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脂药物种类

合集下载

不同的他汀类调脂药物各有特色

不同的他汀类调脂药物各有特色

不同的他汀类调脂药物各有特色他汀分为天然他汀(如洛伐他丁、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美伐他汀)和完全人工合成他汀(如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罗伐他汀、pitavastatin)是最为经典和有效的降脂药物,广泛应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

天然他汀是从生物中提取得到的,如美伐他汀可以从橘青霉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因而也叫做生物他汀。

相应的,完全人工合成的他汀则被称为化学他汀。

目前,主要认为,化学他汀本身没有生物活性,服用以后,需要肝脏分泌羧基脂酶对其激活以后,才能抑制肝脏合成脂类物质。

酶解过程会产生化学性肝损伤;而天然他汀是一种生物活性物质,不需要酶解,进入人体后可以直接发生作用。

其降脂作用比化学他汀强,也不存在个提差异。

阿托伐他汀为人工合成药物,比天然微生物发酵、半合成的他汀类药物好,患者使用时,很小的起始剂量就可有很好的降脂效果。

从表中可见国内阿托伐他汀是降脂力度最大的药物;其次是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降脂的力度均较前两种弱,但是后几种降脂药物增大剂量后可增加降脂的疗效。

我们都很熟悉多数降脂药物是需要在夜间睡前服用的,但是阿托伐他汀由于其半衰期较长,可以在早晨服用。

另一个独特之处是肾功能受损时可选用阿托伐他汀。

目前国内阿托伐他汀的商品名是:立普妥、阿乐。

氟伐他汀是第一个完全人工合成的他汀类药物,其代谢与其他汀类药物不同,氟伐他汀主要通过肝细胞同功酶P450 2cq 代谢,而其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P450 3A4 代谢。

一些药物如环孢素A、红霉素、非洛地平、硝基地平、维拉帕米、华法令等药物也主要通过P450 3A4 代谢。

氟伐他汀与这些药合用时由于互相没有干扰,不产生不良后果;而其他他汀类药物与这些药合用时则可能增加他汀类药物的浓度,甚至可能导致肌病。

另外氟伐他汀无活性代谢物,令其副作用少。

同样在肾功能受损时可选用。

普伐他汀,商品名为普拉固、美百乐镇等,睡前服用,是亲水性他汀类降血脂药,是唯一不通过细胞色素P450代谢的他汀类药物。

降脂药物分类作用副作用

降脂药物分类作用副作用

降脂药物的分类.应用及副作用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降脂药物有许多,归纳起来大体上可分为五大类。

一、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这类药物是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即HMG-CoA还原酶的抑制剂, 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调脂药, 由于这类药物的英文名称均含有"statin", 故常简称为他汀类。

自1987年第一个他汀药物即洛伐他汀(lovastatin) 被批准用于治疗高脂血症以来, 现已有5种他汀类药物可供临床选用。

他汀类降脂作用的机制目前认为是由于该类能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早期阶段的限速酶即HMG-CoA还原酶, 造成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减少, 并通过反馈性上调细胞表面LDL受体的表达, 因而使细胞LDL受体数目增多及活性增强, 加速了循环血液中VLDL残粒(或IDL)和LDL的清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资料来源:医学教育网(一)洛伐他汀(lovastatin)商品名有美降之、罗华宁、洛特、洛之特, 此外血脂康的主要成份也是洛伐他汀。

常用剂量为10~80mg/d, 每晚顿服。

对于II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 洛伐他汀20 mg/d使TC、LDL-C、TG分别降低17%、24%和10%,升高HDL-C 6.6%;洛伐他汀40mg/d使TC、LDL-C、TG分别降低22%、30%和14%,升高HDL-C 7.2%;洛伐他汀80mg/d使TC、LDL-C、TG分别降低29%、40%和19%,升高HDL-C 9.5%。

