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_鲁迅_

合集下载

[风筝的故乡稿件]风筝的故乡

[风筝的故乡稿件]风筝的故乡

[风筝的故乡稿件]风筝的故乡风筝的故乡篇(1):风筝阅读答案风筝/鲁迅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黑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

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樵悴可怜模样。

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1、文题“风筝”的象征意义是( )(3分)A儿童天性 B赤子之心 C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意 D人生的遗憾2、文中写“我”对放风筝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保持这种态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引用原文回答) (2分)3、“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从全文看,“只得”两字表明小兄弟认为——哥哥不许放这种做法是__________,其实这正是鲁迅先生__________的原因所在。

(4分)4、选文的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分)5、“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个句子应该如何理解的?(3分):1、(3分)A(黄伟涛提醒:B项的“赤子之心”有提高之嫌,各位童鞋查查何谓“赤子之心”吧)2、(2分)(1)不但不爱,并且嫌恶;(2)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伟涛提请注意题中的“请引用原文回答”,两个答案点,各1分)3、(1)管得对(或填写“对”“正确”,语文阅读作文专题博客博主提醒注意不要弄反了) 悲哀(或填写“遗憾”“痛心”“悔恨”等等,意合即可)4、与故乡放风筝的时令进行对比(1分),引出下文(1分),说明惊异的原因(1分)。

鲁迅的风筝的主要内容概括

鲁迅的风筝的主要内容概括

鲁迅的风筝的主要内容概括
鲁迅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
兄弟之间的误解冲突:文章以风筝为引线,描述了“我”(即作者)小时候粗暴对待小兄弟的事情。

当时,“我”因为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行为,所以当看到小兄弟在做风筝时,便严厉地阻止他,并将他的风筝撕毁。

亲情与反思:“我”成年后对过去的这一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感到内疚和自责。

当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我”试图向小兄弟道歉,但发现他已经忘记了这件事。

然而,“我”的内心仍然无法释怀,深感愧疚。

社会批判:通过这个故事,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并强调游戏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压制了孩子的天性,这实际上是旧伦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的一种反映。

自我剖析与启示:鲁迅在文中展现了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的精神,他通过对小事的认真反思,提倡知错必改的态度,鼓励人们有这种自我审视和改正错误的精神。

总之,《风筝》不仅叙述了一个关于童年记忆和兄弟情谊的故事,而且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反思,深刻揭示了社会问题并提出了教育理念。

风筝 鲁迅

风筝 鲁迅

两幅画面: 一、第一段的画面 二、第二段的画面:
三次朗读: 一、第三段: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 读出他对风筝的痴迷与忘情之态 二、第四段: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后来怎样,我不 知道,也没留心。 读出弟弟的害怕惊恐,与默默忍受 读出我的自大自负自以为是,愤怒蛮横 三第八段: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还能希求什么 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读出我的渴望满怀期待之情 读出我的失望,心情之沉重
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风筝选自这部诗集。 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注音
丫杈 瑟缩 嫌恶 可鄙 点缀 什物 虐待 宽恕 笑柄 苦心孤诣
写出汉字
Jué bié( 诀别 ) qiáo cuì( 憔悴 ) huăng rán dà wù( dà ng yà ng ( 荡漾 ) Jīng huáng ( 惊惶 ) ) 恍然大悟
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回忆童年时期作为兄长的“我”干涉小弟弟放风筝,由此 引发思考和深沉感慨。 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 异和悲哀”?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 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 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 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 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 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 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村居

《风筝》重点笔记

《风筝》重点笔记

《风筝》重点笔记鲁迅文学常识:《风筝》选自《野草》,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他是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用此笔名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是《狂人日记》,他还有著名的小说《阿Q正传》。

他的著名小说集有《呐喊》、《彷徨》。

鲁迅名言:①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自责的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

祸哉,祸哉!②善于自责和反省是一种美德。

本文不仅表现了“我”个人的悔恨,其中也包含作者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愁和痛惜的感情。

