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讲义20-基因工程及蛋白质工程 考研生物化学辅导讲义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讲稿

生物化学讲稿

绪论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基因信息的传递及其调控。

生物化学的研究主要采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也与生理学、细胞学、遗传学等有着广泛的联系与交叉。

人们通常将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及其代谢调控的研究称为分子生物学。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生物化学发展史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初期阶段,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

其间的重要贡献有对脂类、糖类及氨基酸的性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现了核酸;化学合成了简单的多肽,酵母发酵过程中“可溶性催化剂”的发现,奠定了酶学的基础等。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下叶——发展阶段,生物体内主要物质的代谢途径基本确定,例如;在营养学方面发现了人类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在内分泌学方面,发现了多种激素,并将其分离、合成;在酶学方面,酶结晶获得成功;在物质代谢方面由于化学分析及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生物体内主要物质的代谢途径已基本确定,包括糖代谢的酶促反应过程、脂肪酸β氧化、尿素合成途径及三羧酸循环等。

20世纪下叶至今——分子生物学阶段,蛋白质与核酸成为研究的焦点,50年代初期发现了蛋白质a螺旋的二级结构形式;1953年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70年代重组DNA技术的建立,不仅促进了对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而且使人们主动改造生物体成为可能。

由此相继获得了多种基因工程的产品,大大推动了医药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转基因动植物和基因剔除的成功是重组 DNA 技术发展的结果。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也是重组DNA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应用的重要方面。

;80年代核酶的发现;1990年开始实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这些研究结果必将进一步加深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二、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人体由各种组织、器官构成,各组织,器官又以细胞为组成的基本单位,细胞又由成千上万种化学物质组成。

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课件

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课件

基因重组技术
分子杂交
利用DNA分子的变性、复性和杂交的特性,将不同来源的DNA分 子进行杂交,以获得所需的重组DNA分子。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一种在体外扩增DNA分子的技术,通过特定的引物和DNA聚合酶 ,在DNA模板上进行半保留性复制,获得大量的DNA分子。
基因装配
将通过分子杂交和PCR等技术获得的DNA片段进行组装,构建完 整的基因表达载体。
01
发展速度快
02
突破不断
03
前景广阔
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技术近年来得 到了快速发展,涉及的研究领域不断 扩大,技术手段日益丰富。
随着技术的进步,基因工程和蛋白质 工程在突破一个个科学难题,解决了 一些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如某些疾 病的治疗和预防等。
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技术的发展前 景非常广阔,未来有望在各个领域发 挥重要作用,如生物医药、农业、环 保等。
蛋白质工程的应用领域
医药领域
蛋白质工程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主 要包括新药研发、疾病诊断和治 疗等。例如,通过蛋白质工程技 术,可以设计和优化药物分子, 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农业领域
蛋白质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 要包括作物改良、动物育种和疫 苗研发等。例如,通过蛋白质工 程技术,可以改善作物的抗逆性 、提高产量和优化品质。
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色谱、亲和色谱等。
蛋白质表达量的影响因素
基因拷贝数、转录和翻译的效率等。
蛋白质修饰与改造
蛋白质修饰类型:磷 酸化、糖基化、羟基 化等。
修饰与改造对蛋白质 功能的影响:调节蛋 白质活性、稳定性等 。
蛋白质改造方法:定 点突变、基因敲除、 基因融合等。
蛋白质结构解析与设计
蛋白质结构类型

生物化学课件-基因工程和蛋白自工程

生物化学课件-基因工程和蛋白自工程

篩選
質粒 上具 有抗 性基 因 如抵抗青黴素
在特殊培養基上 (如含有青黴素) 篩選目的細菌
長出必然 是重組成 功的細菌
五、克隆基因的表達
真核生物基因轉移到原核生物表達,必須考 慮:
1、真核基因與原核基因結構上的差異。
2、真核基因與原核基因具有不同的啟動子, RNA聚合酶的結構也不同。
3、真核mRNA5’端有甲基化鳥苷“帽”結構, 3’端有poly“尾”結構。細菌沒有。
‥ ‥A A G C T T‥‥ ‥ ‥T T C G A A ‥‥
六核苷酸,粘端切口 六核苷酸,粘端切口
Sal I
‥ ‥G T C G A C ‥‥ ‥ ‥C A G C T G ‥‥
六核苷酸,粘端切口
Sma I
‥ ‥C C C G G G ‥‥ ‥ ‥G G G C C C ‥‥
六核苷酸,平端切口
細菌染色體
都是DNA 質粒
二)、噬菌體和病毒
噬菌體入侵
噬菌體DNA 若專一序列點無
甲基保護,將被 降解。
第二節 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①從細胞中分 離出DNA
②限制酶截取 DNA片斷
③分離大腸桿 菌中的質粒
④ DNA重組
⑤用重組質粒 轉化大腸桿菌
⑥培養大腸桿菌 克隆大量基因
⑦重組體的篩選
二、限制酶(限制性內切酶)
原核生物中存在著一類能識別外源DNA雙 螺旋中4-8個堿基對所組成的特異的具有二重 旋轉對稱性的回文序列,並在此序列的某位點 水解DNA雙螺旋鏈,產生粘性末端或平末端, 這類酶稱為限制性內切酶(ristriction endonuclease)。
Hale Waihona Puke 一)、限制酶的命名和意義例:Eco R I,這是從大腸桿菌(Ecoli)R菌珠 中分離出的一種限制性內切酶

生物化学考研辅导(石东里老师讲)

生物化学考研辅导(石东里老师讲)