该药副作用很少见, 偶有腹痛、腹泻、便秘、肌肉痉挛、疲乏无力、皮疹和视力模糊等。

可有肝功能异常, CK升高。

偶可出现肌病临床表现并伴显著的CK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10倍)。

(二)辛伐他汀(simvastatin)商品名为舒降之、理舒达、京必舒新、泽之浩、苏之、辛可。

5~80mg; 每晚顿服。

辛伐他汀自1988年问世以来, 在临床上应用已有10余年, 许多研究和临床观察都证实该药长期应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降血脂药

降血脂药

降血脂药求助编辑百科名片能降低血浆甘油三酯或降低血浆胆固醇的药物。

降血脂药种类较多,分类也较困难。

就其主要降血脂功能可分为降总胆固醇、主要降总胆固醇兼降甘油三酯、降甘油三酯、主要降甘油三酯兼降总胆固醇四大类。

概括讲它能阻止胆酸或胆固醇从肠道吸收,促进胆酸或胆固醇随粪便排出。

抑制胆固醇的体内合成,或促进胆固醇的转化促进细胞膜上LDL受体表达,加速脂蛋白分解。

激活脂蛋白代谢酶类,促进甘油三酯的水解。

阻止其他脂质的体内合成,或促进其他脂质的代谢。

目录药物种类1. 胆酸整合剂2.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3. 烟酸及其衍生物4. 贝特类[Fibrates]5. 普罗布考[Probucol]6. 泛硫乙胺(Pantethine)7. 弹性酶(Elastase)8. Omega-3脂肪酸9. 其他临床应用1. 胆酸整合剂2.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3. 烟酸及其衍生物4. 贝特类[Fibrates)5. 普罗布考[Probucol]6. 泛硫乙胺(Pantethine)7. 弹性酶(Elastase)8. Omega-3脂肪酸9. 其他注意事项食疗降血脂药物种类1. 胆酸整合剂2.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3. 烟酸及其衍生物4. 贝特类[Fibrates]5. 普罗布考[Probucol]6. 泛硫乙胺(Pantethine)7. 弹性酶(Elastase)8. Omega-3脂肪酸9. 其他临床应用1. 胆酸整合剂2.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3. 烟酸及其衍生物4. 贝特类[Fibrates)5. 普罗布考[Probucol]6. 泛硫乙胺(Pantethine)7. 弹性酶(Elastase)8. Omega-3脂肪酸9. 其他注意事项食疗降血脂展开编辑本段药物种类胆酸整合剂这类药共同的降血脂机制是阻止胆酸或胆固醇从肠道吸收,促进胆酸或胆固醇随粪便排出,促进胆固醇的降解。

这类药有树脂类、新霉素类、谷固醇及活性炭等。

十二、调脂药

十二、调脂药

十二、调脂药1. 常用调脂药及其代表药物是哪些?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冠心病常可并发心绞痛及心肌梗死。

那么如何合理应用调脂药物,防治高脂血症呢?(1)HMG-CoA还原酶抑制剂: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俗称他汀类。

这一类药物降低血清总胆固醇效果十分明显,可以显著降低致病作用明显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除调脂作用之外还有稳定粥样斑块,防止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的临床效益,而且副作用较少,主要表现为乏力、肌痛、肝功能损伤、胃肠道轻微不适和皮疹,目前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调脂药物。

临床常用的药物包括氟伐他汀(来适可,20~40毫克/天)、洛伐他汀(美降脂,10~80毫克/天)、普伐他汀(普拉固、美百乐镇,10~40毫克/天)、阿托伐汀(立普妥、阿乐,10~80毫克/天)、辛伐他汀(舒降之,5~40毫克/天)等。

(2)烟酸类:烟酸是一种B族维生素,主要有降低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和扩张周围血管的作用。

