古义,引申字义并广涉相似的字,对于《尔雅》《说文》,没有涉及不到的地方。

而且每个字的发音、字义考证严谨,没有一丝混乱。

大概借助张揖的著作,同时来采纳各家学说,但是此书实在有很多内容是张揖所不知道的,连同时代的惠栋、戴震的著作也没有涉及。

【注释】①校雠(chóu):校对。

②籍(jìe):借助。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乃.撰《广雅疏证》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日.三字为程日.光下澈(《小石潭记》)
C.阅.十年而书成阅.十余岁(《河中石兽》)
D.盖籍张揖之书以.纳诸说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C【解析】A项两个“乃”均为副词,意思分别为:于是/竟然。

B项两个“日”的意思分别为:每天/阳光。

C项两个“阅”的意思均为:过了,经历。

D项两个“以”的意思分别为:介词,用来/连词,因为。

故选C项。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
(1)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

(王念孙)被罢免官职后,每天以著书立说自娱,著有《读书杂志》。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2分)
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扩充于《尔雅》《说文》。

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扩充于《尔雅》《说文》
4.结合讲学家和王念孙不同的治学态度,说说两人的不同之处。

(2分)
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实际。

王念孙:为考证一字而博涉万卷,持之以恒,严谨治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