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致敏IL

合集下载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

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细胞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颗粒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致敏阶段 抗原 机体 产生IgE 结合于肥大细胞和 嗜碱性粒细胞(FcεRI); (二)发敏阶段 1.细胞活化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相同抗原 与IgE Fab段(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 细胞)结合 IgE (两个或两个以上)交联 FcεRⅠ的微集聚 启动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 细胞活化 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3.抗原抗体的比例 抗原或抗体过剩 形成免疫复合物(小); 抗原和抗体比例适当 形成免疫复合物(大); 抗原略多于抗体(抗原决定簇有剩余) 形成 免疫复合物(中)。 4.组织的解剖学及血流动力学 免疫复合物易沉积于静脉压较高的毛细血管迂回 处,如肾小球基底膜及关节滑膜、肝、脾、血管等部 位。 5.影响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其他因素 吞噬功能降低;补体功能异常等。
新生儿溶血症
Rh– 初孕
Rh– 再孕
Rh+
Rh+
健康新生儿
胎儿红细胞 致敏母亲
新生儿溶血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概念:血液循环中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 (IgG、IgM类)结合形成可溶性的免疫复 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沉积于组织,通过 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其 它细胞的参与下,引起组织损伤的过程。
由 IgG 或 IgM 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 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 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一.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1.变应原 --- 常为细胞性抗原; 2.抗体 --- IgG或IgM类抗体; 3.损伤细胞机制 --- 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 等参与。
2.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及其作用 (1)储存介质 ① 组胺(histamine) 作用:a.舒张微血管; b.平滑肌收缩; c.外分泌腺分泌增加。 ② 激肽原酶(kininogenase)

繁纷复杂的超敏反应,小谷教你如何记?

繁纷复杂的超敏反应,小谷教你如何记?

繁纷复杂的超敏反应,⼩⾕教你如何记?医学⾕考试最权威医学考试系统,因专业⽽信赖!距离2019年职称考试只剩 9天医学⾕⾃5⽉2⽇起开放『考前冲刺套餐』,受到⼤家的欢迎,最后⼀拨助考神器--考前押题,限时开放中!助您顺利通过考试!考前冲刺套餐每天只需1元轻松拥有医学⾕⾼质量试题检验(⼠、师、中级)模拟试卷历年真题考前押题尽在医学⾕考试(检验、输⾎、微⽣物全新试题)长按识别⼆维码,进⼊医学⾕在线考试系统购买考前冲刺套餐同时,医学⾕输⾎、微⽣物初中级考试同步进⾏考前冲刺29.8元套餐。

超敏反应⼜称变态反应,主要分为四型,是每年职称考试必考内容,但很多考⽣很难分得清楚!⼩⾕团队精⼼准备了以下内容,让您将四型超敏反应分得清楚、答得准确,不丢分不失分!I型:快(速发型)休克呼吸消化和⽪肤(两疹)IgE肥⼤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内试验:15-25分钟观察有⽆风团和红晕挑刺试验:点刺后15分钟观察结果II型:毒(细胞毒型)含“⾎”疾病及甲亢注:含“⾎”疾病(输⾎反应、新⽣⼉溶⾎、⾃⾝免疫性溶⾎性贫⾎、药物过敏性⾎细胞减少症、肺出⾎-肾炎综合征)IgM-IgG单核、中性粒、NKIII型:炎(免疫复合物型、⾎管炎型)(1)(类)Arthus反应:多次注射⾎清、胰岛素、疫苗(2)⾎清病、链球菌相关肾⼩球肾炎、类风关和SLEIgM-IgG中性粒细胞IV型:迟(迟发型)接触性(化妆品、⾦属)、移植排斥、传染性(结核菌素试验、梅毒)、桥本⽆抗体T细胞⽪内试验:前臂内侧注射,48-72⼩时观察局部有⽆红肿硬结斑贴试验:敷贴后24-72⼩时观察结果(点击可看⼤图)关键点记忆1、I、II和III型超敏反应均有抗体介导;2、补体参与II、III,但只有III必须依赖补体⽅可致病;3、同⼀个体可能存在多种超敏反应;4、同⼀抗原在不同个体或同⼀个体可引起不同类型超敏反应;5、同⼀疾病也可由不同类型超敏反应引起。