口服宜从小剂量开始,一般起始剂量为0.1克/次,3次/天增加至1.0克/次,3次/天。

该类药物有较明显的副作用,有些患者服药以后常常出现皮肤潮红、瘙痒和胃部不适,故不易耐受,长期服用应注意检查肝功能。

目前烟酸类多和其他几类调脂药制成复合制剂,以利用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优势。

此类药物主要有阿西莫司(吡莫酸250毫克,1~3次/天)、烟酸、烟酸肌醇酯、戊四烯酯、维生素E烟酸脂(威氏克)等。

(3)纤维酸衍生物:俗称贝特类。

该类药物以降低甘油三酯为主,也有一定的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的作用。

它还可以减少组织胆固醇沉积,降低血小板黏附性,削弱凝血作用。

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皮肤瘙痒、荨麻疹,一过性血清转氨酶升高和肾功能改变,用药时宜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长期应用尤可能增加胆石症发病率。

为降低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常用这类药物的缓释剂,包括非诺贝特(微粒型制剂的商品名为力平之,200毫克/天)、吉非贝齐(缓释剂为900毫克/天)、苯扎贝特(缓释剂的商品名为必降脂,400毫克/天)等。

调脂药的分类及用药原则

调脂药的分类及用药原则

调脂药的分类及用药原则调脂药是指用于调节血脂水平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高血脂症。

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的不同,调脂药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本文将详细介绍调脂药的分类及其用药原则。

一、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是一类通过抑制肠道内胆固醇的吸收而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的药物。

常见的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包括依折麦布(Ezetimibe)和贝特双(Bempedoic acid)。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阻断肠道上皮细胞中的NPC1L1转运蛋白来发挥作用。

在使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时,应注意以下原则:1. 适应症:适用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特别是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时。

2. 注意禁忌症:对该类药物过敏者、肝功能异常者和孕妇禁用。

3. 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头痛和肌痛等,一般可耐受。

但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需密切监测。

4.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时,可能增加肌病和肝功能异常的风险。

二、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是一类通过抑制3-羟基-3-甲基戊二酸还原酶(HMG-CoA 还原酶)来降低胆固醇合成的药物。

常见的他汀类药物包括辛伐他汀(Simvastatin)、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等。

使用他汀类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原则:1. 适应症:适用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特别是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2. 注意禁忌症:对该类药物过敏者、肝功能异常者和孕妇禁用。

3. 剂量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目标,选择适当的剂量。

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维持剂量。

4. 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肌痛、肝功能异常和消化道不适等。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横纹肌溶解和肝功能损害,需密切监测。

三、胆固醇合成抑制剂胆固醇合成抑制剂是一类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内源性合成来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的药物。

常见的胆固醇合成抑制剂有非诺贝特(Fenofibrate)和贝特妥(Gemfibrozil)等。

使用胆固醇合成抑制剂时应注意以下原则:1. 适应症:适用于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特别是伴有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患者。

调脂药物的分类

调脂药物的分类

根据药物作用机制不同,调血脂药可分为主要降低TC和LDL的药物、主要降低TG及VLDL的药物。

主要降低甘油三酯TG及VLDL的药物一、烟酸类烟酸为B族维生素,是一种脂质生成的阻滞剂。

大剂量烟酸能降低血浆TG 和VLDL,降低LDL作用慢而弱。

增加脂肪细胞内磷酸酶的活性,减少肝脏内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分泌,加速脂蛋白中甘油三酯的水解。

因而其降低甘油三酯的作用明显。

烟酸类临床上常用有:阿西莫司、烟酸。

由于用量较大,不良反应较多。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颜面潮红及瘙痒,其他有肝脏损害、高尿酸血症、高血糖、棘皮症、消化道不适等。

禁忌证有:慢性活动性肝病、活动性消化性溃疡、严重痛风。

二、贝特类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贝特类是核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的配体。

作用原理:该类药物能够抑制TG的作用,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合成,同时促使脂蛋白酯酶的活性提高,促进VLDL 的分解代谢而降低TG,促进在脂蛋白A1(ApoA1)和A2(ApoA2)的表达,使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含量增加,进一步达到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目的。

贝特类调脂药物于20世纪60年代上市后曾得到广泛使用,后经大规模和长期临床试验,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特别是肝胆系统并发症,且不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现已少用。

