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

合集下载

后现代知识观对我国高校教学评价的启示

后现代知识观对我国高校教学评价的启示

为 一 种 事 物 、 一 种 关 系 或 一 个 问 题 都 不 是 ‘ 立 独 的 ’、 ‘ 自在 的 ’, 们 与 认 识 者 的 兴 趣 、利 益 、知 它
识程 度 、价值 观念 、生 活环境 等等 都有 密不 可分 的
关 系 。 ” 在 证 伪 并 动 摇 了 现 代 知 识 观 的 客 观 性 信 念 之 后 ,后 现 代 主 义 者 明 确 提 出 了 自己 对 知 识 不 是 客 观 的 ,不 是 对 现 实 准 确 表 征 。 知 识 只 是 一 种 解 释 、
的 物 质 条 件 和 精 神 风 貌 、知 识 水 平 。尼 采 曾 声 称 : 有 各 式 各 样 的 “ 睛 ” ,因 而 有 各 式 各样 的 “ 眼 真 理 ” 。 这 也 就 是 说 , 知 识 总 是 某 个 人 从 某 一 角 度
后 现代主义对 现代 主义用 以确保知 识客观 性 的 “ 实在 ”基石 ( 即作为认 识对象 的客观 事物或 实体
高 校 经 纬
后 代 知 识 j "l o l l k , 观
对 我 国 高校 教 学 评 价 的 启 示
咸宁学院教育 系 刘宗南
【 摘 要】 后现代 主 义是2 世 纪未 西方社会 流行 的 一种 哲 学和 文化 思潮 ,其 影响遍 及各 个领 域 。后现代 知 0
识 观认 为知 识 具有 “ 确定性 ” 、 “ 不 情境 性 ” 、 “ 个体 性 ” 、 “ 构性 ” 、 “ 值性 ” 和 “ 建 价 多样性 ”等 特
征 。 后 现 代 知 识 观 对 我 国 高校 教 学 评 价 的 影 响 主 要 表 现 在 四 个 方 面 , 即 多元 化 、 发 展 性 、 对 话 性 和 质 性 评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的若干启示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的若干启示
性之后的一个新 的历 史时期 ” 后 现代 主义是对 现代 主义 的发 展 ,
虽然教师 已经不是学 生接 受知识 的唯一信息 源, 教师 的权威 受到挑战, 是 , 但 教师 的作用 仍然不 能被忽 视和取代 。师生之 间 应当倡导一种平等对 话 、 在教学 过程 中进行 持续 的、 积极 的思想
价本身并不是 目的 , 而是为 了提高 高等教育的质量 和效益 。正所
代主义者宣告 了绝对真理的终结 , 彻底否定了真理的至高无 上。 人不能变成知识 的奴仆 , 真理 盲 目崇拜 。对 于现今 和未来 对 社会 , 头脑僵化 、 无主见 的人是不 可 能取得 成功 的。教育应 该 毫 引导学生学会怀 疑和反 思 , 盲 目迷信 真理 和知识 , 不 保持 活跃 的 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 。正所谓“ 尽信书 , 则不如无书 。 , ” 如果 教育 将人教成了书本 的复制机器 , 么也就失去了教育的真义。 那 ( ) 二 对权威的批判。后 现代 主义 提倡对 权威 的反思 。在 教 育实践中 , 这点主要 体现在教 师观 上。现代 主义认 为 , 在教 育过
20 0 9年 9月
湖北第二师范学 院学报
J u n lo b iU iest d c t n o r a fHu e n v ri o E u a i yf o
Sp2 0 e .0 9
第 2 卷第 9期 6
V0. 6 N . 12 o 9
论 后 现 代 主义 思 潮 对教 育 的若 干启 示
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 应 “ , 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 一的尺 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 ”
景性甚于其普遍性 。咖达默尔的批判 更进一 步 , 他认 为人类靠 一
门年轻的实证 “ 科学 ” 来达到对真理概念 的认识是荒谬 的。 后 现

