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的电影理论探析
课题研究论文:解读电影《末路狂花》中的女性主义

64026 电视电影论文解读电影《末路狂花》中的女性主义19世纪末,编剧卡利?库瑞(Callie Khouri)根据自己的处境以及自己对女性生活处境的感触,将这部被视为经典的女性主义文学电影――《末路狂花》呈现在大家面前。
电影中,女主角娜拉的出走即是她另一个崭新的奔向自由的开始,也是影片最精彩的、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部分。
《末路狂花》这部影片成功地向我们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女性在压迫下被迫走向极端的悲剧。
虽然在传统意义上这部影片被定义为悲剧,但是,两位女主角在历经磨难的过程中,在失去自我,失去自由,甚至是失去生命的代价中,渐渐地发现那早已经消失的女性的尊严,获得了自己精神上的自由与重生。
一、女性被父权社会的统治以及所受的压迫影片中的两位女性就像大多数女性一样,在常见的家庭中,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
如果没有发生露易丝朝人开枪、塞尔玛打劫超市等一系列事情,女主角们还会好好地、正常地生活着,然而当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女性可以干出打家劫舍的事情之后,我们便再也不能用“巧合”这种字眼来描述这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件。
1.看影片时,我们应该考虑为什么两位女主角要出走。
首先,主角之一塞尔玛,是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的怯弱的家庭主妇,作为销售经理的丈夫达里尔的早出晚归使她一个人独守空巢,而且丈夫还以家长的形象迫使她不能有自己的私人时间和活动。
整日独自在家的塞尔玛想要一个孩子填充自己的闲暇时间,然而丈夫竟然自私地想要她将所有的关怀集其一身,不想要孩子。
他想要塞尔玛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自己,可是他又像一个大人一样,对塞尔玛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冷漠、粗暴地对待着塞尔玛,干什么事都要让塞尔玛围绕着他,不考虑他的妻子――这个从十几岁就跟他在一起的女人的感受。
在这种只能作为私有财产,没有自由的压迫环境下,塞尔玛偷偷地决定出去游玩散心。
我们再来看,另一位女主角露易丝,她一直在寻找离开自己多日、杳无音讯的男朋友吉米。
这一点也不像他后来求婚时所承诺的山盟海誓,如果他真正爱露易丝,怎么能出现潇洒的不透露行踪的外出?如此不负责,那么他坐着飞机求婚的这个他认为危险的举动,也无非是自己的征服心在作祟。
浅谈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女权运动

浅谈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女权运动【摘要】女性可以通过不懈努力走向社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拓宽自己的活动空间并发挥日益重大的作用影响,更好的与男性一道融入世界。
作为现代女权主义运动已经承认两性的差异,谋求两性的理解和符合自身天生优势的互补,共同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一个健康的社会,男女关系是合作与和谐的。
【关键词】女权运动教育思想解放《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美国哥伦比亚公司2003年底出品的一部影片。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女权运动第二次高潮之前的美国,具有革命性超前意识的凯瑟琳从思想开放的加州柏克莱大学毕业,前往思想传统的卫斯理女子学校任教,她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决定改变一群以婚姻为最终职业的绝顶聪明的女学生,结果她的教学方式不被学校认可继而被解除工作,值得欣慰的是她的教学思想被学生接受,学生们意识到了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没什么太大的情节起伏,也没什么人物戏剧化的冲突,这部电影淡化了女权运动发生的社会背景。
在“二战”期间,大批男人走上战场,各参战国劳动力奇缺,国家以“爱国”和“男女平等”的名义动员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劳动;战后从战场上回来的男人需要工作,国家又以做“贤妻良母”为由,要求女性为男人让出她们已经在社会占有的工作岗位。
“二战”期间与战后,这种局面的重大变化迫使女性重新思考女性与男性的权力关系和性别角色内涵。
而在事实上,经历二战创伤之后美国,随着经济转型逐步从重工业型经济转向服务型、技术型经济,女性员工的需求巨大,大量的女性加入劳动大军,女性员工在主体经济中比重变大,使得女性运动变得强有力。
在政治方面,女性的参政欲望进一步的加强,因为社会地位折射出政治地位的高低,美国历来就是一个男性占主导的社会,男性在政治方面处于垄断地位,女性运动要取得进一步的成功必须打破男性的垄断,这也成为了60年代运动的重要特点,这是不容忽视的。
整部影片从教育方面展示,美国女性的接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教学模式和方式依旧传统。
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电影批评

内容
• 马克思社会主义和乌托邦社会主义均认为资本主义与私有财产制度是制造妇 女受压迫的根源,必须取消这种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妇女解放方可能实现。 马克思主义者的首要革命策略是阶级斗争,强调资本主义与阶级制度是妇女 受压迫的唯一根源。于是,性别压迫被化约成经济问题,妇女问题被纳入阶 级与国家问题之范畴,婚姻、生育与家庭议题都沦为芝麻小事。女性一直在 社会主义运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他们要求推翻性别压迫的热望仅在某 些时候受到男同志的重视。虽然左派运动始终带有性别偏见,但仍提供女性 主义者最友善的生存空间。1960年代美国新左派高涨,当时男学生掌控运动 决策权,女学生只能跑跑龙套,外加性伴侣的角色;并认为妇女解放本是小 事,岂可与种族、阶级、反战等重大议题相提并论。燃起1960年代美国妇运 的两支生力军,其一就是这些与左派决裂的“激进”、愤怒的女大学生,这 些出走的女大学生后来又发展出两派:一派是“激进女性主义流派”思潮 (radical feminism),反扑马克思主义;另一派仍信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 并撷取盛行一时的“青年马克思”(新马)的人道主义,接纳基进派与心里 分析学派的部分理念,融合而成“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活跃于1970、 1980年代英美学院中。 乌托邦社会主义坚持唯有两性在知性、权利、财富上皆达到平等,社会主义 追求人性全面改造的目标方能实现。马克思则悖离这项理念,罔顾性别压迫, 强调阶级剥削才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
