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的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植物营养生态学研究植物营养和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

植物营养生态学研究植物营养和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

植物营养生态学研究植物营养和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植物营养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植物营养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探索了植物如何获取所需的营养元素,并如何适应生态环境中的变化。

本文将介绍植物营养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植物营养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植物营养生态学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假设:第一,植物对环境的适应需要营养物质的支持;第二,环境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和营养的影响是相互关联的。

根据这些假设,植物营养生态学提出了一些重要概念,如养分生态位、最佳化选择和植物资源利用策略。

1. 养分生态位养分生态位是指植物在资源竞争中所占据的位置。

不同植物物种对养分的需求和利用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它们在养分获取上存在差异。

植物营养生态学通过对养分生态位的研究,可以了解植物物种的养分利用策略,从而预测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2. 最佳化选择最佳化选择是指植物在环境条件下通过调整营养策略以获得最大生长利益的一种适应方式。

植物能够根据环境中养分的可获得性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调整其根系形态和分布,以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这种调整能力使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都能够生存和繁衍。

3. 植物资源利用策略植物资源利用策略是指植物在资源获取和分配上的方式和模式。

不同植物物种对养分的利用有着各自独特的策略,如一些植物通过与共生菌根真菌建立共生关系,增加养分吸收面积;而另一些植物则通过颗粒酶等酶类物质来提高养分的利用效率。

植物营养生态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植物物种在资源获取和利用上的差异。

二、植物营养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植物营养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植物对养分的需求、吸收和分配、植物对环境中养分变化的响应以及植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1. 植物对养分的需求植物对养分的需求是指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不同养分元素的需求量。

了解植物对养分的需求可以帮助我们优化植物的肥料施用方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2.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分配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并将其分配到不同的器官和组织中。

植物营养学

植物营养学

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如何吸收和利用养分的科学领域,是植物生长学的重要分支。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己的食物,这一过程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

植物的生长与养分的吸收息息相关,因此植物营养学对于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优化植物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植物吸收的养分主要包括氮、磷、钾、镁、硫、钙、铁、锰、锌、铜、钼和硼等元素。

这些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不同的作用,缺乏某种元素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限或发生病害。

了解不同养分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和吸收规律是植物营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植物养分吸收的途径植物养分主要通过根系吸收,根系是植物体内吸收养分的主要器官。

根系分为根尖、根发育区、根毛和根主体等部分,每个区域的特异性结构和功能有利于植物对不同养分的吸收。

除了直接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外,植物还能通过与微生物共生的方式提高养分吸收效率。

植物对不同养分的需求不同类型的植物对养分的需求也有所差异,不同生长阶段的植物对养分的需求也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植物在生长初期对氮、磷、钾等养分需求较大,随着生长阶段的推进,对微量元素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了解不同植物对养分的需求有助于科学施肥,提高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

施肥原则与技术根据植物对养分的需求特点,科学合理施肥是保证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

合理施肥需要结合土壤养分状况、植物品种特性和生长阶段等因素综合考虑,采取施肥均衡、追肥及时、选肥质优的原则,避免过量施肥或养分不足的情况发生。

同时,选择合适的施肥技术,如滴灌、喷施、基肥追肥等方式,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养分流失,保护环境。

结语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营养的重要学科,对于了解植物对养分的需求规律,科学施肥提高植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植物吸收养分的机制、养分吸收的途径和植物对养分的需求等方面,可以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理论依据,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肥料学基础知识