检验职称考试冲刺啦!模拟考试、历年真题、考前押题去哪⾥?长按并识别下图⼆维码医学⾕在⼿,资格考试⽆忧长按识别⼆维码,即刻开启练习练习题集单选题1、关于Ⅳ型超敏反应错误的是()。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
毒素结合成复合物,自限性。
57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是由致敏淋巴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 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为主 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反应发生较迟缓,也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 ( DTH )。 结核菌素实验是最经典的例子。 发生机制与细胞免疫完全相同,只是前者产生明显 组织损伤,而后者给机体带来有利的结果。
33
皮肤试验
34


药物治疗
抑制介质合成与释放 拮抗活性介质作用 对症,改善器官功能
35
第二节 II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
II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 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 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 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 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36
8
(二)参与的效应分子与细胞
1.变应素(allergin):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特异性IgE.
* IgE为亲细胞
性抗体,通过其 Fc 段 与 肥 大 细 胞 和嗜碱性粒细胞 表面FcεRⅠ结合,
使机体处于致敏 产生部位: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 状态。
固有层浆细胞合成
9
2. IgE Fc受体
FceRI:与IgE有极高的亲和力,存在于肥大 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
3


致敏阶段:接触抗原,机体形成对该抗 原的过度敏感性; 发敏阶段: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 抗原而导致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
4


Ⅰ 型超敏反应
(抗体介导,速发型)
Ⅱ 型超敏反应(抗
体介导,细胞毒型)
Ⅲ 型超敏反应
(抗体介导,免疫复合 物型)
Ⅳ 型超敏反应

IL生物学作用

IL生物学作用

生物学作用?IL-101、??简介在1989年,Mosmannand及他们的同事描述了一种新的免疫介质,由Th2细胞克隆分泌,能够抑制Th1细胞克隆IL-2和IFNr的合成。

早期被命名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CSIF),这种因子后来被命名为IL-10,在这被发现的21年期间,很多研究深入剖析了这个细胞因子的生物学特性2、??IL-10基因和蛋白人类IL-10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包括总共5.1kb的序列包含5个外显子,IL-10基因的启动子中有很多的SNP位点,一些证据表明这些基因多态性在体外会影响IL-10的表达,IL-10基因由178个氨基酸组成蛋白质,分泌时会被切去18个氨基酸的信号肽,人类和鼠类的IL-10约有75%的氨基酸序列是一致的,Wlodawer和Walter小组用X射线解决了IL-10的晶体结构,有趣的是IL-10的结构与IFNr的结构类似,人IL-10是一个35kD的二聚体由两个单体通过非共价键形式结合,二聚体有两个V型的结构域,每个结构域包含六个螺旋结构,其中A-D属于一个单体,另外两个(E0和F0)属于另外一个单体。

在单体内有两个二硫键(分别是C30-C126和C80-C132)来维持因子结构和生物学活性。

除了各种不同的哺乳动物IL-10相关分子外,还有四种病毒IL-10类似物,由EB病毒,马疱疹病毒2型,口疮病毒和巨细胞病毒产生,除了CMV病毒的IL-10,其它病毒与细胞分泌的的IL-10氨基酸序列结构相似,比如,EB病毒的IL-10氨基酸序列与人IL-10序列有83%相同,除了一些微小的变异外主要的不一致集中在N末端,因此导致两者结构非常类似。

病毒IL-10的表达似乎是在病毒感染的细胞裂解期,病毒因子似乎也通过相同的IL-10受体来作用,和人类IL-10相比,多数病毒IL-10的作用只有其效力的1/1000,但不幸的是,多数的抗人IL-10抗体和ELISA试剂不能区别两者,最近,认识到新的一些类似于IL-10人分子结构,这些细胞因子被统称为IL-10家族,包括IL-10,IL-19,IL-20,IL-22,IL-24,和IL-26。