生物化学第三版上、下册(王镜岩)考研辅导笔记石东里老师讲2011.8(李小彬)目录第一章蛋白质化学(考研中约占30%) (1)第一节氨基酸(共7个大问题) (1)1. 氨基酸的结构 (1)1.1 蛋白质的水解(三种水解方式) (1)1.2 氨基酸的结构通式(L-α-氨基酸)P123 (1)1.3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1)2.20种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分类(但很少以简答题的的方式考) (1)2.1 按氨基酸的酸碱性分 (1)2.2 按氨基酸所携带的侧链R基分 (1)2.3 按侧链R基的极性 (1)2.4 按氨基酸在人体内能否自身合成可分为 (2)2.5 按转化的产物分 (2)2.6 非蛋白质氨基酸(注意以下四个即可) (2)3.氨基酸的作用(功能) (2)3.1作为寡肽、多肽和蛋白质的组成单位 (2)3.2作为活性物质的前体 (2)3.3作为神经递质 (2)3.4氧化分解产生A TP (2)3.5作为糖异生的前体 (2)4.氨基酸的酸碱化学 (2)4.1 氨基酸为两性离子(兼性离子)一般不考,但要理解 (2)4.2 氨基酸的两性电解和等电点 (2)4.3 氨基酸的甲醛滴定 (3)4.4 氨基酸的滴定曲线(以Gly为例)P131 (3)5. 氨基酸的化学反应 (3)5.1 α-氨基参加的反应 (3)5.2 α-NH2与α-COOH共同参加的反应 (4)6. 氨基酸的光学活性与光谱性质 (4)6.1 除Gly外,其他氨基酸都有手性碳原子;其中Thr、Ile有两个手性碳原子 (4)6.2 紫外吸收光谱(专指3种芳香族氨基酸Trp、Tyr、phe ) (4)7. 氨基酸混合物的分析、分离 (4)7.1从以下4各方面进行分析 (4)7.2 电泳、层析 (4)第二节蛋白质的共价结构 (4)1.蛋白质通论(小题) (4)1.1 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特点 (4)1.2 氨基酸残基的平均分子量约为110 (4)1.3生物学意义(了解) (4)2. 肽 (4)2.1肽键 (4)2.2 肽的书写与命名 (5)2.4 天然存在的活性肽谷胱甘肽 (5)3.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5)3.1 一级结构的概念(了解)和主要化学键 (5)3.2 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方法 (5)4. 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6)4.1 蛋白质构象的研究方法 (6)4.2 稳定蛋白质三维结构的作用力 (6)4.3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6)4.4 纤维状蛋白 (7)5.蛋白质的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 (7)5.1 超二级结构 (7)5.2 结构域 (8)6.蛋白质三级结构 (8)6.1概念(理解 (8)6.2结构特征 (8)6.3 维持蛋白质三级结构的主要作用力——次级键 (8)7.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8)7.1 概念 (8)7.2 理解亚基与肽链的关系 (8)7.3 蛋白质以寡聚体存在的意义(2个或2个以上亚基组成的蛋白质统称寡聚体) (8)8. 蛋白质的折叠与结构预测 (8)8.1 折叠是一个有序的过程 (8)8.2 折叠要点 (8)第四节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大题) (8)1.一级结构决定空间结构 (8)2.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8)2.1同源蛋白质与物种之间的关系 (8)2.2 不变残基与可变残基(氨基酸残基) (8)2.3 分子进化系统进化树 (9)2.4蛋白质分子的激活(两个例子) (9)2.5分子病 (9)3.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9)3.1 氧合蛋白 (9)3.2免疫球蛋白IgG(了解) (9)3.3 肌动、肌球蛋白(了解)肌球蛋白具有ATP酶活性 (9)第五节蛋白质的性质及分离纯化 (9)1.蛋白质性质 (9)1.1紫外吸收性质 (10)2.蛋白质两性解离性质(参考氨基酸的) (10)3.蛋白质的胶体性质(常考) (10)4.蛋白质的沉淀 (10)5.蛋白质的变性/复性 (10)5.2肽键未断、分子量未变、断的是次级键 (10)5.3 变性因素 (10)5.4变性本质 (10)5.5变性后性质变化 (10)6.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 (10)7.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方法(原理) (10)8.蛋白质纯度的鉴定 (11)第二章酶 (11)第一节酶的概念、分类、命名 (11)1. 酶的概念 (11)1.1 与酶有关的概念 (11)1.2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共同点 (11)1.3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 (11)1.4 酶的专一性P332-333 (11)2. 酶的分类 (11)2.1 蛋白类酶按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的性质分 (11)2.2 根据酶分子的组成分 (12)2.3根据酶的结构分 (12)3.酶的命名(了解即可) (12)第二节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12)1.酶的化学本质 (12)1.1酶的化学本质 (12)1.2 核酶 (12)2.酶的活性部位或活性中心 (12)2.1 活性部位或活性中心(概念) (12)2.2 必需基团 (12)2.3活性部位与必需基团的关系 (12)2.4 “活性中心”常出现的氨基酸残基 (12)2.5活性部位或活性中心的特征 (12)第三节酶的催化机制 (13)1.“化能” (13)2.“过渡态稳定学说” (13)3.诱导契合学说 (13)当底物与酶接近到一定程度时→结合→底物诱导酶构象改变 (13)4.与酶高效催化性有关的因素(常考)P388 (13)5.几种常见酶的结构与功能 (13)第四节酶促反应动力学 (13)1.酶促反应速率的测定 (13)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13)2.1底物对酶促反应的饱和现象 (13)2.2 米氏方程 (13)v= (13)3.酶浓度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 (14)4.温度对酶反应的影响 (14)4.1最适温度 (14)4.2 温度对酶影响的2方面 (14)5.pH对酶反应的影响 (14)5.1 最适pH (14)5.2 pH影响酶结构的稳定 (14)6. 抑制剂对酶反应的影响 (14)6.1 抑制作用 (14)7. 激活剂对酶反应的影响 (14)第五节酶活性的调控 (14)1.酶结构的调节 (14)2.酶数量的调节 (15)第六节酶的应用及研究方法 (15)1.酶活力的测定 (15)1.1酶活力 (15)1.2.Km/Kcat (15)1.3.比活力(计算题) (15)1.4.酶活力测定的方法有哪些? (15)2. 酶的分离纯化 (15)2.1.注意事项 (15)2.2 酶的分离纯化方法与分离纯化蛋白质一样(依据) (15)3.酶工程 (16)第三章维生素与辅酶(无大题) (16)第一节概述 (16)1.维生素(概念) (16)2. 维生素作用 (16)3.分类 (16)4.