肥料学基础知识
肥料学基础知识
介绍内容
植物营养 作物对肥料的需求 施肥原理 肥料种类及营养作用 单质化肥的种类及营养作 用
第一节 植物营养
植物生长需要营养成分
soil
5 year
soil
第一节 植物营养
基本概念:
植物营养 ——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 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用以维持其生命 活动。 营养元素——植物体用于维持正常新陈代 谢完成生命周期所需的化学元素。
氢和氧来自水 其它的必需营养元素几乎全部是来自土壤。 由此可见,土壤不仅是植物生长的介质,而且也 是植物 所需矿质养分的主要供给者。
需要注意的问题——
十七种营养元素同等重要,具有不可替
代性;
N、P、K素有“肥料三要素”之称;
第二节
叶面喷施
光合作用
根毛区 根尖区
化肥养 分资源
植物过程
养分供应 土壤过程
目前 国内外公认的高等植物所必需的 营养元素有17种。它们是碳、氢、氧、氮、 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锌、 鉬、氯、镍。
C
N
Cl
S
Mo
Mn B Fe
Cu
Zn
Ni
H
Mg
Ca
K
P
O
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和来源
分组原则:根据植物体内含量的多少分为大量营 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一般以占干物质重量的 0.1%为界线。 大量营养元素含量占干物重的0.1%以上,包括C、 H、O、N、 P、K、Ca、Mg、S等9种; 微量营养 元素含量一般在0.1%以下,包括 Fe、B、Mn、 Cu、Zn、Mo、Cl等8种。 来源:碳和氧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作物缺氮不仅影响产量,而且使产品品质也下降。

植物营养学概述

植物营养学概述

植物营养学概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植物营养概念及其重要性一、基本概念1、营养元素——植物体用于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完成生命周期所需的化学元素2、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3、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二、植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1、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具体过程2、体内营养物质运输、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3、施肥手段:良好生长环境植物遗传特性手段: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植物营养效率4、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

第二节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一、植物营养研究的早期探索1、海尔蒙特(Van Helmont, 1577-1644),柳条试验2、罗伯特?波义尔(Robert Boyle)索秀尔,碳素营养学说3、泰伊尔(Von Thaer, 1752-1832)腐殖质营养学说4、布森高(Boussingault, 1802-1887)氮素营养学说5、索秀尔(Saussure,1804)、伍德沃德(Wood-ward):水培试验实践的先驱.二、植物营养学的建立和李比希的工作1、植物矿质营养学说(1840年)要点: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由于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所形成的矿物质。

意义:理论上,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是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的分界线和转折点,使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施用有机肥料向施用无机肥料转变有了坚实的基础;2、养分归还学说要点:植物以不同方式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养分,使土壤养分逐渐减少,连续种植会使土壤贫瘠,为了保持土壤肥力,就必须把植物带走的矿质养分和氮素以施肥的方式归还给土壤。

意义: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创立和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最小养分律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的高低则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4、李比希的功绩1、确立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建立了植物营养学科,从而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兴起2、提出养分归还学说和最小养分律对合理施肥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3、把化学应用于农业,使化学融于农业科学之中4、推行新教学法,重视实践和人才培养5、李比希观点认识的不足与局限性1、尚未认识到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2、对豆科作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3、过于强调矿质养分作用,对腐殖质作用认识不够三、植物营养学的发展1、萨克斯、克诺普发展了营养液培养技术2、近代田间试验研究有了明显发展(1)布森高在1834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农业试验站;(2)鲁茨1843年创立英国洛桑试验站,工作延续至今;(3)门捷列夫1869年在俄国四个省同时建立了试验站.(4)在鲁茨的倡导下,近百年来世界各国先后建立了长期实验站。

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

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

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 交换的具体过程,以及体内营养物质运输、分配和能 量转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施肥手段为植物提 供充足的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或通过改良植 物遗传特性的手段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植物营养 效率,从而达到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 目的。
据袁隆平介绍,亩产突破900千克,良种、良法、良田, 缺一不可。良种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础,必须配 套。在良法上,除了栽培技术、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今 年有个特别的地方,使用了专门的超级稻专用肥,起了很大 的作用。在亩产840千克的时候,没有使用这种肥料。
(三)生产优质农产品 外观品质:
土壤养分
肥料
需要施什么? 需要施多少? 什么时候施? 施什么位置? 什么方式施? 少了会怎样? 过量会怎样?
肥料养分
什么形态的? 怎么转化的? 怎么迁移的?
二、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
(一)保障粮食安全
Plant Nutrition — The Challenge of Feeding 9 Billion People
Lester Brown(1994) Who Will Feed China?
1978-2013年我国粮食产量与化肥用量的变化
(张福锁老师13“青土会”报告)
(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不施肥
施肥
肥料的增产作用
FAO:联合国粮农组织
2011年9月,杂交水稻之父袁 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 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 其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 926.6公斤。
植物营养学
华中农业大学
《植物营养学》课程参考教材
第一讲 植物营养学基本知识
第一节 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