变态反应的分型

变态反应的分型

变态反响变态反响又称过敏反响, 超敏反响 ,是指已被某种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受到一样抗原刺激时发生的超常的或病理性免疫应答.其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变态反响是一种过强的免疫应答,因此具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即特异性和记忆性.引起变态反响的抗原称为变应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等;也可是半抗原,如药物,化学制剂等;还可是自身抗原如变性的自身组织细胞等.根据变态反响的发生机制,通常分为IV型.前III型由抗体介导,第IV型为细胞免疫介导.临床上发生的变态反响常见两型或三型并存,以一种为主.而一种抗原在不同条件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变态反响.(一)I型变态反响----速发型变态反响为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应变应原时所发生的急性变态反响.如临床常见的过敏性哮喘,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均属I型变态反响.其根本特点是:发生快,消失快,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其发生机制是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与再次接触的变应原结合后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通常无组织细胞损伤.1.变应原种类:(1)吸入性:植物花粉,真菌,尘螨,昆虫,动物皮毛等.(2)食入性:奶,蛋,海产品,菌类食物,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3)其它:药物,化工原料,污染空气颗粒等.2.参与的免疫细胞:(1)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这两种细胞外表均具有IgE Fc受体,可与IgE的Fc段结合.同时这两种细胞的胞浆内均含有大量嗜碱性颗粒,其内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 (2)负反响调节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可直接吞噬,去除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颗粒,释放一系列酶灭活生物活性介质.3.参与的免疫分子――抗体:IgE为主,IgG4也可参与.IgE由变应原入侵部位粘膜固有层中浆细胞产生,对同种组织细胞具有亲嗜性,其Fc段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外表的IgE Fc受体结合.4.参与的生物活性介质及生物效应: (a)颗粒内储存的介质:组胺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其通透性,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引起痒感;激肽原酶使血浆中激肽原变为缓激肽,扩张毛细血管,增加其通透性,平滑肌收缩,引起痛感;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在反响局部聚集。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

第十五章超敏反应若机体已被某抗原致敏,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则二次免疫应答被增强。

在摄入的抗原量较大或机体的免疫处于高应答状态时,则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组织损伤,此即称为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根据反应发生的速度、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将超敏反应分为I、II、III和IV型。

I~III型由抗体介导,可经血清被动转移。

而V型由T 细胞介导,可经细胞被动转移,反应发生较慢,故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一、概念I型超敏反应在四型超敏反应中发生速度最快,一般在第二次接触抗原后数分钟内出现反应,故称速发型超敏反应(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或变态反应(allergy)。

多次注射动物抗血清所引起的异常反应称为过敏症(anaphylaxis),以示与保护性反应(prophylaxis)相区别。

IgE抗体是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抗体。

(一)变应原凡经吸入或食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后能引起IgE类抗体产生并导致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称为变应原(allergen)。

多数天然变应原的分子量为1~7万道尔顿。

引起变态反应的重要变应原有吸入性变应原和食物变应原两大类。

1.吸入性变应原:(1)种类繁多的植物花粉;(2)真菌;(3)螨;(4)上皮变应原;(5)屋尘;(6)羽毛;(7)昆虫变应原;(8)植物变应原。

2.食物变应原:(1)常见的过敏性食物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牛奶和鸡蛋;海产类食物,不易消化的食物如哈蟆类、鱿鱼;含有真菌的食物,如蘑菇等。

(2)因保鲜食品,冷藏食品及人工合成饮料日益增多,因而食物添加剂(染料、香料等),防腐剂,保鲜剂和调味剂就成了一类新的重要变应原。

(3)药物可经口服、注射和吸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少数病人用药后出现局部或全身药物过敏反应,如药疹、阿司匹林性哮喘、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等。

(二)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欧洲人群中I型超敏反应的发病率为25%~35%,瑞典为30%~40%。