第二性
• • • • • • • • • • • 第二性:(原版名称:《Le Deuxième Sexe》), 1949年出版。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 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 妇女的"圣经"。她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 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 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 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 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第二性》 实可堪称为一部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 她揭开了妇女文化运动向久远的性别歧视开战 的序幕,使女性在这个男权社会有所觉醒
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电影

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电影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电影近年来,中国电影界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女性为主题的电影作品,这些作品通过展现中国女性的生活现实和生命追求,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女权主义成为这些电影的关键议题之一,通过影片中女性角色的塑造,反映了中国女性面临的挑战、争取与权益的努力,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
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地位和角色有着一系列制约和束缚。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女性解放运动逐渐兴起,并深入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女权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提倡男女平等,并呼吁消除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
中国女性电影在这一背景下崭露头角,既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女性自身声音的抒发。
中国女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丰满而多样化,她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职业领域,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人生选择。
《阿飞正传》中的阿飞,是一个勇敢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孩,她通过拳击来寻找自我和自尊。
这一形象体现了女权主义主张中的个人解放和自主权利的呼吁。
而在《小芳》中,小芳是一个年轻女孩,她的故事展示了中国农村女性在追求教育和个人发展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这种表达方式从侧面揭示了社会结构对女性的限制,为女权主义的思考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女性电影中也有许多关于女性友谊和互助的题材。
电影《捉妖记》中,女性角色在面对妖怪挑战时团结合作,彼此帮助。
这种展现女性之间的友情和合作的情感,对于呼吁女性间的互相支持以及对抗男性压迫具有积极的意义。
这与女权主义倡导的建立女性团结和互助的价值观相当一致。
同时,中国女性电影也着重探索了家庭和职业的挣扎。
《小时代》系列电影展示了一群年轻女性在追求事业和个人梦想的同时,面临的爱情、友情和家庭责任的困惑。
这一题材揭示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双重压力和挑战,同时也引发了对社会期望和性别角色定位的思考。
然而,中国女性电影在探讨女权主义议题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社会对女性主义的接受度相对较低,女性主义思潮面临着观念和传统的约束。
浅析女性主义在中国电影中的体现

|RADIO &TV JOURNAL 2020.06一、女性主义的概念(一)女性主义的定义与影响女性主义一词是Feminism 的翻译,又称“女权主义”,最早出现在19世纪90年代的法国。
早在1791年奥兰普德古热就因争取女性就业权和教育权发表了《女权宣言》,认为“妇女生来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权利”①。
后传到欧洲和美国,并逐渐流行开来,主张实现男女平等。
五四时期传入中国,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封建社会,在农耕经济与儒家思想的双重作用下,女性解放比西方更加举步维艰。
此后经历了封建王朝的破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等外力作用下,女性主义也渐渐被人了解。
女性主义现今虽在中西方都得到了深刻的理解与践行,但在社会、思想、政治方面女性仍旧是得不到与男性完全平等的权利。
路漫漫其修远兮,女性依然坚持不懈地对自我权利上下而求索着。
(二)女性主义与电影的关系在电影行业极为发达的当今时代,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为大众带来视觉盛宴的同时,光影人像故事的背后还拥有对社会、思想、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传播的解读。