植物营养学

植物营养学

粮食产量(万吨 万吨) 粮食产量 万吨0,000,000 140,000,000 120,000,000 100,000,000 80,000,000 60,000,000 40,000,000 20,000,000 0
Nitrogenous Fertilizers Potash Fertilizers
营养研究的人(植物吸收养分与吸收水分的过程有关 营养研究的人 植物吸收养分与吸收水分的过程有关) 植物吸收养分与吸收水分的过程有关
2. 海尔蒙特 海尔蒙特(Van Helmont)-- --1643年-1648年, 年 年
柳条试验
Van Helmont’s willow tree experiment
11. 创立“植物营养遗传学”:美国的爱泼斯坦 创立“植物营养遗传学” 美国的爱泼斯坦(E. Epstien)在 在 植物的矿质营养》 《植物的矿质营养》( 1972年)一书中详细叙述了植物营养遗传 年 一书中详细叙述了植物营养遗传 性状;我国的严小龙等编著了《植物营养遗传学》 性状;我国的严小龙等编著了《植物营养遗传学》 12. 提出“植物营养生态学”:研究植物-土壤及其环境的相 提出“植物营养生态学” 研究植物 土壤及其环境的相 植物- 互关系; 互关系;Rorison在《植物矿质营养的生态问题》(1969)一书总 在 植物矿质营养的生态问题》 一书总 结了当时植物营养生态的研究成果; 结了当时植物营养生态的研究成果;近年来环境保护更成为研 究的热点
二、肥料 (fertilizers)
1. 含义: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 含义: 养分,改善土壤性状, 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 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物质。 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物质。 2. 肥料生产和消费情况
1975年以来我国肥料施用量与粮食总产量的变化 年以来我国肥料施用量与粮食总产量的变化

植物营养的基本概念

植物营养的基本概念

第一篇植物營養的基本概念植物體的主要組成有那些成分?新鮮植株含有75-95%的水分,5-25%的乾物質。

水分含量的多寡受物種、營養狀況、取樣時的膨脹性(膨脹性受採樣時間、土壤水分含量、溫度、風速等)所影響。

如果將乾物質燃燒,其中佔90%以上的碳(C)、氫(H)、氧(O)及氮(N)等元素以二氧化碳、水蒸氣、分子態氮和氮的氧化物形式跑掉,留下的殘渣稱爲灰分。

灰分含有磷(P)、鉀(K)、鈣(Ca)、鎂(Mg)、硫(S)、鐵(Fe)、錳Mn)、鋅(Zn)、銅(Cu)、鉬(Mo)、硼(B)、氯(Cl)、鈷(Co)、鎳(Ni)等必需元素,矽(Si)、鈉(Na)、硒(Se)、鋁(Al)、鍺(Ge)等有益元素,以及自然界裡存在的元素,在植體內部都能找到。