抗原致敏IL-12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诱导抗肾癌免疫的体外研究

抗原致敏IL-12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诱导抗肾癌免疫的体外研究

组 ;T C L对 肾 癌 细 胞 有 强 大 的 杀 伤 作 用 , 著 高 于 各 对 照 组 。 结 论 】经 I一 2基 因 修饰 和 抗 原 致 敏 后 的 D 显 【 L1 C能
有 效 地诱 导 C L特 异 性 抗 肿 瘤 免 疫 应 答 。 机 制 可 能 与 I 一 2基 因 修 饰 和 抗 原 致 敏 活 化 了 D T 其 L 1 C抗 原 提 呈 第 二 信 号 , 进 了 D 高 分 泌 I 一 2因 子 , 活 了 T淋 巴 细胞 致 使 C L分 泌 I N 的 能 力 增 强 密 切 相 关 。 促 C L 1 激 T F 一
维普资讯
第2 8卷 第 4期
2o O 7年
7 月
中 山 大学 学 报 ( 医学 科 学 版) J R A U A -E NIE ST ( D C LS INC S OU N LOFS N Y TS N U V R IYME I A C E E )
分 析 各 组 D s 面 C 8 、 D 6H A D 的表 达 ; MT C 表 D3C 8 L — R 、 r法 检 测 D C刺 激 同 源 T淋 巴 细 胞 增 肾癌细胞的效能 ; 统计学分析 比较各组间 的差 异。 【 果 】经 I一 2基因修饰和抗原致 敏后 的 D 结 L1 C高表
关键词 : 肾细 胞 癌 ;肿 瘤 抗 原 ;白 细 胞 介 素 一 2 1 ;树 突 状 细 胞 ;肿瘤 疫 苗
中 图分 类 号 : 3 .1 R7 7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3 5 2 0 0 — 3 7 0 1 7 — 5 4( o 7) 4 0 9 — 5
Vo - 8 l 2
N . o4
J1 u.

四种类型超敏反应

四种类型超敏反应
第十四章 超敏反应
概 述: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 应,是指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发生的 以组织细胞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特异性免 疫应答。
变应原(allergen):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 称之为变应原。
分 类:
I型---- 速发型超敏反应(IgE)
II型----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IgG, IgM)
III型----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IgG)
IV型---- 迟发型超敏反应(TDTH,TC)
第一节 I 型超敏反应
一、参与反应的成分和细胞
(一)变应原—多种多样
l 接触或吸入性的:
s 植物花粉 s 屋尘,尘螨, 霉菌, s 异种动物蛋白,动物皮屑,抗血

l 食物变应原:
s 含蛋白较高的食物, (奶, 蛋, 鱼虾类水产海鲜品等)
Ⅲ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抗体是IgG、IgM; 形成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小血管 基底膜; 有补体参与; 病理损害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三、临床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发病率:0.01-0.09%
三、临床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
发病率:0.5-1%
三、临床疾病——银屑病
发病率:2-3%

• 发敏阶段——相同变应原→致敏机体→Ag-

IgE-细胞→细胞膜稳定性下降,通透性增加,

细胞内颗粒脱出。

• 效应阶段——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引起
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腺体
分泌增加。
三、I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点:
1.发生快,消退亦快,为可逆性反应; 2.参与抗体是IgE; 3.参与细胞为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原致敏IL
【摘要】【目的】探讨肾癌细胞抗原致敏白介素-12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免疫杀伤肾癌细胞的效能及相关免疫机制。

【方法】采用重组逆转录病毒介导IL-12基因修饰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DC;超声细胞破碎法提取肾癌细胞粗提抗原致敏经IL-12转染的DC;ELISA法检测各组DCs和各组CTLs上清中IL-12、IFN-γ因子的分泌水平;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各组DCs表面CD83 、CD86、HLA-DR的表达; MTT法检测DC刺激同源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及CTL免疫杀伤肾癌细胞的效能;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

【结果】经IL-12基因修饰和抗原致敏后的DC高表达CD83 和CD86分子分别为(%±%, %±%),分泌高水平IL-12 ( ±)pg/mL 及IFN-γ(892 ±31)pg/mL,刺激同源T淋巴细胞增殖明显,诱导激活的CTL上清中IFN-γ水平(1146±31)pg/mL显着高于对照组;CTL对肾癌细胞有强大的杀伤作用,显
着高于各对照组。

【结论】经IL-12基因修饰和抗原致敏后的DC能有效地诱导CTL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