结构 (16)第二节水溶性维生素与辅酶 (16)第三节脂溶性维生素 (17)第四章核酸化学 (18)第一节核苷酸 (18)1.碱基 (18)1.1 5种碱基结构 (18)1.2 稀有碱基 (18)1.3 碱基性质 (18)2.戊糖 (18)3.核苷 (18)4.核苷酸 (18)4.1 类型 (18)4.2 环化核苷酸 (18)激素(中科院系统常考) (18)4.3 核苷酸形成 (18)第二节核酸一级结构(比蛋白质一级结构重要) (18)1.概念 (18)2.连接方式 (18)3.表示方法 (18)3.1 线条式 (18)3.2 字符式 (18)第三节核酸高级结构 (18)1.DNA的高级结构 (18)1.1 双螺旋结构证据 (19)1.2 生物体中碱基组成规律 (19)1.3 DNA双螺旋结构 (19)1.4 三级结构 (19)2.RNA高级结构 (19)2.1 RNA二级结构 (19)2.2 RNA三级结构 (19)第四节核酸性质和研究方法 (19)1.核酸性质 (19)2.研究技术和方法 (20)2.1 核酸的分离、纯化和定量(电泳、层析) (20)2.2 核酸一级结构的测定 (20)第五章生物氧化 (21)第一节生物能学 (21)1.热力学定律 (21)1.1自由能 (21)2.高能化合物 (21)2.1 概念 (21)2.2高能磷酸化合物 (21)第二节生物氧化 (21)1.概念和特点 (21)2. CO2产生 (21)2.2 脱羧类型 (21)3.电子传递与呼吸链 (21)3.1 呼吸链(电子传递链) (21)3.2类型与定位 (21)3.3呼吸链的组分 (21)3.4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 (22)3.5 复合体Ⅰ、Ⅱ、Ⅲ、Ⅳ的结构与功能 (22)3.6 (22)第三节氧化磷酸化 (22)1.定义 (22)2.简述生物体内生成ATP的方式 (22)3.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 (22)化学偶联假说 (22)构象偶联假说 (22)化学渗透假说(简述) (23)3.4 A TP合酶 (23)4.结合变化机制(常考) (23)5.氧化磷酸化抑制 (23)呼吸链抑制剂 (23)ATP合酶抑制剂 (23)解偶联抑制剂 (23)6.P/O比与氧化磷酸化(了解) (23)7.氧化磷酸化的调节 (23)8.能荷 (23)9.线粒体外NADH的穿梭(细胞溶胶中NADH的再氧化) (23)α-磷酸甘油穿梭 (23)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23)机制 (23)第六章糖代谢 (24)第一节新陈代谢 (24)1.概念 (24)2.特征 (24)3.新陈代谢研究的主要方法 (24)第二节糖类水解、吸收 (24)1. 糖的生理功能 (24)2.糖的降解 (24)3.糖的吸收 (24)第三节糖分解代谢 (24)1.糖酵解(EMP途径) (24)1.1 定义 (24)1.2 场所 (25)1.3过程(△) (25)1.4 EMP途径的调节 (26)1.5EMP途径的生理意义 (26)1.6 生醇和乳酸发酵问题 (26)2.糖的有氧氧化 (26)2.1定义 (26)2.2 场所 (26)2.3 过程 (26)△第三节TCA(柠檬酸or三羧酸)循环 (27)1.场所 (27)2.过程 (27)2.1循环图 (27)2.2过程介绍 (27)2.3 TCA循环共产生ATP (28)3. 主要中间代谢产物 (28)4. 糖异生途径中的“Fe三角”(阐明草酰乙酸、PEP、丙酮酸之间的关系) (28)5.TCA生理意义 (28)6. 1分子葡萄糖完全氧化共产生ATP? (28)7. 1分子糖原完全氧化? (29)8.乙醛酸循环 (29)8.1 关键的两个酶 (29)8.2 乙醛酸分子可以看成2分子的乙酰-Co A→1分子草酰乙酸 (29)8.3 乙醛酸循环在植物种子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9)9.戊糖磷酸途径(PPP途径) (29)9.1定义 (29)9.2场所 (29)9.3 过程 (29)9.4生理意义(常考) (29)第四节糖的合成代谢 (29)1.糖异生 (30)1.1定义(重要) (30)1.2 场所 (30)1.3原料 (30)1.4动物不能用以下物质生成糖 (30)1.5过程 (30)1.6 草酰乙酸、乙酰-CoA都不能自由出入线粒体 (30)1.7 2分子丙酮酸生成1分子葡萄糖共消耗6分子ATP (30)2.Cori循环(乳酸循环) (30)2.1 过程 (30)2.2 主要意义 (30)3.糖原的合成 (30)3.1 葡萄糖的活化形式 (30)3.2 向非还原端增加葡萄糖残基 (31)3.3关键酶 (31)第五章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31)脂类 (31)必需脂肪酸 (31)不饱和脂肪酸 (31)第一节脂类的酶促降解 (31)1.脂肪的酶促降解 (31)1.1 脂肪的动员(掌握) (31)1.2激素敏感脂肪酶 (31)1.3 在(激素敏感脂肪酶)的催化作用下:脂肪→甘油三酯 (31)2.磷脂的酶促降解 (31)第二节脂肪的分解代谢 (31)1.甘油的氧化分解 (31)1.1 1分子甘油完全氧化产生()分子A TP? (31)1.2 部位 (32)2.脂肪酸的β-氧化 (32)2.1饱和偶数碳脂肪酸的氧化(三大步) (32)2.2“饱和偶数碳脂肪酸的氧化”计算题(软脂酸、硬脂酸、C12饱和脂肪酸与2分子G产能区别) (32)2.3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考试很少涉及) (32)3.脂肪酸氧化的其他途径 (32)3.1奇数碳原子脂肪酸的氧化 (32)3.2 脂肪酸的α-氧化 (33)3.3 脂肪酸的ω-氧化 (33)3.4 酮体的生产和利用(常考) (33)第三节脂肪的合成代谢(从重要性上看,不如脂肪的分解代谢重要) (33)1.原料 (33)2. 3-磷酸甘油(即α-磷酸甘油)的生物合成 (33)甘油→3-磷酸甘油 (33)糖分:- 磷酸二羟丙酮→α-磷酸甘油 (33)3.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33)3.1从头合成 (33)3.2脂肪酸链延长(部位:线粒体内、内质网内) (34)3.3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34)4.脂肪的生物合成 (34)第四节磷脂代谢 (34)1.代谢 (34)2.脑磷脂、卵磷脂的合成代谢 (34)原料 (34)需要 (34)第五节胆固醇合成代谢 (34)1.原料 (34)2.调控酶 (34)第八章蛋白质及氨基酸代谢 (34)第一节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34)1.必需氨基酸 (34)2.蛋白质的互补作用(了解) (34)3.氮平衡 (34)第二节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34)第三节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34)分解代谢重要;合成代谢不需掌握 (34)1.氧化脱氨基作用 (35)2.转氨基作用 (35)概念 (35)两种酶 (35)辅酶 (35)两种转氨基反应 (35)意义 (35)3.联合脱氨基作用 (35)氧化脱氨基和转氨基联合 (35)嘌呤核苷酸循环 (35)4.氨的去路 (35)直接外排 (35)转化为酰胺 (35)转化为尿素 (35)5.α-酮酸的代谢途径 (35)①转变为糖or 脂 (35)②彻底氧化分解提供能量 (35)③再次氨基化为新氨基酸 (35)6.氨基酸脱羧酶 (35)6.1辅酶 (35)6.2 氨基酸→胺 (35)第四节氨基酸衍生物 (35)第九章核苷酸代谢 (36)第一节生物体内游离核苷酸的作用 (36)第二节嘌呤核苷酸代谢 (36)1. 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36)1.1从头合成途径 (36)1.2补救合成途径 (36)1.3 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调节 (36)2.