欧洲药品管理局已经建议将贝特类药物作为二线调脂药物使用。

临床常见药物有:非诺贝特、苯扎贝特、吉非罗齐等。

主要降低TC和LDL的药物TC或LDL升高时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降低TC或LDL的血浆水平可降低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此类药物通过抑制肝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加速LDL分解或减少肠道内胆固醇的吸收发挥作用,包括他汀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PCSK9抑制剂等。

一、他汀类:心血管防治史上的里程碑,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他汀类,即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作用机制: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肝细胞合成内源性胆固醇过程中的限速酶,在胆固醇合成早期阶段,他汀类药物对该酶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从而使胆固醇合成受阻。

降脂药物用药教育

降脂药物用药教育

药物治疗目前临床选用的调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树脂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及其他类等六大类。

这类药物是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即HMG-CoA还原酶的抑制剂,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调脂药,该类药物应在晚餐后1次顿服。

目前在国内临床上应用的他汀类调脂药主要包括:辛伐他汀(Simvastatin),5~40mg/d;普伐他汀(Pravastatin),10~40mg/d;氟伐他汀(Fluvastatin),20~40mg/d;阿伐他汀(Atovastatin),10~80mg/d;洛伐他汀(Lovastatin),10~80mg/d等。

各种不同他汀制剂的降脂效果和防治冠心病的作用可能有所不同,但在某种剂量范围内,这5种他汀类药的降低总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以及升高HDL-C的疗效具可比性。

同时,他汀类药物降低总胆固醇和LDL-C的作用虽与药物剂量有相关性,但并非呈直线相关关系。

当他汀类药物的剂量增大一倍时,其降低总胆固醇的幅度仅增加5%,降低LDL-C的幅度增加7%。

3、主要不良反应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功能紊乱、转氨酶(ALT)升高、白内障、失眠、皮疹、肌病。

且尤以肌病发生较为严重,特别是与贝特类药物合用时,应注意询问患者有无肌无力或肌痛症状发生,并同时监测肝、肾功能和肌酸激酶(CPK)及ALT有无变化,以防止发生更严重的横纹肌溶解。

他汀类药是用于治疗血脂异常的常用调脂药物,能够有效控制高胆固醇血症。

除此之外,他汀类药还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氧化和抗炎等作用,对阻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发生与发展有所帮助,同时,他汀类药还能够降低外周动脉压。

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时,应注意以下3点:坚持长期用药他汀类药对血脂的调节及对血管的保护应有剂量和时间的保证。

国外医学研究表明,他汀类药治疗作用的发挥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若用药剂量小、时间短,则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因而服用他汀类药物,一要有决心,按照医嘱定时定量服药,不要随意减量和减少用药次数;二要有恒心,坚持长期用药,只要没有显著副作用,就天天坚持服药,持续数年,切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断断续续用药。

调脂治疗的“王牌”——他汀类药物

调脂治疗的“王牌”——他汀类药物

家庭医药 2014.03 26栏目特约协办:三正医疗·塔能——脑健康专家调脂治疗的“王牌”——他汀类药物□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 柳斌血脂异常是年龄增加、肥胖、缺少运动、不健康饮食、生活压力等多种危险因素长年作用的结果,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也会导致血脂异常。

因此,调节维护血脂是维护身体健康的最有效方法。

调脂治疗研究是近几年来心血管医学中发展较快、新的临床实验结果较多的一个领域。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危险性便降低2%,但目前国内血脂异常控制的现状难以令人满意,调脂方法不太合理。

那么,怎样调脂才是最合理的呢?简单来说,就是要充分认识并强化他汀的王牌作用。

目前,他汀类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包括旋磨术后的有效控制血脂,强化调脂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除此之外,他汀类更具有潜在的多效性,包括抗炎、抗氧化、促新生血管形成、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

除血脂异常外,他汀类药物还常用于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的治疗,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但他汀的效果并不总是让人满意,原因很多:如许多患者在患病急性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当血脂下降后随即停用;或顾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使用没有达到和维持达标水平;再有一些患者因为经济因素,不能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