其机制可能与IL-12基因修饰和抗原致敏活化了DC抗原提呈第二信号,促进了DC高分泌IL-12因子,激活了T淋巴细胞致使CTL分泌IFN-γ的能力增强密切相关。

【关键词】肾细胞癌;肿瘤抗原;白细胞介素-12;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它能直接诱导、增殖、活化T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1],在启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

研究表明癌组织中DC的数量是肿瘤预后的重要参数之一,研究也发现荷瘤宿主体内存在一定数量的DC,但DC的数量、形态、表型异常,免疫能力差。

因此,构建一种以DC 为基础的瘤苗,对DC进行一定的修饰,籍以增强DC的免疫功能将能增强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

本研究采用786-0肾癌细胞株粗提抗原致敏和IL-12基因转染DC,制备成DC瘤苗,观察其体外诱导自体T淋巴细胞产
生特异性抗肾癌免疫的效能,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材料
主要试剂 RPMI-1640购自Gibco公司;特优级胎牛血清(FBS)购自Hyclone公司;重
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群体刺激因子(rhGM-CSF),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4(rhIL-4),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hIL-2)购自Peprotech公司;人IL-12p70和
IFN-γ 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晶美公司;FITC标记的鼠抗人HLA-DR、CD83 、CD86抗体均为PharMingen及caltag公司产品;淋巴细胞分离液为上海试剂二厂;流式细胞仪为美国BECKMAN-COULTER(贝克曼-库尔特)
公司产品;酶标仪为荷兰MULTISKAN MK3公司产品;超声细胞破碎仪为美国
SONICS&MATEIALS公司产品。

病毒载体和细胞系 PA317-IL-12重组逆
转录病毒由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李宝金博士
后惠赠,其病毒滴度为×105~×105 CFU/mL;786-0肾癌细胞株购自上海中国科学院细胞
库。

实验分组设计
DC分组①实验组:抗原致敏IL-12基因修饰DC 组(DCIL-12+Ag);②对照组:抗原致敏DC组 (DCAg);③对照组:IL-12基因修饰DC组 (DCIL-12);④DC对照组(DCnaive)。

各组样本数均为6。

CTL分组①实验组:抗原致敏IL-12基因修饰DC刺激组 (CTLDC-IL-12+Ag);②对照组:抗原致敏DC刺激组 (CTLDC+Ag);
③对照组: IL-12基因修饰DC刺激组(CTLDC-IL-12);④对照组: DC刺激组(CTLDC-naive);⑤T细胞对照组。

各组样本数均为6。

方法
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和培养外周血来自临床血库新鲜全血300 mL,每次取50 mL,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收集单个核细胞(PBMC),用无钙镁PBS液洗2~3遍,调整细胞浓度为106 cells /mL,接种在两6孔板上贴壁,每孔加2 mL,4 h后吸去悬浮的淋巴细胞(冻存备后用),留下贴壁细胞 (DC
前体细胞)加入含GM-CSF、IL-4和10% FBS 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在37 ℃、5% CO2孵箱中培养,每2 d~3 d更换培养液,培养7 d~9 d收集DC和上清。

树突状细胞的表型检测收集DC并计数,按分组设计,每管细胞数约105个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CD83 、CD86 、HLA-DR的表达。

肿瘤抗原的制备常规培养并收集786-0
肾癌细胞,显微镜下计数,根据细胞数的多少按106 /mL比率用PBS重悬,用超声细胞破碎仪30%强度 (输出功率为20 kHz) 破碎细胞4~5 min,离心收集上清即为肿瘤粗提抗原,过滤除菌,-80 ℃保存备用。

树突状细胞的转染和致敏 DC培养至第6天,按DC分组设计,用PA317-IL-12 (MOI 100)常规对DC转染4 h,PBS液洗涤去除游离病毒后重悬,经IL-12基因转染过的DC在上述条件完全培养液中继续培养,同时加入786-0肾癌细胞抗原悬液 (抗原细胞∶DC约为10 ∶ 1) 混合培养致敏DC 72 h (为减少实验误差,未转染组在第4天时也弃上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