因為新鮮植株的水分含量變異很大,因此,化學分析總是以乾基為運算的基礎。

通常大量元素用百分率(%)或千分之一(mg/g),微量元素用百萬分之一(mg/kg)表示。

植物體水(75-95%)H, O組成 1.最豐富的液體,植物容易吸取,是光合作用的原料2.比熱大,對外界溫度具緩衝作用,保護植物體不受害3.植物藉蒸散作用(水蒸氣經葉表氣孔逸散出去的現象)影響部份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及運輸,以及調節植物體之溫度4.溶解性好,黏度低,可溶解養分,並能在植物的輸導系統中迅速流動,對植物營養分的吸收、輸送、轉化有重大功用5.植體內各種代謝作用多在水中進行乾物質(5-25%)有機物(90-95%)無氮物質:C, H, O組成(醣類、澱粉、蔗糖、纖維素、脂肪、果膠、有機酸、臘質、激素、維生素)含氮物質:C, H, O, N組成(蛋白質、醯胺化合物、酶類)礦物質(灰分)(5-10%)P, K, Ca, Mg, S, Fe, Mn,Cu, Zn, B, Mo, Cl, Se, Na,Al……酵素成分、氧化還原、電子傳遞……圖1 植物體主要組成示意圖植物的礦質與必需元素有那些?週期表上有109種元素,其中有92種自然礦質元素已被充分認知,但植物體內化學元素只發現有大約70多種(植體內未發現可能因量太少,分析不出來;或為同位素,存在型態不穩定),這些元素在植體內含量不同,而且所含的這些元素不一定就是植物生長必需的,有些元素可能是偶然被植物吸收,甚至還能大量積累,有些元素對於植物需要量雖極微,然而都是植物生長不可缺少的營養元素。

植物营养考研题库

植物营养考研题库

植物营养考研题库植物营养考研题库植物营养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

随着人们对植物营养的研究不断深入,植物营养考研题库也逐渐成为考生备战考研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植物营养的基本概念、养分吸收与转运、养分利用效率等方面,介绍一些常见的考研题目,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植物营养是指植物通过吸收和利用养分来维持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过程。

它包括无机养分和有机养分两个方面。

无机养分主要包括氮、磷、钾等元素,而有机养分则包括碳、氧、氢等元素。

在植物营养的考研题库中,常见的问题包括养分的来源、吸收和转运等。

在养分吸收和转运方面,考生需要了解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和转运机制。

例如,题目可能会问到植物根系对不同养分的吸收速率是否相同,以及为什么。

考生需要了解植物根系的吸收机制,包括活性吸收和被动吸收两种方式。

同时,还需要了解不同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转运机制,如通过根内和根外转运蛋白等。

养分利用效率是指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的效率。

在植物营养的考研题库中,常见的问题包括植物对不同养分的利用效率是否相同,以及为什么。

考生需要了解不同养分在植物体内的利用效率差异的原因,如氮素利用效率低的原因可能与氮素在植物体内的代谢途径有关。

此外,植物营养的考研题库中还可能涉及到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的调控机制。

例如,题目可能会问到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是否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为什么。

考生需要了解环境因素对植物营养的影响,如土壤pH值、温度和水分等因素对植物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总之,植物营养考研题库是考生备战考研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植物营养的基本概念、养分吸收与转运、养分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学习和掌握,考生可以更好地应对植物营养的考试题目。

希望本文能为考生们的备考提供一些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植物營養的基本概念植物體的主要組成有那些成分?新鮮植株含有75-95%的水分,5-25%的乾物質。

水分含量的多寡受物種、營養狀況、取樣時的膨脹性(膨脹性受採樣時間、土壤水分含量、溫度、風速等)所影響。

如果將乾物質燃燒,其中佔90%以上的碳(C)、氫(H)、氧(O)及氮(N)等元素以二氧化碳、水蒸氣、分子態氮和氮的氧化物形式跑掉,留下的殘渣稱爲灰分。

灰分含有磷(P)、鉀(K)、鈣(Ca)、鎂(Mg)、硫(S)、鐵(Fe)、錳Mn)、鋅(Zn)、銅(Cu)、鉬(Mo)、硼(B)、氯(Cl)、鈷(Co)、鎳(Ni)等必需元素,矽(Si)、鈉(Na)、硒(Se)、鋁(Al)、鍺(Ge)等有益元素,以及自然界裡存在的元素,在植體內部都能找到。