从后现代教育管理视角看我国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

从后现代教育管理视角看我国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

微观世界的独立而细致的研究 中去。人们开始逐渐 重 视各种定 性 的、 的研 究 方 法 。研究 不 仅 仅依 靠 质
数据 、 调查 问卷 , 大批 研究者进 入到 学校 中观察学 校
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特性, 即使是同一类型的组织 ,
发生的事情, 和学校成员对话 , 体验学校生活并作记 录 。实验证 明 , 在此基 础上 的研究 报告 内容深刻 , 栩 栩如生 。这种方 法 的广 泛应用说 明人们 逐 渐地接受 了后现代的非理性 , 不确定性等观念。
实证 , 为科学 和理性并 不 能真 正带 来社 会 的进 步 , 认
其教育管理思想对促进我国教育管理理论发展和实 践改革 具有 重要 意义 。


后现代教育管理的研 究视角 阐释
后 现代 主义不仅 仅是 一种 哲学 思潮 , 是哲学 、 更 语性 领 域 的混合 。它要 求 对 现 实 重 新 进 行解 释 , 对 “ 这 现 代 ” 育 管 理 理论 和 实 践 提 出 了挑 战 。因此 , 少 教 不 教 育管理学 者开 始把 目光投 向后 现代 教育 管理理论
其中每一个分支也有不同的特点。正如格林菲尔德
认 为 的那样 :人 不是 在组 织 当中生 活 , “ 相反 的却 是 组织 生活在 个体 当 中 , 过 个体 而存 在 。人们 在 组 通
维普资讯
20 0 8年 6月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Un v ri y J u lo o ma fMin a gNoma i est ayn r l


第 2 卷 箍皇塑 7
从后现代教育管理视角 看我 国教育管理 的发展方向
禹 露 , 魏 斌
后现 代理论 的一 些基本 观点 和方法研究 和解 决教育 管理 的理论 和实 践 问题 。 因此 , 研究 后 现 代理 论 及

后现代教育理论对高校教育的启示

后现代教育理论对高校教育的启示

无二的个体. 因此 , 在后现代主义教学评价中 , 为了 充分体现个体差异的平等性 , 其主张教学评价应该
注 重教 育对 象 的多样 性与 丰 富性 , 并且 还 主张评 价
革, 极其反对那种条条框框 的界定 , 因此人们意识 到无 法用 简单 的语 言对 其进 行全 面 的概括 【 l 1 . 与后现代主义相反的不是现代性 , 而是如时空
2 . 1 后现 代 主义教 育理论 的教学评 价观
在现代主义教育理论依 旧处于理性 的教学评
价形式下 , 教 学评 价 呈 现 出标 准 化 、 定量化 、 客 观
性、 信度与效度等特征 , 从而导致其形成一种 固定 的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标准 , 这表面上满足了我
国应 试教 育上 人才 的选 拔 , 但 是更 大 程度 上丧 失 了
第3 0卷 第 3期( 上)
2 0 1 4年 3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统一 性和 整理 性 , 还 有就 是后 现代 主义思 想对 科学
主要特征 的文化哲学思潮. 后现代主义 已经逐渐渗
透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 并且在整个西方世界
中产 生 了巨 大 的影 响力 .在后 现 代 主义 的影 响下 ,
面对我 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 为 了保证高等院校
的良性发展 , 我国教育界已经开始以一种积极的心 态来面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并且希望
V0 1 . 30No_ 3 Ma t . 201 4

后现代教育观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

后现代教育观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
现在什么方面 呢?

二、多元思维 ,探究改革大学生教 育管理的方法 后 现代 主义 的多元化思维是一场思维改革的风暴 ,旨在 对传统存在 的僵化 、封闭 、单一的思维进行极度 的批评和摧 毁 。就如 同他们倡导 “ 像读一首诗 、一部神话那样去解读哲 学原著和哲学文本 ” ,主要是让人们承认思维差异性 的存在 , 多视角 、多 向度 的去重新认识和思考我们的生存 的世界 。这 样强调 “ 所有 的方法都有 自己的局限性”多元化思维 ,对改 革大学生教育管理方法有很大的启发性 。
生活管理 和人才培养 目标 ,设 定一个全新 的管理工作模 式。
命力 ,凭借其广泛 的社会影响力迅速 的波及全球 。后现代主
义 的主要特点就是反 “ 现代 主义 ” , 是一种质疑主流社会 观念 , 崇 尚多元化 ,尊重差异 的哲学理论体系 。它 的提 出有着深刻
的社会背景 ,具有鲜明的时代 印记 ,还有进步意义 。 而后现代主义教 育观与传 统教育观相 比,主要强调 的是
青年与社会
科教论坛
后现代教育观对大 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