如果说在冠心病患者中使用他汀已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公认的话,对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应用他汀类药物还很有不足。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要达到防治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目的,首先要降低低蜜度胆固醇(英文缩写LDL-C)水平。

指南指出,高危人群(包括单纯糖尿病患者),总胆固醇(TC)水平应<160mg/dl,LDL-C应<100mg/dl;极高危人群(包括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TC应<120mg/dl,LDL-C应<80mg/dl。

除了甘油三酯(TG)水平显著升高的患者外,糖尿病患者调脂治疗首选他汀类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脂药物一览目前临床上可供选择的调脂药物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可分为6类: (1)他汀类, (2)贝特类, (3)烟酸类, (4)树脂类, (5)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6)其他。

他汀类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类调脂药物,大家比较熟悉,在此不作详细介绍,针对另外5类调脂药物以及各类降脂药的联合应用做一概述,供大家参考。

1 贝特类贝特类亦称苯氧芳酸类药物,此类药物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活化受体α(PPARα),通过基因调控,增加血中apoAⅠ、apoAⅡ、脂蛋白脂酶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浓度,使得血液中乳糜微粒及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降解加速,降低血液中三酰甘油(TG)水平,进而降低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

贝特类药物包括:非诺贝特、苯扎贝特、吉非贝齐和已经淘汰的绿贝丁酯。

贝特类药物平均可使总胆固醇(TC)降低6% ~15%, LDL-C 降低5% ~20%, TG降低20% ~50%,HDL-C升高10% ~20%。

贝特类还有一定的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作用。

适用于高TG血症或以TG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HDL-C血症。

赫尔辛基心脏研究(HHS)、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局HDL-C干预实验(VA-HIT)、苯扎贝特心肌梗死预防研究(BIP)、DAIS和糖尿病患者干预预防事件试验(FIELD)等临床试验证实,贝特类药物可以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减少主要冠状动脉事件。

此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和胆石症等,也可引起肝脏血清酶升高和肌病。

绝对禁忌证为严重肾病和严重肝病。

吉非贝齐虽有明显的调脂疗效,但安全性不如其他贝特类药物。

他汀类与贝特类联合应用适用于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目的为使TC、LDL-C和TG的浓度明显降低,HDL-C的浓度明显升高。

此种联合用药适用于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异常,尤其在糖尿病和代综合征时伴有的血脂异常。

联合治疗可明显改善血脂谱。

由于他汀类和贝特类药物均有潜在损伤肝功能的可能,并有发生肌炎和肌病的危险,合用时发生不良反应的机会增多。

因此,开始合用时宜都用小剂量,采取早晨服用贝特类药物,晚上服用他汀类药物,避免血药浓度的显著升高。

同时密切监测肌酸激酶(CK)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浓度。

对于老年、女性、肝肾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慎用他汀类和贝特类联合治疗,并尽量避免与大环酯类抗生素、抗真菌药、环孢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蛋白酶抑制剂、地尔硫卓、胺碘酮等药物合用。

贝特类药物中,吉非贝齐与他汀类合用发生肌病的危险性相对较多,但其他贝特类如非诺贝特与他汀类合用时,发生肌病的危险性较少。

2 烟酸烟酸属水溶性B族维生素,当用量超过作为维生素使用的剂量时,有明显的调脂作用。

烟酸的降脂作用可能与抑制脂肪组织中的脂解和减少肝脏中VLDL合成和分泌有关。

已知烟酸增加apoAⅠ和apoAⅡ的合成。

烟酸有速释剂和缓释剂两种剂型。

速释剂不良反应明显,一般难以耐受。

缓释型烟酸片不良反应明显减轻,轻易耐受。

烟酸可使TC降低5% ~20%, LDL-C降低5% ~25%,TG降低20% ~50%,HDL-C升高15% ~35%。

适用于除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Ⅰ型高脂蛋白血症以外的任何类型的高脂血症患者。

它是目前已知最有效的升高HDL的药物。

冠心病药物治疗方案研究(CDP),减低胆固醇和动脉硬化研究(CLAS-Ⅰ)、家族性粥样硬化治疗研究(FATS)、高密度脂蛋白粥样硬化治疗研究(HATS)和降低胆固醇对动脉生物学影响的调查(ARBITER2)等临床试验证实,烟酸能降低主要冠脉事件,并可能减少总病死率。