因為新鮮植株的水分含量變異很大,因此,化學分析總是以乾基為運算的基礎。

通常大量元素用百分率(%)或千分之一(mg/g),微量元素用百萬分之一(mg/kg)表示。

植物體水(75-95%)H, O組成 1.最豐富的液體,植物容易吸取,是光合作用的原料2.比熱大,對外界溫度具緩衝作用,保護植物體不受害3.植物藉蒸散作用(水蒸氣經葉表氣孔逸散出去的現象)影響部份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及運輸,以及調節植物體之溫度4.溶解性好,黏度低,可溶解養分,並能在植物的輸導系統中迅速流動,對植物營養分的吸收、輸送、轉化有重大功用5.植體內各種代謝作用多在水中進行乾物質(5-25%)有機物(90-95%)無氮物質:C, H, O組成(醣類、澱粉、蔗糖、纖維素、脂肪、果膠、有機酸、臘質、激素、維生素)含氮物質:C, H, O, N組成(蛋白質、醯胺化合物、酶類)礦物質(灰分)(5-10%)P, K, Ca, Mg, S, Fe, Mn,Cu, Zn, B, Mo, Cl, Se, Na,Al……酵素成分、氧化還原、電子傳遞……圖1 植物體主要組成示意圖植物的礦質與必需元素有那些?週期表上有109種元素,其中有92種自然礦質元素已被充分認知,但植物體內化學元素只發現有大約70多種(植體內未發現可能因量太少,分析不出來;或為同位素,存在型態不穩定),這些元素在植體內含量不同,而且所含的這些元素不一定就是植物生長必需的,有些元素可能是偶然被植物吸收,甚至還能大量積累,有些元素對於植物需要量雖極微,然而都是植物生長不可缺少的營養元素。

植物具有選擇性吸收營養元素的能力,因此,其吸收的量與土壤中存在的有效養分通常並非成正比。

不同品種對選擇特殊離子的變異很大。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作物具有所謂療效的原因。

Arnon和Stout(1939)提出成為高等植物必需營養元素的三要件:1.缺少某種營養元素,植物不能完成生活史(必需性);2.必需營養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他營養元素所代替(不可取代性);在缺乏時,植物會出現專一的、特殊的缺乏症,只有補充這種元素後,才能恢復正常(專一性);3.必需營養元素為植物體組成分或直接參與代謝作用。

(某元素存在若只能促進其他元素的吸收或因拮抗作用抑制其他元素的毒害,則不能稱該元素為必需)根據以上三要件,目前已確定了高等植物的必需營養元素有18種:大量元素:氫(H )、氧(O)、碳(C, 1800, Senebier & Saussure)、氮(N, 1804, Saussure)、磷(P)、鉀(K)、鈣(Ca)、鎂(Mg)、硫(S, 1938, Sprengel);微量元素:鐵(Fe, 1844, Cris 或1860, Sachs)、錳(Mn, 1922, McHague)、硼(B, 1923, Warington)、鋅(Zn, 1926, Sommer & Lipman)、銅(Cu, 1931, Lipman & McKinney)、鉬(Mo, 1938, Arnon & Stout)、氯(Cl, 1954, Broyer)、鈷(Co)及鎳(Ni, 1987, Brown)。