在此条件下,电影促进大众对女性主义的理解、增强女性对自身社会性别地位的认识、推动男女享有平等权利意识的觉醒,成为女性主义旗帜中一个重要的标杆。
同时剖析社会现象与矛盾,从而提高电影的质量,观众透过电影对女性主义产生思考,从而使女性主义更好地与时代结合。
美国电影学家尼克布朗曾经提出,影视是能够再现社会原貌的主要传播媒介,对建立社会性别成规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②。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因拥有抨击社会现实、为女性争取权利的事例而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
由此看来,女性主义与电影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承,具有双向价值的。
二、女性主义在中国电影中的体现(一)中国电影中女性主义的萌芽与发展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主义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了萌芽,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后,新文化运动时许多知识分子将国外女性主义著作进行了翻译传播,推动了中国第一次妇女运动的解放。
“他者”与“解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关键词解读

“他者”与“解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关键词解读引言: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是研究电影中性别和女性议题的学科领域,它关注女性在电影中的形象呈现、话语权和社会地位。
在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中,两个关键词“他者”和“解构”被广泛运用。
本文将对这两个关键词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一、“他者”的概念及作用在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中,“他者”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他者指的是那些被主流社会视为异类、不同于自身的人或群体,例如女性、少数民族、性别非二元者等等。
他者是一种相对于主导群体的“其他”,在电影中,他者经常被边缘化、扭曲或排斥。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通过关注他者的形象呈现和话语权问题,试图揭示主导群体对异类身份的压迫和歧视,并推动社会对他者的认同和尊重。
在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中,关于“他者”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他者的形象呈现: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关注他者在电影中的形象呈现方式。
主流电影经常将他者形象描绘为陌生、异类、畸形或具有负面特征,这种形象建构方式对他者的社会认同产生了负面影响。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呼吁通过多样化的形象塑造来反映他者多样的生活经验和话语权。
2. 他者的话语权: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关注他者在电影中的话语权问题。
电影是一种有话语权的媒介,主导群体拥有话语权的掌控力,往往能主导话语的建构和传播。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呼吁通过给予他者更多的话语权,让他们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打破主导群体对他者的操控。
3. 他者的社会地位: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关注他者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
电影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通过电影中他者的形象和命运,人们可以认识到他者在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歧视。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试图通过批评主流电影中对他者的形象描绘,推动社会对他者的认同和尊重,以改善他者在社会中的地位。
二、“解构”的概念及作用“解构”是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中另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解构的本义是指剖析、拆解,通过对影片中的细节和元素进行解析,揭示隐藏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
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述评

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述评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述评引言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不仅能够展现社会现实,同时也承载着对社会议题的探索和批判。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在西方发展起来,为社会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变革。
本文旨在对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进行述评,探讨其核心观点及社会影响。
一、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发展和背景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社会。
在这个时期,女性参与社会运动,并开始反思传统社会角色和性别规范。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发展与西方女性主义思潮息息相关。