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36)第三节嘧啶核苷酸的代谢 (37)1. 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37)1.1从头合成途径 (37)定义 (37)场所 (37)原料 (37)过程 (37)1.2补救合成途径 (37)2. 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37)第四节核苷酸合成的调控 (37)1.嘌呤核苷酸合成的调节 (37)2.嘧啶核苷酸合成的调节(酶) (37)3.脱氧核苷酸合成的调节 (37)第十章DNA的生物合成 (37)第一节DNA复制 (37)1.与DNA复制有关的酶和蛋白质 (37)1.1 DNA聚合酶(DDDP) (38)1.2 DNA解链酶(解螺旋酶) (38)1.3 SSB(单链结合蛋白) (38)1.4 DNA拓扑异构酶(旋转酶) (38)1.5 DNA引发酶 (38)1.6 DNA连接酶 (38)1.7 真核生物中的端粒酶 (39)2.DNA复制的分子机制(了解) (39)2.1 复制子 (39)2.2复制的机制 (39)3.DNA复制的方式 (39)4.DNA复制的一般特征 (39)5.保证DNA复制的真实性的机制(常考) (39)6.DNA损伤修复 (39)第二节逆转录 (40)1.逆转录酶 (40)3.完善中心法则、大多数为RNA病毒 (40)第十一章RNA的生物合成 (40)第一节转录 (40)1.转录的定义 (40)2.转录的一般特征 (40)3.RNA聚合酶的结构功能 (40)3.1 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结构功能 (40)3.2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结构功能 (40)4. 转录机制(起始、延伸、终止) (40)4.1原核生物转录机制 (40)4.2真核生物转录机制(一般考试不涉及) (41)4.3 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 (41)第二节转录后的修饰加工 (41)1.原核生物mRNA不需要进行加工修饰即可进行翻译 (41)2.真核生物mRNA前体(hnRNA)的加工修饰 (41)第十二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41)第一节遗传密码 (41)1.密码子 (41)1.1 1个起始密码子 (41)1.2 3个终止密码子 (41)2.密码子特征 (41)3.SD序列 (42)第二节核糖体 (42)第三节tRNA (42)第四节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 (42)1.以原核生物为例(大题) (42)2.简述蛋白质合成起始阶段过程 (42)3.大亚基中的23SrRNA(核酶)转肽、水解 (42)4.看一下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翻译的差异 (42)5. 看一下基因调控(乳糖操纵子、Trp操纵子的作用机制) (42)第一章蛋白质化学(考研中约占30%)第一节氨基酸(共7个大问题)1. 氨基酸的结构1.1 蛋白质的水解(三种水解方式)1.1.1酸水解的特点:(1)Trp被水解破坏(2)Asn被水解为Asp,Gln被水解为Glu(3)一般用HCl(水解后加热HCl会挥发)1.1.2碱水解:Trp不被水解破坏1.1.3酶水解(第章要详细讲)1.2 氨基酸的结构通式(L-α-氨基酸)P1231.3氨基酸的结构特点(1)除Gly外,其他氨基酸都含有手性碳原子注:某一碳原子周围的基团或原子各不相同,该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D型、L型与旋光活性(左旋、右旋)无对应关系(2)除Pro(亚氨基酸)外,其余皆为α-氨基酸含羟基(-OH)氨基酸Ser Thr含硫的氨基酸含巯基(-SH)Cys 含二硫键(-s-s-)Met含ε-氨基Lys 含胍基的氨基酸Arg 含咪唑基的氨基酸His芳香族(含苯环)的氨基酸Phe含酚羟基Tyr 含吲哚基Trp2.20种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分类(但很少以简答题的的方式考)自然界有180多种,但是参与组成蛋白质的仅有20种2.1 按氨基酸的酸碱性分酸性氨基酸:Asp、Glu碱性氨基酸:His、Arg、Lys2.2 按氨基酸所携带的侧链R基分芳香族氨基酸:Phe、Trp、Tyr 杂环氨基酸脂肪氨基酸2.3 按侧链R基的极性分类种数详细列举不带电荷的极性R基氨基酸7 Gly Ser Thr Cys Asn Gln Tyr带正电荷的R基氨基酸 3 His、Arg、Lys带负电荷的R基氨基酸 2 Asp、Glu非极性R基氨基酸8 Ala Val Leu Ile Met Pro Phe Trp说明:Gly即可与认为是不带电荷的极性R基氨基酸,也可以认为是非极性R基氨基酸非极性(亲脂性)从大小顺序:Il e>Val>Leu>Phe>Trp>Tyr2.4 按氨基酸在人体内能否自身合成可分为(1)必需氨基酸(人体自身不能合成)8种口诀甲携来一本亮色书对应氨基酸Met Val Lys Ile Phe Leu Trp Thr(2)半必需氨基酸2种(幼儿自身能合成,但是量不够)Arg His(3)非必需氨基酸2.5 按转化的产物分生酮氨基酸:Leu(有时候Lys也可以)一个空填Leu,若两个空填Leu、Lys生糖氨基酸生酮兼生糖氨基酸注意:并非所有的氨基酸都可以转化为糖2.6 非蛋白质氨基酸(注意以下四个即可)β-丙氨酸γ-氨基丁酸鸟氨酸O r n 瓜氨酸Cit3.氨基酸的作用(功能)3.1作为寡肽、多肽和蛋白质的组成单位3.2作为活性物质的前体Arg可转化为信号分子NO;Tyr可转化为甲状腺素、黑色素、等(Tyr可作为食品添加剂)3.3作为神经递质一般了解:γ-氨基丁酸→抑制性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可分为抑制性和兴奋性两类,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3.4氧化分解产生ATP3.5作为糖异生的前体4.氨基酸的酸碱化学4.1 氨基酸为两性离子(兼性离子)一般不考,但要理解氨基酸分子上带等量的正负电荷,即净电荷为零4.2 氨基酸的两性电解和等电点4.2.1 等电点(pI)氨基酸所带静电荷为零时的pH(注:不仅限于氨基酸,只要是两性物质即有等电点)4.2.2 理解两性解离理论P134(Glu和Lys的解离)最左端带最多正电荷最右端带最多负电荷注:pI是氨基酸的常数(在任何溶液中都固定)4.2.3 会判断氨基酸的带电性(氨基酸在溶液中的带电性由pI和溶液的pH值共同决定)P131p H>pI氨基酸带负电p H<pI氨基酸带正电pI=pI 氨基酸不带电A+-H+A o-H+A-4.2.4 等电点pI是氨基酸的一个常数,氨基酸在pI 时的溶解度最低,可以利用此性质进行氨基酸的分离纯化☆4.2.5等电点的的计算P134(对于有3个可解离基团的氨基酸例如Glu、Lys的pI的计算)石老师的结论:(1)碱性氨基酸(Arg 、Lys 、His ):两个较大的pK 值相加再除以2 课本上P134的例题:LysA 2+Ka1 A +Ka2 A oKa3 A -2.188.9510.53pI=1/2(pKa2+pKa3)=1/2(8.95+10.53)=9.74(2)其他氨基酸的pI 的计算:两个较小的pK 相加再除以2 以课本上的Glu 为例:A +Ka1 A oKa2 A -Ka3 A 2-2.194.259.67pI=1/2(pKa1+pKa2)=1/2(2.19+4.25)=3.224.3 氨基酸的甲醛滴定 4.3.1不能用酸碱滴定(因为用酸碱滴定,最后pH 值或者很大或者很小,没有相应的指示剂) 4.3.2甲醛与-NH 2结合,使之受保护。