烟酸的常见不良反应是瘙痒、颜面潮红、胃肠道不适、糖耐量异常、皮疹、诱发痛风和肝脏毒性等。

这类药物的绝对禁忌证为慢性肝病和严重痛风;相对禁忌证为糖尿病、溃疡病和高尿酸血症。

缓释型制剂的不良反应轻,可增加依从性。

在常规他汀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缓释型烟酸,可进一步降低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管重建术的比例。

联合治疗可显著升高HDL-C,而不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观察证实其疗效确切、安全,更利于血脂全面达标。

阿西莫司是一种烟酸类衍生物,具有强烈的抗脂解作用和激活脂蛋白脂酶活性的作用,可以抑制脂肪组织释放非酯化的脂肪酸,减少总胆固醇以及LDL的生成。

和烟酸相比,阿西莫司的半衰期长;抗脂肪分解作用持续时间较长,效能较强;能改善糖代;不引起尿酸代变化;较少引起肝功能异常等优点。

阿西莫司尤其适用于血清TG浓度升高、HDL-C浓度下降、总胆固醇浓度轻度上升或正常的患者。

主要的不良反应有皮肤血管扩、面部潮红、瘙痒,偶有胃肠道不适。

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和烟酸缓释剂的患者中,仍有6%因潮红难以耐受而停药。

目前研究并未发现他汀类药物和烟酸缓释剂联合应用增加肌病和肝脏毒性的风险。

但由于烟酸增加他汀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故可能有增加肌病的危险。

联合应用同样需要监测ALT、AST和CK,指导患者注意肌病症状,一旦发现征兆,及时就诊。

联合治疗较单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有升高血糖的危险,但缓释剂很少发生,糖尿病也并非是这种合用的禁忌证。

在联合使用他汀类和烟酸时,应加强血糖监测。

3 胆汁酸螯合剂胆汁酸螯合剂或称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在肠道能与胆酸呈不可逆结合,因而阻碍胆酸的肠肝循环,促进胆酸随粪便排出体外,阻断胆汁酸中胆固醇的重吸收。

通过反馈机制刺激肝细胞膜表面的LDL受体,加速血液中LDL清除,结果使血清LDL-C降低。

另外在从肠道吸收胆固醇的过程中需要胆酸起乳化作用,胆酸被树脂吸附后随粪便排出,势必会影响胆固醇从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起到降脂作用。

常用的胆酸螯合剂有考来烯胺、考来替泊。

胆酸螯合剂可使TC 降低15% ~20%, LDL-C降低15% ~30%;HDL-C升高3% ~5%;对TG 无降低作用甚或稍有升高。

临床试验证实这类药物能降低主要冠状动脉事件和冠心病死亡。

胆酸螯合剂常见不良反应有产气、腹胀、便秘等胃肠道不适,并可影响某些药物地高辛、华法林、甲状腺素、利尿剂等的吸收。

同时其可能干扰叶酸和其他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因此长期服用者应适当补充维生素A、D、K、钙和叶酸,生长期以及怀孕妇女更应注意补充。

此类药物的绝对禁忌证为异常β脂蛋白血症和TG>4·52 mmol/L;相对禁忌证为TG>2·26 mmol/L。

他汀类与胆酸螯合剂合用有协同降低血清LDL-C的作用。

他汀类药物与胆酸螯合剂联用可增加各自的降脂作用,并且研究还表明,两者联用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进程,可减少冠心病事件的发生。

他汀类与胆酸螯合剂合用并不增加其各自的副反应,且可因减少用药剂量而降低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由于胆酸螯合剂在具体服用方法上的不便,此种方案仅用于其他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者。

