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学论文有关孟德尔遗传定律得知识归纳
孟德尔遗传定律2归纳总结

孟德尔遗传定律2归纳总结孟德尔遗传定律是指奥地利植物学家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观察和总结,首次提出的遗传学原理。
该定律分为三条,第二条定律是“隐性遗传定律”,也被称为“单因素杂交定律”。
本文将对隐性遗传定律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理解。
一、隐性遗传定律的概念隐性遗传定律是指两个纯合子基因型的个体杂交后,其杂种后代第一代(F1代)均表现为与一亲本相同的显性性状,而隐藏了隐性性状。
仅在杂种后代第二代(F2代)中重新显现。
这表明显性基因可以压制隐性基因的表达。
二、隐性遗传定律的实验结果孟德尔通过对豌豆花色的实验观察,得出了隐性遗传定律的实验结果。
他选取了纯合红花豌豆和白花豌豆进行杂交,F1代的豌豆全部呈现红花色。
然而,当F1代进行自交产生F2代后,红花与白花的比例为3:1。
这说明在F1代中,红花的性状显性地压制了白花的性状表达,但在F2代中,白花的性状重新显现。
三、隐性遗传定律的遗传物质解释通过后续的研究,我们现在知道,隐性遗传定律的解释是基于基因的概念。
孟德尔所研究的红花和白花性状是由两个不同的基因决定的,分别记作R和r,其中R代表红色基因,r代表白色基因。
其中,红花的基因型可以是RR或Rr,而白花的基因型则是rr。
而红色基因R是显性基因,白色基因r是隐性基因。
四、隐性遗传定律的分离律现象隐性遗传定律除了包括基因配对的显性与隐性表现外,还涉及到后代基因的分离过程。
在F1代中,红花显性基因R压制了白花隐性基因r的表达,所以F1代红花的基因型可以是RR或Rr。
而当F1代进行自交后,由于两个红花基因RR和Rr的组合皆能表现为红花性状,所以F2代中红花的比例为3/4,而白花的比例为1/4。
五、隐性遗传定律的重要性孟德尔的隐性遗传定律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本原理。
该定律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揭示了基因的性状遗传规律,还为后来基因型、表型和遗传频率等概念打下了基础。
它对遗传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植物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也对人类遗传学、动物遗传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孟德尔 遗传规律 内容

孟德尔遗传规律内容
孟德尔遗传规律是指在自然界中,父母的基因会以一定的比例遗传给子代,这种遗传方式是基因遗传的基础。
孟德尔遗传规律是由奥地利的植物学家孟德尔在19世纪中期发现的,他通过对豌豆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遗传规律,从而开创了现代遗传学的研究。
孟德尔遗传规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单因遗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单因遗传是指每个性状只由一个基因控制,而且每个基因只有两个等位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例如,豌豆的花色只有紫色和白色两种,这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
分离定律是指在杂交后,每个基因的两个等位基因会分离,随机组合,形成新的基因型。
例如,当纯合紫色豌豆和纯合白色豌豆杂交时,它们的子代中会有三分之一的纯合紫色豌豆、三分之一的纯合白色豌豆和三分之一的杂合豌豆。
自由组合定律是指不同基因之间的遗传是独立的,互不影响。
例如,豌豆的花色和籽粒形状是由不同的基因控制的,它们之间的遗传是独立的。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对现代遗传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揭示了基因的遗传规律,为后来的基因定位、基因克隆和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孟德尔遗传规律也为人类遗传疾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例如,许多遗传疾病都是由单基因遗传引起的,如囊性纤维化、地中海贫血等。
孟德尔遗传规律是现代遗传学的基础,它揭示了基因的遗传规律,
为人类遗传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基因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研究孟德尔遗传规律,以推动遗传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和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

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1. 引言孟德尔遗传定律是由奥地利僧侣格里高利·孟德尔(Gregor Mendel)在19世纪提出的,是遗传学的基本原理。
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植物的研究,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即现在所称的孟德尔第一定律(分离定律)和孟德尔第二定律(独立分配定律)。
2. 孟德尔第一定律:分离定律分离定律又称为等位基因分离定律,它描述了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一个生物体的两个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分离,每个配子只含有一个等位基因。
这意味着,如果一个特征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那么在生殖细胞中,这两个等位基因将会分离,每个配子只传递一个等位基因给后代。
3. 孟德尔第二定律:独立分配定律独立分配定律指出,两个或多个特征的遗传是相互独立的,即一个特征的遗传不影响其他特征的遗传。
这意味着不同特征的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是随机组合的。
然而,这一定律不适用于连锁基因,即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它们的遗传是相互关联的。
4. 显性和隐性孟德尔的实验还揭示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特征。
显性等位基因在表型中表现出来,即使只有一个显性等位基因存在。
隐性等位基因只有在两个隐性等位基因同时存在时才会表现出来。
5. 等位基因和表型等位基因是控制同一特征的不同版本的基因。
表型是指生物体的一组可观察特征,结果来自于基因型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基因型是指生物体的基因组成,包括所有的基因和等位基因。
6. 杂交和测交杂交是指两个不同基因型的个体交配,产生后代的过程。
测交是一种特殊的杂交实验,其中一个亲本是纯合子,另一个亲本是杂合子,用于确定某个特征的遗传模式。
7. 孟德尔实验的现代解释现代遗传学通过DNA的结构和功能,对孟德尔的发现进行了解释。
DNA分子中的特定序列(基因)决定了生物体的特征。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现在被理解为描述了基因如何在细胞分裂和有性生殖过程中传递。
8.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应用孟德尔遗传定律在现代生物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作物育种、遗传咨询、医学研究和基因治疗等领域。
生物孟德尔定律的知识点总结