生物化学讲义(最新整理)

生物化学讲义(最新整理)

第一章绪论一、生物化学的概念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中各种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

因此生物化学又称为生命的化学(简称:生化),是研究生命分子基础的学科。

生物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

二、生物化学的主要内容1.研究生物体的物质组织、结构、特性及功能。

蛋白质、核酸2.研究物质代谢、能量代谢、代谢调节。

研究糖、脂、蛋白质、核酸等物质代谢、代谢调节等规律,是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3.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和表达,研究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及表达、基因工程等,是当代生命科学发展的主流,是现代生化研究的重点。

三、生物化学的发展史四、生物化学与健康的关系生化是医学的基础,并在医、药、卫生各学科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不仅是基础医学如生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及组织学等的必要基础课,而且也是医学检验、护理等各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五、学好生物化学的几点建议1.加强复习有关的基础学科课程,前、后期课程有机结合,融会贯通、熟练应用。

2.仔细阅读、理解本课程的“绪论”,了解本课程重要性,激发起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每次学习时,首先必须了解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预读教材,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4.学习后及时做好复习,整理好笔记。

5.学生应充分利用所提供的相关网站,从因特网上查找学习资料,提高课外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6.实验实训课是完成本课程的重要环节。

亲自动手,认真、仔细完成每步操作过程,观察各步反应的现象,详细、科学、实事求是地记录并分析实验结果,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第一章蛋白质的化学一、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蛋白质分子主要元素组成:C、H、O、N、S。

特征元素:N元素(含量比较恒定约为16%) 故所测样品中若含1克N,即可折算成6.25克蛋白质。

(实例应用)(二)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AA)(一)编码氨基酸的概念和种类:蛋白质合成时受遗传密码控制的氨基酸,共有20种(二)氨基酸的结构通式:L-α-氨基酸(甘氨酸除外)(三)氨基酸根据R基团所含的基团,可分为酸性氨基酸(羧基)、碱性氨基酸(氨基及其衍生基团)和极性的中性氨基酸(羟基、巯基和酚羟基)。

任博生物化学考研讲义

任博生物化学考研讲义

任博生物化学考研讲义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分子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是现代生物学和化学的交叉学科。