表示了他对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恶痛绝。

艺术特色:①意蕴丰富②构思精巧(本文以“风筝”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显得亲切、真实)③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这首尾照应是由实到虚,由北方的风筝想到故乡的春天,又由虚到实,由回忆中的春天进入冬天)④语言精当⑤联想的应用第1段:渲染气氛,烘托“我”悲哀的心情作用:①定下基调②引出下文③开篇点题第2段:①意境优美②色彩优美③层次美故乡对比、反衬,相互映衬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第3段:弟弟:悲苦无奈的神态,恼恐不安的内心。

我:专制、盛怒。

第7段:鲁迅(“我”):深深自责,严于自我解剖,抛弃旧我,追求新我。

小兄弟:毫不抗争、麻木、幼稚、纯真、健忘。

揭露了“游戏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的虐杀。

重点问题解答:1、“我不幸偶尔看了…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答:联系第5段的“惩罚”一词,就清楚了。

因为“‘我’觉得自己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看到书上的道理,才发觉自己的错误,良心受到谴责,所以说:‘不幸’”。

2、“四面…荡漾了。

”这句话中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天空中荡漾了?答: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

这些时光早已过去了,所以“久经逝去”。

鲁迅《风筝》原文阅读

鲁迅《风筝》原文阅读

鲁迅《风筝》原文阅读[真诚为您服务]《风筝》原文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

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

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旧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

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鲁迅 风筝

鲁迅 风筝

鲁迅风筝引言鲁迅,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文化评论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其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中国文学乃至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聚焦于鲁迅的一篇著名散文作品——《风筝》,通过解读作品的内涵和鲁迅的写作手法,探究其中蕴含的思想意义。

作品概述《风筝》是鲁迅于1921年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一篇散文,被认为是一部鲁迅青年期的自传体作品。

文章以作者儿时的回忆为线索,通过风筝这一特殊的形象,揭示了中国人民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与困境下的艰辛奋斗和自我寻求的心路历程。

内容解读风筝的象征意义文章以风筝作为主题,风筝在整篇作品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风筝不仅代表着作者儿时的游戏与快乐,更寄托了作者对自由、独立和追求的渴望。

风筝在空中飞翔,象征着鲁迅内心深处对自由的追求,犹如风筝线上的人,为了自由而努力挣脱束缚。

“我们”的命运在作品中,鲁迅运用了“我们”的命运来描述中国人民普遍的困境。

他将自己的风筝与广大的儿童相联系,表达了对于封建社会压迫和剥削的痛苦和不满。

同时,他也在作品中呼唤着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以摆脱命运的束缚。

羁绊与自由鲁迅在作品中揭示了中国人民的羁绊和缺乏自由的痛苦。

他用“风筝线”来比喻社会对个体的束缚与限制。

风筝线是人与自由之间的纽带,但也是限制个体自由的枷锁。

鲁迅希望人们能够意识到这种羁绊的存在,并努力寻找摆脱羁绊的途径。

唯有取得了自由,才能够展翅翱翔。

鲁迅的写作手法自传体叙述《风筝》是鲁迅的一篇自传体作品,通过写作者自身的经历来抒发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这种写作手法使读者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也更有助于传达作者的内心感受。

比喻与象征鲁迅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哲理性。

在《风筝》中,风筝、风筝线等形象都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通过这些形象的运用,鲁迅巧妙地传达了自己的思想观点。

排比句法鲁迅的写作中常常采用排比句法来营造一种强烈的节奏和冲击力。

鲁迅 风筝

鲁迅 风筝

知识创造未来
鲁迅风筝
鲁迅的《风筝》是一篇讽刺现实主义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925年。