生物孟德尔定律的知识点总结生物孟德尔定律的知识点总结生物孟德尔定律是基因学的重要基础,是遗传学研究中最基本的规律之一。
这种定律是奥地利的格雷戈尔·孟德尔在19世纪50年代通过对豌豆的杂交实验而发现的,也被称为孟德尔法则或孟德尔遗传定律。
生物孟德尔定律的基本概念生物孟德尔定律中的遗传单位称为基因,基因是遗传信息的物质载体,与特定的形态、生理和生化特性相关联。
每个个体的基因型来自其父母的基因组合,并且个体的表型受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双重影响。
基因通常存在于成对状态,称为等位基因,表达为某一形态或性状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表达为另一种形态的基因称为隐性基因。
生物孟德尔定律的三个规律孟德尔通过对豌豆的杂交实验,发现了三个规律,分别是:1. 单因遗传第一定律:也被称为分离定律或杂合子分离定律。
该定律指出,在杂交中,如果两个纯种品种(即基因型全部相同的品种)与同样性状的基因型不同的纯种品种进行交配,它们的杂合子(即F1代)的基因型均为同一性状隐性基因和显性基因组成(即杂合基因),但它们的表现为显性基因的性状,这是因为显性基因占据了隐性基因的表达,隐性基因并未表现出来。
当杂合子(F1代)相互杂交时,杂合基因有可能互相组合,从而在它们的子代中出现隐性基因的表达。
这种现象被称为分离。
孟德尔定律的第一定律表达了基因相互作用的特点,即伴随着基因的遗传世代而延续。
2. 单因遗传第二定律:也被称为自由联合定律或染色体分离定律。
该定律指出,在杂合子(F1代)的两个衍生子或子代(F2代),颜色和形状这两个性状是独立遗传的,即任何一个性状的表现并不影响另一个性状的表现。
这个定律描述了基因位点之间的可独立分离和组合,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不同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特定性状的遗传方式。
3. 单因遗传第三定律:也被称为染色体连锁定律或染色体导向定律。
该定律指出,一组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可能性很高,这是因为同一染色体中的基因往往会位于相邻位置,不能独立分离。
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

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高考生物遗传定律知识点整理一、基本概念1.交配类:自交、杂交、测交、正交、反交、自花或异花传粉、闭花受粉杂交:指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个体间的相互交配,一般用×表示。
自交:指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个体间的相互交配,一般用X表示。
自交是获得纯种系的有效方法,也是鉴别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常用方法之一,尤其是植物。
自由交配:群体中的个体随机地进行交配,包含自交和杂交。
测交:让需要确定基因型的个体与隐性个体交配。
用于遗传规律理论假设的验证实验,也用于纯合子与杂合子的鉴定。
特别提醒:自交和测交都可用来鉴别一个个体是否是纯合子,自交较简便,测交较科学。
正交与反交:正交与反交是相对而言的,正交中的父本与母本恰好是反交中的母本和父本。
常用来检验某一性状的遗传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染色体遗传。
自花传粉: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交配方式为自交。
异花传粉:指不同花朵之间的传粉过程,分同株自花传粉(属自交)和异株异花传粉(属杂交)。
闭花受粉:某些植物在花未开时已经完成了受粉,这样的受粉方式为闭花受粉。
2.性状类:性状、相对性状、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共显性、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性状是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如豌豆的一些性状:种子形状、子叶颜色、茎的高度、种皮的颜色(有些种皮颜色为子叶透过种皮的表现)。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如豌豆的高茎与矮茎,狗的直毛与卷毛。
完全显性: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的全部个体,都表现出显性性状,并且在表现程度上和显性亲本完全一样,如豌豆的高茎与矮茎。
不完全显性:指在生物性状的遗传中,F1的性状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的亲本之间,如紫茉莉花色。
共显性:指在生物性状的遗传中,两个亲本的性状,同时在F1的个体上显现出来,而不是只单一的表现出中间性状,如马的毛色中混毛马、ABO血型中的AB型。
人教版教学论文有关孟德尔遗传定律得知识归纳