考研生物化学是考研生物学专业的重要科目之一,对于考生来说,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和核心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一、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生物化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生物体中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类等。

生物大分子是由一些小分子单元组成的,通过化学键相互连接形成复杂的结构。

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功能,如蛋白质参与代谢过程、核酸携带遗传信息、多糖提供能量和结构支持、脂类在细胞膜中起到隔离和保护的作用。

二、生物化学的核心概念1.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是生物体中最重要的大分子,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

蛋白质的结构包括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不同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的功能。

2. 酶的作用机制:酶是生物体内催化反应的生物催化剂,可以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

酶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底物与酶的结合、底物转变为中间体、中间体转变为产物等步骤。

3. 代谢途径:代谢是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包括物质的合成和降解过程。

代谢途径主要包括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等,这些途径相互联系,共同维持生物体的正常功能。

4. 遗传信息的传递:遗传信息通过核酸分子(DNA和RNA)的复制和转录来传递。

DNA是生物体内储存遗传信息的分子,RNA则参与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最终实现基因的表达和功能的实现。

三、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1. 分离和纯化技术: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纯化是研究生物化学的基础工作,常用的方法包括电泳、层析、离心和超滤等技术。

2. 光谱技术: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可以通过一系列光谱技术进行表征,如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

3. 酶动力学研究:通过测定酶催化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关系,可以获得酶的动力学参数,揭示酶的催化机制。

4. 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物化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PCR技术、基因克隆、蛋白质表达等技术可以用于获得特定基因和蛋白质的大量样品。

生物化学教程全套讲义-授课内容及课程安排

生物化学教程全套讲义-授课内容及课程安排

授课内容及课程安排章节重点第二章1.掌握脂质的定义、分类和生物学作用;2.熟悉脂肪酸的结构和性质,和重要的脂肪酸;3.熟悉三酰甘油和腊的结构和性质;4.掌握脂质过氧化的机制、对机体的损伤及抗氧化剂的作用机制;5.熟悉磷脂和糖脂的结构和生物学意义;6.熟悉萜和类固醇的结构特点和生物学意义;7.掌握脂蛋白的结构特点和功能;8.熟悉脂类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1.掌握氨基酸的一般结构和氨基酸的分类;2.掌握氨基酸的酸碱性质和等电点的计算方法;3.熟悉氨基酸的常见化学反应的应用价值;4.熟悉分离和分析氨基酸的常用方法。

第四章1.掌握蛋白质的分类和功能多样性;2.掌握肽的结构特点和基本性质;3.熟悉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方法;4.掌握蛋白质一级结构与生物学功能的关系,熟悉有关的典型例子。

5.熟悉蛋白质人工合成的基本步骤。

第五章1.熟悉研究蛋白质构象的主要方法。

2.掌握稳定蛋白质三级结构的作用力。

3.熟悉多肽主链折叠的空间限制。

4.掌握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5.熟悉主要的纤维状蛋白质的结构特点。

6.掌握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含义,熟悉其结构特点。

7.掌握球状蛋白质的三级结构的特征。

8.熟悉膜蛋白的结构特点。

9.掌握蛋白质的变性和复性,了解蛋白质折叠的动力学、热力学和结构预测。

10.熟悉蛋白质四级结构的特点。

第六章1.熟悉肌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3.熟悉血红蛋白分子病。

4.熟悉免疫系统和免疫球蛋白。

5.熟悉肌球蛋白丝、肌动蛋白丝与肌肉收缩。

6.了解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进化。

第七章1.掌握蛋白质的酸碱性质。

2.掌握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常用方法。

3.掌握蛋白质的胶体性质与蛋白质沉淀的方法和原理。

4.掌握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一般原则。

5.熟悉蛋白质分离纯化的常用方法。

6.掌握蛋白质含量测定与纯度鉴定的常用方法。

第八章1.掌握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重点)2.掌握酶的化学本质及其组成。

(重点)3.熟悉酶的命名和分类。

生物化学讲义1-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考研生物化学辅导讲义

生物化学讲义1-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考研生物化学辅导讲义

生物化学讲义1-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考研生物化学辅导讲义第一部分结构和催化作用§1.1 氨基酸(aa)1. 结构特征2.分类:标准AAs非标准AAs3.化学反应:滴定曲线特征反应By Wang Z iiff eng 第一部分结构和催化作用1 结构特征(1)By Wang Ziiffeng第一部分结构和催化作用1 结构特征(2)蛋白质中的氨基酸都是L型的,D型仅存在于细菌细胞壁上的小肽或抗菌肽中。

只有Ile和Thr有两个手性碳原子Gly是唯一不含手性碳原子的AA,因此不具旋光性Ser 、Thr、 Tyr,这些AA残基的-OH上磷酸化是一个十分普遍的调控机制,可进行可逆性磷酸化,可有效地控制细胞的生长和机体的各种反应Asn、Gln在生理pH范围内其酰氨基不被质子化,因此侧链不带电荷。

Cys,在pro经常以其氧化型的胱氨酸存在,-S-S-二硫桥。

胱氨酸两个不对称中心相同,分子内互相抵消而无旋光性,称内消旋胱氨酸。

By Wang Ziiffeng 第一部分结构和催化作用1 结构特征(3)His是唯一一个R基的pka值在7附近的AA,因此在PH7.0附近有明显的缓冲作用。

Phe:它的浓度的测定被用于苯丙酮尿症的诊断。

Met又称蛋氨酸,它是体内代谢中甲基的供体。

(SAM—S- 腺苷蛋氨酸)A280:Trp、Tyr和Phe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Trp显现磷光,是一种寿命较长的发射光,对研究蛋白质结构和动力学特别有用。

酶蛋白荧光主要来自Trp和Tyr。

近年发现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中存在硒代半胱氨酸,有证据表明此氨基酸由终止密码UGA编码,可能是第21种蛋白 By Wang Z iiff eng质氨基酸。