故事的背景是北方某农村,主要讲述了一个贫穷农民家庭的故事。

故事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展开,男孩非常喜欢飞风筝。

然而,因为
贫困的缘故,男孩一直没有机会拥有一只风筝。

直到有一天,男孩
看到邻居家的孩子们在放风筝,而邻居家的小孩坏了风筝带,于是
男孩乘机要求收下这个坏风筝。

男孩接下来花费大量时间修理风筝,细心呵护着它。

最终,男孩的
努力得到了回报,风筝终于飞起来了,而且非常稳定。

然而,正当
男孩想呼唤众人一同欣赏他的风筝时,风筝却因为长时间的待在树
上而断裂坠落。

故事最后,男孩心灰意冷地将断裂的风筝丢弃。

他体验到了生活的
残酷和无奈,对于现实的绝望感从他的内心深处涌出。

通过《风筝》,鲁迅揭示了当时农民阶级的生活困境和贫困的现实。

作品以一个纯真的孩童视角描述了农民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努力,以
及他们在社会底层屈辱和失望的遭遇。

鲁迅通过这个简单而真实的
故事,传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呼吁,呼唤人们关注并改变社会
不公和存在的问题。

1。

鲁迅风筝ppt课件

鲁迅风筝ppt课件

故事中的家庭关系复杂,反映了当时 中国乡村社会家庭关系的现实,同时 也引发了对家庭关系的思考和反思。
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故事中的“我”对传统观念持有批判 态度,但也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和尊重,反映了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复 杂态度。
03
《风筝》的艺术特色
叙事手法
倒叙手法
文章开头先从北京的冬季写起, 后文再回到过去,描述童年时对 风筝的厌恶,这种叙事方式使故 事更具有悬念和吸引力。
3. 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鲁迅深化了文 章的主题,使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封建 家庭对人的影响。
2. 冬天的描写不仅是时间的象征,还隐 喻了封建家庭的严酷和无情。
•·
1. 风筝在文中既是儿时快乐的象征,又 代表了被束缚和压迫的儿童天性。
《风筝》与鲁迅其他作品的比较分析
•·
2. 《朝花夕拾》与《风筝》都回
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 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正式开启白话文文学创作
之路。
1926年因与北洋政府及军阀 势力产生冲突,被迫南下厦门
、广州等地。
1936年因肺病在上海逝世。
鲁迅作品概述
小说
《狂人日记》、《阿Q 正传》、《呐喊》、《
彷徨》等。
散文
《朝花夕拾》、《野草 》等。
随笔、杂文
《热风》、《华盖集》 等。
翻译及长篇小说
部分西方文学作品及《 毁灭》等长篇小说。
02
《风筝》内容解析
故事背景
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故事发生在中国的一个乡村,时间没 有具体说明,但可以从文中的描述推 断出是20世纪初。
社会背景
故事反映了当时中国乡村社会的现实 ,包括封建礼教的束缚、家庭关系的 复杂以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風箏--魯迅
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叉於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

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模樣。

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

我現在在那里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但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並且嫌惡他,因為我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

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時大概十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於小半日。

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

他的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見他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後園拾枯竹。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去,推開門,果然就在塵封的什物堆中發見了他。

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

大方凳旁靠著一個胡蝶風箏的竹骨,還沒有糊上紙,凳上是一對做眼睛用的小風輪,正用紅紙條裝飾著,將要完工了。

我在破獲秘密的滿足中,又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

我即刻伸手折斷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

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於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里。

後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

然而我的懲罰終於輪到了,在我們離別得很久之後,我已經是中年。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於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於斷絕,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墮著。

我也知道補過的方法的﹕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

我們嚷著,跑著,笑著。

——然而他其時已經和我一樣,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還有一個補過的方法的﹕去討他的寬恕,等他說,「我可是毫不怪你呵。

」那麼,我的心一定就輕鬆了,這確是一個可行的方法。

有一回,我們會面的時候,是臉上都已
添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而我的心很沉重。

我們漸漸談起兒時的舊事來,我便敘述到這一節,自說少年時代的胡塗。

「我可是毫不怪你呵。

」我想,他要說了,我即刻便受了寬恕,我的心從此也寬鬆了罷。

「有過這樣的事麼?」他驚異地笑著說,就像旁聽著別人的故事一樣。

他什麼也不記得了。

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麼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

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並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

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