有关孟德尔遗传定律得知识归纳一、基因自由组合的细胞学基础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随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图解表示如下: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1)适用范围:以染色体为载体的细胞核基因的遗传。
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2)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其上的非等位基因也发生自由组合。
(3)提示: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遗传包括真核生物进行无性生殖时细胞核基因的遗传;真核生物细胞质基因的遗传;原核生物的细胞没有染色体,且不发生减数分裂,其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三、基因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区别与联系项目基因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相对性状数量1对2对n对F1的配子2种,比例相等22种,比例相等2n种,比例相等F2的表现型及比例2种,3∶1 22种,9∶3∶3∶12n种,(3∶1)nF2的基因型及比例3种,1∶2∶1 32种,(1∶2∶1)2=4∶2∶2∶2∶2∶1∶1∶1∶13n种,(1∶2∶1)n测交表现型及比例2种,比例相等22种,比例相等2n种,比例相等遗传实质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进入不同配子中减数分裂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从而进入同一配子中实践应用纯种鉴定及杂种自交培育纯种将优良性状重组在一起,培育新品种联系在遗传时,遗传定律同时起作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既有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又有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四、验证孟德尓遗传定律的方法(1)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①测交——后代比例为1∶1;②自交——后代比例为3∶1;③花粉鉴定法——两种类型的花粉比例为1∶1。
(2)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方法①测交——后代四种表现型比例为1∶1∶1∶1;②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
孟德尔定律的知识梳理和试题例析