第一部分结构和催化作用第一节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1.1 氨基酸(aa)§1.2 多肽和蛋白质By Wang Ziiffeng第一部分结构和催化作用第一节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By Dr.Wang2008.08By Wang Z iiff eng(hyd r ophilic) 第一部分结构和催化作用§1.1 氨基酸(aa )1. 结构特征2. 分类:标准 AAs ? 非标准 AAs3. 化学反应:滴定曲线特征反应By Wang Z iiff eng第一部分结构和催化作用2 分类(1)非极性 AAs (疏水)amino acid 3 letter code 甘氨酸 Gly 丙氨酸 Ala 缬氨酸 Val 亮氨酸 Leu 异亮氨酸 Ile 甲硫氨酸 Met 苯丙氨酸 Phe 色氨酸 Trp 脯氨酸Pro1 letter codeG A V L I M F W P极性AAs 丝氨酸 Ser苏氨酸 Thr 半胱氨酸 Cys 酪氨酸 Tyr 天冬酰胺 Asn 谷氨酰胺GlnS T C Y N Q带正电荷AAs (亲水)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Lys Arg HisK R H带负电荷AAs (亲水)天冬氨酸谷氨酸By Wang Z iiff engAsp GluD E黄色为含硫氨基酸绿色能被磷酸化第一部分结构和催化作用纸层析两个方向的溶剂系统不同固定相:吸附水流动相:丁醇、醋酸、水在流动相中分配系数越大,移动越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 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重组DNA 技术中常用的工具酶By Wang Z iiff eng工具 酶功能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识别特异序列,切割DNA DNA 连接酶 催化DNA 中相邻的5´磷酸基和3´羟基末端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使DNA 切口封合或使两个DNA 分子或片段连接DNA 聚合酶Ⅰ①合成双链cDNA 分子或片段连接 ②缺口平移制作高比活探针 ③DNA 序列分析 ④填补3´末端Klenow 片段又名DNA 聚合酶I 大片段,具有完整DNA 聚合酶I 的5'→3' 聚合、3'→5'外切活性,而无5'→3'外切活性。

常用于 cDNA 第二链合成,双链DNA 3'末端标记等反转录酶 ①合成cDNA②替代DNA 聚合酶I 进行填补,标记或DNA 序列分析多聚核苷酸激酶 催化多聚核苷酸5´羟基末端磷酸化,或标记探针 末端转移酶 在3´羟基末端进行同质多聚物加尾 碱性磷酸酶切除末端磷酸基第三部分 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 基因重组是指在体外用酶学方法将不同来源的DNA 进行切割 、连接,组成一个新的DNA 分子的过程,又称DNA 重组。

➢ 基因克隆将重组DNA 分子导入到合适的受体细胞中,使其扩增和繁殖,以获得大量的同一DNA 分子,称此为基因克隆、DNA 克隆或分子克隆。

➢ 基因工程实现基因克隆所采用的方法和相关工作,统称为重组DNA 技术或基因工程。

By Wang Z iiff eng第三部分 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限制修饰系统:限制性内切酶往往与一种甲基化酶同时成对存在,构成一个限制修饰系统,甲基化酶使细菌自身的DNA 带上标志,限制性内切酶专门用于降解入侵的外源DNA➢ 根据限制酶的作用特性,一般分为三类:——Ⅰ、Ⅱ和Ⅲ型,➢ 其中常用的是Ⅱ型限制酶。

By Wang Ziiffeng第三部分 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 II 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和修饰活性分开,蛋白质结构是单一成分, 辅助因子Mg 2+,位点序列旋转对称(反向重复)。

第三部分 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第二十节 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20.1 基因的克隆§20.2 蛋白质的表达By Wang Ziiffeng第三部分 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第二十节 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By Dr.Wang 2008.08By Wang Z iiff eng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By Wang Ziiffeng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同裂酶:来源不同的限制酶,识别位点相同,切割位点相同,产生同样的粘性末端。

By Wang Ziiffeng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同尾酶:来源各异,识别的靶序列不同,但都产生相同的粘性末端。

By Wang Ziiffeng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星号活力:在一定条件下(低离子强度,碱性pH,或50%甘油),限制酶的特异性降低。

结果,它的识别与切割所需的典型的核苷酸序列的数量和种类会发生变化。

例如 HindIII AAG↓CTTBy Wang Z iiff eng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By Wang Ziiffeng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Klenow片段(聚合酶Ⅰ大片断):By Wang Ziiffeng 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Klenow片段用途⑴ 补齐双链DNA的3ˊ末端;⑵ 用标记碱基补齐3ˊ末端;⑶ 在cDNA克隆中,用于第二股链的合成;⑷ DNA序列分析。

5' 3'双链DNA3'5'外切酶Ⅲ5' 3'3' 5'5'- 粘端Klenow DNA聚合酶5'3'变性5'[α-32P]dNTP3'标记末端5'3'+ 标记探针3'5' By Wang Z iiff eng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Taq DNA 聚合酶(耐热DNA聚合酶):➢Taq DNA 聚合酶催化DNA合成的最适温度范围70 75℃,➢95℃以上高温,半小时不失活,➢最适合用于聚合酶链反应(PCR)。

By Wang Ziiffeng 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逆转录酶:逆转录酶是一个多功能性酶,至少具有以下3种酶活性:⑴ 以单链RNA 为模板,催化合成cDNA单链⑵ 具有RNase H 活性,能水解RNA:DNA杂交链中的RNA⑶ 以DNA为模板,催化合成cDNA双链。

逆转录酶的应用:⑴ 将mRNA逆转录成cDNA,构建cDNA文库;⑵ 补平和标记5ˊ-末端突出的DNA片段;⑶ 代替Klenow酶用于DNA序列分析;⑷ 制备杂交探针等。

By Wang Z iiff eng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DNA聚合酶Ⅰ:E.Coli DNA聚合酶Ⅰ是一个具有3 种酶活性的多功能性酶。