( 合肥工业 大学

合肥 2 3 0 0 0 9)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 摘 要】 后现代主义 ,兴起 于2 O 世 纪 中叶的欧洲 ,是一种 当 代 西方社会 的哲 学思潮。主要 强调 的是 对 “ 现代 主义”的 批评和反 思,对主流社会观念的质疑 ,崇尚多元化 和差异性 的哲 学理论体 系。后 现代主义凭借 自身广泛 的社会影响 力 ,迅速
的影响社会 的各个方面。在教育 学方面 ,形成 了后现代教育观 ,主要是 注重反 思和批评 ,倡导创造性 ,鼓励 多元化 思维方式 和推 崇平等对话的教 育理念 ,这对 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具有很 大的启发性 。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如何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如何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如何在当今社会,各种思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潮,也在潜移默化中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传统观念和权威的挑战,这使得教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鼓励学生积极质疑、批判和创新。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被动接受。

然而,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这种转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创造者和探索者。

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性和差异性,反对单一的标准和模式。

在教育中,这意味着不再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成功与失败。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才能和学习方式,教育应该尊重并适应这些差异。

例如,在课程设置上,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学科,而是增加了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和实践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评价体系上,也不再仅仅依靠考试成绩,而是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能力等多个方面。

这种多元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后现代主义还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和情境性。

传统的教育往往认为知识是客观的、绝对的,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知识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传授抽象的知识,而要将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应用知识。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际的生活案例来讲解数学原理,让学生明白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意识。

此外,后现代主义对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也产生了影响。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相对被动。

而后现代主义主张建立一种平等、对话和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后现代思潮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后现代思潮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5 1030 ) 0
化上还有不少争论 , 但总的趋势应该是清楚的。从总体 上说 ,这种趋势反映 出 当代 的学术思想对传统 的实证
主义思想 的进 一 步地批 判和扬弃 。 二、 后现代思潮对教育教学活动 的影响 后现代 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 中, ,除利奥塔外其他人
20世纪70年代 以来 , 强调多元和不确定性的“ 后现 代 主义” 常被用来说 明 当代许 多事物的最新发展 。不管 持何立场 ,后现代主义不可回避地进人了我们 的思维 里, 后现代思潮 的影响 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它对教育 教学活动 的影响也不例外 。
性, 后现代主义认为所谓 的真理和谬误并非对立 , 他们 在不 同的情 景下是可 以转换 的。在此 基础上后现代 主 义者反对现代绝对的理性培养的教育 目的,提倡从多 方 面因素考虑形成教育 目的 ,包括很 多教育过程 中的 偶 然因素也 必 须被 考虑 。否认培 养“ 面 的人 ” 全 的必要 性 , 对 预设 的教育 目的 , 过程而轻 结 果 , 调 目的 反 重 强 的生成性而非预设性 ,重视个体发展 的不确定性 。同 时, 后现代主义重视个性 多元化 , 关注不 同人群对教育 的不 同价值诉求 ,要求 教育应该根据学 生 的不 同文化 背 景和 自身特 点制定符合个体 自身特质 和生活 的培养
一 、 现 代 思 潮 的 内涵 后
关于后 现代思潮 的界定有不少版本 。 比较而言反 思说更被广泛认 同。2 世纪60 年代之后 , 0 随着科技 的飞 速发展 , 世界 的面貌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全 方位的 , 不只局限于经济 、 政治 , 或文化 、 意识形态某一 个或某几个领域。 再有 , 这个新变化还只是开始 。 今天 , 虽然 我们还不能对它 的全貌作 出描述和判断 ,但这个 新 的复 杂 的世 界必 然 会 产 生新 的理 论 、新 的方 法 和新 的价值观 , 以构建新 的认 识 系统 。现代 的认识模式 、 理 论、 范畴 和方 法 显 然 已经 不够 了 。这种深 刻的变化 自然 会 引起社会人文学者的思考 。 反思说认为 , 后现代 主义是一种文化立场 。具体地 说 ,它是针对现代社会或 者针对现代性 的一种批判立 场, 它是 以现代性 为依存 条件 的 、 边缘性 的批判现代性 的思潮 。反思说将历史 的发展视 为“ 一个 多元 的 、 开放