孟德尔定律的知识梳理和试题例析一、知识梳理 1.遗传学中常见概念(1)性状与相对性状:性状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征的总称。
如豌豆的花色和种子的形状等。
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即为相对性状,如豌豆的花色有紫花和白花。
(2)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F 1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如教材中F 1代豌豆植株全开紫花,紫花为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C 控制;而F 1未能表现出来的另一亲本性状为隐性性状,如F 1代豌豆植株的白花性状,由隐性基因c 控制。
(3)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据相同座位,控制相对性状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基因为等位基因,如C 和c ;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为非等位基因,如D 和C 。
(4)基因型与表现型:控制性状的基因组合类型称为基因型,如CC 、Cc 和cc 。
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称表现型,如紫花、白花。
(5)纯合子与杂合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称纯合子,如CC 或cc ;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为杂合子,如Cc 。
(6)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CC×cc 杂交实验中,杂合F 1自交后形成的F 2同时出现显性性状(紫花)和隐性性状(白花)的现象。
(7)交配类型:杂交: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相交的方式,如:CC×cc 、Cc×CC 、Cc×cc 。
自交: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相交的方式。
如:CC×CC 、cc×cc 、Cc×Cc 。
测交:F 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
如:CC (待测个体)×cc正交和反交: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2.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比较相对性状同一性状 不同表现基因 基因型同源染色体 相同位置组合控制控制基因性状等位基因基因 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遗传学概念关系图二、试题例析 1.基因分离定律(1)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与交配方式的应用例1、为解决①~④中的遗传学问题,下列哪组方法最简便(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为纯合子 ②区分牵牛花花色的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④确定小麦是否为纯合子 A .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 .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C .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D .测交、杂交、自交、自交思路分析:①鉴定某动物是否为纯合子,选择测交的方法(后代全为显性性状则为纯合子,若出现隐性性状则为杂合子);鉴定某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选择测交或自交(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为杂合子),其中自交是最简便的方法(不需要去雄、人工授粉等),还可以将纯合体留种。
重点高中生物孟德尔遗传规律相关知识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高中生物孟德尔遗传定律相关知识总结一、基本概念1.交配类:1)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2)自交:植物体中自花授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授粉。
自交是获得纯合子的有效方法。
3)测交:就是让杂种F1与隐性纯合子相交,来测F1的基因型2.性状类: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23453.基因类1)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2)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34.个体类123)表现型=基因型(内因)4AAaa5Aa1、Aa(显性性状)、aa(隐性性状)AA→AA(显性性状)2.测交法:如果后代既有显性性状出现,又有隐性性状出现,则被鉴定的个体为杂合子;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被鉴定的个体为纯合子。
例如:Aa×aa→Aa(显性性状)、aa(隐性性状)AA×aa→Aa(显性性状)鉴定某生物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当被测个体为动物时,常采用测交法;当被测个体为植物时,测交法、自交法均可以,但是对于自花传粉的植物自交法较简便。
例如:豌豆、小麦、水稻。
五、分离定律1.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适用范围: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3.分离定律的解题思路如下(设等位基因为A、a)判显隐→搭架子→定基因→求概率(1)判显隐(判断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①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亲本杂交,子一代杂合体显现的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②据“杂合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③在未知显/隐性关系的情况下,任何亲子代表现型相同的杂交都无法判断显/隐性。
(2(3AB(4)求概率①概率计算中的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②计算方法:用分离比直接计算;用配子的概率计算;棋盘法。
六、自由组合定律1.实质: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或两对以上)同源染色体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F1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孟德尔遗传定律得知识归纳
一、基因自由组合的细胞学基础
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随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图解表示如下:
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1)适用范围:以染色体为载体的细胞核基因的遗传。
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2)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其上的非等位基因也发生自由组合。
(3)提示: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遗传包括真核生物进行无性生殖时细胞核基因的遗传;真核生物细胞质基因的遗传;原核生物的细胞没有染色体,且不发生减数分裂,其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三、基因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基因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相对性状数量1对2对n对
F1的配子2种,
比例相等
22种,
比例相等
2n种,比例相
等
F2的表现型及比例2种,3∶1 22种,
9∶3∶3∶1
2n种,
(3∶1)n
F2的基因型及比例3种,1∶2∶1 32种,(1∶2∶1)2
=4∶2∶2∶2∶
2∶1∶1∶1∶1
3n种,
(1∶2∶1)n
测交表现型及比例2种,比例相等22种,
比例相等
2n种,
比例相等
遗传实质减数分裂时,等位
基因随同源染色
体的分离而进入
不同配子中
减数分裂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
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进行自由组合,从而进入同一配子
中
实践应用纯种鉴定及杂种
自交培育纯种
将优良性状重组在一起,培育新品
种
联系在遗传时,遗传定律同时起作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既有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又有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四、验证孟德尓遗传定律的方法
(1)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
①测交——后代比例为1∶1;
②自交——后代比例为3∶1;
③花粉鉴定法——两种类型的花粉比例为1∶1。
(2)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方法
①测交——后代四种表现型比例为1∶1∶1∶1;
②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
(3)提示:验证孟德尔遗传定律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方法是验证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是否符合假设。
例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D、d控制),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H、h控制),蟠桃对圆桃为显性。
下表是桃树两个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
亲本组合组别甲乙
表现型
乔化蟠桃×矮化
圆桃
乔化蟠桃×乔化
圆桃
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株数矮化圆桃42 14 矮化蟠桃0 0 矮化圆桃0 13 乔化蟠桃41 30
(1)根据组别__________的结果,可判断桃树树体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____。
(2)甲组的两个亲本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
(3)根据甲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理由是:如果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甲组的杂交后代应出现______种表现型,比例应为______________。
(4)桃树的蟠桃果形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已知现有蟠桃树种均为杂合子,欲探究蟠桃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即HH个体无法存活),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遗传实验,请补充有关内容。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比较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如果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蟠桃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②如果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蟠桃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遗传规律的应用,侧重考查学生分析推断的能力。
命题的意图是考查学生利用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两对性状分开分析,由子代的表型比推导性状的显隐性关系,进而进一步推断。
通过乙组乔化蟠桃与乔化圆桃杂交,后代出现了矮化圆桃,说明矮化为隐性。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每一对相对性状分别进行分析,乔化与矮化交配后,后代出现乔化与矮化且比例为1∶1,所以该组为测交类型即亲本乔化基因型为Dd 、矮化基因型为dd,同理可推出另外一对为蟠桃基因型Hh与圆桃基因型hh,因而乔化蟠桃基因
型是DdHh、矮化圆桃基因型是ddhh。
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可得知甲组乔化蟠桃DdHh与矮化圆桃ddhh测交,结果后代应该有乔化蟠桃、乔化圆桃、矮化蟠桃、矮化圆桃四种表现型,而且比例为1∶1 ∶1∶1。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这两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1)乙乔化(2)DdHh ddhh(3)4
1∶1∶1∶1(4)蟠桃(Hh)自交或蟠桃和蟠桃杂交①表现型为蟠桃和圆桃,比例2∶1②表现型为蟠桃和圆桃,比例3∶1
规律总结:解答此类题时显隐性状的判定是关键,常用的判定方法是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判断:①根据子代的性状分离比:比例为3的是显性性状,为1的是隐性性状,或者说F2中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②若两亲本的表现型不同,子代个体只有一种表现型,则子代个体表现出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针对一练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从基因水平上研究遗传学问题,发现两大遗传定律B.遗传定律适用于受精作用过程
C.叶绿体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D.只要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适用范围、研究水平等知识,命题意图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解析】准确掌握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适用范围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孟德尔是从个体性状水平上进行研究的,A项错误;遗传定律只适用于减数分裂过程中,B项错误;只有真核生物在进行有性生殖时且只有核基因的遗传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D项错误。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