著名的“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强调性别平等和性别自由,并通过电影探索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音。
二、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核心观点1. 视觉和叙事观点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视觉和叙事的重建。
传统的电影还存在着男性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呼吁通过女性的视觉和叙事重新定义电影语言。
这样的做法能够打破主导男性视角的传统,帮助女性和其他边缘群体找到自己的声音和表达方式。
2. 社会和政治批判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关注社会和政治议题,通过电影的方式呈现社会不平等和性别歧视。
这些电影通过对性别关系的透视和批判,揭示出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女性的反抗。
女性主义电影呈现了女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所遭受的困境,通过反映现实问题帮助大众深刻认识到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
3. 身体与性别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探讨了女性身体和性别的议题。
电影通常通过具象化女性身体来满足观众的需求,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则以重新审视女性身体的方式来批判和反思这种演绎。
女性主义电影通过对女性身体的再现,呈现女性身体受到的压力和限制,并倡导身体自主和性别平等。
三、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社会影响1. 反思性别关系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出现使观众和制片人开始关注性别关系的现实问题。
观众通过这些电影深刻认识到性别不平等的存在,进而积极参与到性别平等的运动中。
制片人也开始关注女性主义电影的商业潜力,越来越多的女性导演和女性主题电影开始崭露头角。
《西西里美丽传说》女权主义解读[论文]
![《西西里美丽传说》女权主义解读[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efe0e0476c66137ee06191c.png)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女权主义解读摘要:本文拟对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进行女权主义解读,运用凝视、生产力等理论分析剧中女主角在影片中的起伏人生以及父权制下女性地位的处境。
关键词: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女权主义父权制《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导演托纳托雷的三部曲之一,以一个十二岁少年利维图的视角叙述了二战背景的意大利小镇中,美女玛莲娜的起伏人生。
一.看与被看——男性凝视下的女性叙事1975年,劳拉·莫尔维在《银幕》上发表了其代表作《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奠定了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与批评的基本范式。
这就是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本方法,在“凝视”概念引导下,建立看与被看,主体与客体,叙事与景观的二元对立的理论格局,从而揭示出女性的被动地位。
[1]在本部影片中,女主角玛莲娜作为小镇中的第一美人,都是以被男性凝视的对象出现的。
这种“被看”的消极叙事从玛莲娜第一次出场就被确定下来。
在影片开头与小男孩利维图的交叉蒙太奇中,玛莲娜的画面所展示的仅仅是她的身体,随后的剪辑镜头强调了玛莲娜“被看”的客体地位:梳理卷曲美丽的头发、极具诱惑性的穿丝袜的动作、大腿及胸部的特写等,但在这些镜头中我们都不曾看到她的面孔,也无法听到她的声音,她成为了一种的毫无纵深的平面叙事形象,处于完全被动的叙事角色,但也仿佛留给观众们一种带有窥视欲望的想象,由此我们可能看出镜头展示的并不是一个特指的玛莲娜,而是被符号化了的女性躯体,是剧中男性“看”的欲望的投射。
玛莲娜的角色完全被展示成为了性对象,接受着男人打量的目光,承载着男人的欲望。
[2]这种角色的出场往往是不参与叙事的,而男性则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角色,如影片中叙事的推进,主要由玛莲娜的丈夫阵亡——父亲死亡——丈夫回乡等线索构成,而玛莲娜的出场仅仅是提供了一种色欲的景观,供男性窥视,这是完全的男性中心主义,是父权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它就是靠被阉割曲解的女性这一形象才得以确立。
正如莫尔维提到的,女性永远和被阉割连在一起,她们只能在父权文化中承担能指的作用,指称男性他者,男人可以通过语言的掌握把自己的幻想和迷狂强加到沉默的女性身上,女性只是意义的承担者而不是创造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权主义的电影理论探析
作者:王颖
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7期
摘要:女权主义电影作为电影的一种类型,和动作片、恐怖片等并列。
笔者通过对其概念、历程及表现方式等视角来解读女权主义电影的变化。
关键词:女权主义;电影;转变
l 女权主义电影的综述
1.1 女权主义电影概述
电影是近代以来逐渐流行起来的娱乐方式,成了大众消费的主要对象。
电影作为艺术作品的一种,从原本受众是上流人上,转为了普通百姓都可以接触到的艺术品,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推广。
部分导演在电影当中注入了女权主义的色彩,并且通过电影理论的传播,将这种理念穿插在电影的始终,指导观众思考电影中女性形象,最终对改形象能够认同。
对丁女权主义电影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上来说,即指该电影主要是以女性为主体。
广义上来说,女性电影的导演并不一定是女性,男性导演同样可以通过自己的镜头,展示女性的风采,将女性作为电影的主角。
女权主义电影的出现,无疑是对父权主义的挑战,妇女追求从文化的边缘地带,走入文化的中心。
1.2 女权主义电影兴起的原因