4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口服后被迅速吸收,且广泛的结合成依折麦布-葡萄糖苷酸,作用于小肠细胞的刷状缘,抑制胆固醇和植物固醇的吸收(约50% )。

由于减少胆固醇向肝脏的释放,促进肝脏LDL 受体的合成,又加速LDL的代。

常用剂量可使LDL-C降低约18%,与他汀类药物合用对LDL-C、HDL-C和TG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未见有临床意义的药物间药代动力学的相互作用,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头痛和恶心, CK和ALT、AST升高超过正常上限值3倍以上的情况仅见于少数患者。

考来烯胺可使此药的曲线下面积增大55%,故两者不宜同时服用,必须合用时在服用考来烯胺前2 h或后4 h服用此药。

环孢素可增高此药的血药浓度。

多项临床试验观察了依折麦布与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的降脂效果和安全性。

10 mg/d依折麦布与10 mg/d阿托伐他汀或辛伐他汀联合应用,降低LDL-C的作用与80 mg/d阿托伐他汀或辛伐他汀相当,使降脂达标率由单用他汀类药物的19%提高到合用的72%。

依折麦布与其他他汀合用也有同样效果。

合用并不增加他汀的不良反应。

因此,依折麦布与低剂量他汀联合治疗使降脂疗效大大提高,达到高剂量他汀的效果,但无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因此,在大剂量使用他汀仍不能达标时,加用依折麦布是当前的最佳选择之一。

依折麦布副反应小,联合使用他汀类和依折麦布治疗的患者耐受性好。

联合治疗不增加肝脏毒性、肌病和横纹肌溶解的发生。

5 其他调脂药5·1 n-3脂肪酸n-3(ω-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二十碳戊烯酸(EPA, C20: 5n-3)和二十二碳己烯酸(DHA,C22: 6n-3),二者为海鱼油的主要成分,制剂为其乙酯,高纯度的制剂用于临床。

n-3脂肪酸制剂降低TG和轻度升高HDL-C,对TC和LDL-C无影响。

可使TG下降25% ~30%。

主要用于高TG血症;可以与贝特类合用治疗严重高TG血症,也可与他汀类药物合用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

n-3脂肪酸还有降低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炎症的作用,改善血管反应性。

该类制剂的不良反应不常见,约有2% ~3%服药后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消化不良、腹胀和便秘;少数病例出现转氨酶或CK 轻度升高,偶见出血倾向。

与他汀类药物或其他降脂药合用时,无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n-3脂肪酸制剂(多烯酸乙酯)中的二十碳戊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己烯酸(DHA),含量应大于85%,否则达不到临床调脂效果。

近来还发现n-3脂肪酸有预防心律失常和猝死的作用。

他汀类药物与鱼油制剂n-3脂肪酸联合是临床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有效而安全的选择。

他汀类药物与鱼油制剂联合应用并不会增加各自的不良反应。

由于服用大量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增加出血的危险,并且对糖尿病和肥胖患者因增加热卡的摄入而不利于长期应用。

5·2 普罗布考此药通过渗入到脂蛋白颗粒中影响脂蛋白代,从而产生调脂作用。

可使血浆TC降低20% ~25%,LDL-C降低5% ~15%,而HDL-C也明显降低(可达25% )。

主要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尤其是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该药虽使HDL-C降低,但可使黄色瘤减轻或消退,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减轻,其确切作用机制未明。

有些研究认为普罗布考虽然降低了HDL-C,但它改变了HDL的结构和代功能,提高了HDL运载胆固醇到肝脏进行代的能力,因此更有利于HDL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普罗布考尚有抗氧化作用,能够避免LDL 和脂蛋白(a)的氧化。

常见副反应包括恶心、腹泻、消化不良等;亦可引起嗜酸细胞增多,血浆尿酸浓度增高;最严重的副反应是延长QT间期引起室性心律失常,但极为少见,因此有室性心律失常或QT间期延长者禁用。

该药不宜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

停药后6个月也不宜怀孕。

临床实践中,常根据血脂异常的病因以及类别,根据调脂药物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等因素进行调脂药物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