雖然所有高等植物已確定需要上述的18種營養元素,但是需要量之間差別很大,其在植體的含量、功能及吸收型態亦異。

植物必需元素的分類為何?植物營養元素分類-依據功能區分營養元素被吸收型態生理生化功能第一組:C、H、O、N、S 1.CO2、HCO3-、H2O、O2、NO3-、NH4+、N2、SO42-、SO2的型態被吸收2.離子來自土壤,氣體來自大氣1.組成有機體的結構物質2.組成輔酶的基本元素3.在還原過程中被同化第二組:P、B、(Si) 以磷酸鹽(H2PO4-, HPO42-)、硼酸(H3BO3)或硼酸鹽( H2BO4-)、矽酸鹽(HSiO4-)的型態存在土壤溶液中被吸收1.與植體中的醇化合物進行酯化作用生成磷酸酯、硼酸酯2.磷參與磷脂的代謝,磷脂是細胞膜、能量和遺傳物質的重要成分第三組:K、Ca、Cl、Mg、Mn 以離子的型態存在土壤溶液中被植物吸收1.產生細胞滲透壓,平衡陰離子2.活化酶3.控制膜的透性和電化學勢第四組:Fe、Cu、Zn、Mo 以離子或鉗合物的型態存在土壤溶液中被植物吸收1.以鉗合物存在於輔酶中2.原子價的變動傳遞電子植物營養元素分類-依據含量多寡區分分類元素含量與說明大量元素(巨量元素) C, H, O, N, P, K,Ca, Mg, S0.1-5.0%,作物對氮、磷、鉀的需要量比較大,土壤中的有效含量常不夠作物生長所需,需要施肥來補充,稱肥料三要素。

鈣、鎂、硫需要量次之,稱次量要素微量元素Fe, Mn, Cu, Zn,B, Mo, Cl, Co, Ni0.1-2,000 mg/kg植物營養元素分類-依據移動性區分分類元素說明移動性要素氮、磷、鉀、鎂、氯容易在組織間移動,當新組織的生長缺乏時,老組織中所含的該要素即轉移至新組織非移動性要素硫、鈣、鐵、錳、銅、鋅、硼不易在組織間移動,當新組織的生長缺乏時,老組織中所含的該要素無法移出供新生組織使用土壤與植物體中元素存在量及其被吸收型態、途徑為何?元素植物體(mg/kg) 土壤(mg/kg)被吸收型態吸收途徑鮮基────乾基────碳C 180,000 450,000 454,000 20,000 CO2、HCO3-、CO32-空氣、水氧O 700,000 450,000 410,000 490,000 CO2、H2O、OH-空氣、水氫H 100,000 60,000 55,000 -H2O、H+水、水蒸氣氮N 3,000 15,000 30,000 1,000 NH4+、NO3-、NH3、NO2-、N x O、尿素、胺基酸、生物固氮水、土壤、空氣、葉面、微生物磷P 700 2,000 12,300 650 H2PO4-、HPO42-、低分子量有機磷水、土壤、葉面鉀K 3,000 10,000 14,000 14,000 K+水、土壤、葉面鈣Ca 3,000 5,000 18,000 13,700 Ca2+水、土壤、葉面鎂Mg 700 2,000 3,200 5,000 Mg2+水、土壤、空氣、葉面硫S 500 1,000 3,400 700 SO42-、SO2、SO3、SO32-水、土壤、葉面鐵Fe 200 100 140 38,000 Fe2+、Fe3+水、土壤、葉面錳Mn 10 50 630 850 Mn2+水、土壤、葉面銅Cu 2 6 14 20 Cu2+水、土壤、葉面鋅Zn 3 20 160 50 Zn2+水、土壤、葉面硼B 1 20 50 10 主要:H3BO3次要:B4O72-、H2BO3-、HBO32-、BO3-水、土壤、葉面鉬Mo 0.2 0.1 0.9 2 MoO42-水、土壤、葉面鎳Ni* 0.1-1 Ni2+氯Cl* 100 Cl-文獻何&孟, 1987 Epstein,1972* 目前尚無施用鎳和氯的紀錄,因為氯離子充斥於環境中,不虞匱乏;鎳的需求量非常少,種子中少量存在已足敷需求,除非種子是在無鎳的水耕液中栽培者,否則不會有缺鎳的問題。