论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研究和理论的主要贡献

论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研究和理论的主要贡献
角 和立场 。后
后 现代 主义 对 二 元 对立 思 维 模 式 进 行 了彻 底 的解
构, 把矛 头直接 指 向现代 性 , 向依赖着 一 种元叙 事 指
方式 来证 明 自己 的合 法 性 , 即那 些 能 为科 学 立 法 的 哲学 话语 。然 而 , 叙 事 的合 法 性 本 身 就是 一 个 问 元 题 。原 因是 主 流文 化 所 反 映 的是 霸 权 意 识 形 态 , 而
郑 淮 , 昌 勇 杨
( 南 大 学 西 南 民族 教 育 与心 理 中心 , 庆 4 0 1 ) 西 重 0 7 5

要 :O世 纪 7 2 O年 代 后期 , 些 学 者 将 后 现 代 主义 引入 教 育领 域 , 教 育 研 究 注入 了新 的 活 力 , 发 了 检 讨 一 为 引

批 判 现代 主 义 的二 元 对 立 ,
倡 导创 新和 多元 的教 育研 究 方 法
后 现代 主义 思潮 源 于对现 代性 的思 考 和现代 主
义 的批 判 。在后 现 代 主 义者 看 来 , 代 主 义 在科 学 现
研 究 中以理 性方 法 和逻 辑 为 唯 一 的 方 法论 , 强调 理
性 与非 理性 、 逻辑 与非 逻 辑 的绝 对 对 立 。这 种二 元 对 立 的思维 方 式 实 际 上 是 一 种 非 此 即 彼 的话 语 霸
权, 他们 对现 代 主义 中所谓 不 言 自明 的真 理 持怀 疑
的态度 。墨 菲 (. J W.Mu p y 指 出 , 从 根 本 上 来 rh ) “
多尔 ( W.Do1 、 奇 洛 ( .Kic eo ) 厄 舍 ( . l 金 ) J n h le 、 R P .Us e ) 爱 德 华 兹 ( . E w r s 、 林 ( hr、 R d ad ) 格 A. G en 、 克 拉 伦 ( . Mc ae ) 韦 克 斯 勒 ( . re ) 麦 P L rn 和 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作者:王诗琪刘海龙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7期
【摘要】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后现代思潮对教育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在我国教育哲学界也逐渐出现了新的后现代教育思潮萌芽。

这种教育观是以批判性的态度来对现代主义知识观进行评价和反思,提出问题,构建出一种后现代方式的知识管理,这给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后现代思潮;教育管理;高校
一、后现代主义的定义
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

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二、后现代主义的发展
我们要理解后现代主义,那么就要从现代出发,历史学家通常将15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一些列的改革作为现代的开端,这三场运动也通常被称为西方实现现代化进程的三部曲。

(一)后现代主义的孕育与萌芽
随着资本主义晚期的各种矛盾以及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后现代主义成为风靡欧美的一种文化思潮。

根据美国学者贝斯特的考证,在180年工业革命前后,英国画家查普曼就以“后现代绘画”一词来代指法国印象主义绘画和前卫绘画作品。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到60、70年代,在资本主义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人文科学的生存和发展遭遇到了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全球性灾难,使得人们也开始思考理性的脆弱,甚至开始怀疑理性的权威。

人文危机和科学怀疑导致关于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和危机开始在各个菱悦出现,此阶段的后现代主义主要表现为一种对社会现象或者说是文化现象的一种批判。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繁荣
随着后现代主义观点的迅速发展和深入。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期以后,欧美批评界开始了一系列大讨论,从此,“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学术现象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处在这一时期的后现代主义充斥着各菱悦各学者的不同观点和争论,同时也使其更具有包容性和综合性,从简单的背离和批判现代性的文学主义倾向转到从理论上针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所带来的危机和衰落而进行纠偏的倾向,这一倾向的产生是以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衰落,以现象学,新解释学,分析哲学以及解构哲学的兴起为标志而登上后现代思想舞台的。