女权主义电影主要指女权主义在电影当中的重要体现。
笔者在本篇文章当中所说的女权主义,主要是指20世纪时候,在欧美地区所兴起的女权主义,即世界上第二次的女性解放运动。
在第一次的女性解放运动之后,女性在政治、经济以及这些方面,都获得了一定的平等权,但是在经历了第二次解放运动之后,女权主义者呼吁为自己谋取第四种的权利平等,即要求在性别上保持平等,不受歧视。
这一呼吁无疑是对传统的父权主义造成了极大挑战。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当中,人权解放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女权主义得到了极大推广,同时也出现了些许和女权主义相关的纪录片,但是这些记录篇的拍摄者都是女性,如《三牛》。
在女性纪录片出现之后,关丁女权主义的电影也不断涌现,并且出现了专门针对这一类型电影的理论。
例如,在《女性与电影》这一期刊性文件当中,所有理论分析都是围绕女性和电影这两个主题展开。
也就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女权主义电影理论正式出现,并且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1.3 女权主义电影的发展历程
当还是处丁黑白电影的时期,好莱坞便出现了以女性为题材的电影,将该电影与其他类型电影如动作片、恐怖片等并列,但是在这些女性电影当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无非是衬托男性色彩,或者是用以取悦男性观众,永远是处丁“被看”的地位。
因此,很多女权主义的电影导演试图转变这一拍摄方式,试着去塑造一些性格坚强、人格独立,不受男性摆布的女性形象。
在第一次妇女解放运动之后,便出现了很多以婚姻家庭为题材的女性电影,女权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可。
但是仍然没有摆脱男性的支配。
与此同时,在很多电影制作者和管理者当中,并没有女性人员。
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女性的形象在电影当中有所拓展,随着法国电影新浪潮的推动,电影当中也出现了更多关丁妇女运动的内容,并且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
2 新时期女权主义电影的转变——以中国为例
2.1 谢晋电影中的女性审美
(1)空洞式的女性形象。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妇女解放运动便蓬勃开展,女性渴望能够取得和男性相同的地位,这也使得电影工作者当中多了女性人员,加入电影的创作。
但是在这一时期的电影当中,人们的思想仍然受到传统的父权主义影响,虽然在电影中有女性的形象,但是仅仅是一个空洞性的“符号”。
在电影当中塑造出来的女性,大多都伴随着男性的色彩,无论是装扮,还是语言、行为,都带有男性的影子。
虽然她们在电影当中享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但同时她们也失去“女性”这一性别身份。
在电影《白毛女》当中,女主角是在一个长期压迫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就饱受欺凌,牛活在贫苦的环境当中。
但是最后在T厂党员的帮助之下,脱离了苦海。
最终喜儿作为女主角,也加入了革命队伍当中。
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的电影当中,女性和男性一样,需要参加革命,去战斗,并没有体现出“女性”性别的差异。
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成了男性的传声筒,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
(2)“母性光环”下的女性之美。
在我国经历了“文革”之后,女性主要由原本的战上,转为了真正的女人,体现了作为女性自身的母性色彩。
在谢晋导演的“文革三部曲”当中,变塑造了很多传统的女性形象,并且具有当时的时代特征,而在其导演的《啊,摇篮》当中,在该段影片开始的部分,捕述的是女性作为战上在战场上战斗的画面,但是在电影的结尾部分,女性怀抱着白己的孩子,目送自己的丈夫奔赴战争前线。
在该电影当中,完成了女性从“战上”向“母亲”的成功转变。
谢晋导演的女权主义创作风格,影响了很多导演。
在这一时期的很多影片当中,虽然男性仍然处丁较高地位,往往出牛与名门世家,有着较强的家世背景,但是会因为各种原因而逐渐走向没落。
在这一过程中,女性身上所散发出的“母性光环”,变成了很多男性的依靠和拯救者。
2.2 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权主义
张艺谋作为第五代电影人的代表,他所创作的电影作品也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
但是同样存在着女性的形象并没有被凸显,受到了男性角色的压制。
很多的女性形象仅仅是成了男性观众的消费品。
在电影当中,同样存在着浓厚的男权色彩,女性发白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呐喊,并没有得到认可。
及时女性多次反抗,但是仍然逃不出男性意识的压制。
因此,在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当中,很多女性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充满着凄凉感。
例如,在红高梁当中的“几儿”,先是被父母因为一头骡子,而嫁给了患有麻风病的人,在她丈夫死了之后,几儿继承了产业,每天都和一帮男人混在一起。
由此可以看出,在该电影当中,几儿作为女性形象,其自身的女性色彩仍然没有体现,女性意识被遮掩,相反却展现了男性的魅力。
3 21世纪女权主义电影的展望
电影多是以叙事为主线,而叙事的过程中,究竟应当以谁为视角,采用哪一种声音,对电影都十分重要。
在进入了21世纪之后,叙事的视角便出现了转变。
在徐静蕾所导演的《我和爸爸》当中,叙事的主人公为一对父母的女儿“我”。
整个影片以我对父母的回忆为主线,“我”是该事件的叙述者,叙事的线条比较单一,被很多的观众接受。
在该片当中,开始以女性的视角来叙述使其,从客观的角度来叙述“我”与爸爸之间的关系,最后也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在父母去世之后,将一直感情不好的父母合葬在了一起。
在这部电影当中,“我”作为一个女性的形象,有着独立的话语权,并且独立的做出某个行为,同时也成了叙事的主体。
因此,可以展望,在迈入了21世纪之后,女性开始成为电影的叙述者,同时其自身独立意识也被唤醒,不单单只是男性角色的陪衬。
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电影发展历程中,需要不断涌现优秀的女权主义电影,才能够使得女性得到真正的解放与独立。