人體內所含的主要化學元素(共有29種)及其功能分類元素質量% 存在位置和功能大量元素O 65 水及有機物的成分C 18 有機物的成分H 10 水、有機物及無機物的成分N 3 有機物及無機物的成分Ca 1.5 骨骼成分;與酵素、肌腱有關P 1.2 與細胞合成、能量轉移、遺傳物質有關K 0.2 細胞流質內有K+Cl 0.2 細胞內外都有Cl-S 0.2 蛋白質及某些有機物的成分Na 0.1 細胞流質外有Na+Mg 0.05 某些酵素的成分微量元素Fe <0.05 含於血紅素、肌血球素和蛋白質中,參與電子轉移反應。

(一單元的血紅素可攜帶四個氧分子)Zn <0.05 胰島素及許多酵素的成分Co <0.05 含於維生素B12,參與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的新陳代謝。

(把養分轉變成生理所需的能量)Cu <0.05 某些酵素的成分,幫助Fe的儲存,與紅血球、血色素的製造有關;參與頭髮、眼睛和皮膚的著色;與骨骼焊結締組織的構成有關I <0.05 含於甲狀腺激素,甲狀腺激素不足,影響新陳代謝,使幼童發育不良,智能低下;使孕婦流產;造成大脖子Se <0.01 某些酵素的成分F <0.01 含於牙齒及骨骼,影響牙齒和骨骼發育Ni <0.01 某些酵素的成分Mo <0.01 某些酵素的成分Si <0.01 含於關節組織中Cr <0.01 與碳水化合物的新陳代謝有關,幫助胰島素控制血糖,與控制膽固醇有關Mn <0.01 許多酵素反應的必需元素*其他元素V, Sn, Li, B, As, Pb, Cd等,含量都只有<0.01%,主要功能尚未可知。

主要營養元素在植體存在型態及功能為何?元素常用肥料種類(%) 植體內存在型態缺乏徵狀功能碳- 澱粉、脂肪、醣類、蛋白質、纖維……- 光合作用中被同化;呼吸作用中被釋放氫- 水、澱粉、脂肪、醣類、蛋白質、纖維- 水的成分而與植物體內的一切生理作用有關;光合作用中葉綠體分解水而生成氧- 水、澱粉、脂肪、醣類、蛋白質、纖維- 呼吸作用不可缺少;水和二氧化碳的組成元素氮硫酸銨(21)、尿素(46)、硝酸鉀(14)、硝酸銨(35)、氰氮化鈣(21)、硝酸鈣(15.5)、硝酸鈉(16) 蛋白質、胺基酸、核酸、酶、葉綠素、維生素、生物鹼、生長素、細胞分裂素植株矮小、早熟、提早老化、生長速率降低、老葉黃化核糖核酸(RNA)和去氧核糖核酸(DNA)是合成蛋白質和決定遺傳特性的物質基礎。

植物體內的遺傳資訊靠去氧核糖核酸傳遞磷過磷酸鈣(含P2O518),磷酸一銨(48-50) 腺漂呤核苷酸、核酸、蛋白質、磷脂、植素、酶葉深綠,生長點生長受阻且呈深紫紅色,新梢生長停滯,種子果實發育不良參與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的代謝;加強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與運轉;核酸是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變異的重要物質;提高果樹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磷脂與蛋白質是組成生物膜的基本物質鉀氯化鉀(含K2O 60)、硫酸鉀(50)與硝酸鉀(44) K+生長速率減低,嚴重時由老葉開始出現黃化和壞死現象激活酶的活性;促進光合作用,提高二氧化碳的同化率;促進醣類、蛋白質的合成和運輸;調節細胞滲透壓;增強抗逆、抗病蟲能力5鈣硝酸鈣、生石灰、熟石灰、碳酸鈣、氯化鈣、石膏、蚵殼果膠鈣(細胞壁)、草酸鈣(液泡)、檸檬酸鈣、植素(種子)、 -澱粉酶、Ca2+生長點最先受害死亡,芽的頂端或基部嫩葉扭曲細胞壁和細胞膜的主成分;多種酶的活化劑;調節介質的生理平衡;細胞之間的中膠層含有多量的鈣,與果實軟硬關係密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