三、后现代主义对当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积极意义
(一)强调“差异性”
后现代主义是崇尚差异性,偶然性以及文化多元性,认为教育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得到暗示,不是从普遍的,一般性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标准中得到暗示,它不是寻求把教育上的所有东西都变得具有同一性,而是强调各种各样的差异性。

它们寻求的是不同的声音,而不是现代主义下的一种权威的声音,因此,在教育目标,教育过程以此由引起的教育组织结构,课程,教育方法等方面会具有一种与以前不同的性质。

(二)重视“自主性,创造性”
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思想重视实践过程中成员的自主性,创造性,重视分权并通过分权化过程实现权力的生产和扩大,重视分权冰球通过分权化过程实现权力的生产和扩大,把教育组织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由于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观主张要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与想象,引导他们主动地批判分析与自行建构。

后现代主义为我们描绘了在教育管理中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活动中意义,精神,经验,观念,能力的生成过程,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而不是终极真理。

(三)促进教育管理的“正义和平等”
后现代主义宣告了以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科学神话的破灭,教育组织的目的是实现正义和平等,以便教育组织中每个人获得自由和解放,并发挥主体性,教育组织不是自然的而是人造的,教育组织的目标不是效率而是保证教育的正义和平等,促进人的自由和解放,教育管理知识不是实证的而是情景和价值的。

(四)倡导教育管理方法的“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更加重视民主对话,合理授权,文本结构,意义重建,非线性变革等交往方式解决所面临的教育管理问题。

它所倡导的教育管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而是多远的,多样化,不是对抗的而是对话的,对话的基础是理解,通过这样的理解过程,在教育管理实施中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与充分信任。

这种教育管理机制打破了原有的工具化的操纵,控制式的实施过程与机制,使学生作为参与的主题投入到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中去,从而实现多种视角的碰撞,多种视界的融合。

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对后现代主义的借鉴
(一)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理念
传统的高等教育结构比较单一,倾向于英才式的教育,不太注重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学生按照统一的步伐,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规格行动,无视学生的能力,后现代主义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遵循差异性管理的原则,把学生看做是发展中的个体并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学生教育的主要职能在于适合社会需要过程中,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各阶段发掘学生的潜能,另外,后现代主义强调从遗传基因的差异性的角度管理,重视个体存在的差异性,学生可能表现出的不同方面,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把个体间的差异可以成为优势,这为高校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供一种可观的资源。

(二)构建新型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后现代主义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多元性,平等性的教育思想,学生的丰富性,多元性,立体型因而凸显出来,强调学生工作教育管理者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天生独特的个性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高校的教育管理者要把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作为重要的目标去探寻追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竞争机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和规划人生,提倡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法,实验法,实践法等。

(三)推崇新型的教育管理师生关系
后现代主义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更加注重“正义和平等”,强调教育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没有权威,不存在压抑,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管理者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示范者,教育管理的模式不是纯粹的逻辑演绎模式,而是集逻辑演绎,人际交往与感染,生活渗透和环境暗示于一体的综合模式,后现代主义把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心放在分权和授权,合作,交流,对话,个体的差异与平等,男女平等,种族的文化差异等方面。

(四)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
后现代主义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更加注重教育管理方法的“多元化”。

教育管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不是对抗的而是对话的,这说明,教育管理理论从单一走向多远;同时多远的教育管理理论又是整合的,具有共同的精神,如强调组织,权力,知识的发展性和多样化,强调对话,理解,交流,解释等在管理中的作用等,强调管理民主化,分权,公正,追求人的自由,解放,价值和创造等。

参考文献
[1] 王治河.后现代主义与中国[M].外国哲学,2001(7).
[2] 潘婕.论后现代主义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M].改革与开放,2010.
[3] 赵帝.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的影响[M].东京文学,2011.
[4] 柳虎.大学教育管理对于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意义[M].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2.
[5] 季爱民.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M].2004.
[6] 洪柳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
[7] 王莉娟.大学生分层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初探[J].世纪桥,2011(7).
[8] 刘志强,山杉.浅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分层次管理和教育[J].管理学家,2010.
作者简介:王诗琪,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研究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刘海龙,哲学博士,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研究部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