➢包括:5ˊ→3ˊDNA聚合酶活性5ˊ→3ˊ核酸外切酶活性3ˊ→5ˊ核酸外切酶活性➢应用:⑴ 催化DNA缺口平移反应,制备高比活性DNA探针;⑵ 第二条cDNA链的合成;⑶ 对DNA3’突出末端进行标记;⑷ DNA序列分析。

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分子克隆常用DNA聚合酶:➢DNA聚合酶Ⅰ➢DNA聚合酶Ⅰ大片段——Klenow片段➢Taq DNA聚合酶➢T4 噬菌体DNA聚合酶By Wang Ziiffeng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BAP) 能够催化水解去除DNA或RNA5ˊ-端的磷酸基团。

➢用途⒈ 制备载体时,用碱性磷酸酶处理去除载体分子5ˊ-端磷酸基后,可防止载体自身环化连接,提高重组效率。

⒉ 用32P标记5'-端前,去除5'-P,再通过激酶作用把放射性核苷酸加到5'-端进行标记。

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将标记或未标记的dNTP加到DNA的3ˊ—OH末端;也可催化载体分子或待克隆的DNA片断上加上互补的同聚尾,便于进一步连接。

➢应用① 探针标记P32-α.dGTPG G G G G G G G32 32 32 3 32 32 32 32② 在载体和待克隆的片2 段上形成同聚物尾,以便于进行连接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基因克隆常用的载体:是将外源DNA(目的DNA)片断引入宿主细胞的运载工具,其化学本质为DNA 。

常用载体:质粒DNA、噬菌体DNA、病毒DNABy Wang Z iiff eng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载体的种类:➢克隆载体用来克隆和扩增DNA片段的载体,具有3点共性:⑴ 能够在受体细胞复制;⑵ 带有药物抗性基因,便于筛选;⑶ 可导入受体细胞。

➢表达载体除具有克隆载体所具有的性质外,还带有表达构件——转录和翻译所必须的DNA顺序。

By Wang Z iiff eng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DNA连接酶(DNA ligase):DNA连接酶可以催化带有粘性末端或平头末端的双链DNA中一条链的3ˊ-OH与另一条链的5ˊ-PO3H2形成磷酸二酯键而相连,从而构成一条完整的DNA长链。

➢用途(1)两个双链DNA片段连接起来(2)修补带有缺口的双链DNA分子By Wang Z iiff eng历年真题讲解一、填空题27、反转录酶可催化cDNA 合成,水解模板RNA 和。

(08)答案:双链DNA 的合成By Wang Ziiffeng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以质粒为载体的DNA克隆过程By Wang Z iiff eng 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一、目的基因的获取目的基因是指所要研究或应用的基因,也是需要克隆或表达的基因。

目的基因来源1)制备基因组DNA2)制备cDNA3)聚合酶链反应(PCR)4)人工合成基因By Wang Z iiff eng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1)制备基因组DNA(基因文库)➢条件:温和,在EDTA或SDS等存在下用蛋白酶K消化细胞、酚抽提。

➢片段分离:常用蔗糖梯度或电泳分离常用噬菌体载体或质粒载体。

➢DNA连接酶连接。

➢进入宿主细胞内培养扩增。

➢用分子杂交、凝胶电泳等方法鉴定。

By Wang Z iiff eng 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2)制备cDNA (cDNA文库)(1)合成cDNA第一条链反应体系只有mRNA、逆转录酶、4种dNTP、引物。

引物是与mRNA3ˊ端 polyA互补的寡聚dT(12~18dT片段)(2)合成cDNA第二条链RNase去掉模板mRNA(3)构建cDNA文库①cDNA两端加接头或衔接头接头是人工合成的双链寡核苷酸两端平头,含有限制酶切位点。

衔接头是另一种人工合成的双链寡核苷酸一端平头,另一端为粘性末端。

②cDNA与载体相连。

③导入宿主细胞进行克隆,这些菌体内保存cDNA集合体便是cDNA文库。

By Wang Z iiff eng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DNA克隆的基本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取克隆载体的选择和构建外源基因与载体的连接DNA导入受体菌重组体的筛选克隆基因的表达By Wang Ziiffeng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载体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⒈ 有自身的复制子,能独立复制。

⒉ 具备多个限制酶的识别位点(多克隆位点)。

⒊ 具有遗传表型或筛选标记。

⒋ 有足够的容量以容纳外源DNA片段。

⒌ 表达型载体还应具备与宿主细胞相适应的启动子、前导序列、增强子等调控元件。

⒍ 载体DNA中均有一段非必需区,将外源基因插入该非必需区,而载体本身不受影响。

By Wang Ziiffeng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为何酶促反应需要那么高的温度?➢为了确保模板是单链,尤其是第一次反应的模板➢防止非特异性的引物退火➢延伸的温度必须大于退火温度,而小于变性温度➢DNA聚合酶不能热变性,所以选用耐高温的聚合酶By Wang Z iiff eng 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影响PCR质量的一些因素?➢模板:选用纯度较高的DNA作模板,杂质蛋白和RNA 的存在都会影响到DNA聚合酶与引物和模板的结合。

➢目的片断:目的片断或者目的片断相邻的DNA含GC 量较高,或者有重复序列存在,都会导致二级结构的存在。

可在反应体系里加入DMSO,破坏模板的二级结构。

➢引物的设计:引物太短,要求退火的温度就低,错配的可能性就大,再者,两条引物不能存在较长的互补片断。

➢酶:纯度、可信度,碱基错配率<1/1000。

By Wang Ziiffeng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一些衍生的PCR技术⏹逆转录PCR (RT-PCR)⏹套式PCR (nested PCR)⏹反向PCR(inverse PCR)⏹差示PCR(DD-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 (SSCP-PCR)⏹不对称PCR(asymmetric PCR)⏹锚定PCR(auchored PCR)⏹长程PCR (long and accurated PCR)⏹锅柄PCR (panhandle PCR)By Wang Ziiffeng 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信息途径4)人工合成基因:引用DNA测序仪测出某一基因的碱基序列,或根据某一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反推核苷酸序列,再用DNA 合成仪通过化学合成原理合成目的基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